文言文阅读之文意理解辨析-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题型练习(新高考)_第1页
文言文阅读之文意理解辨析-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题型练习(新高考)_第2页
文言文阅读之文意理解辨析-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题型练习(新高考)_第3页
文言文阅读之文意理解辨析-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题型练习(新高考)_第4页
文言文阅读之文意理解辨析-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题型练习(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三文言文阅读

考点4文意理解辨析

考点突破:文言文内容理解与表述辨析

命题突破:①理解判断具体内容;②理解分析事件原因

考点突破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表述辨析题型

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根据文体进行感知,叙事性文本要梳理事件始末、分析人物形象;议论性文本要找准观点、明辨是

非;传记类文本要概括事件、正确理解情感态度等。多文本材料关注各自重点,求同存异。

2.深入研读,对比分析。

根据选项的关键字词,回归文本,找准相关区域,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通过对比,尤其是细节

对比,判断选项表述是否符合原文;进而依据题意选出答案。

'一礴藉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日:

“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A^_

王日:“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日:“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

日:“可得闻乎?”孟尝君日:“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

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欲盟于秦.B项

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

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日:“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

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日:“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

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日:“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

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日:“大变可得闻乎?”日:“燕不救魏,魏王折节

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C项

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

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王:"|叵

“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

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

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

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

魏土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答案】A

【解答】A项关键词“受到强秦武力威胁”“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据此对应文本,王曰:

“寡人愿子之行也!”意思是,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由此联系上下文可知,孟尝君没有主

动提出替王出使求援,是魏王认同孟尝君的看法并希望他搬取救兵。所以A项有误。

B项关键词“劝说赵王”“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同意出兵”,据此对应文本,B项理解正确。

C项关键词“燕王犹豫”“听从了建议,出兵”,据此对应文本,C项理解正确。

D项关键词“魏王非常高兴”“秦王非常恐慌”“封赏孟尝君”,据此对应文本,D项理解正确。

【参考译文】

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

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

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孟尝君去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

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

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

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

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

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原因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

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

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

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千里去救人可能吗?”燕

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

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秦国攻打魏国,

还没能战胜魏国,游观的高台就已经被焚烧了,国君宴乐射猎的离宫也被占领了。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

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以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

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

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

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也,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

“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随着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

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

加封田文。

命题突破

命题点1:理解判断具体内容

!突破攻略!

注意五个“对比”:①对比人物,排除张冠李戴、误解错解;②对比环境,主要是时间、地点;③对比细i

II

节,排除曲解文意、无中生有;④对比重要词语,正确理解词语才能明确文意;⑤对比关系,排除因

!果倒置、强加因果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做真题

二、(2021•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

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日:“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

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口:“卿

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郁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

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目:“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

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日:“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

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

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

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暨

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

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日:“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

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

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目:“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

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

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

之/胄奏/据法应流/

【答案】C

【解答】句意:戴胄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

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

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

“选人”这里是名词,“候选人”的意思,作“多诈冒资荫”的主语,其后不可断,排除A、D;”有……

者”为固定结构,”有……的人”,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Co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答案】B

【解答】B.“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错,“抵极刑”就是“处以死刑”。

故选:Bo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

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

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

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谆;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

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答案】D

【解答】D.”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以偏概全,原文为“此岂唯炀帝无道,

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意思是“这岂只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

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

故选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②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答案】①然而既然己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

②(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解答】①而:然而;复:再,又;存:保存;大信:大的信用。

译为: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交由法律处理,这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

②覆视:查核,查看;矜:同情;闻:上报。

译为:(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参考译文】

戴胄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

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

“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

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

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

“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触犯圣颜而坚持执行法律,言辞像泉涌一样,

皇上都听从他的,天底下没有冤案了。邮县县令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非常生气,想要杀了他。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进谏说:“法律,是陛下和天下人共有的,不是陛下一个人所独有的。现在裴仁轨

犯了轻罪却而处以死刑,我担心人们会手足无措。”唐太宗非常高兴,免去了裴仁轨的死罪,提拔李乾祐

为侍御史。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可

是负责的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我

的宫庭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而常常为此而不吃酒肉,只是没有制定法令。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

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贞观五年十二月)丁

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

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

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

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

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于士澄逮捕窃贼,稍微

牵连是非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

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

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岂只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

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

再练模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赵文王喜剑,历三年,赵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

俱往,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日:“子欲何以教寡人?”日:“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

目:“子之剑何能禁制?”日:“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日:“天下无敌矣!”

庄子日:“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王乃校剑士七日,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日:“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

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

后试。”

王日:“愿闻三剑。”日:“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目:“天

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铐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

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目:“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

铐;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

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目:“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

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

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

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铐/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B.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铐/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C.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铐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D.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铐/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答案】D

【解答】句意: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

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

向下斩断地纪。

“以燕豁石城为锋”是说“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以……为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包以

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四句句式一致,各自独立成句,排除AC项。

故选:Do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

由朝廷赐予。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

B.太子,封建时代君主或诸侯立为继承者的嫡子。《诗经•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之。

C.庄子,姓庄,名周,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学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

并称“老庄”。

D.天子,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称权力出于神授,自己是秉承

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答案】C

【解答】C.“春秋时期”错。庄子是战国中期人。

故选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智慧出众,赵文王喜好剑术,导致国家日衰,太子悝很忧虑,以千金请庄子帮忙劝诫赵文王。

B.庄子擅长剑术,他对赵文王说自己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他

为“天下无敌”。

C.庄子劝谏讲究方法,以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剑,直接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

而不是天子之剑。

D.庄子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要运用“天子之剑”来匡诸侯、服天下,这实际体现了庄子治天

下的“清静无为”思想。

【答案】B

【解答】B"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错。根据原文“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可知赵文王称赞的是庄子的剑。且庄子并非真的拥有如此高超的剑术,

他是为了劝诫赵文王而进行的夸张,以引起赵文王的谈话兴趣。

故选:Bo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乃校剑士七日,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答案】①赵文王于是让剑士们较量七天,从中挑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

召见庄子。

②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

【解答】①“乃”,于是;“校”,使……较量:“奉”,拿。译为:赵文王于是让剑士们较量七天,从

中挑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

②“一”,一旦;“封”,边境;“宾服”,归顺,服从。译为: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

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经过三年,赵国日益衰落,各国诸侯纷纷图谋攻取它。太子悝对此深感忧虑,

就派人将千金送给庄子,庄子没有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面见太子),太子于是和(庄子一道)

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殿门不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赵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来教我?”庄子说:“我听说

大王喜欢剑术,所以拿剑术来参见大王。”赵文王说:“你的剑术如何制服对手呢?"(庄子)说:“我

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有人阻留。”赵文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

子说:“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

(我的剑法)。”

赵文王于是让剑士们较量七天,从中挑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

子。赵文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文王说:“您

抵御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用的这些剑都可以。然而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

请(让我)先说后试。”

赵文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这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

文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

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

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

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

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

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赵文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

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在人前相互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

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

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文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

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

自刎而死。

命题点2:理解分析事件原因

i突破攻略

I

三看两定一注意:看题干要求和限制,看题中提示的范围,看具体答案方向;确定答题相关区域,

I

I确定关键词句;注意不能只是单纯翻译,要理解、概括、归纳。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做真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

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

知艺稻,邹元标尝日:“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

旨,索戚咦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

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

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洞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提骑亦为雪涕。至则

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

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

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

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

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

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

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

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

/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

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答案】B

【解答】句意: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左光斗很气愤,

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徽有三十二条当斩罪,准备十一月二日奏上,预先将妻子儿女遣还原籍。

“忠贤及魏广微”是并列结构,是动词“劾”的对象,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拟”是打算、准备

的意思,“十一月二日”是“上之”的时间,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

故选Bo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答案】C

【解答】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说法有误。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太子、诸王的敬称,

对皇帝敬称“陛下”。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王子、公主等的敬称。不能称丞相为“殿

下”。

故选Co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史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

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

戚嘛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

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家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

直到魏忠贸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答案】D

【解答】D.“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

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

破”,开始时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最终左光斗家破人亡。

故选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②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答案】①不久(杨涟等人)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案件下交司法部门,能稍微延缓死期为以后

谋划。

②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由于这个使这些人家族全都破亡。

【解答】①“己而”,不久;“为……所”,表被动;“下”,名词作动词,下交,下移;“少”,稍微。

译文:不久(杨涟等人)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案件下交司法部门,能稍微延缓死期为以后谋划。

②“以”,动词,认为;“所司”,即有司,指主管的官吏;“趣”,通“促”,催促;“破”,破亡。

译文: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由于这个使这些人家族全都破亡。

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答案】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解答】原文“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意

思是“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

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可知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是孙奇逢等倡议凑

集金钱救助左光斗的原因。原文说到“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商量要代他们

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所以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

左光斗被害。

【参考译文】

左斗光,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考中进士。后来升为中书舍人。被选拔授予御使,负责巡视京

城。其间收捕处理了吏部的一些凶悍作恶的官吏,收缴假印七十多枚,假官一百多人,整个京城都为之震

动惊悚。出京管理屯田,于是分条上疏共陈述三因十四条建议,皇上下诏全部应允施行。因而水利大兴,

北方人开始懂得种植水稻。邹元标曾经说:“三十年前,京都人不知道稻草为何物,如今所处的地方都是

水稻,这是种植水田的好处啊!”阉人刘朝称东宫有旨,索要供外戚聚居的土地。光斗没有将意旨拆封并

还给刘朝,说:“天下每一尺土地都归殿下所有,今日怎敢私自授予。”阉人愤然离开。杨涟弹劾魏忠贤,

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赃。魏中贤和他的党羽都对他非常怨恨。等魏忠贤驱

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左光斗很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

魏广微有三十二条当斩罪,准备十一月二日奏上,预先将妻子儿女遣还原籍。魏忠贤侦知,提前两天将他

和杨涟二人一起免职。奸邪小人还不解恨,又制造汪文言案,将左光斗的名字挂上,派差役前往逮治。父

老乡亲抱着马头号哭,声震原野,差役也为之流泪。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诏狱,严刑拷问。许显纯诬蔑

他们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人起初不承认,后来害怕不承认就会被严刑拷打而死,希望被送往

掌司法刑狱的官署,能够稍微延缓死期好为以后澄清真相进行谋划。于是他们都承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0

左光斗也虚担了收受贿银二万两的罪名。魏忠贤于是假借圣旨,仍命许显纯每过五天就追赃拷打一次,不

交给法司,杨涟等人这才后悔自己失算了。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

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共捐得数千两银子,

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当时是天启五年

(1625)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享年五十一岁。左光斗死后,赃物追查还未结束。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厉追

缴,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都御史周

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追查不力,上疏催促他们力办,因此最终使左光斗家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

赐左光斗为右都御使。后来,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后来,再次追赠左光斗为太子少保。福王时,追加谥

号为“忠毅”。

再练模拟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

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

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那。亮身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

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

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

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

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

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

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

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

所言。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

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

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

督厥咎/

B.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

督厥咎/

C.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

厥咎/

D.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

督厥咎/

【答案】D

【解答】句意: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这都是我用人不当而造成的。臣不能知人

善任,考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过错应由臣来承当。我自请降职三级,

来督责我的过失。

“阙”是名词,意思是“过失”,做“有”的宾语,且“咎”是做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在“阙”和“咎”

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B;“知”的宾语是“人”,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后面可以断开,且“多暗”

说的是“恤事”,所以“多暗”和“恤事”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

B.开府,在本文中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

C.屯田,古代生产组织形式,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而组织的集体耕作。

D.陛下,陛本义是台阶,帝王的卫士在台阶两侧进行戒备,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答案】A

【解答】A.“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表述错误,

“旄钺”指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不指君主。

故选Ao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当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责任应完全在自己,

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

B.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他又封诸葛

亮为武乡侯,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

C.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

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宣王忍不住称赞。

D.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

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答案】B

【解答】B.“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他又

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表述错误,结合原文相关语句“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可知,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的是刘禅而不是刘备。

故选Bo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②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答案】①刘备在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

②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

【解答】①“于",在;“病笃”,病重;”召亮于成都”,借此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成都召

亮”;“属以后事”,介词结构后置句同时也是省略句,应为“以后事属(之)”,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

“属”,嘱托,托付。

②“虽”,虽然;“峻”,严厉;“以”,因为;“其”,代词,他;“明”,分明;前一个“而”,表

转折,去心后一个“而”,表并列。

5.街亭之战,作为参战一方的蜀国,其自身的战败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举动失当。

②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不够周到。

③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和用兵的谋略。

【解答】首先找到街亭之战,如文中说“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这就找到了设题的区

域。接着寻找原因,如“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意思是“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

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由此可知,马谡违背诸葛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