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信息筛选、整合、辨析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1
考向一:信息的筛选整合.................................................1
考向二:材料异同的比较.................................................8
02重难创新练..........................................................13
考向一:信息的筛选整合.................................................13
考向二:材料异同的比较.................................................19
03真题实战练..........................................................26
考向一:信息的筛选整合.................................................26
考向二:材料异同的比较.................................................28
模拟基础练
(测试时间:25分钟;分值:22分)
考向一:信息的筛选整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3分)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
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
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懦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
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
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
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
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
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
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
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
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
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
彬有礼、忠贞弘般、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
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懦雅、懦吏、懦将等称谓,皆
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宇表示,就是内敛不露、
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
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膜,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缗节、
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
度超脱之意。懦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
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固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子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
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懦、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
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
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
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
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懦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
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
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尺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
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客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
思潮出现。这为懦、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札
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
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
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懦、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
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
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
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懦、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3分)
宇宙是什么?天与地的形状是怎样的?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
其形状有人说是圆的,有人说是方的。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天空之上、地面之
下全都被水包围着。天空上有一个天窗,天窗打开,就会下雨。太阳每日沿着天穹东升西落,然后又在夜
里通过地下管道再回到东边,而天穹本身是不动的。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对天地的形状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观测经验的总结,同时
又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人们看到头顶
上的天很高,而四周的天都在远方同大地接触,很像一个圆盖。为什么要设想地是方的呢?这是因为古人
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人们活动的范围,从根本上说是个二维平面,所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比上下两个
方向有更重要的意义。《尸子》说“四方上下日宇“,把四方与上下加以区分,就是这种实际状况的反映。
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天穹旋转,日月星辰则在天穹之上,随天穹旋转。天穹绕本身的一个极点旋转,
就像车牯辘绕轴旋转一样。起初人们以为天顶就是天的中心,后来发现北斗星绕不动的北极星旋转,就认
为北极星是天的中心。实际上天穹上这个极是地球自转轴正对的一点,所以成为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
极。
中国最早的盖天说实质上是天拱地平说、天曲地直说。天圆地方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宇宙模型,
能对某些现象作出某种解释,又符合天尊地卑、天动地静的哲学观念,所以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由于最初的盖天说不能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天圆地方说就逐步演化为“天地双拱'’的学说。新的盖天说
主张:“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天穹犹如一个斗笠,大地像一个底朝天倒放着的盘子。《周
脾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
种学说的实质是:天拱地拱,天曲地曲,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天地也显得比较和谐
了。从平直大地到拱形大地,是古代中国人对大地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向球形大地观念前进的过
渡形态。对拱形大地的认识,在大海中航行时比较容易获得直观印象。许多生活在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腊罗
马的学者都乘船到过埃及,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天文学家,却很少能横渡重洋,直接获得水面弯曲的
印象。
从平面大地到拱形大地,再往前发展,就必然会得出球形大地的结论。“方则俱方,圆则俱圆”,这既
定于由和谐性的一个表现,也是宇宙理论本身的逻辑一致性的要求。广义的方,包括平直的意思;广义的
圆,包含球形的形状。天与地一圆一方,一是半个球,一是一块平面,这无论如何是不能说服人的。那么
出路是“方则俱方'’吗?想象方形的天,这同人的直观完全抵触。想象平面的天吗?平天说证明这条道路也很
难走得通。因此出路只有一条:沿着“圆则俱圆”的道路前进。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扫清一个思想障碍——抛弃半个天球的观念,承认天是个完整的球,确
立“球则俱球”的原则。这个工作的确有人做了。战国时的慎到就一反半个天球的说法,明确提出“天体如弹
丸”,为浑天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浑天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东汉时的张衡。他在《浑天仪》中提出了明确的浑天说观点。他写道:“浑
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盖地”变成了“天包地这是一种地心说。他肯定了天球的存在。但这个
天球不是正球形,而是椭球形。
浑天说的实质是彻底贯彻了“方则俱方,圆则俱圆”的原则,提出了天球套地球的思想,简单讲来就是
“球则俱球”。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则是内外三维结构。这就是浑天说的精华所在。这样在人们看
来,宇宙就完美和谐了。在这一点上,浑天说的确比盖天说前进了一大步。但浑天说也有一些理论上的困
难。
第一,若大地为球形,则水面也应当是球形,可是这同水成平面的直观印象不一致。所以许多浑天说
者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还是平的。这显然是不和谐的。第二,球形大地是个庞然大
物,为何能悬在空中?浑天说的核心是球中套球,因此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浑天说的要害。有的浑天说者就
解释说,地球之所以不下落,是因为天球内盛满了水,地球就浮在水上。第三,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满了
水,那么天体运转到水平线以下时,就要在水中通过了。太阳是个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过?王充就曾提
出这个问题:“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
浑盖二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总的趋势是浑天说占优势,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汉代的扬雄从
盖天说转向浑天说,并提出了“难盖天八事”,生动体现了浑天说的生命力。综观浑盖二家,各有长短。盖天
说没有地心说的错误,却否认了大地的运动;浑天说往往承认大地的运动,却又有地心说的味道。
(摘编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2.结合原文,下列关于浑天说与盖天说相比前进了一大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是内外三维结构。
B.盖天说认为天盖地,天是半球;浑天说认为天包地,天球套地球。
C.盖天说认为大地由直变曲,浑天说认为地球浮在水上。
D.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浑天说认为大地运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4分)
材料一: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
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
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
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我们要紧紧围
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
度,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让全体人民始
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努力推动文化创新,勇担新时
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和民族
精神,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之道、道德理念、人文精神、思想方法等,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提供了丰厚思想资源。
新时代,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
人文交流合作,就是要促进不同文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麝续人类文明薪火。我们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深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国际影响
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更加积极主动地
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不断铸就
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孙雷、王慧敏《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包含有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
都与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有着批判继承关系,没有批判继承关系就不会有文化的选择和积累,没有文化的选
择和积累,就不会有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变革。
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有相互继承的关系。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曾从英、法资产阶级文化中汲
取营养;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也曾从外国特别是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中汲取营养;英、法等国的自由、平
等、博爱思想,为各国资产阶级接受。同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为英、法、德等国
无产阶级接受,也为俄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所接受。相同阶级的文化彼此可以继承,这很好理
解,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经济基础,相似的阶级本质,相似的社会的需要,遇到相似的社会问题,因此有
相似的文化。
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也有批判继承关系。孙中山先生就讲过:“抑自人类有史以来,能纪四五千年之
事翔实无间断者,亦惟中国文字所独有,则在学者正当宝贵此资料,是所以利用之。如能用古人而不为古
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则载籍皆似为我调查,而使古人为我书记,多多益善矣。”他本人也
确实批判改造了传统儒家思想中某些有意义的思想,如其中的民本思想和大同思想等。这些思想本来是封
建统治阶级中一些比较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用来调解和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孙中山则赋予
传统儒家的有关“重民”和“民本”思想的言论以同近代“民权”思想相近的涵义,把它们纳入自己的民
权主义思想中去,提出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民有、民治、民享,根本否定封建主义的君民关系和皇权至上
思想。
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之所以能相互继承,一方面是因为其有共同的自然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共同的
文化传统,面对相同的问题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批判继承不是简单地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一个再创造和
重构的过程。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主义显然不是对重民和民本思想的照搬,而是一种重构。虽然无产阶级的
思想体系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
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但是,共产主义文化的产生也离不开它以前的文化成果。与以往的所
有制关系的彻底的决裂,是以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趋势,只有
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能得出共产主义的结论,创造出共产主义文化。
(摘编自赵常林、林娅《马克思主义文化学》)
3.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概括我们在新时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4分)
考向二:材料异同的比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6分)
材料一: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这不仅表明我国保护
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也是在为各行各业的低碳转型明确时间表,谋划路线图。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对于众多能耗领域来说,这意味着既要从供给端加大清
洁能源的供给,也要从使用端改变用能方式、提高用能效率。数据显示,作为电力行业的“能耗大户”,
我国制冷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15%以上,大中城市空调用电负荷约占夏季高峰负荷的60%o制造行业的低
碳转型,势在必行,更大有可为。
制造行业要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尤其是在核
心技术上要实现创新突破。不久前,在全球制冷技术创新大奖赛上,格力电器与清华大学联合团队研发的
“零碳源”空调技术,从全球近百个国家2100多支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实现节能85.7%,在大赛中夺冠。
据预测,普及这种空调技术,有潜力在2050年前实现累计全球碳减排达1000亿吨,相当于1160亿棵树100
年的碳汇量。可以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推广
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是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题中之义。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各国的共同挑战和责任,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
引领者。“零碳源”空调技术已服务于全球6000多个项目,成为“中国创造”造福全世界的一个生动写照。
这也从侧面说明,在应对气候变化、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谁能抢占节能减排技术的高地,谁就能
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各行各业当为自身的转型升级谋先机,助推“中国创造”走出国门、走向世
界,为全球节能减排、绿色转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发挥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中的引领作用。
(摘编自人民网《科技创新助力碳中和》)
材料二:
“不要孤立地看待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碳达峰、碳中和事关调
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产品结构,事关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毅中的观点在钢铁行业的体现尤为明显。当前能源结构不合理、行业集中度不高、高端绿色产品供
给不充分等能源、产业、产品结构性问题都是影响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因素。反过来看,低碳发展
也将倒逼钢铁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冷静看待当前钢材消费的高增长,国家提出压缩粗钢产量,就是要求钢铁行业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从高速增长转移到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表示,无论是控产能,还是减
产量,目标都指向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这既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有利于钢铁行业转
型升级。
2021年2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出倡议书,呼吁钢铁行业努力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
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早实现粗钢产量达峰,二是推动低碳冶金等变革性技术研发,三是有序发展电炉短
流程工艺,四是提高高强度钢材的应用。
钢铁企业积极响应,从宝武集团、河钢集团、鞍钢集团等多家钢铁企业发布的2021年经营计划中可以
看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关键词。
(摘编自谢希瑶《要求更“刚”!碳达峰碳中和倒逼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困难,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
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并向世界做出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相关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根据2021年10月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20年
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4%,超额完成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基
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为15.9%,比2005年提升
了8.5个百分点,对煤炭消费的依赖显著下降,能源结构优化取得明显成效。此外,我国还建设了全球覆盖
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作为拥有14亿多人
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既要面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又要做好应对气候变
化的各项工作,实现既定目标。但我国化压力为动力,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
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摘编自金观平《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中国贡献》)
1.三则材料都涉及“碳达峰、碳中和”,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6分)
材料一: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今天启幕。伴随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名人
数持续攀升。中国教育在线掌上考研《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
继续呈递增趋势。2021年考研报考人数377万,较2020年341万激增36万,增幅约10.6%。同时,我国
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0年研究生扩招18.9万人,招生人数超过110万人,2021年预计将继
续延续这一扩张趋势。
目前考研热度较高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相关。特别是在今年新氮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就业压力变大,
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及往届生考研,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努力提升竞争力。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
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摘编自彭怡、邓沙沙《2021考研风向标》)
材料二:
2021年考研动机调查
材料三: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新阶段,踏上新征程。教育部等
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
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
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
此次会议在研究生招生与培养上都有重大意义。会议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总体设计与定
位,提出稳定硕士规模、扩张博士规模,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将主要
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
此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会议提出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
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导
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
展。
(摘编自陈福宽《高层次人才培养呼唤深层次教育变革》)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
备的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77万,再创历史新高。新中国成
立以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名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达300万人。然而,亮眼数字的背后仍
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对紧缺人才
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力度不够;一些导师指导能力不强,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等。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发挥着关键核心作用。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对建
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1月,教育部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从坚持思想引领、规范参与招生、把关学位
论文质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8个方面,对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提出了“十不得”要求,为导师指导行
为划定底线,为建设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同时,《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
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
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未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毕业后一
定时间内达到相应要求的,可重新申请授予学位。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校需加大研究生分流力度,在研究生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严把“毕业关”。
近年来,研究生清退事件越来越多,高校严把“毕业关”已成为新常态。
教育部今年印发的多项文件也纷纷“瞄准”研究生培养短板一《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的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目标都是通过研
究生教育的供给精准、硬件扩容、导师提质、教学创新、监管到位,实现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
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5日)
2.材料一、三、四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分)
(测试时间:30分钟;分值:27分)
考向一:信息的筛选整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3分)
材料一:
“物勒工名”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是中国古
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物
勒工名”不仅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考工记》指出,“百
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
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诗经》中即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说法。“物勒
工名''制度之下,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工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
高,如在制作车辆时,车轮达到的技术要求明确而细致,车轮圆不圆,辐与牙相交处是不是直角,上下车
辐是否成一条直线,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在追求产品质量的过程
中,工匠们逐渐形成了精益求精的意识。
“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对其产生的精神影响是很大的,在这种要求和压力
之下,工匠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负责,认真劳作,兢兢业业,久而久之就内化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
《礼记•月令》有云,“物勒工名,以考其诚”,这里的“诚”就是敬业专一的体现,其要求是“毋或作为淫巧,
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指出优质的产品应当是“精良的”,而不是“奇异的”,而精良的产品必须通过敬业
专一的“功致”生产出来。
诚信精神在''物勒工名''制度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物勒工名''制度下,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
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处理也十分严格。《秦律•杂抄》规定:“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
吏黄二甲,法废。”也就是说,士兵在使用武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质量问题,武器的制造者将被罚款,甚
至被追责。“物勒工名”制度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彰显了对消费者的诚信。
(摘编自庄华峰《“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材料二:
2016年11月19日,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内的测产验收专家组来到广东兴宁,对“华南双季稻
年亩产1500公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经过现场收割、称重和测算,袁隆平主持的“华南
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晚稻实割亩产705.68公斤(干谷),加上早
稻的亩产832.1公斤,最终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折合3075.56斤),再次刷新了水稻亩产的世界纪
录。该项目华南双季稻两季产量相当于以前的三季。
彼时,袁老已经86岁,业已功成名就,但他依然耕耘奋战在科研一线,在求新求变的创新路上忙碌着,
创造着。有关部门通报,当时,他正探索种植“海水稻,',计划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
公斤的目标。若能研制成功,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及几千万亩的滩涂有望成为新的“良田”。袁老还期待
实现“90岁前拿下17吨(每公顷)”的目标,“到100岁还想在田里”。
他的这种为了人类粮食安全甘于寂寞、敢于奉献的求索精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创
新引领、开放崛起''的网络巨变时代,对于我们所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无疑是一堂生动的“励志
课”。
(摘编自张东阳《创新当如袁隆平》)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
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一部署凝聚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
泛共识。
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对本职工作的执着、专注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付出。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
代的使命呼唤,当前我们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先进生产力,以“质”的提升带动“量”
的提高,其中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终究是由人来完成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大国工匠,不仅是我国
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石,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
培树工匠精神首先要转变社会价值观念。针对当前社会浮躁化、逐利化的思想,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
度,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树立工匠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深
入人心、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文化,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弘扬
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
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术工人短缺是目前我国各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劳动力供给不足,工匠
型人才更是缺乏。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职业教育欠发达,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普遍。
要加快发展与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和职业技
术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培养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还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组织选
派优秀骨干参加培训、对外交流,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
能人才。健全激励保障制度,对各行业涌现的技术创新人才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提高薪酬待遇,引导广大
劳动者精益求精钻研技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美好人生。
(摘编自杨安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建言〉》)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在其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逐渐内化为敬业专一的
意识和实践。
B.“物勒工名”制度下,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严格处理,“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诚信精神
得到充分体现。
C.在网络巨变时代,袁隆平为了人类粮食安全甘于寂寞、敢于奉献的求索精神和坚强意志,给追求大国工
匠精神的我们以启示。
D.新时代呼唤弘扬工匠精神,我们只要推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就能形成先进生产力,用“质”的提
升带动“量”的提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3分)
材料一:
当前,旅游在消费时代成为了一种旅行、观光。人们带着旅行手册,以攻略的观光者姿态按图索骥,
将被文本符号化的各色纪念品一网打尽,马不停蹄地占据每个特色鲜明的景点,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将自
己放在其中定格拍照。他们似乎忘记了“慢慢走,欣赏啊”的箴言,或者说他们的心灵从未随之而来,而是安
放在都市的某个暗黑角落。因而,他们在风景中没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物我浑然一体,
而是冰冷地进行“凝视”。
如果我们进一步要试着对当下中国百姓蓬勃兴起的观光旅行图景进行分类的话,一种是浪漫主义式的
旅行,包含着中产阶级孤独的、持续不变的沉浸与幻想,热衷于欣赏自然界奇观,如自助旅游、背包客、
探险旅游等小众旅游。二是集体主义式的共同体行动,它们是大众观光、团体旅游组织的一系列短暂相逢,
倾向于集体娱乐的方式,在风景名胜走马观花地收集形形色色的文化符号,这是大众的狂欢。无论是浪漫
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旅行观光其实是在交通、信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地方''的文化消费。在此过程
中,地方性与消费者之间免不了互动、博弈、协商和沟通,并且促使了文化的相互变迁。从游客来说,其
消费的事实就是意义符号建构起来了某种特殊的需要。从旅游地来说,这种建构需要旅游地对景点进行筛
选和排除。
其实,旅游的过程是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灵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就多有论述。《列
子•仲尼》对于“外游”与“内观”做了一番辩证式的分析:“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游之
不至也。”不过,此处侧重的显然是“内观”,“外游”不过是形式枝末。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上穷碧落下黄
泉,大都是作为与外在和而未分的一体,没有自外于天地山川。中国山水画从宋元兴起,马远、夏圭、李
成、倪云林的风格特色恰恰暗合了相关学者的分析:因为政治的挫折而逃回到内心。
说到这里,有必要对“旅游”的发生做进一步的追溯。荣格通过梦和心理原型的剖析,认为“游”其实是
根源于人性深处的超越性需要,“通过超越达到自由的最普通的梦,象征之一就是孤独旅行或朝圣的主题”。
现代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志调查也表明,许多原始部落都存在着让少年独自旅游的成年礼。他们离开家
庭,从他们自己的存在模式中寻找自由。在旅游中,每个个体都能调和性格内的冲突元素,最终达到身心
平衡,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与荣格将“游”的根源定位在“人性的超越”不同,龚鹏程则从“超脱”的角度来深
入理解“游”的本质。古人上下周游、游仙访道,还在于进行一种自我转化的历程,摆脱不称意,获得超越性
解脱的追求。他们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摆脱一切社会关系,成为另一人。经过旅途的重新
体验生活、重新观察世界,也获得新的生命感受、新的体悟,获得了生命转化的意义。
(摘编自《论旅游》)
材料二:
中国古人常用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叫“造化”。它是一种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它是否有意志呢?
古人也不愿深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的生命力,它是永恒和无限。
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短暂而渺小,这给人带来许多焦虑。当人们面对自然的时候,万象森然,壮丽而
精妙,喻示着“造化”的神奇与活跃。人在自然中,会感受到自身与永恒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正是“造化”源源
不绝地将一种智慧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
王羲之的《兰亭》诗:“寥朗无厘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用白话来说就是:辽
阔而明朗的世界无边无际,当人们注视它的时候,世界的真理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伟大啊,造化的业
绩,一切存在之物都蒙受它的恩惠。所以说,自然就是最显著的“神迹”,也是创造者存在的直接证明。
中国古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天人合一”。它可以从多个层面来阐释,其中之一,是人与自然的
和谐,并由此达成人与天道的一致。从这里引发出一种思考:相对于天道的永恒而言,从人类社会的权利
结构产生的规则和价值是不稳定的,根据这种不稳定的规则和价值来确认的成功与荣耀是不真实的;当人
们在世俗社会中追求荣耀与成功时,他们背离了生命的真实,他们的生命变得轻浮而虚妄。
东晋时曾任司州刺史的王胡之赞美桐庐印渚的水:“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清洁之水可以
洗涤污物,这是日常经验范围里的事情,但说它可以使人情“开涤”——由壅塞而致通达,由污秽而致清爽,
就有一种玄妙的意味。简单地说,这就是因为人情融合于自然而获得它的超越性,从而使生命状态转化为
宽广从容,成为美丽的生命。有“人情开涤”,进而便有“日月清朗”,这也是自然而然。这里“日月”犹如说天
地、世界。用晦暗的心看到的世界只能是晦暗的,而明朗的心则使整个世界呈现明朗。在这个短小的故事
里,人与自然的一种精神性关联得到非常生动的呈现。
我们说旅游“有意思”,就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够使我们从习惯与庸常中摆脱出来,面向长天大地、高山
流水,踏入古往今来,与世上豪杰谈论生与死,谈论高贵与卑怯……我们的生命尝试一种可能,就是更广
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
(摘编自骆玉明《跟着唐诗去旅游》)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作者将当下中国百姓的观光旅行分为两类,通过不同旅行方式之间的比较,说明团体旅游对地
方的文化消费能力更强。
B.材料二中作者引用王胡之的话阐明净水可以让人情通达清爽,而清明的心则使世界呈现明朗,这体现了
人与自然的精神性关联。
C.与材料一的结构不同,材料二首先对古人常用的两个概念进行分析阐释,然后总结旅游的价值意义,行
文清晰,论证严密。
D.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内容上有相互印证之处,但材料一更侧重旅游这一过程的价值意义,材料二更侧重自
然带给人的生命体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3分)
2024年2月26日,首部中国原创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千秋诗颂》于CCTV-1综合频道播出。据介
绍,《千秋诗颂》聚焦国家统编语文教材的200多首诗歌,依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以下简称“上海AI
实验室”)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打造的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还原中国古诗词中的人
物与场景。
据上海AI实验室介绍,《千秋诗颂》是首部在电视上播出的AI动画片。该片借助大模型技术,从美
术设计到动效生成,再到后期成片,都基于“央视听媒体大模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制作,高度
还原了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造型、场景和道具,是一场中国诗词与人工智能的“双向奔赴
Sora的横空出世让文生视频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但事实上,文生视频并非一个新鲜事物。早在去
年7月,上海AI实验室联合总台发布了央视听大模型,集合央视海量的视听数据,依托上海AI实验室的
先进算法和大模型训练基础设施优势,运用AIGC技术,提升视听媒体制作的效率。
上海AI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能够理解中国古诗词,科研人员与节目导
演一起,向大模型“投喂”了大量的精准数据,使其能够准确理解“国风、唐代、写意、工笔画”等词汇,生成
符合历史依据的人物、建筑和场景等美术图,美术风格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水墨、工笔等风格化传统审美。
文生视频大模型技术的飞速进步,让影视行业人员倍感焦虑,AI取代相关行业从业者的讨论也层出
不穷。面对这一话题,《千秋诗颂》的导演表示:“AI不是要替代人类,而是帮助人类提升了效率。比如,
传统的纯人工制作,我们团队一个月只能做一集,现在一个月可以做三集。”
上海AI实验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创作者只要通过输入“风格参考图片+提示
词,,的简单操作,就能完成《千秋诗颂》的人物、场景等众多元素的生成。例如在生成人物时,先上传一张
参考风格图片,再在概念设计描述中添加“中国风、唐朝、中年、清秀、男性、淡绿色衣服”等描述,而后点
击“生成概念”,便能迅速生成一个人物形象。
据介绍,在同等预算的条件下,按照传统动画制作流程计算,《千秋诗颂》至少需要8个月时间,在
AIGC赋能下,制作周期缩短至4个月。
“AI动画能够利用先进的算法和大量的数据,快速生成具有丰富细节和逼真效果的动画。相较于传统
动画,AI动画的制作周期大大缩短,成本也显著降低。此外,AI动画还能模拟多种风格,为创作者提供更
多的灵感和选择。”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鹏进一步表示,AIGC的赋能将极大地改变动画的开发制作流程。通过自动化的工具和平台,从业
者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场景设计、角色建模、动作捕捉等任务。这将大大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提高生产效
率。“然而,这种变化也将对从业者产生一定影响。首先,他们需要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以适应AI技术
带来的变革。其次,他们的工作方式也将发生改变,需要更多地与机器合作,理解和运用AI算法和模型。”
“随着AI生成视频技术的快速迭代,AI视频进入大爆发期。今年,我们大概率可以看到不需要演员
的较长的电影。“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在Sora模型发布以后,沈阳就一直带领着研究团队探索AI电影的制作,但受技术限制,目
前还处于短时长的预告片和非连续性的片段阶段。《千秋诗颂》的播出,让长AI电影的未来加速到来,也
打开了文生视频的商业化应用与落地的想象空间。
国泰君安研报认为,AI视频生成模型迭代速度超预期,动画产业价值望迎重塑。动画等视频内容产
业链可分为上游IP创意、中游拍摄剪辑与制作、下游内容分发三大环节,AI视频生成模型对重复劳动力占
比最高的中游环节或产生最大影响,随着中游环节价值逐步被AI取代,上游环节IP创意的重要性有望不
断凸显。
“文生视频距离成熟应用和商业化落地还有多久,这是一个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但根据当前的技术
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来看,我认为这个时间应该不会太长。”王鹏认为,从目前的效果来看,AI动画与传统
动画相比还存在一些劣势,比如缺乏传统动画中的人情味和艺术性,在情感和细腻度上也不如传统动画,
但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和数据的不断积累,文生视频的质量和效率将不断提高,为商业化落地奠定坚实的
基础。“除了传统的娱乐和教育领域外,文生视频还可以应用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游戏等多个领域。”
王鹏说。
(摘编自《证券时报•首部国产AI动画(千秋诗颂)开播,文生视频应用落地提速!》)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秋诗颂》借助“央视听媒体”辅助制作,所以可以高度还原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造型、场景和道具。
B.AI技术给影视从业人员带来极大威胁,但只要他们学习和掌握新技能,多与机器合作,就能解决这一
问题。
C.AIGC的赋能能更高效地完成动画的场景设计、角色建模、动作捕捉等任务,所以,今后从业者主要负
责上游环节的创意即可。
D.文生视频已经在传统的娱乐和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今后还会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游戏等领
域得到应用。
考向二:材料异同的比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6分)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
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
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
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
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
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
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
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
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
晋军灭亡郑国以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钾型周期性瘫痪病因介绍
- 2023工作内容保密协议书七篇
- 韦尼克脑病病因介绍
- 面部神经炎病因介绍
- 路易体痴呆病因介绍
- 蠓性皮炎病因介绍
- 3篇 2024小学校长年度述职报告
- 中考历史复习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七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 (2024)河流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 2024年全球及中国智能交通行业概述分析及应用领域调研报告
- 多选题数据的SPSS多重对应分析操作方法
-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21类表格、标牌
- 设计总体服务方案
-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 中职烹饪专业班级建设方案范文(21篇)
- 《京东智慧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8000字
- 国开2023法律职业伦理-形考册答案
- 缅怀伟大领袖,争做时代新人征文
- (学校)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详解(中小学教育教研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 中国风古风古代诗人作家人物介绍苏东坡传PPT模板
- (完整)消化性溃疡PPT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