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核心知识背记手册
文化、文学常识
清单1•古代姓名与称谓.........................................................................2
一人称姓名...............................................................................2
一名、字、号2
三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3
四年龄称谓...............................................................................4
五谦称、敬称、贱称......................................................................5
六作品命名...............................................................................8
清单2•宗法和礼俗.............................................................................9
一宗法...................................................................................9
二礼俗..................................................................................11
三尊卑..................................................................................16
四忌讳..................................................................................16
五避讳..................................................................................16
清单3•官职和科举..........................................................................17
一官职..................................................................................17
二科举..................................................................................23
清单4•历法和刑罚............................................................................26
一历法..................................................................................26
二刑罚..................................................................................30
清单5•地理常识............................................................................31
一地区名................................................................................31
二政区名................................................................................31
三山川关隘名...........................................................................32
四城市村镇名...........................................................................33
五其他..................................................................................33
清单6•服饰和器物............................................................................33
——月艮饰...........................................................................................33
二器物..................................................................................35
清单7•古代音乐..............................................................................37
一音乐知识..............................................................................37
二古代名曲..............................................................................38
清单8•古籍注释体例..........................................................................39
清单9•古代作家作品..........................................................................40
清单10•现代作家作品.........................................................................46
清单1-古代姓名与称谓
一人称姓名
1.直称姓名(或名):
⑴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本木并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自呼或构恶于前,篡舍廖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冬,尔何如?《论语》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省也?《论语》
2.称字、号、斋名、谥号: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⑴称字。例如:东阳马生苕啰,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⑵称号。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河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⑶称谥号。例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本有公,范仲淹为本乎公。
⑷称斋名。例如:蒲松龄为“耳丁希先生”,梁启超为“"小军主人”。
3.称官名、爵名:
⑴称官名。例如:后人称杜甫为“左!哥”,称韩愈为“帮更哥”。
(2)称爵名。例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以立,相称。
4.称籍贯:
例如:今审率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称郡望:
例如:唐代诗人韩愈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好百螫”。
6.几项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
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7.唐代还有种特殊称呼,即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排行来称呼:
例如:韩愈的《祭十千呼文》。
8.特殊称谓:
(1)职业+人名。例如:电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2)姓+之+人名。例如:国危矣,若使楚书不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
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i)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
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
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
例如,曾点,字皙。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对对
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
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
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
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
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
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三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
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日文布义行刚日景
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日宣
行义悦民日元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日平照临四方日明
辟土服远日桓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
近内远礼日炀
⑶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日怀
在国遭忧曰愍(min)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
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
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
了十一次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
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
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
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
郭沫若一个徽号一一“戎马书生”。
四年龄称谓
1.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举那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
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例如:尊揭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3.齿龊•韶龊(tidochdn):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例如:有遗男,始鼓。《愚公移山》
4.总角•垂髯:
指幼年儿童。例如:黄发拳曾,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后本梢头二月初。《赠别》
6.笄(ji)年:
指女子十五岁。例如:复有双幼妹,母千未结缰。《对酒示行简》
7.束发•成童:
指男子十五岁。例如:余自用冬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勺写,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9.而立之年:三十岁。
10.不惑之年: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
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
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故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13.耆(qi)艾:
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例如:者又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14.古稀:
七十岁。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岁来稔。(杜甫《曲江》)
15.耆耋(di6):指高寿,老年。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md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qi)颐:
一百岁。例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理期。(苏轼《次韵子由》)
五谦称、敬称、贱称
1.谦称:
⑴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皇帝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
人不得擅用。例如:联为始皇帝。《史记》
②寡人:皇帝的谦称,译为“我”。例如:梁惠王曰:“骞△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
惠王上》
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例如:权叹息日:“诸人持议,甚失不望。”《赤
壁之战》
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例如:骞有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
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例如:齐侯日:“岂不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
等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⑵臣子自称:
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谦称,可译为“我”。例如:张良日:“秦时与殍游,
项伯杀人,年活之。”《鸿门宴》
②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例如:苕县贱息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
⑶一般人自称:
①仆:谦称,译为“我”。例如: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
②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例如:辱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
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例如: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毛
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④小人:谦称,译为“我”。例如:少々有母,皆尝少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⑤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
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例如:邺入不慧,将有志于世。(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本,则
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
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
长辈死后。例如: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耳也,位卑也。《韩非子•功名》
⑧不佞(ning):同“不才”。例如:不住寝疾,不能趋走。《战国策•赵策二》
⑨后学: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例如:零邑后学田玉书石。《朝阳岩铭》
⑩贱子:谦称自己。例如:煦于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无家别》
⑷女子自称:
①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例如:争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
羊子妻》
②贱妾:女子谦称,译为“我”。例如:事美留空房。《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例如:若晋君朝以入,则净于夕以死。《左传•僖公十
五年》
⑸自称家人:
①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②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
③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加“舍”。)
④拙荆:旧时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寒人家妇女
的穿着,故以此代称。又作“山荆”“荆室”。
⑤贱息:古人对自己子女的谦称。例如:老臣赚?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
⑥犬子:对人称自己的儿子。例如:同安于,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鹉鹃天•为老母寿》
又指对别人儿子的鄙称。例如:吾虎女安肯嫁安于乎?《三国演义》
⑦弱息: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儿。
⑧息女:古人对外人称自己的女儿为“息女”。例如:臣有愿为箕帚妾。《汉书•高帝纪》
⑨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女儿。例如:贫贱有,!、*。《宋史》
2.敬称:
(1)称君王:
①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例如:今哮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
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己死皇帝的敬称。例如:
时聿年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
下。古代天子宫中可称宫、称殿,丞相府中只可称殿,不能称宫。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侯
王为“殿下”。唐以后只称皇太子为殿下,侯王不称。
⑵称臣子:
①麾下: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麾是古时军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为将帅指挥权力的象征,故以此
称之。例如:愿犀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
②足下:手下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的手下人,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例如:秦兵旦暮
渡易水,则虽欲长侍?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
③执事:侍从。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热妻。《烛之武退秦师》
④阁下:尊称,译为“您”。例如:侧闻眼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
⑤左右: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左右的侍臣,即称“左右”,表示尊敬对方,译为
“您”。例如: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在有。《报任安书》
⑥君:尊称,译为“您”。例如:今有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
(3)称师长
①夫子:尊称,译为“老师”或“您”。例如:大于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愿宋
于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②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例如:至江上,欲涉,遇一文勺。《吕氏春秋》
③老:对老年人的尊称。如张老、谢老等。
④父(宜):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周代贵族取字时,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
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别,后多沿用为男子的美称。另泛指对老年人之尊称,如渔父、
田父等。另,读坨,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如祖父、伯父、舅父等。
⑤亚父:亚,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称自己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例如:
头冬南向坐,——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
⑥甫:同“父(母)”,古代男子的美称。参见“父(玲)”条。
⑦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女性长辈。周代贵族女子取字时,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伯)、
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以示性别。如姬原母、孟姜女等。另泛指女性长辈。如祖母、
伯母、姑母、舅母等。
⑧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往往用于书面语。例如:故亲生之除下,以养父母日严。《孝经•治
经》
⑨爷:旧称父亲或尊贵者。例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⑩高堂:古称父母为高堂。
⑪泰山:旧时呼妻父为泰山。
⑫先考: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又称“先君子”。
⑬先妣(bi):对已故母亲的敬称。
(4)称朋友、同辈的人
①先生:尊称,译为“您”或者“先生”。例如:十九人谓毛遂日:“冬生上!”《史记•平原君列
传》
②卿:尊称,译为“您”。例如:哪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世说新语•德行》
③子:尊称,译为“您”。例如:子路口:“愿闻于之志。”《论语•公冶长》
④公:尊称,译为“您”。例如:君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⑤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热,译为“您”。例如:寡君闻音于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
传》
3.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
这种称呼,无尊卑之说,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勺安敢较吾射?《卖油翁》/卷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并序)》
4.贱称:
①小子,含有轻蔑的意味。例如:少于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竖子,如同“小子”。例如:早于不足与谋!《鸿门宴》
5.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
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例如: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
②加“太”表示长一辈。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本公、木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③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例如:妪,与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六作品命名
1.以''地名”命名:
(1)《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2)《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因昌黎韩姓为郡内望族,世称韩昌黎。
(3)《孟襄阳集》: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4)《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5)《亭林诗文集》:作者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6)《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
2.以“书室名”命名:
(1)《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室名。
(2)《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饮冰室”是其书室名。
(3)《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惜抱轩”是其书室名。
(4)《七录斋集》:作者张溥,“七录斋”是其书室名。
3.以“谥号”命名:
(1)《王文公文集》:作者王安石,谥文。
(2)《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文忠。
(3)《诚意伯刘文成公集》:作者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
(4)《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文正。
4.以“名号”命名:
(1)《诚斋集》:作者杨万里,号诚斋。
(2)《庸庵全集》:作者薛福成,号庸庵。
(3)《随园诗话》:作者袁枚,号随园主人。
(4)《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5)《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号文山。
(6)《方望溪先生全集》:作者方苞,号望溪。
(7)《南雷文定全集》:作者黄宗羲,号梨州,又号南雷。
(8)《震川文集》:作者归有光,号震川。
(9)《洪北江全集》:作者洪亮吉,号北江。
(10)《樊川文集》:作者杜牧,号樊川。
5.以“字”命名:
(1)《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2)《魏叔子文钞》:作者魏禧,字叔子。
(3)《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
6.以“官职”命名:
(1)《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
(2)《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
(3)《高常侍集》:作者高适,官至散骑常侍。
(4)《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5)《高太史大全集》:作者高启,官至翰林院国史编修。
7.以“年号”命名:
(1)《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2)《嘉祐集》:作者苏洵,此集为宋仁宗嘉祐年间编辑。
清单2•宗法和礼俗
一宗法
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
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
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
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
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
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硝(qu©)杀掉
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储是“大义灭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
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
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按《周
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礼记•曲礼下》:“生目父,日母,日妻;死
日考,目妣,曰嫔。”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
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
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
衰”“大功”“小功”“缠(si)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
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亦用以指五服
之内的宗亲。如《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
为王朝的代称。如《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填。”
太庙:天子的祖庙。如《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
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
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五常:①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
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五伦中
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
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②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③指仁、义、礼、智、
信。
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法、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
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
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
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
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
“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
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礼俗
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的礼节与习俗。
五礼: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
丧葬的事为凶礼。
六礼:有两种解释:①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②指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
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
入成年了。举行加冠礼的年龄,有20岁和19岁两种说法。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己冠”“弱
冠”“未冠”等说法。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
体还未壮,故称弱冠)粤行。”
笄(ji)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时,表
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
合餐(jin):指结婚。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香”,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一瓢而醋(xti)(用
酒漱口),就叫“合香”。后世遂以“合皆”为结婚的代称。
妻:男子的配偶。在宗法时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从等级上看,“妻”当是指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
配偶,因为诸侯的正式配偶称“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称“后”。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
我者,私我也。”
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贵族娶的“小妻”,实际上“小妻”是女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
但地位仍极其低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旧时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时
自己也称“妾”“贱妾”,这是自谦的说法。如《孔雀东南飞(并序)》:“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妾
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如周王族姓姬。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妇女的美称,
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后来又成为富贵人家婢妾
的美称。
媵(ying):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种形式。其方式是,
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止匕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国、家”送女儿陪嫁,
也各以侄女、妹妹相从。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但这些被称为“媵”的贵族妇女,其间虽有
辈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们都是经过“聘”的,都有资格成为夫人。后来随着“媵女”
制度的逐渐消亡,“媵”的地位逐渐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时代,就与“妾”成了同义词。如《阿房宫
赋》:“妃嫔媵媾,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如《孔雀东南飞(并序)》:“其日
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文定: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
朝: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礼记•王制》:“吾年一朝天子。”
另一种说法是《左传•昭公十三年》杜预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
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如《左传•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如果不按时朝见天
子,就被认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讨伐。如《左传•隐公九年》:“宋公不朝,郑伯为王左卿士,
以王命讨之,伐宋。”
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日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
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如《谭嗣同》:“至七月,乃扶病人觐,奏对称
匕
日。,,
聘:
①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礼记•王制》疏云:“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诸侯之礼。”诸侯德
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如《左传•隐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凡伯
是天子的大夫,周王派他来见鲁隐公。
②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左传•襄公元年》:“九月,都(Zhu即邹)子
来朝,礼也。”“冬,卫子叔、晋知武子来聘,礼也。”舞是小国,所以叫朝;卫、晋是大国,就叫聘。
③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礼记•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
一大聘。”《左传•隐公七年》:“齐侯使其弟年来聘。”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
意思。所以《左传》注曰:“诸聘皆使卿执玉帛以相存问。”
④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称。由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年》:“冬,
季武子如宋,报向戍(sho)之聘也。"季武子自鲁去宋,叫做“如"。反之,在襄公十五年时,宋派向戍
来鲁国,就说成“宋向成来聘”。这是由彼国来此国,叫做“聘”。所以说:“内适外言如,外适内言朝
聘。”意思是:由本国到别国去叫如,由别国到本国来叫朝聘。
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决不违背信约叫“誓”。《礼记•曲礼》:"约信口誓。"诸侯之间举行这
种仪式,叫“誓礼”。举行这种仪式,不用杀牲、献(shd)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献血,并且宣读盟书,誓
于神,叫做“盟礼”。《礼记•曲礼》:“泡牲日盟。"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献血。
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如《过秦论》:“诸侯恐惧,
会盟而谋弱秦。”
献血:指古人盟誓时双方主事人用嘴吸一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意的仪式。如《史记•毛遂自荐》:“王
当献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结盟以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宋
国在五月间遭特大火灾,冬,与宋同盟的十一个诸侯会于y亶渊,商量以财货来援助宋国。
遇:诸侯之间不在规定的时间或地点忽然相见,就叫“遇”。如《左传》疏云:“遇者,草次之期,
二国各简其礼,若道路相逢遇也。”事先没有约定,偶尔相逢,犹如人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样,在礼节上
要比“朝”简单。
诸侯途中相遇,以距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用主宾之
礼接待。如《左传•隐公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免胄:胄,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
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如《骰之战》:“左右免胄而下。”
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如《荆轲刺秦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白虎通》云:“礼曰:天子祭天地,诸
侯祭山川。”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古时认
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为岱宗。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高,
离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
——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做“禅”。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
皇东行郡县,上邹峰(Yi)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
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
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以
表示虔诚。《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
衅钟。这是一种礼制,凡重要器物(钟、鼓等)制成,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如《毅之战》:“不以累臣衅
鼓。”“衅鼓”在这里是“处死”的意思。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陈涉世
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五人墓碑记》:“故予与
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
体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后来以鸡、鱼、猪为“三牲”。《曹刿
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战国策•赵策四》:“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
自托于赵?”《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薨(h6ng):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信陵君窃符救
赵》:“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死: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
夫死日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日死。“
棺椁:“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上古贵族
的墓里大多有椁。
殉葬: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的一种风俗。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隶等随同埋葬。周代
以后多用“俑”代替活人,有时也把死者生前用的饮食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等作为随葬物品。
殓:指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
殡: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七七: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坟墓: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
“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
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合葬:指夫妇死后葬在一起。《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稿葬: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促织》:“日将暮,取儿
稿葬。”
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庐”,房屋;“冢”,
坟墓。《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两膝着地,直身,股不着脚跟,是“跪”。跪而挺腰
耸身,叫做“踞”(ji)。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
表示谦恭的样子;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跪:与坐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示谢罪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所以前人指出跪与坐二者的
区别是“跪危而坐安”。《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
膝行流涕。”跪又表示对长者的尊敬。《论语》:“'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
‘异乎三子者之撰。'”这里的“舍瑟而作”,就是指曾皙放下瑟,从席地而坐到耸身直起腰来,与跪着
相同,表示尊敬。
长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孔雀东南飞(并序)》:“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
此妇,终老不复取!'”
蹈: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如《鸿门宴》中写樊哙进帐,“项王按剑而跑日:'客何为者?
跟,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如《战国策•唐雎不辱
使命》,“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箕畚,叫做“箕踞”。这种姿势是表示傲视对方的意思。如《史记•刺
客列传》写荆轲刺秦王不中,身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周礼•春官•大
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日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
拜,九日肃拜。”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
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①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所以叫做顿首。
②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两手拱至地,再以头至手,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变更离婚协议书样本
- 2023房屋租赁合同协议书模板七篇
- 2025变更离婚协议书范本
- 蝶骨脑膜瘤的眼眶病变病因介绍
- (2024)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一)
- 2023年电子浆料金浆、银浆、银铂浆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年制药用水设备项目融资计划书
- 热工基础习题库含答案
- 《膝关节幻灯》课件
- 养老院老人生日庆祝活动制度
- 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
- 《个人防守技术:抢、断球技术》教案
- 2024版成人术中非计划低体温预防与护理培训课件
- 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
- 光伏屋顶安全施工方案怎么写
- XX道路危险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台账标准化表格
- (2024年新版本)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4单元试卷
- 光伏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吸痰护理课件教学课件
- 《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课件-任务2 动力蓄电池系统检查与维护
- 血透室护理礼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