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主旨、标题、作者意图-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1页
探究主旨、标题、作者意图-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2页
探究主旨、标题、作者意图-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3页
探究主旨、标题、作者意图-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4页
探究主旨、标题、作者意图-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

第6节探究小说主旨、标题

I,•

思维导图

r~标题的含义:表层义深层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主题义……)

工标题的作用: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读者、艺术手法

探究小说主旨、标题

-----主题——抓标题、抓情节、抓人物形象、抓作者的唐姆倾向、抓环境描写

知识梳理

小说的主旨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它

是小说的灵魂,是创作的意图所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

的突出体现,或是作者写作意图的精要概括。所以解答主旨、标题类题,一定要结合作者的写

作意图。

题型一理解标题意蕴

一、掌握必备知识

双关和象征的区别

1.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

在彼,这样一种修辞手法叫作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

(1)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作谐音双关。如:“道是无晴却

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2)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作意义双关。如"夜正长,路也

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夜",表面上指夜晚,实际上

指黑暗统治;"路"表面上指道路,实际上指革命征途。

2.象征

表现手法中的象征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

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用白杨树象征北方广大的抗日

军民和不屈的精神意志。

理解标题意蕴"3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双关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所要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挖掘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注:标题没有使用表达技巧的,分析标题意蕴时可以忽略第一步。

题型二标题的作用分析

标题的作用分析"5角度"

角度作用分析

看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以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以吸引读者;是

与情节的关系

否是对情节的概括。

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是对人

与形象的关系

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

与环境的关系

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意。

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是否

与主题的关系

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艺术看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看标题是否

效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题型三理解主旨

这里说的主旨,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

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

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小说常见的“4大类主题”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

揭示

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

人性

真善美和假丑恶。

见寓言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

小人生题寓于故事之中。

主针农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用故事

一时弊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百态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

人生态。

落实“5抓〃,解答小说主旨题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

抓标题

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

抓情节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的发展的体现,抓住矛

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

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

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的历

抓人物形象

史,即可窥见作品的主题。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

主题性人物,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揭露封建制

解题技巧

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⑴抓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

抓作者的思想

它们的情感态度。

倾向

⑵抓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

⑴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

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⑵抓背景介绍。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

抓环境描写

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

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达到探究思

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答题模板模板一:该故事……(简述情节),我认为反映了……的社会现象(结合原文分

析),揭示出……的主题,警示(告诫、提醒、呼吁)人们……

模板二:①表明观点;②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题还需要联系现实等);

③总结。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硬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典例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医

马伯庸

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

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

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

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勇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

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

---奉献乃吾侪之任也。

''Dedicationisourspecialtyo"

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

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唯

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

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

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

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

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

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

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

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

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张竹

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银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

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

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

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

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

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

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

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

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

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

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

一■道布帘。

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

帮伤员拔弹头。

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

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

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

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

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

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

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

时候听阿妈讲古,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

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

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一一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

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

么可以不敷?

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

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

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

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

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

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

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

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

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

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

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描写详细,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

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

B.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真实呈现了人物忠于所学,

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

C.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表明

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

D.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张医生伤无大碍,

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文章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

B.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

C.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

D.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标题的含义】3.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

【答案】1.C2.A3.①"大医”有精湛的医术。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

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

②"大医”有崇高的医德。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

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

③“大医”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

业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有误。小说固然使用了真实的人名、地名等,但小说具有

虚构性。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有误。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是出于缺少物资的急切心理;

且物资缺乏主要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由“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分析可

知,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

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大医"的"大”体现在精湛的医术。

由“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张竹君从

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

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分析可知,"张医生一天做十

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大

医"的"大”体现在崇高的医德。

由“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

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

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

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分析可知,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

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大医"的"大"体现在家国情怀和

责任担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呼伦贝尔牧歌

海勒根那

连绵的丘陵草原已绿得沁人心脾,春风空阔而浩荡,万顷草香从春风里倒出来四处流淌,

阳光明媚得像泉水般清凉。天是深蓝的,被雨后舍不得离去的一簇簇青灰色的云朵拥挤着,像

海的波澜一样涌在天空。而最接近那些波澜的,是远处丘陵峰巅之上的一杆杆风力发电机,像

极了高耸入云的银色风车,随着丘陵的跌宕起伏而错落有致,使得这片丘陵草原看上去更为瑰

丽。

两个牧人打扮的骑手就在这壮美的丘陵间爬上爬下。

“这么多年,还以为你不会骑马了呢,没想到你还真行!”说话的是骗红马的汉子,宽肩厚

背,老式前进帽遮压得很低,一双豹子才有的赭黄色眼睛眯成一条缝隙。

“不会忘记的,骑马就像吃饭一样,多少年也不会忘。”白马背上的汉子顶的是牛仔帽,一

张乌铜色的脸刀削一般棱角分明,一圈黑胡子连着双鬓。

一条村村通公路像铁灰色的蛇盘旋在丘陵间,忽左忽右,一会儿又被丘陵遮蔽了,不时有

货车呼啦啦驶过。临近公路的一顶彩条布帐篷里拴着五六匹马,靠路边的牌匾上写着“巴尔虎

骑马场”。

"那是做什么的?”牛仔帽问。

“那是招揽游客骑马的,这会儿游客还没上来。等七八月份,一百匹马也闲不住。”前进帽

说,“现在咱们呼伦贝尔旅游很热,旺季大客车都得排队。这些年变化大着呢,喏,邻近的满

洲里,建的都是俄式洋楼,前些年贸易火的时候,满大街都是俄罗斯人,也有外蒙古人。等过

些天我休假,带你和巴德玛去城里喝几杯。”

“快别开我的玩笑了。”牛仔帽笑了笑,表情里隐藏着几丝忧郁,“你确定巴德玛想见我?当

年她可是对我只知喝酒打架对她无端发火是有怨恨的,况且我是刚刚释放的......”

“咳咳,今天咱不说那些。对了,巴德玛那儿,我已经和她说过你好多次,上次在甘珠尔

庙遇到她,她还主动提起你,盯着我问东问西的,她还在关心你,这是她的眼神告诉我的。我

说你一切都挺好,出狱后,村委会给盖了新房,村集体还赊给你十几头牛和一群羊,你也不喝

酒,只知道干活儿赚钱,一门心思致富呢。”

"我可没你这个第一书记说的那么好,不过说真的,我已经十多年不喝酒了,年轻时总因

为喝酒闯祸,我要长这个记性。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你还记得吗?那年呼伦贝尔那达慕上,

一百八十多个搏克手(摔跤手)里,我夺了魁,还赢得了一峰骆驼十只羊呢。”

“还不是奶奶把你喂养得好,总拿你当两个月的失孤羊羔嘛!”前进帽笑道。

“是啊,奶奶把我从小养大,她明明知道我不是她的亲孙子,是她从海拉尔医院门口捡来

的孩子,我听别人说,包裹我的襁褓里有纸条,上面写的是汉字,是我的汉文名字和出生日,

可奶奶从来都没和我说过这些,她生怕被我知道我是她抱养来的。现在你瞧我的模样,小眼睛

高灌页骨,长得越来越像她老人家了。”

“你喝了呼伦贝尔的水,吃了这里的牛羊肉,晒了草原上的太阳,当然要长成牧人的样子,

你的性格更像个蒙古族汉子,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

“我还会唱蒙古族歌呢,还记得奶奶教的那首长调吗?那首呼伦贝尔牧歌讲了奶奶的‘阿爸'

的亲身经历呢。”

“我当然记得,那个爱情故事凄美得让人落泪,奶奶总在睡前讲给我俩听,总哼起那首牧

歌,声音又软又悠长,好似风吹锦缎那样,可真好听,里边的忧伤像雾似的,又像长长的鞭子

抽打在心上。”说着话,前进帽轻声哼起了歌儿:

我离开湖边来到新的草场,

可是我的马群不肯吃草,

捧起盛满奶食的碗,

可是我却无法下咽,

我到处去寻找你的踪影,

我的心永远都无法安稳

牛仔帽落下了眼泪,雨点儿似的啪嗒啪嗒,挂在胡子的尖梢上:“这歌儿让我想奶奶了,

可我没能为她老人家尽孝,奶奶临走时也没能送上一程,我真不孝。”

“老人走得很安详,那些天我和邻居们一直守在她身边。奶奶生前做了太多善事,草地上

的孩子有几个没受过她的百般呵护、吃过她做的美食的?包括当年那些城里来的知青,天天长

在奶奶家,吃的用的穿的,老人家倾其所有。”

“奶奶临终时说,她栗回到草原上去。我和乡亲们把瘦削成小女孩儿似的她用被子包裹了,

放在勒勒车上。奶奶躺在车上就像睡着了,她也一定闻到春天的气息了,听到云雀和百灵子的

欢叫了......”

牛仔帽沉默着望向远处,山坡那儿正有成群的马儿和牛羊忙不迭地埋头吃草。那寸把高的

鲜嫩且茂盛的青草是大地历经一个漫长的冬季孕育的,是长生天对牲畜的犒劳。那些欢叫连天

的白羊羔、活蹦乱跳的黄白花牛犊,还有或棕或红或黑的四处撒欢的马驹,把绿意盎然的草原

点缀得越发生机勃勃。

两个汉子勒马驻足,听着满耳的湖鸥和各种水鸟的叫声,嗅着潮湿扑面的带着鱼腥气的风,

一时间只有静静瞩望的份儿。

“它还和我小时候看到的一样,好像湖水更清澈了!”

“是啊,前些年它的四周都是旅游点和偷捕的渔船,现在都被拆除、清理了,而且全面禁

渔了,所以,这片大湖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有道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阿哈,我想和你赛马,我们兄弟俩就像少年时那样赛一次吧!”

“真有你的,我刚刚也这么想!”前进帽哈哈大笑,双脚一磕马镒。

风渐次分开,向身后疾去,牧草是被风带走的箭镂,密集地分射向两边,四面的丘陵也随

着飘扬的马鬃依次飞去。大地颠簸得恍若大海,马上的两个汉子将双腿直直地立在马镣上,伸

展开手臂,你一声我一声地欢呼,像两只翱翔啸叫的鹰。

“阿哈,我以后要去镇上开修理铺!”

“你能!我赞成!”

“奶奶会保佑我们的!"“奶奶还想听你对着巴德玛唱那首熟悉的牧歌呢……”

(有删改)

【注】海勒根那,蒙古族作家。在蒙语中,博克手指摔跤手,阿哈指哥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道巴尔虎骑马场的用途,既表明刚刑满释放的牛仔帽已与社会脱节,也为后文故事

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牛仔帽是被收养的汉族小孩,得到蒙古族奶奶无私的疼爱,成长为蒙古族汉子,这体现

出蒙汉民族一家亲。

C.奶奶去世时“瘦削成小女孩似的”“听到云雀和百灵子的欢叫了”等描写,为奶奶这一形象

增添了神秘感。

D.提到巴德玛时心存忧虑,谈到奶奶时深感愧疚,想到未来时充满希冀,牛仔帽心绪的起

伏折射出他性格的复杂。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万顷草香从春风里倒出来四处流淌”一句运用通感,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地表

现了草原之美。

B.“博克手""勒勒车""长生天""阿哈"等让小说带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给读者带来特

殊的审美感受。

C.高耸入云的风力发电机、盘旋在丘陵间的村村通公路等都只是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

活动提供了场景。

D.文章以兄弟二人赛马的场面描写为结尾,与开头部分相照应,故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

下了想象的空间。

6.这篇小说的叙事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标题的含义】7."呼伦贝尔牧歌”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4.B5.C6.①使小说的情节在对话中展开,将牛仔帽的过往、奶奶去世等

故事一一交待,结构紧凑;

②有利于控制叙事节奏,使文章张弛有度;

③有利于表达人物情感,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7.①是一支蒙古族的长调,讲述了奶奶

的“阿爸”楼美的爱情故事,也暗含着牛仔帽和巴德玛的爱情经历;

②是一曲人性美的赞歌,既歌唱了祖孙间的亲情,又歌唱了兄弟间的友情;

③是一首乡村振兴的颂歌,展现了大草原在新时代的新变化。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

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但后文的主要情节显然并不在骑马场上。

C.“增添了神秘感"错误。"瘦削成小女孩似的”展现的是奶奶的辛劳,“听到云雀和百灵子的欢叫

了''表现的是奶奶对草原的眷恋。

D."折射出他性格的复杂”错误。这些内容表现的都是牛仔帽的善良。

故选Bo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

C."只是自然环境描写"错误。风力发电机、村村通公路都体现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也

有社会环境描写。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根据原文"我说你一切都挺好,出狱后,村委会给盖了新房,村集体还赊给你十几头牛和一群

羊”可知,牛仔帽刚出狱不久,对这些年草原的发展其实并不那么了解。而作者通过对话形式,

将牛仔帽的过往“是啊,奶奶把我从小养大,她明明知道我不是她的亲孙子,是她从海拉尔医

院门口捡来的孩子"、奶奶去世"“老人走得很安详,那些天我和邻居们一直守在她身边……奶奶

躺在车上就像睡着了,她也一定闻到春天的气息了,听到云雀和百灵子的欢叫了”等不同时间

的故事一一交待,就可以使全文的叙述贯穿在一场短时间的对话中,结构紧凑,而不是显得很

散乱;

文章前半段与后半段的对话,节奏都很紧凑,通过对话集中展现了草原的发展、振兴、牛仔帽

的过往、奶奶的过往与去世等等内容,而中间,作者采用对话形式,更自然地引出“说着话,

前进帽轻声哼起了歌儿:我离开湖边来到新的草场……”则使得文章不至于拥挤急促,而是进行

适当的缓冲。所以,对话方式有利于控制叙事节奏,使文章张弛有度。

根据原文“你喝了呼伦贝尔的水,吃了这里的牛羊肉,晒了草原上的太阳,当然要长成牧人的

样子,你的性格更像个蒙古族汉子,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这歌儿

让我想奶奶了,可我没能为她老人家尽孝,奶奶临走时也没能送上一程,我真不孝”“可真好听,

里边的忧伤像雾似的,又像长长的鞭子抽打在心上"可知,采用对话方式,也更有利于人物直

接抒发感情,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7.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标题的内容,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

根据原文“说着话,前进帽轻声哼起了歌儿:我离开湖边来到新的草场……”可知,这里的牧歌

在直观意义上,就是指一支蒙古族的长调,讲述了奶奶的“阿爸”楼美的爱情故事。而对于爱情

的描写,文中还不时穿插牛仔帽与巴德玛的过往与情感纠葛,如“对了,巴德玛那儿,我已经

和她说过你好多次,上次在甘珠尔庙遇到她,她还主动提起你,盯着我问东问西的,她还在关

心你,这是她的眼神告诉我的",所以这里也暗含着牛仔帽和巴德玛的爱情经历。

文章中讲到这首歌讲述了奶奶的“阿爸”楼美的爱情故事,而文中“我当然记得,那个爱情故事

凄美得让人落泪,奶奶总在睡前讲给我俩听,总哼起那首牧歌,声音又软又悠长,好似风吹锦

缎那样”则由歌引出奶奶捡到牛仔帽并抚养、关爱他长大的过往,歌唱了祖孙间的亲情。止匕外,

根据原文“两个牧人打扮的骑手就在这壮美的丘陵间爬上爬下"“老人走得很安详,那些天我和

邻居们一直守在她身边”等也可知道,文中不仅有对亲情的描写,也暗暗体现了两兄弟之间的

友情,所以这也歌唱了兄弟间的友情。

根据原文"而最接近那些波澜的,是远处丘陵峰巅之上的一杆杆风力发电机,像极了高耸入云

的银色风车,随着丘陵的跌宕起伏而错落有致,使得这片丘陵草原看上去更为瑰丽”"一条村村

通公路像铁灰色的蛇盘旋在丘陵间,忽左忽右,一会儿又被丘陵遮蔽了,不时有货车呼啦啦驶

过''"出狱后,村委会给盖了新房,村集体还赊给你十几头牛和一群羊现在都被拆除、清理了,

而且全面禁渔了,所以,这片大湖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有道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知,

全文还不是穿插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成就的描写。所以,这也是一首乡村振兴的颂歌,展

现了大草原在新时代的新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公务员之死

[俄]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

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

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

他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

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

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

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还嘟

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

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

"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天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戏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

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

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栗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

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蜂他。他

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她先

是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

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室,

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被围坐在其中,他已经开始接受呈文了。询问过几人后,

将军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如果大人还记得的话,”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

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

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

道:

“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

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

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

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

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

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

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

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战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

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

咽了气。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切尔维亚科夫第一次道歉后,内心十分恐慌,他的第二次道歉虽然获得了将军的原谅,

却把将军惹得些许不耐烦,他的恐慌也升级了。

B.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了多达六次的“道歉”,形象地刻

画出一个卑微懦弱的小人物形象。

C.小说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恨,

也表达了其对罪恶的等级制度的控诉。

D.契诃夫笔下的别林科夫、切尔维亚科夫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都是社会“小人物”,

作家笔端都流露出了同情大于批判的情感。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略带轻喜剧的开场写出主人公赏剧时的轻松愉悦,与后文他的心惊胆战形成鲜

明对比。

B.小说清晰叙述了契尔维亚科夫与将军之间层层递进的对话,这种重复深入的写作手法能

更深刻地挖掘出对人物内心世界。

C.小说灵活地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典

型形象。

D.小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一波三折,揭示出最残酷的真相:一个喷嚏,在切尔维亚科夫

看来重如泰山,无奈成为了毁灭自己的利器。

10.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林科夫都是契诃夫笔下的重要人

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人性格上的相同点。

【探究主题】11.卡夫卡说过:“一本书应该是一把斧头,凿开我们内心的冰海。”不仅仅是书,

故事也有"斧头"的力量,让我们内心有所启悟,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这篇小说对你的启发。

【答案】8.D9.D10.①敏感而自卑脆弱。②对于强权与暴力的无奈屈从的奴性心

理。11.示例:①坦然面对自己的失态或者过失,不过分夸大,亦不文过饰非,敢于消灭

精神奴役;②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己的尊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

大写的人;③即便生活在不平等、不自由的空间中,人应该超越现实去追求平等、自由、勇敢

和心灵的纯洁。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主旨的能力。

D.“作家笔端都流露出了同情大于批判的情感"表述有误,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作家笔端流露

出的批判多于同情。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D."一波三折”表述有误,小说情节并没有波澜,只是简单重复"道歉"向前推进。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打了一个喷嚏,三番五次地向将军道歉,受到呵斥后胆怯而死,由此可看到小公务员切尔维亚

科夫为人谨慎、因循守旧、胆小怕事、奴性十足、行为可笑的性格特点。由"他开始惶惶不安,

定不下心来。到了休息时间,他走到卜里兹查洛夫跟前,在他身旁走了一会儿,压下自己的胆

怯,喃喃地说……”可见,切尔维亚科夫犹豫彷徨,胆怯迟疑,谨慎而谦卑。

别林科夫口里总念叨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

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

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

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因为他

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戴着黑眼镜,耳朵里塞上棉花,坐出租马车的时候也要车夫马

上把车篷支起来。他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可见他和切尔维亚科夫

一样,具有谨慎、守旧、敏感、自卑、脆弱的性格特点。

依据文中切尔维亚科夫向将军道歉,但是将军的态度一直让切尔维亚科夫感到沮丧和恐惧,文

中说“可是他有点古怪,而且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可见他希望将军

和他细谈这件事,说明他具有获得尊重与认同的强烈的愿望和平等意识;最后将军让他滚出去,

切尔维亚科夫"突然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

到门口",可见他具有对强权与暴力的无奈屈从的奴性心理。

别里科夫是胆小的,他对于一切都不能勇于面对,"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

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

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上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学生在晚上九点钟

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这种胆小多疑实则

是对权力的卑微的屈从。因为有这种卑微的屈从,所以他认定政府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的事情

就不能去做;因为有这种卑微的屈从,他认为自己同柯瓦连科谈话的内容都需要报告给校长。

可见他和切尔维亚科夫一样具有对于强权与暴力的无奈屈从的奴性心理。

1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意蕴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在观看歌剧时打了一个喷嚏,喷嚏溅到了一位在交通部门任职的将军头上,

然后小说就陷入了循环往复的道歉之中。将军本来不以为然,小职员却害怕得罪了将军而反复

的道歉。且对将军本不放在心上的回答耿耿于怀,妄加揣测,自以为是的继续道歉。从中我们

可以得到启示:人应该坦然面对自己的失态或者过失,不过分夸大,亦不文过饰非,敢于消灭

精神奴役。

“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务请大人

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切尔维亚科夫的身份是庶务官,相当于一

名小公务员,在官场属于最底层的人物。切尔维亚科夫在政府部门工作,在溜须拍马的社会风

气下更是不敢得罪上级官员。他打喷嚏溅到了一位将军,所以会毫不顾惜自己的自尊而反复道

歉。这启示我们: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己的尊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

一个大写的人。

“滚出去”,主人公因为这句话“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回到家中倒在长沙发上死了。如此

荒唐的死法令人忍俊不禁。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实现了讽刺效果,既让我们感到可笑,也引发我

们深思。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杀死了小公务员?答案就是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不平等、

不自由的社会。这启示我们:即便生活在不平等、不自由的空间中,人应该超越现实去追求平

等、自由、勇敢和心灵的纯洁,否则“没有活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张洁

在音乐学院,孙长宁看见一间门上写有“招生委员会”字样的房间,便推门进去。“喂,孩子,

请你出去,这是考场!”

孙长宁舔着由于几天来的疲劳、没有睡眠、不正常的饮食而变得干裂的嘴唇,十分抱歉地

说:“对不起,我也是来参加考试的!”

"你来晚了,复试都要结束了!”

桌子后面的监考老师骚动起来,主考傅涛教授向擅自闻进考场的孙长宁严厉地瞪视着。

人们的淡漠使孙长宁那敏感的自尊心感到了极大的难堪,他真想退出这个使他的脊背冒汗

的房间。

为什么还要赖在这里呢?走就是了,很简单,只要转过身去,扬起脑袋,拉开房门。他想

起梁老师在弥留的时刻对他说过的那些话。不,不能走!必须把梁老师没有说完的话,没有做

完的事,一生一世地、永不松懈地继续下去。他叉开两腿,比以前更牢地钉在那里。

他那低垂着的、羞涩的眼睛抬起来了一一那是一双像秋日的晴空一样明澄的眼睛一一坚决

而迅速地说起来:“老师们!还是请你们听一听吧,哪怕是只听一个曲子!”

傅涛教授不由得细细地打量着这个固执而古怪的孩子。孩子手里那个装长笛的盒子不知为

什么引起了教授的注意。盒盖左上角的护皮脱落了……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盒子似的。

“老师,让他演奏一下吧!”七位考生一齐为他力争。

就是这七个人,已经是难分高低上下,让教师们一个也含不得丢下啊!一股热乎乎的激流,

冲击着每一个教师的心!教师们不由得同意了这个顽强的孩子。

孙长宁脱下了那件几个昼夜也未曾离身的大皮袄,摘下了大皮帽子。一缕柔软的、卷曲的

额发立刻垂落到平平地展开着的眉毛上,带着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局促,孙长宁开始了演奏。

不一会儿,孙长宁自己就被乐曲中表现出来的东西感动了。他不再记得这是考场,仿佛他

重又对着那无涯无际的森林在吹;对着山脚下那像童话中的小木屋在吹,小屋顶上积着厚厚的

雪,从凝结着冰花的小窗里透出了温暖的灯光。那儿,是他亲爱的故乡……

当明亮、质朴、优美的像散文诗似的旋律流泻出来的时候,教授被深深地感动了。从敞开

的心扉里,他看见了一个没有在这个考场上出现的人,一个优美而高尚的灵魂。那人和这少年

一同在倾诉着对光明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王不知为什么,他对这少年人渐渐地产生了一种歉疚。他是从哪里受到了这样严格而正规

的训练呢?他的表现手法严谨而细腻。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引起了教授的联想。他又想起了那

个好像及在哪见过似的装长笛的盒子。

孙长宁轻轻地收住了音响。

傅涛教授却早已忘记了自己应尽的一个主考教师的责任,仿佛在参加一个精彩的音乐会似

的,神情恍惚地说:“再演奏一个吧!”

孙长宁更自如地一个乐曲又一个乐曲地演奏下去。此时此刻,除了那片在春风里快乐地摇

曳着嫩绿枝条的、朴实无华的白桦林以外,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没有一个人愿意扰乱这些旋律在大家心里形成的感觉干净的、纯洁的、向上的感觉。

那七个考生突然热烈地喊起来:“老师,这才是真正的第一名!”

孙长宁觉得好像一下子被人从深谷推上了山巅。

“告诉我,这是谁写的?我怎么从来没有听到过?”

“我的老师!”

“他现在在哪儿?”

"他......他在森林里!”

“在森林里?!“那飘飘渺渺、若有若无的呼唤一下子变成了鲜明而生动的形象,站在教授

的眼前。难道真的是他?难道这个少年是他的学生?

孙长宁慢慢地把长笛放在教授面前的桌子上,又从背包里掏出厚厚的一叠乐谱,含泪说道:

“这是老师留下的!”

在乐谱的封面上,教授看到了工整而熟悉的笔迹,端正地写着:"梁启明!"

啊!果然是他!教授想到那位最知己的朋友,同时代人里最有才华的一个。他抚摸着长笛

和乐谱。这就是那个才华横溢、勤于事业、忠于理想的人留在世上的全部东西了。是全部吗?

啊,远远不是,他抬起一双泪眼,宽慰地看着站在面前的这个少年,拉过他的手,把少年人那

热泪纵横的脸贴近自己的心田。不,生命并没有在那片白桦林中结束,往事也没有成为陈迹,

这就是他的生命的继续。

夜晚,当孙长宁躺进那松软的、散发着肥皂的清新气味的被窝里的时候,从浅绿色的窗帘

的缝隙里,他又看见……

陈年的腐叶在他的脚下沙沙地响着;风儿在树叶间飒飒地吹着;蝴蝶飞着,甲虫和蜂子嘤

嘤地哼着;啄木鸟笃笃地波着。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叫了一声,又停了下来,从森林的深处传来

了另一只鸟儿微弱的啼鸣,好像是在回答这只鸟儿的呼唤。远处,时不时地响着伐木工人放倒

树木的呼声:“顺山倒一一”"横山倒一一这声音像河水里的波浪似的荡漾开去。突然,一种

奇怪的声音传入耳际它既不像鸟儿的啼鸣缭绕,也不像敲打着绿叶的一阵急雨;它既不像远处

隐隐约约的伐木工人那拖长了的呼声,也不像风儿掀起的林涛,可是它又像这许许多多的、他

自小就那么熟悉的、大森林里的一切声响。朦胧而含混,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它是

童话里的那支魔笛吗?在一片已经伐倒了不少树木的林间空地上,和爸爸住在一个帐篷里的从

北京来的梁老师在吹着一根长长的、闪闪发亮的东西。

朦胧中,梁老师弥留之际的话萦绕耳际;”总有一天,春天会来,花会盛开,鸟会啼鸣。

等到那一天,你到北京去。那里,一定会有人帮助你继续完成......”

(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孙长宁“干裂的嘴唇"和"皮袄""皮帽"的穿着,可知他自寒冷的地方长途跋涉而来,也

暗示了他朴实憨厚的性格特征。

B.孙长宁的演奏逐渐唤起了傅涛教授对梁启明的记忆,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随着音乐渐渐

清晰,最终乐谱印证了他的判断。

C.文中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如孙长宁由遇挫时的难堪,到演奏时的忘我,再到演奏成功后

的喜悦和兴奋,呈现出他心理的变化。

D.本文结尾含蓄隽永,可以预见孙长宁将会在音乐的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并且他也将

更好地完成梁老师弥留之际的心愿。

13.这篇小说在叙事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探究主题】14.作家刘恒在多年之后仍然记得当年被这篇小说深深打动的情形:”张洁的《从

森林里来的孩子》有一种人格的力量,给我以强烈的震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答案】12.A13.①设置了明暗双线结构。本文是以孙长宁的赶考为主线,以梁启明对

孙长宁的音乐和人生的启蒙为暗线来叙述故事的。

②设置了伏笔、照应。如围绕孙长宁、梁启明和傅涛的人物关系设有多处伏笔,长笛盒盖的出

现为下文揭开梁启明的身份埋下了伏笔,两处"嘱托"前后照应。

③虽然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但多有作者自我感情的强烈渗入,使笔下人物获得了礼赞

式的描绘。

④综合运用多种叙事顺序。在顺叙的同时,文中插叙了对故乡森林景色的描写,文末通过梦境

补叙了孙长宁与梁老师初见时的情景。14.①小说人物身上无一不闪现着人格的魅力:孙

长宁的坚定和执着、梁启明的信念和追求、傅涛教授的友善和热爱、七个考生的诚挚和无私。

②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对理想的忠诚和对生活的热爱,会触动读者对干净、纯洁、向上等美好

品质的向往与追求。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暗示了他朴实憨厚的性格特征”错。他的穿着和“干裂的嘴唇"源于生活环境和长途跋涉,和

性格没有关系,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事特点的能力。

从结构看,小说主要内容写了孙长宁考试的前后过程,以孙长宁的赶考为主线,其间侧面交代

了梁老师教授孙长宁音乐并鼓励他来北京,梁启明对孙长宁的音乐和人生的启蒙为暗线。小说

设置了明暗双线结构来叙述故事。

从情节设置看,小说设置了伏笔、照应。”从敞开的心扉里,他看见了一个没有在这个考场上

出现的人,一个优美而高尚的灵魂。那人和这少年一同在倾诉着对光明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

对生活的热爱……"”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引起了教授的联想。他又想起了那个好像在哪见过似

的装长笛的盒子”“那飘飘渺渺、若有若无的呼唤一下子变成了鲜明而生动的形象,站在教授的

眼前。难道真的是他?难道这个少年是他的学生",围绕孙长宁、梁启明和傅涛的人物关系设

有多处伏笔,“那个装长笛的盒子不知为什么引起了教授的注意。盒盖左上角的护皮脱落了……

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盒子似的“,长笛盒盖的出现为下文揭开梁启明的身份埋下了伏笔;“他想

起梁老师在弥留的时刻对他说过的那些话。不,不能走!必须把梁老师没有说完的话,没有做

完的事,一生一世地、永不松懈地继续下去","朦胧中,梁老师弥留之际的话萦绕耳际:’总有

一天,春天会来,花会盛开,鸟会啼鸣。等到那一天,你到北京去。那里,一定会有人帮助你

继续完成……'",两处"嘱托"前后照应。

从叙述语言看,"孙长宁觉得……","傅涛教授却早已……”,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就

是这七个人,已经是难分高低上下,让教师们一个也含不得丢下啊!一股热乎乎的激流,冲击

着每一个教师的心!教师们不由得同意了这个顽强的孩子"“教授被深深地感动了。从敞开的心

扉里,他看见了一个没有在这个考场上出现的人,一个优美而高尚的灵魂。那人和这少年一同

在倾诉着对光明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没有一个人愿意扰乱这些旋律在大家

心里形成的感觉一一干净的、纯洁的、向上的感觉”,文中多有作者自我感情的强烈渗入,使

笔下人物获得了礼赞式的描绘。

从叙述顺序看,综合运用多种叙事顺序。小说以孙长宁赶考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内容;在顺叙的

同时,“无涯无际的森林……山脚下那像童话中的小木屋……小屋顶上积着厚厚的雪,从凝结着

冰花的小窗里透出了温暖的灯光",文中插叙了对故乡森林景色的描写,是插叙;文末"朦胧中,

梁老师弥留之际的话萦绕耳际:’总有一天,春天会来,花会盛开,鸟会啼鸣。等到那一天,

你到北京去。那里,一定会有人帮助你继续完成……'",通过梦境补叙了孙长宁与梁老师初见时

的情景,是补叙。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丰富意蕴的能力。

小说中每一个人物身上都闪现着人格的魅力:“必须把梁老师没有说完的话,没有做完的事,

一生一世地、永不松懈地继续下去。他叉开两腿,比以前更牢地钉在那里",孙长宁考试迟到

T,但为了实现梁老师的遗愿,他克服困难,争取到了机会,孙长宁坚定而执着;

"总有一天,春天会来,花会盛开,鸟会啼鸣。等到那一天,你到北京去。那里,一定会有人

帮助你继续完成……",梁老师在森林里写曲子,"严格而正规的训练"孙长宁,并鼓励孙长宁去

北京,梁启明"才华横溢、勤于事业、忠于理想“,有信念有追求;

”傅涛教授却早已忘记了自己应尽的一个主考教师的责任,仿佛在参加一个精彩的音乐会似的,

神情恍惚",傅涛教授同意迟到的孙长宁考试,对美好的音乐满怀热爱,最后把他带回家,傅

涛教授友善,对音乐充满热爱;

七个考生一致力争让孙长宁演奏并一致认为他才应该是第一名,诚挚而无私。这是一群有理想

有追求,热爱生活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也坚守信仰,克服一切困难去奔赴目标,他们真诚待

人,心灵纯粹,他们的言行会触动读者对干净、纯洁、向上等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枪

申平

靠山乡派出所的何所长,带领所里的全部人马,全副武装,分乘两辆警车直扑后山。他们

封锁道路,搜索前进,如临大敌。

事情的确很严重:据紧急报告,山里有人在持枪打猎。在禁枪禁猎的今天,居然有人持枪

狩猎,这简直就是对法制社会的公然挑衅。

还好,循着枪声,他们很快就发现了那个猎人,迅速围捕,很快将他捉拿归案。

现在,那个"猎人"正被反铐双手蹲在地上。看样子他也就二十岁出头儿,脸上充满稚气和

无辜。他前面的桌子上,摆着一支长长的老式步枪,还有几发已不多见的黄铜子弹。30多岁

的何所长上网查了一下,这才知道这种步枪是“七点六二式”,是一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步枪,

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被广泛使用。

“说吧,你这枪是从哪儿来的?”

"这枪是我老太爷的。”

“你老太爷是谁?”

那小子说出一个的名字,竟把何所长吓了一跳:这个人,是这一带远近驰名的老英雄。他

不但在解放战争中立过战功,退伍后又带领民兵捉拿过美蒋特务,轰动一时。老英雄活到103

岁,前不久刚刚去世。他的葬礼异常隆重,县乡领导都出席了,何所长也去了。嗯,对了,当

时好像的确见过这个小子。

何所长上前给他打开了手铐,让他坐下,然后又问:“这枪是怎么到你手上的?”

“是我自己找出来的。我老太爷藏枪的地方可隐蔽了,一般人不知道……”

“你老太爷手里有枪,我们怎么不掌握?他的枪是从哪儿来的?”

"这个……我说不清楚,我只是拿出来玩儿玩儿……你去问我太爷他们嘛。”

事关重大,何所长立即向上级做了汇报,随后带人来到港口村,调查枪案。

他们先找到了老英雄的儿子,也就是那个小子的太爷。这人也已经快90岁了,背也驼了,

眼也花了,耳也聋了,说话也表达不清了,他比比划划说了半天,何所长才大概弄清,这杆枪

是老英雄当年从北京拿回来的。

看来,这枪来头还不小。何所长他们立即又去找老英雄的孙子。这人也已经60多岁了,

是个退休公务员。他说的倒是非常清楚:这杆枪是1953年,老英雄到北京参加群英会时,周

总理亲手颁授给他的,另外还有100发子弹。他小的时候,看见爷爷整天背着这杆枪,威风凛

凛地进进出出。后来爷爷老了,枪就挂在家里的墙上,几乎一天一擦。再到后来,他外出读书,

参加工作,偶尔回来,枪已经不见了。这可能和那时候收缴枪支有关。但是爷爷这枪不同,是

国家领导人颁发的奖品,据说也是办了持枪证的。但是枪去了哪里,他也没有问过。最后他说:

“你们去问下我哥的儿子吧,我爷爷不能动的这些年,都是他在伺候,他或许知道情况。”

于是何所长又去找老英雄的重孙子。这人近五十岁,正是那个“猎人"的父亲。他是一个老

实厚道的农民,已经知道儿子因为持枪打猎被抓了,又见何所长他们来找他,就显得很慌张。

何所长赶紧安慰他说:"你不要害怕,我们只是调查了解情况。我就想问你,那杆枪你见过吗?”

"我……见过,是太爷擦枪的时候。可是太爷后来把枪放到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也不想知

道。太爷不能动的时候,曾经让我帮他擦枪。我不喜欢摆弄枪啊炮的,就没干,我就让我儿子

帮他擦。后来他老糊涂了,仍然老是念叨:‘我的枪,我的枪。

事情到此已经很清楚了:那个二十岁的小青年,那个生瓜蛋子,倒成了枪的最后知情者,

甚至是传承人了。如果不是他不知深浅,把枪拿出来去打猎,可能这杆枪就永远不会再与世人

见面了。

何所长让人把小青年和枪一起带回村里来,让他指认藏枪地点。他轻车熟路,带着他们来

到老太爷故居的后屋,轻启一面夹皮墙,里面竟然现出一间庄严的小屋来。只见墙上端端正正

贴着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画像,画像两边是一副对联: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画像和对联下面,就是一个枪架,把那杆枪放上去,严丝合缝。旁边,还有子弹带、武装带

等一些“配套设施”。

何所长用手机把这一切都拍了下来,暂时放了小青年,让他随时听候处置,然后他带了枪

和子弹带等返回了派出所。他要给上级写一个详细报告,既要讲清楚枪的来龙去脉,还准备提

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从村到乡再到县,所有人都统统失忆,根本就忘记了这杆老枪的存在。

1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所长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作者通过他的走访,层层推进,逐步交代清楚了老枪的来

龙去脉,引人入胜。

B.老英雄远近驰名,他所拥有的那杆枪却被大多数后人遗忘,这样强烈的反差,令人深思,

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C.老英雄的孙辈、重孙辈都不知道老枪的下落,有的甚至不想知道,原因固然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