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移动支付安全解决方案_第1页
金融行业移动支付安全解决方案_第2页
金融行业移动支付安全解决方案_第3页
金融行业移动支付安全解决方案_第4页
金融行业移动支付安全解决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行业移动支付安全解决方案TOC\o"1-2"\h\u14718第一章:移动支付安全概述 3181931.1 315892第二章:移动支付安全威胁分析 4103761.1.1技术层面威胁 4119441.1.2应用层面威胁 4286771.1.3用户行为层面威胁 510591.1.4来源 512411.1.5传播途径 514970第三章:移动支付安全防护技术 6259821.1.6概述 6264111.1.7加密技术类型 6262741.1.8加密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的应用 6298781.1.9概述 659571.1.10身份认证技术类型 6129651.1.11身份认证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的应用 7233101.1.12概述 7100241.1.13安全支付协议类型 751261.1.14安全支付协议在移动支付中的应用 713912第四章:移动支付安全监管策略 7162081.1.15国内移动支付安全监管现状 852581.1.16国外移动支付安全监管现状 8175741.1.17监管政策 8257031.1.18发展趋势 8303571.1.19完善监管政策法规 898941.1.20加强风险监测与防范 9291421.1.21提高支付服务质量 942381.1.22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9154151.1.23加强国内外监管合作 918362第五章:移动支付安全风险管理 918409第六章:移动支付安全教育与培训 10134811.1.24培训目标 11261641.1.25培训内容 11274241.1.26培训方式 11196821.1.27制定原则 11241821.1.28操作规程内容 11112301.1.29评估目的 1123501.1.30评估方法 12319541.1.31评估结果处理 1210907第七章:移动支付安全技术创新 12176201.1.32生物识别技术 1247001.1.33区块链技术 12971.1.34云计算技术 13289071.1.35人工智能技术 13297441.1.36多元化认证方式 1375881.1.37端到端加密技术 13127141.1.38智能风控系统 1315091.1.39安全芯片技术 13215061.1.40“刷脸支付” 13220631.1.41支付“无感支付” 13254201.1.42银联云闪付 14136931.1.43农行“人脸识别指纹支付” 1429950第八章:移动支付安全案例分析 14276931.1.44案例一:某银行移动支付安全防护实践 1476131.1.45案例二:某支付公司移动支付风险防控策略 14233281.1.46案例一:某电商企业移动支付数据泄露事件 1598411.1.47案例二:某银行移动支付诈骗事件 1533331.1.48加强安全防护措施 15181461.1.49提高安全意识 15150901.1.50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1531354第九章:移动支付安全发展趋势 1599021.1.51国际安全发展趋势 15265891.1.52国内安全发展趋势 16901.1.53生物识别技术 16231581.1.54区块链技术 16313241.1.55量子加密技术 1613191.1.56支付安全监管趋严 1614721.1.57安全技术创新应用 16163161.1.58安全生态建设 1716992第十章:移动支付安全解决方案实施 17155821.1.59安全性原则 17188371.1.60易用性原则 17257391.1.61可靠性原则 17284891.1.62灵活性原则 1780321.1.63合规性原则 17134601.1.64需求分析 173201.1.65方案设计 17164641.1.66系统开发 17302321.1.67系统集成 1854481.1.68测试与优化 18270841.1.69上线运行 18150911.1.70后期维护 18278001.1.71安全性评估 18299031.1.72易用性评估 1880381.1.73可靠性评估 18178871.1.74灵活性评估 18204561.1.75合规性评估 18第一章:移动支付安全概述1.1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移动支付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支付方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逐年扩大,用户数量持续增长。以下为移动支付发展背景的简要概述:(1)政策支持:国家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技术创新: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二维码支付、NFC支付、生物识别支付等,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支付体验。(3)应用场景丰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线上购物、餐饮、出行等场景不断拓展,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4)用户习惯培养:移动支付的普及,用户逐渐养成了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进一步推动了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第二节:移动支付安全挑战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以下为移动支付面临的几大安全挑战:(1)数据泄露:在移动支付过程中,用户个人信息、账户信息等敏感数据易遭受泄露,给用户带来财产损失。(2)网络攻击:黑客利用移动支付系统的漏洞进行攻击,可能导致资金损失、信息泄露等严重后果。(3)伪冒交易:不法分子通过伪冒支付、盗用他人账户等手段进行诈骗,侵害用户权益。(4)法律法规滞后:移动支付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三节:移动支付安全重要性移动支付安全对于整个金融行业以及用户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移动支付安全的重要性:(1)用户权益保障:保证移动支付安全,可以有效降低用户在支付过程中的风险,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2)金融市场稳定:移动支付安全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防范金融风险。(3)产业发展基石:移动支付安全是移动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关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国家信息安全:移动支付安全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信息安全,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移动支付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安全防护措施,提高安全水平,是保障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关键。第二章:移动支付安全威胁分析第一节:移动支付安全威胁类型1.1.1技术层面威胁(1)数据泄露:黑客利用技术手段窃取用户个人信息,包括银行卡信息、密码等。(2)数据篡改:攻击者篡改支付过程中的数据,导致支付金额、收款账户等信息发生变化。(3)拒绝服务攻击(DoS):攻击者通过大量请求占用服务器资源,导致正常用户无法进行支付。(4)中间人攻击:攻击者在用户与支付服务提供商之间插入,截取和篡改数据。(5)恶意软件:包括木马、病毒等,通过感染用户设备,窃取支付相关信息。1.1.2应用层面威胁(1)短信钓鱼:攻击者通过发送含有恶意的短信,诱骗用户,进而窃取个人信息。(2)应用仿冒:攻击者仿冒正规支付应用,诱导用户,从而盗取用户资金。(3)诱骗支付:攻击者通过虚构交易场景,诱骗用户进行支付,达到诈骗目的。1.1.3用户行为层面威胁(1)信息泄露:用户在公共场所使用移动支付时,不慎泄露个人信息。(2)密码泄露:用户使用相同的密码或过于简单的密码,导致密码被攻击者破解。(3)意外操作:用户在支付过程中操作失误,导致资金损失。第二节:安全威胁的来源与传播1.1.4来源(1)黑客:具备高超技术手段的攻击者,通过入侵系统、破解密码等手段窃取用户信息。(2)诈骗分子:利用社交工程、钓鱼等方式,诱骗用户泄露个人信息。(3)恶意软件作者:编写恶意软件,通过感染用户设备,盗取支付相关信息。(4)黑产链条:涉及非法获取、贩卖用户信息的黑色产业链。1.1.5传播途径(1)网络渠道:通过互联网传播恶意软件、钓鱼网站等。(2)短信渠道:通过短信发送恶意、诱骗用户恶意应用。(3)社交渠道:通过社交软件传播恶意信息,诱骗用户。(4)公共场所:在公共场所利用无线网络攻击用户设备。第三节:威胁案例分析案例一:某支付应用被恶意软件感染某知名支付应用被黑客植入恶意代码,导致用户在支付过程中泄露银行卡信息。黑客通过盗取用户银行卡信息,进行非法交易,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案例二:短信钓鱼导致用户资金损失某用户收到一条含有恶意的短信,诱骗其。用户后,被引导至一个假冒的支付页面,输入了银行卡密码等信息。随后,黑客利用这些信息盗取了用户的资金。案例三:诈骗分子利用社交工程诈骗诈骗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或社交软件联系用户,以办理业务为由,诱骗用户提供银行卡信息。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了个人信息,导致资金损失。第三章:移动支付安全防护技术第一节:加密技术1.1.6概述加密技术是移动支付安全防护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支付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通过加密技术,可以将敏感信息转换成不可读的密文,从而防止非法用户获取和篡改数据。1.1.7加密技术类型(1)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主要包括AES、DES、3DES等算法。(2)非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使用一对密钥(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主要包括RSA、ECC等算法。(3)混合加密技术:混合加密技术结合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优点,先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然后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对对称密钥进行加密。1.1.8加密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的应用(1)数据传输加密:在移动支付过程中,对传输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2)数据存储加密:对存储在移动设备上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防止设备丢失或被破解后数据泄露。第二节:身份认证技术1.1.9概述身份认证技术是保证移动支付安全的关键环节,主要用于验证用户身份,防止非法用户冒用他人身份进行支付。1.1.10身份认证技术类型(1)生物识别技术:通过指纹、面部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进行身份认证。(2)动态令牌技术:通过动态的令牌进行身份认证,如短信验证码、动态密码等。(3)数字证书技术:通过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如SSL证书、数字签名等。(4)多因素认证技术:结合多种身份认证方式,提高身份认证的安全性。1.1.11身份认证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的应用(1)用户登录认证:在用户登录移动支付应用时,通过身份认证技术验证用户身份。(2)支付操作认证:在用户进行支付操作时,通过身份认证技术保证操作是由合法用户发起。(3)设备绑定认证:在用户首次使用新设备时,通过身份认证技术保证设备合法。第三节:安全支付协议1.1.12概述安全支付协议是移动支付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保证支付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靠性。1.1.13安全支付协议类型(1)SSL/TLS协议:用于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加密、身份认证等技术实现。(2)协议:基于SSL/TLS协议的HTTP协议,用于保障Web应用的安全。(3)3DSecure协议:由国际信用卡组织推出的安全支付协议,用于验证信用卡持有者身份。(4)移动支付专有协议:如UnionPay的MPay协议、银联的TSM协议等,针对移动支付场景设计的专用协议。1.1.14安全支付协议在移动支付中的应用(1)数据传输保护:在移动支付过程中,采用安全支付协议对数据传输进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2)交易验证:通过安全支付协议,对支付交易进行验证,保证交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3)设备识别:通过安全支付协议,识别并验证移动设备的合法性,防止非法设备接入支付系统。第四章:移动支付安全监管策略第一节:国内外移动支付安全监管现状1.1.15国内移动支付安全监管现状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猛,监管政策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国内移动支付安全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共同承担。主要监管手段包括:(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移动支付市场秩序;(2)建立风险监测和防范机制,保证支付安全;(3)强化对支付机构的监管,提高支付服务质量;(4)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维护市场公平竞争。1.1.16国外移动支付安全监管现状国外移动支付安全监管相对成熟,以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例,其主要监管特点如下:(1)美国监管机构对移动支付市场的监管侧重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信息安全;(2)欧洲通过制定欧盟支付服务指令(PSD2)等法规,规范移动支付市场;(3)日本通过制定《支付服务法》等法律,强化对移动支付市场的监管。第二节:监管政策与发展趋势1.1.17监管政策(1)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监管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2)监管力度加强:对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大,保证支付安全;(3)消费者权益保护: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市场公平竞争。1.1.18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移动支付安全监管手段将更加智能化;(2)国际化:全球支付的普及,监管政策将面临国际化挑战;(3)监管合作:国内外监管机构将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移动支付安全风险。第三节:监管策略实施1.1.19完善监管政策法规(1)制定针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标准,明确支付机构的安全责任;(2)建立健全移动支付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效率。1.1.20加强风险监测与防范(1)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实时掌握移动支付市场动态;(2)强化风险防范措施,降低移动支付安全风险。1.1.21提高支付服务质量(1)加强对支付机构的监管,保证支付服务合规;(2)优化支付服务流程,提高支付效率。1.1.22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1)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建立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消费者问题。1.1.23加强国内外监管合作(1)建立国际监管合作机制,共同应对移动支付安全风险;(2)交流监管经验,提高监管水平。第五章:移动支付安全风险管理第一节:风险识别与评估移动支付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风险识别与评估方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技术风险:移动支付涉及的技术环节较多,包括移动设备、网络传输、支付系统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支付安全风险。技术风险主要包括系统漏洞、数据泄露、恶意攻击等。(2)法律法规风险:移动支付的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风险主要包括监管政策变动、合规性问题等。(3)操作风险: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密码泄露等原因,可能导致资金损失。(4)信誉风险:移动支付安全问题可能导致用户对支付服务提供商的信任度降低,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形象。(5)洗钱风险:移动支付作为一种便捷的支付方式,可能被用于洗钱等非法活动。在风险识别与评估过程中,金融机构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以确定风险等级和应对策略。第二节:风险防范与控制针对移动支付安全风险,金融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与控制:(1)技术手段:加强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防护,采用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2)法律法规遵守:密切关注监管政策动态,保证移动支付业务合规性,降低法律法规风险。(3)用户教育:加强用户安全意识教育,提醒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过程中注意密码保护、设备安全等。(4)监控与预警:建立移动支付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对异常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并处置风险事件。(5)反洗钱措施:加强移动支付业务反洗钱工作,防范洗钱风险。第三节:风险应对策略针对移动支付安全风险,金融机构应制定以下风险应对策略:(1)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移动支付安全风险管理框架,明确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环节的职责和流程。(2)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提高移动支付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加强风险监测与预警,保证支付业务稳定运行。(3)优化法律法规环境:积极参与法律法规制定,推动移动支付行业健康发展。(4)加强用户服务:关注用户需求,提供便捷、安全的移动支付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5)建立应急响应机制:针对移动支付风险事件,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保证风险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第六章:移动支付安全教育与培训移动支付的普及,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本章将从用户安全意识培训、安全操作规程制定以及安全培训效果评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节:用户安全意识培训1.1.24培训目标用户安全意识培训旨在提高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的认识,使其在支付过程中能够自觉防范风险,保证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1.1.25培训内容(1)移动支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移动支付的安全风险及其表现形式(3)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及防护措施(4)移动支付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5)遇到安全问题时如何应对和求助1.1.26培训方式(1)线上培训:通过官方网站、APP等渠道提供视频、图文教程等学习资源(2)线下培训:组织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解和演示(3)社交媒体宣传:利用微博、等平台发布安全知识普及内容第二节:安全操作规程制定1.1.27制定原则(1)简洁明了:操作规程应简洁易懂,便于用户理解和掌握(2)实用性:结合实际操作场景,保证操作规程具有实用性(3)动态更新: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操作规程,以应对新风险1.1.28操作规程内容(1)移动支付设备的选择与使用(2)移动支付账号的注册与登录(3)移动支付密码的设置与修改(4)移动支付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5)移动支付交易记录的查询与管理第三节:安全培训效果评估1.1.29评估目的(1)了解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2)评估培训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3)为后续培训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1.1.30评估方法(1)问卷调查:收集用户对培训内容的满意度、培训方式的有效性等反馈信息(2)操作测试:通过模拟移动支付场景,测试用户在实际操作中的安全意识(3)安全知识竞赛:举办竞赛活动,检验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1.1.31评估结果处理(1)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培训中的不足之处(2)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效果(3)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估,保证持续改进通过以上措施,金融行业移动支付安全教育与培训将得到有效提升,为广大用户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支付体验。第七章:移动支付安全技术创新第一节:新型支付技术发展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支付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支付技术不断涌现,为移动支付安全提供了新的保障。以下是几种新型支付技术的发展概述:1.1.32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是指利用人体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面部等)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生物识别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欺诈行为,提高支付安全性。目前许多手机已具备指纹识别功能,未来面部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也将得到广泛应用。1.1.33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具有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在移动支付领域,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于交易验证、数据存储等方面,提高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和透明度。1.1.34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是一种通过网络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应用程序等服务的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支付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提高支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安全性。1.1.35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指模拟人类智能行为、进行自我学习和推理的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于风险监测、欺诈识别等方面,提高支付安全性。第二节:安全技术创新趋势移动支付市场的不断扩大,安全技术创新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以下是几种安全技术创新趋势:1.1.36多元化认证方式为提高支付安全性,未来移动支付将采用多元化的认证方式,如生物识别、短信验证码、动态令牌等。通过多种认证方式的组合,可以有效降低支付风险。1.1.37端到端加密技术端到端加密技术是指对支付数据进行全程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泄露。未来,移动支付将更加注重端到端加密技术的应用,以提高支付安全性。1.1.38智能风控系统智能风控系统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支付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发觉异常行为并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智能风控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欺诈风险。1.1.39安全芯片技术安全芯片技术是指将安全功能集成到支付设备中,如银行卡芯片、手机安全芯片等。未来,安全芯片技术将在移动支付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提高支付安全性。第三节:技术创新应用案例以下是几种移动支付安全技术创新的应用案例:1.1.40“刷脸支付”推出了“刷脸支付”功能,用户只需将面部对准摄像头,即可完成支付。该技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证,有效防止欺诈行为。1.1.41支付“无感支付”支付推出了“无感支付”功能,通过车牌识别技术,实现车辆在停车场、高速收费站等场景的自动支付。该技术降低了支付过程中的风险,提高了支付效率。1.1.42银联云闪付银联推出了云闪付APP,用户可通过手机绑定银行卡,实现线上线下的便捷支付。云闪付APP采用端到端加密技术,保证支付数据安全。1.1.43农行“人脸识别指纹支付”农业银行推出了“人脸识别指纹支付”功能,用户在支付时需进行人脸识别和指纹验证,保证支付安全性。该技术有效降低了欺诈风险,提高了支付体验。第八章:移动支付安全案例分析第一节:成功安全案例分享1.1.44案例一:某银行移动支付安全防护实践背景:某银行为了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采取了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有效降低了支付风险。措施:(1)采用双重认证机制,用户在进行移动支付时需输入密码及短信验证码。(2)引入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提高支付安全性。(3)实时监控交易行为,对异常交易进行预警。(4)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共同保障支付安全。成果:通过上述措施,该银行移动支付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了90%,客户满意度显著提高。1.1.45案例二:某支付公司移动支付风险防控策略背景:某支付公司针对移动支付的安全风险,制定了一套完善的风险防控策略。措施:(1)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对用户支付行为进行实时监测。(2)设立风险阈值,对超过阈值的交易进行人工审核。(3)加强对支付渠道的安全防护,采用SSL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传输安全。(4)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成果:该支付公司移动支付业务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业务的高速增长。第二节:失败案例原因分析1.1.46案例一:某电商企业移动支付数据泄露事件原因:(1)数据存储不安全,未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2)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不足,导致攻击者利用漏洞窃取数据。(3)安全意识薄弱,未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1.1.47案例二:某银行移动支付诈骗事件原因:(1)银行对移动支付风险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发觉并防范诈骗行为。(2)客户安全意识较低,容易受到诈骗信息诱惑。(3)支付系统存在漏洞,被诈骗分子利用。第三节:案例启示与建议1.1.48加强安全防护措施(1)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2)引入生物识别技术,提高支付安全性。(3)实施双重认证机制,降低支付风险。1.1.49提高安全意识(1)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防护能力。(2)加强对客户的安全教育,提高客户安全意识。1.1.50建立风险防控体系(1)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实时监测用户支付行为。(2)设立风险阈值,对超过阈值的交易进行人工审核。(3)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共同防控风险。第九章:移动支付安全发展趋势第一节:国内外安全发展趋势1.1.51国际安全发展趋势全球移动支付市场的迅速扩张,移动支付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国际支付安全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国际支付安全领域持续技术创新,包括生物识别技术、区块链技术、量子加密技术等,以提高支付安全性。(2)法律法规完善: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移动支付安全的监管,保障用户权益。(3)合作共赢:国际支付安全领域各方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支付风险,例如国际组织、跨国企业、金融机构等。1.1.52国内安全发展趋势(1)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移动支付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支付安全领域的发展。(2)技术研发:国内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布局支付安全领域,力求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3)产业链协同:国内支付安全产业链各方加强协同,共同提升支付安全水平。第二节:安全技术发展前景1.1.53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作为一种安全技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广泛应用于移动支付领域。未来,生物识别技术将继续发展,实现更高精度、更便捷的支付验证。1.1.54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数据不可篡改等特点,有望解决移动支付中的安全问题。未来,区块链技术将在支付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1.55量子加密技术量子加密技术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