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15000字(论文)_第1页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15000字(论文)_第2页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15000字(论文)_第3页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15000字(论文)_第4页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15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1导论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11.2文献综述 21.3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41.3.1研究思路 41.3.2主要内容 41.4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51.4.1论文创新点 51.4.2论文的不足 5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52.1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概念界定 52.2居民消费行为相关理论分析 62.2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居民消费的机制探讨 62.2.1支付方式 62.2.2消费资金更易获取 72.2.3理财渠道多元化 7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居民消费现状 73.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73.1.1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73.1.2第三方支付提高金融账户普及率 83.1.3金融科技注入消费金融市场 93.2我国居民消费现状 94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104.1模型构建 104.2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14.2.1被解释变量 114.2.2解释变量 114.2.3控制变量 114.3实证分析 124.3.1基准分析 124.3.2异质性分析 134.3.3扩展检验 135结论与建议 14参考文献 161导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新冠疫情给我国制造业带来冲击,目前国内正处于产业调整阶段,疫情带来的影响加大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压力,并且从供给端转向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的压力。为此,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拉动内需为导向,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形成巨大推动力。疫情除了对产业结构带来影响,另外还存在例如失业群体增加、中小企业困境等问题,都会对我国扩大内需带来阻力。对经济政策做出准确调整,是提高国内经济内生活力的关键,消费一直以来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当下我国提升经济的关键着力点,所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迫在眉睫。面对国内外发展新环境,我国经济也处于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疫情后中央政府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致力于将经济发展提上新台阶,其中消费必须在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我国消费面临一个改革的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逐渐向多元化、个性化的享受型、品质型的消费转变。与此同时,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也日渐凸显,居民的高质量消费得不到完全满足,影响了国内需求对经济的贡献量,也导致大量的消费需求流失境外。2021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让经济不如新台阶,就必须稳定和扩大消费。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促进消费是既顺应了当下的经济形势,也是必经之路。然而近二十年来,消费增长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的一个问题。国家采取了诸多措施拉动内需,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许多行业进入新模式,网络经济成为了新兴产业,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从便利的网络购买平台得到满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涵盖了网络购物、移动支付、消费金融等新兴产物,如今这些与消费都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一些研究学者在研究其影响因素时把目光放在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上,这也是目前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较落后的地区实施数字普惠金融直接目的是让更多群体接触到金融,根本目的还是提高受众的收入水平。而目前的消费理论都认为收入与消费是直接相关的。因此,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是当前进一步探讨刺激消费的一个重要措施。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国家政策也大力支持,故其发展成效可见一斑,其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重视。1.1.2研究意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许多新兴行业,中国金融数字化的程度也不断加深,近年来中国的数字金融得到了较大发展,也获得了一定成效。从研究意义上看,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逐渐发展,而在中国居民消费发展过程中,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效应研究仍然较少,且不够深入,依旧需要补充相关方面的研究。另外,关于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大多聚焦于收入等已经被深入探讨的领域,将数字普惠金融纳入消费的影响因素之一,有利于给消费理论提供合理的思考,同时丰富已有的消费理论体系。从现实意义上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新时期,扩大内需是主要方向。本文研究消费的影响因素之一,即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方法提供思路与指导方向。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正处于新兴发展时期,研究其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还有利于分析各个省份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效果,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对目前的数字普惠金融政策进行反思和改进,同时对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实施的重点和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2文献综述普惠金融致力于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微小企业等社会各层次主体,从首次提出发展到如今,其成效已十分明显。数字经济催生新业态、激发新模式,同时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数字普惠金融便应运而生,这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形势。数字普惠金融涵盖范围广,将科技融入进入金融,大幅地降低了金融的交易成本和微小个体进入金融服务的门槛,具体方式涵盖了小微信贷、消费信贷、移动支付等方式。但是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仍是一种新型模式,关于它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及深入。联合国于2005年首次提出普惠金融,帮助低收入人群改善他们的福利,减少收入不平等,通过金融渠道减轻贫困(Jin,2017)[1]。普惠金融有效地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Neaime&Gaysset,2018[2];Tchamyou,Erreygers,&Cassimon,2019)[3].普惠金融可以对低收入群体增加未来储蓄的可能性,帮助建立稳定的个人理财习惯(Han和Melecky,2013)[4]。同时普惠金融有利于加强金融深化,促使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力度,从而加速经济的增长(Mohan,2006)[5]。然而,2017年全球Findex数据库数据显示,全世界约有17亿人无法获得正规金融服务,这限制了金融业的发展为穷人提供潜在的提升机会。低收入和提供金融服务相关成本限制了的普惠金融效率(Seven&Coskun,2016)[6]。在普惠金融刚开始发展的几年中,也曾经面临如何平衡普惠的高效性和长期的可持续性的难题,金融行业引入了创新的数字技术(如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使普惠金融能够惠及弱势个人和家庭(MutungiMuhairwe,2018)[7]。超过40%的全球人口能够接触到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即使在发展中国家最贫穷的20%人口中,也有70%的人曾接触过移动电话(Yip等人,2007)[8]。数字普惠金融(DIF),利用数字金融科技和金融公司的演进,提供了一系列的金融服务以负担得起和可持续的方式提供有限或无法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人(Gomber、Koch和Siering,2017)[9]。数字金融将传统商业模式中面对面的交易模式改变为不用碰面就可以交易的网上交易模式,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交易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了,交易效率也明显提高(Zeng和Reinartz,2003)[10]。由互联网提供商提供在线金融服务的服务公司迅速发展。中国的主要参与者,如阿里巴巴、腾讯和中国移动从正规的银行业和金融业为那些曾经被排除在外的人提供在线金融服务。首先,对于金融市场的微型主体来说,数字金融的发展降低了公众和小型企业的金融交易成本,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电子金融是重要的发展手段,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融资是改变商业模式的重要因素。(江小涓和罗立彬,2019)[11]。目前国内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多与收入、减贫效应相关。通过2015年数据可以发现普惠金融可以降低农村居民多维贫困以及多维贫困的脆弱性性,主要是通过促进农村居民人力和物质资本积累、以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来实现的,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贫困其促进效果也不尽相同(张栋浩等2020)[12]。基于京津冀数据发现,京津冀地区普惠金融居民比非普惠金融居民的收入差距高出全国同类收入差距21531元,而普惠金融政策覆盖范围越广,不同层次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小,同时还可以增强居民金融发展的协调性,增进居民程度,促进京津冀共同繁荣(尹志超等2017)[13]。数字普惠金融的进步可以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且可以作为与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因素之一(宋晓玲,2017)[14]。2011-2015年各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表明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在地理上呈现由东至西递减发展的整体趋势,但部分城市出现例外情况(葛和平和朱卉雯,2018)[15]。实际上,除了作用于不同收入群体,数字普惠金融的另一重要作用对象是微小企业。数字普惠金融的地级市数据和微小企业的专利数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梁榜和张建华,2019)[16]。在西方经济学的消费理论基础上,近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对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做出了各种分析。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居民消费具有较高的相关性,1997年以来国内人均消费水平持续低迷的原因是在国内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中,政府占有的比例越累越大(方福前,2009)[17]。而制定并实施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可以促进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臧旭恒和张继海,2005)[18]。根据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房地产资产的增加可以明显带动家庭消费,但是现在中国的房价上涨对房地产资产的增加没有积极的上升作用。(黄静和屠梅曾,2009)[19]。财政支出对我国消费存在促进作用,在房价稳定后,消费信贷对消费的作用特渐渐明显起来(毕成,2020)[20]。在控制人均收入情况下,道路密度与私家车保有量正相关,进一步地,道路密度与居民消费中汽车消费甚至总消费显著正相关(郭广珍,2019)[21]。城市基础设施对居民消费也有促进作用,交通和通讯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属于协同效应(张昊,2020)[22]。服务业发展成熟后对全民就业有积极影响,进而影响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但是对农村地区消费的促进效果不明显(郑宏丹,2020)[23]。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居民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技术使得金融的门槛降低,不同层次的群体都有可能接触到数字普惠金融并且从中受益。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缓解收入约束和流动性约束,以及平滑移动支付三种机制影响农村居民消费,但各地区受影响程度存在异质性(王刚贞和刘婷婷,2020)[24]。无论在静态面板还是动态面板中,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明显地推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吕雁琴和赵斌,2019)[25]。从2005年普惠金融第一次提出到现在,其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十余年的改进和变革。十余年间该领域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也积累了许多理论证据和实证结果。近年来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相互结合,国内相关研究也蓬勃发展,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关系引起了部分学者的注意。然而,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的理论分析尚未形成系统,其中原因是发展仍然不够成熟,所以很多结论也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比较勉强、薄弱,针对于上述所存在的问题便有了本论文研究的基点。1.3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1.3.1研究思路本文研究按照“背景介绍→理论推理→实证检验→结论与启示”的路线展开,对数字金融货币与居民消费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进行说明之后,在理论层面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居民消费的机制进行推理,结合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和居民消费规模及结构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被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指数、覆盖广度指数、使用深度指数、数字化指数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老龄化程度、交通发展程度、第三产业规模等为控制变量构建计量模型。数据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人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为被解释变量、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测算公布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为核心解释变量、《中国统计年鉴》的其他数据为其余变量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居民消费的模型假设进行回归、实证检验,再根据实证结果进行现实意义的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结论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重点和方向给出建议。综上所述,本文将从规模上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居民消费进行研究。在理论部分对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及居民消费规模及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再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量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规模的影响,最后总结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论。1.3.2主要内容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国居民消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首先将介绍本文的选题的现实相关背景和对当下社会的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和我国居民消费的研究现状,从而发现关于二者研究的不足之处;明确本文的研究范畴,对文章中数字普惠金融、居民消费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研究主体作了进一步说明;介绍本文涉及到的理论基础,为之后对数字普惠金融与我国居民消费的分析提供指导意义;(2)本文对数字普惠金融和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了分析,用相关数据总结目前两者的发展成果以及仍然存在的不足,在理论上对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居民消费进行推导,包括支付、资金、消费金融三个方面。以2011-2018年间数据为例,从现实数据上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3)通过利用数字普惠金融与我国居民消费的现实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居民消费规模变化和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数据进行回归。根据各检验系数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再对模型进行异质性分析和调节效应检验。文章的最后根据前文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和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以及实证检验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4论文的创新及不足1.4.1论文创新点第一,在研究内容上。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在居民消费水平上也多集中于全国层面。本文在全国层面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区域的效果,对于制定各区域政策有一定帮助。第三,在实证分析上。本文将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维度的指数作为解释变量,从不同角度考察其发展对于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第四,在实证工具上。鉴于本文的数据类型,选择了双向回归效应模型,同时控制了省份和年份,因此本文得出的结果较于准确可靠。1.4.2论文的不足第一,研究数据选取方面。本文用宏观的人均居民消费水平代表居民消费,然而各地区各个家庭仍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结果可能存在误差。第二,影响机制分析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虽然得到验证,但其中的机制分析是本文所缺少的,可以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日后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1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概念界定普惠金融,是指在基于社会平等的条件和坚持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下,以全社会可支付的成本为让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上各个阶层和群体都能切实地享受到具备明确针对性和高效性的金融服务。在中国,小微企业、贫困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以及其他贫困人群等特殊群体都是当前普惠金融政策的重点实施对象。社会上所谓的普惠金融不仅仅是一场慈善活动,而是通过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让更多人参与到金融活动中,具有可持续的商业性。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没有官方定义,可以将其理解为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借助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大数据分析、计算等一系列先进科技技术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与普惠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金融市场内各个主体信息的高速共享,有效地降低了市场中金融交易成本、放宽了金融服务的入门条件,并且借助数字金融共享、便捷、安全、成本低、门槛低的巨大优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的技术,提高了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这是普惠金融做不到的。发展金融科技的初衷和目标除了主力金融发展,也是为了让金融普及度更广。数字普惠金融是让长期被现代金融服务业排斥在门槛之外的人群享受正规金融服务的一种便捷的数字化途径。而对数字普惠金融一个更为全面的定义,是在为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或者接受的服务不足的人提供银行账户的基础上,依靠数字技术提供远程的金融服务,让金融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可以享受到低成本、方便快捷、安全的金融服务。2.2居民消费行为相关理论分析目前经济学界流行几种消费理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消费受当下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是一种短期分析。但是该理论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过于粗略,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在这之后杜森贝提出了相对收入理论,他认为消费者的现期消费不是由当下的绝对收入决定的,而是由相对收入决定的,相对收入水平是相对于他人的收入水平以及本人以往的最高收入水平。生命期的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以长时间为周期,计划自己的消费,每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主要受年龄影响。但是该理论的缺陷在于,由于资金不足的限制,大多数人并不能以生命为周期去制定合适、均匀的消费计划,达到整个生命期的满足。永久收入消费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消费不由当下的暂时性收入决定,而由永久性收入,即财产决定。从这一角度看该理论与生命期的消费理论相似。可以看到,当下流行的消费理论主要讨论的是消费与收入的关系,这也是长期以来经济学形成的共识。与消费相关的还有消费者理论。消费者理论致力于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实质行为和目的对于消费需求的影响。该理论包括效用理论、需求理论、消费者选择理论等。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不同的商品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需求理论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而需求又受消费者收入的限制,收入增加则消费水平也随之增加。消费者会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预算的约束下选择一个消费组合来满足自己的最大效用。这些理论都建立在理性消费者的前提之下,然而在现实中,人们消费时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很难做到绝对理性。2.3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居民消费的机制探讨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可以促进社会各个阶层的发展。其中供给导向型的观点认为,金融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提高区域经济的效率、储蓄总量、市场流动性。相反,需求导向型的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进步的反应效果不明显,也即是说经济增长促进了了金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根本目的在于向更多的人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对于普通居民来说,获得金融服务可以帮助他们更容易支付、更容易获得资金、更好地理财以获得财富增长。数字普惠你金融可以从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2.3.1支付方式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下,移动支付实现了便民化发展,只要拥有一个智能手机设备,人人都可以用手机支付代替现金支付。移动服务消费增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提高消费意愿、拓展消费范围。首先,移动支付的出现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所有的移动服务工具都能为消费者提供利益,它的便利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趋势。与此同时,移动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更舒适的消费体验,“心理账户”效应将减少了消费者在消费时的心理损失,产生“没花那么多钱”的错觉,改变消费者的决策态度。第二,移动货币让消费者有更多消费选择。移动支付打破了实体消费存在的支付的时间和空间限制。2019年,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银联联合多个组织共同发布了一个人脸支付产品“刷脸付”。新的面部识别支付可能是一种传统的传播媒介,也可能增加家庭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移动支付成为了重要的居民消费手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消费(裴辉儒,胡月,2020)。2.3.2消费资金更易获取在次贷危机发生前,根据流动性约束理论,当金融系统不完善,个人的收入不足时,一个人的消费会减少,储蓄增多,结果就是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大大减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使得很多像信用卡一样具备消费信贷的工具得到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下的新型信贷服务就有例如蚂蚁金服的蚂蚁花呗和京东旗下的京东白条这样的产品。这些平台降低了借贷的准入门槛,给不同类型的人提供不同的信贷额度。借款者只需花几分钟填个人信息,就能马上获得所借资金,进行线上或者线下消费。这不仅提高了支付的效率,也增加了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一些移动工具也有消费信贷的功能,可以减少消费资金的限制,减少对提前消费的需求,提高提前消费的能力。2.3.3理财渠道多元化以前,我国居民的理财方式大多局限于保守的储蓄,如今人们开始转向证券、基金等多元资产配置发展。在年龄上,也呈现出投资群体年轻化的趋势。数字科技进入金融领域,支付宝等软件平台的理财门槛降低。以支付宝来说,使用该平台上的用户年轻人占比较高,35岁以上用户只有四成左右。以往,理财是往往被个人的资产和金融知识储备所限制的一种方式,如今,只要达到平台设置的低门槛,几乎人人都有理财的机会。2020年8月10日,《2020国人理财趋势报告》由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该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现在的网上理财用户中有近四成已经养成一个投资习惯,即按照短期开销、保险保障和投资增值的配置分配资产。这说明越来越多的理财用户的理财方式更加安全、健康。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出假设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上升。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和居民消费现状3.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为了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假设的提出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需要对目前两者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本节分别就数字普惠金融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情况进行分析。3.1.1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创新和发展随着各种第三方支付软件和网络贷款形式的兴起,银行业也遭受到了重创。首先,网络消费平台可以独立于商业银行系统,与其紧密相关的第三方支付手段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在这之前。人们将钱存入银行,而今,人们可以选择将银行卡绑定到支付宝等软件上,把钱转到支付宝等账户中进行消费,银行的存款业务一定程度上被夺取了。另外,物品们熟悉的银行中的交易、支出、结算、咨询等中间业务也受到了无形的冲击,这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如今这些平台进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已经具有存贷、转账、甚至涉及支付水电生活费、还信用卡等以前通常由银行参与的功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下,网络贷款也成为了人们熟悉的事物。因为网络贷款具有低门槛和便利性的优点,所以更多的人愿意选择网络贷款。曾经一段时间内,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目的,在个人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上都提高了门槛,这导致在网络贷款一兴起,就吸引了大量个人、机构的注意。近几年银行业意识到了危机,金融科技也加入银行业,银行为重新夺回市场也作出了新的决策。包括以下方面:一、企业借贷与融资。为了降低承担的风险,以前的银行对于向中小企业贷款比较谨慎。现在银行开始拓展这方面业务,增加融资、借贷和保理的业务,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是金融供应链中重要的参与者。现在,金融技术正在解决传统银行的企业贷款、融资中企业信息不互通、企业信用难题等问题。二、支付。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2020年通过脸刷支付替换POS率达到20%,并发表了工作计划。事实上由于费率较低,支付功能改进并不能为银行带来大规模盈利,银行此举目的在于通过刷脸支付体验吸引用户。为其他业务引流。三、数字货币电子支付。中央银行最近尝试运行数字货币电子支付,其功能和特性和纸币相似,不过有无限制的法律补偿的特性,它在法律地位和安全方面比移动支付更好。3.1.2第三方支付提高金融账户普及率第三方的支付是指组织或机构提供的支付业务,并独立于商家、消费者或其他个人终端的商业银行或机构。其主要功能是连接交易、电子商务平台、银行和其他机构,发挥各方之间的中介作用,最终实现资金分配。第三方结算是中国发展最快的、目前最成熟的数字金融服务之一。,具有覆盖面广、交易成本低和业务延展性的特点,近几年成为中国数宇普惠金融推进的主力军。艾瑞咨询2020年的《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是由电子商务在开发初期的成长驱动的。之后几年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转账的爆发称为持续推动移动支付的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截至2017年,中国支付市场的离线码扫描支付规模开始扩大,增长率远高于在线场景支付。移动支付在2017年之后从线上驱动变为线下驱动。2019年,我国银行总共处理2233.88亿笔电子支付业务,同时间内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7199.98亿笔网络支付业务。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此可见,第三方支付市场存在巨大发展潜力,近两年,各大互联网巨头也从第三方支付中嗅到了商机,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获得支付牌照,也纷纷模仿行业龙头向支付业务进击。经过几年的发展,支付市场的格局已经逐渐定型。如图1所示,2019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如下,可以看出目前支付宝和财付通(微信)是该市场的主要占有者,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图12019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3.1.3金融科技注入消费金融市场传统的消费者金融是指现代金融服务模式,将消费者贷款提供给所有级别的消费者。消费金融公司的第一批在中国开业10年了,到现在为止各个公司的发展都有不同。近几年的情况证明,消费金融公司如果依靠传统线下地推发展模式的话,目前发展较为滞缓。与之相对地,互联网技术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使得互联网轻运营模式发展较好。在营销环节,大数据为公司抓取客户特征,对特定用户精准营销。在服务环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面部识别、优化客服系统等提高服务过程满意度。目前,涉及消费金融市场的机构主要分为持牌金融机构和非持牌金融机构两类。第一类是公认的持牌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微贷款公司、保险公司、金融保证公司等。第二类包括公开网络信息的中间平台(P2P网络贷款平台)、无牌照的各种互联网平台、贷款支持机构等。但是由于许多风险事件的出现,指责雷诺柜台的管制也越来越严格。消费金融的发展扩大了消费规模,改善和优化了消费结构,能够更好释放消费潜力,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3.2我国居民消费现状从全国层面看,如表1所示,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2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即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接近55%,而一般发达国家的同样指标为80%左右。同时根据Wind和苏宁金融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不论是与头部的发达国家美、日、韩相比,还是与人均GDP发展水平与我国相近的国家俄罗斯、巴西、波兰,或是文化地缘相近的邻国印度、泰国、越南相比较,我国的最终消费率都是低水平,且比同等人均GDP级别的国家低25个百分点左右。而从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来看,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可以缩小到20个百分点左右,但在同水平国家、地域邻国中也是最低的。基于社会文化、国情差异等原因,就算在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不同国家居民消费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但是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是没有被满足的。居民消费作为经济的重要发展指标之一,一方面关系着居民的民生幸福,另一方面也关系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近两年,消费不足已经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从事物的两面性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现状也代表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表12011-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份全体居民/元城镇居民/元农村居民/元201113134199126187201214699218616964201316190236097773201417778254248711201519397272109679201621285292951078320172293531098116912018250023328213062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结合2019年全国层面的数据,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消费呈现以下特征:一、居民生活消费水平逐年提高。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为21558.9元,比上一年增长8.5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8063.4元,比上一年增长7.4%。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3327.7元,比上一年增长9.93%,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0.3个百分点。二、各类生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对比2018年和2019年数据可以看到,在各类生活消费支出都增长的情况下,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增长最快,这与目前人们重视子女教育、娱乐生活的消费习惯有关。三、食品烟酒占比最大,各类支出占比变动较小。我国餐饮业不断变革创新,加上互联网渗透餐饮行业,外卖平台蓬勃发展,食品烟酒支出仍然是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部分。整体来看,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变化不大。这也是拉动消费时遇到的阻力之一。四、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比重上升。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参与,他们的消费特点是多元化、个性化,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消费者群体更加注重享受型消费。4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4.1模型构建首先对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得到的p值小于0.05,所以采用固定效应对模型进行回归。基于从2011年到2018年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构建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的实证模型,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以下为实证计量模型:lnconitlnconitlnconitlnconit其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conit代表居民消费率,β0为常数项,ifiit代表数字普惠金融,X向量包含了人均可支配收入、老龄化、交通设施水平、第三产业产值四种对居民消费水平有影响的控制变量,μi用来控制地区固定效应,φ4.2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4.2.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居民消费水平,使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con)来代表该变量。数据来自2011-2018年各省份统计年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以及下文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产值都已经过CPI平减处理(以2010年为基期)。4.2.2解释变量鉴于数字普惠金融所涵盖的内容较广泛,不易统计,本文选择用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团组成的联合课题组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省级指数(ifi)、省级覆盖广度指数(ific)、省级使用深度指数(ifid)、省级数字化程度指数(digi)代表我国各省数字普惠金融各方面发展水平郭峰、王靖一、王芳、孔涛、张勋、程志云,《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经济学季刊》,2020年第19卷第4期,第1401-1418页。以上指数通过海量资料统计计算得出,是目前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之一。郭峰、王靖一、王芳、孔涛、张勋、程志云,《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经济学季刊》,2020年第19卷第4期,第1401-1418页4.2.3控制变量在分析国内外研究居民消费的相关文献后,筛选出如下四个控制变量,数据均选取于《中国统计年鉴》:(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dpi)。收入绝对理论观点认为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是绝对的,由于统计口径不一,部分年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城乡按人口比例计算得出。(2)人口老龄化(aging)。根据生命期的消费理论,理想情况下,人们以生命为周期计划自己的消费。本文用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比重代表老龄化水平。(3)交通基础设施水平(trans)。一个地区的交通发达水平一定程度上与当地发达程度有关,本文使用各省份公路里程代表交通基础设施水平。(4)第三产业产值(tert)。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已经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影响消费的因素之一。表2变量描述性统计变量变量说明样本量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con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自然对数2484.8670.4083.7865.903lnifi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自然对数2485.0640.6792.7865.934lnific覆盖广度指数的自然对数2484.8860.8580.6735.859lnifid使用深度指数的自然对数2485.0510.6471.9915.992lndigi数字化程度指数的自然对数2485.3930.7342.0266.117lndpi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自然对数2485.1980.3324.4396.218aging人口老龄化程度2480.09870.02200.04820.152lntrans公路总里程的自然对数24811.640.8359.40012.71lntert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自然对数2484.1011.0011.1016.0364.3实证分析4.3.1基准分析根据公式(1)、(2)、(3),采用Stata15.0软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3。报告结果支持模型的假设,即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报告显示数字普惠金融(ifi)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数值为0.168,说明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增长确实可以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并且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上升一个点,居民人均消费率将增加16.8%;同样的,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ific)和使用深度(ifid)也对居民消费率有促进作用,两者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数值分别为0.065和0.071,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指数和使用深度指数每上升一个点,居民消费率将分别增加6.5%和7.1%。但是数字化指数对于消费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仅仅是数字化并不能大规模地对消费有实质作用,所以普惠的作用不可忽视。对比四个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和其覆盖广度对居民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当。表3数字普惠金融与居民消费(双向固定效应)被解释变量(1)(2)(3)(4)lnifi0.168***(3.62)lnific0.065***(3.55)lnifid0.071**(2.14)lndigi0.015(0.59)lndpi0.608***(3.02)0.612***(2.98)0.646**(2.84)0.156**(1.85)aging-2.870***(-3.53)-2.894***(-3.56)-3.101***(-1.84)-3.143***(-3.71)lntrans0.304**(2.21)0.335**(2.47)0.357***(2.57)0.408***(2.96)lntert0.284***(3.00)0.287***(3.03)0.316***(3.29)0.318***(3.28)常数项0.028(0.10)0.074(0.04)0.082(0.05)-0.124(-0.07)省份固定YesYesYesYes年份固定YesYesYesYesR0.8490.8480.8420.839样本数248248248248注:括号内的值为t统计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4.3.2异质性分析从数据上看,我国东、中、西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有必要对区域进行分组考察。鉴于中部和西部数据相近,此处将各省份分成东部和中西部分别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不论是从总指数还是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来说,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在东部省份并不显著,而在中西部,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消费非常显著,这是因为在落后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水平较低,所以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但是数字化程度在东部地区或者中西部地区促进消费的作用均不明显。另外还注意到,在中西部,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发挥的作用显著程度也不同,与使用深度相比,覆盖广度对居民消费的的作用更显著。表4数字普惠金融与居民消费——基于区域差异东部中西部(1)(2)(3)(4)(1)(2)(3)(4)lnifi0.146(1.48)0.289***(4.79)lnific0.122*(1.87)0.763***(4.04)lnifid0.070(0.87)0.062**(1.82)lndigi0.034(0.76)0.576(1.21)省份固定YesYesYesYesYesYesYesYes年份固定YesYesYesYesYesYesYesYes样本数120120120120128128128128R0.7420.7450.7380.7370.9310.9270.9180.917注:括号内的值为t统计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4.4.3扩展检验前文进行了对模型进行了基准回归与异质性分析,此处进一步思考,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否对数字普惠金融有影响?本文利用调节效应检验这个猜测。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等数据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故在模型中引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乘积项作为交互项进行回归处理,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到,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ifi)、覆盖广度指数(ific)、使用深度指数(ifid)、数字化程度指数(digi)与人均可支配收入(dpi)的乘积项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四者的调节作用都很明显。也就是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越强。表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调节效应被解释变量(1)(2)(3)(4)lndpi0.786**(2.56)0.599**(2.40)0.921***(3.67)0.566***(2.64)lnifi0.864***(3.52)lnifi*dpi-0.169***(-2.89)lnigic0.735***(3.11)lndpc*dpi-0.144***(-2.84)lnifid0.978***(4.78)lnifid*dpi-0.196***(-4.49)lndigi0.643***(3.48)lndigi*dpi-0.115***(-3.65)省份固定YesYesYesYes年份固定YesYesYesYesR0.8550.8540.8570.849样本数248248248248注:括号内的值为t统计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5结论与建议5.1研究结论本文以2011-2018年各省份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覆盖广度这一维度指标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更显著;(2)进一步将省份进行分组后,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省份的作用更大一些;(3)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对数字普惠金融产生的效果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在居民可支配收入越低时,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更明显。5.2对策建议根据以上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本文对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以促进居民消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尤其是在覆盖广度这一方向上,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由回归结果可知,数字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的发展,在如今急需扩大内需的当下,各种影响消费的积极因素都因该被列入考虑范围之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金融服务,让更多的人称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既可以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也可以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增长。(2)在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更应该实行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仍未全部覆盖,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促进地区发展。在分地区的回归结果中可以发现,在较落后的地区实行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得到明显的成果。一方面是因为落后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本来就很低,所以其带来的边际增长效果较发达的地区会更高。另一方面,实证数据也表明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要想进一步减小地区经济的差距,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会是一项有效的措施。(3)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调节效应实际上与地区不同反应出来的结果相似,反映出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地区发展水平。不论是消费、金融还是居民收入,反映的都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构成当地的经济现状。所以要想拉动内需,必须实施积极的经济政策,多种政策齐下,经济水平得到提升,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参考文献[1]Jin,D.(2017).TheInclusiveFinanceHaveEffectsonAlleviatingPoverty.OpenJournalofSocialSciences,5(03),233.[2]Neaime,S.,&Gaysset,I.(2018).FinancialinclusionandstabilityinMENA:Evidencefrompovertyandinequality.FinanceResearchLetters,24,230-237.[3]Tchamyou,V.S.,Erreygers,G.,&Cassimon,D.(2019).Inequality,ICTandfinancialaccessinAfrica.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139,169-184.[4]HanR,MeleckyM.Financialinclusionforfinancialstability:accesstobankdepositsandthegrowthofdepositsintheGlobalFinancialCrisis[J],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Series,2013.[5]MohanR.Economicgrowth,financialdeepening,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