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摘要 V1、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研究的对象 21.4研究的方法与研究内容 21.5创新与本文不足 31.5.1研究的创新 31.5.2研究的不足 3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42.1相关概念和理论回顾 42.1.1相关概念 42.1.2基础理论 42.2文献综述 62.2.1国外文献综述 62.2.2国内文献综述 72.2.3对现有文献的小结 83、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93.1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教育支出现状 93.1.1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现状 93.1.2东西部地区教育支出现状 103.2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分析 113.3研究假设 124、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34.1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134.1.1模型建立 134.1.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134.1.3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 144.2实证分析 164.2.1模型检验 164.2.2实证模型选择 174.2.3实证分析结果 17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205.1研究结论 205.2政策建议 205.3未来研究计划 22参考文献 23PAGE1摘要经历了我国四十三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同样地,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也日益增多。但是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因此,本文以经济与教育发展都有巨大差距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为例。这篇文章首先说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进行比较。本文利用人力资本、内生经济增长等理论搭建出影响机制,进行研究设计。本文选取两地区22个省份自治区1998年至2017年的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借助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本文将财政教育支出分层并分别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研究分层支出对经济的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目的是根据结果调整支出的结构。最后实证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性支出在国家西部地区结构不合理,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初、中、高等教育投入都能推动经济的进步。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经济增长;财政教育支出;人力资本1、绪论1.1研究背景我国财政支出中有一重要部分——财政教育支出,它占财政支出比例较高,且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重要的用于衡量国家财政状况的指标。教育是一国的根本,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为培育人才、发展科技、增强国家软实力做出贡献。因此,教育事业在国际上都得以重视。我国从改革开放起便更加重视国民教育的培养,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也从较低的水平开始发展。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从1978年的76.23亿元,占GDP的2.09%,提升到2017年的34207.75亿元,占GDP的4.14%,几乎是双倍的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及国务院始终把教育置于发展的首要地位,强调了4%这个关键数字。这个指标即为GDP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占比。这意味着我国这二十年对于教育方面投入了非常大的成本,对增强本国教育也下了非常大的决心。如此庞大的投入都是为了增强我们的教育体系、提升国民受教育水平和素质、减小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仍然不充分,且还存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这种状态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地区发展不均衡。并且,教育事业的合理健康发展还离不开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优化。例如对于西部教育落后的地区,国家要进行支援。因此,对支出结构做出正向改变,提高效益,把财政教育支出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是今年国家所注重的。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针对经济发展对比较为典型的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做比较分析,研究我国有庞大投入的财政教育支出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是否获得很好的成效,又是如何影响两地区经济增长的。本文将选取国家统计年鉴和教育局财政部的官方数据来做实证分析的研究。1.2研究目的与意义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四十三年,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只增不减。教育是一项极具有外部性的活动,因此它的发展与经济密切相关。国家如此大量的财政教育投入的回报需要得到评估,因此本文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关于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有能够观察到的联系的文献在国内并不多。大多数学者只是整体地研究了财政教育支出的作用,关于国家不同区域的比较研究以及对财政教育支出分层的研究几乎没有。同时又由于统计数据的不完整或缺失、统计手法及变量选取的不同,许多学者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因此,本文旨在参考已有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丰富研究的内容,为将来想要研究这一命题的学者提供一定的资料。因此本文具有学术价值意义。本文选取以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为代表的22个省份和自治区比较研究它们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于当地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长久以来都是我国欠发达地区,两地区贫富两极化严重。但是两地区的现状是政府在这两个地区都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教育支出。因此通过对这两个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进行比较分析,才能研究财政教育投入是否很好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教育支出结构是否因地制宜、是否需要优化和改进。这项研究能够通过数据来获得相关结论,对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1.3研究的对象本文主要选择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22个省份和自治区东部沿海地区: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广东,海南;西部地区:重庆,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98年至东部沿海地区: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广东,海南;西部地区:重庆,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4研究的方法与研究内容本文首先梳理国内与国外有关教育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关联性的研究,形成文献综述。再对人力资本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回顾,得到分析选题的渠道或机制,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文章经过对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在已有的经济学增长理论基础上,将教育划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研究我国不同层次的财政教育支出是否会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随后分析影响机制,并对研究进行假设和建立计量模型。由于财政教育支出和经济增长是双向的,具有反向因果关系,因此在建模分析时会产生内生性。为了避免此性质,解决同期联立性偏误问题,本文选择滞后一年的模型,对当年的财政教育支出与次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又由于权威数据统计局所提供的最新数据仅到2017年,本文只选取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22个省份和自治区1998年至2017年这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造以不同层次的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解释变量,地区的生产总值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模型,并控制固定资本存量、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劳动力投入、进出口总额、R&D内部经费支出五个相关变量,主要使用Rstudio软件来分析模型。分析得出不同层次财政教育支出的弹性系数,拥有这些数据支撑,则可对前文的假设进行验证,再提出相对的建议。本文还将结合实证结论再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平衡、稳态发展和财政投入的合理利用。1.5创新与本文不足1.5.1研究的创新本文使用的数据为国家统计年鉴、教育部财政部等较新的数据,相较其他学者的文章更加具有时效性和说服力。本文运用了与多数学着不同的工具“Rstudio”来建立计量模型,这一方法十分创新。相较以往更多的研究倾向于做时间序列的研究,本文选择了面板数据,丰富了样本数。本文对财政教育投资进行了分层研究,这在国际的相关研究里也是少有的。本文对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做针对性的比较,这在国内也是少有的。1.5.2研究的不足由于中国教育部的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缺失,无法对更早的数据进行研究。关于变量的选择,本文仅选取了不同层级的财政教育支出、固定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总额和科研与试验发展内部经费作为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衡量经济增长。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多指标可以影响经济发展,因此本文实证分析与实际增长情况仍有误差。并且受本人所学知识有限,建立的计量模型都为相对简单的模型。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2.1相关概念和理论回顾2.1.1相关概念财政教育支出:它是我国实际用于教育发展的部分。作为我国全国教育经费的一部分,它又主要包括了一般公共预算框架内的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框架内的资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办学中框架内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资金等。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框架内的教育预算支出被我国的财政部门所管理,也以各个学校职工人员及公共费用的教育事业费为主,属于财政类支出。本文主要研究该部分的预算支出。财政教育支出的分配是一个重要过程,合理安排财政教育支出对提升教育整体质量起重要作用。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有很多种分类,我国至今也没有官方的划分标准。中国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时,会将教育分类为学龄前幼儿园教育预算、普通小学教育预算、普通初中教育预算、普通高中教育预算、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预算和普通高等学校教育预算。在此,本文将普通小学定义为初等教育,普通初中和高中为中等教育,普通高等学校为高等教育,并对这三个层级的教育预算进行研究。经济增长:是正向经济发展的一种,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获得成功。经济发展伴同着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并不绝对代表发展。发展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创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经济增长有两个要求,一为长期,二为必须衡量指标。因此,经济增长一般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总产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的持续的正向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或其平均值来进行度量。除了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量外,经济增长还受生产率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生产率影响的经济增长。2.1.2基础理论(1)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ThodoreW.Schults于上世纪60年代年发表的演说《人力资本投资》使他成为了人力资本理论毫无疑问的构建者。这篇演说使一些不能被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所阐明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他表示人力资本正是当时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因,他认为人口的素质质量和知识的传输十分重要。Schults将知识、经验和熟练程度确定为人力资本的性质,从而确定了投资人力资本的途径。人类的生产率会由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而提升,收益率因此正增长。[1]人力资本获得的主要途径是使劳动者接受教育。通过教育,人口可以获得知识、积累知识、熟练掌握技能。在社会经济水平不再只通过人工劳作和现有的有形资产发展时,教育促成的人力资本提升可以起到比原始生产要素更有效的作用。因此,教育是人力资本累积的核心。国家想要更有效地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使经济得到发展,就应该重视、关注教育的投入,提高人民的受教育率,以此帮助人力资本得到积累,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在此前提下,教育成为了一种投资。人民接受教育提升了自身能力,从而回报在劳动市场,推动经济增长。不同地区对教育投资的不同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同。因此在本文中人力资本理论可以很好地为研究教育投资提供理论依据。(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家希望确保经济增长模型能够反映某些经验性的事实。因此,像尼古拉斯·卡尔多这样的新经济学家开始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定义程式化的事实。尼古拉斯通过他许多文章的观察得出六个事实:人均产量持续增长;人均资本存量正在增加;资本回报率是恒定的;资本产出比是恒定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资本和劳动的比率是不变的;不同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不同。罗伯特·索罗就提出了他一个非常程式化的模型——索罗模型。这是一个外生经济增长的新古典经济模型。它简单又有效的背后是条件非常苛刻的假设。它强调技术是外生条件,生产函数也是基于固定资本(K)和劳动力(L)来表示。索罗用凯恩斯函数C=cY来表示总消费,同时储蓄函数表示为S=(1-c)Y=sY。索罗模型完美利用了Cobb-Douglas生产函数。该式子认为劳动力和资本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增长资本或是劳动力都能使得经济增长。但是原始资本在不同阶段的国家总会收敛到稳定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储蓄效应与人口变化效应和资本折旧效应相等。Cobb-Douglas生产函数:Y=F(K,L)=KαL1-α,0<α<1(1)将所有项都除以L获得人均量,式子演变为:y=kα(2)索罗再将外生经济变量“技术”(A)加入模型,获得:y=kαA1-α(3)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应该存在于增长模型中,且作为外生变量的技术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失去了技术进步,各国的经济增长终会收敛于一个稳定点,这明显违背了各个国家拥有不同经济增长率的事实。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引入了技术要素在经济增长中拥有权重,但仍需要被改进。(3)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在索罗模型中,生产函数是固定的,并不会根据资本水平而变化。因此,增长是由诸如技术进步或者人口增长等外在因素(本身并不取决于增长)引起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旨在使技术进步要素过程回归到增长的分析中心。我们首先定义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指的是技术的改进(提高资本生产率);知识的改进(提高人力资本生产率);在技术上类似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中的A,其中:Y=AKαLβ(4)同时,技术进步在生产中并没有被资本、人力投入直接解释,它是索罗模型的一个剩余(总产出减去资本和人力投入的产出得到的部分)。通过遵循这些定义,一个新的要素——全要素生产率诞生了。Tamura等人[2](2019)表明,在大多数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至少占经济增长的50%。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为77%,中欧和东欧为39%数据来源:Tamura,Robert&Dwyer,Jerry&Devereux,John&Baier,Scott,2019."Economicgrowthinthelongrun,"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Elsevier,vol.137(C),pages1-35.数据来源:Tamura,Robert&Dwyer,Jerry&Devereux,John&Baier,Scott,2019."Economicgrowthinthelongrun,"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Elsevier,vol.137(C),pages1-35.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很好地将人力资本理论运用于生产模型中。因此,本文可以利用内生增长模型来对财政教育投入进行分析。2.2文献综述2.2.1国外文献综述美国经济学家AlanB.Krueger(1960-2019)毕生都在研究政府的决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他提出良好的教育是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在此基础上,国外学者确认为财政教育支出并不总是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例如NeilFrank(2017)[3]和WilliamBlankenau(2005)[4]分别通过分析179个国家1970到2014年的数据以及通过内生增长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到总体上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但是,在不同标准的国家得出的结论却不同。在非石油国家,教育支出增加了经济增长,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在经合组织国家中,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在富裕国家的教育支出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低收入国家和贫困国家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特别的相关关系。SharmisthaSelf(2004)[5]进一步对教育进行分层研究,他研究1966-1996年期间教育分为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对印度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等教育对增长具有很强的因果影响,而对中等教育的这种影响的证据有限。最后,有趣的是,新的结论出现了。他的分析中表明,各级女性教育才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2.2.2国内文献综述我国学者近年来也越来越关注财政教育支出问题,他们通过实证分析也都得出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正相关。毕菲(2018)[6]认为从长期的角度观察,教育支出对于未来的经济增长有最显著的积极作用。然而有些学者更注重观察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两者的发展是否与地理位置有关。时晓玉(2018)[7]和许旭(2019)[8]都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确实能被教育投入所影响,并且不同的地区所受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时晓玉认为西部影响最高,中部最低,东部和东北地区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还存在高校人才外溢。许旭认为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有着空间一致性。还有一部分学者进一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投入的层级教育。刘斌(2018)[9]通过绝对的规模和相对的规模的数据分析得出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有着总投入量不足够和区域不合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赵婷(2015)[10]认为教育财政投入的对城市有偏向性的特质也导致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增强。他们都得出了教育财政投入确实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的结论,且我国的教育财政投入的配置结构并不合理,在不同地区之间应该着重投入的层级教育是不一样的。前者认为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是分层教育中最能使经济增长的,但又并没有到达最优水平。后者也得出了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2.3对现有文献的小结综上所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大多都认为经济增长能够被财政教育支出所影响,相关的论文在研究中不仅采用了相关理论,还利用了实证协同分析。针对以上学者的研究,国内学者大多研究本国的现状,而国外学者大多研究国际现况,数据量更大。国外学者的研究还有一个特点便是数据普遍太旧,许多年没有更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国外学者对于教育支出的研究已经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了,而我国学者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为了研究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被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不同程度地影响,本文采用了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所能找到的最新数据,采集了较为典型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为代表,使用Rstudio这一计量工具建立模型,希望能够找到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关性。
3、财政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3.1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教育支出现状3.1.1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现状要想研究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如何被教育投入所影响,首先需要对该地区的经济基本增长走势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98年开始,东部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大幅上升,意味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产生。这得益于东部沿海地区先天的海陆优势、优先开放影响以及优秀的教育院校集聚。图11998年至2017年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我国西部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70.6%,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但只有重庆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全国水平。绝大部分的西部地区都是我国相对来说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西部地区存在经济发展缓慢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特征。中国目前仍然存在贫富两级分化严重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图1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自1998年起稳步上升,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上升的速度缓慢。这是因为西部地区身处于大陆内部,无法利用海洋这个自然资源来进行较为开放的自由贸易,同时许多高新技术人才更倾向于前往中国东部寻求工作。即使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政策,高层次人才在西部地区的数量和占比仍然偏低[11]。“西部大开发”政策正是在政府重视这一问题并着手准备治理西部地区时所提出的[12]。3.1.2东西部地区教育支出现状2017年,我国将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正式更名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根据2005年对人口1%的抽样调查,表一展示全国5个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超过20%的省份与自治区都在西部地区[13]。表12005年全国1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文盲率西藏贵州青海甘肃云南文盲率44.84%21.41%24.07%20.83%20.07%资料来源:曹水群.发展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应重点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理论导刊,2010(01):72-74.图2又对财政教育支出进行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分层。比较三个层次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的变化现状。图2簇状图和折线部分分别研究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可得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从1998年起便已足够,往后20年缓慢增长。中等教育投入增长最快,囊括了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同时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西部地区三层教育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投入缓慢增长,但一直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中等教育投入最多。然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并没有得到显著的帮助,说明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的结构可能出现了问题。图21998至2017年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各级教育生均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资料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3.2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分析前文第二章相关理论中提到,本文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已经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其中人力资本理论为教育投资影响经济的机制做了支撑。因为ThodoreW.Schults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中将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所定义了,因此本文可以将受教育者视为人力资本的载体。其所学的知识和日积月累的经验都将提升受教育者的资本,也是提升其熟练度的核心。同时,对人力资本进行投入的途径也因此确认,那就是传授知识。现代社会传授知识的官方途径就是国家教育。因此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人力资本理论为教育投资影响经济的机制做了支撑。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基于哈罗德-多马经济模型做的优化。后者的实证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状态是不存在的。人力资本理论因此产生了作用。哈罗德-多马经济模型需要做的修改是将技术进步考虑在内。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做出了这一修改,于是索罗模型出现了。作为第一个将人力资本考虑在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理论,该理论将人力资本的技术进步要素设计成为了A。因此本文采取了新古典经济模型运用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该函数支持本文选取固定资本存量、地区劳动力投入和技术进步要素的变量进行分析。然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仍然将技术进步A视为了外生变量,当假设不存在技术进步时,就失去了区别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的能力。同时,索罗模型也没有很好地解释A变量的来源。因此,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作用是引出了Cobb-Douglas生产函数,提供了使用A的合理性。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在前者的基础上对函数进行了升级,将人力资本理论很好地运用进生产函数当中。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不仅延续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A变量,还内生化了A变量,使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区分开来。因为知识的外溢,边际收益会随着技术进步因素的提升而上升。因此,在教育方面有区别的不同国家,也会有不同的经济发展。同样,地区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差距。对教育进行投入是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内生经济理论允许本文研究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升级后的生产函数,进行实证分析。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经济增长不仅仅取决于劳动力量和物质资本量,还取决于两者积累过程中包含的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科技进步一类对生产率有积极作用的因素存在。将这些因素内生化,使全要素生产率获得长期的正向的影响。内生变量对财政政策的反应最大,那么政府的行为使得全要素生产率获得怎样的变化变得很重要。因此,对财政教育支出的投入与分配,能够通过影响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最终影响到经济发展。将这个影响机制具体化,可以分为以下两步。首先,国家对教育进行投入,形成财政教育支出。财政教育支出可以改善人口受教育率,使人力资本形成并增加。人力资本在形成的过程中,通过财政教育支出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又提高了人力资本的质量。而分层的财政教育支出更是因地制宜的一种表现,反映出在不同地区哪一层级的教育最适合被首先改善。财政教育支出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升。其次,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正向的外部性,从而使经济发展呈增长趋势。影响机制如图3。图3影响机制图3.3研究假设通过上文的理论研究,可以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效用提出假设。首先,假设从分层教育来看,高等教育支出对经济的增长作用更大,其弹性系数最高。因为高等教育是知识的集聚地,对技术发展贡献最大,社会效益也更大。其次,从分地区来看,假设财政教育支出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回报率要大于西部地区回报率。因为东部沿海地区拥有更灵活的市场和更有优势的政策,能够很好地进行人力资本累积。因此假设财政教育支出在东部地区的效用最大。4、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4.1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4.1.1模型建立前文提到的内生增长理论中,其生产函数为Y=AKαLβ。该模型强调了在经济增长中,除了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外其余对经济变化有作用的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由于财政教育支出存在异质性,因此可以利用该模型将教育投入分层进行研究。本文基于该理论模型建立实证模型,估量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普通初等教育投入、普通初等教育投入和普通高等教育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首先Y(t+1)=A(t)K(t)αL(t)β,其中A(t)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下标t代表年份。本文采用一步回归法[14]估计财政教育投入通过TFP对GDP的作用,将财政教育投入分层,并选择进出口总额(XM)、外国直接投资(FDI)、科研与试验发展内部经费(RAD)、固定资本存量(K)、地区劳动力投入(L)作为控制变量,并对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得到模型。由于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同时又是双向影响的,会产生内生性,因此本文选择滞后一年的经济增长变量来讨论两者之间的计量关系。logYt+1=α+βlog(Kt)+γlog(Lt)+φ1log(elementaryt)+φ2log(secondaryt)+φ3log(highert)+λlog(FDIt)+τlog(XMt)+ψlog(RADt)+u(5)其中,β、γ、φ1、φ2、φ3、λ、τ、ψ为弹性系数,t为当年,t+1为次年。4.1.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选取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22个省份自治区、时间跨度为1998年至2017年的面板数据,共440个观测值。数据选择现有的1998年起的中国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因此历年的分地区教育投入的数据也选自1998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挂网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本文数据来源说明如下:(1)被解释变量: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Y。本文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从1998年开始的20年数据。选择此变量为因变量的原因是GDP能够很好地反映经济的提升或衰退。为了消除异方差性,选择对变量取对数处理。[15](2)解释变量:分地区不同层级的生均教育事业费,分为初等教育(elementary)、中等教育(secondary)和高等教育(higher)。国家教育投入分为财政性和非财政性,本文选择财政性支出,因为其源自于中央及地方政府。其中,以教育事业费为主,因此本文以教育事业费衡量财政教育支出。数据来源于1998起20年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不同层级的投入对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正或负效应。(3)控制变量:固定资本存量(K)。固定资本存量在我国并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但是不乏有不同学者尝试估算它。单豪杰(2008)发表过中国资本存量的再估算,他利用的是永续盘存法[16]。然而他的数据只提供到了2006年。因此本文选取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的国家及省级层面固定资本计算结果,并取对数处理。预测此固定资本存量的系数为正。(4)控制变量:劳动力投入(L)。该数据选取自1998至201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并取对数。对该变量的系数预期为正。(5)控制变量:外商直接投资(FDI)。乔晓、刘宏[17](202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FDI在长期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持续稳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参考自1998年起2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分地区统计年鉴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并取对数,预期其系数为正。(6)控制变量:进出口总额(XM)。金俐延[18](2020)利用对进出口总额为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为被解释变量,经过实证分析得出进出口总额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进出口可以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和生产率。因此,本文通过1998年至2017年各省份自治区的统计年鉴获取数据,取对数处理。对该变量的系数预期为正。(7)控制变量:科研与试验发展内部经费(R&D/RAD)。研究所需1998年至2017年的R&D内部经费分别选自各省份自治区的统计年鉴。李永刚[19](2011)证明R&D分为三部分,其中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也有促进,这涉及到R&D投入结构的问题,本文不详细研究。因此,无法预期该变量在本研究内的系数为正或为负。4.1.3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本文共收集了22个省份自治区20年的面板数据,共440个样本。将这440个样本一起进行分析时,不可避免会产生空间异质性。因此本文分别分析东部沿海地区10个省份和西部地区12个省份自治区。表2、3分别对所用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由表2和表3得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GDP均值分别为21720.59和6617.95,相差巨大。可以看出两地区的平均经济发展存在差距。两地区的不同层次教育投入也存在一差距。东部沿海地区中等教育的平均投入最多,高等教育约等于初等教育的两倍。西部地区的分层教育投入也有如此特征。不论是从固定资本存量的平均值还是劳动力投入量的平均值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都远远领先与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FDI、XM和RAD平均值为932346.235、19181526.04与4212723.002,也反映了东部地区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和活跃的科研事业。该数据与西部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2东部沿海地区变量描述性统计样本200标准差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GDP21048.3921720.5915012.7297277.77471.23elementary6093.2573536178.501053979.86530016.78382.56secondary19705.7032617507.25239295.58119045.181269.97higher10360.2514112733.91759958.0563805.42693.09K1445.6764841428.834323941.03337513.8974943.4943L933.06034711109.29035883.655514.23108.2FDI760731.3658932346.235711850357595643080XM24997363.419181526.04929403012811915955118RAD5107695.9734212723.0022125916226006498306表3西部地区变量描述性统计样本240标准差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GDP7204.656617.953507.36540678.13105.61elementary4461.9170574255.3076462402.926246.8254.56secondary9986.27831210209.992335965.4559427.78893.34higher6675.0521619638.983127032.3434219.1911.81K523.120168459.089299245.24942818.123014.219L323.5699825429.556708377.951922.6719.9FDI192325.5722107956.8202705010287642XM1494525.6231029796.58412187.282558578255RAD1047586.255646227.119219036.3601084620064.2实证分析4.2.1模型检验本文运用Rstudio进行计量分析过程,进行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首先利用平稳性检验,对两个地区的变量分别检验。表4和表5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ADF检测结果。P-value都明显低于0.05无限接近于0,拒绝有单位根存在的原假设,则每个时间序列都是平稳的。表4东部沿海地区变量的ADF检测变量ADF检验值P值平稳性log(GDP)-5.3401<0.01平稳log(elementary)-7.688<0.01平稳log(secondary)-9.6431<0.01平稳log(higher)-6.675<0.01平稳log(K)-7.6106<0.01平稳log(L)-5.2401<0.01平稳log(FDI)-5.1885<0.01平稳log(XM)-5.5353<0.01平稳log(RAD)-6.7262<0.01平稳表5西部地区变量的ADF检测变量ADF检验值P值平稳性log(GDP)-10.252<0.01平稳log(elementary)-7.5284<0.01平稳log(secondary)-6.2105<0.01平稳log(higher)-4.07<0.01平稳log(K)-10.818<0.01平稳log(L)-10.84<0.01平稳log(FDI)-10.896<0.01平稳log(XM)-8.7988<0.01平稳log(RAD)-11.077<0.01平稳本文建立两个相同的计量模型(5)分别用于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形成两个变量选择一致的回归方程。在检验完时间序列平稳性后,再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采取的是利用两个回归方程形成残差序列resid_01和resid_02,使用ADF检验再次检验两个残差序列单位根,得出协整性。结果表6显示,两个残差序列都是平稳的。通过协整检验。可见模型所用变量内都存在着显著的协整关系。表6残差的ADF检验变量ADF值P值平稳性resid_01(东部沿海)-8.0496<0.01平稳resid_02(西部)-4.4546<0.01平稳4.2.2实证模型选择面板数据的模型主要为混合估计、固定效应以及随机效应模型。合适的面板模型选择对实证分析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减少因为模型选择不合适出现的误差。经过适合的模型选择后的回归使结果的估计更加准确和可信。本文先选用F检验在混合和固定模型之间做出决定。再选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固定还是随机模型。经F检验,东部沿海地区的模型P值为0.000003,小于0.05,因此拒绝选择混合模型的原假设。固定效应模型更有效。同样,西部地区的模型经过F检验,P值无限接近于0。决定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经Hausman检验,东部沿海地区的模型得到P值为0.000007,P<0.05,因此建设固定效应模型。同样,西部沿海地区模型经过Hausman检验,得到P值无限接近于0,因此也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基于以上检验结果,本文建设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4.2.3实证分析结果根据表7所示两个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回归方程:(1)东部沿海地区:logY=2.552+0.582log(K)+0.463log(L)+0.007log(elemntary)+0.241log(secondary)+0.366log(higher)-0.015log(FDI)+0.136log(XM)-0.069log(RAD)(6)(2)西部地区:logY=0.415+0.435log(K)+0.299log(L)+0.267og(elementary)-0.245log(secondary)-0.004log(higher)+0.008log(FDI)+0.116log(XM)+0.177log(RAD)(7)东部沿海地区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约为0.007,表明其每增加1%,经济上升约0.007%,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小。中等教育生均事业费的弹性系数约为0.24。表明中等教育生均事业费每增加1%,经济增长约0.24%,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作用。高等教育生均事业费的弹性系数约为0.366,影响显著,每增加1%,经济增加约0.366%。由此得出在分层教育投入中,高等教育投入成效最佳。这项结果证实了其他控制变量中,固定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进出口总额和对经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符合预期。科研与试验发展内部经费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则为负,且外商直接投资在此经济模型中并不显著。这是由于外商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已经长期进行,并且发展得非常完善了,因此很难再对经济有一些显著的作用。西部地区的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对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每增长1%,经济增长约0.267%。中等教育投入在1%置信水平下与经济增长负相关,每增加1%的中等教育投入,经济下降0.244%。高等教育投入变量与经济增长有微弱的负关联。前文图2中表示,西部地区初等教育投入占总体教育投入比例最低,导致西部的初等教育发展水平一直偏低。西部地区总就业人口中约57%的人口为文盲或没有小学以上文凭,比东部地区多了25%数据来源:郝湘云.提升教育水平促进西部经济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3):113-114.数据来源:郝湘云.提升教育水平促进西部经济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3):113-114.实证结果证实了前文刘斌和赵婷的结论,不同地区之间应该着重投入的层级教育是不一样的。在东部沿海地区应该着重高等教育投入。在西部地区应该着重初等教育投入。实证结果也与前文假设相一致。表7面板数据样本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log(GDP)解释/控制变量:东部沿海地区模型西部地区模型log(elementary)0.007391**0.26658***log(secondary)0.241009**-0.24488**log(higher)0.36629***-0.00431**续表7被解释变量:log(GDP)解释/控制变量:东部沿海地区模型西部地区模型log(K)0.58227***0.43477***log(L)0.46265***0.29868***log(FDI)-0.0145610.007558log(XM)0.13602***0.11618***log(RAD)-0.068585**0.17680***R^20.98320.9818说明:表格展示弹性系数,后表***、**、*、.分别代表置信水平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5.1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整理了东部沿海地区10个省份与西部沿海地区12个省份自治区自1998年至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对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升级下搭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两个模型,结合Rstudio软件分析普通初等教育投入、普通中等教育投入和普通高等教育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得出结论。为了区分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异性,本文建立了两个回归模型,最终得出的结论也确实有所差异。通过实证研究和对结果的观察,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对22个省份自治区的样本分析结果证明,经济增长确实能被财政教育支出所影响,不同层级的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的增长影响不一。在东部沿海地区,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财政教育支出对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增长作用,初等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颇微。在西部地区,初等教育财政教育支出推动经济发展,但每增加1%的初等教育财政教育支出投入只增加约0.267%的经济增长。这和西部地区本就落后的教育现状有关。西部地区较为低端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当地中等、高等教育投入的贡献率。(2)不论是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它们对于中等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是最多的。然而实证结果表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东部沿海地区的产出的弹性系数更高。而中等教育财政支出在西部地区对产出有负效应。因此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上存在可以优化的可能。5.2政策建议通过对实证分析的结果反思,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保持对财政教育支出的重视。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又来源于被财政教育支出所增进的人力资本的提升。因此,即使不同层级的财政教育支出带来的贡献率并不相同,也不能减少总体的财政教育支出。(2)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本文实证结果得出东部沿海地区,初等、中等、高等财政教育投入都对于经济的增长贡献递增,且高等教育回报率更高。这意味着在东部沿海地区应当首要重视高等教育的投入与建设。在西部地区,初等教育财政教育投入具有更高的回报率。反之西部地区中等教育财政教育投入给经济带来了负增长,但是西部地区的中等教育投入又是占比最高的。西部地区中小学普遍存在师资质量低、教学条件落后、基础设备不足等问题。西部地区对财政教育支出的利用率不足,对中等教育投入的偏高,不利于西部地区培育人力资源,也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因此西部地区应该因地制宜,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减少对中等教育的投入,加大基础教育的建设[20]。(3)提出互助政策。翟轩[21]在2014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到鼓励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进行支援的建议。前文对西部地区财政教育支出现状进行分析已知西部地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长期有所增长,但在总量和生均水平上观察,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十分悬殊。本文建议鼓励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进行人才与技术支援。因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支持难以直接提升西部的教育水平,像优秀师资力量这类资源,只能从发达地区引入。这种横向的转移援助,其效果不比中央的纵向转移支付差。这不仅可以提高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经济发展,还能反向为东部传输人才,互惠互利。(4)优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教育与经济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有能力进行教育投资。教育水平的增进增强了劳动力素质和生产率,再次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发展教育与发展经济必须两手抓。我国西部地区目前产业结构存在一定问题。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内农业现代化程度远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产业内产业集聚水平低、缺少高质量人才。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值较小,甚至导致产能过剩[22]。因此,国家必须解决、优化这些问题,从而提升教育投入的贡献率。(5)重视西部地区人才外流。我国高等教育集聚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城市圈,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职业前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担保旅游合同书
- 2025货物保险合同范文
- 二零二五年度幼儿园园长任期幼儿身心健康保障合同3篇
- 2025年度农村宅基地房买卖合同(农村旅游特色小镇开发)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息化建设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民宿租赁规范合同关于房屋出租3篇
- 二零二五幼儿入园早教托班全日制服务协议样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渔业养殖市场调研与养鱼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供货协议模板3篇
- 2025年度园林景观设计树木补偿合同3篇
- 25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竞赛100题(含答案)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设计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门诊叙事护理课件
-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村庙修建合同
- (完整word版)咨询服务合同范本
- 城市轨道交通的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
- 《人工智能课件-基础入门》
- 骨科手术的术中应急处理与纠正
- 渔业安全与事故预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