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机械运动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1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物理课本示)。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度l′=L/n。想想议议:身体上的“尺”【答案】B2.45(2.432.47任一数值)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铯原子钟,每百万停表停止计时;从停表上读出记录的时间。结果都有影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原因造成的。)的飞机这些运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例1】以下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易为物体定位了,我们说房屋、树木静止,是因为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例2】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这是因为()【解析】鸟类飞行时,若以飞行的飞机为参照【答案】D为什么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丽景色。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就运动了,如【答案】C快慢呢?乌龟真的比兔子跑得快吗?想解开这些疑问吗?还是让我们s公式:v=ts【答案】B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B提出问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哪个十米跑得快?下面我们通过刻度尺、小车、停表、金属片、斜面板,来设计实验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重点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难点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细线、小鼓、白纸、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参考器材: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小鼓、纸方案1:让学生用钢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钢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钢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钢尺振动,并能听见声音。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钢尺、音叉、鼓面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结论结论钢尺的振动产生声音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实验钢尺音叉小鼓鼓面无声时现象不振动不振动不振动发声振动振动振动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典例解读【例1】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Z【解析】ZZ小明大声讲话时,发出声音,喉头振动;水面溅起水花,是因为音叉的振动产生的,而音叉发出了声音。两者的共同之处是:有声音,物体在振动。所以可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使劲敲桌子,听见了声音,但是看不见桌子振动,这时需要把桌子微小的振动放大,故可采用转换法,放一些微小的容易振动的物体在桌子上,将桌子的微【答案】ZZ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猜想与假设: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物质来作媒介。实验探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列举事例: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实验探究: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学生体验: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如图甲,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这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如图乙。鼓声在空气中传播方式:鼓面向右振动,压缩右面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左振动,使右面的空气变稀疏;鼓面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由近及远向四周传播出去。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将能发声的物体(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水中的鱼儿可以被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典例解读【例2】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解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液体、固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答案】C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形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演员的口形慢半拍,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思考:既然固、液、气都能传声,为什么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问题1: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问题2: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方法一: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EQ\*jc3\*hps31\o\al(\s\up10(s),t)就可以计算出方法二: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方法三: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方法四:利用声呐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呐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方法五: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如图所示。提问: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有回声产生吗?学生讨论:听到回声的条件。说明:(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该物体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我们能隔墙听到相邻房间中的声音就是这种情况;(2)不同的障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声加强(如图所示)。人耳是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前庭、耳蜗及听觉神经等构成,如图所示。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就像鼓槌击鼓使鼓面振动一样。鼓膜振动通过前庭及其他组织传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将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听觉。其过程如下:典例解读【例3】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有水的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则甲同学听到的声音情况是()A.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的B.响了两下,先听到从空气传来的声音C.响了两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D.响了三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解析】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第二次是通过水传来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来的。【答案】D【例4】某学习小组同学合作测量两距离较远的建筑物间的距离。(2)实验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操作步骤补充完整。A.某同学在A处大喊一声,并同时开始计时,听到回声时停表,将测得的时间t记录C.重复上述步骤,再测两次,并求出距离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3)请写出造成本实验误差的原因之一:。【解析】t时间内,声音的传播距离为两座建筑物间的距离的2倍,传播时间为发出声人的反应时间会造成实验误差。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声在不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知识与技能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音频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3.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初步的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究活动。2.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3.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钢尺、示波器、音叉、小锤、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话筒、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同学们在讲话时,女同学的声音尖细,男同学的声音粗哑。声音的这种差别物理中用音调高低来反映。女同学的音调高,男同学的音调低。乐器中小提琴的音调高,大提琴的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提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一定与发声体的振动有关。大家先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注意听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哪一次卡片振动得快?你认为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吗?有什么关系?再用钢尺来探究这个问题。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并注意观察它振动的快慢。(1)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的快慢及声音的特点。(2)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音调。总结: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音调就低。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声音音调低。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呐”系统,使它能在浑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提问:(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3)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思考: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下限,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典例解读【例1】如图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当齿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齿轮,使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填“上面”“中间”或“下面”)的齿轮。【解析】影响音调的因素是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发声体振动越快,频率就越高,音调就越高。用纸片接触齿轮时,由于下面的齿轮间隔最小,纸片振动次数最多,频率最高。【答案】下面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同学们能设计一些实验来证实你们的猜想吗?(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总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小。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指出: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音调和响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区别:定义方面,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即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声音尖粗,声音尖的音调高,声音粗的音调低;决定因素方面,音调由声源振动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波形方面,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响度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声音波形的高低程度相同。典例解读【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B.鼓面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C.棒击鼓面的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小【解析】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距离发听到的声音越小。物体振动频率的高低决定了声音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响度决定于物体振幅的大小,振幅与音调无关。【答案】A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让学生分辨出哪一段是用小提琴演奏的,哪一段是用二胡演奏的。找几名同学站在教室后面念一首诗,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不许回头,能否判断出每一句分别是哪一位同学念的。总结:我们之所以能听出熟悉的人、熟悉的乐器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都发C调的实验结论: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频率相同,但是波的形状不同,即音色不同。典例解读【例3】CCTV青年歌手大赛中有道的”。歌手能判断出用哪种乐器演奏是根据声音的()【解析】解答此题把握两点:一是理解声音三特性本身的含义;二是弄清影响三特性的因素。响度是主观上听到的声音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反映的是声造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可以通过音色判断乐器和人等发声体。【答案】B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知识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重点1.了解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波获得的信息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中的应用;2.认识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波能传递能量,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可以应难点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声波能传递能量的认识。可乐瓶、橡皮膜、扬声器、蜡烛、塑料薄膜、小鼓、手电筒、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多媒体展示几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疾病;远处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海豚利用声波识别食物、敌人和它们周围的环境学生欣赏并交流讨论,自然界中的声现象非常多,声音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的应用,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说明了人们可以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对这些例子,可以分类吗?按怎样的依据来分?轰隆隆的雷声——预示下雨听诊器听心跳声——诊断心脏的情况听敲铁轨的声音——判断螺栓松动汽车修理师听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判断故障小结: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次声波能不能传递信息呢?次声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地震爆发前,许多动物往往有异常反应,如老鼠逃出洞,牛马不入圈,鸡犬不宁等。这主要是由地震爆发前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强烈的次声波引起的。欧板块的交界处。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在印度夺去约10000人性命,斯里兰卡可是,大多数海洋生物可以存活,水母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要比风暴和波浪快得多,所以,水母才能提前收到风暴的“预告”,迅速采取躲避措施。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相当精确地模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使人们能够提前知道将到当接收到风暴的次声波时,可令旋转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转,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风暴前进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读数即可告知风暴的强度。这种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归纳总结:(1)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2)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人们利用这个现象研制了声呐,主要应用: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利用声呐探测鱼群、探测敌方潜艇等。讨论:根据声呐测海底深度需测哪些量?思考:“B超”是利用什么获得人体内部疾病信息医生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然后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携带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交流讨论: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典例解读【例1】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是()C.我国次声波站探知到某国的核武器实验D.利用超声波检查金属、陶瓷、塑料、混凝土等材料制品的内部结构【答案】A这说明石头的能量通过水波传给了树叶。提出问题:水波是一种波动,水波能传递能量。声波也是一种波动,那么,声波能传递能量吗?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方案1:去掉可乐瓶的瓶底,给开口处蒙上橡皮膜并扎紧,对着火焰敲橡皮膜,膜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从而使蜡烛熄灭。方案2:在扬声器前放一点燃的蜡烛,使扬声器音量大一些,可以看见摇曳的火焰。方案3:对着塑料薄膜敲鼓,在塑料膜后面用手电光源照着,使光源能反射到墙面上,当鼓面振动使塑料薄膜振动时,研究墙上的光源位置变化,如图所示。学生交流讨论:从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归纳总结:声波具有能量,能通过介质传递能量。学生阅读课本并讨论交流: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事例有哪些?小组讨论总结:声波能传递能量实例①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电子元件;②击碎病人体内的结石;③利用超声波加工珠宝。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应用声波能传递能量的实例?(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2)超声波加湿器: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采用超声波高频振荡原理将水雾化为1~5微米的超微粒子,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从而达到均匀加湿空气的目的,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3)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打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4)小型超声波清洗机:物件的清洗、脱气、消毒、乳化、混匀、置换、提取。(5)超声波碎石机: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典例解读【例2】声波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和能量。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解析】播放歌曲,人耳听见的是动听的旋律,传递的是信息;教师讲课传递的也是信息;敲打西瓜通过听声音辨别西瓜的生熟,还是在传递信息;而清洁牙齿时,超声波会把牙齿上的污垢去掉,而去掉污垢需要用力,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答案】C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波获得的信息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中的应用;认识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波能传递能量,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许多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知识与技能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过程与方法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重点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难点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请同学们听声音谈感受:(1)播放轻音乐片断、潺潺流水、喳喳鸟语、唧唧虫鸣,能通过多媒体把声音与大自然讨论回答感受:声音优美、令人愉快。(2)播放嘈杂的吵闹声、喇叭声、建筑工地的隆隆声、工厂机器运转的轰鸣声讨论回答感受:声音难听、令人厌烦。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什么是噪声?噪声是从哪里来的?噪声有什么危害?可以用什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噪声有关的一些知识。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进程3:大家一起来唱一首歌。进程4:让学生一起听一名同学讲故事,同时让另一名学生在旁边大声唱歌。通过对比1和2,提出问题:你喜欢哪一种声音?通过对比3和4,提问:唱歌对大家听故事有什么影响?说明理由。学生体验活动: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刮玻璃(或揉塑料盒),发出的声音刺学生猜想:乐音与噪声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呢?请同学们阅读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学生活动: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归纳总结:噪声的含义结论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这个理论可从下面的演示实验得到证实。演示实验:观察噪声的波形。用示波器观察音叉发出的声音和铁钉刮玻璃(或揉塑料盒)发出的声音的振动情况,发现音叉发出的声音振动是有规律的,而刮玻璃发出的声音振动是杂乱的、无规律的。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图甲),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图乙)做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并交流讨论,噪声与乐音的波形有何不同之处?实验结果: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是杂乱无章的,音叉声音的波形结论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例如: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声。思考并讨论:我们身边的噪声主要来源有哪些?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典例解读【例1】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A.足球比赛时球迷震耳欲聋的呼喊声B.交响乐团演奏的锣鼓声C.工人师傅在一台有毛病的柴油机旁仔细听它发出的声音D.上课时小林和同桌轻声细语的交谈声【解析】本题应从物理学角度、环境保护角度和主观感觉上区别乐音和噪声。【答案】D(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北京晚报》曾报道:采石场机器轰鸣养殖场牲畜“发疯”房山一农民承包了村里的十几亩荒山并办起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当年,村里的养殖场边上又建起了一座石子厂。石子厂每天机器日夜轰鸣,噪声不断,结果养殖场内的牲畜出现各种异常情况:有的不进食;有的无睡眠;还有的牲畜到处乱窜,相互哄挤,造成部分小鸡骨折,许多小鸡被踩死。眼看着损失与日俱增,养殖场主急在心头,一怒之下将石学生思考:噪声强弱是如何划分的?其等级怎么表示?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阅读课本,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噪声的等级的划分用分贝(dB)值表示,它实质上是指响度的大小。其他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学生阅读课本P43“小资料”,了解一些声源的分贝数和人对不同强度的声音的感觉。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如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典例解读【例2】如图是某市区竖立的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从装置上显示的分贝数可知()A.此时的噪声能使人失去听力B.此时的噪声能妨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C.此时的噪声能妨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D.此时的噪声环境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答案】C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提问:闹钟响起来,它是噪声吗?怎样减弱它对课堂的干扰?让学生讨论后,提出具体的方法。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回答下面的问题:(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问题(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①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②空气等介质的传播;③鼓膜的振动。问题(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①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②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问题(3):实验探究器材:电动机、泡沫塑料、罐头盒、报纸、铝箔、塑料袋等。实验可用玩具电动机做振动源,把旋转的电动机放在桌子上会产生较大的声音。将电动机用软泡沫塑料垫起,减少桌面的振动,噪声明显减弱(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将电动机置于空罐头盒上,将罐头盒用软泡沫塑料垫上,再用软泡沫塑料挡在电动机与学生之间,发现噪声明显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举例:实际生活是怎样控制噪声的?(1)给噪声大的机器加隔音罩或加橡皮垫来吸收它的振动,给汽车和摩托车安装消音器,市区内禁止汽车鸣笛。(3)在高噪声车间里加装隔音板或让工人戴消音耳塞。典例解读【例3】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们生活的三大污染之一。控制噪声污染应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方面着手,下列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解析】控制噪声的途径有3条,中考期间考场周边工地停止施工,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这样就没有了声音,是在声源处进行控制;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窗,飞机起飞、飞行、降落时照常产生声音,人耳也会听到声音,只是听到的声音变小了,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工人在工作时,机器会产生各种声音,声音在空气中仍在正常传播,戴防噪声耳罩会减弱人耳听到的噪声大小,属于在人耳处控制。【答案】B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重点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难点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和寒暑表在结构、测量范围、分度值和使用方法上的区别。实验室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并交流各个不同的季节对温度的感受情况。实验:把左手食指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食指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思考:两只手指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你能准确地判断出水的冷热程度吗?交流讨论:左手、右手的感觉,原来放在热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原来放在冷水中的食指放到温水中有什么感觉?讨论哪个手指的感觉是正确的。并交流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井水“冬暖夏凉”)。师生归纳:同一杯水温度应该一样,而我们的感觉却不同,说明我们的感觉不可靠。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要准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实验探究:把自制温度计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变化。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后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实验并观察、思考:将广口瓶浸在热水中有什么现象,取出放入冷水中又如何?演(放入热水里,细管中水柱上升;放入冷水里,细管中水柱下降;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液体的热胀冷缩。)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液泡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1)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标度)教师介绍: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共同讨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完毕后小组代表发言。拓展研究:比较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种温度计的相同点项目实验室用温度计项目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构造都是由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组成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单位摄氏度三种温度计的不同点项目测量范围分度值用途构造玻璃泡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实验用无缩口煤油体温计0.1℃测体温有缩口水银寒暑表~-25~测气温无缩口酒精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玻璃电接点温度计工业双金属温度计圆艺温度计光学高温计婴儿沐浴温度计红外线(额式)测温枪室内温度计红外线(耳式)测温枪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它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并阅读课本。阅读讨论,了解单位A.符号“℃”的意思:表示摄氏温度(瑞典的摄尔修斯提出的)。B.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0℃(关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4.7℃,读做: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着将课本P48“小资料”空白处填上。学生讨论后回答:(3)我国最高气温是47.8℃(吐鲁番盆地)。(4)我国最低气温是-52.3℃(漠河镇)。知识拓展: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的温标是热力学温标,它表示的温度是热力学温度,热教师引导过渡:知道了温度计的结构、原理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呢?典例解读【例1】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约是-88.3℃,读做()的“-”也可读做“零下”。【答案】C提问:(1)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2)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它们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各是多少?为什么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从联系实际的角度思考,然后请几名同学生总结: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归纳总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多媒体出示:判断对错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错误的错在什么地方?学生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1)第一个图错误,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部。(2)第二个图错误,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容器侧壁。(3)第三个图错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4)第四个图有可能发生的错误是:没有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就读数。(5)第五个图错误,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6)第七个图中间一个是对的,上下两个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大家知道了使用温度计常犯的几种错误,应该如何正讨论后共同归纳总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典例解读【例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甲所示的做法中,其中正确的是;纠正错误后,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液体温度为℃。【解析】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应注意: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②温度计接触被测物体后要稍等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跟被测物体接触,切不可脱离被测物体,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多媒体出示:体温计挂图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问题:(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为什么?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前先要甩甩?教师进一步根据问题引导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1)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2)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在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不准确。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的方法。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关的现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知识与技能3.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难点描绘和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图象。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学生思考交流: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活动体验:(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例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液(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例如: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例子:说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3)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先熔化再凝固出示固体海波和蜡,提出问题:它们怎样才会变成液态?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猜想与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钟表、海波、石蜡、水等。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情况。(2)组装实验装置:把海波和石蜡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再把试管按图示装置固定。往烧杯里倒入冷水,使水位高于装固体颗粒的那部分试管(图中只画了一套装置,另一套装置完全相同)。用两个酒精灯分别给两个烧杯加热,观察两试管内固体熔化情况,并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表格中,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每隔1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表格中,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实验要求: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记录:实验中的数据。表一海波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间/s温0.511.522.533.544.547.5固态态共态存表二石蜡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s温度/℃状态78黏稠状态9液态学生交流思考:海波及石蜡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状态的变化一样吗?分析与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交流与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学生讨论交流,思考:(2)每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与石蜡各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吸热、放归纳交流:从实验现象及描绘出的图象容易看出,(1)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2)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升高,在此过程中,石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1)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一类固体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学生讨论交流:物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晶体熔化和凝固条件、特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典例解读【例1】下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过程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解析】甲图中有一段物质在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这是晶体熔化时的特征;图丙中有一段物质放出热量而温度不变的过程,这是晶体液体凝固时的质吸热温度一直升高,是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图丁中物质放出热量,温度一直降低,是非晶【答案】B(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归纳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比较(2)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经历固液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量,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蔬菜不被冻坏。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典例解读会出现许多小孔。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先后而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解析】ZZ要判断发生的现象是何种物态变化,关键是弄清物质的初状态和末状态。【答案】凝固熔化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气体、液体和固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可以互相转化;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能利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重点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相同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2.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并会应用相关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难点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几种常见情景:夏天,游泳的人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吹过,甚至会冷得打颤;而坐在岸边未下水的人却觉得很热,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制造金属工具时,为增加工件的硬度,将烧红的工件放入水中进行淬火,此时会发出“吱吱”声,并在水面上冒出“白汽”,这其中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呢?秋天,草木、石块上出现的露是怎样生成的呢?在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许多,你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吗?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想提出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设计说明:该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物理学中把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猜想与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根据学生猜想的情况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说明: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应尽量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节省时间的方法:①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但为了杯或试管上加纸盖,95℃以后将纸盖拿掉;④拉长酒精灯灯芯同时剪断烧焦的灯芯,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使火焰比较猛烈;⑤注意调整酒精灯和石棉网之间的距离,用酒精灯温度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特别说明:注意实验中要告诉学生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和温度的变化;要记录当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01234567温度/℃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交流与评估: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本地的气压不是一标准大气压。①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②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③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④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2)你实验所用的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温度计?(3)液态氢的沸点是-253℃,表示什么含义?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想想做做:“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典例解读【例1】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使杯内的水不断地沸腾,则插在烧杯中试管里的水将()B.能达到沸点,可以沸腾D.将酒精灯火焰加大,多加热一些时间,可以沸腾【解析】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液体的温度必须达到沸点;二是达到沸点后,还要继续吸热。烧杯中的水可以不断地从酒精灯处吸热,所以烧杯中的水可以沸腾,而沸腾后【答案】C情景创设:(1)盛夏酷暑,奇热难熬,防暑降温,全靠风扇。思考问题:人吹电风扇时,(2)农民们经常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把粮食放在通风处摊开来晒,这是为什么呢?(3)医生常将中暑患者扶到通风的地方,并在病人身上擦酒精,这样能使病人的体温很快下降,这一过程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学生交流回答:(1)人吹风扇时,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所以降低了人体的温度,人会感到凉快。(2)将粮食放在通风处摊开来晒可以提高粮食中水分的温度,加快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增大了表面积,从而加快了粮食中的水分蒸发,使粮食干得更快。(3)通风处能加快酒精的蒸发,酒精蒸发时吸热,使病人的体温降低。归纳小结: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小实验: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现象:擦酒精的皮肤有凉的感觉,吹一口气,感觉更凉。说明:(1)酒精蒸发时要从人的皮肤上吸收热量,使皮肤感到凉;吹气时,酒精蒸发加快,吸收热量更多,皮肤感觉更凉。(2)取两支温度计,先观察它们的示数。然后在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再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现象: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过的温度计示数下降,温度降低。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示数下降。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拓展探究:怎样使湿衣服干得更快一些?学生讨论交流:对比以下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第一幅图: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第二幅图: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第三幅图:液体的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1)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是因为水蒸发带走了(2)没有汗腺的狗酷暑时不能靠身体出汗来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学生交流讨论: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项目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不发生的位置发生的快慢发生时发生需要的温度条件液体自身温度变化情况主要应用蒸发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只在液体表面处进行缓慢不容易观察到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吸热,液体自身温度降低具有制冷作用制冷,降温,制冷业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剧烈迅速产生大量的气泡只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进行,且与气压有关吸热,液体温度保持在沸点处不变水浴加热,制糖业典例解读【例2】两只相同的杯子放置在窗前,分别盛放等高的水和汽油液面如图所示。这个事例说明液体的蒸发跟液体的()【解析】两只相同的杯子表明液体的表面积相同,两只杯子放置在窗前,在同一环境下,表明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而物质的种类不同,因而说明蒸发跟物(三)液化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3)火箭发射时,为了保护发射底架,需在发射塔底部修一个大大的水池,为什么?白(4)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屋里来,眼镜上立刻会有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如何去解释呢?演示实验:电热器烧开水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是否有变化。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勺子凝结成的小水珠;第二次勺子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凝结成小水珠。(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提出问题:我们把热的水蒸气放入冷的环境中使它液化的方法称为冷却法。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想一想:家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石油气变成液体装在钢瓶里的呢?通过压缩气体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这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称为加压法。这种方法使气体中的液化气、液态氢等。)(2)液化的特点:①气体液化时会放出热量;②液化时可以提高周围环境的温度;③环境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开始提出的情景问题,能否用液化知识解释:(2)哈气时,由于比较缓慢,口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手液化而放热,所以手会感到暖和;而用力吹气时,会加快手上的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所以手会感到更冷。(3)水汽化时要吸热,所以可以保护发射底架。大量的水蒸气离开水面后,再次遇冷而液化,所以有大量的“白气”出现。思考: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家中浴室的镜子在洗完澡后都会变模糊。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典例解读【例3】(2016照)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B.夏天,晾在室内的湿衣服变干C.秋天,早晨草木上露珠的形成早晨露珠的形成,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水结成冰,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答案】C【例4】雪糕是大家都喜爱吃的冷饮。夏天当我们吃雪糕时撕下包装纸会发现冒“白气”,实际上“白气”是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根据你的观察,雪糕冒出的“白气”符合实际的是如图中的。气;因为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许多小水珠,水珠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小水珠会下沉,故图中的乙符合题意。【答案】液化乙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的区别和相同点,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并会应用相关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烧杯、不同温度的水、试管、碘、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多媒体投影几幅生活中的图片:用久的电灯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舞台演出时的“白烟滚滚”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效课堂》相关作业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想想做做:(1)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观察到什么?这说明了什(紫色的气体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说明了气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升华过程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二)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分别判断出属于什么物态变化。(如雪、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等)(1)升华现象:①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②卫生球变小;③用久了的灯丝变细。(2)凝华现象:①冰棒表面的“白粉”;②寒冬的夜晚,窗户玻璃内表面上的冰花;③用久了的灯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多媒体展示:用干冰人工降雨的过程。干冰进入云层,就很快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逐渐变大就形成雨落了下来。或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在逐渐下落的过程中熔化成小水滴形成雨。让学生解释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熔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红外遮蔽诱饵及伪装陶瓷粉料项目融资计划书
- 兽医寄生虫病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 养老院老人心理辅导支持制度
- 养老院老人紧急救援人员行为规范制度
- 《肠内营养护理》课件
- 房屋架木安全协议书范文(2篇)
- 2025年南宁货运从业资格证的考题
- 2025年杭州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答案大全
- 2024年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研发与销售合同
- 2025年哈密货运从业资格证考题
- 平山水利枢纽设计说明书
- 基础模块3 Unit2 Community Life单元测试-2025年中职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讲练测(高教版2023修订版·全国用)
-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 2024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公开招聘34人(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实务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工程经济与管理》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141)
- 八年级英语上册 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第1课时)说课稿
- 浙江省城市轨道交通站台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2021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考核试题及答案
- 莲花乡信访维稳形式分析研判报告
- 诉求申请书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