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应用(12分)1.(5分)按要求填空。(1),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2)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2.(2分)以下关于元曲的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其中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以唱为主。杂剧注重唱和演。 B.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其代表依次分别是《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C.元杂剧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D.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创作的杂剧现仅存18部。其中的《窦娥冤》是世界十大悲剧之一。3.(5分)以下关于《红楼梦》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B.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C.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D.贾雨村姓贾名化,雨村是他的别号。为进京求取功名,曾寄居在姑苏城的葫芦庙里。后来中了进士,任姑苏知府,不到一年却又因恃才侮上被参而遭革职,偶然间成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因这层关系,才得以复职候缺,补得金陵应天府一职。正确的说法是。二、阅读(68分)(一)4.(12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杨义①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或“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②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十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关之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和《左传》,所谓火、三星、毕、龙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都被农民兵士、男女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达人的感受和心情,可见古人是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③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老的时代已经沉积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有删改)(1)第一段加点字“潜意识”在文中的含义是。(2)下列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月﹣日”“日﹣月﹣年”两种不同时间标示方式根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B.中国远古时代,天道决定岁时,岁时反映天道,人们观测天象测定岁时,指导劳作和生活。C.文章第二段引用顾炎武《日知录》的相关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纵向展开,在逻辑上逐层递进。(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古人时间观的整体性的一项是A.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B.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C.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D.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4)“等疫情过去”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内心最期许的时间点。请结合文末画线句的内涵,以下面这首诗为例,为这一时间点做文化解读。在乡村阮宪铣等疫情过去,我要:在乡村,自然而然慢下来石墙开始生锈,长出青苔的耳朵东篱的菊花、西园翠绿的蔬菜从不分汉唐晋魏我喜欢在这儿发呆,无所事事像一棵听风的树看着那朵白云用整整一天的时间从天空的这边飘到另一边多好啊,这里不必奔跑像老僧打坐起身时,身上落满了时光的草香和虫鸣(二)5.(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长毋相忘①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泊在加拿大。飘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②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③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于是时间一长,心绪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④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从一些过往的人事中,看多了模模糊糊的剪影,时而宦海沉浮时而艺苑张帜,这种嗜好的游移性是越来越频仍了。转眼春风化为秋月,才知凡是触及过的仅得皮毛之相。有一段时间我感悟《论语》,一直很回味孔夫子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矢志传经布道的执着。孔夫子毕竟是凡人,根本想不到以后会受封圣人。凡人有踌躇满志时,也就有心如死灰时。孔夫子有时也哀叹吾道衰也,有时也恨恨地骂,好像真的就甩手了之,其实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很多人看到了萦绕在孔庙上空的光环,却看不见孔夫子当年的持守。⑤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⑥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所把握呢?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有几次我走进北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名人之后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这是何等的笨拙呢。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归是少而又少。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父的影子,而后来的欧阳通之于欧阳询、苏过之于苏轼、米友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庇下讨生活。他们缺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大气象萎落成了小格局。⑦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要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难。这对于人们追逐时尚的天性来说,未免是一种悖反。时尚的追逐,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狂欢的状态行进的。而人,难以破开迷雾飞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的祠堂的柱子上。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扯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⑧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鲁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化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光在这里汇聚,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⑨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久远里,长久相守,长毋相忘。(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⑤段写不少家长周末载着小孩去学书画,其用意主要是批评都市人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B.文章第⑥段中“王献之着实是好样的”一句赞赏了王献之不攀附祖上亲缘,摆脱父亲影响,肯历磨难,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C.文章第⑧段引用老庄和孟子的言论,意在强调涵养元气能使人去除生理上过分的欲求,执着于古典情绪的梳理、归位与找寻。D.文章第①段以学生喜欢字帖、笔墨中的古典气息开篇,第⑨段以“我”细细玩味《汉简书风》收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请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3)文章第⑤⑦段都写到了乡村人的生活,其用意有何不同?(4)本文题目“长毋相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三)6.(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下列关于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体裁都是律诗。B.两首诗所押韵部相同。C.题材都是登高咏怀之作。D.风格上都是高亢悲壮。(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首诗起笔都虚写过往历史陈迹,第二联才开始实写眼前之景。B.两首诗都含有因景生情、追古抚今之意,流畅自然,情感真挚。C.崔颢因“日暮”而望不到“乡关”,他的愁是旅客游子的乡愁。D.李白因“浮云蔽日”而望不到长安,他的愁是放臣逐客的悲愁。(3)这两首诗的颈联历来被誉为佳句,请任选一联赏析。(四)7.(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甲)!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乙)?”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丙)!”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①令将军与臣有郤②其意常在沛公也③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④臣死且不避(2)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最恰当的语气词是A.也哉焉B.也乎耳C.矣乎也D.矣欤哉(3)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鼠群行有堕瓮者B.贵人宝之C.范增数目项王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5)项羽与刘邦争霸,最后兵败,自刎乌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请根据选文内容,从项羽性格的角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五)8.(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①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②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②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③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注】①僇人:通“戮人”,受过刑辱的人。②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③培塿:小土堆。(1)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B.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D.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2)对第②段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边际了。B.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C.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边际了。D.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尽头了。(3)对第①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恒惴栗”概括了作者被贬后心情,同下文游西山时的欣喜形成对比。B.“施施”“慢慢”表现作者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D.“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反面扣题,小结游山感受,自然引出下文。(4)第②段表现“西山之怪特”,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5)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三、作文(70分)9.(7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答案一、积累与应用(12分)1.【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无边落木萧萧下(重点字:萧)(2)渌水荡漾清猿啼梦游天姥吟留别(重点字:渌)(3)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重点字:甫)2.【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A.正确。B.《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C.正确。D.正确。故选:B。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说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名著的相关情节,再判断选择,阐明正确说法。【解答】C.“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说法错误,是女儿英莲被拐走,之后甄家因葫芦庙失火被烧毁。故选C。答案:C正确说法:女儿英莲被拐走,之后甄家因葫芦庙失火被烧毁。二、阅读(68分)(一)4.【分析】(1)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2)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和写法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首先理解“潜意识”的本义。“潜意识”是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是一种本身具有且潜藏在内里的一种能力。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语境意。结合“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它不同于西方……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可知,这里的潜意识是指一个民族群体在文化和思维方面所具有的固有方式。(2)D.“文章采用……解决问题……”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提出问题,二、三段分析问题,在论证中没有解决问题的部分。故选D。(3)A.“四时”“百物”“天”体现了时间的整体观与天道相关联的特点。C.“日月”“春秋”是从日月的运行测定岁时的更替,体现时间观的整体性。D.“斧斤以时入山林”,古人按照时序指导劳作,体现了时间观的整体性;B.“一寸光阴”关注的是片段性的时间,不能体现时间观的整体性。故选B。(4)首先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内涵。“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是时间点与天道、文化体验之间的关联;结合上文“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可知,这些时间点不能仅以数学刻度来对待,它更有文化上的意蕴,是时间与天道的呼应,具有仪式感和典重感,体现人对万物荣枯、自身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然后分析《在乡村》一诗中对“等疫情过去”这一时间点的解读,诗人说“等疫情过去”,要“在乡村,自然而然慢下来”,放慢生活的脚步,感知“生锈的石墙”“青苔的耳朵”“东篱的菊花”“西园的蔬菜”,在这儿“发呆”,“不必奔跑”,由此可知,疫情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更珍惜当下的时光,展现了人对自身生命形态、年华盛衰的思考,以及对待时间的仪式感和典重感。答案:(1)民族群体固有的文化和思维方式(2)D(3)B(4)疫情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在乡村》一诗蕴含了人对于自身生命形态、年华盛衰的体验;体现了时间的仪式感和典重感。(二)5.【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句子的含义,结合相关文句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相关内容的作用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找到相关内容,结合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标题多重意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标题的各种含义。【解答】(1)A.“其用意主要是批评都市人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的现象”错,本文并非写“教育”,写这些的用意主要是批评这种做法违背了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故选:A。(2)“于是时间一长,心绪就纷乱,惶惶然急着赶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夕何夕”,承接上文“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赶回”,写出回家的急切,“步”,大步走进书斋,表现出回到书斋的迫切心情,“倒”“拈”“狂写”等一系列词语,写出作者沉入到书写中的酣畅陶醉,表达了对书法的痴迷之情。(3)第5段写乡村人“他们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望……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这是写乡村人遵循农事规律,有耐心,不急不躁;联系段落内容,该段前面写“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手艺。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这是写这些家长的急于求成,与乡村人形成对比。而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即意在强调应遵循艺术生命的自然律。第7段“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了出手不凡的墨迹……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写乡村人身处偏僻之地,远离文化中心和都市名人,完全凭着由衷的喜欢,在平淡的生活中畅快书写。而此段前面写了苏轼“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二者形成了类比,共同阐明只有远离(摆脱)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才能真切的亲近古典艺术,才能守护精神家园。(4)“长毋相忘”,不要忘记的都有什么呢?结合第一个故事,“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啊”,可见长毋相忘,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结合“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不知今夕何夕”,可见不能忘记的是书画中的古典气息、古典意境、古典情绪;结合“人是很需要有一种牵挂的,并且要用精神浇灌使之精湛和持久”以及孔子的执着,可见,应保持着精湛、持久的信念(牵挂),对古典文化及所有厚重文化所蕴含的东西要始终持守,不要游移;还有“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可见不要忘记艺术生命的自然律,肯经磨难,有耐心,不急躁;结合“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儿滴漏一点,那儿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鲁缟了”“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生理过分的欲求”,可见要留住(涵养)精神元气,排除诱惑、干扰元素,在安宁中保持对古典艺术的热爱,沉浸在古典情绪里。答案:(1)A(2)动词运用精妙。运用“赶回”“步”“倒”“拈”“狂写”等一系列词语,细致生动地写出作者急切的心情和由纷乱到痛快淋漓的心绪变化,表达了对书法的痴迷之情。(3)第⑤段写乡村人遵循农事规律,有耐心,不急不躁,与都市人的急于求成形成对比,意在强调应遵循艺术生命的自然律。第⑦段写乡村人身处偏僻之地,远离文化中心和都市名人,完全凭着由衷的喜欢,在平淡的生活中畅快书写。与被贬的苏东坡形成类比,意在强调只有远离(摆脱)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才能真切的亲近古典艺术,才能守护精神家园。(4)①长毋相忘,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②不要忘记书画中的古典气息、古典意境、古典情绪;③保持着精湛、持久的信念(牵挂),对古典文化及所有厚重文化所蕴含的东西要始终持守,不要游移;④不要忘记艺术生命的自然律,肯经磨难,有耐心,不急躁;⑤留住(涵养)精神元气,排除诱惑、干扰元素,在安宁中保持对古典艺术的热爱,沉浸在古典情绪里。(三)6.【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体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诗的体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及词和曲,还有现代诗。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解答】(1)B.“两首诗所押韵部相同”错误。抓住“楼”“悠”“洲”“愁”“流”“丘”“洲”“愁”分析,所押韵部不同。(2)A.“两首诗起笔都虚写过往历史陈迹”错误。《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登金陵凤凰台》,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故“两首诗起笔都虚写过往历史陈迹”错误。(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答案:(1)B。(2)A。(3)①“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黄鹤楼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赏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之速,令人恍惚。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在格律气势上不分上下。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四)7.【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要以课本为基础,积累常见实词的含义,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技法。(2)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征。【解答】(1)①名词,嫌隙;句意:使将军您和我发生误会。②名词,意图;句意: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③动词使动用法,使……进入;句意: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④副词,尚且;句意:我死尚且不怕(回避)。(2)“此迫……”,这是判断句,用“矣”;“能复饮……?”这是问句,用“乎”;“窃为大王不取……”,这是感叹语气,用“哉”。故选:C。(3)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例句句意: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A.名词作状语,一群;句意:一群老鼠中(有一只)掉进瓮里。B.名词意动,把……当作宝贝;句意:贵人很珍视这个鼎。C.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句意: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D.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让……称王;句意: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故选:A。(4)“故”,特意;“出入”,偏义复合词,进入;“非常”,古今异义,意外变故。句意: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5)本文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的性格。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赏赐,“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项羽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的性格勾画得十分鲜明。写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处处表现他的优柔寡断。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自矜伐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少谋略等导致了他的失败。答案:(1)①嫌怨、矛盾、隔阂②心思、意愿、心意、意图③让……进入④尚且(2)C(3)A(4)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5)①项羽自矜功伐。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甚至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终不免于失败。②项羽优柔寡断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写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处处表现他的优柔寡断。参考译文: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肩膀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五)8.【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是以客观题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明确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观察其翻译是否正确。(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理解原文并分析其使用的描写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能力。要在理解全文,抓住最能传情达意的字词句进行分析。【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遂命仆人”句意不完整,命令仆人做什么没有表述,不能就此断句,排除AB.“缘染溪”与“斫榛莽”“焚茅茷”是对称结构,应在“莽”后断句,排除D.故选C.译文: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2)“悠悠”,辽阔浩渺的样子,茫茫无际的样子;“莫得”,不知道。译文: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故选B。(3)C.“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分析有误,意想中所到的境界,做梦也走到这种境界。这句话透露了作者表面上似乎沉醉于山林美酒之中,实际上内心深处的郁闷并未得到排解。(4)这一段用反衬的方法描写西山之高:“岈然洼然”,是颇为形象的摹状;“若垤若穴”,是十分贴切的比喻。用“尺寸”和“千里”构成强烈对照,干里以内的景物,仿佛容纳于尺寸之幅内,都聚拢在眼底。再向四周望去,“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身边青烟白云缭绕,仿佛同天空连为一体,无论朝哪个方向望去,景色都是这徉。(5)作者在一开始自称为“僇人”,即有罪之人。用“恒惴僳”(常常惊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这三个字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时陶醉一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而后通过写游览西山的经过,表现了对美景的喜爱之情。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答案:(1)C(2)B(3)C(4)这一段综合运用反衬、比喻、对比等手法表现“西山之怪特”。写到“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若垤若穴,尺寸千里”,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比喻形象生动,“尺寸”与“千里”对比鲜明。(5)通过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表现了发现西山景色怪特时的欣喜。采用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通过对西山的特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苦闷心情以及自己的傲世情怀。参考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旅游演出行业发展创新模式及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教育培训机构市场主管职责
-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 换热站系统课程设计文档
- 制造业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方案
- 妇产科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记录 妇产科医疗质控记录范文
- 户外营地课程设计
-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护理专业麻醉课程设计
-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措施
- 磷苯妥英钠注射用浓溶液-药品临床应用解读
- 电商行业财务分工分析
- 家庭安全用电试题及答案
- 内部承包合同补充协议书
- 访谈化学工程师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报告
- GA/T 2012-2023窃照专用器材鉴定技术规范
- 知行合一读书分享
- 竣工结算审计服务投标方案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基础写作》2023-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12)
- 螺旋挤搓式玉米脱粒机的设计
- 企业外来人员管理制度规章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