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海市四校联考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2),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3)《陈情表》在结尾运用典故表达对晋武帝的报答与感激之情的句子是“,”。2.(2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3.(3分)下面是某杂志社征订启事的片段,有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甲】敝刊设有“探索与争鸣”“书刊评介”“动态信息”等特色鲜明的栏目,内容新颖,报道及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现征订在即,【乙】希望读者踊跃订阅。【丙】请在订单上写明手机号码,【丁】以便我们随时垂询。【】处,修改:二、阅读70分(一)4.(17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无用的”知识罗素①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它建立了当代世界。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现代知识已带来人们普遍健康状况的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如何使用毒气去毁灭大城市的方法。同以往比起来,我们今日世界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有用的”知识。②同样必须承认许多传统文化教育是愚蠢的。儿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法,而终究既不能也不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读希腊文或拉丁文著作。从各方面考察,现代语言比拉丁文和希腊文更可取。它们不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时间内给予更多的文化知识。文明的进展如此迅速,使得古代知识在解释当今问题上,比起现代国家和关于这些国家的最近历史的知识更少得到运用。③但是,教育除了直接的实用目的外,还应有其他目的。④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愈来愈趋向于被动,趋于懒散地观看他人的技艺和表演。这些人的娱乐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总比不上那些受过教育而且具有与工作无关的广泛的智力兴趣的人。由于技术进步,机器代替了人类劳动,人们的闲暇增多了,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动和兴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所以,普通人必须去接受提高自己心灵涵乔的,当然也包括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⑤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人的理想训练与技术训练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许多野蛮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轻或重地表现出来。如一些人背后说长道短,令人厌烦。当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野蛮的,但他们比起那些心灵未经开化的人,较少如此。行凶斗殴的人在学校学习很少能达到中等水准,这些人除了虐待他人没有其他快乐。最为人们普遍向往的两件事是权力和颂扬。一般来说,无知的人只能诉诸粗野的方式来获得这两者,包括体力上的征服。文化教养提供给人的是很少有害的权力形式和较多使自己受到称赞的有价值的方式。⑥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促进心要沉思的习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遇事过分轻率,不仅行动之前没有经过周密考虑,而且对有的行动从智谋上加以考虑也难以进行。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以各种奇异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⑦心灵的沉思习惯具有遍及从最浅薄到最高深之处的优点。例如从被跳蚤咬、火车误点或与同行争吵等这些小苦恼开始。这样的烦事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义行为的反应,或者像对待人类暂时救治不了的病害一样无可奈何,然而它们对人的影响却破坏了许多人的善良习性和生活乐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从一些奇特的知识中找到不少安慰,这类知识与这种现时的苦恼有着确实或空想的关系;即使没有这种安慰,也能从人们的思想中当下消除这种苦恼。当我们受到气得脸色发白的人攻击时,想想笛卡尔《论情感》中题为“为何那些气得脸发白的人比那些脸发红的人更为可怕”的一章,就会感到欣慰。⑧虽然文化上粗浅的快乐足以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而沉思更为重要的功用则关乎生命的灾难、死亡、痛苦、残忍以及国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惨状况。独断的宗教已不能再带来慰藉,为了使生活不趋于黑暗、枯燥,不致充满肤浅的自我肯定,必须寻求某种可以代替的东西,现今世界充斥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怒群体,其中没有一个能具备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每个群体都宁可文明毁灭,与不愿作丝毫的让步。对于这种偏狭,任何专门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办法。因为它属于个人心理上的问题,解毒良方应求之于历史学、天文学以及一切无碍自尊心,相反能让个人以合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那些学科,需要的不是这样或那样的特殊的片段知识,而是足以激发整体人生目的概念之知识:艺术与历史,对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极其偶然而短暂的地位的了解——所有这些都同人类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联系。从广阔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感情结合中最易产生出智慧来。⑨在所有时代,人生充满着苦痛,在我们今天较前两个世纪人生苦痛更甚,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绝回避不幸,在智力方面是认识它,如果能补救则寻求补教的办法;如果不能补救则根据对它的关系的看法,将它视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记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区、其他时代和星空的深远之处,使得它变得可以忍受。(选自作者写于1930年的《幸福之路》,有删节)(1)下列有关“‘无用的’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用的’知识”能提高心灵涵养,让人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B.“‘无用的’知识”重视理想训练,帮助人开化心灵、提升教养。C.“‘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心灵沉思,促进人的完善发展。D.“‘无用的’知识”能切实消除入现时的苦恼,让人得到些安慰。(2)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有用的’知识”是利于谋生的、直接而实用的知识。B.功利主义教育只能滋生出人性中的野蛮而忽视其他快乐。C.心灵沉思的习惯可以减少过分轻率和各种奇异的偏见。D.人生的苦痛,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认识和接纳。(3)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现今世界宗教不能给人带来安慰,需要寻找东西代替它。B.现今世界充斥的自我中心没有解决办法,它是心理问题。C.“‘无用的’知识”是能激发人的整体人生目的概念的知识。D.艺术、历史学科能矫正人类的自傲,较其他学科更具智慧。(4)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5)罗素在本文强调了“无用的”知识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下列文字中丁元竹则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文字,从写作意图的角度评析二人的观点。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破除论文至上的文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个话题的热议。中央党校丁元竹教授撰文指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界定学术的目标和治学目的。文章以费孝通为例,说在中国学术史上,费孝通研究的问题紧紧贴近中国发展现实。20世纪40年代以后,他开始以流畅的文笔使学术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继续用雅俗共赏的文笔展示一些重大命题,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成果,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据此,丁元竹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6分)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可怜的牧羊人周涛①可怜的牧羊人!你为什么非要从城里过呢?难道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吗?转场时从城市走过的牧羊人是可怜的,但不一定是愚蠢的。也许你认为只要有道路的地方都可以通过,除了太高的山和太深的河,你和你的羊群都可以通过。②但是这次你错了,你有些愚蠢。③你根本不知道,也不了解城市是什么。④你不知道比高山更险峻、比河流更湍急的,是一座城市。穿越它,既是一种妄念也是一种蠢行,它很可能摧毁你。⑤可怜的牧羊人!⑥你很可能是从南山的菊花台一带出来的,也很可能是想把你的几百只羊赶往古牧地或是北塔山,这都可以,但是你为什么要从城市穿过呢?⑦现在,你体会到难堪和尴尬了吧?你尝到硬着头皮继续前行的窘迫了吧?⑧这时正是秋天,城市还相当炎热。城里人还穿着短袖衣裙,光鲜漂亮。城里人在街上看着你,他们的目光仿佛在看一个野生动物。⑨你穿着皮袄皮裤,头上顶着那个标志性的防御暴风雪的狐皮帽子,你太不合时宜了。你穿得太厚了,你不出汗吗?就像一只企鹅突然出现在炎热的非洲草原,你完全走错了地方。⑩还有你骑着的那匹马,无精打采,低垂着头颈,鬃毛和尾巴上粘着干刺球。这可不是人家阅兵式上排列整齐的清一色骏马,这是一匹肮脏可怜的老马,在完全陌生的城市水泥路面上,它脚下踩出的声响就像一个农妇第一次穿上高跟鞋那样。马很明白,在这里自己很卑微,和骑在它背上的主人一样找不到感觉⑪羊群更是慌乱、紧张,像一群衣衫褴褛的难民,拥挤在一起不知怎么办才好。有时互相呼唤几声,声音微弱,底气不足,在草场上那个劲儿全没了。它们从来没见过这种地面,没有一根草,也嗅不到土壤的气味,连一块石头都没有,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屠宰场,末日的预感在羊群中传递。⑫两只硕大的牧羊犬,像两堆乱毛在自己行走,它们跟在羊群边上,完全不敢行使自己牧羊的职责。更多的时候,它们躲避街道上的人,顺着墙根低头溜走。尽管它们非常低调,还是引起城里少年的注意,他们喊它们,朝它们扔石头,它们连叫也不敢叫一声头也不抬,匆匆躲避扔过来的石头,像过街的老鼠。它们偶尔抬头看一眼马背上的主人,它们发现,主人这阵子比它们还可怜。⑬可怜的牧羊人。⑭他就是这样带领着自己的部属通过城市,像一群战俘,毫无尊严。没有经过任何一场战役,就已完全溃败。城市不发一枪一弹,不派一兵一卒,甚至连一句话都懒得说,就使牧羊人的内心像春洪携卷过的土崖那样坍塌了。⑮他的那张被烈日和暴风雪涂染而成的青铜色的脸,显得有些过于夸张,和目前的现实有些距离,使他更像一个古董或过去年代的遗物。他眯着眼,所以看起来就像没有眼。他的稀疏的黄胡子也未经修饰、不伦不类,丝毫不具美感。⑯在这座城市无所不在的审视中,他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不仅如此,他和他的羊群、马匹、狗,携带着过于明显、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强烈膻腥气和山野气。这气味在牧场上并不明显,似不存在,但是一到这里,立即膨胀、爆炸,令城里人面露厌恶,掩鼻而过。⑰城市正是这样,它会让你感到自己卑贱,在它面前,你会觉得自己连奴仆都算不上。它耸立在那里,是一座用金钱堆砌起来并精雕细刻的崇山峻岭,像一座皇帝的迷宫。它比它的统治者更直观、更让人敬畏。它在远处闪闪发光,宛如地平线上的一个梦境,吸引你诱惑你;一旦走近,你才能感到它巨大的排斥力,你会被震慑住,心慌意乱,手足无措。⑱此刻牧羊人就像一只刚从洞穴里爬出来的小动物,迎头碰上了这头巨兽,他一入迷阵,无处可逃,他找不到任何参照物,也找不到敌手和对手。他原本在旷野、山林间熟识最隐秘的路径,暴风雪也迷不住他;他还有一双金雕般锐利的眼睛,一双分得清密林深处野猪还是兔子脚步声的耳朵,还有百步之外指什么打什么的枪法,可是在这里全都没用了。他只能这么眯着眼睛茫然地向前挪动,不知什么时候穿过这座冷漠无情的迷宫。⑲他原来出发的时候是几天前的事了,顺着一处峡谷出来向北拐过来,那块地方林木茂盛。背阴的山坡上立满了黑松林。那些松树认识他,他回转头望那些松树的时候,感觉到了那些笔挺高大的松树也正凝望着自己。他点点头,向这些高贵的巨人表示感谢,沿着峡谷,一条小河一直追随他和他的羊群,河不宽,水却非常清澈,他看见一只野兔子跳过去,隐入灌木丛中。还看到几只早獭,半坐在半边堆起松土的洞口旁,啁啾地叫着,叫声和它们的长相不太符合,像是禽类的鸣叫声。在那种地方,他随时可以选择居留之地,他停下脚步,用铁锨翻土,土质松软,是千百年的枯叶朽枝培育出来的沃土。然后他支起帐包,从小河里提一桶水,捡一些落地的干枯松枝生起火来,不一会儿,奶茶的香味就弥散开了。⑳晚上他睡在花毡上,枕头旁边和身体周围是青草和野花,鼻孔里充满了新鲜的草味和野花的香气。他躺在那儿,望着毡包顶上的天窗,深蓝的夜空近在眼前,星星还有月亮,也正在夜空里望着他……他耳畔是马嚼夜草的声音,牛喷响鼻的声音,羊群走动的声音,狗偶尔吠叫几声……㉑那时候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可怜过,相反,他很充实,也很自信,他是这空旷山野丛林草原河流的主人,也是这里所有的小兽小鸟的帝王。他精力旺盛,他儿子女儿成群,而且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美男子。㉒但是现在,他陷入城市的困局,像个傻瓜一样找不到出路,他和他的羊群变得一文不值。㉓哎,可怜的牧羊人,你为什么非要从城里过呢?(选自《南方周末》)(1)分析文章首尾两段中“你为什么非要从城里过呢”的用意。(2)联系上下文,赏析画线句中“松树”这一意象的妙处。(3)本文叙事中有“你”和“他”的人称转变,分析这种转变的表达效果。(4)评析本文的思想情感。(三)阅读诗歌,完成各题。(7分)6.(7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马厩里的马。这一天,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1)从题材上看,两首诗歌是(2)以下对两首诗歌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雄浑豪放B.深沉内敛C.清雅委婉D.高古淡远(3)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9分)7.(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于谦传(明)王世贞①于谦,字廷益,其先河南人。谦生而颀皙,美容止。七岁,僧兰古春善相,见而大奇之,曰:“所相人,无若此儿者,异日救时宰相也。”二十三岁举进士,拜江西道监察御史。谦风骨秀俊,音吐鸿鬯,每奏对宣庙前,上必为倾听。②久之,议增补各部右侍郎,治诸镇粮税,兼练卒抚民。上手书谦姓名付吏部,遂超拜兵部右侍郎,兼治河南、山西。奉玺书以往,年仅三十三,时人荣之。谦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访父老,以便益病苦。岁饶则多出官镪,籴民粟归庾;俭则吐庾粟,减直以粜。公私得相赡,而于下尤利。③谦既在官久,威惠流闻。尝轻骑自河内历太行而盗有窥者谦厉声叱之皆大惊散走。曰:“不知为我公,死罪,幸赦我。”谦异。④数当入朝议事,人谓即不橐金往,宁无一二土物,如合芗、干菌、裹头之类,足以充内交际耶?谦笑而两举其袖,曰:“吾惟有清风而已。且交际物之几何,而闾阎短长可畏也。”因赋诗见志。⑤郕王①既即大位,益贤谦,虚己委焉。入对,慷慨泣奏曰:“虏得志,挟我大驾,势必长驱而南。今六军实力、武库、兵器尽矣。凡兵皆出营郭外,毋令避而示弱。通州仓欲守之或不能,委以与敌则可惜,宜令官军皆给一岁禄奉,听其自运。”上皆嘉纳之。⑥虏报益急,诸中贵人之鼠窜者、恋土者相轧未定,而搢绅士人多遣其私重归。谦乃恸哭,廷诤曰:“京师,天下本。宗庙、社稷、山陵,宁此百官万姓帑藏庾廪萃此?此而不守,去欲安之?今日足一动,明日大事去矣。且虏乘胜骄,实不足畏也。”上闻之曰:“善。”其一听谦处分。(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注】①郕王:朱祁钰,明朝的第七位皇帝。(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人谓即不橐金往②委以与敌则可惜(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遂超拜兵部右侍郎A.高超B.擢升C.超凡D.跳上②听其自运A.判断B.听信C.治理D.任凭(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谦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访父老,以便益病苦。(4)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尝轻骑自河内历太行而盗有窥者谦厉声叱之皆大惊散走(5)第④段写于谦入朝议事,《明史•列传第五十八》也有记载,相关文字如下:“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两文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加以比较并探究可能的原因。(6)第⑥段于谦的谏诤很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请加以分析。(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1分)8.(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荷塘诗集序(清)姚鼐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杰,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处而仪谓之一诗人□,此数君子岂所甘哉?②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③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①,君以累世同居义门②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③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选自《惜抱轩集》)注:①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②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③治烦:治理政事。(1)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是A.也B.耳C.矣D.乎(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鼐首先提出了他对诗人的看法,认为真正的诗人不应自命为诗人,而是那些胸中有高远境界的人。B.作者多次提及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这些人,目的是为了写张五典。C.这篇序文不仅表达了姚鼐对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文人的道德要求和人格修养的重视。D.姚鼐认为张五典的诗歌清新脱俗,风格和技巧上都比得上历史上的大家。(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结合这篇序文,概述姚鼐的诗学观念。三、作文(70分)9.(70分)作文。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反思”权衡是非对错,决定行事准则。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海市四校联考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离骚》)(3)《陈情表》在结尾运用典故表达对晋武帝的报答与感激之情的句子是“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解答】故答案为:(1)齐彭殇为妄作(重点字:殇)(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屈原(重点字:嫉、蛾)(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重点字:陨)2.(2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解答】段意:解释分享经济的内涵。通读语段,③的“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与开头构成转折,故在前,⑥的“发生了变化”是在③的条件下发生的,故③⑥;⑤以“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为例解释⑥的“变化”,故⑥⑤;②的“不再”承接④的“不再”,故④②,①的“反而”与④②构成转折,与后句“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衔接紧密,在最后,④②①是具体分析⑤的“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人们的表现,故⑤④②①。故选:B。3.(3分)下面是某杂志社征订启事的片段,有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甲】敝刊设有“探索与争鸣”“书刊评介”“动态信息”等特色鲜明的栏目,内容新颖,报道及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现征订在即,【乙】希望读者踊跃订阅。【丙】请在订单上写明手机号码,【丁】以便我们随时垂询。【丁】处,修改:将“垂询”改为“咨询”或“回访”。【解答】“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此处用来指自己问别人情况,不得体,应改为“咨询”或“回访”。答案:丁处将“垂询”改为“咨询”或“回访”。二、阅读70分(一)4.(17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无用的”知识罗素①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它建立了当代世界。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现代知识已带来人们普遍健康状况的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如何使用毒气去毁灭大城市的方法。同以往比起来,我们今日世界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有用的”知识。②同样必须承认许多传统文化教育是愚蠢的。儿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法,而终究既不能也不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读希腊文或拉丁文著作。从各方面考察,现代语言比拉丁文和希腊文更可取。它们不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时间内给予更多的文化知识。文明的进展如此迅速,使得古代知识在解释当今问题上,比起现代国家和关于这些国家的最近历史的知识更少得到运用。③但是,教育除了直接的实用目的外,还应有其他目的。④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愈来愈趋向于被动,趋于懒散地观看他人的技艺和表演。这些人的娱乐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总比不上那些受过教育而且具有与工作无关的广泛的智力兴趣的人。由于技术进步,机器代替了人类劳动,人们的闲暇增多了,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动和兴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所以,普通人必须去接受提高自己心灵涵乔的,当然也包括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⑤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人的理想训练与技术训练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许多野蛮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轻或重地表现出来。如一些人背后说长道短,令人厌烦。当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野蛮的,但他们比起那些心灵未经开化的人,较少如此。行凶斗殴的人在学校学习很少能达到中等水准,这些人除了虐待他人没有其他快乐。最为人们普遍向往的两件事是权力和颂扬。一般来说,无知的人只能诉诸粗野的方式来获得这两者,包括体力上的征服。文化教养提供给人的是很少有害的权力形式和较多使自己受到称赞的有价值的方式。⑥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促进心要沉思的习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遇事过分轻率,不仅行动之前没有经过周密考虑,而且对有的行动从智谋上加以考虑也难以进行。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以各种奇异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⑦心灵的沉思习惯具有遍及从最浅薄到最高深之处的优点。例如从被跳蚤咬、火车误点或与同行争吵等这些小苦恼开始。这样的烦事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义行为的反应,或者像对待人类暂时救治不了的病害一样无可奈何,然而它们对人的影响却破坏了许多人的善良习性和生活乐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从一些奇特的知识中找到不少安慰,这类知识与这种现时的苦恼有着确实或空想的关系;即使没有这种安慰,也能从人们的思想中当下消除这种苦恼。当我们受到气得脸色发白的人攻击时,想想笛卡尔《论情感》中题为“为何那些气得脸发白的人比那些脸发红的人更为可怕”的一章,就会感到欣慰。⑧虽然文化上粗浅的快乐足以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而沉思更为重要的功用则关乎生命的灾难、死亡、痛苦、残忍以及国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惨状况。独断的宗教已不能再带来慰藉,为了使生活不趋于黑暗、枯燥,不致充满肤浅的自我肯定,必须寻求某种可以代替的东西,现今世界充斥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怒群体,其中没有一个能具备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每个群体都宁可文明毁灭,与不愿作丝毫的让步。对于这种偏狭,任何专门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办法。因为它属于个人心理上的问题,解毒良方应求之于历史学、天文学以及一切无碍自尊心,相反能让个人以合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那些学科,需要的不是这样或那样的特殊的片段知识,而是足以激发整体人生目的概念之知识:艺术与历史,对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极其偶然而短暂的地位的了解——所有这些都同人类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联系。从广阔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感情结合中最易产生出智慧来。⑨在所有时代,人生充满着苦痛,在我们今天较前两个世纪人生苦痛更甚,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绝回避不幸,在智力方面是认识它,如果能补救则寻求补教的办法;如果不能补救则根据对它的关系的看法,将它视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记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区、其他时代和星空的深远之处,使得它变得可以忍受。(选自作者写于1930年的《幸福之路》,有删节)(1)下列有关“‘无用的’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A.“‘无用的’知识”能提高心灵涵养,让人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B.“‘无用的’知识”重视理想训练,帮助人开化心灵、提升教养。C.“‘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心灵沉思,促进人的完善发展。D.“‘无用的’知识”能切实消除入现时的苦恼,让人得到些安慰。(2)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BA.“‘有用的’知识”是利于谋生的、直接而实用的知识。B.功利主义教育只能滋生出人性中的野蛮而忽视其他快乐。C.心灵沉思的习惯可以减少过分轻率和各种奇异的偏见。D.人生的苦痛,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认识和接纳。(3)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CA.现今世界宗教不能给人带来安慰,需要寻找东西代替它。B.现今世界充斥的自我中心没有解决办法,它是心理问题。C.“‘无用的’知识”是能激发人的整体人生目的概念的知识。D.艺术、历史学科能矫正人类的自傲,较其他学科更具智慧。(4)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5)罗素在本文强调了“无用的”知识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下列文字中丁元竹则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文字,从写作意图的角度评析二人的观点。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破除论文至上的文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个话题的热议。中央党校丁元竹教授撰文指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界定学术的目标和治学目的。文章以费孝通为例,说在中国学术史上,费孝通研究的问题紧紧贴近中国发展现实。20世纪40年代以后,他开始以流畅的文笔使学术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继续用雅俗共赏的文笔展示一些重大命题,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成果,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据此,丁元竹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解答】(1)A.“让人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错误,结合原文“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动和兴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可知,没有说“‘无用的’知识”能让人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选项于文无据。故选A。(2)B.“只能滋生出人性中的野蛮而忽视其他快乐”错误,结合原文“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人的理想训练与技术训练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许多野蛮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轻或重地表现出来”可知,文章强调的是功利主义教育容易忽视人的理想训练以及由此导致文化教养的欠缺,并非只能滋生野蛮。故选B。(3)A.“现今世界宗教不能给人带来安慰”错误,结合原文“独断的宗教已不能再带来慰藉,为了使生活不趋于黑暗、枯燥,不致充满肤浅的自我肯定,必须寻求某种可以代替的东西”可知,是“独断的宗教”已不能再带来慰藉,选项扩大范围。B.“没有解决办法”错误,结合原文“对于这种偏狭,任何专门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办法。因为它属于个人心理上的问题,解毒良方应求之于……”可知,是在专门教育上不能解决,可以有其它途径解决。选项曲解文意。D.“较其他学科更具智慧”错误,结合原文“艺术与历史,对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极其偶然而短暂的地位的了解——所有这些都同人类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联系。从广阔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感情结合中最易产生出智慧来”可知,没有比较哪些学科更具智慧,选项无中生有。故选C。(4)文章开门见山指出,“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即作者首先承认“有用的知识”对当代世界的重要作用;接着将话题转移到教育方面,现代语言相比拉丁文和希腊文法似乎更有用,古代知识在解决当今问题上也更少用得到,但是作者说“教育除了直接的实用目的外,还应有其他目的”,认为“普通人必须去接受提高自己心灵涵养的,当然也包括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这是从教育角度提出教育除了教给人们有用知识达成实用目的之外,还要重视无用的知识这个论题;接下来作者分析了无用的知识的意义,“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人的理想训练与技术训练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许多野蛮因素”,无用的知识更能训练人的理想,改变人的残忍野蛮;“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促进心灵沉思的习惯”“人们以各种奇异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无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心灵沉思;“现今世界充斥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怒群体,其中没有一个能具备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无用知识让人具有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绝回避不幸,在智力方面是认识它,如果能补救则寻求补救的办法;如果不能补救则根据对它的关系的看法,将它视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记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区、其他时代和星空的深远之处,使得它变得可以忍受”,面对当今个人与社会的不幸,唯有心灵沉思的智慧能帮助人们认识、直面和忍耐不幸。(5)我们首先看罗素对于“有用知识”的看法,“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现代知识已带来人们普遍健康状况的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如何使用毒气去毁灭大城市的方法”;然后再看他对于“无用知识”的观点,“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促进心灵沉思的习惯”“虽然文化上粗浅的快乐足以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而沉思更为重要的功用则关乎生命的灾难、死亡、痛苦、残忍以及国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惨状况”“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控制……使得它变得可以忍受”;再看他流露出的对于当时社会的看法,“现今世界充斥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怒群体,其中没有一个能具备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每个群体都宁可文明毁灭,与不愿作丝毫的让步”“在所有时代,人生充满着苦痛,在我们今天较前两个世纪人生苦痛更甚”。由此推测其写作意图是:针对当时技术进步并未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的有感而发。而丁元竹则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他得出这一结论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破除论文至上的文件”,他举出费孝通的正面例子,认为“费孝通研究的问题紧紧贴近中国发展现实”“20世纪40年代以后,他开始以流畅的文笔使学术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继续用雅俗共赏的文笔展示一些重大命题,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成果,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由此推测其写作意图:是针对当下某些学术研究与现实的脱离,因此倡导学术的现实意义。二者针对的社会现象不相同,观点并不矛盾。答案:(1)A(2)B(3)C(4)作者首先承认“有用的知识”对当代世界的重要作用,进而从教育角度提出教育除了教给人们有用知识达成实用目的之外,还要重视无用的知识这个论题;接着分析无用的知识更能训练人的理想,改变人的残忍野蛮,更重要的是促进心灵沉思,减少偏见,让人具有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最后得出面对当今个人与社会的不幸,唯有心灵沉思的智慧能帮助人们认识、直面和忍耐不幸这一结论。(5)罗素肯定有用的知识建立了当代世界,但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沉思,对拯救人类灾难与国家不幸有更深远的意义。推测其意图是针对当时技术进步并未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的有感而发。丁元竹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是强调学术研究对国家现实决策的作用,推测其意图是针对当下某些学术研究与现实的脱离,因此倡导学术的现实意义。二者针对的社会现象不相同,观点并不矛盾。(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6分)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可怜的牧羊人周涛①可怜的牧羊人!你为什么非要从城里过呢?难道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吗?转场时从城市走过的牧羊人是可怜的,但不一定是愚蠢的。也许你认为只要有道路的地方都可以通过,除了太高的山和太深的河,你和你的羊群都可以通过。②但是这次你错了,你有些愚蠢。③你根本不知道,也不了解城市是什么。④你不知道比高山更险峻、比河流更湍急的,是一座城市。穿越它,既是一种妄念也是一种蠢行,它很可能摧毁你。⑤可怜的牧羊人!⑥你很可能是从南山的菊花台一带出来的,也很可能是想把你的几百只羊赶往古牧地或是北塔山,这都可以,但是你为什么要从城市穿过呢?⑦现在,你体会到难堪和尴尬了吧?你尝到硬着头皮继续前行的窘迫了吧?⑧这时正是秋天,城市还相当炎热。城里人还穿着短袖衣裙,光鲜漂亮。城里人在街上看着你,他们的目光仿佛在看一个野生动物。⑨你穿着皮袄皮裤,头上顶着那个标志性的防御暴风雪的狐皮帽子,你太不合时宜了。你穿得太厚了,你不出汗吗?就像一只企鹅突然出现在炎热的非洲草原,你完全走错了地方。⑩还有你骑着的那匹马,无精打采,低垂着头颈,鬃毛和尾巴上粘着干刺球。这可不是人家阅兵式上排列整齐的清一色骏马,这是一匹肮脏可怜的老马,在完全陌生的城市水泥路面上,它脚下踩出的声响就像一个农妇第一次穿上高跟鞋那样。马很明白,在这里自己很卑微,和骑在它背上的主人一样找不到感觉⑪羊群更是慌乱、紧张,像一群衣衫褴褛的难民,拥挤在一起不知怎么办才好。有时互相呼唤几声,声音微弱,底气不足,在草场上那个劲儿全没了。它们从来没见过这种地面,没有一根草,也嗅不到土壤的气味,连一块石头都没有,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屠宰场,末日的预感在羊群中传递。⑫两只硕大的牧羊犬,像两堆乱毛在自己行走,它们跟在羊群边上,完全不敢行使自己牧羊的职责。更多的时候,它们躲避街道上的人,顺着墙根低头溜走。尽管它们非常低调,还是引起城里少年的注意,他们喊它们,朝它们扔石头,它们连叫也不敢叫一声头也不抬,匆匆躲避扔过来的石头,像过街的老鼠。它们偶尔抬头看一眼马背上的主人,它们发现,主人这阵子比它们还可怜。⑬可怜的牧羊人。⑭他就是这样带领着自己的部属通过城市,像一群战俘,毫无尊严。没有经过任何一场战役,就已完全溃败。城市不发一枪一弹,不派一兵一卒,甚至连一句话都懒得说,就使牧羊人的内心像春洪携卷过的土崖那样坍塌了。⑮他的那张被烈日和暴风雪涂染而成的青铜色的脸,显得有些过于夸张,和目前的现实有些距离,使他更像一个古董或过去年代的遗物。他眯着眼,所以看起来就像没有眼。他的稀疏的黄胡子也未经修饰、不伦不类,丝毫不具美感。⑯在这座城市无所不在的审视中,他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不仅如此,他和他的羊群、马匹、狗,携带着过于明显、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强烈膻腥气和山野气。这气味在牧场上并不明显,似不存在,但是一到这里,立即膨胀、爆炸,令城里人面露厌恶,掩鼻而过。⑰城市正是这样,它会让你感到自己卑贱,在它面前,你会觉得自己连奴仆都算不上。它耸立在那里,是一座用金钱堆砌起来并精雕细刻的崇山峻岭,像一座皇帝的迷宫。它比它的统治者更直观、更让人敬畏。它在远处闪闪发光,宛如地平线上的一个梦境,吸引你诱惑你;一旦走近,你才能感到它巨大的排斥力,你会被震慑住,心慌意乱,手足无措。⑱此刻牧羊人就像一只刚从洞穴里爬出来的小动物,迎头碰上了这头巨兽,他一入迷阵,无处可逃,他找不到任何参照物,也找不到敌手和对手。他原本在旷野、山林间熟识最隐秘的路径,暴风雪也迷不住他;他还有一双金雕般锐利的眼睛,一双分得清密林深处野猪还是兔子脚步声的耳朵,还有百步之外指什么打什么的枪法,可是在这里全都没用了。他只能这么眯着眼睛茫然地向前挪动,不知什么时候穿过这座冷漠无情的迷宫。⑲他原来出发的时候是几天前的事了,顺着一处峡谷出来向北拐过来,那块地方林木茂盛。背阴的山坡上立满了黑松林。那些松树认识他,他回转头望那些松树的时候,感觉到了那些笔挺高大的松树也正凝望着自己。他点点头,向这些高贵的巨人表示感谢,沿着峡谷,一条小河一直追随他和他的羊群,河不宽,水却非常清澈,他看见一只野兔子跳过去,隐入灌木丛中。还看到几只早獭,半坐在半边堆起松土的洞口旁,啁啾地叫着,叫声和它们的长相不太符合,像是禽类的鸣叫声。在那种地方,他随时可以选择居留之地,他停下脚步,用铁锨翻土,土质松软,是千百年的枯叶朽枝培育出来的沃土。然后他支起帐包,从小河里提一桶水,捡一些落地的干枯松枝生起火来,不一会儿,奶茶的香味就弥散开了。⑳晚上他睡在花毡上,枕头旁边和身体周围是青草和野花,鼻孔里充满了新鲜的草味和野花的香气。他躺在那儿,望着毡包顶上的天窗,深蓝的夜空近在眼前,星星还有月亮,也正在夜空里望着他……他耳畔是马嚼夜草的声音,牛喷响鼻的声音,羊群走动的声音,狗偶尔吠叫几声……㉑那时候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可怜过,相反,他很充实,也很自信,他是这空旷山野丛林草原河流的主人,也是这里所有的小兽小鸟的帝王。他精力旺盛,他儿子女儿成群,而且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美男子。㉒但是现在,他陷入城市的困局,像个傻瓜一样找不到出路,他和他的羊群变得一文不值。㉓哎,可怜的牧羊人,你为什么非要从城里过呢?(选自《南方周末》)(1)分析文章首尾两段中“你为什么非要从城里过呢”的用意。(2)联系上下文,赏析画线句中“松树”这一意象的妙处。(3)本文叙事中有“你”和“他”的人称转变,分析这种转变的表达效果。(4)评析本文的思想情感。【解答】(1)开头提出“你为什么非要从城里过呢”的疑问,结尾再次以同样的问题作结,使得文章首尾形成呼应,结构更严谨,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作者通过这个疑问,表达了对牧羊人选择从城市经过这一行为的不理解。再通过牧羊人在城市中遭遇了各种尴尬、窘迫和被排斥的情况,作者对他的处境感到同情,这个疑问也反映了这种同情的情感。所以,首尾两段中“你为什么非要从城里过呢”表达对牧羊人的不解和同情。文章通过描述牧羊人的城市遭遇,展现了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你为什么非要从城里过呢”这个问题强调了牧羊人与城市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城市对乡村生活的冲击和乡村人在城市中的无助与迷茫,深化了主题。(2)文中写到“那些松树认识他”“他回转头望那些松树的时候,感觉到了那些笔挺高大的松树也正凝望着自己”,说明牧羊人能与松树交流互动。而牧羊人从城市中经过的时候,是被嫌弃、被排斥的。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所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中松树的描写,塑造了在城市中被嫌弃、被排斥的牧羊人的可怜形象。背阴山坡上立满的黑松林,为读者营造出一种宁静、深邃的自然意境。并且牧羊人在凝视那些松树的时候,那些松树也凝视着他,体现了牧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后文城市的喧嚣、冷漠形成强烈反差,使文章的画面感更加丰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松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代表着自然的美好与力量。它与城市的“崇山峻岭”(用金钱堆砌起来的城市)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对自然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3)使用“你”的人称时,作者仿佛在与牧羊人直接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代入到牧羊人的处境中,增强了情感共鸣。例如开头“可怜的牧羊人!你为什么非要从城里过呢?”这种直接的质问,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对牧羊人的关切、不解和同情,更容易引发读者对牧羊人的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当人称转变为“他”时,作者以一种较为客观的视角来叙述牧羊人的故事。这种视角可以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牧羊人的形象、行为和心理变化,也丰富了小说的叙述视角。例如,“他就是这样带领着自己的部属通过城市,像一群战俘,毫无尊严”,这里用“他”来描述牧羊人在城市中的遭遇,使读者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牧羊人的处境,更加清晰地看到城市对牧羊人的冲击。人称的转变凸显了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你”的称呼强调了牧羊人的个体性和特殊性,使读者更加关注他在城市中的孤独和无助;而“他”的人称则将牧羊人的故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让读者看到城市对乡村生活的影响和冲击。这种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即现代社会中人们在面对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时的困惑与挣扎。(4)作者以“可怜的牧羊人”开篇并多次重复,直接表达了对牧羊人的同情。牧羊人带着羊群、马匹和狗从城市经过时,遭遇了种种尴尬和窘迫。他的穿着与城市人格格不入,被城里人视为野生动物般看待。羊群慌乱紧张,如衣衫褴褛的难民;马匹无精打采,卑微可怜;牧羊犬被城里少年扔石头,不敢反抗。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牧羊人的可怜处境,让读者对他产生深深的怜悯之情。文章通过牧羊人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冲突。城市炎热、光鲜亮丽,充满了现代气息,而牧羊人来自乡村,穿着皮袄皮裤,带着山野气息。城市的水泥路面、高楼大厦与牧羊人的草原、山林形成鲜明对比。文章通过牧羊人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冲突,引发读者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思考。作者在描写牧羊人在自然中的生活时,充满了赞美和向往之情。在峡谷中,有黑松林、清澈的小河、野兔子和旱獭,牧羊人可以随时选择居留之地,支起帐包,享受奶茶的香味和自然的宁静。晚上,他睡在花毡上,周围是青草和野花,耳畔是各种动物的声音,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传统生活的宁静与充实,充满了赞美和向往之情。文章批判了现代社会的冷漠无情和金钱至上。城市像一座用金钱堆砌起来的崇山峻岭,充满了排斥力,让牧羊人感到卑贱和无助。城市人对牧羊人的冷漠和厌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缺乏关爱。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答案:(1)①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②表达对牧羊人的不解和同情。③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了城市对乡村生活的冲击和乡村人在城市中的无助与迷茫。(2)①烘托牧羊人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中松树的描写,塑造了在城市中被嫌弃、被排斥的牧羊人的可怜形象。②丰富了文章的画面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引发人们对自然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3)①增强情感共鸣。使用“你”的人称时,作者仿佛在与牧羊人直接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代入到牧羊人的处境中,增强了情感共鸣。②丰富叙事视角。当人称转变为“他”时,作者又以一种较为客观的视角来叙述牧羊人的故事。③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人称的转变凸显了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的冲突。(4)①对牧羊人的同情和怜悯。作者以“可怜的牧羊人”开篇并多次重复,直接表达了对牧羊人的同情。②对城市与乡村冲突的思考。文章通过牧羊人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冲突,引发读者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思考。③对自然和传统生活的向往。作者在描写牧羊人在自然中的生活时,充满了赞美和向往之情。④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文章批判了现代社会的冷漠无情和金钱至上。(三)阅读诗歌,完成各题。(7分)6.(7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马厩里的马。这一天,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1)从题材上看,两首诗歌是咏史怀古(2)以下对两首诗歌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BA.雄浑豪放B.深沉内敛C.清雅委婉D.高古淡远(3)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解答】(1)两首诗都以“勤政楼”为题材,结合历史背景描述和感怀,属于咏史怀古。王诗描绘出天宝年间勤政楼的繁华热闹场景,充满历史感与怀旧之情;杜诗写诗人临古地,想起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情志。(2)A.雄浑豪放的诗歌常常描绘宏大的场景和磅礴的气势,气势磅礴、场景宏阔,想象奇特,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B.深沉内敛的诗歌风格在表达上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通过意象和象征来传达深层的意义和情感。这两首咏诗史都借对勤政楼的描述,表露了诗人对盛唐逝去的惋惜与对现实的感慨,深沉内敛。C.清雅委婉则强调清新雅致,语言优美,意境幽雅。这种风格通常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委婉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意境,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D.高古淡远是一种诗歌风格,强调高雅古朴,意境冲淡高远,这种风格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强调意境的深远和古朴。故选B。(3)情感不同: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杜诗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寄寓鉴戒之意。写法不同: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深沉内敛,令人回味。答案:(1)咏史怀古(2)B(3)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译文:《楼前》天宝年前修建了勤政楼,每年都要为了给唐玄宗祝寿持续三天过千秋节。马圈里的老马曾接受舞蹈训练,一听到音乐就要举头起舞。《过勤政楼》千秋佳节的名号空在,世上已无互相馈赠的承露丝囊。只有紫苔称心惬意,年年因为下雨生长茂盛上了金铺。赏析:《楼前》唐代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不仅给强大的唐帝国以致命打击,使其从此一蹶不振,导致了最终的灭亡;而且使原来发达的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更加不堪其苦。因此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酿成,当时及其以后许多诗人墨客都在苦苦思索,寻求解答。这样,诗人对之进行思考也就是自然的了。“楼前”,即勤政楼前。站立于破败的勤政楼前久久凝望,这既成为了诗人引发灵感的一个契机,也为诗人思考历史提供了一个实在对象。首句点明勤政楼修建时间。“天宝年前”,据记载,勤政楼修建于唐玄宗天宝年以前的开元年间,当时唐玄宗一举除灭韦氏后党势力,雄心勃勃,决心要干一番大的事业,所以诗中特别点出“勤政楼”三字,暗示其当时下令修建此楼原也包含着良苦用心,有激励自己勤于朝政的深层用意。次句逆接前意。“千秋”,敬词,指别人寿辰;“作千秋”,即祝寿。“每年”,说明其庆祝寿辰活动的频繁;“三日”,表示每回祝寿活动持续时间之久,《旧唐书•玄宗纪》载,每逢唐玄宗寿辰,“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暇三日”。诗人有意识将“勤政”和“作千秋”两个互不相容的概念排列一起,通过其自身的矛盾对照,辛辣嘲讽了唐玄宗修建此楼后的名实不符合言行不一。三、四句承接第二句,以马圈里的老马接受舞蹈训练,因此一听到音乐就要举头起舞的典型事例,进一步具体揭露了祝寿活动的穷奢极欲和挖空心思。“飞龙”,马棚名称。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曾命人对100匹马施行舞蹈训练。这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花去多少人的心思,扭曲多少人的灵魂,培养多少拍马逢迎之徒!何况这还远不是其祝寿内容的全部。勤政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勤乐楼,这对于下令修建勤政楼的唐玄宗无疑是一个最大的嘲弄和讽刺。这首诗其意在对唐玄宗骄奢淫逸生活进行猛烈抨击;然而从整篇诗看,却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内容,其抨击意向只是在充分叙事中自然流露出来。诗人巧妙利用了“勤政楼”其名,却重点描写了其荒于朝政之实,并且善于将一般叙事和对典型细节的描绘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对唐玄宗荒废朝政、耽于淫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罪过的揭露和批判。《过勤政楼》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9分)7.(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于谦传(明)王世贞①于谦,字廷益,其先河南人。谦生而颀皙,美容止。七岁,僧兰古春善相,见而大奇之,曰:“所相人,无若此儿者,异日救时宰相也。”二十三岁举进士,拜江西道监察御史。谦风骨秀俊,音吐鸿鬯,每奏对宣庙前,上必为倾听。②久之,议增补各部右侍郎,治诸镇粮税,兼练卒抚民。上手书谦姓名付吏部,遂超拜兵部右侍郎,兼治河南、山西。奉玺书以往,年仅三十三,时人荣之。谦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访父老,以便益病苦。岁饶则多出官镪,籴民粟归庾;俭则吐庾粟,减直以粜。公私得相赡,而于下尤利。③谦既在官久,威惠流闻。尝轻骑自河内历太行而盗有窥者谦厉声叱之皆大惊散走。曰:“不知为我公,死罪,幸赦我。”谦异。④数当入朝议事,人谓即不橐金往,宁无一二土物,如合芗、干菌、裹头之类,足以充内交际耶?谦笑而两举其袖,曰:“吾惟有清风而已。且交际物之几何,而闾阎短长可畏也。”因赋诗见志。⑤郕王①既即大位,益贤谦,虚己委焉。入对,慷慨泣奏曰:“虏得志,挟我大驾,势必长驱而南。今六军实力、武库、兵器尽矣。凡兵皆出营郭外,毋令避而示弱。通州仓欲守之或不能,委以与敌则可惜,宜令官军皆给一岁禄奉,听其自运。”上皆嘉纳之。⑥虏报益急,诸中贵人之鼠窜者、恋土者相轧未定,而搢绅士人多遣其私重归。谦乃恸哭,廷诤曰:“京师,天下本。宗庙、社稷、山陵,宁此百官万姓帑藏庾廪萃此?此而不守,去欲安之?今日足一动,明日大事去矣。且虏乘胜骄,实不足畏也。”上闻之曰:“善。”其一听谦处分。(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注】①郕王:朱祁钰,明朝的第七位皇帝。(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人谓即不橐金往用口袋装②委以与敌则可惜抛弃(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遂超拜兵部右侍郎BA.高超B.擢升C.超凡D.跳上②听其自运DA.判断B.听信C.治理D.任凭(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谦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访父老,以便益病苦。(4)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尝轻骑自河内历太行而盗有窥者谦厉声叱之皆大惊散走(5)第④段写于谦入朝议事,《明史•列传第五十八》也有记载,相关文字如下:“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两文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加以比较并探究可能的原因。(6)第⑥段于谦的谏诤很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请加以分析。【解答】(1)①句意为:有人(劝他)说,即使不用口袋装些银子去。橐:用口袋装。②句意为:抛弃它(通州仓)把它给了敌寇就十分可惜。委:抛弃。(2)①句意为:于是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超:擢升,破格提拔。故选:B。②句意为:任凭他们自己运输。听:任凭,听任。故选:D。(3)感:感激;拊循:亦作”“拊巡”,安抚,抚慰;延访:延请访问;益:有益于,对……有好处。句子翻译为:于谦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日日夜夜安抚郡县百姓,延请访问父老乡亲,以便帮助(有益于)有疾苦的人。(4)“自……历……”即“从某地经过某地”,其间不可断开,所以在“太行“后断开;“谦”是传主“于谦”,是“叱”的主语;故在“谦”前断开;“之”,代词,指代盗贼,作“叱”的宾语,所以在“之”后断开。句子翻译为:曾经轻装骑马从河内路过太行,路遇拦路抢劫的盗贼,于谦厉声呵斥他们,盗贼都大惊失色,纷纷逃走。(5)文学作品的写人记事,力求生动形象,突出鲜明人物的形象。本文在记述于谦入朝议事时,通过列举土特产的名称,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并且在刻画人物时,综合运用“笑而两举其袖”的神态、动作,再加上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为纪传体的《明史》,写人记事叙事稳妥、语言简洁,重在史料价值。“空橐以入”用语极简,写出于谦不带礼物入朝言事的一贯作风;“诸权贵人不能无望”一语,表明于谦的做法让权贵们感到失望,记述之中,寄寓对于谦的赞美。(6)于谦是就“鼠窜者、恋土者相轧.……而搢绅士人多遣其私重归”的情况廷诤的,针对性强。“廷诤”可分三个层次:①针对京城,“京师,天下本”表明京师的重要地位,关乎官民的切身利益;②针对弃京亡国的严重后果,“今日足一动,明日大事去矣”表明如果离开,将后果不堪;③针对敌军,“且虏乘胜骄,实不足畏也”,说明骄兵不可惧,以此提振士气。于谦以理力争,层次分明,说服力强,最终也得到了皇上的认可。答案:(1)①用口袋装②抛弃(2)①B②D(3)于谦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日日夜夜安抚郡县百姓,延请访问父老乡亲,以便帮助(有益于)有疾苦的人。(4)尝轻骑自河内历太行/而盗有窥者/谦厉声叱之/皆大惊散。(5)本文是文人撰写的历史人物传记(文学作品),语言生动细腻;列举土物名称,用语通俗,用“笑”“举”等词,生动描绘于谦神态、动作、语言,刻画其两袖清风的形象;《明史列传》是纪传体正史中的人物传记,语言客观,克制。“空橐以入”等用语,采用春秋笔法,冷静节制的叙述中暗寓褒贬。(6)针对朝廷官员在京师危难之际,携私回乡,弃京鼠窜的行为,于谦先指出,京师是天下的根本,宗庙社稷在此,百姓官员的财富都藏于此,接着指出今日弃京师而去的后果,便是明日便是亡国之势了,最后补充,敌人此时是骄兵,没什么可怕的。参考译文:于谦,字廷益,他的祖先是河南人。于谦生来就肤白貌美,没有比他更漂亮的了。七岁的时候,僧人兰古春善于相面,看见他后也惊奇于他的相貌,说:“我所相过面的人,没有人能赶得上这个孩子,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于谦二十三岁时考中了进士,被授予江西道监察御史之职。于谦气宇轩昂,声音洪亮,每次在朝廷上奏对时,皇上一定会用心的倾听。不久,皇上想要增设各部右侍郎,掌管各镇的粮税,兼管训练士兵安抚百姓。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奉朝廷之命前去为官,年仅三十三岁,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荣耀。于谦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日日夜夜安抚郡县百姓,延请访问父老乡亲,以便帮助有疾苦的人。年成好的时候,就多拿出官银,从百姓手里买来粮食存入官仓;年成歉收的时候,就拿出官仓的粮食,降价卖给百姓,官府和百姓都能够互相供给,而对百姓更加有好处。于谦为官日久,威严恩惠到处流传。曾经轻装骑马从河内路过太行,路遇拦路抢劫的盗贼,于谦厉声呵斥他们,盗贼都大惊失色,纷纷逃走。说:“不知道是我们于公啊,我们犯了死罪,希望赦免了我。”于谦也感到十分诧异。在他多次入朝议事时,有人(劝他)说,即使不用口袋装些银子去,难道没有一两样土产品,像合芗、干菌、裹头之类的物品,用来作为与朝内官员交往的礼物吗?于谦笑着举起他的衣袖说:“我只有清风罢了。况且交往的礼物有什么用呢,里巷中百姓的议论才是最可怕的。”于是写了一首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郕王登基之后,更加认为于谦贤能,虚心委任他。于谦入朝答对皇上时,情绪激动哭着上奏说:“现在敌寇正得意,扣留并挟持我们太上皇(指英宗),势必要长驱南下。”如今六军的军力,武库里的兵器,都快用完了。所有的士兵都到外城的外面驻扎,不要让他们退缩而向敌人示弱。想要守住通州粮仓或许不能守住,抛弃通州粮仓把它给了敌寇就可惜了,应该下令给官军一年的俸禄,任凭他们自己运输。”皇上都很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敌情更加的紧急了,许多抱头鼠窜、贪恋故土的宦官,互相倾轧,惊魂未定,缙绅士大夫大多都携私回乡。于谦乃痛哭流涕,在朝廷上谏诤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宗庙、社稷、山陵,在这里不是聚集着文武百官普通百姓的钱财粮仓吗?此地不能守护,离开了又能到哪里去呢?今天抬脚弃京而去,明天国家就大势已去了。况且敌寇趁着取胜而骄傲自满,的确不值得畏惧呀。”皇上听到后说:“好吧。”一切都听任于谦处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1分)8.(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荷塘诗集序(清)姚鼐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杰,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处而仪谓之一诗人□,此数君子岂所甘哉?②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③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①,君以累世同居义门②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③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选自《惜抱轩集》)注:①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②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③治烦:治理政事。(1)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是BA.也B.耳C.矣D.乎(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姚鼐首先提出了他对诗人的看法,认为真正的诗人不应自命为诗人,而是那些胸中有高远境界的人。B.作者多次提及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这些人,目的是为了写张五典。C.这篇序文不仅表达了姚鼐对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文人的道德要求和人格修养的重视。D.姚鼐认为张五典的诗歌清新脱俗,风格和技巧上都比得上历史上的大家。(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结合这篇序文,概述姚鼐的诗学观念。【解答】(1)原文“处而仪谓之一诗人□,此数君子岂所甘哉”的意思是如果只把他们当作一般的诗人,这几位君子怎么可能甘心呢?原文方框中需要一个强调轻蔑或者不屑情感的虚词。A.“也”,通常用于陈述句尾,表示肯定或确认。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股份代持协议
- 颧部褐青色痣病因介绍
- 阿洪病病因介绍
- 全国赛课一等奖初中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获奖课件
- 《电机技术应用》课件 2.1.1 异步电动机结构
- 幼儿园2024-2025学年度园务工作计划
- (范文)花瓶项目立项报告
- (2024)茶业初精制加工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
- 2023年氢氧化锶项目融资计划书
- 【CSA GCR】大语言模型威胁分类
- 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借款协议(父母借款给子女买房协议)(二篇)
- 外研版英语2024七年级上册全册单元知识清单(记忆版)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工程经济与管理》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141)
- 歌唱语音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齐鲁师范学院
- 国开(甘肃)2024年春《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4终考答案
- MOOC 美在民间-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Python语言基础》实验1:Python 基础环境熟悉参考答案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习题答案
- 【拓展阅读】类文阅读《王羲之吃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