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同济大学二附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提示填空。(1)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2),吾不忍为此态也。(屈原《》)(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2.(2分)学校新建一座亭子,想要悬挂一幅楹联,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A.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 B.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C.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 D.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远远望去,美术馆造型如同几个大小不一的方盒子堆叠交错,富于现代的几何感;外观黑白相映,_____,_____,_____.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第一印象,似乎预示着这座美术馆将助力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走向世界。①俨然从建筑立面上绘就一幅中式画卷②又恰好是水墨与宣纸的颜色③也突显出江南建筑的特点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16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什么是批评张定浩①什么是批评?一种深入人心且广为流布的观点,认为批评就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据说来自鲁迅。1978年的《社会科学战线》发表过王永生、戴翊合著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学习鲁迅关于文艺批评的论述与实践札记》一文,或许是这种“鲁迅批评观”的滥觞。如今,四十年过去,这“八字真言”似乎始终成为套在“批评”这门行当头顶的符咒,必要的时候就念几声,立刻海晏河清。②但这未必是鲁迅的本意。③考这八个字的出处,是在鲁迅1933年《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里,收入《南腔北调集》中,是应编辑之约,回顾自己十年前写小说的初衷、方法和得失,其中有一段谈到批评,这里不妨多引几行:还有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④我们可以看到,这“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本只是一句话的上半截,而下半截的“才于作者有益”才是这句有关“批评”的论述的落脚点,但被拦腰切断之后,就成了“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一个条件句式神奇地变成了一个判断句式,这其中意思的大相径庭,就好比说“跑步必须穿跑鞋,才对跑者有益”被简化成“跑步必须穿跑鞋”,进而又扭曲成“跑步就是穿跑鞋”。⑤如果再结合这篇文章的上下文,鲁迅原话的意思其实很清楚:一个写作者,对自己的写作得失其实是最有感觉的,但未必很清晰,或者说,未必愿意直面,所以对于作者“有益”的批评,不是捧和骂,而是那些可以准确指陈其得失的批评,从而可以帮助他清醒地认识自我。倘若颠倒一下句式,这句话的确切意思恐怕更清楚些:“于作者有益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鲁迅在这里根本不是在给“批评”下一个定义,而只是从作者的角度,辨析何种批评是有益的。⑥因此,鲁迅所说的“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个“坏处”和“好处”的意识,原本是明确来自作者,而非批评家——是作者意识到却企图蒙混过去的缺陷,恰好被批评家指出来了;是作者呈现出却未必有自信的优长,恰好被批评家加以印证了。批评遂成为作者的一面用以自照的镜子。倘若脱离了作者,单纯地宣称批评就是“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无形中就假定从事批评领域的每一个人首先都先天性地知道何谓好坏,其次,对这个“好坏”标准还都默认有一个共识,再者,“批评”的重心被放在了“说”上面。于是,批评,从一个艰难复杂的美学问题和能力问题,就很轻易地滑至一个普通伦理问题,于是,人人都可以是批评家,只要他们自认是真诚的,并且还有愿意说话的那张嘴巴。⑦在“批评”这个问题上,这种纠缠几十年的、低层次的概念混乱,并不能归咎于鲁迅,同时,也不能归咎于现代汉语批评传统的薄弱。事实上,早在1930年代初,林语堂在一次名为《论现代批评的职务》的大学公开演讲中,就曾引用马修•阿诺德“批评是认清对象的真相”一语,作为时人应当认识到的“批评的实质”。⑧“认清对象的真相”,批评的这个意思,恰与“批”这个词的汉语古义也相吻合。《庄子•养生主》:“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这里庖丁所谓的“批”,是击中,其前提就是认清牛的真相,认清它的整体和每一个细节。而我们现在很多人一看到这个“批”字,直接想到的,却是批斗的批,如此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就罢了,专家也跟着望文生义,以其昏昏使人昏昏。⑨“认清对象的真相”,与“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并不矛盾,但后者的表述,很容易退化成一种“敢不敢”的问题,而前者,无法回避的是一个“有没有能力”的问题。它强调批评并非从某种外在标准出发的褒贬,而是时时刻刻以透彻理解批评对象为旨归,如庖丁之“批”,并不是仗着刀刃的锋利去解牛,相反,他是依赖对牛的透彻理解来确保刀刃始终“新发于硎”。(1)第①段的“海晏河清”在文中的含义是。(2)比较两种批评观点,填写表格。角度/观点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认清对象的真相理解误区①简化为批斗批评目的于作者有益②(3)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论证效果。(4)依据文意能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鲁迅的本意被曲解不是源于中国批评界的落后。B.批评界对批评的曲解主要源于对“批”的误解。C.批评不能涉及伦理问题,因为它太简单、普通。D.林语堂引入马修的观点是中国批评发展的关键。(5)作者围绕“什么是批评”逐层展开论证,请对论证过程加以分析。(二)(16分)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交情①运河一路蜿蜒,从烟雨江南伸到鲁地西北,像碧蓝丝带,绕德州城西,再蜿蜒向北,流向天津。德州徐家渡一带,码头集中,粮船如梭,游人如织,一派繁华景象。徐家渡到德州城有一官道,两旁遍布着店铺,冯家当铺和马家酒楼是其中较大的两家。②冯家当铺老板冯英,德州当地人。冯家当铺对面就是马家酒楼。马家酒楼老板马戎,祖籍河北景州。酒楼主营鲁菜,最拿手的有熘黄菜、红烧肘子、九转大肠、十大蒸碗,日常迎宾之外,还承接附近商铺及村里大户人家的红白宴席,生意非常红火。③这天中午,冯英和手下掌柜在马家酒楼喝个小酒,算是对一个月辛苦的犒劳,也顺便唠一唠生意上的事儿。正喝得高兴,伙计端一个菜上来。菜来了,九转大肠——伙计这一吆喝,旁边有个黑壮汉就拍桌子一声大吼,伙计!咱这桌的九转大肠咋还不上?伙计赶紧上前弯腰说,这位大爷,您比人家来得晚……胡说!谁看见了!客人站了起来,要发难。冯英马上喊了一声,伙计,把菜给那位贵客端去。伙计哪好意思,面露难色,冯英笑着说,怎么,还要我亲自送去?伙计这才赶紧将菜送了过去。④这一切,马戎都看在眼里。马戎向来佩服冯英厚道豁达,遂有意亲近,有时见冯英在酒楼独酌,马戎便加个菜,或温壶酒,凑凑热闹。虽是生意人,难得他俩性情良善,都不太看重钱财。两人兄弟相称,非常投缘,冯英开玩笑说,因冯家曾使船,就加了两点水,马冯本是一家亲呢。⑤夏天某夜,莫名一场大火,把马家酒楼烧个精光,更有三位住客遭难。天没亮,德州城里来了几个巡捕。马戎对为首的刘天说,住宿登记的本子也烧了,不知道这几人来路,我尽力找,能私了就私了,如果不成,我都接着。刘天拍了拍巴掌说,好好好,既然这样,兄弟也不难为马老板,只是——您家公子——要随兄弟回去,做个质押。马戎一听,急了,说,我儿体弱,而且,谁不知我马戎就住在运河边上,又有房产,还能跑了不成?刘天摇了摇头道,这可不好说。不由分说,就将马戎儿子带走了。⑥两个月后的一天,冯英正在家,听伙计说马老板来访,赶紧迎了出去。未及寒暄,冯英就问,马兄,事情怎么样?马戎走到冯英跟前,一揖到地,说,冯兄,拉兄弟一把。冯英吃了一惊,赶紧扶他坐下,道,咱们本家弟兄,有话直说。原来,经过马戎努力,三家里找到了两家,花了大价钱私了,还有一家一直未能找着,可儿子一直在大牢里,有一顿没一顿,再这么下去,非毁在里边不可,马戎找到刘天,想把儿子保出来,刘天要一千大洋,马戎卖了房子,只凑得五百大洋……马说到这里,把手里提的精致木盒放到八仙桌上,打开盒盖,取出一件瓷罐,罐体正面朝前,呈给冯英说,冯兄,这是我家祖传一件瓷器,您先瞧瞧,若能入眼,就当给您。冯英把瓷罐捧在手里,仔细地看了又看,然后说,精品,精品呀,这是明成化年间的玩意儿呀!马戎有点儿紧张,站起来问,冯兄,能质五百大洋?冯英笑了笑说,不止不止。马戎松了口气,缓缓坐回了椅子上。⑦拿了大洋,谢过冯英,马戎拱手告辞。刚迈出门槛,马戎又折了回来,双眼直直地看着冯英。冯英拍拍他的肩膀,马兄,有话请讲。马戎偌大的一个汉子,竟忸怩起来说,冯、冯兄,这个物件儿,确是祖传而来的……兄弟不想——在兄弟手上……冯英打断他说,明白了,兄弟放心,我一家老小不到讨饭地步,早晚等您来赎,绝不出手。马戎强忍住泪,别过头去,顿了一下,冲冯英拱了拱手,大踏步走出冯家。⑧马戎儿子当晚就放了回来,由夫妻俩搀扶着来向冯英道谢。那一副瘦脱了形的可怜样子,冯英看了,也心酸不已。⑨马戎在酒楼原址搭了个大草棚,卖上了烧饼,炸油条、蒸包子、代卖扒鸡这些老本行也都重拾起来。马老板并未垮掉,他仍一身清爽,声音洪亮。眼看生意日益红火,冯英也替他高兴,说,到时候再把酒楼盖起来,不盖三层了,咱盖五层。⑩世事难料。这年十月,日寇攻打德州,兵荒马乱。马戎和冯英先后关了生意。马戎回景州老家避乱,到冯家道别,冯英拿出了装有瓷器的盒子说,马兄,这件东西,您带着。马戎摇摇头,涨红了脸说,不行,交情归交情,咱们兄弟,不能坏了您这一行的规矩。临分手,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⑪马戎走后就没了音信,只有运河的水日复一日流着。⑫二十年过去了。一天,冯英正在院子里坐着喝茶,家人递上一张发黄的纸片,说门外有一老人来访。冯英打开一看,竟是二十年前冯家当铺的一张当票。冯英脑子忽地一下就热了,一路小跑出去,嘴上不迭地喊马戎兄马戎兄。门外老人正是马戎,见到冯英,也是热泪盈眶。两人紧紧抱在一起。⑬互诉离情后,冯英递上当年那件瓷器,马戎拿出一本早准备好的存折。冯英看了看存折上的数字后说,不行,太多了,只收约定的半年利息,半年之外,都是交情。⑭不料,马戎抱着那个瓷罐跪了下去。冯英想拉,没拉住,“咚”的一声,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磕下头去。冯英见他肩头颤抖,赶紧将他扶起。⑮马戎说,冯英兄弟,马某对不住您,当年拿一件赝品骗了您,马某向您谢罪!⑯冯英抱住马戎的肩膀,说,马兄言重了,您说的,我一开始就知道,别离死生,乃见交情,我一直都相信您,不管您来不来。(根据同名小说改编)(1)小说第①段运用动态的视角进行环境描写,很有镜头感,请加以赏析。(2)分析第③段“让菜”的场景对塑造冯英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3)本小说最后两段的情节出人意料,细加品味又合情合理,这与诸多细节的成功刻画密不可分,请从这一角度对第⑥段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加以赏析。(4)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感人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三)(8分)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答题。渡青草湖①(南朝陈)阴铿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②。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③.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④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⑤?[注]①青草湖:在湖南岳阳,北连洞庭湖。②桃花:桃源县在沅水附近。杜若:香草名。《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的句子。③茅山:在江苏句容县,相传汉代有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巫峡:有巫山神女的传说。④逗:停止。⑤讵:犹“岂”。《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一苇”指小船,“杭”即“航”。(1)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A.王之涣的《凉州词》B.左思的《咏史》C.柳永的《八声甘州》D.杜甫的《登高》(2)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洞庭”一联点明时令,勾勒出湖水浩渺的全景。B.“沅水”一联诉诸视觉与嗅觉,写出湘沅二水飘逸出尘的神韵。C.“带天”一联,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浮光跃金的壮美。D.“行舟”一联借远处的扁舟与倦渡的飞鸟,展现出湖面的辽阔。(3)作者擅长以景传情,抒写丰富的情感。请具体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四)(19分)7.(19分)阅读下文,完成答题。沈思孝传①沈思孝,字纯父,号继山,嘉兴人也,丁卯举进士,受番禺。番禺去京师万里,宦游其地者,类多得金为能,而公独以廉洁闻。②时尚书殷①镇两粤,下令多不便民。几檄番禺,公力沮不奉行,遂龃龉。岭表贼炽,殷移牒浙江募甲士三千人,而大帅张元勋亦使人募如制府。及兵至广,殷以张募非己出,斥不收部。于是兵皆露刃鼓噪辕门,公召乱兵曰:“诸士卒万里应募,跋履良苦,今洶洶无乃犯上。我亦浙产,当入制府,力为诸士卒谋之。”乱卒咸涕泣谢。入见殷,公曰:“三千鸷勇,加以有死之心,祸乱不容一发,制府不暇自计,独不为朝廷计乎?”殷曰:“若何以为计?”公曰:“只烦两纸告谕耳。一谕大帅不授节制,辄行自募,兵俱革还。一谕以制府方大征寇,召募骁猛,欲应募者赴试收录。如此则威令不损,而反侧潜消矣。”殷从公,兵乱始定。③适居正闻父丧不奔,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疏既入,诏下缇骑系公,杖之内庭。越五日,发遣广东神电卫②.时粤抚知公至,命董石囚致公,董微以抚意示之公,遂不入见家人,仗一剑单骑赴之。至恩平,县令毛凤彩郊劳公,且询来故。公曰:“抚军年已望八,班在六卿,欲杀罪人取媚权相,故来赴死,以就其功名。”毛见公往意不善,驰书以闻,粤抚使毛止公。御史孙继先上章乞还公等,始得还京。④明年,公历救言官。调南大仆正卿,又因救海忠介瑞,益忤当事大臣,遂告病去。壬辰入关,即有宁夏之乱,躬擐甲胄远出穷塞,而不能扶同欺蔽,为督臣所挤,调抚河南。公又告病去。⑤公之历仕,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节选自《右都御史沈公传》)【注】①殷:人名,殷正茂②神电卫:明代广东海防要塞(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公力沮不奉行②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斥不收部A.排挤B.罢免C.责备D.拒绝②而反侧潜消矣A.辗转B.反复C.反叛D.惶恐(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时粤抚知公至,命董石囚致公,董微以抚意示之公,遂不入见家人,仗一剑单骑赴之。(4)请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5)第④段两次写到沈思孝“告病去”,请分析其不同的原因。(6)第②段写沈思孝劝说士卒和尚书,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五)(11分)8.(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虔州柏林温氏书楼记[北宋]李觐①南川自豫章右上,其大州曰吉,又其大曰虔。二州之赋贡与其治讼,世以为剧,则其民氓众夥可识已。□□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①,虔无有也。疑其去京愈远,风化之及者愈疏,乘其丰富,以放于逸欲,宜矣。②故人许某踵予门,道虔州石城进士温某之为人曰:“温君少时,求禄而莫之得,慨然自谓:‘’乃图山泉美好处,莫居柏林,因作讲学堂,房数十其楹。凡书在国子监者,皆市取,且为楼以藏之。孜孜以教子弟、礼宾客为己任。”许君,不妄人也,今其所称,与向之疑者不类,是虔之福欤。③自古圣人之德业,举在于书。圣人者,非其智造而巧为之也,天之常道,地之常理,万物之常情也。天地万物之常而圣人顺之,发乎言,见乎行事。今温君聚书勤勤,是有意于圣人。有意于圣人,则岂一家而已,邻里乡党庶乎偃伏②之矣。然则虔人之成大名、至大官,盖未易知,尚何吉之愧哉?④柳子厚于楚越间山水,如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犹有记,以启好游者。今有人为藏书之楼,非特山水之胜,记之以启好书者,不亦可乎?子欲一至栏边,四顾天外,江山进前,文史相对。清风兮我扇,白云兮我盖。召屈原于湘鱼之口,呼李白于海鲸之背。漱宝玉之余润,拭明珠使去颣③。酒酣兴尽,交揖而退。其乐可言耶?而未之得也。⑤皇祐五年秋七月庚子记。【注释】①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意思是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②偃伏:这里用来比喻道德教化产生的影响。③颣:疵病,缺点。(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虽然B.以是C.若然D.于是(2)适合填入第②段画线处的一项是A.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B.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C.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D.不得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3)第③段结尾处再次将虔州与吉州作比较,请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4)与本文其他部分相比,第④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三、作文(70分)9.(70分)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秩序优先于个性。秩序优先重规矩、重伦理,而个性优先重自我、重自由。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如何认识“秩序与个性”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同济大学二附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提示填空。(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2)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省”“溘”“骚”“暝”等。【解答】故答案为:(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省)(2)宁溘死以流亡兮离骚(重点字:溘、骚)(3)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重点字:暝)2.(2分)学校新建一座亭子,想要悬挂一幅楹联,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A.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 B.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C.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 D.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分析】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简明、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解答】A.对联是读书作文有自己的心得,种植花竹,我爱自己的居所,对联适合挂在书房。B.对联是是无事时以悠闲自得为乐,时常以静心读书自娱,对联强调闲适静心,不适合鼓励学生。C.对联是人只要有知足之心,心情才会时常保持舒畅,没有太多要的东西,也便不会被世事羁绊,所以品德必然高尚,对联强调知足高品,不适合鼓励学生。D.对联是鼓励乘风破浪,能够甘心面壁读十年的书,是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故选:D。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远远望去,美术馆造型如同几个大小不一的方盒子堆叠交错,富于现代的几何感;外观黑白相映,_____,_____,_____.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第一印象,似乎预示着这座美术馆将助力传统艺术走向现代,走向世界。①俨然从建筑立面上绘就一幅中式画卷②又恰好是水墨与宣纸的颜色③也突显出江南建筑的特点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解答】这段话的大意是美术馆造型融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由“外观黑白相映”可知下句应衔接“②又恰好是水墨与宣纸的颜色”。“①俨然从建筑立面上绘就一幅中式画卷”“③也突显出江南建筑的特点”这两句先说“画卷”又说“江南建筑的特点”,前后衔接恰当。故选:B。二、阅读(70分)(一)(16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什么是批评张定浩①什么是批评?一种深入人心且广为流布的观点,认为批评就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据说来自鲁迅。1978年的《社会科学战线》发表过王永生、戴翊合著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学习鲁迅关于文艺批评的论述与实践札记》一文,或许是这种“鲁迅批评观”的滥觞。如今,四十年过去,这“八字真言”似乎始终成为套在“批评”这门行当头顶的符咒,必要的时候就念几声,立刻海晏河清。②但这未必是鲁迅的本意。③考这八个字的出处,是在鲁迅1933年《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里,收入《南腔北调集》中,是应编辑之约,回顾自己十年前写小说的初衷、方法和得失,其中有一段谈到批评,这里不妨多引几行:还有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④我们可以看到,这“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本只是一句话的上半截,而下半截的“才于作者有益”才是这句有关“批评”的论述的落脚点,但被拦腰切断之后,就成了“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一个条件句式神奇地变成了一个判断句式,这其中意思的大相径庭,就好比说“跑步必须穿跑鞋,才对跑者有益”被简化成“跑步必须穿跑鞋”,进而又扭曲成“跑步就是穿跑鞋”。⑤如果再结合这篇文章的上下文,鲁迅原话的意思其实很清楚:一个写作者,对自己的写作得失其实是最有感觉的,但未必很清晰,或者说,未必愿意直面,所以对于作者“有益”的批评,不是捧和骂,而是那些可以准确指陈其得失的批评,从而可以帮助他清醒地认识自我。倘若颠倒一下句式,这句话的确切意思恐怕更清楚些:“于作者有益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鲁迅在这里根本不是在给“批评”下一个定义,而只是从作者的角度,辨析何种批评是有益的。⑥因此,鲁迅所说的“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个“坏处”和“好处”的意识,原本是明确来自作者,而非批评家——是作者意识到却企图蒙混过去的缺陷,恰好被批评家指出来了;是作者呈现出却未必有自信的优长,恰好被批评家加以印证了。批评遂成为作者的一面用以自照的镜子。倘若脱离了作者,单纯地宣称批评就是“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无形中就假定从事批评领域的每一个人首先都先天性地知道何谓好坏,其次,对这个“好坏”标准还都默认有一个共识,再者,“批评”的重心被放在了“说”上面。于是,批评,从一个艰难复杂的美学问题和能力问题,就很轻易地滑至一个普通伦理问题,于是,人人都可以是批评家,只要他们自认是真诚的,并且还有愿意说话的那张嘴巴。⑦在“批评”这个问题上,这种纠缠几十年的、低层次的概念混乱,并不能归咎于鲁迅,同时,也不能归咎于现代汉语批评传统的薄弱。事实上,早在1930年代初,林语堂在一次名为《论现代批评的职务》的大学公开演讲中,就曾引用马修•阿诺德“批评是认清对象的真相”一语,作为时人应当认识到的“批评的实质”。⑧“认清对象的真相”,批评的这个意思,恰与“批”这个词的汉语古义也相吻合。《庄子•养生主》:“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这里庖丁所谓的“批”,是击中,其前提就是认清牛的真相,认清它的整体和每一个细节。而我们现在很多人一看到这个“批”字,直接想到的,却是批斗的批,如此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就罢了,专家也跟着望文生义,以其昏昏使人昏昏。⑨“认清对象的真相”,与“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并不矛盾,但后者的表述,很容易退化成一种“敢不敢”的问题,而前者,无法回避的是一个“有没有能力”的问题。它强调批评并非从某种外在标准出发的褒贬,而是时时刻刻以透彻理解批评对象为旨归,如庖丁之“批”,并不是仗着刀刃的锋利去解牛,相反,他是依赖对牛的透彻理解来确保刀刃始终“新发于硎”。(1)第①段的“海晏河清”在文中的含义是(“鲁迅的批评观”)让观念纷杂的批评界不再争论/争论平息。(2)比较两种批评观点,填写表格。角度/观点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认清对象的真相理解误区①简化(退化、变化)为普通伦理问题/捧和骂/“敢不敢”的问题简化为批斗批评目的于作者有益②透彻理解作品/认清整体和细节/清醒认清自我(3)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论证效果。(4)依据文意能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A.鲁迅的本意被曲解不是源于中国批评界的落后。B.批评界对批评的曲解主要源于对“批”的误解。C.批评不能涉及伦理问题,因为它太简单、普通。D.林语堂引入马修的观点是中国批评发展的关键。(5)作者围绕“什么是批评”逐层展开论证,请对论证过程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含义和用法,认真推敲。(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3)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注意答论证效果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地论证论点这类的话语必不可少。(4)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解答】(1)依据第一段“如今,四十年过去,这‘八字真言’似乎始终成为套在‘批评’这门行当头顶的符咒,必要的时候就念几声,立刻海晏河清”,海晏河清,比喻太平盛世,天下太平。在文中是指“鲁迅的批评观”一种深入人心且广为流布的观点,认为批评就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但凡有争论,就以“鲁迅的批评观”为衡量的准则,就可以让观念纷杂的批评界不再争论/争论平息。(2)①依据第三段“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第五段“或者说,未必愿意直面,所以对于作者‘有益’的批评,不是捧和骂”、第六段“于是,批评,从一个艰难复杂的美学问题和能力问题,就很轻易地滑至一个普通伦理问题”、第九段“但后者的表述,很容易退化成一种‘敢不敢’的问题”,简化(退化、变化)为普通伦理问题/捧和骂/“敢不敢”的问题。②依据第五段“而是那些可以准确指陈其得失的批评,从而可以帮助他清醒地认识自我”、第八段“其前提就是认清牛的真相,认清它的整体和每一个细节”、第九段“它强调批评并非从某种外在标准出发的褒贬,而是时时刻刻以透彻理解批评对象为旨归”,透彻理解作品/认清整体和细节/清醒认清自我(3)运用了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把“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变成“坏处说坏,好处说好”的简化过程通过类比、拆解,揭示其荒谬性。把条件句“跑步必须穿跑鞋,才对跑者有益”简化成祈使句“跑步必须穿鞋,才对跑者有益”再简化成判断句“跑步必须就是穿鞋”,详尽地呈现出句子被断章取义、曲解扭曲的过程,举例生活化,逻辑清晰、有条理,效果生动形象,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易于读者理解。(4)A.正确。B.依据第八段“而我们现在很多人一看到这个‘批’字,直接想到的,却是批斗的批,如此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就罢了,专家也跟着望文生义,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主要源于对‘批’的误解”错,有其原因,但更多是对鲁迅原话的曲解。C.依据第六段“于是,批评,从一个艰难复杂的美学问题和能力问题,就很轻易地滑至一个普通伦理问题”,“批评不能涉及伦理问题”错,于文无据,违背常理;“因为它太简单、普通”错,不构成因果关系,本身陈述就是错的。D.依据第七段“事实上,早在1930年代初,林语堂在一次名为《论现代批评的职务》的大学公开演讲中,就曾引用马修•阿诺德‘批评是认清对象的真相’一语,作为时人应当认识到的‘批评的实质’”,“是中国批评发展的关键”错,于文无据,只是为了说明现代汉语批评传统有过正确的认识。故选:A。(5)依据第一段“什么是批评?一种深入人心且广为流布的观点,认为批评就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据说来自鲁迅”,指出了“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批评观的事实;依据第二段“但这未必是鲁迅的本意”、第五段“鲁迅在这里根本不是在给‘批评’下一个定义,而只是从作者的角度,辨析何种批评是有益的”,接着澄清鲁迅批评观的本意,鲁迅的观点是批评建立在对作者有益的基础上,而不是批评的定义;依据第七段“事实上,早在1930年代初,林语堂在一次名为《论现代批评的职务》的大学公开演讲中,就曾引用马修•阿诺德‘批评是认清对象的真相’一语,作为时人应当认识到的‘批评的实质’”,从而引入批评的定义:批评是认清作品的真相/透彻理解作品/认清作品的整体和每一个细节;依据第九段“它强调批评并非从某种外在标准出发的褒贬,而是时时刻刻以透彻理解批评对象为旨归”,最后阐述鲁迅观点与林语堂观点不是内涵差异,而是表述造成强调重点不同,清晰地回答了批评是从内在标准出发的褒贬。答案:(1)(“鲁迅的批评观”)让观念纷杂的批评界不再争论/争论平息。(2)①简化(退化、变化)为普通伦理问题/捧和骂/“敢不敢”的问题②透彻理解作品/认清整体和细节/清醒认清自我(3)运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把“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变成“坏处说坏,好处说好”的简化过程类比成“跑步必须穿鞋,才对跑者有益”到“跑步必须就是穿鞋”的简化过程,通过把句子从条件句改为祈使句,再改为判断句呈现出句子被断章取义、曲解扭曲的过程,体现出批评界曲解“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批评观的荒谬可笑,更为生活化,易于读者理解(生动形象)。(4)A(5)指出了“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批评观的事实;接着澄清鲁迅批评观的本意,鲁迅的观点是批评建立在对作者有益的基础上,而不是批评的定义;从而引入批评的定义:批评是认清作品的真相/透彻理解作品/认清作品的整体和每一个细节;最后阐述鲁迅观点与林语堂观点不是内涵差异,而是表述造成强调重点不同,清晰地回答了批评是从内在标准出发的褒贬。(二)(16分)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交情①运河一路蜿蜒,从烟雨江南伸到鲁地西北,像碧蓝丝带,绕德州城西,再蜿蜒向北,流向天津。德州徐家渡一带,码头集中,粮船如梭,游人如织,一派繁华景象。徐家渡到德州城有一官道,两旁遍布着店铺,冯家当铺和马家酒楼是其中较大的两家。②冯家当铺老板冯英,德州当地人。冯家当铺对面就是马家酒楼。马家酒楼老板马戎,祖籍河北景州。酒楼主营鲁菜,最拿手的有熘黄菜、红烧肘子、九转大肠、十大蒸碗,日常迎宾之外,还承接附近商铺及村里大户人家的红白宴席,生意非常红火。③这天中午,冯英和手下掌柜在马家酒楼喝个小酒,算是对一个月辛苦的犒劳,也顺便唠一唠生意上的事儿。正喝得高兴,伙计端一个菜上来。菜来了,九转大肠——伙计这一吆喝,旁边有个黑壮汉就拍桌子一声大吼,伙计!咱这桌的九转大肠咋还不上?伙计赶紧上前弯腰说,这位大爷,您比人家来得晚……胡说!谁看见了!客人站了起来,要发难。冯英马上喊了一声,伙计,把菜给那位贵客端去。伙计哪好意思,面露难色,冯英笑着说,怎么,还要我亲自送去?伙计这才赶紧将菜送了过去。④这一切,马戎都看在眼里。马戎向来佩服冯英厚道豁达,遂有意亲近,有时见冯英在酒楼独酌,马戎便加个菜,或温壶酒,凑凑热闹。虽是生意人,难得他俩性情良善,都不太看重钱财。两人兄弟相称,非常投缘,冯英开玩笑说,因冯家曾使船,就加了两点水,马冯本是一家亲呢。⑤夏天某夜,莫名一场大火,把马家酒楼烧个精光,更有三位住客遭难。天没亮,德州城里来了几个巡捕。马戎对为首的刘天说,住宿登记的本子也烧了,不知道这几人来路,我尽力找,能私了就私了,如果不成,我都接着。刘天拍了拍巴掌说,好好好,既然这样,兄弟也不难为马老板,只是——您家公子——要随兄弟回去,做个质押。马戎一听,急了,说,我儿体弱,而且,谁不知我马戎就住在运河边上,又有房产,还能跑了不成?刘天摇了摇头道,这可不好说。不由分说,就将马戎儿子带走了。⑥两个月后的一天,冯英正在家,听伙计说马老板来访,赶紧迎了出去。未及寒暄,冯英就问,马兄,事情怎么样?马戎走到冯英跟前,一揖到地,说,冯兄,拉兄弟一把。冯英吃了一惊,赶紧扶他坐下,道,咱们本家弟兄,有话直说。原来,经过马戎努力,三家里找到了两家,花了大价钱私了,还有一家一直未能找着,可儿子一直在大牢里,有一顿没一顿,再这么下去,非毁在里边不可,马戎找到刘天,想把儿子保出来,刘天要一千大洋,马戎卖了房子,只凑得五百大洋……马说到这里,把手里提的精致木盒放到八仙桌上,打开盒盖,取出一件瓷罐,罐体正面朝前,呈给冯英说,冯兄,这是我家祖传一件瓷器,您先瞧瞧,若能入眼,就当给您。冯英把瓷罐捧在手里,仔细地看了又看,然后说,精品,精品呀,这是明成化年间的玩意儿呀!马戎有点儿紧张,站起来问,冯兄,能质五百大洋?冯英笑了笑说,不止不止。马戎松了口气,缓缓坐回了椅子上。⑦拿了大洋,谢过冯英,马戎拱手告辞。刚迈出门槛,马戎又折了回来,双眼直直地看着冯英。冯英拍拍他的肩膀,马兄,有话请讲。马戎偌大的一个汉子,竟忸怩起来说,冯、冯兄,这个物件儿,确是祖传而来的……兄弟不想——在兄弟手上……冯英打断他说,明白了,兄弟放心,我一家老小不到讨饭地步,早晚等您来赎,绝不出手。马戎强忍住泪,别过头去,顿了一下,冲冯英拱了拱手,大踏步走出冯家。⑧马戎儿子当晚就放了回来,由夫妻俩搀扶着来向冯英道谢。那一副瘦脱了形的可怜样子,冯英看了,也心酸不已。⑨马戎在酒楼原址搭了个大草棚,卖上了烧饼,炸油条、蒸包子、代卖扒鸡这些老本行也都重拾起来。马老板并未垮掉,他仍一身清爽,声音洪亮。眼看生意日益红火,冯英也替他高兴,说,到时候再把酒楼盖起来,不盖三层了,咱盖五层。⑩世事难料。这年十月,日寇攻打德州,兵荒马乱。马戎和冯英先后关了生意。马戎回景州老家避乱,到冯家道别,冯英拿出了装有瓷器的盒子说,马兄,这件东西,您带着。马戎摇摇头,涨红了脸说,不行,交情归交情,咱们兄弟,不能坏了您这一行的规矩。临分手,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⑪马戎走后就没了音信,只有运河的水日复一日流着。⑫二十年过去了。一天,冯英正在院子里坐着喝茶,家人递上一张发黄的纸片,说门外有一老人来访。冯英打开一看,竟是二十年前冯家当铺的一张当票。冯英脑子忽地一下就热了,一路小跑出去,嘴上不迭地喊马戎兄马戎兄。门外老人正是马戎,见到冯英,也是热泪盈眶。两人紧紧抱在一起。⑬互诉离情后,冯英递上当年那件瓷器,马戎拿出一本早准备好的存折。冯英看了看存折上的数字后说,不行,太多了,只收约定的半年利息,半年之外,都是交情。⑭不料,马戎抱着那个瓷罐跪了下去。冯英想拉,没拉住,“咚”的一声,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磕下头去。冯英见他肩头颤抖,赶紧将他扶起。⑮马戎说,冯英兄弟,马某对不住您,当年拿一件赝品骗了您,马某向您谢罪!⑯冯英抱住马戎的肩膀,说,马兄言重了,您说的,我一开始就知道,别离死生,乃见交情,我一直都相信您,不管您来不来。(根据同名小说改编)(1)小说第①段运用动态的视角进行环境描写,很有镜头感,请加以赏析。(2)分析第③段“让菜”的场景对塑造冯英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3)本小说最后两段的情节出人意料,细加品味又合情合理,这与诸多细节的成功刻画密不可分,请从这一角度对第⑥段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加以赏析。(4)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感人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段落环境描写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环境描写的内容,从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场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细节描写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提示读懂相关内容,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实用性语段的写作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要求写好推荐语。【解答】(1)小说第①段环境描写运用动态的视角持续推进画面,由“运河一路蜿蜒,从烟雨江南伸到鲁地西北”到“德州徐家渡一带”再到“徐家渡到德州城有一官道,两旁遍布着店铺,冯家当铺和马家酒楼是其中较大的两家”,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阔大的环境逐步聚焦到小说主人公的活动场所,带着读者进入小说场景,沉浸其中,环境描写很有层次感。(2)本段描写了冯英让菜的场景,“拍桌子一声大吼,伙计!咱这桌的九转大肠咋还不上?”“胡说!谁看见了!客人站了起来,要发难”表现黑壮汉蛮横无礼的言行,反衬了冯英的形象。而冯英的反应“冯英马上喊了一声,伙计,把菜给那位贵客端去”“冯英笑着说,怎么,还要我亲自送去?”两次言语以及“笑着说”的情态,则直接刻画出冯英的宽厚豁达和待人处事的圆融练达。(3)结尾处冯英说他早知瓷器是赝品,看起来出人意料。但在第⑥段“冯英把瓷罐捧在手里,仔细地看了又看,然后说,精品,精品呀,这是明成化年间的玩意儿呀!”中早有暗示,其中“仔细地看了又看”隐含了冯英发现瓷器是赝品后的复杂心理:考虑到马戎告借无门、救子心切的境况以及他与自己的交情,思考如何在帮助他的同时顾全他的颜面,决定不予揭穿,然后还编造瓷器的年份“这是明成化年间的玩意儿呀”加以掩饰。这一细节表现了冯英体贴周全、练达圆融的个性,写得自然巧妙,不露痕迹,使小说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4)紧扣题干中“最感人小说”的特点进行理解,推荐时要抓住小说的感人之处来写。如两人的惺惺相惜,生离死别,两个人经得住岁月考验的交情,冯英的善意与为人的圆融,马戎的诚信重义等。示例: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别离死生,乃见交情。无奈相欺数十年后仍加挽回的守信,明知有伪不加揭穿仍施以援手的温暧。一诺不移、重情重义的情节和美德深深感动着我们,现将该小说推荐给大家,希望也能感动大家。答案:(1)本段环境描写运用动态的视角持续推进画面,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阔大的环境逐步聚焦到小说主人公的活动场所,带着读者进入小说场景,沉浸其中。(2)本段描写了冯英让菜的场景,面对黑壮汉蛮横无礼的言行,冯英的反应即两次言语以及“笑着说”的情态,刻画出冯英的宽厚豁达和待人处事的圆融练达。(3)结尾处冯英说他早知瓷器是赝品,出人意料。第⑥段“仔细地看了又看”隐含了冯英发现瓷器是赝品后的复杂心理:考虑到马戎告借无门、救子心切的境况以及他与自己的交情,思考如何在帮助他的同时顾全他的颜面,决定不予揭穿,然后还编造瓷器的年份加以掩饰。这一细节与冯英体贴周全、练达圆融的个性一致,写得自然巧妙,不露痕迹,使小说更具可读性。(4)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别离死生,乃见交情。无奈相欺数十年后仍加挽回的守信,明知有伪不加揭穿仍施以援手的温暧。一诺不移、重情重义的情节和美德深深感动着我们,现将该小说推荐给大家,希望也能感动大家。(三)(8分)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答题。渡青草湖①(南朝陈)阴铿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②。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③.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④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⑤?[注]①青草湖:在湖南岳阳,北连洞庭湖。②桃花:桃源县在沅水附近。杜若:香草名。《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的句子。③茅山:在江苏句容县,相传汉代有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巫峡:有巫山神女的传说。④逗:停止。⑤讵:犹“岂”。《诗经•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一苇”指小船,“杭”即“航”。(1)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BA.王之涣的《凉州词》B.左思的《咏史》C.柳永的《八声甘州》D.杜甫的《登高》(2)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洞庭”一联点明时令,勾勒出湖水浩渺的全景。B.“沅水”一联诉诸视觉与嗅觉,写出湘沅二水飘逸出尘的神韵。C.“带天”一联,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浮光跃金的壮美。D.“行舟”一联借远处的扁舟与倦渡的飞鸟,展现出湖面的辽阔。(3)作者擅长以景传情,抒写丰富的情感。请具体结合作品,对此加以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的辨析,注意根据时代背景分析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不同。(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解答】(1)本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歌句数来看,是古体诗。A.唐代,四句,绝句。B.西汉,古体诗。C.宋代,词。D.唐代,八句,律诗。故选:B。(2)C.“巨浪滔天”错误;“带天澄迥碧”一句,应该是湖面澄净的景象。(3)一二句写洞庭纯水漫涨的浩大景象,景象阔大;三四句写沅湘与桃花、香草,结合注释,显然是联想到陶渊明和屈原的典故,五六句写茅山和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让景物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引人入胜。七八句写洞庭湖的美景,最后四句则写舟行鸟飞的艰难,抒发人生艰难的感慨,“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用反问再次表达了对人生艰难的感慨。答案:(1)B。(2)C。(3)诗人描写青草湖春水潋滟、水势浩大的全景;又调动联想、想象,写沅水、湘流,写桃花、杜若,令人想到陶渊明与屈原等,又写茅山、巫峡的神话传说,使景物既有富有美感,又带有神奇的魅力。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诗人又以湖面的浩渺辽阔,引发世路艰险、难以测度的人生感慨。结尾的反问句式也强化了忧虑情绪的表达。译文:洞庭湖春水漫涨,湖面平阔,片片白帆迎风张开。仿佛沅水的桃花色彩也顺流而来,仿佛香水的杜若香气也汇聚其中。此地离道人成仙的茅山很近,此江连着巫山神女的巫峡。水天一色,澄净辽远,一片碧色;波纹轻涌,映照日光,波光粼粼。行舟在远树处停留,渡湖的鸟儿栖息在高高的桅杆上。滔滔莽莽的水势无法预测,一叶小小的扁舟怎么能渡过呢?赏析:诗人在开端两句即点明渡湖季节,以“满”字和“平”字勾勒出湖泊春水潋滟的全景。“沅水”以下四句不仅描写洞庭湖的水势,更糅入了与之相关的动人传说,使得诗的意蕴更加丰富,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沅水是湖南西部的一条江流,入洞庭,桃源县在其左岸。“桃花色”三字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楚辞》中《湘君》和《湘夫人》篇有“采芳洲兮杜若”、“搴汀洲兮杜若”之句。因此“杜若香”使人想起蛾皇、女英溺于湘水的传说及屈原笔下的湘君、湘夫人;“茅山”即句曲山,是中国道教名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山有华阳洞,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此得道成仙;而巫峡则留有巫山神女的传说。因此此四句诗不仅写出自然风物,更使诗歌具有了一种迷奇神幻的色彩。“带天”四句写洞庭湖的幽远之景:一叶扁舟,数只飞鸟,飞鸟越湖力怯,栖息在高高的桅杆之上,烟波浩渺的湖面,宽不可测,遥不可及,相形之下,大者愈见其大,小者愈见其小。于是诗人很自然地发出因旅途劳顿、世途艰险的感慨:“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这首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交错,色调明快,笔墨酣畅。(四)(19分)7.(19分)阅读下文,完成答题。沈思孝传①沈思孝,字纯父,号继山,嘉兴人也,丁卯举进士,受番禺。番禺去京师万里,宦游其地者,类多得金为能,而公独以廉洁闻。②时尚书殷①镇两粤,下令多不便民。几檄番禺,公力沮不奉行,遂龃龉。岭表贼炽,殷移牒浙江募甲士三千人,而大帅张元勋亦使人募如制府。及兵至广,殷以张募非己出,斥不收部。于是兵皆露刃鼓噪辕门,公召乱兵曰:“诸士卒万里应募,跋履良苦,今洶洶无乃犯上。我亦浙产,当入制府,力为诸士卒谋之。”乱卒咸涕泣谢。入见殷,公曰:“三千鸷勇,加以有死之心,祸乱不容一发,制府不暇自计,独不为朝廷计乎?”殷曰:“若何以为计?”公曰:“只烦两纸告谕耳。一谕大帅不授节制,辄行自募,兵俱革还。一谕以制府方大征寇,召募骁猛,欲应募者赴试收录。如此则威令不损,而反侧潜消矣。”殷从公,兵乱始定。③适居正闻父丧不奔,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疏既入,诏下缇骑系公,杖之内庭。越五日,发遣广东神电卫②.时粤抚知公至,命董石囚致公,董微以抚意示之公,遂不入见家人,仗一剑单骑赴之。至恩平,县令毛凤彩郊劳公,且询来故。公曰:“抚军年已望八,班在六卿,欲杀罪人取媚权相,故来赴死,以就其功名。”毛见公往意不善,驰书以闻,粤抚使毛止公。御史孙继先上章乞还公等,始得还京。④明年,公历救言官。调南大仆正卿,又因救海忠介瑞,益忤当事大臣,遂告病去。壬辰入关,即有宁夏之乱,躬擐甲胄远出穷塞,而不能扶同欺蔽,为督臣所挤,调抚河南。公又告病去。⑤公之历仕,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节选自《右都御史沈公传》)【注】①殷:人名,殷正茂②神电卫:明代广东海防要塞(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公力沮不奉行阻止②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错误(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斥不收部DA.排挤B.罢免C.责备D.拒绝②而反侧潜消矣CA.辗转B.反复C.反叛D.惶恐(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时粤抚知公至,命董石囚致公,董微以抚意示之公,遂不入见家人,仗一剑单骑赴之。(4)请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5)第④段两次写到沈思孝“告病去”,请分析其不同的原因。(6)第②段写沈思孝劝说士卒和尚书,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能力。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4)本题从断句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言文断句,应当分三步走:首先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攻破难点;接着寻找标志和辅助标点;最后灵活运用排除法。(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问题,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对照问题,进行分析、筛选、概括。(6)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评价理解,赏析所给文段,准确理解其含义,从具体内容中评价其说理的特点。【解答】(1)①阻止。译文:沈公极力阻止,并不施行。②错误。译文:沈公上疏极力主张张居正做法的错误。(2)①D.译文:拒绝收归本部。②C.译文:而反叛的隐患暗中消解了。(3)囚,拘捕;致,使……来;微,偷偷地;示,告诉;赴,前往。译文:当时粤抚知道沈思孝要到广州来,命令董石去把他拘捕来,董石偷偷地把粤抚的意思告诉他,(沈思孝)于是不回家与家人见面,就手持一剑独自骑行前往神电卫。(4)“然”是句首转折连词,其前断开;“不能”是副词,修饰“安”,“旋起旋仆”句意完整,其前断开;“于……之上”作后置状语,其后停顿。断句为: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译文:一定要像这样忠心,然而仕途却数起数落,不能有一天在朝廷上安稳立身,越发看出沈公特立独行,无所畏惧。(5)根据“公历救言官。调南大仆正卿,又因救海忠介瑞,益忤当事大臣,遂告病去”,因为“救言官”“救海忠介瑞”,“益忤当事大臣”,触怒朝廷权贵,从中可得出原因的第一点,根据“躬擐甲胄远出穷塞,而不能扶同欺蔽,为督臣所挤,调抚河南。公又告病去”,“不能扶同欺蔽”是又一次告病的原因。(6)劝说士卒内容“诸士卒万里应募,跋履良苦,今洶洶无乃犯上。我亦浙产,当入制府,力为诸士卒谋之”,可从能体察对方情绪,拉近情感方面分析;劝说尚书内容“三千鸷勇,加以有死之心,祸乱不容一发,制府不暇自计,独不为朝廷计乎”,可抓住“为朝廷计”的反问,顾及威严,以及“只烦两纸告谕耳。一谕大帅不授节制,辄行自募,兵俱革还。一谕以制府方大征寇,召募骁猛,欲应募者赴试收录。如此则威令不损,而反侧潜消矣”,计策具有可操作性的角度分析。答案:(1)①阻止②错误(2)①D②C(3)当时粤抚知道沈思孝要到广州来,命令董石去把他拘捕来,董石偷偷地把粤抚的意思告诉他,(沈思孝)于是不回家与家人见面,就手持一剑独自骑行前往神电卫。(4)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5)第一次是因救海瑞,而且之前有多次救言官行为,得罪了当权者,所以告病去,体现了他不顾个人安危,敢于伸张正义;第二次是因为不愿与其他人一样欺瞒蒙蔽,被别人所排挤而告病去,体现了他的刚正不阿。(6)劝说士卒,先指出士卒千里跋涉之苦,提出不要犯上,然后用“亦浙产”与士卒拉近关系,以情动之,以理晓之,有感染力,获得士卒的信任。劝说尚书则从国家层面入手,强调局势严峻。用反问,强调语气,富有感染力。然后提出具体措施,一是用法令制止招募失控的局面,二是发布招募骁勇之士的公告。既顾全了主帅的威严,又具可操作性,很有说服力。(五)(11分)8.(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虔州柏林温氏书楼记[北宋]李觐①南川自豫章右上,其大州曰吉,又其大曰虔。二州之赋贡与其治讼,世以为剧,则其民氓众夥可识已。□□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①,虔无有也。疑其去京愈远,风化之及者愈疏,乘其丰富,以放于逸欲,宜矣。②故人许某踵予门,道虔州石城进士温某之为人曰:“温君少时,求禄而莫之得,慨然自谓:‘不得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乃图山泉美好处,莫居柏林,因作讲学堂,房数十其楹。凡书在国子监者,皆市取,且为楼以藏之。孜孜以教子弟、礼宾客为己任。”许君,不妄人也,今其所称,与向之疑者不类,是虔之福欤。③自古圣人之德业,举在于书。圣人者,非其智造而巧为之也,天之常道,地之常理,万物之常情也。天地万物之常而圣人顺之,发乎言,见乎行事。今温君聚书勤勤,是有意于圣人。有意于圣人,则岂一家而已,邻里乡党庶乎偃伏②之矣。然则虔人之成大名、至大官,盖未易知,尚何吉之愧哉?④柳子厚于楚越间山水,如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犹有记,以启好游者。今有人为藏书之楼,非特山水之胜,记之以启好书者,不亦可乎?子欲一至栏边,四顾天外,江山进前,文史相对。清风兮我扇,白云兮我盖。召屈原于湘鱼之口,呼李白于海鲸之背。漱宝玉之余润,拭明珠使去颣③。酒酣兴尽,交揖而退。其乐可言耶?而未之得也。⑤皇祐五年秋七月庚子记。【注释】①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意思是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②偃伏:这里用来比喻道德教化产生的影响。③颣:疵病,缺点。(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A.虽然B.以是C.若然D.于是(2)适合填入第②段画线处的一项是DA.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B.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C.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D.不得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3)第③段结尾处再次将虔州与吉州作比较,请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4)与本文其他部分相比,第④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填写句子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句子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画线句子与整篇文章进行比较。【解答】(1)根据前后语境的分析,“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与“虔无有也”形成转折关系。A.虽然,即使这样,表转折。B.以是,因此,表因果。C.若然,像这样,连接词。D.于是,表顺承。故选A。(2)根据横线后面的内容“乃图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焊接球网架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农业职业经理人考试的时间管理技巧试题及答案
- 第14讲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 矿粉实验试题答案及解析
- 农业职业经理人考试品牌建设知识与试题答案
- 考农资证的基本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洗脸盒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农业政策法规2024年试题及答案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的理论联系实际与职业认知分析试题及答案
- 考试真相:珠宝鉴定师考试试题与答案
- 《配网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
-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 三氧治疗糖尿病足
- 某煤业有限公司机电安装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 索道操作培训课件教学
- 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企业员工爱岗敬业培训课件
- 数字美的智慧工业白皮书-2023.09
- 南京郑和外国语学校小升初数学期末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设计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