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0分)1.(8分)按要求填空(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道德经》)(3)《道德经》中“,”告诉我们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以前就早做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4)《江城子》中,苏轼以“,”带出当年的闺房之乐,寥寥数字,勾勒出王弗当年青春美好的形象。(5)《论语》中,孔子因子贡之问对“恕”做了解释:“,”。2.(2分)阅读以下文字,概括说明这两则材料内涵的共性。材料一: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材料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二、阅读(50分)3.(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成己:成就自我(1)自先秦开始儒家便逐渐形成了为己之学。孔子对为己与为人作了区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形态,“今”则代表了当时的现实。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的完善或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以“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将注重之点指向成就自我。为己指向自我的充实与提高,为人则是将自我降为他人的附庸,我仅仅迎合与认同外在标准,而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为己的最终的目标则是成己。克已是对自我的抑制,是成己的手段,这意味着道德修养并不仅是对自我的否定,更是一个自我造就的过程。(2)成己以立志为前提。“志”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意念,与价值目标相通;立志即意味着价值目标的自我确主。通过立志而确立价值目标,自我才能真正由□□□□,转向□□□□,而为己、克己、成己的过程亦可由此获得内在的依归。(3)志当己的如上关系,决定了若无必为圣人之志向,则往往难以有为己的切实功夫。立志(价值自标的确立)既构成了为己功夫具体落实的基本保证,又为以自我认同(成己)提供了根据。自我在世,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共在,也往往易导致个体的消失,如果个体在与人共存中完全随波逐流,一味迎合与“己”相对的人,那么,他常常便会丧失内在的自我。与之相对,立志意味着唤醒自我,超越世俗。通过立志以超越世俗,体现了内在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的外在形式,即是所谓豪杰。豪杰的人格的独立性,使他不管处于何种境地,依然保持真诚的德性和内在的操守。(4)卓然不变的豪杰之士往往带有某种狂者气象,故又称狂者。狂者以真为尚,自信本心。没有任何矫饰,亦不为外在的毁誉所左右,他不仅拒绝沉沦世俗,面且敢于向世俗挑战:“_______,_______!”这种狂者《大丈夫》作为独立的人格形象,已具有顶天立地的气概。当然,狂者或豪杰并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人格境界,志所指向的终极目标是圣而非狂。不过,狂者气象虽然非成己过程的终点,但却可以成为走向内圣之境的中介。自我面对世俗社会,狂者的特点在于身处此境,仍然以崇高的志向自洁其身,不为世俗所同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狂者不断的迈向了圣人之境,对狂者之境的如上提升,同时亦蕴含着对个体自主品格的注重:卓然自立构成了成圣的内在环节。(5)超越世俗,自主自立的前提是确认自我,离开此自我,成已的过程必然是无根的。圣人的境界并不是出于外在强加,也非形成于忘己逐物的过程,它更多地与内在潜能的展开过程相联系。(6)豪杰气概和狂者胸怀着重从个体存在与世俗世界的关系上诞立自我各人皆有成圣的根据,但其才质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人要随才成就。”才质不同,成的方式、途径亦往往各异。(7)与成己方式的多样性相一致的,是人格模式的多样性。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格模式很难整齐划一。走向共同的自圣之境与成就多样的个体人格,并不矛盾。(8)自我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人格境界,它总是具体化于现实的生命存在。自我身处社会之中,总是面临各种道德责任和义务,但不能因此而无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尽道德义务不应导向否定个体的生命存在。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巧妙地解决了理性本质与生命存在的紧张关系。(1)请将第二段方框处的文字补充完整。自我才能真正由,转向。(2)根据文意,填入第四段的诗句应是A.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B.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C.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D.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3)与文中第五段划线句意思最不接近的一项是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B.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D.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庄子《养生主》(4)结合本文划浪线句的内容,阅读以下选自《孟子》的文字,具体分析孟子的狂者形象。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4.(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对草木俯首李玫①春天铺天盖地而来,是在春分之后。②这一天,我心爱的附地菜终于开花了,连续两年在同一片草地长且只长出一丛的金疮小草也冒出毛茸茸的小脑袋,垂丝海棠终于开了两朵,紫荆也结束了沉默,还有刺果毛茛,球序卷耳,天蓝苜蓿……草地里原来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开始连点成片了,像是由单粒的星星长成一片星云。③这些散落在草地里的朵朵小花,实在是太像星空了,盯着看久了,会觉得那些星星晚上在天空中轮值,白天就化成小朵的形状躲在草丛中看人问风景。那些幻化物形的故事中,真身和幻化之形也是从不出现在同一时空的,这是所有故事中最终让人识破的破绽。我们也确实没有同时看到过满天星斗和一地繁花,不是吗?所以,谁又能说这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就不会是草木的精灵们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上演的昼夜不同的剧目呢。④对于另外一些花草来说,在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它们会有被淹没的隐忧吗?⑤刺果毛茛和小毛茛的花长得那么像,但刺果毛茛的花朵要大些,此时的叶是胖乎乎的低伏在地上,连花梗也是短的,是敦实和憨厚的;小毛莨则是细长的脖子和单薄的叶,是清瘦和怯生生的。球序卷耳常被人类误当作是繁缕,都是细和白的狭长瓣,连大小都差不多,但细看来,繁缕的花瓣是等距离地分布成一圈,球序卷耳的瓣却是两两一组,中间花蕊有两圈,像是孩子的画,细细的点点组成的两图……它们是这样懵懂而专注地守着自己的基因密码,一根筋地长成自己的样子。⑥当寻访海棠和紫荆的人群蜂拥而至时,他们中会有人默默地俯下身去看到它们是不一样的吗?这其实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知识,需要的只是一次安静的注视。⑦在我们人类眼里,所有长在路边草丛的都是杂草,一棵杂草需要这么郑重其事地长成它自己吗?无论怎么专注,在这个世界里它们依然可能是面目模糊的——如果草们能感慨,它们会在某个瞬间质疑过这么认真的意义吗?⑧城市一年一年在以清除杂草的名义来清理这个世界,在这样的清理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野草”。剪除野草,种上某个优良品种的草坪,人们看起来那么需要整齐划一。只是,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面目模糊,在日益模糊中,我们也渐渐磨损了那一颗能注意到每一个生命与众不同的心。⑨清明前的五天,薇已经开出很多种花来,白的素淡,玫红的明媚,还有一种白底细紫纹的开得乖巧可人。这个古老的物种,我们一看见它就迅速地想起记忆中各种零星的句子,它是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而食的薇,是《诗经•采薇》中那个思乡的戍边士兵眼中“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薇……⑩但除此之外,我们其实并没有看见它的历史——那些作为一种植物被写进它的叶蔓纹理间的沧海桑田,写在它为能在人类的不远处繁衍生息而不断对自己色彩和形态的调整中。在它守口如瓶的背后,真正应该让我们整冠敛容的,是一个物种在雨雪霜寒中前行时的一次次倒伏与妥协,在倒伏和妥协中等来的生机。在一棵薇的沉默不语面前,我们人类只在文字中寻找历史有时会显得过于敷衍。每个生命都是掌握着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秘密的,人类知道吗?⑪后来在草地里看到一串奇怪的针形的叶,正在惊异间,忽又发现原来不是叶,是荠菜新长出的种子——它已经结籽了。⑫如果花是薇的眼睛,它一睁开眼时,身边的荠菜就已经是籽实满满了。荠菜之前那个缀满星星般小花的青葱时节,它没有赶得上——作为一棵薇,它永远不可能赶得上,这是它的因缘。⑬天地有自己的大时间,在这漫长的剧情中,我们不论何时出场,都可能赶不上它的前一段,也来不及等它的后一段。所以我们其实和草木的世界一样,交错过往才是彼此间的常态。这么说来,我们原本以为不能移动是一朵花的局限——因为不能走动,所以寻找和遇见在它们那里都成为不可能。现在看来,在时间的大幕之下,个体生命的行动力和空间的转换所能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很有限的,很多时候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用一生的时间走遍世界却未必真的能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辛苦的奔赴常常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在生命的际遇中或者我们并不一定能比一棵草拥有更多的选择。(1)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2)选取一个角度,对第⑧段进行赏析。(3)文章⑧⑨⑪三段写薇,在此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⑩段对荠菜的描写?5.(8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各题。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夜雨寄北(2)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释:(1)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2)写诗寄给北方的人。当时诗人在巴蜀,他思念的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1)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月夜》开头就从想象妻子思念自己时的情状入笔。B.《月夜》第二联是为了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孩子的深深思念。C.《夜雨寄北》开头就表达了因夜雨阻隔,作者无法归家。D.《月夜》侧重对人物的实写;《夜雨寄北》注重对虚境的开拓。(2)文学家王嗣爽以“钟情”评价《月夜》。“香雾云鬟湿,消辉玉臂寒”一句是如何体现出杜甫的钟情的?(3)《夜雨寄北》的结尾划线句有对《月夜》结尾划线句的传承和超越,请分析。6.(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①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②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③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④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1)解释加点字①拔石城②秦王竟酒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④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2)用“/”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沐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C.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味/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D.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3)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4)在以上节选的人物合传中,作者是怎样安排廉颇蔺相如其人其事这两条线的?7.(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义田记(1)宋钱公辅①范文正公(2),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②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③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位充禄厚,□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④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3)。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⑤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4)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⑥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注释:(1)义田:指官府建立以其收入救济灾民的田产。(2)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文正”是他死后的滋号。(3)觞桓子:罚桓子饮酒。(4)瘠(zì):通“胔”,指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1)依次填入第三段“口”中的词,正确的一项是A.既然盖如此B.已而唯云尔C.虽而唯而已D.则然盖罢了(2)文章第四段写春秋时齐国率相晏婴“彰君之赐”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五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A.骈散结合B.铺陈递进C.正反对比D.欲扬先抑(4)文章第五段“而……岂……况于……”重复出现,请赏折其效果。三、作文(40分)8.(40分)有这样一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世界为我而造”,另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粒尘埃”。这句谚语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0分)1.(8分)按要求填空(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德经》)(3)《道德经》中“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告诉我们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以前就早做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4)《江城子》中,苏轼以“小轩窗,正梳妆”带出当年的闺房之乐,寥寥数字,勾勒出王弗当年青春美好的形象。(5)《论语》中,孔子因子贡之问对“恕”做了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重点字:壹)(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重点字:伐、矜)(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重点字:治)(4)小轩窗正梳妆(重点字:轩、妆)(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点字:欲、施)2.(2分)阅读以下文字,概括说明这两则材料内涵的共性。材料一: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材料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本题,需要理解材料内容,进而概括作答。【解答】第一则强调礼乐的本义在敬、在和;第二则材料阐述了“仁”和“礼”和“乐”的关系;仁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礼和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礼和乐都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才有意义。答案:礼乐不能停止于表面,而应重在内心。二、阅读(50分)3.(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成己:成就自我(1)自先秦开始儒家便逐渐形成了为己之学。孔子对为己与为人作了区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形态,“今”则代表了当时的现实。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的完善或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以“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将注重之点指向成就自我。为己指向自我的充实与提高,为人则是将自我降为他人的附庸,我仅仅迎合与认同外在标准,而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为己的最终的目标则是成己。克已是对自我的抑制,是成己的手段,这意味着道德修养并不仅是对自我的否定,更是一个自我造就的过程。(2)成己以立志为前提。“志”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意念,与价值目标相通;立志即意味着价值目标的自我确主。通过立志而确立价值目标,自我才能真正由□□□□,转向□□□□,而为己、克己、成己的过程亦可由此获得内在的依归。(3)志当己的如上关系,决定了若无必为圣人之志向,则往往难以有为己的切实功夫。立志(价值自标的确立)既构成了为己功夫具体落实的基本保证,又为以自我认同(成己)提供了根据。自我在世,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共在,也往往易导致个体的消失,如果个体在与人共存中完全随波逐流,一味迎合与“己”相对的人,那么,他常常便会丧失内在的自我。与之相对,立志意味着唤醒自我,超越世俗。通过立志以超越世俗,体现了内在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的外在形式,即是所谓豪杰。豪杰的人格的独立性,使他不管处于何种境地,依然保持真诚的德性和内在的操守。(4)卓然不变的豪杰之士往往带有某种狂者气象,故又称狂者。狂者以真为尚,自信本心。没有任何矫饰,亦不为外在的毁誉所左右,他不仅拒绝沉沦世俗,面且敢于向世俗挑战:“_______,_______!”这种狂者《大丈夫》作为独立的人格形象,已具有顶天立地的气概。当然,狂者或豪杰并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人格境界,志所指向的终极目标是圣而非狂。不过,狂者气象虽然非成己过程的终点,但却可以成为走向内圣之境的中介。自我面对世俗社会,狂者的特点在于身处此境,仍然以崇高的志向自洁其身,不为世俗所同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狂者不断的迈向了圣人之境,对狂者之境的如上提升,同时亦蕴含着对个体自主品格的注重:卓然自立构成了成圣的内在环节。(5)超越世俗,自主自立的前提是确认自我,离开此自我,成已的过程必然是无根的。圣人的境界并不是出于外在强加,也非形成于忘己逐物的过程,它更多地与内在潜能的展开过程相联系。(6)豪杰气概和狂者胸怀着重从个体存在与世俗世界的关系上诞立自我各人皆有成圣的根据,但其才质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人要随才成就。”才质不同,成的方式、途径亦往往各异。(7)与成己方式的多样性相一致的,是人格模式的多样性。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格模式很难整齐划一。走向共同的自圣之境与成就多样的个体人格,并不矛盾。(8)自我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人格境界,它总是具体化于现实的生命存在。自我身处社会之中,总是面临各种道德责任和义务,但不能因此而无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尽道德义务不应导向否定个体的生命存在。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巧妙地解决了理性本质与生命存在的紧张关系。(1)请将第二段方框处的文字补充完整。自我才能真正由迎合于外,转向挺立自我。(2)根据文意,填入第四段的诗句应是CA.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B.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C.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D.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3)与文中第五段划线句意思最不接近的一项是C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B.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D.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庄子《养生主》(4)结合本文划浪线句的内容,阅读以下选自《孟子》的文字,具体分析孟子的狂者形象。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分析】(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需要结合相关语境,分析语段的意思,概括出答案。(2)本题考查补写诗句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既需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也要分析相关语境的意思。(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需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合相关语境分析。(4)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抓住人物言行举止等信息概括。【解答】(1)根据原文第(1)段“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的完善或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以‘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将注重之点指向成就自我。为己指向自我的充实与提高,为人则是将自我降为他人的附庸”可知,“为人”是迎合他人,而“为己”这是坚持、充实与提高自我。而根据前文“立志即意味着价值目标的自我确立”可知,此处应是强调从“为人”走向“为己”,故可填写为:“迎合于外”“挺立自我”。(2)A.句意为“世间的人都笑我太疯癫了,而我笑他们都太肤浅”,体现对世俗眼光的不屑一顾,但不能体现后文“圣”的境界。B.句意为“请你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表达的是世俗眼中的建功立业思想,并未体现向世俗挑战的思想。C.句意为“大丈夫做人光明磊落,没有畏惧,自然能明心见性,有翻天覆地之能。不会因为有小人非议,害怕被陷害,而如同囚犯一样处处小心翼翼,被自己的恐惧所束缚呢”,强调的是不囿于世俗的局限,符合前文“向世俗挑战”的思想,和对自我内心的坚守,体现后文“圣”的境界。D.句意为“迎着浩荡春风,从容得意地纵马奔驰,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似锦的繁华”,是对世俗眼中功成名就的体现。故选:C。(3)画线句强调的是圣人的境界在于在确认自我前提下的自主自立。C.句意为“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强调的是外物的力量,与画线句意义相反。故选:C。(4)自我面对世俗社会,狂者的特点在于身处此境,仍然以崇高的志向自洁其身,不为世俗所同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狂者不断地迈向了圣人之境,对狂者之境的如上提升,同时亦蕴含着对个体自主品格的注重:卓然自立构成了成圣的内在环节。原文画波浪句中说“狂者的特点在于身处此境,仍然以崇高的志向自洁其身,不为世俗所同化”,而《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可知孟子即使在这个世道衰微的时代,仍然坚守自己内心的仁义立场,追寻以“仁”治国的高远志向。原文画波浪线句中说“对狂者之境的如上提升,同时亦蕴含着对个体自主品格的注重:卓然自立构成了成圣的内在环节”,而《孟子》中孟子对自我的要求是“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可知,孟子追求人心的纯洁和正直,并立志以此来帮助他人。答案:(1)迎合于外挺立自我(2)C(3)C(4)孟子在当时礼崩乐坏,各国都追求以武力扩张的时代,对自己仍坚守“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的品德操守,对外则绝不同流合污,仍不断宣扬以“仁”治国的政治理想。4.(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对草木俯首李玫①春天铺天盖地而来,是在春分之后。②这一天,我心爱的附地菜终于开花了,连续两年在同一片草地长且只长出一丛的金疮小草也冒出毛茸茸的小脑袋,垂丝海棠终于开了两朵,紫荆也结束了沉默,还有刺果毛茛,球序卷耳,天蓝苜蓿……草地里原来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开始连点成片了,像是由单粒的星星长成一片星云。③这些散落在草地里的朵朵小花,实在是太像星空了,盯着看久了,会觉得那些星星晚上在天空中轮值,白天就化成小朵的形状躲在草丛中看人问风景。那些幻化物形的故事中,真身和幻化之形也是从不出现在同一时空的,这是所有故事中最终让人识破的破绽。我们也确实没有同时看到过满天星斗和一地繁花,不是吗?所以,谁又能说这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就不会是草木的精灵们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上演的昼夜不同的剧目呢。④对于另外一些花草来说,在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它们会有被淹没的隐忧吗?⑤刺果毛茛和小毛茛的花长得那么像,但刺果毛茛的花朵要大些,此时的叶是胖乎乎的低伏在地上,连花梗也是短的,是敦实和憨厚的;小毛莨则是细长的脖子和单薄的叶,是清瘦和怯生生的。球序卷耳常被人类误当作是繁缕,都是细和白的狭长瓣,连大小都差不多,但细看来,繁缕的花瓣是等距离地分布成一圈,球序卷耳的瓣却是两两一组,中间花蕊有两圈,像是孩子的画,细细的点点组成的两图……它们是这样懵懂而专注地守着自己的基因密码,一根筋地长成自己的样子。⑥当寻访海棠和紫荆的人群蜂拥而至时,他们中会有人默默地俯下身去看到它们是不一样的吗?这其实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知识,需要的只是一次安静的注视。⑦在我们人类眼里,所有长在路边草丛的都是杂草,一棵杂草需要这么郑重其事地长成它自己吗?无论怎么专注,在这个世界里它们依然可能是面目模糊的——如果草们能感慨,它们会在某个瞬间质疑过这么认真的意义吗?⑧城市一年一年在以清除杂草的名义来清理这个世界,在这样的清理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野草”。剪除野草,种上某个优良品种的草坪,人们看起来那么需要整齐划一。只是,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面目模糊,在日益模糊中,我们也渐渐磨损了那一颗能注意到每一个生命与众不同的心。⑨清明前的五天,薇已经开出很多种花来,白的素淡,玫红的明媚,还有一种白底细紫纹的开得乖巧可人。这个古老的物种,我们一看见它就迅速地想起记忆中各种零星的句子,它是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而食的薇,是《诗经•采薇》中那个思乡的戍边士兵眼中“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薇……⑩但除此之外,我们其实并没有看见它的历史——那些作为一种植物被写进它的叶蔓纹理间的沧海桑田,写在它为能在人类的不远处繁衍生息而不断对自己色彩和形态的调整中。在它守口如瓶的背后,真正应该让我们整冠敛容的,是一个物种在雨雪霜寒中前行时的一次次倒伏与妥协,在倒伏和妥协中等来的生机。在一棵薇的沉默不语面前,我们人类只在文字中寻找历史有时会显得过于敷衍。每个生命都是掌握着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秘密的,人类知道吗?⑪后来在草地里看到一串奇怪的针形的叶,正在惊异间,忽又发现原来不是叶,是荠菜新长出的种子——它已经结籽了。⑫如果花是薇的眼睛,它一睁开眼时,身边的荠菜就已经是籽实满满了。荠菜之前那个缀满星星般小花的青葱时节,它没有赶得上——作为一棵薇,它永远不可能赶得上,这是它的因缘。⑬天地有自己的大时间,在这漫长的剧情中,我们不论何时出场,都可能赶不上它的前一段,也来不及等它的后一段。所以我们其实和草木的世界一样,交错过往才是彼此间的常态。这么说来,我们原本以为不能移动是一朵花的局限——因为不能走动,所以寻找和遇见在它们那里都成为不可能。现在看来,在时间的大幕之下,个体生命的行动力和空间的转换所能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很有限的,很多时候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用一生的时间走遍世界却未必真的能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辛苦的奔赴常常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在生命的际遇中或者我们并不一定能比一棵草拥有更多的选择。(1)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蒲公英开放后灵动可爱的姿态,表达了作者的赞赏之情。(2)选取一个角度,对第⑧段进行赏析。(3)文章⑧⑨⑪三段写薇,在此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⑩段对荠菜的描写?【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具体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段内容,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插叙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段内容,从逻辑和内容上具体分析。【解答】(1)“这些散落在草地里的朵朵小花,实在是太像星空了”此处把“草地里的朵朵小花”比作“星空”,生动形象地写出蒲公英开花时如点点繁星般的颜色和状态;“盯着看久了,会觉得那些星星晚上在天空中轮值,白天就化成小朵的形状躲在草丛中看人间风景”,此处用“轮值”“躲”这些词语,赋予了花朵人的动作神态,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蒲公英开放后灵动可爱的姿态,表达了作者的赞赏之情。(2)从艺术手法来看,运用象征的手法,生动含蓄,内蕴深刻。具体分析要先找出文本中描写的具体事物,“野草”“优良品种的草坪”,文中“野草”被定义为“杂草”,“优良品种的草坪”是被人们欣赏的、优质的、整齐划一的事物,再结合“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面目模糊,在日益模糊中,我们也渐渐磨损了那一颗能注意到每一个生命与众不同的心”探究,这两个事物有着丰富内涵,“野草”应为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个体,“优良品种的草坪”则是缺少个性生命特点的模糊的面目。因此此段文字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引发出作者的感慨,揭示出人们日渐失去了善感的心灵,注意不到个性的生命的存在。(3)本文在写薇的过程中,插入第⑪段对荠菜的描写,首先需要立足文本基本内容分析,“是荠菜新长出的种子——它已经结籽了”,此段主要讲的是荠菜的状态是已经结籽;从结构上看,联系后文,此段起到了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结合后面内容“荠菜之前那个缀满星星般小花的青葱时节,它没有赶得上——作为一棵薇,它永远不可能赶得上,这是它的因缘”,可以看出,薇刚刚开花,薇永远地错过了荠菜的青葱时节,由此引发出后文的说理“交错过往才是彼此间的常态”。答案:(1)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蒲公英开放后灵动可爱的姿态,表达了作者的赞赏之情。(2)艺术手法上,运用象征的手法,生动含蓄,内蕴深刻。“野草”“优良品种的草坪”内涵丰富,象征着生命的个性和世间模糊的面目,表达了作者的感慨,人们日渐失去了善感的心灵,注意不到个性化的生命的存在。(3)第⑪段写看见荠菜已经结籽,第⑩写薇刚刚开花,薇永远地错过了荠菜的青葱时节,以植物的自然现象引发出后文的说理。5.(8分)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各题。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夜雨寄北(2)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释:(1)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2)写诗寄给北方的人。当时诗人在巴蜀,他思念的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1)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月夜》开头就从想象妻子思念自己时的情状入笔。B.《月夜》第二联是为了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孩子的深深思念。C.《夜雨寄北》开头就表达了因夜雨阻隔,作者无法归家。D.《月夜》侧重对人物的实写;《夜雨寄北》注重对虚境的开拓。(2)文学家王嗣爽以“钟情”评价《月夜》。“香雾云鬟湿,消辉玉臂寒”一句是如何体现出杜甫的钟情的?(3)《夜雨寄北》的结尾划线句有对《月夜》结尾划线句的传承和超越,请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要在充分理解词的内容,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判断表述的正误。(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品味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诗句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分析比较诗歌情感的能力。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解答】(1)B.“是为了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孩子的深深思念”错。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既表达了对儿女的思念,更突出了对妻子的惦念。C.“开头就表达了因夜雨阻隔,作者无法归家”错,“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诗歌开头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D.“《月夜》侧重对人物的实写”错,不说自己望月而思念妻子,而是从对面写起,写妻子在家中如何思念自己,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故选A。(2)“钟情”即“深情”,通过分析诗句写出杜甫运用了什么说法写出了他的深情。运用想象手法,表达对妻子的无尽思念。“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写妻子久久地独自看月,进一步表现她“忆长安”的相思之情。夜深了,雾浓了,妻子的头发被雾浸湿了,清冷的月光把她的手臂照冷了,她仍然独立院中,想到丈夫不知生死,月寒泪落,这是多么凄楚的情景啊!这里,写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深!而这一切都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从对方起笔生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无尽思念。运用生动的细节刻画,多角度描写妻子的形象,传达出对妻子的思念和怜惜。诗人用“香雾”、“云鬟”、“玉臂”从嗅觉、视觉、触觉角度刻画了妻子的美好形象。又用了“云鬟湿”中的“湿”和“玉臂寒”的“寒”,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妻子在月夜中站立良久,以致云鬓被打湿,手臂冰凉,这个细节既显示出妻子对诗人思念之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的怜惜之情。(3)既然是“传承”,说明两者有相似之处;而“超越”则意味着有不同之处,且《夜雨寄北》尾句是在《月夜》基础上的升华。先看相同之处。《月夜》结尾“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尾联想象与妻子团聚,共看明月的情景,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夜雨寄北》尾联“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由此可见,两首诗的结尾都通过想象未来美好的团聚,表达此刻的思念之情。再看不同之处,也就是《夜》对《月》的超越体现在哪里。“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虽然寄希望于美好的未来,但诗人心中的愁苦依然深重。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结尾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是为了将来团聚的喜悦,在情感上超越了今天的愁苦,更有希望与期待。答案:(1)A(2)①运用想象手法,表达对妻子的无尽思念。想象月夜妻子独在窗前看月思念自己,从对方起笔生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无尽思念。②运用生动的细节刻画,多角度描写妻子的形象,传达出对妻子的思念和怜惜。(3)①传承:两首诗的结尾都通过想象未来美好的团聚,表达此刻的思念之情。②超越:杜诗结尾虽然寄希望于美好的未来,但诗人心中的愁苦依然深重。而李诗结尾想象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在情感上超越了今天的愁苦,更有希望与期待。《月夜》白话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诗歌赏析: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夜雨寄北》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赏析: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6.(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①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②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③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④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1)解释加点字①拔石城夺取、攻占②秦王竟酒完毕、终了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④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伸张(2)用“/”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沐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C.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味/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D.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3)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4)在以上节选的人物合传中,作者是怎样安排廉颇蔺相如其人其事这两条线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①拔,夺取、攻占。句意:夺取了石城。②竟,完毕、终了。句意:直到酒宴结束。③因,通过。句意:通过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④信,同“伸”,伸张。句意: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2)句意: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叱”的宾语是“秦王左右”,所以“右”后要断句,排除ABC。“然”的意思是“然而”,用在句首,所以“然”前断句,排除B。“怯懦”与“不敢发”是因果关系,用“而”连接,中间不断开,排除A。故选D。(3)“顾”,表转折,但;“加兵于赵者”,状语后置句;“以”,因为;“吾所以为此者,……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先”“后”,意动用法,把……放在前面(后面)。(4)节选的人物合传中写蔺相如,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结合“廉颇蔺相如计曰”可知,廉颇和蔺相如均为赵国举足轻重的大臣,国家形势紧张,廉颇、蔺相如共同谋划。再结合“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可见其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赵亦盛设兵以待秦”,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以勇气和智慧舌战秦王及其群臣,离不开廉颇的谋划和军事的威慑。答案:(1)①夺取、攻占;②完毕、终了;③通过;④伸张。(2)D(3)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4)写蔺相如,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第一,廉颇是赵国的“良将”,文章最后写他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表现他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第二,国家形势紧张,廉颇、蔺相如共同谋划,突出表明了廉颇的举足轻重。渑池相会,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轻举妄动。第三,廉颇思虑长远,有智谋。如“廉颇蔺相如计”,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正是他给了蔺相如以强大的支援。参考译文: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缶,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缶。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7.(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义田记(1)宋钱公辅①范文正公(2),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②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③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位充禄厚,□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④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3)。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⑤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4)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⑥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注释:(1)义田:指官府建立以其收入救济灾民的田产。(2)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文正”是他死后的滋号。(3)觞桓子:罚桓子饮酒。(4)瘠(zì):通“胔”,指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1)依次填入第三段“口”中的词,正确的一项是CA.既然盖如此B.已而唯云尔C.虽而唯而已D.则然盖罢了(2)文章第四段写春秋时齐国率相晏婴“彰君之赐”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五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DA.骈散结合B.铺陈递进C.正反对比D.欲扬先抑(4)文章第五段“而……岂……况于……”重复出现,请赏折其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2)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要梳通文本内容,明确写作意图,再结合文本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文本写作技巧,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梳通文本内容,明确写作意图,再结合文本分析概括。【解答】(1)句子中“位充禄厚”与“贫终其身”意思相对,在内容上形成了转折,所以应填入表示转折关系的虚词,应填入“虽”和“而”。通读此段可推断,这一句的意思是“文正公虽然官位很高,俸禄很优厚,但是他一生清贫。死的那一天,他家里没有钱装殓他,他的儿子没有钱办丧事,(他)只把布施穷人,养活亲人的道义,传给了他的子孙”。那么填入的第三个虚词是表示“只有”的意思,应填入“唯”;第四处,强调范仲淹只把“道义”留给了子孙,与“唯”形成固定搭配的词语应是“而已”,故填入“而已”。故选C。(2)文中作者写到,春秋时齐国宰相晏婴“彰君之赐”的故事,作者评价到“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这是将范仲淹的义举与晏子的义举相比较,指出范仲淹的作为与晏子的仁义行为是一脉相承的,范仲淹和晏子一样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