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乐之境中寻求精神突围 -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三单元《定风波》《临江仙》整合教学实录(素材)_第1页
在苦乐之境中寻求精神突围 -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三单元《定风波》《临江仙》整合教学实录(素材)_第2页
在苦乐之境中寻求精神突围 -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三单元《定风波》《临江仙》整合教学实录(素材)_第3页
在苦乐之境中寻求精神突围 -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三单元《定风波》《临江仙》整合教学实录(素材)_第4页
在苦乐之境中寻求精神突围 -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三单元《定风波》《临江仙》整合教学实录(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苦乐之境中寻求精神突围——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三单元《定风波》《临江仙》整合教学实录(素材)在苦乐之境中寻求精神突围——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三单元《定风波》《临江仙》整合教学实录

以求同比异的思维开展主题型古诗词整合教学,把《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这两首词的共同点确定在“苦"乐”二字上。在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了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揣摩词句的含义,体会到诗歌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通过探讨诗人在人生至苦中如何精神突围,提升了比较思辨的能力。杨老师带领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打通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音韵美。

2.揣摩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

3.引导学生坦然面对人生的苦乐。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与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

教学方法:品读、品析、描绘、比较思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遇雨会怎样?古人吟诗赏月又是何种盛况?让我们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来了解吧。

二、诵读诗歌,交流诵读体验

师: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定风波》是豪迈乐观的;《临江仙》上阙是欢乐的,下阙由悲伤愁苦转为豁达。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定风波》,说一说自己的诵读体验与技巧。

生:雨中,苏轼是天真率性之人,“何妨吟啸且徐行”,我读得缓慢,读出在雨中前行的欢乐与从容。

生:雨中,苏轼是勇敢之人,“谁怕”是反问句,我用升调,读出满不在乎的意味。“任”,重读。“任”是“任凭"的意思,诗人一生任凭风吹雨打。

生:雨后,苏轼是通达之人,“也无风雨也无晴”,语调平缓,语速延长,读出诗人经历风雨后内心的平和。

师:我们可以从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等方面揣摩朗诵技巧,体会作者心情的起伏变化。

三、想象画面,再现情境之乐

师:在中国文化史上,一些地方常常因文人聚会写下了不朽之作而出名,如:兰亭、滕王阁、醉翁亭等。洛阳的“午桥别墅”,曾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的地方。在宋代午桥桥上举行夜宴,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请同学们用文字再现当时的情景。

生:诗人与朋友们在午桥的桥上饮酒赋诗。月光下,河水静静地流淌,杏花悄然开放,留下了斑驳的倩影。婉转的笛声响起,令人沉醉。夜宴直到天明。

师:描绘得怎么样?

生:从场景布局上,桥上桥下具有空间之美。

生:从手法上,看到的美景、听到的笛声、嗅到的花香,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之景的美好衬托人事的圆满。

生:从情感体验上,这是一场欢乐的盛会。

四、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师:诗歌常常因一字、一句传神而成为经典。你认为《定风波》中还有哪些字句写得好?

生:“莫听”,不要听,是不在意、不介意的意思。

师:骑马的人一般是指什么人?

生:达官显贵。

师:他们奔走于名利之间。“竹杖芒鞋轻胜马”,我们怎么读?

生:“轻”有“轻松"之意,“胜”重读,读出诗人不为名利所累的喜悦之情。

生:“山头斜照却相迎”,阳光照耀,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有情意,带有暖意。

师: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生:坎坷之后总有美好的未来。

师:诗歌语言有时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生:“归去”,回去,也指回到理想的地方。

生:“风雨”,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仕途的坎坷。“晴”指自然界的阳光,也指人生、仕途的得意、顺畅。“也无风雨也无晴”,同字连用,诗人达到了宠辱偕忘、宁静通透的境界。

师:《定风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诗人积极乐观地看待坎坷,在坎坷中看到希望,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心态通透豁达。

师:《临江仙》中“二十余年如一梦”,陈与义经历了什么呢?请同学来介绍。

生:陈与义在徽宗时做过太学博士、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酒税监。靖康之难,金人入汴京,他避乱南渡。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表达了作者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宦海沉浮的苦闷,知交零落的孤独和世事洞明的豁达。

五、苦乐之辨

师:陈与义苦不苦?

生:苦。

师:他为什么要描绘洛中旧游的盛况呢?

生:以乐景衬哀情、今昔对比。

师:苏轼给我们的印象是豪放的,积极乐观的,他有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呢?

生:那可是暴风骤雨。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他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乌台诗案"是他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元丰二年,也就是1079年,因御史台官员弹劾苏轼用诗文攻击朝政,讽刺新法,他被囚于乌台,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师:同学们心中有没有苦?什么苦?

生:考试考不好,学习苦。

师:实话实说。

生:在学校特别想家。

师:想想快乐的事也好啊。同学们有什么快乐的事呢?

生:学习。

众生笑。

师:学习既苦又乐,有矛盾统一的哲学道理。学习好了又让我们收获了快乐和自信。

师:一位诗人经历的是生死浩劫,一位诗人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都是人生至苦,如何排遣?请同学们为诗人想想办法。

生: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生:听听音乐,练练书法,吃吃美食。

生:徜徉于山水之间,还可以与古人、友人对话。

生:开荒种地,过朴实宁静的生活。

生:在时间的长河中淡去愁苦的痕迹。

师:靖康之耻是南北宋之交诗人的集体记忆。请同学们谈谈北宋南渡诗人的思想感情。

生:李清照在《声声慢》《渔家傲》中反映了她在国土沦丧后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生:辛弃疾有一颗杀敌报国的雄心却英雄白头、报国无门。

师:排遣至苦的好方法就是将个人的痛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承担起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从而忘怀个人的得失与荣辱。

师:《定风波》反映的是个人坎坷的达观,《临江仙》反映了北宋子民的心声,反映的是家国之痛的呐喊。经历大苦之后,诗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我们来看看诗人们经历至苦之后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突破。

苦后涅槃:

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诞生。

陈与义是宋代学习杜甫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由前期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感情,作品也更贴近现实。他的诗风明显转变,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

六、课堂总结

师总结:

我们读出的是——苏轼的乐观和陈与义的家国之痛;

我们描绘的是——人物的神韵与美的意境;

我们感受的是——诗人在一场苦难之后的成熟与精神突围。

(生齐读。)

师:希望同学们面对人生风雨,记住苏轼的一声“莫怕”!将自己人生的苦乐融入到国家命运中去,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教学反思】

笔者以求同比异的思维开展主题型古诗词整合教学,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打通文本与学生的生活,使课堂格局焕然一新。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诵读是路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目标。诗歌教学往往强调诵读方式的多种形式和诵读技巧的独具匠心。我思考诵读的必要性,为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精神品质上的飞跃而努力。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感情,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写作能力。在诗歌语言的品味上,引导学生体会一字传神、同词连用、一语双关的特点。

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体会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受道家、儒家、佛家的影响,苏轼想回到哪里,人们存有争议,但定是理想之处。《临江仙》中“闲"不可作“悠闲”来理解,而是作者知交零落的孤独之感。“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在悠悠岁月中,国恨家仇只留给渔夫吟唱评说,包含着豁达感叹的意味。

探讨诗人在人生至苦中如何精神突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