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单元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单元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单元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单元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一一北京人.....................2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4

第3课远古的传说.......................................6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8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1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2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5

第8课百家争鸣.........................................18

第9课秦统一中国.......................................20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23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25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28

第13课东汉的兴衰......................................30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33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35

第16课三国鼎立........................................39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42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44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46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49

1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一一北京人

1教当今折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

知识与能力础知识,思考北京人的发现的科学意义;知道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在哪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研

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

与价值观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皆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娟技

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

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一一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

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

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

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

3.图片展示:

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

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额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

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9个公

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

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

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

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

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

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3版密核计

3

4敖老反思

本节课围绕设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采用激趣导入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图片

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归纳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

充分的思考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敖当今折

【教学目标】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

知识与能力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

结论的思维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

过程与方法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

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

与价值观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教皆过裁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

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

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

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

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

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一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一水稻;(3)饲养家畜一猪、狗和水

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一骨耙;(5)制作器物一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不同点

地理位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

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干栏式

生产工具骨器、角器等骨粗

种植作物粟水稻

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

相同点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等

5.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

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2)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提示: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

粟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提示: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

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图片展示:西安半坡博物馆

5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

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

人类活动。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

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学生讨论回

答)

提示:(1)房屋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生产工具一磨制石器;(3)种植作物一粟;(4)

饲养家畜一猪和狗等;(5)生活用具一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看出,不同

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居民是以种

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

3极布核计

4敖当反思

本课学习围绕“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这一重点进行。结合已有知识,通

过讨论的形式,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作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使学生认同

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整节课体

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敖当今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

搜集盘古开天、女蜗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

过程与方法

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

与价值观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学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2教皆过裁

一、导入新课

6

u(u一一ur以iff?

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代表齐聚于轩辕殿祭祀广场

“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8年4月5日上午,戊戌年清明

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

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

3课《远古的传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炎黄联盟

1.课堂活动:(1)课前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有关人类起源或早期社会的神话与传说;(2)

课上分组讲述;(3)评比讲述精彩的传说故事。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部落联盟时期的主要人物和部落战争。

3.问题思考:华夏族的由来?谁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4.教师讲述:(1)炎黄在阪泉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联盟。(2)炎黄部

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3)这一部落联盟以后

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目标导学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图片展示: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左为外景,右为内景)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炎帝的一系列发明,感知炎帝对中华早期文明

所作的贡献。

提示:(1)生产一耕种、制作工具、种植;(2)生活一制陶、纺织、煮盐、通商、制作乐

器等。

3.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黄帝的贡献。

提示:造船、炼铜、发明弓箭等。

5.教师讲述:传说难免有神秘色彩,但透过其神秘的外壳,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真实历

史的很多信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也更多地印证了传说的内容,我们要学会通过了解到的

历史史实,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成分。

目标导学三:尧舜禹的禅让

1.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小品自编自导自演尧舜禹禅让过程,形象地了解禅让制。

2.图片展示:尧、舜、禹

3.教师提问:禅让制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7

提示: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人做继承人。

4.教师提问: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思考禅让制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

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提示:是史前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首领没有任何特

权。选举贤能、重用人才等。

5.材料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

门不敢入。”

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

社会责任感等。

三、课堂总结

四五千年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逐渐形成了日后

的华夏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尧、舜俭朴谦让、克己利人的精神和大禹治水三过

家门而不入的敬业态度,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

3极布核计

4敖当反思

通过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的贡献,是全课的重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

究问题,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和实质。通过图片,让学生对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

尧舜禹有直观了解;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

合作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1敖当今折

【教学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知识与能力

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

过程与方法

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

与价值观代更替的规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2教皆过我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节选)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

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

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的朝代,以解释三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

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不: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

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教师提问:“家天下”的“家”指的是什么?

提示: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5.教师补充: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对国家进行管理。

6.图片展示: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7.教师讲述: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一一

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从出土的各种精美器物看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8.教师小结:由于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目标导学二:商汤灭夏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商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提不:约公元前1600年;汤;是。

2.教师提问:对比夏朝的灭亡,分析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

提不:任用贤才、发展经济、关心人民。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学习盘庚迁殷和商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

4.图片展示: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照

5.教师讲述:正是由于夏桀的昏庸暴政,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夏灭亡后,建立的

是商朝,历史的发展往往会有很多的巧合,夏朝的末代君王是位暴君,商朝的末代君王纣也

是位暴君。

9

目标导学三:武王伐纣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1.教师讲述:正是由于商纣的暴政,结果导致了和夏朝一样的亡国。商灭亡后,建立

的是周朝,史称西周。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下西周取代商朝的过程。

2.教师提问:“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补充:(1)夏桀和商纣极端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2)商

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3)商汤和周武王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抓住

时机一举取胜。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目标导学四:西周的分封制

1.材料展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一《诗经》

2.图片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

Hiii

ffffffffffff

根据示意图说出封者与被封者之间的关系。

提不: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3.阅读教和1•并结合图片,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内容作用

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

主要封国燕、齐、吴、鲁、宋、晋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

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教师讲述:西周存在的270多年里出现了两位败家之君,一位导致社会动荡,一位导

致西周灭亡。这两位君主分别是谁?

周厉王和周幽王。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总结了朝代建立

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加强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生产,

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不仅是以前,现在我们也要

反对暴政,建设和谐、民主、法治的社会。

3做有殁计

4教皆反思

这堂课有大量的概念使学生们难以理解,采用图片、归纳总结等深入浅出的方法,培养

学生们的历史读图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并解决

10

问题的能力,授课效果良好。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教当今新

【教学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

知识与能力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

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篇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

过程与方法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

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

与价值观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教皆过裁

一、导入新课

中国赠送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世纪宝鼎

你知道它的制作是以什么为范本吗?这一范本的制作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青铜器

出现地点用途功能特点工艺代表

主要用于饮

由食器等发种类丰富、数司母

黄河流域食、祭祀及军泥范铸造法

展到礼器量众多戊鼎

事等

2.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3.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

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一一青铜器制造

5.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11

⑴规模大。(2)品种多。(3)用途广。(4)工艺精美。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

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

都是象形字。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

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

我国古代文明灿烂的丰碑,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既要继承先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发扬

创新精神,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版书核计

4敖皆反思

本课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主要是掌握青铜工艺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创设历史情境,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大量图片的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对青铜

工艺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概括。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

的能力;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数当今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

12

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

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

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

过程与方法

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

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

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

情感态度

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

与价值观

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敖皆逑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

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

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

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

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春秋和战国时间段

|前770年|葩碎|前475年前221年|

翁丽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U倒

春秋时期的铁宙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

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13

图一骨烈图*二石犁图u三铁制农具

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

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

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

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

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1.图片展示:《东周列国•春秋篇》剧照

2.教师提问: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

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不:王室衰微。

3.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

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

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

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君八委

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②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③诸侯各自为政,也不

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局,实际上取代了周天

子的地位。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三:诸侯争霸

1.结合教材上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思考: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一是王室衰微,二是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三是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

14

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

3.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4.春秋争霸的影响: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三、课堂总结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

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最终引起

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极不核计

4敖皆反思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采用了图片激趣导入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读图去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春

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诸侯崛起争霸的经济原因,周王室的衰微是春秋时期诸侯崛起争霸

的政治原因。学生通过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

的观察、想象能力。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教当今折

【教学目标】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

知识与能力

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

过程与方法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

发展个性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

情感态度

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

与价值观

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教皆短裁

一、导入新课

15

商鞅舌战群臣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

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

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

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

1.教师讲述:(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

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

代齐”。

3.材料展示: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

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

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司马迁《史记》

4.结合教材上的“战国形势图”思考: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一讲

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提示: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

间长,伤亡大。

5.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秦国在战争中成为实力最强大

的诸侯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

目标导学二:商鞅变法

1.图片展示:商鞅

2.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另一重要历史现象是,各国都厉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有

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商鞅变法是在哪一年开始的?支持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5)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6)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补充讲述:

(1)原因:①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16

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②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③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3)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具体内容作用

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

革户籍;严明法度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积

经济

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极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富)

军事奖励军功军队战斗力加强了(兵强)

(5)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

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成效最大的原因: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

素。一是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因而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二是商

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

4.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目标导学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图片展示:都江堰景区和李冰父子塑像

3.都江堰结构:

4.教师讲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

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

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学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

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

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3板茅殁计

1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商鞅变法

尔楚

4敖皆反思

本课的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都是本册重要的知识点。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人

物“商鞅”的舌战群臣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在设计“战国七雄”的内

容时,采用了战国形势图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

历史作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通过教师的讲解来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突

破难点。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控时间。

第8课百家争鸣

1教皆今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学派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

过程与方法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

整合知识结构

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

情感态度识;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

与价值观和理想人格;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

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2敖皆逑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易中天

上面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对春秋战国时期几位思想家的评价,他为什么给予这些思想家这

样的评价?这些思想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8课《百家

争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老子

1.图片展示:老子像

18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学说集中在哪

一著作中?

3.教师补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

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

互转化的。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

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图片展示:孔子像

2.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是主张以礼治国,即是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二是提出

“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并做到待人宽

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统治者则应体贴民意,爱惜民力,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三是要求实行德政,反对苛政,主张爱护百姓,并以德来教化天下,人民才能心悦诚服。

3.孔子的教育成就:

一是主张“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实现了教育体制的创新,打破了贵族

垄断教育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二是主张德育与智育并重;三是提出了一

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

等。

4.对后世的影响:(1)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所

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

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民家、纵横家、

兵家等。

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战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