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解析版)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解析版)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解析版)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解析版)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解

析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两弹”元勋

①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

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

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⑥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

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

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

无愧的。

(乙)“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

《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篁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嚷。蓬断草枯,

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也不

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

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

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

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

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

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节选自杨振宁《邓稼先》)

1.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段的主要内容,谈谈你从中认识的邓稼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段的自然段长短相接。你觉得这样的结构对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语句分

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乙)段中运用“引用”或“排比”手法的文句。(任选一种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仿照选文中“我不能走”这一小标题,为下面三则链接材料加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

材料一:

(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美国想以最优厚的待遇留住他。8

月20日,邓稼先获得学位仅九天,就与众多的爱国专家学者一样,义无反顾地投向祖国母亲的怀抱。28年

隐姓埋名,缔造了祖国核武器事业的大厦。

材料二: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曾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所以,从1950年开始,钱学森返回祖国的路途历经磨难。1955年9月17日,历经五年,钱学森终于回到

祖国,又经过十年造成导弹、原子弹。

材料三:

(勇挑重担甘为人梯)1946年,钱三强荣获法国科学院物理学奖;1947年升任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

誉军团军官勋章。他早已是卓有成就的实验物理学家,却在1948年选择回国,并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需要,

主要从事科学组织工作,为别人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条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甲】简述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乙】简述邓稼先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典型事迹。邓稼先是把一生贡献给中国核武器事业的“‘两弹’

元勋”。

2.示例一:列举两弹爆炸成功的时间用独句成段,然后接着评论这些日子的历史作用,在议论中抒情。

示例二:叙述邓稼先生病的段落较长,紧接的评论很短,有力地概论人物形象和精神。

作用:该文段中各自然段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加之语言精练,使文章表述很有气势,铿锵有力,令读者

震撼。

3.“引用”示例一:该文段引用《吊古战场文》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说明他工作条件极端艰苦,

从而衬托他研制核武器的伟大成就。

“引用”示例二:引用“五四时代歌词”,说明邓稼先正是典型的中国男儿,改变国家任人宰割的命运,

实现了祖辈梦想。

“排比”示例:“‘粗估'参数”一段,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较短篇幅中尽量多地罗列邓稼先工

作的复杂情况,指出他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设想他工作的艰难,表达作

者的关心和怜惜。

4.标题示例一:“我们要回家”标题示例二:“我们回来了”

理由:三则材料都写科学家们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坚持回国,在各自领域建立卓越成就的内容。

【解析】

1.第一问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甲文段所写的人物是邓稼先,先简述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写了他不

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贡献;乙文段,所写的人物是邓稼先,先引用

《吊古战场文》,侧面写出邓稼先工作环境恶劣、艰苦,再写他工作内容、典型事迹,高度赞扬邓稼先对

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守,表现他的执着和勇敢。

第二问是谈对邓稼先的认识。结合甲文“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

许多新的巨大贡献”“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他是当之无愧的”,可理解为: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为我们研制发展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2.考查对长短段相间特点的理解。第③段“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第④段“1967

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独立成段,突出了这两个日子的不平凡及这两个事例的重要性,第

⑤段“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加以评论,指出“两弹”研制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在记叙基础上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

人信服。第⑦段运用一长段,写邓稼先在生病期间仍坚持工作,第⑧段是评述,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

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

段落长短错落,灵活搭配,交替使用,使语言在句式的变换中增强表现力,简洁精练,铿锵有力,很有气

势。使文章很有感染力,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考查对“引用”和“排比”手法的理解。甲文,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烘托出

邓稼先和他们的同事在极其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不懈的努力,在蓬断草枯的戈壁滩奋战,侧面突出

他为国家不辞辛苦的品质。

乙文“‘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

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一组排比句,是邓稼先工作的剪影,工作极其复杂,危险性极大,让我们见

识了邓稼先的超拔胆识。排比修辞的巧妙运用,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体现

了作者对老朋友的才能胆识的深深敬佩,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关怀与担忧。

4.考查拟写题目。题目要求根据“我不能走”仿照拟写。仔细阅读三则材料的内容,材料一写美国想以最

优厚的待遇留住邓稼先,但邓稼先义无反顾回国;材料二写钱学森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材料三写钱

三强选择回国,并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需要。三人都在国外有很高的威望,能力极强,但都放弃优厚的待

遇,拒绝留下,选择回国。可拟写为:我们要回家;我们要回去。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

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2)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

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

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3)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

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4)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

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

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

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

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5)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

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⑹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

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7)“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

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⑻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

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9)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0)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1)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

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

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节选自《邓稼先》(杨振宁)

5.你认为第5段中的“纯”字代表着什么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这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奥本海默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语段中第7、8段中都使用了“竟”,试品析“竟”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

想党员。”请你根据课文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6.说服两派群众,继续研究并制成氢弹;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用这两件别人不可能办成的事,来印证“人

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强调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气质、无私的品格。

7.他是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他又是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人物,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8.“竟”有出乎意料的意味,表达作者的惊异、钦佩之情,也再次突出邓稼先的性格。

9.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解析】

5.

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纯”字代表了邓稼先的品格,解题时从文中去筛选能体现他品格的语句就

可找出答案。根据第五段中的“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可知:他“纯”在朴质。根据“就看

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可知:他“纯”在忠厚。根据“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可知:他“纯”在无私。

根据“他没有小心眼儿”和第六段中的“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可知:他“纯”在没有

杂念。

6.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七段中的“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

地制成了氢弹”可知:写邓稼先说服两派群众,继续研究并制成氢弹。根据第八段中的“竟能说服工宣队、

军宣队的队员”可知:写邓稼先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从两个“竟”可知,这两件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做

成的事,他居然做成功了,印证了第六段中的“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强调了邓稼先

朴实无私的崇高品格。

7.

本题考查对次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第三段中的“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

导人”和第四段中的“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可知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

他又是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人物。他的锋芒毕露与邓稼先质朴无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强调突出了邓

稼先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肯定与赞美。

8.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竟”是没有想到,出乎意料的意思。在第七段和第八段中表现的是作者

完全没有想到邓稼先可以做到这两件事,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钦佩之情。邓稼先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能说服工宣队和军宣队的人。这两件事再次突出了邓稼先无私质朴的品格。

9.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第一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与“和”,“和”就是和谐,既包括人与

人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邓稼先质朴无私,为的就是与他人能和谐相处,共同完成党和人民将

会的任务,他的高尚品格正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字,他汲取了其中最优秀的部分,变成了

自己的品格。第二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宗旨和奋斗方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醉心于科学研

究,努力说服不同政见的两派工作,为了数据不惜以身涉险,这些都是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为了人民的

和平安定。所以说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爆破大王”杨根思

邱冰清

①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宣泰路,坐落着一座烈士陵园,纪念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

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陵园大道中央,杨根思手抱炸药包、怒视敌方的雕塑巍然挺立。

②1922年,杨根思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失去双亲,12岁随哥哥到上海当童工。1944年,杨根思正

式加入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作战勇敢,屡立战功,

被誉为“爆破大王”。

③1950年10月,杨根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同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

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坚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

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

④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工事摧毁,杨根思带领

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打退了美军的第一次

进攻。接着,美军组织2个连的兵力,在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刺刀、

枪托、铁锹展开拼杀。

⑤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部队正面抗击,指挥部队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

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

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多次进攻。当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

员时,又有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

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

@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他“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命名他

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1953年6月,朝鲜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中国人民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⑦“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杨根思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振聋发耳贵的战斗誓言。半个多世纪以来,数百万名参祭者来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缅怀先

烈,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⑧杨根思烈士陵园管理科科长唐鹏飞介绍,当前陵园正在参与网络祭扫平台的建设工作,未来人们足

不出户就能重温历史,缅怀英雄。同时,陵园正广泛搜集杨根思烈士的遗物,丰富展陈内容。

⑨“我们要发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的窗口优势,担当红色使命,宣讲红色故

事。”唐鹏飞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0.选文主要写杨根思的事迹,为什么开头要从杨根思陵园写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第③段至第⑤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与课文比较在写法上有何相同点?(请写出其中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⑦段引用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的战斗誓言,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文最后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由杨根思陵园起笔,为的是引出对杨根思的英雄事迹的追忆。

11.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战斗与牺牲的经过。示例:都通过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凸显志愿军的英勇。

12.揭示了英雄杨根思的战斗精神和与敌拼杀的精神动力,也鼓舞了一代代人砥砺前行。

13.不多余。这样写,一方面与文章开头呼应;一方面表明杨根思的精神将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

【解析】

10.

考查分析语段作用。首段介绍了杨根思陵园的位置,纪念的人物,还介绍了在陵园大道中央杨根思的雕塑,

目的是引出下文对于杨根思烈士的成长经历与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事迹的回忆。

11.

考查比较阅读。本文第三、四段介绍的是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的经过。第五段介绍的是他牺牲的经过。本

文与课文都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敌我双方数量的对比,来强调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情。本文中,美军参

与进攻的有两个连的兵力,我军只有一个排,而且“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战斗进行到最后,

“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多名美军爬近山顶”。课文中,在书堂站战斗中,我军只有先头部队

的一个连(三连),而敌军却是“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但

他们却打死了三百多敌人”。人数的悬殊对比,凸显了我军战士的英勇。

12.

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这三个“不相信”是杨根思烈士的战斗誓言,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他能完成所

有的任务,能克服所有的困难,能战胜所有的敌人。这句战斗誓言,表现了他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和与敌

人拼杀到底,不怕牺牲的精神动力。联系”数百万名参祭者来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从英雄事迹

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可知,他的这句战斗誓言,还为后来者带来前进的力量,鼓舞他们砥砺前行。

13.

考查分析语段作用。从内容上来看,这两段表现了杨根思烈士的精神将以杨根思烈士陵园为载体,激励着

人们缅怀先烈,继承先烈遗志,砥砺前行。从结构上来看,这两段对于陵园发展的介绍,与第一段中对于

陵园的介绍前后呼应,使文章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不灭的星辰

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

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惟有生长在草原上的老耗牛,才有指望辨出一条生存之路。

■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

……断炊了。

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青棵饼。那是平时吃野菜攒下的。此刻,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那

匹红鬃小马,他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了。倏地,他那瘦削的脸上,浮现出严峻的神态:不远处,又有两

名战士正倒在“路”旁。

“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过去,弯下身子,拍拍一个战士的肩胛。“首长,走,走不动了。”

那战士喘着气,望着眼前这位魁梧的中年人,轻声说:“两天没吃了。”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

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棵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当他伟岸的身影渐渐消融在寒雾里,一个战士捧着青裸饼,眼窝里闪着泪的波光,问:“他是谁啊?”

“不知道,有点儿面熟。”另一个战士啃了一口青棵饼,回答说:“反正是一位首长,不是师长就是政委,

嗯!”……进入草地第七天了。草地沉浸在瞑色里,部队准备宿营了。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点燃

了一支烟卷,借着马灯微黄的光亮,摊开一幅军事地图。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

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主席,”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

递给他一个纸包,呜咽着,“一个烈士留下的,临终时说,一定要交给您。”

他用微微发颤的手,轻轻打开了纸包:呵,几小块青棵饼。他抑制着内心的悲恸,久久说不出话来。

说什么好呢?中国革命在艰难中行进,中国共产党人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这就是历史啊!他站起

身来,遥望茫茫夜野,缓缓的,摘下了嵌着红星的军帽。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

14.“一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句中“神奇的土地”怎样

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的“他”是谁?从哪几件事看出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战士同甘共苦并关心革命战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下列句子各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1)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地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棵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

不出草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

到一阵困意袭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夜的边陲,正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