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考试科目: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小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1.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的彩陶风格影响所及,东到辽西和山东,南到江汉平原。长江中游大溪文化风格的彩陶和刻纹白陶,出现在岭南直至珠江三角洲地带。这反映了此时期的中国()A.形成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B.中原地区主导文化发展C.区域间的交往联系扩大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材料可知,不同地区陶器的风格影响到周边广大地区,反映了在这一时期,不同地理区域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区域间的交往联系在不断扩大,C项正确;多元一体通常强调的是多个文化单元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共同形成一个更大的文化整体,但材料未提及这些文化如何融合成一个整体,排除A项;题干并非单向的中原文化输出,不符合“长江中游大溪文化”对岭南直至珠江三角洲地带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尚书·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还制定了一套以王畿为中心、由近及远、渐次而成的“五服”体系,这些都体现了()A.天下大一统理念 B.华夏认同的发展 C.统一的礼治秩序 D.中央集权的强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通过九州和五服的划分,体现了以地域标识为核心的早期国家治理和地域划分,继而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发展,体现了天下大一统理念,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化、民族认同,无法体现华夏认同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统一的礼治的社会规则规范,排除C项;中央集权在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与商代相比,西周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变,但两朝也有共通之处。下列选项中,属于两朝共通之处的是()A.金属工具广泛使用 B.国家治理模式C.血缘氏族影响巨大 D.王位传承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和西周仍属于早期国家阶段,尽管国家机器不断完善,但血缘氏族仍然影响巨大,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极少,即金属工具没有广泛使用,排除A项;商朝为内外服制度,西周施行较内外服进一步的分封制,可见商周两朝国家治理模式不同,排除B项;王位传承方式从商朝时期兄终弟及演变为西周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可见商周时期王位传承方式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4.西周时期各诸侯国间有大量的荒地作为缓冲区,边界较模糊,东周时期诸侯国间的界限渐清晰,出现此变化的根源是()A.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B.大量荒地被开垦C.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 D.生产技术的进步【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东周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荒地被开垦为耕地,导致原本作为缓冲区的荒地减少,诸侯国的边界变得清晰,D项正确;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A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大量荒地被开垦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技术的进步,B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兼并战争会造成大的诸侯国疆域扩大,但不是“大量的荒地作为缓冲区”缩小、界限逐渐清晰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5.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秦国自变法以后,他就变成了六国中新的土地所有者反对旧领主的堡垒。自孝公以后,秦与六国的斗争,就是新旧土地所有者的斗争。历史发展的原理决定了这个斗争的结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初见端倪 B.秦与六国间存在文化心理对立C.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的基础 D.封建土地制度弥合了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迅速提升,有了抗衡六国的资本,据此可知,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的基础,C项正确;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但材料中没有描述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秦与六国之间的文化心理对立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民族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主张出处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墨子·尚同(中)》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庄子·天道》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韩非子·扬权》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荀子·非十二子》A.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人民对安定统一的渴望C.加强中央集权顺应时代潮流 D.士阶层受到统治者重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从表中思想家的主张可以看出,诸如“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和“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等纲领性说法,都反映了对于安定、统一、秩序的追求。这种思想是当时社会动荡、分裂背景下,对统一和安定有所渴望的表现,适合说明当时人民希望形成一个统一、和平的社会局面,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百家争鸣对民众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统一的渴望而非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处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人才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7.如图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图,据此可知()A.分封制下地方已完全失控 B.郡县制下贵族政治已消失C.分封制有利于天子的集权 D.郡县制能对地方垂直管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图示和所学可知,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中央通过对郡县长官的任免等权力,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是诸侯还是要履行对周天子的义务,如朝贡、述职等,不能说已完全失控,排除A项;在秦朝,贵族在社会等诸多方面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并没有完全消失,排除B项;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在封国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不利于天子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8.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由于秦“事皆决于法”“以法治俗”走向了极端,风俗与政治形成了尖锐对立,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这反映出()A.移风易俗实现了秦朝文化上的大一统B.法家思想是秦国统一六国的理论指导C.区域文化冲突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D.六国的反抗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统一后使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而“风俗与政治形成了尖锐对立”可知,区域文化的差异激起东方各国的反抗,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C项正确;A项中“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法家思想确实是秦国统一六国的理论指导,但材料强调的是法家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排除C项;农民起义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9.汉武帝前期,政府各部门常常抢购物资,引起物价上涨;地方上交中央的贡赋,“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为此,汉武帝采取的应对措施是()A.分设刺史,创建新的监察制度 B.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C.行推恩令,将地方权收归中央 D.均输平准,加强对市场的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汉武帝前期政府各部门抢购物资导致物价上涨,地方上交中央的贡赋也存在问题,还有富商大贾在操纵物价。这些问题都和市场管理有关,而“均输”就是统一征收和运输货物,“平准”就是平衡物价,这两个政策都能有效地解决市场问题,D项正确;“分设刺史、创建新的监察制度”,是为了监察地方官员,和市场管理关系不大,排除A项;“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主要是打击地方豪强,也不直接解决市场问题,排除B项;“行推恩令,将地方权收归中央”,是解决诸侯地方权力过大的问题,同样不直接解决市场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0.东汉外戚封侯始于光武帝时期,并集中于东汉中后期。外戚在受封的同时,也被授以数量不等的食邑户数,在可确定爵称的80位外戚恩泽侯中,其平均食封约九千户。由此可推知,东汉外戚封侯现象()A.加强了政府的中央集权统治 B.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C.冲击了皇权政治的经济基础 D.反映了专制皇权的逐渐衰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出现大量封侯的现象,且多享有庞大的食邑,这削弱国家对基层社会经济的掌控,C项正确;外戚封侯且获得大量封邑,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外戚侯对食邑地区农民的剥削情况,无法得出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结论,排除B项;外戚封侯是专制皇权强化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表为东汉至刘宋,荆州地区建制沿革和户口统计表朝代建制辖区户口数备注东汉东汉7郡、117城139939户、6265952口“建制辖区”时有调整,但总体范围变化不大;“户口数”为官方统计数据西晋22郡、176城389548户刘宋45郡、209城195821户、1082729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北相攻,人口急剧减少 B.劳动人口依附化C.政权更迭,社会持续动荡 D.经济开发出现逆转【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至刘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东汉到刘宋,建制辖区虽然增多,但是官方统计的户数、口数都在大幅减少,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田庄经济、寺院经济发达,大量人口依附于它们,使国家的编户齐民减少,B项正确;材料是官方统计的人口数据,无法反映人口减少数,排除A项;“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是材料中国家编户齐民的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排除D项。故选B项。12.魏晋玄学家们从有无本体、有无功用、有无境界等角度展开了讨论,以郭象为代表玄学家主张自生无待、有无相合,倡导立足世间、顺性自足、安命守分,提出“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说明魏晋玄学()A.蕴含了朴素唯物主义观 B.倡导经世致用理念C.融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 D.催生出山水田园诗【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中国)。根据“自生无待、有无相合,倡导立足世间、顺性自足、安命守分”可知,肯定了儒家的礼教名分,以消除由尊崇道家的“无”所导致的虚无浮华、轻视礼法、漠视功业的社会风气,这体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C项正确;魏晋玄学属于唯心主义,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排除B项;从题干中得不出魏晋玄学“催生出山水田园诗”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图是十六国族属表和东晋十六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匈奴、鲜卑、羯、羌、氐创建了十六国政权 B.十六国族属表反映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模式C.十六国形势图的淝水之战使得前秦统一了北方 D.十六国政权在长江以北,东晋政权在长江以南【答案】B【解析】由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名称采用“赵”“夏”“燕”“秦”等汉族政权的名称,反映了他们对中原政权模式的学习和认可,B项正确;十六国政权中的前凉、北燕、西凉等政权是由汉人建立的,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争,在此之前前秦就已经统一北方,排除C项;由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的南北两岸地区都属于东晋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14.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后,东魏-北齐大力推行鲜卑化政策,采用胡汉分治、以胡制汉的统治策略;而西魏-北周则推行“外鲜内汉”的“关中本位政策”,最终灭掉北齐,这反映了()A.文化整合利于国家发展 B.民族交融历程艰难曲折C.北周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异质文化难以协调共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魏北周推行鲜卑汉族文化融合,最终灭掉北齐,说明文化整合利于国家发展,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不同民族政策对国家的影响,与民族交融历程无关,排除B项;北周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族文化融合有利于国家发展,异质文化难以协调共生说法与材料相反,排除D项。故选A项。15.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A.增加政府赋役征收种类 B.减少政治制度变革阻力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充分利用河道水利资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税收制度,京畿区的东移与赋役种类无关,且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排除A项;当时并不存在西安有旧势力反对改革,政府通过迁都推行改革的情况,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主要是汉族聚居区,与民族交融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16.从唐太宗时期至武则天时期,唐朝先后设立了九个都护府:安西、安北、安东、安南、东夷、单于、北庭、昆陵、蒙池。它们的设立突出反映出唐朝在这一时期()A.民族交融 B.丝路畅通 C.藩镇割据 D.边疆危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在边疆各处设立都护府,例如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这些地区皆为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对当地的管理,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A项正确;九个都护府涉及边疆各地,只有部分与丝绸之路有关,排除B项;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排除C项;唐太宗到武则天时代是盛世时期,是对外开拓,没有反映边疆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17.唐代河朔地区藩镇割据的节度使,一度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并以春秋时期的诸侯自比。据此可知,当时()A.中央朝廷丧失权威 B.儒家理念深入人心C.崇文抑武风气渐显 D.一统秩序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并以春秋时期的诸侯自比”可知,当时藩镇割据的节度使有称霸的野心,说明当时一统秩序受到挑战,D项正确;材料中节度使“以春秋时期的诸侯自比”,说明中央集权遭受冲击,不是丧失权威,排除A项;节度使“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不是因为儒家理念深入人心,是为了称霸的野心,排除B项;崇文抑武是宋朝的社会风气,唐朝节度使本身就是武将,排除C项。故选D项。18.唐代科举名目最为繁多,如表所示。这说明唐代科举制()科举分类名目地位常举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主体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识洞韬略堪任将帅”“清廉守制举节政术可称堪任县令”“孝弟力田闻于乡间”“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等辅助A.成为入仕必经渠道 B.利于选拔多种人才C.要求官员博学多才 D.考试内容侧重时政【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与“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科举多样化的科目设置,旨在全面考察应试者的能力和素质,从而选拔适合各种官职的人才,体现了科举制度在人才选拔上的广泛性和包容性,B项正确;科举制度在唐朝不是入仕必经渠道,除了科举还有其他入仕渠道,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选官的标准,要求官员至少要精通一种能力,不是要求官员博学多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时政在科举考试中要求,无法得出“考试内容侧重时政”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9.819年,唐宪宗任命抚州司马令狐通为右卫将军,门下省给事中崔植因认为令狐通任寿州刺史时擅自用兵,不宜奖励重用而封还制书,后“上令宰臣谕植,以通父(令狐)彰有功,不忍遂弃其子。其制方行”。这一事件体现了唐代()A.三省体制逐渐崩溃 B.门下省职能被剥夺C.政治制度运行特征 D.中枢决策机制失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门下省给事中对皇帝的官吏任命进行了驳回,皇帝借助宰相通过此任命,这体现了唐代政治制度运行的特征,C项正确;门下省的封驳未被采纳,并不能表明三省体制在当时走向崩溃,排除A项;门下省的封驳职能并未被剥夺,排除B项;中枢决策机制并未失灵,三省依然在发挥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0.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之一中写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秋收税,岁岁输铜钱。”……“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赏析可知()A.时间:大唐盛世下的危机 B.空间:南方逐渐赶上北方C.风格: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D.视角:平民对两税法不满【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其诗歌具有典型的写实风格,这首诗站在平民视角批判了两税法给百姓带来的困扰,D项正确;唐朝此时已经由盛转衰,排除A项;材料强调百姓对两税法的不满,与南北方经济发展情况无关,排除B项;白居易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排除C项。故选D项。21.韩愈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据此判断,韩愈旨在()A.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B.复兴儒学传统,明确仁义道德C.融合佛道思想,顺应三教合一 D.应对佛道冲击,建构道统谱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材料中韩愈提倡的“仁”、“义”等皆为儒家主张,可见韩愈主张复兴儒学,明确仁义道德,B项正确;A项格物穷理是理学的主张,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排除A项;韩愈旨在复兴儒学传统,维护封建秩序,C项不符合根本目的,排除C项;道统思想宋朝时期才出现,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2.如图为唐代“客使图”,左边三人为鸿胪寺文职官员,右边三人为东罗马使节和东北靺鞨族的使者,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A.中原王朝疆域空前扩大 B.民族关系和谐稳定C.大唐文明的影响力强大 D.朝贡贸易开始兴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右边三人为东罗马使节和东北靺鞨族的使者”结合所学可知,唐都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唐朝的国际影响力较大,吸引了周边民族及外国使者前来唐朝,C项正确;该图只是反映出唐朝的影响力,不能说明其疆域扩大,排除A项;B项不能涵盖东罗马使节前来唐朝的信息,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朝贡贸易早在汉代时就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23.据考证,在唐代以前,中国农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写黄河流域中下游旱地农业生产知识的,而唐至宋元时期则出现了不少反映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农业生产知识的各类农书。据此可知,这类农书的发行()A.得益于大一统局面的实现B.折射了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C.彰显南方农学水平的领先D.体现了南方开发程度的加深【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至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时空信息及“反映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农业生产知识”等可知,唐至宋元时期,南方开发的空间范围扩大,同时反映南方农业生产知识的农书本身也是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及南方开发程度加深的产物,D项正确;唐为大一统王朝,而宋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代北方与南方的经济差距拉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农学水平高低的对比,因此体现不出南方农学水平的领先,排除C项。故选D项。24.宋初统治者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这些举措()A.导致冗官冗费的出现 B.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方针C.防止了朝廷内部叛乱 D.提高了官吏治国的水平【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初罢免宿将兵权,体现了抑武,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体现了崇文,B项正确;材料并未对北宋的冗官冗费问题展开论述,排除A项;“防止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方针,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北宋官吏治国水平提高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5.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代的省、明清的督抚等,都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其目的是要维护中央集权制度。选A;B项中的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应为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D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8分,第28题2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要求:把答案写道答题卡上。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始皇刻石碑文(节选)峄山刻石……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壹)家天下,兵不复起。泰山刻石皇帝临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治道运行,者产得宜,【皆有法式】琅琊刻石……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除疑定法,咸知所辟。之罘刻石……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两个不同的视角,简述秦始皇刻石对历史研究的贡献。【答案】视角1:刻石作为实物史料可与文献等其他史料互证,为研究秦始皇的功绩提供重要的证据;视角2:刻石文本是文献史料,可为研究秦始皇的统治措施提供重要史料来源,具有学术价值;视角3:刻文中“乃今皇帝,一(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的信息,可以用来研究秦始皇兼并天下统一六国,为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大一统局面作出的贡献;刻文中“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的信息,可以用来研究秦始皇为统一语言文化所作出的贡献。(任写1则)【解析】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史料价值和历史价值等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如:视角1:刻石是实物史料,为研究秦始皇的功绩提供重要的证据;视角2:刻石文本是文献史料,可为研究秦始皇的统治措施提供重要史料来源,具有学术价值。视角3:据材料刻石文字“乃今皇帝,一(壹)家天下,兵不复起”,可以用来研究秦始皇兼并天下统一六国,为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大一统局面作出的贡献;据材料“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可以用来研究秦始皇治国思想、经济政策;刻石中“同书文字”,可用来研究秦朝统一语言文化所作出的贡献。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民族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从而实现自觉不自觉的民族意识的调整,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了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整合三个阶段。元康四年,慕容率领容鲜卑迁徙于大棘城后,“教以农桑法”。……胡族在确立“以农为本”的经济意识后,从早期的“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开始向“离散部落”转化,并实行汉族的编户齐民制度,……慕容鲜卑建立前燕政权之后,各项制度均仿照汉制……苻坚曾“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孝文帝更是“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摘自王万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意识的冲突与整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调整,并分析调整的影响。【答案】调整:接受中原农业生产方式;从游牧部落制度向汉族封建转变;接受儒家文化,逐步汉化。(答出2点,答3点)影响: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封建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社会管理水平);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答出2点即可)【解析】本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调整,据“民族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得出接受中原农业生产方式;据“教以农桑法”“各项制度均仿照汉制”可知,从游牧部落制度向汉族的封建制度转变;据“开摩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可知,少数民族开始接受汉族的儒家文化,逐步汉化。第二小问影响,可分别从各少数民族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入手,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组织答案。如根据材料“慕容率领容鲜卑迁徙于大棘城后,‘教以农桑法’。……胡族在确立‘以农为本’的经济意识后,从早期的‘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开始向‘离散部落’转化”得出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推动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根据材料“苻坚曾‘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孝文帝更是‘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结合所学得出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刘秀注意到调节田赋征收的意义,重视采用这一方式缓和政府与民众的矛盾。公元30年,在全国战事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刘秀下诏宣布:此前因为战争状态尚未解除,军费用度不足,因而实行什一之税。现今军士屯田,粮储有所积蓄,“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这曾是汉文帝时代实行的田赋制度。材料二由于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在唐代中期,失去土地而流亡的农民已经有很大数量。农民逃亡,政府一般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于是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780年,宰相杨炎建议实行的“两税法”正式公布,主要原则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和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在当地上籍征税。这样可以防止一些官僚富豪破除籍贯,逃避租庸调,到其他州县去购置田产,以享受轻税优待。另外,征税不再以人丁为主,而是以财产和土地为主,并且越来越以土地为主。征收原则由按人丁改为按贫富,扩大了征税面,也对无地少产的农民有一定的好处。——均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汉前期均推行“三十税一”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两税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国古代赋税改革中得到的启示。【答案】(1)原因: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减轻农民负担;缓和政府与民众矛盾,巩固统治。(2)特点:扩大征税对象(不再强调籍贯,不分土户客户);按贫富合理分摊赋税(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出现官僚富豪破除籍贯,逃避租庸调的现象;扩大收税的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3)启示:改革要减轻百姓负担,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改革要有利于社会生产,保障可持续发展;赋税分摊要合理,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国家税收的保障和增加,主要依靠财富的增长、扩大征税对象、简化税收名目等。(答出3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两汉时期。据材料一“刘秀注意到调节田赋征收的意义,重视采用这一方式缓和政府与民众的矛盾。”可得出吸取前朝灭亡教训;据材料一“公元30年,在全国战事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刘秀下诏宣布:此前因为战争状态尚未解除,军费用度不足,因而实行什一之税。”及所学可得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恢复发展;据材料一“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及所学得出减轻农民负担;缓和政府与民众矛盾,巩固统治。【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主要原则是不再区分土户……上籍征税”可得出扩大征税对象(不再强调籍贯,不分土户客户);据材料二“征税不再以人丁为主……也对无地少产的农民有一定的好处”可得出按贫富合理分摊赋税(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由于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很大数量”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据材料二“农民逃亡,政府一般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于是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可得出政府要求逃亡农民的邻居代纳租庸调,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据材料二“征收原则由按人丁改为按贫富,扩大了征税面,也对无地少产的农民有一定的好处”及所学可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小问3】本题是综合题之开放创新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重视采用这一方式缓和政府与民众的矛盾”与材料二“由于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在唐代中期,失去土地而流亡的农民已经有很大数量。农民逃亡,政府一般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于是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可得出改革要减轻百姓的负担,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据材料二“780年,宰相杨炎建议实行的‘两税法’正式公布,主要原则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和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在当地上籍征税。这样可以防止一些官僚富豪破除籍贯,逃避租庸调,到其他州县去购置田产,以享受轻税优待。”及所学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工作者总结
- 中国其他酒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 网页设计师个人工作总结
- 办税服务厅工作总结
- 下学期教研活动总结
- Sacubitril-sodium-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微信小程序开发合作协议书范本
- Eriodictyol-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无机化学H》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化妆品区域代理合同范本
- 《学习地图》课件
- 抓住人工智能科学机遇 A new golden age of discovery Seizing the AI for Science opportunity 2024
- 松材线虫调查培训
-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全文阅读
- 2024年广西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地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应用功能规范》
- 框架借款协议书(2篇)
- 物业防恐防暴演练课件
- DB12-T 3034-2023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服务规范
- 销售人员岗位职责培训
- 助理医师医院协议书(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