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2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目录
01模拟基础练
02重难创新练
03真题实战练
A组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感春十三首•其八
张耒
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老农城中归,沽酒饮其妇。
共言今年麦,新绿已映上。
去年一尺雪,新泽至已屡。
丰年坐可待,春服行欲补。
1.结合全诗,分析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农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张炎®
候蛋②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注]①张炎:南宋末年词人。宋亡时,家产籍没,以卖卜为生。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②候蚕:
蟋蟀。③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庾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曾作《哀江南赋》,抒发故国之思。
2.“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句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京口怀古
唐,戴叔伦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
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
三方①归汉鼎,一水限吴州。
霸国②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注]①三方:指魏、蜀、吴三国。②霸国:指历史上割据江左的国家。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站在京口江畔咏古叹今,浮想联翩:长江之水奔流万里,千年的古渡口曾见证了多少往事。
B.颔联运用叠字,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感:“浩浩”渲染了水势的汹涌,“苍苍”天色烘托了他内心的愁
绪。
C.第五句叙写历史上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事实:天下曾三国鼎立,但随着历史的脚步,最终走向一统。
D.此诗为怀古诗,通过抒发对历史上割据势力兴亡的感慨,借古讽今,讽刺大唐王朝统治者的腐化堕落。
★4.赏析尾联“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雨后郡圃行散
杨万里
剑池一日百周遭,雨后闲来照鬓毛。
主管园林莺称意,巡行荷芙鹭宣劳。
不须见我还飞去,便与移文告汝曹。
一事恼人无问处,南山高是北山高。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雨后到郡圃散步,以剑池为镜自照鬓毛,由此可看出诗人的闲情逸致。
B.园中莺“称意”鹭“宣劳”,两个场景互相映衬,形成一幅富有生机的画面。
C.颈联中“汝曹”指的就是颔联的莺鹭,它们见人则飞,诗人内心觉得遗憾。
D.尾联点明诗人雨后外出行散的原因,心有烦忧却无人能诉,只得远望高山。
★6.(考查语言特色)这首诗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B组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题。
饮酒(其十四)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②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①挈壶:提壶,壶指酒壶。②班荆:铺荆于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③行次:次序,辈
行。这里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1.(2023新编,5分)首句“赏”字用得精当,试赏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2题。
卜算子
张元韩®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
潮落秋江冷。
【注】①张元韩:宋代词人,力主抗金。
2.(2023新编,4分)词的尾句中,哪个字用得最精妙?请找出来并进行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
广宣上人®频见过
韩愈,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注】①上人:佛教称德智善行的人,后来为对僧人的敬称。②韩愈一生以弘扬儒家之道为己任,排斥佛道
等学说。
3.(2020海南模拟,6分)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4题。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间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
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4.(2020浙江名校,6分)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请从“豪放”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5题。
【双调】折桂令•酸斋学士©席上
张可久
岸风吹裂江云,迸一缕斜阳,照我离樽。倚徙②西楼,留连北海,断送东君。传酒令金杯玉笋,傲诗坛羽扇
纶巾。惊起波神,唤醒梅魂。翠袖佳人,白雪阳春®。
【注】①酸斋学士:贯云石,号酸斋,元代散曲家。②倚徙:流连徘徊。③白雪阳春:古代楚地的歌曲名,
风格高雅。
5.(2020哈尔滨四模,6分)后人评价此曲在风格上颇为清秀有力,很有“清劲”之风。请结合前三句,对此
作简要赏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题。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注】①世掌丝纶:世代都在中书省任职。②池:凤凰池。③有凤毛:南朝时谢凤和谢超宗父子文章风格和
成就很出众,梁武帝称赞说“超宗殊有凤毛”。
6.(2020成都模拟,6分)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比,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7〜8题。
秋山
杨万里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②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余杭
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覆蔷薇",熏满千村万落香。
【注】①乌臼:即乌柏。一种乔木,秋天时,树叶会由绿色变为红色。②铁皂:暗褐色。③忍冬:也叫金银
花,花、茎、叶都可入药。
7.(2023新编,3分)下面对两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宋人的两首优美的写景诗,杨诗借乌柏、枫、松来写秋,范诗借忍冬花、蔷薇花来写春。
B.在杨万里笔下,秋山景色美不胜收,全诗弥漫着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一个“错”字,却流露些许嗔
怪之意。
C.范诗的前两句用“静芳”二字描写傍晚时分“山花”的静态美;着一“送”字,美好春光仿佛又有了流
动感。
D.两首写景小诗一写秋,一写春;一写山树,一写山花。虽然所写季节不同,描绘景色有别,但都清新活
泼,妙趣横生。
8.(2023新编,6分)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秋山》的语言美。
A组训练
1.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如“老农城中归,沽酒饮其妇。共言今年麦,新绿已映土”,
这两句是说老农从城中归来,买酒与妻子共饮,一起谈论今年的麦子,刚长出的绿苗涨势喜人,由此可以看出老
农面对这充满希望的景象内心是愉悦的。
如“去年一尺雪,新泽至已屡。丰年坐可待,春服行欲补”,这是提到去年的大雪和春天的雨水,去年下了
一尺的大雪,春天的雨水又屡屡到来,这样的情形之下,可以坐待丰收,由此可以感受到老农丰收在望的开心。
这些都是老农的言行举止,属于正面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如开头四句“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老农的所在之处环境幽雅,以此烘托
老农的闲适自得。
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内心欢乐、对丰收充满希望的老农形象。老农到城中沽酒归来,同老伴对饮,共话今
年春天麦苗长势喜人;去年下了一尺雪,今年春雨屡至,由眼前的春景想到将来的丰收,流露出丰收可望的愉快
心情。题干要求分析诗中老农的形象。首先找到直接写老农的内容,然后找出老农的居住环境,根据这些内容来
概括老农的特点。
2.
解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两句,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秋之梧桐,由梧桐叶落,而知天下
秋声。而“梧桐树”、“梧桐雨”在古典诗词中是愁苦、悲伤、凄凉的代名词,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直接由梧桐雨而写到离情别绪,作者借写“一枝梧叶”,表达
人生沧桑之感。词人写的梧桐,只有“一枝”,仿佛是孤苦无依的自己,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孤独潦落的处境,刻
画人物情景入木三分。这首词原是作者赠给他的学生陆行直的,当时,张炎已年过半百,再加上当时北宋灭亡的
历史背景,所以词中弥漫着浓重的悲秋之气。
同时,“一枝”与“多少”形成对比,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在对比中,抒发
了作者不尽的家国之痛故国之思。
答案①诗句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写一叶梧桐叶的飘落,而知天下秋声,表达人生沧桑之感。②词人
写的梧桐,只有''一枝",仿佛是孤苦无依的自己,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孤独潦落的处境。③同时,“一枝”
与“多少”形成对比,抒发了作者不尽的家国之痛故国之思。
3.
D[D.“腐化堕落”错,“霸国今何在”,历史上那些称霸一方的国家如今在哪里呢?主要是感慨历史兴
衰。]
4.
解析“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历史上那些称霸一方的国家如今在哪里呢?只看到清泉默默地流淌
着。借“帝子”与“霸国”抒发兴衰感慨,感慨历史变迁、自然永恒。“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从修辞角度
分析,使用了设问的修辞,引发读者思考。一问一答,引发人们对历史兴亡的深思。“霸国”是短暂的,“清泉
长自流”意味着时间是永恒的,采用了对比手法,把朝代更迭与自然永恒作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霸
国今何在”是站在京口,想到了历史中那些称霸一方的国家,属于虚写,“清泉长自流”是作者在井口亲见的水
流淌,属于实写。实写眼前的流水,虚写古人古迹荡然无存,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均本诗以“清泉长自流”
作结,在提出霸业或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
恒的感慨,让人回味无穷。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写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也可以)
答案①感慨历史变迁、自然永恒。借“霸国”抒发兴衰感慨,借流水与“清泉”写自然永恒。②使用了
设问对比手法,引发读者思考。设问一问一答,引发人们对历史兴亡的深思。对比手法,自然永恒与朝代更迭作
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③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感慨古人古迹荡然无存是虚写,眼前的流水是实写。
④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以“清泉”作结,让人回味无穷。
5.
D[D项有两处错误,一是“心有烦忧却无人能诉,只得远望高山”曲解文意,”一事恼人无问处”紧承上
联莺鹭见人飞走,自己想要询问“南山高是北山高”的问题,表达的是作者想要跟莺鹭深入交流的愿望,并非真
的有“烦扰却无人能诉”,“只得远望高山”无中生有。二是“尾联点明诗人雨后外出行散的原因”错误,尾联
是由莺鹭飞走引发的遗憾,是“诗人雨后外出行散”的结果,并非原因。]
6.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诗歌鲜明的语言特色。从整首诗来看,诗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莺鹭人格化,称
莺主管园林内心称意,鹭巡行荷芙炫耀功劳,颈联、尾联直接以与对方交流的口吻写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从语言风格看,颈联写莺鹭见人飞走,作者告诉它们没有必要离开,甚至要写文章告诉它们,诙谐幽默,活泼风
趣。从语体色彩看,整首诗具有口语化色彩,如“雨后闲来”“主管园林”“南山高是北山高”等语句多用口语,
通俗易懂。由此可组织出答案。
答案①表达活泼风趣、诙谐幽默:诗人说莺“主管”园林,神情“称意”;鹭鸟“巡行荷菱”,有模有样;
莺鹭飞走,作者内心烦恼,便“移文”询问哪座山高,诗歌处处流露出一种风趣诙谐的语调,富有生活情趣。②
语言通俗易懂,善用口语入诗。诗句语言浅近明白,“不须见我还飞去"'‘南山高是北山高”更是直接以口语入
诗,质朴易懂。
B组训练
、
1.
答案:“赏”是欣赏、赞赏之意。(1分)在句中指故人赞赏“我”的人生志趣。(2分)一个“赏”字恰当地表
现了故人与“我”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首先,解释该字的含义,“赏”是欣赏、赞赏之意。其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该句
所表达的意思是故人欣赏“我”的志趣,表明“我”与故人志趣相投。最后,分析该字表达的情感。该字表达了
故人与“我”的惺惺相惜之情。
2.答案:“冷”字用得最精妙。(1分)该字有“寒冷”之意,(1分)不仅写出了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1
分)还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内心的悲凉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判断诗句中精妙的字,可以从词性、修辞、情感等角度进行选取。尾句中“冷”字用
得最精妙。尾句是作者情感的高度浓缩,所以这里的“冷”除了有江潮退却后江水寒冷的表层义,还有作者因为
国家的衰颓而内心悲凉、冷寂的深层义。
3.
答案:表面上描写天寒寺冷,庙中游人稀少,窗前红叶堆积、无人打扫的景象,(2分)实则暗说广宣上人终
日奔走在外、踪迹难寻,不在寺庙中潜修佛理,弘扬佛法。(2分)委婉地表明了诗人对广宣上人的不满。(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分析句子意蕴题重在“意”,即句子的深层含意。“天寒古寺游人少,红
叶窗前有几堆”,意为天气寒冷,寺庙中的游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积了多少红叶,描绘的是古寺清冷寂寞的景
象。探究这一景象出现的原因:广宣上人整口在外奔走,频频到别处造访,很少待在寺庙之中,以至红叶堆积,
无人打扫。由此可知,诗人此联意在讥讽僧人终口不归,旨在劝这位“上人”回到寺庙之中弘扬佛法,是在委婉
表达对广宣上人的不满。
四、
4.答案:①想象神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②借用《天问》体式,构思奇妙,探究月亮由圆到缺的原因。
③巧妙选择宏大意象并从时空上加以组合,境界宏阔。④综合运用用典、夸张、比喻等手法,气势磅礴。(每点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用词、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营造、手法运用、
情感表达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借助小序和词中的一连串的问号,可知作者借用了《天问》的体式,层层设问,步
步探求,探究月亮从哪来、到哪去、为何“渐渐如钩”。内容上,“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意思是说
“月亮没有根,是谁把它系在天空?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在月宫?”。“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意思是“担心那巨大的万里长鲸在海底横冲直撞,撞坏了那玉殿琼楼”,想象奇特、浪漫。意象和意境上,“长
风”“海底”“万里长鲸”“玉殿琼楼”等宏大意象,营造出壮阔宏伟的意境。“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意思是“可爱的月亮,要去向何方?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看到
的月亮才刚刚从东边升起?”作者想象月亮西落时,另外一个空间正看到月亮东升,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看到
的月亮却相同,巧妙地将时间与空间进行组合。手法上,“姮娥”“玉兔”“虾蟆”等是引用神话典故,“万里
长鲸”是夸张,“渐渐如钩”是比喻,多种手法综合运用,想象瑰丽,笔触清新空灵,表现了作者探究天宇奥妙
的乐趣。
五、
5.
答案:①从意象、意境上看,使用“岸风”“斜阳”“离樽”等意象,使意境秀美中不乏豪迈壮阔。(2分)②
从遣词造句上看,用词清劲有力,“裂”“迸”等动词富于力度;句式简短有力,读之清爽利落。(2分)③从手
法运用上看,虽有离愁别绪但却寄托于壮阔之景,使情思表达洒脱自然、俊逸有力。(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从用字方面看,使用了几个较有力度的动词,如“裂”“迸”,很有
气势,体现了“劲”的一面。句式较为简短有力,读来有清爽之感。从情感上看,虽然写离愁,但是写景壮阔,
没有小儿女的情态,离愁表现得洒脱而自然。从使用的意象来看,“岸风”“斜阳”“离樽”等意象的组合,使
意境豪迈中又有壮阔之感。
六、
6.答案:①这首诗采用格律诗的写法,句式严整,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
句式自由。(2分)②这首诗语言清丽典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朴素自然。(2分)③这首诗运用典故,语言
含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平直。(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这首诗歌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句式较为整齐,中间两联对仗比较工
整。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体裁上来说属于古体诗,应为“歌”。“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每一句
字数并不相等。这首诗语言较为豪迈、华丽,比如“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口暖龙蛇动”。《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语言较为朴素、平直,没有华丽的辞藻。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直抒胸臆,写出了
自己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此诗中则运用了典故,抒情较为委婉含蓄。
七、
7.
答案:
章析:本B题考查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杨万里的《秋山》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季节交替产生的自然变化形象
地表现出来。将乌柏、枫树的变化用错染颜色和偷饮天酒来形容,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范成大的《余
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绮丽绚烂的春景图。本诗前两句用“静芳”二字写傍晚时分“山花”的静
态美,着一“送”字,美好春光仿佛又有了流动感;后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
播之远。两诗虽然描绘了不同时节的景色,但都清新别致,妙趣横生。综上可知,A、C、D三项分析正确。B
项,“乌臼平生老染工”一句将“乌臼”比作“老染工”,秋天时,乌柏变红是自然因素所致,这里用“错”字
将其归结为人为因素,是奇特的想象,并没有嗔怪之意,而是调侃打趣。B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
8.答案:《秋山》是一首充满语言美的小诗,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富于表现力。(1分)秋天来临,诗
人用“猩红”二字写秋景,乌柏浓艳的色彩仿佛扑面而来。(1分)“染”字更是充满动感,写活了乌柏由绿转红
的过程。(1分)接下来用一个“偷”字写小枫不知不觉的色彩变化,用“醉容”写枫叶之红,想象丰富,让人称
奇。而“倩”“掩”二字,更是传神地写出小枫的灵性。(1分)全诗通过动词、形容词的精妙运用,把松树与枫
树的红绿掩映之美、秋山的色彩缤纷之美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堪称精彩至极。(1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是对《秋山》的语言美进行赏析。然后,结合文本进
行分析,“猩红”写出了秋天树叶的艳丽色彩;“偷”“倩”“掩”“醉”一系列动词、形容词,形象传神,极
富表现力。
㈤2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听孙季蕃吹笛
刘克庄
孙郎痛饮横长笛,玉雪胸襟铁石颜。
解喷清霜飞座上,能呼凉月出云间。
病创冻马嘶荒塞,失侣穷猿叫乱山。
可惜调高无听者,紫髯白尽鬓毛斑。
i.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即以“孙郎”来称呼对方,隐含诗人对其高超才艺的赞赏之情。
B.诗歌中的“玉雪胸襟”喻指人物心胸高洁,而“铁石颜”状其容貌丑陋。
C.诗人通过一位乐师才高而不遇的坎坷遭际,含蓄批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D.诗歌语言虽简洁精工但意蕴深厚隽永,彰显诗人自觉的艺术追求与品格。
2.诗歌的中间两联对笛声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B2.①颔联写笛声宛如座上清霜飘荡,呼唤出隐没在云间的冷月,运用通感,营造出清幽
凄冷的意境,令人浮想联翩。
②颈联写笛音仿佛受伤挨冻的病马在荒原嘶鸣,走投无路的失偶猿猴在山林间哀嚎,以声写声,突出了笛
声的凄凉、悲惨,让人感同身受。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状其容貌丑陋”错误,“铁石颜”形容人物面容坚毅如铁石。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颔联“喷清霜”和“呼凉月”都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笛声”本是听觉所闻,而“霜”“月”是视觉所见,“凉”则是
触觉所感,这里将听觉与视觉、触觉相结合。这里将笛声比作清霜,不仅暗示了笛声的纯净清澈,同时也
带有一种寒冷的感觉,使人联想到了秋天的凉爽。而“呼凉月出云间”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清冷的感觉,仿佛
笛声能够驱散云雾,让月亮显现出来,从而创造出一个宁静而清幽的夜晚场景。
颈联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即通过描述其他声音来间接表达笛声的特点。在这里,诗人用受伤的马匹在寒
冷的边塞哀鸣,以及失去伴侣的猿猴在山林中的悲号来形容笛声,这些声音都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尤
其是悲伤与孤寂之感。这种手法不仅突显了笛声的凄美和哀愁,还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笛声中
所蕴含的情绪,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遗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同赋:用同一词牌,取同一题材填词。②娉婷:形容女子美好的姿
态。③湘灵:古代传说中的湘水之神。《楚辞•远游》中有“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的诗句。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中弹筝人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弹筝,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
B.上阕中,“一朵芙蕖”一语双关,既写荷花,又喻指弹筝人的美貌,“飞来双白鹭”则烘托了弹筝人技艺
的高超。
C.下阕“哀筝”二字体现了乐曲总旋律哀伤的特点,哀伤的旋律使烟霭都为之敛容,云彩都为之收色。
D.“依约是湘灵”化用“湘灵鼓瑟”的典故,既隐喻弹筝人如湘灵般美好,又营造了神秘虚幻的氛围。
4.后人评价词作最后两句“人不见,数峰青”有“言尽而味永”的特点,请简要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3.B4.①“人不见”暗承“依约是湘灵”,“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
过山青的景象,前后呼应自然贴切。②最后两句以景结情,通过描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
仍然静静地立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山间水际,侧面表现了弹筝人技艺的高超以及作者的赞美
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则烘托了弹筝人技艺的高超”错误。“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对白鹭,
它们就好像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一样,特意停留在水面上。“飞来双白鹭”侧重于烘托弹筝人的美貌。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下片“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词的最后,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
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前后呼应自然贴切,言尽而味永。
“人不见,数峰青”,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
曲仍然回荡在山间水际。最后两句以景结情,通过描写只有的青翠的山峰静静地立在湖边,乐曲哀伤的氛
围还萦绕在大自然中,表达了诗人沉浸在哀怨的曲声中,未曾走出来。侧面表现了弹筝人技艺的高超以及
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哭刘尚书梦得①
白居易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②。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③地下游。
【注】①梦得:刘禹锡,字梦得,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②我知丘:丘,指孔子。孔子认为“后世
知丘者以《春秋》③微之:白居易好友无稹,字微之。
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自己和刘禹锡是诗坛相提并论的名人,虽有自夸之意,却不令人反感。
B.“绸缪”表现了朋友间的情意深厚,“百年交分”则更表现出二人友情的终生不渝。
C.第三句写诗人与刘禹锡有着同样的贫困与病痛,字里行间含有委屈与不平之意。
D.尾联说虽然一代诗豪刘禹锡去世了,但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将和微之一起与他在地下重逢欢聚。
6.诗歌颈联意蕴深刻,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5.D6.意蕴:前一句将刘禹锡比作英雄刘备,表明刘、白二人都有远大的抱负,彼此惺惺相
惜。后一句意为白居易非常欣赏刘禹锡婉而多讽的诗歌风格,是其难得的知音。
手法:颈联分别运用了曹操表梅煮酒论英雄和孔子修撰、评价《春秋》的典故,语言典雅精练,从政治抱
负和诗文唱和两个方面颂扬二人的志趣相投,情意深厚。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自己将和微之一起与他在地下重逢欢聚”错。最后一句是说刘禹锡应与微之在地下相遇共游,并非说自己
和微之将与刘禹锡在地下相逢同游。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从内容上来看,“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二句分别从政治理想和诗文唱和两个方面描述了二人
志趣相投的友情。将刘禹锡比作英雄刘备,文I、白二人都热衷于政治革新,可谓志同道合,故以英雄相推
崇,这是二人为友的政治思想基础。后一句则写刘禹锡诗风婉而多讽,其微言大旨,自己能知之。这是指
在诗文方面白居易也是刘禹锡的知音。
②从手法上来看,结合文化常识和注释可知,这两句都采用了用典的手法。“杯酒英雄君与操”化用了曹操青
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作者在这里以刘备来借指刘禹锡,以曹操来自比,以此典故来表明他们二人有相同
的政治抱负,志向一致。“文章微婉我知丘”化用孔子修撰评价《春秋》的典故,据说孔子修完《春秋》,曾
慨叹说:“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白居易自注说:“《春秋》之旨微而婉也。”
这是作者在表明从诗文唱和方面两人也是知音,体现两人的深厚情谊。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上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
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
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
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
的珍惜。
8.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案】7.A8.①“寒”“暗”二字客观地描写了与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
绕,烟云飘浮,显得更浓更暗;
②“寒”“暗’,二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备感凄暗;
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展现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黯淡的心情,
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从时间上”错误,“数年不见”是时间,“山川阻隔”是空间。应是“从时间、空间上”。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幽深的竹林漂浮着云烟。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
照着蒙蒙的夜雨,阴冷潮湿;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显得更浓更暗。
,,寒,,,,暗,,两字,渲染伤别的气氛。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所以诗人避
实就虚,只以景象渲染映衬,以景寓情。两人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
及对友谊的珍惜。
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是多么凄凉。“寒”“暗”二字表面写灯写竹,实则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使情
景交融,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前途的不明朗。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闲步
韩健®
庄南纵步游荒野,独鸟寒烟轻惹惹。
傍山疏雨湿秋花,僻路浅泉浮败果。
樵人相见指惊馨②,牧童四散收嘶马。
一壶倾尽未能归,黄昏更望诸峰火。
【注】①韩傀:晚唐诗人,本诗写于唐末社会动荡不安之时。②磨:同“糜”,即獐子。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闲步”为线索,首句入题,然后描绘闲步所见景象,最后落笔于诗人自身,层次井然。
B.首句“纵步”一词描绘出平日里闲适洒脱、陶醉于自然美景、在荒野中悠闲漫步的诗人形象。
C.颔联用疏雨、秋花、僻路、败果几个意象,营造出秋雨中凄清冷寂的氛围,增添了诗歌的悲凉色彩。
D.尾联“黄昏更望诸峰火”表明时间流逝,天已黄昏,揭示了诗人闲步时间之长及不能返回的原因。
10.词评家说,韩傀遣词看似平易,实则蕴含颇深,本诗颈联的“惊”和“嘶”就体现了这一特征,请结合诗句
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9.B10.①“惊",受到惊扰;“嘶”,发出嘶鸣声。
②獐子四处活动,突然受到惊扰飞速逃窜;马儿正在吃草,突然感到不安发出嘶鸣声,因此打柴人慌张地
喊叫指点,牧童忙碌着四处奔跑追赶。
③“惊”和“嘶”用词精妙,看似平易实则蕴含颇深,将獐子、马儿受到惊扰之后的紧张、慌乱情状生动而逼真
地描绘出来,同时还引发读者的想象:獐子和马儿的生活环境极不安宁。“惊”和“嘶”表现的既是眼前实景,
又是现实的隐喻,诗人以物写人,借动物在极不安宁环境下的紧张、慌张来表现诗人在动荡不安、战乱不
息的黑暗环境中的紧张、压抑、苦闷和深深的忧虑。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描绘出平日里闲适洒脱、陶醉于自然美景、在荒野中悠闲漫步的诗人形象”理解有误,从诗中“樵人相见
指惊府,牧童四散收嘶马”“一壶倾尽未能归,黄昏更望诸峰火”等句可以看出,“纵步”一词应是描绘出平日
里抑郁烦闷、纵步于荒野、欲在自然中排遣苦闷的诗人形象。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颈联“樵人相见指惊磨,牧童四散收嘶马”描写的是一个混乱的场面:獐子四处活动,突然受到惊扰飞速逃窜,
正在山间吃草的马群突然感到不安发出嘶鸣声,因此打柴人慌张地喊叫指点,牧童忙碌着四处奔跑追赶。
“惊”,指獐子受到惊扰;“嘶”,指马群发出嘶鸣声。
此处,首联和颔联的沉郁潜静突然之间被打破。“惊”和“嘶”充分体现了场面的混乱。獐子受到惊扰,是因为
逃难的人们来到深山,打扰了它们的生活,而马“嘶”也是因为远处烽火所引起。“惊”和“嘶”两字看似平易,
实则蕴含颇深,将獐子、马儿受到惊扰之后的紧张、慌乱情状生动而逼真地描绘出来。不禁让读者想象这
个场面是眼前实景吗?当然是,但也不限于此,它既是诗人内心情感另一方面的外化,也是现实的隐喻。“惊”
和“嘶”表现的既是眼前实景,又是现实的隐喻,诗人以物写人,借动物在极不安宁环境下的紧张、慌张来表
现诗人在动荡不安、战乱不息的黑暗环境中的紧张、压抑、苦闷和深深的忧虑。
韩催生活在晚唐时期,他的一生见证了唐王朝由衰而亡的经过。这一联就是对唐王朝灭亡前后动荡不安的
时局的隐喻,也揭示出前两联诗人空荡寂寥的情感的缘由。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耦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辆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王维曾在此隐居三十余年。裴迪,王维诗友。②接舆:
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装狂遁世。
1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山中秋景。“转”字形象地写出了山色因季节而变的动态;“日”字让流动的水带给人始终如一
的守恒之感。
B.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柴门表现田园隐居生活;倚杖临风,暮听蝉鸣,侧
面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百无聊赖的惆怅。
C.尾联用典,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又把裴迪与春秋时的楚国狂士接舆相比,描绘出王、裴二
人一起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
D.首联、颈联侧重写景,描绘辆川附近的深秋暮色;颔联、尾联侧重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隐士的形
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
12.阅读以下链接文字,回答问题。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
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的“□□□□□,□□□口□”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
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选自《红楼梦》“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有改动)
化用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将他人作品语言,根据表达的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虽然黛玉认为前人的
句子更“淡而现成”,但本诗的化用仍有其精妙之处,请你结合诗句分析本诗化用之妙。
【答案】11.B12.①本诗的“墟里上孤烟”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上”化用“依
依”。②本诗借用陶诗情境,暗写“墟里”远离“渡口”,表现居处远离世俗的清幽。③“上”字为诗人灵活使用,
用白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立体感、画面感(立体感)。④“上”虽没有“依依”那样移情于
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无我之境,也能显出淡然之境。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B.“怀才不遇百无聊赖的惆怅”错误。全诗写景写人,物我和一,情景交融,陶醉其中,安闲潇洒,抒写了闲
居之乐。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①首先填出林黛玉告诉香菱的是谁的诗句,是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香菱口中“上孤烟”的“上”
字是从陶渊明“依依”两字化用而来。然后分析化用的精妙之处。
②本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描写渡口处只剩水面上一轮落日,村里的炊烟正袅袅上升。而陶诗“暧暧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王诗正是
借用陶诗情境,暗写“墟里”远离“渡口”,表现居处远离世俗的清幽。
③陶诗“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
王诗,,上,,字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
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上”字为诗人灵活使用,用白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
立体感、画面感(立体感)。
④“依依”是拟人手法,移情于景,是“有我”之境;“上”虽没有“依依”那样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
是一幅无我之境,也能显出淡然之境。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注]①徐君猷:名大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当时黄州知州。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先描写自然,再转到描写民俗生活,选取的景象与人物活动十分具有代表性。
B.词的下阕写苏轼与徐君猷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州开放大学2024年《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1-4终考答案
- 2024企业信用借款合同模板3篇
- 秋季学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计划
- (新)2025年急救相关知识考试题库带答案(综合题)
- 1 《开开心心上学去》(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 2025版高考生物第一部分专题练专练1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 2024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厂房租赁协议2篇
-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2024年度居间服务评价与改进合同3篇
- 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课程整合研究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校本研修教研工作总结汇报课件
- 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修订)
-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课件
- 空白货品签收单
- 建筑电气施工图(1)课件
-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奖惩考核办法课案
- 泰康人寿养老社区介绍课件
- T∕CSTM 00584-2022 建筑用晶体硅光伏屋面瓦
- 2020春国家开放大学《应用写作》形考任务1-6参考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生活中的法律第二单元测验答案
- CAMDS操作方法及使用技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