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解析版_第1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解析版_第2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解析版_第3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解析版_第4页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17:九下课内古诗词阅读精练一、字词书写1.(2024·山西太原·一模)赏读纳兰性德的书法作品《浣溪沙》,请将其中描写营垒、关城荒凉破败的句子,用楷体正确规范地写到田字格里内。【答案】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临摹。汉字书写要求用楷体字工整、美观地书写。首先要保证汉字书写绝对正确;其次要掌理好所给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比例。《浣溪沙》全文内容为“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其中“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句描写了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的景象。二、填空题2.(2024·山西·中考真题)请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选用其中合适的四字词语,填入诗句点评的空缺处。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满江红》)点评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______的“竞雄”精神。【答案】鉴湖女侠【详解】本题考查书法鉴赏和诗句赏析。该书法作品是1939年,周恩来为其表妹的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对表妹寄予厚望,鼓励其向秋瑾学习。秋瑾,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本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是说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这四句是秋瑾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自己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故选用该书法作品中的“鉴湖女侠”最为合适。三、选择题3.(2024·天津南开·三模)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A.首联中的“一经”指儒家经典,“干戈”指兵器。这两句的意思是:我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入仕开始,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B.颔联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一语双关,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D.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含蓄地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D.“含蓄地表明”有误,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故选D。4.(2024·四川雅安·三模)下列关于这首诗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A.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作者运用拟人,化动为静,描写了潼关的险峻,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全曲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意为: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作者化静为动,描写了潼关的险峻,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不是“化动为静”;故选B。四、诗歌鉴赏(一)(2024·河南新乡·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5.下面诗句与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6.有人说本诗颔联的“悠悠”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中的“悠悠”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请说明理由。【答案】5.C6.不赞同,本诗颔联的“悠悠”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范仲淹《渔家傲》中的“悠悠”表达了诗人身在边塞时的浓浓思乡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古诗的情感。本诗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思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这里抒发的是思乡之情。A.“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思是: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塞外雄浑壮阔之景的赞美;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的意思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表达了知音难觅的苦闷;故选C。6.本题考查理解赏析重点词语。《黄鹤楼》颔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意思是: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这里的“悠悠”写出了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范仲淹《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意思是: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这里的“悠悠”写出了笛声的悠扬。借边塞上的笛声来渲染烘托诗人内心的思乡之苦和凄凉之情。因此这两处的“悠悠”体现的内容不同,所表达的情感意蕴也不同,因此不赞同。(二)(2024·山西太原·三模)《渔家傲·秋思》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请你参考批注示例,完成下面的问题,为此诗做批注。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7.问题:词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批注:“异”主要表现在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城门早闭。任务:这首词意境深邃,请选择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进行赏析。【答案】采用了互文的手法,用将军与战士的白发和泪,表达了在漫长的戍边生活中的思乡之情。【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可从修辞或写作手法等角度来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征战多年,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已是满头白发,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心中都有乡思无尽,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写作手法上,这句诗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的情怀。(三)(2024·云南昭通·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8.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B.词中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D.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9.“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本词及《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都写到“雁”。请分别结合其诗句品析。【答案】8.C9.《渔家傲•秋思》中,词人以南飞大雁的径去不留,衬托出边塞的满目荒凉、苦寒萧瑟,暗示守边征夫的生活艰苦;《月夜忆舍弟》中以孤雁的哀鸣渲染了边塞浓重悲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解析】8.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思是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本项“鲜明地表达了”赏析有误,应为“含蓄地表达了”;故选C。9.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的能力。“衡阳雁去无留意”意为: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句中的“雁”意味着秋天的到来,展现边塞寒风萧瑟、满目凄凉之景,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含蓄表达了诗人与兄弟离散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该句着重写景,“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用“衡阳雁去”的传说,衬出秋天的寒风萧瑟,满目荒凉,暗示守边征夫生活的艰苦。(四)(2024·山东泰安·二模)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0.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B.上阕以一个“异”字统领景物特点,渲染了边塞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C.“霜满地”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D.全词抒发了作者立志替君王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的满腔豪情。11.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塞下风景与中原地带风景的大不相同。B.上阕后半部分景物描写极具感染力,边声、号角声写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充满祥和之气的战地画面。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了词人与征夫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家乡,却又因战功未建,不能如愿而归。D.整首词意境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词中描写的是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词人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情感,读来真切感人。【答案】10.D11.B【解析】10.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D.“抒发了作者立志替君王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的满腔豪情”的理解有误,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故选D。11.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B.有误,展现出一种肃杀之气,并非“祥和之气”;故选B。(五)(2024·陕西咸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2.小晨不明白这首词的第二句中为什么用“雁”而不用“燕”,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他的问题。13.《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春望》则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时的作品。两首作品都写到了“泪”,请分析这两个“泪”中蕴含情感的不同之处。【答案】12.本诗描绘了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风光,表现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雁”在边塞常见,更兼有抒发乡愁的含义。而“燕”在古诗词里往往代表春天和生机。因此应该用“雁”,而不用“燕”。13.①《渔家傲•秋思》中的眼泪是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之期无从谈起,将士们久戍边塞思念家乡,内心悲怆而伤心落泪。②《春望》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都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一片凋敝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分析】12.本题考查理解意象含义的能力。“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句意是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大雁到了秋季,就会从寒冷的北方迁徙到南方来,其实表现了北方萧瑟寒凉凄苦的环境氛围,侧面烘托出戍边将士思乡的心情。而古诗词中“燕”,往往代表春天来临,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因此应该用“雁”字,而不用“燕”字。13.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句意是: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句意是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依据两句句意可知,将士们流泪的原因是战争未胜,无法归乡,只能坚守边疆,因而越发思念家乡,内心不免悲怆凄凉。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的意思是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依据两句句意可知,作者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体会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写出了睹物伤情,同时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情怀和爱国之情。(六)(2024·广西桂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场面盛大的“太守出猎图”。B.“卷平冈”极言速度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C.下阕借用“遣冯唐”的典故来表达情感和志向。D.最终词人如愿挽弓劲射、战场杀敌、气概非凡。15.苏轼称此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请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为例,分析苏词的风格特点。【答案】14.D15.示例:苏词风格豪放乐观、旷达洒脱。“酒酣胸胆尚开张”,描写出猎后开怀畅饮,胆气更为豪壮的景象,充满洒脱豪迈之气;“鬓微霜,又何妨”写诗人年事虽高却不在意,甚至还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反问语气表现出苏轼的乐观旷达。【解析】14.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与分析。D.“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朝廷什么时候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我呢?到那时我终将把饰以彩绘的弓拉得像圆月,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军队的天狼星射下来。表述了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所以“最终词人如愿”的理解与分析有误;故选D。15.本题考查诗词的风格特点。“酒酣胸胆尚开张”意思是:酒酣之后胸襟更开阔、胆气更豪壮。写出诗人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充满洒脱豪迈之气;“鬓微霜,又何妨”意思是:鬓角稍白,又有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御敌报国。反问语气表现出苏轼的乐观旷达;所以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这两句词,可以看出苏词风格豪放乐观、旷达洒脱的特点。(七)(2024·山东德州·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西江月·黄陵庙①南宋张孝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③,准拟④岳阳楼上。【注】①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②波神:水神。③霓裳:唐代名曲。④准拟:准定。16.这首词的风格属于哪一流派?特点是什么?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满载一船明月”中“载”字将月光具象化,形象地描绘出月下行舟的浪漫情景。B.“平铺千里秋江”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创造出一种宽广晦暗的意境。C.“斜阳”与马致远笔下“夕阳西下”中的“夕阳”,都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D.“水晶宫里奏霓裳”,涛声悦耳如奏名曲,生动的夸张手法表现出词人丰富的想象力。18.这首词中“今朝露宿何妨”与“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何妨”一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6.豪放派;特点是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宏雄放。17.A18.示例:词人遇风浪受阻,不但没有沮丧,反而豁达乐观。看秋江明月斜阳细浪,内心愉悦,表现其随遇而安的豪情;而《江城子》中的“何妨”,表现苏轼老当益壮、雄心不改的豪情。两首词中的“何妨”,均用反问手法,运用强烈的语气传达出词人乐观豪迈之情。【解析】1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诗歌鉴赏。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 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豪放派的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上片起首的“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两句,词人说自己满载着一船秋色,行驶在辽阔的江面上。“明月”二字,极为传神地将秋日那种苍茫的色调表现出来。寥寥数语,创作视野广阔,就勾勒出一幅秋高气爽、江天一色的秋景图。接下来的“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二句,词人说好像是波神想要挽留自己一起欣赏那斜阳的光辉,所以江面上才泛起了“鳞鳞细浪”,波光闪闪。词的上片极富情趣,词人本是在赴任途中被风浪所阻,但词人却充满浪漫主义情怀,说是“波神”的挽留,这种将现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的手法,将词人心中的快感展现无遗;下片起首的“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两句,词人说如果明天风向能够好转,那么今晚就是露宿在江边又有何妨,可见词人心境的愉悦。“水晶官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词人说自己露宿江边,听到江中的波涛阵阵,就好像是水晶宫在演奏着《霓裳羽衣曲》一样动听,等到达岳阳时,自己一定要登楼眺望洞庭湖上美不胜收的景色。词的下片借景抒情,将词人浓烈的主观感情融人其中,表现了词人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全词围绕船行秋江着笔,有月夜泛舟的情景,有对“明日风回”的期望,有“今朝露宿”的处境,有对每阳盛状的向往。充满了想象,主观感情色彩浓烈,气象恢弘雄放,属于豪放派的作品。1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表现手法。B.“都创造出一种宽广晦暗的意境”有误。“平铺千里秋江”描写的是,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通过运用词汇“铺”“千里”,创造出“开阔”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秋高气爽、江天一色的秋景图;“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描写出洞庭湖“开阔”的意境;故“平铺千里秋江”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创造出一种“开阔”而非“晦暗”的意境。C.“都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误。“波神留我看斜阳”,意思是仿佛是水神留我欣赏斜阳。“斜阳”表达一种轻松、愉悦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D.“夸张手法表现出词人丰富的想象力”有误。“水晶宫里奏霓裳”意思是:江上的声响像是水府在演《霓裳羽衣曲》,将“江上的声响”比喻成“水府在演《霓裳羽衣曲》”,采用了“比喻”而非“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将词人浓烈的主观感情融入其中,表现了词人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故选A。1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情感主旨。“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意思是:最好明天风向变了,就可以行船启程,今晚露宿也就没什么关系。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那样泰然自若。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风向转变。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这些,都显示出作者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又何妨”的意思是: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该句表明词人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是希望能得到建功立业的机会,表现出老当益壮的豪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企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以及驰骋疆场、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两首词中的“何妨”,均用反问手法,运用强烈的语气传达出词人乐观豪迈之情。(八)(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二模)七仙中学开展“弘扬东坡文化”游五公祠研学活动,面对苏公雕像时,林志同学忍不住吟诵以下诗篇。请你参与。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9.林志同学说这首词气概豪迈,一个“”贯穿全篇,上片写出太守出猎盛大壮观的场面,“”三个字极言行走之快,体现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20.请结合作者的志向给同学们说说你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理解。【答案】19.狂卷平冈20.“如满月”这里运用比喻修辞,作者勾勒了一个弯弓射箭的英雄形象。“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绘,抒发了本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解析】19.本题主要考查内容理解。“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句意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轻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这首词气概豪迈,“狂”字为全篇定下纵情、豪放的感情基调;“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狩猎情绪激昂,精神抖擞。“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故第一空填写:狂;第二空填写:卷平冈。2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句意为:我终将把饰以彩绘的弓拉得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本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拉满的雕弓比作满月,生动形象地描绘一个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西夏军队。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本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企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以及驰骋疆场、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九)(2024·河南南阳·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21.下列句子与本词风格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D.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2.“可怜白发生”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赏析。【答案】21.B22.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之情。【解析】21.本题考查诗词风格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属于豪放风格。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此句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词人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融入其中,表达了词人壮志满怀的赤子之心。风格为豪放。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出自五代李煜的《相见欢》,意思是: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此句运用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风格为婉约。C.“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出自《满江红·小住京华》,意思是: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此句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风格为豪放。D.“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出自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意思是: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此句描写了塞下的秋景,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风格为豪放。故选B。2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可怜白发生”意思是:可怜已成了白发人!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之情。结合全词看,“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戛然而止的写法,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十)(2024·河南漯河·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以“醉里挑灯看剑”这一场景引读者入梦境,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B.本词中“沙场秋点兵”中的“秋”,与“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中的“秋”,都渲染出一种秋天肃杀、凄凉的氛围。C.本词与《观沧海》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本词梦境与现实相结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D.读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便会想到“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都体现出作者杀敌报国的爱国激情。24.辛弃疾作为豪放词人的代表,其词独具个人风格,于豪放之中更多了些悲慨。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悲慨”的理解。【答案】23.B24.本词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对照,给“壮词”增加了悲凉慷慨的色彩。【解析】23.本题考查诗句鉴赏。B.“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写出了肃杀的氛围,点明作战的季节,渲染了出征前悲壮的气氛;“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中的“秋”则是一种澄明之感,并无肃杀氛围;故选B。24.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这首词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从现实进入梦境,“可怜白发生”由梦境回到现实,中间都是梦境,是对往事的回忆,分别描绘了军营分食牛肉、听乐曲、沙场点兵、激烈的战斗场面等几个画面,这些画面是豪迈的、雄壮的、肃杀的、激烈的,展现出壮阔的氛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则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壮志,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梦境,“可怜白发生”写作者从梦境回到现实,理想没有实现,而白发已经生出,“白发”二字点明了作者此时的苍老的境况,梦境和现实对比,理想和现实对比,情感由壮而悲,梦境越是雄壮,越是能反衬出此时已生白发的作者的凄凉、抑郁、愤慨,给“壮词”增加了悲凉慷慨的色彩。(十一)(2024·河南周口·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2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26.“殊未屑!”一句后面叹号的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25.示例: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26.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很不甘心做女子”,句末的感叹号表达出词人对命运不公的强烈愤慨和与传统决裂的决心。【解析】25.本题考查诗歌中意境的理解把握。“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意思是“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描写的是篱笆之下的菊花全部争相盛开,秋天的景色十分明净、清爽的美丽画面。有“篱笆”“黄花”“秋色”等景象,据此描绘即可。示例: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湛蓝的天空像是被擦拭过一样,鲜妍明媚,干净而空灵。篱笆下菊花绽放,满眼金黄,耀眼可爱,花朵不时在风中摇晃,空气中散发出阵阵花香。2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殊未屑!”的意思是:(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感叹号,表达自己对做一个贵妇人的强烈的不甘心。再联系。“苦将侬,强派作蛾眉”可知,诗人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从而可看出“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强烈愤慨和与传统决裂的决心。(十二)(2024·黑龙江大庆·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2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反映出她四处飘荡的艰辛和对个人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C.“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D.“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28.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答案】27.A28.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解析】2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A.“八年风味徒思浙”的意思是: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这里主要表达的是词人对贵妇人生活的厌恶和不屑;故选A。2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意为: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莽红尘”形象地描绘出了尘世的广阔与纷杂,突出了在这茫茫人世间寻觅知音的艰难。“何处觅知音”则直接而强烈地表达出一种孤独、迷茫与失落之感,体现出作者对知音难寻的慨叹与无奈。“青衫湿”借用了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这里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更是情感上的一种极度悲伤与惆怅的外显,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忧之情。(十三)(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古诗词鉴赏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③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④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①吟啸:高声吟咏。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微寒。④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27.(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展现的画面。(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1)词人出游遇雨,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似乎也能轻快得胜过骑马,怕什么呢?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从容、镇定地穿行于烟雨之中,过好人生。(2)乐观旷达(或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示例: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可以看出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毫不去留意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把它当作背景音乐的豁达心境;②“竹杖芒鞋轻胜马”:可以读出作者虽然穿着草鞋,拄着竹杖,步伐似乎也轻快胜马的乐观心态;③“一蓑烟雨任平生”:能读出作者听任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读出词人“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的哲思⋯⋯【详解】(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为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作答时抓住“竹杖”“芒鞋”“蓑”“烟雨”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无惧风雨笑对人生的画面。示例: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词人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有什么怕的呢?词人一身蓑衣,就算有再大的风雨也没什么关系,照样过好一生。(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根据上片中“何妨吟啸且徐行”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苏州自己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淡定;根据上片“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联系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可知,“萧瑟”“风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不顺;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可知,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磨难)”定会过去,“晴天(美好)”终会到来,作者不惧苦难,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表现了词人胸怀坦荡、听任自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苦难之时,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十四)(2024·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0.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序文中“不觉”,表明词人知道紧张狼狈于事无补,所以淡然面对不期而至的风雨。B.“穿林打叶声”从听觉角度描绘雨骤风急,“莫听”则写出词人不为风雨所动的洒脱。C.“料峭”与“微冷”,突出词人现实感受到的寒意,也表现出了他内心的孤寂和凄凉。D.“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赋予山头斜阳人的动作和情态。31.词中的“谁怕”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两个词语所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答案】30.C31.①《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谁怕”侧重于表达苏轼在逆境中对人生的感悟和超脱。②《登飞来峰》为王安石三十岁时所作。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不畏”侧重于表达王安石在追求政治理想过程中对困难和阻碍的勇敢面对。【解析】3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料峭”与“微冷”主要是写自然环境的寒意,而非突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这首词主要表达的是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虽然经历风雨,但并不在意,体现的是一种超然的心境,并非是内心孤寂凄凉。故选C。3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苏轼的《定风波》中的“谁怕”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虽然都表达了一种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态度,但由于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这两个词语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区别。苏轼的“谁怕”是作于自己被贬黄州时,在描述自己在雨中漫步时的情景,即使没有雨具,也不觉得狼狈,反而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这反映了苏轼一生多次遭遇政治风波,被贬谪的经历,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为外界环境所左右。他的这种态度在他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王安石的“不畏”则是在表达他攀登飞来峰时的决心和勇气。“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王安石在推行变法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和困难,“不畏”体现出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不畏艰险、敢于挑战的决心和勇气,“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反映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改革家力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坚定和果敢。总的来说,苏轼的“谁怕”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在逆境中个人心态上的超然和洒脱,而王安石的“不畏”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在追求政治理想过程中行动上的坚定和勇敢。(十五)(2024·云南玉溪·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词为作者外出突遇风雨而作,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雨中和雨后两个部分,事小旨大。B.苏轼在雨中依然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出了他对权贵的蔑视与不屑。C.本词中的风雨具有双重含义,既指野外途中的风雨,也暗指作者人生路途中的风雨。D.“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过天晴的喜悦之情。33.苏轼雨后填词,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李商隐雨夜作诗,留下了《夜雨寄北》,同为遇雨而书的文章,请你说说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32.B33.①苏词通过途中遇雨一事,表达了作者即使身处逆境,屡遭挫折,但依然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②李诗写于巴山夜雨之时,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的无奈,孤独寂寞的愁苦和对对方的深深思念。【解析】3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B.“竹杖芒鞋轻胜马”,夸张手法,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故本项“写出了他对权贵的蔑视与不屑”的表述错误;故选B。3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根据《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意思为: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据此可知,苏轼不畏风雨,勇敢前行。也体现苏轼对于人生的困难与挫折的态度,他会以乐观的态度,不畏惧挫折和磨难,笑对生活,勇敢前行。根据《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意为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显然是想像相逢后彻夜畅谈的景象,不说思念,只说相见的欢乐,更显得思念情深。“剪烛西窗”表达了思念妻子、渴望相聚夜谈的情意。从而表达出作者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与因思念家人而引发的伤感。(十六)(23-24九年级上·山东济宁·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3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忆往昔,再现了二十多年前与豪英午桥宴饮的欢乐场景。B.结尾写“渔唱”,委婉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归隐情绪,以景结情,余味悠长。C.“杏花”与“吹笛”两个句子,有声有色,视听结合,画面感极强。D.上片重在记叙描写,下片重在议论抒情,今昔对比,浑成自然。35.“二十余年如一梦”与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都写到了“梦”,“梦”中蕴含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34.B35.示例:本词中作者将二十余年的往昔生活比喻为一场梦,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抒发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辛弃疾借梦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解析】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意思是: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词人将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流露出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没有“归隐情绪”。故选B。35.本题考查情感理解。“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意思是: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写作者在北宋沦亡后,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产生恶梦一般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蕴含着因国破家亡、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怅惘之情。“梦回吹角连营”意思是: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以“梦”的形式写出了词人杀敌建功的强烈愿望,表达了词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感伤。(23-24九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36.下列对词理解赏析不正确的选项是(

)A.全词上下片都以写回忆为主,描写了词人往昔在家乡与朋友一次宴饮的场景。B.上片的“忆昔”和下片的“三更”很好地呼应了词题“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C.下片的“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两句,表达了词人经历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的伤感。D.下片的“新晴”与上片的“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之境联系起来,再现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37.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语:“‘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造语妙绝,清婉奇丽”。请结合词句内容及手法简要分析。38.有人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一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你是否同意该说法?简要阐述理由。【答案】36.A37.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或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反映了作者的闲情雅兴。38.同意。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不同意,“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解析】36.本题考查对词的理解赏析。A.有误,这首词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是回忆;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故选A。37.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杏花幽香淡雅,笛声清韵悠远,此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尽显春夜之静谧典雅,将诗人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38.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诗歌尾句的能力。考生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回答“不同意”,只要能结合诗意和词人的情感自圆其说即可。如果回答“同意”,其理由是:这首词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一笔,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尾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愁苦便淡去许多后,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如果回答“不同意”,其理由是:尾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意思是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人生悲慨、国恨家仇,除了渔夫们还在半夜低声传唱,还有谁能记得呢?这句诗表达的是词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自己漂泊四方的寂寞和悲凉。所以,尾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只是看起来是抒发旷达之情,实际上抒发的是消极和无奈,表达的并不是作者的旷达之情。(十八)(2024·湖南永州·一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注释】①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为了收复中原,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未被采纳。39.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起句“转”“又”二字,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悲苦凄凉的感情基调。B.“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表达了作者因中秋夜无法与家人团聚而生的愁思。C.下片中的“清光”,指月亮清亮的光辉,象征光明,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报国理想。D.这首词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词人在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40.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了这首词中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请说说习总书记引用这句诗寄予新时代青年怎样的期望?

【答案】39.C40.示例:希望青年勇担历史责任,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解析】3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A.这是一首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其感情基调是激昂的,并非悲苦凄凉;B.“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不是“表达了作者因中秋夜无法与家人团聚而生的愁思”;D.作者想象丰富,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不是“以小见大”的手法;故选C。40.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意为: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大好山河,表现了诗人立鸿鹄志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中引用“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指出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十九)(2024·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41.全诗并没有控诉战争之语,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诗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诗人开篇用“八十”与“十五”两个年龄数字,暗示老兵从军时间之长,突出了兵役的繁重;②通过描写征战之人返乡时满眼荒凉、人亡园荒的景象(通过描写老兵与乡人的对话,道出老兵家中人事变化,往日家园如今已“松柏冢累累”),突出了战争对家园的破坏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③通过描写老兵采摘野菜准备做饭、饭熟后不知送给谁、出门东望泪湿衣衫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老兵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心酸孤独的心理),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和主旨。《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通过叙述一个老兵从十五岁参军到八十岁才得以回家的经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个人命运的摧毁。诗中通过对老兵返乡后所见景象的描写,如家破人亡、荒野荒凉,传达了深沉的哀伤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虽然诗中没有直接谴责战争,但通过对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情绪的细腻刻画,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该句用“八十”与“十五”两个年龄数字,暗示老兵从军时间之长,突出了兵役的繁重;“始”字传达出老兵思念家乡,期盼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这两句通过描写老兵与乡人的对话,道出老兵家中人事变化,往日家园如今已“松柏冢累累”,也反映了乡人见到几十年未见的老兵时的复杂心情。“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两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老兵家中的荒凉、破败的场景,从侧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重。“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描写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不知饴阿谁”表现了老兵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老兵内心对家人团聚的期盼与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示例:“松柏”和“冢”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侧面表现主人公盼与家人团聚,但是愿望落空的失望、痛苦的心情。突出了战争对家园的破坏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兔”“雉”“旅谷”“旅葵”四种景物表现了主人公家中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生动刻画出主人公内心彻底失望的无言之痛,从而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重。(二十)(2024·河南鹤壁·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42.请分析“十五”“八十”这组数字的作用。43.“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写出了老兵怎样的心理?【答案】42.“十五”和“八十”这组数字,突出老兵从军时间之长,表现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反映人民深受其苦。43.写出了老兵茫然失措、孤独哀伤的心理。【解析】42.本题考查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意思是:老兵“十五”岁就随军队出征打仗,一直到了“八十”岁才返回家中。从“十五”到“八十”,对人的生命来说,时间跨度十分长,由此可知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表现兵役的繁重,揭露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人民的残酷伤害。4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这句诗意为: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老兵做好了饭,却不知道让谁吃。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前句“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可知,老兵离家多年,家中亲人多已离世。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所以这两句诗表现了老兵茫然无措的心情,表达了老兵孤独凄凉的心情。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二十一)(2024·山西·三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44.请结合诗歌内容,将《十五从军征》板书设计空缺部分补充完整。【答案】(1)八十得归(2)泪落沾衣(或“悲痛伤心”)【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鉴赏。第一空:诗歌首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直接揭示了写作背景。诗人从十五岁起就离开家乡去从军,直到八十岁才得以归来。这里的“八十得归”不仅表达了诗人漫长的军旅生涯,也体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为全诗奠定了沉重的基调。因此,这一空可填“八十得归”。第二空:全诗《十五从军征》通过描述一位老兵从十五岁离家从军,直到八十岁才返回家乡的经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老兵归家后,发现家中已是“松柏冢累累”,院子荒芜,家中无人,只有野兔从狗洞中进出,野鸡在梁上乱飞,庭院中长出了野生的谷子和井边生长着野葵。这些景象都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老兵孤苦伶仃,只能自己动手做饭羹,但当饭菜做好后,却无人共享,这种孤独和凄凉让人深感心痛。尤其是最后一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直接表达了老兵内心的绝望和悲痛。他望向东方,那里可能是他年轻时离开的方向,也是他心中家乡的象征,但如今却只能独自面对凄凉和孤独,这种情感上的巨大落差和心灵的巨大痛苦,让人深感同情。因此,全诗的情感主旨是通过对老兵归家后的所见所感进行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渴望。所以,第二空应填“悲痛伤心”或“泪落沾衣”。(二十二)(2024·云南昆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45.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围绕应征多年的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巧妙自然。B.“十五”与“八十”相对照,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极写从军之久。C.诗中的两处语言描写,以对答的形式,表达了几十年未归的主人公对家人的关切。D.本诗以乐景写哀情,情真意切,语言质朴,颇能体现汉乐府善于议论的艺术特点。46.本诗画线句与《梁甫行》中“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都写到了动物,在写法上有何共同妙处?【答案】45.D46.(1)都采用白描手法/环境描写/侧面描写(手法),表现出环境的荒凉破败,人民生活的艰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分析】4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本诗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诗歌能体现汉乐府善于叙事的艺术特点,而非“善于议论”。结合“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可知,这是由远看到近见,描写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是以哀景写哀情,而非“以乐景写哀情”。故选D。4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本诗画线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意思是: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老兵家中的“兔”“雉”两种意象,突出了环境的荒凉破败,写出了老兵家中空无一人的凄凉场景,进而烘托出老兵内心的悲痛。《梁甫行》中“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意思是: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狐兔”两个意象,写住处的荒凉,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据此分析可知,两文都采用了白描手法,描绘了环境(或住处)的荒凉破败,表现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蕴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二十三)(2024·河南周口·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47.在学习这首诗歌时,李雷不理解主人公为何不自己赶快回到家中,还要询问乡里人。请你结合诗句向他解释。48.诗歌结尾主人公流下了泪,这泪水中包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答案】47.示例:李雷,“家中有阿谁”这一句恰切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人的关切,也表现了乡里人见到几十年未见的归人时惊喜、心疼、同情等复杂的心情。如果只写主人公的急切,人物形象就显得不够丰满立体。48.示例:主人公的泪水包括对亲人逝去的悲痛、家园颓败的辛酸、征战多年的痛苦、未来生活的迷茫。【解析】47.本题考查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情感的分析。根据《十五从军征》中的诗句,可知主人公十五岁就从军远征,直到八十岁才得以返回家乡,他在外漂泊了六十五年,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遇到乡里人,迫切地询问“家中有阿谁”,这是他急于了解家人是否安在,家中现状如何的直接体现。这句诗不仅展现了他长时间离家后的急切心情,也揭示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主人公通过询问乡里人,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忐忑和期待,同时也展现了乡里人对他的同情和惊讶。这样的描绘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人物情感更加丰富,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战争对个人和家庭的深远影响。所以,主人公的这一行为是出于对家乡和亲人的急切关心,也是诗歌情感表达的需要。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4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根据“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可知,主人公看到的只是一片坟墓,亲人们早已离世,他无法与他们团聚,心中的悲痛难以言表。结合“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可知,这里描绘了家园荒芜的景象,野兔钻狗洞,野鸡在梁上飞,庭中生长着陌生的谷物,井上长满了葵菜,这些都是家园无人照料的象征,让人感到辛酸。再根据“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知,主人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征战,这种离家的痛苦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在泪水里得到了释放。面对空荡荡的家和荒凉的景象,“不知饴阿谁”表达了主人公对于未来生活的迷茫,没有了亲人,他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将何去何从。因此,诗歌结尾“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主人公的泪水是他复杂情感的交织,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无奈与哀叹。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二十四)(2024·内蒙古呼伦贝尔·二模)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49.请描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画面。50.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答案】49.山路蜿蜒曲折,几番回转就看不见你的踪影了;但我还是伫立在那里凝望着,山路上早已空无一人,只有马蹄印。50.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借西域八月飞雪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解析】49.本题考查对关键诗句的赏析及画面的描绘。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朋友离去,朋友的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相送,凝视着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极为动人。所以传达的情感是:诗人因朋友离开归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和无限惆怅之情。根据意思描述即可。示例:山路盘旋曲折,此时天地万物一片静谧,看着友人越走越远,诗人却还站在原地深情凝望着,一直到友人的身影早已经看不见了,只留下雪上一行深深的马蹄印迹,才彰显着刚刚有人从这里离去。50.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本诗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和爱国热情。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表达了对战友的真挚情感。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抒发了诗人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二十五)(2024·河南濮阳·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51.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两个场景前后有联系吗?请你简要分析。52.岑参借辕门雪地送别友人的故事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你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时代精神?【答案】51.示例:有联系。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了热烈的雪景,属于环境描写;后两句写出军营里载歌载舞,开怀畅饮的热闹景象,即使寒冷但士兵们的热情高涨。故前面是为这里蓄势,让情感到达高潮。52.示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没有异常的悲伤、惆怅,取而代之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异边塞风光以及“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热闹非凡的军营生活,即使离别也多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故可见当时慷慨豪迈、雄浑悲壮的时代精神。【解析】5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了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忽如”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喜情形。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前面热烈的雪景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故前一个场景是为后一个场景蓄势,渲染气氛,为这里的情感抒发做铺垫的。据此言之有理即可。52.本题考查诗歌理解。结合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却没有一味的悲伤、惆怅。结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结合“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可知天气非常恶劣,异常寒冷,但“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军营里热闹非凡,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