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总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3分)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行路难》中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窈窕淑女②.君子好逑③.闲来垂钓碧溪上④.忽复乘舟梦日边⑤.沉舟侧畔千帆过⑥.病树前头万木春⑦.但愿人长久⑧.千里共婵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窈窕、淑、逑、垂钓、碧溪、畔、婵娟”等字词容易写错。2.“爱阅读”社团拟写了一则活动开场白,请你一起完成。同学们:你们好!阅读带给我们_________的胸怀,________的眼光,_________的智慧。阅读让我们走进人间的四月天——“鲜妍百花的冠(miǎn)①________你戴着”;阅读让我们领略苏轼笔下月色如水、疏影摇(yè)②________的美妙境界。畅游书海,(jí)③________取精华,受益无穷。阅读不是获取知识的手段,而是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格。让阅读的习惯融入我们的生活,焕发明媚迷人的风采吧。(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宽广博大博古通今高瞻远瞩 B.高瞻远瞩博古通今宽广博大C.宽广博大高瞻远瞩博古通今 D.博古通今宽广博大高瞻远瞩(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阅读不是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格,而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B.阅读不是获取知识一种手段,而是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格。C.阅读不仅是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格,而且是获取知识的手段。D.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而且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格。【答案】(1)冕曳汲(2)C(3)D【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和汉字书写。先根据拼音写出正确汉字,然后正楷字或行楷字工整地书写下来即可。miǎn——冕,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也用作官吏的代称。体面;堂皇。yè——曳,摇曳:摇荡。jí——汲,汲取:吸取;吸收。【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宽广博大:区域广阔。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广博。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空一,根据“阅读带给我们________的胸怀”语境可知,这里指胸怀广阔,应使用“宽广博大”。空二,根据“________的眼光”语境可知,这里指眼光远大,应使用“高瞻远瞩”。空三,根据“_________的智慧”语境可知,这里指知识广博,应使用“博古通今”。故选C。【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语病辨识与修改。画线句“阅读不是获取知识的手段,而是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格”语病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不是……而是……”改为“不仅是……而且能……”。故选D。3.读名著,写荐语小九参加完名著交流会,想向好友小文推荐《水浒传》《艾青诗选》中的一部,请你结合作品内容任选两个角度帮小九把下面的推荐信补充完整。(推荐角度: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特色、作品影响等)推荐信亲爱的小文:你好!听说你想要阅读经典名著,我想向你推荐_________这本书,因为希望你能喜欢。小九2023年11月8日【答案】示例1:《艾青诗选》,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诗作《向太阳》借歌颂太阳,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信心,读完令我志气高昂。艾青的诗不拘泥外形的束缚,含有大量排比、呼告等,读起来气韵通畅。示例2:《水浒传》,书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有率直忠诚的李逵、武艺高强的林冲、聪明绝顶的吴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内容生动有趣。如梁山泊好汉劫法场:宋江和戴宗遭人陷害,晁盖派兵去劫法场救下他们。英雄们多么重情重义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拟写名著推荐语,从题目中给出的两部名著里任选一部,结合其内容、主旨、艺术特色拟写推荐语即可。如:《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被后人归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它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众多的英雄人物,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艾青诗选》: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内涵与现在诗的外衣最完美的结合。它往往能将“大我”的豁达、“小我”的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他的诗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但诗文的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达到整首诗的高潮,然后是在高潮中谢幕。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使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于耳。二、阅读(67分)(一)(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注释】①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时在博山的王氏庵所作。4.发挥想象,描绘“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所展现的画面。5.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简要分析。【答案】4.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5.①词人用饥鼠、蝙蝠、破窗纸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感;②词人平生为了国事奔忙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借此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心酸;③词人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之大,表现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解析】【导语】这首词描绘了王氏庵的破败之景,饥鼠、蝙蝠、破窗,尽显孤寂。下阕词人感慨半生经历,从塞北到江南,如今容颜已老。但秋夜梦醒,仍心系万里江山,展现出他壮志未酬却胸怀家国的深沉情怀。【4题详解】本题考查意象画面。“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意为: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屋上松风吹急雨”点明环境,是狂风裹挟着骤雨,吹打着屋顶松树;“破纸窗间自语”运用拟人,赋予破纸以人的动作神态。描绘画面时要抓住这些关键元素,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入手,渲染出孤寂、破败氛围。示例:夜黑如墨,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吹得屋上松枝乱晃。骤雨随着劲风倾泻而下,噼里啪啦地敲打着屋顶。屋内昏黄的灯光摇曳不定,破旧的窗纸在风中瑟瑟发抖,发出“沙沙”声响,仿佛在低低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孤寂。【5题详解】本题考查情感理解。词的开篇“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饥鼠绕床寻觅食物,蝙蝠在灯前乱飞乱舞,这一系列混乱、破败的景象映入眼帘,营造出一种荒芜、孤寂的氛围,直观地传递出词人内心的凄凉。“破纸窗间自语”,那被风雨拍打的破窗纸沙沙作响,似在自语,更添孤寂之感,这是词人所处环境的落寞映射。“平生塞北江南”道出词人一生足迹,他为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辗转多地,然而“归来华发苍颜”,多年奔波却落得罢官闲居、容颜老去的下场,往昔壮志与如今境遇对比,心酸溢于言表,壮志未酬意难平。“布被秋宵梦觉”,秋夜本就清冷,从睡梦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眼前万里江山”又凸显出他即便处境艰难,心中仍装着家国河山,报国之志从未磨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思。(二)(1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景公登牛山【汉】韩婴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①、高子②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又俯而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③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④,何暇念死乎!”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选自《韩诗外传》)材料二:送李愿归盘谷序①【唐】韩愈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⑥;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⑦不维,刀锯⑧不加,理⑨乱不知,黜陟⑩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选自《韩昌黎集》)【注释】①国子:指史孔,齐景公大臣。②高子:指梁丘据,齐景公大臣。③婴:晏子,名婴。④恤:担忧、忧虑。⑤本文写于送好友李愿回盘谷隐居时,当时韩愈已经很长时间未得朝廷重用。盘古,地名。⑥茹:蘑菇。⑦车服:代指官职。古代以官职的高下确定所用车子和服饰。⑧刀锯:指刑具。⑨理:治。唐代避高宗李治的名讳,以“理”代“治”。⑩黜陟:指官吏的进退或升降。6.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文言语句方法释义穷居而野处成语推断:穷乡僻壤(1)________而北望齐参考文言现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2)________何暇念死乎查阅工具书:①空闲,没有事的时候;②悠闲;③从容不迫。(3)________濯清泉以自洁联系课内:“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4)________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B.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C.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D.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2)起居无时,惟适之安。9.根据上述材料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补填情思关键词,完成素材整理卡。素材整理卡【思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最后写道:“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时空可以穿越,你认为范仲淹会和齐景公、韩愈成为同归之人吗?结合内容,简述理由。(3)________________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答案】6.①.不讲究居住条件,处于偏僻的地方②.向北③.①④.洗涤7.C8.(1)景公觉得惭愧,举起杯子自己罚自己喝酒,又罚了国子、高子各两杯酒。(2)起居没有一定的时间,只求舒适安闲。9.(1)超脱个人悲喜(或先忧后乐)(2)喜(意思相近即可)(3)不能,齐景公登上牛山后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担心害怕自己不能死得其所,拘泥于个人生死。韩愈送好友回盘谷隐居,既向往隐居登望的生活,却又始终执着于仕途,内心纠结。范仲淹登临岳阳楼展现的则是不计个人得失的先忧后乐之志,胸怀阔大。相较而言,范仲淹的人生追求、人生境界远高于齐景公和韩愈两人,所以很难和他们成为同归之人。【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虽跨越千年,却都展现了古代士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材料一中,晏子以幽默讽刺的方式劝谏齐景公,揭示其贪生怕死的本质,同时展现出士人对现实政治的智慧应对。材料二中,韩愈借李愿归隐之事,表达了对现实官场的不满与无奈,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两篇文章均语言精炼,寓意深远,反映了古代士人独特的人生哲学。【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成语推断:“穷乡僻壤”,意思是荒远偏僻的地方。穷:不讲究居住条件,处于偏僻的地方。据此,“穷居而野处”中“穷”可理解为“不讲究居住条件,处于偏僻的地方”,句意:在荒野之中过着贫寒的生活。(2)参考文言现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意思是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名词作动词,向西。据此,“而北望齐”中“北”可理解为“向北”,句意:向北望着齐国。(3)查阅工具书:确定选①空闲,没有事的时候。句意:哪有工夫念及死啊!(4)联系课内:“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据此,“濯清泉以自洁”中“濯”可理解为“洗涤”,句意:在清冽的泉水里洗涤使得自身洁净。【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多美的国家啊,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假使自古以来没有死,那么我还离开这儿去哪里呢?“美哉国乎”是谓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国美哉乎”,此处断一处;“郁郁蓁蓁”是用来形容前面的“国家”的,此处断一处;“使古而无死者”表示“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的假设条件,故这两句中间断一处;正确划分为: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觞:酒杯,杯子。(2)句重点词语: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惟适之安:只求舒适安闲。【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1)根据《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心中时刻想着百姓,为民着想,替百姓谋福利,而不以个人得失或喜或悲,表现了范仲淹超脱悲喜的情怀,所以第(1)空应该填:超脱悲喜。(2)根据《送李愿归盘谷序》中的“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表现了韩愈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虽在荒野之中过着贫寒的生活却内心欢喜,所以第(2)空应该填:喜。(3)根据甲文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等语句可知,范仲淹登临岳阳楼,展现出来的是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心怀天下的广阔志向;根据乙文中的“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可知,齐景公登上牛山后,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前,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治理好整个国家,而是担心害怕自己不能活得长久,不能长久占有这美丽的世间繁华。由此可见齐景公不能做到心怀天下,仍就只是关心自己的享乐,拘泥于个人生死;根据丙文中的“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可知,韩愈虽然喜欢隐居的生活,但内心并非真正享受,是因为时世不允许自己攀登仕途,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自我排解;故在这三人当中,范仲淹的胸怀最为广阔高远,范仲淹很难和齐景公、韩愈成为同归之人。【点睛】参考译文:【甲】齐景公在牛山上游玩,向北望着齐国,感叹道:“多美的国家啊,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假使自古以来没有死,那么我还离开这儿去哪里呢?”说着便低头哭泣,泪水沾湿了衣襟。国子、高子说:“是啊,我们依仗君王您的恩赐,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乘的是驽马柴车,尚且还不想死,何况是君王您呢?”(景公听了)又低头哭泣。晏子说:“可笑啊!晏婴今日游玩,见到了一位怯懦之君,两位谄媚之臣。倘若自古以来没有死,那么太公今天还活着,我们君王当今可能正披着蓑笠站在田间地头,考虑的只有眼前的事,哪有工夫念及死啊!”景公觉得惭愧,举起杯子自己罚自己喝酒,又罚了史孔、梁丘据各两杯酒。【乙】我在荒野之中过着贫寒的生活,登上高处眺望远方,闲坐在茂密的树荫下度过整日,在清冽的泉水里洗涤使得自身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口;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味美。日常作息时间没有限制,只求安闲舒适。与其当面受到称赞,不如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享受快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去了解政局的混乱,也不去听百官升降的消息。这就是遭遇不合于时世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消逝的地平线——纪念古代重阳节“登高”王开岭①有天,忽然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巍则攀。②奇峰巨顶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也少有无视者,总要上去站一站,临风凭栏,意气一番,感慨几许。③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是爆满。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王勃《滕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④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熏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⑤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九九重阳,更是乐此不疲。⑥我始终认为,登高节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⑦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老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⑧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登高”之名。⑨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偶数谓阴;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⑩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义: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仪式也愈加丰富: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登高。⑪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尔后草木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此时登高,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思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去膜拜的元素,很像爱情或友谊。⑫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当然,对老百姓未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⑬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唐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⑭辞秋,注定是一次丰盛的饯行。⑮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为名胜。对古人来说,若城内或近郊无高处,是非常败兴、非常严重的事。⑯有年去福州,夜宿于山宾馆,被告知旁边即有著名的于山和白塔,心中甚喜,顿觉夜色阑珊、地气充沛,睡得特香。翌日拉开窗帘,大吃一惊,那传说中的于山不过一座土丘,连塔算上,高度也不及对面的一栋楼。⑰千余年来,福州的地标是“三山两塔”,你在城里任一角落,皆可望见这三加二的全景图。历代画家绘福州,只要择五点之一摆画案,出来的全是鸟瞰图。现在,福州人该去哪里登高呢?⑱从前人的心目中是有“高”的,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的吸引力。先人所涉足者,多为在野之高、山水之高、天赐之高,先人不仅慕之趋之,还忠实地护高、养高,对身边的高物,不敢随便削弱或降低它,不敢做有损它尊严与荣誉的事。⑲还有一点,即先人自然之子的秉性。在对时季的敏感、对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我们不仅迟钝,而且寡情。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⑳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㉑我们的刻度变了,视觉和灵魂的刻度都变了;我们所用的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结果,人造的高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缩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丧失了远方的地平线。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今天,城市的小朋友谁见过地平线?㉒在心里,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那漫山遍野赤裸裸的笑声致敬,向那消逝的远方的地平线致敬。(有删减)1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文章,特别是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都与“登高”有关。B.登高对古代文人墨客来说是一种强烈的诱惑,也是一味精神致幻药。C.九九重阳的习俗源于战国时期,“重阳”一词一开始就有“欢愉”之意。D.文章用插叙的手法,写自己去福州的所见所感的目的是为下文做铺垫。1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并完成下表。登高的文化表达古人之为①写作手法:④纪念九九重阳,登高“辞背”,赏秋的欢聚与热闹;②今人之为③1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1)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从句式角度赏析)(2)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从修辞角度赏析)13.全文用大量篇幅介绍登高的意义,文章却以“消逝的地平线”为题,小哲不太理解。请你结合全文内容,为他解惑。【答案】10.A11.①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②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葱茏年华。③仅仅把重阳节理解为敬老节,没有可以登高之所,被人忽略。或者(把登高窄化为“敬老”)(意思相近即可)④对比12.(1)示例:使用短句,节奏明快,语言富有韵律,能书写出古人登高纪念重阳时游人如织、热闹欢快的场景特点,表现秋天丰收时人们内心的爽快、喜悦之情,以及友人相约、把酒共饮,登高望远的雅兴之浓。(2)示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城市化进程已经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强调了现代文明一步步取代自然之高,人们对于登高节的文化意义实质感知愈加模糊的趋势愈演愈烈,表达了作者对登高节这一传统文化习俗日渐远离当代人的生活时的无奈与失落之情。13.小哲你好!文章确实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了古人登高眺远,放牧视野,追求心灵彻悟;赏秋欢聚,享受生活情趣;思念远客、追忆往事,延年益寿,祈福求安的情感寄托以及不负天地、无愧人生,不断“往高处走”的精神追求等丰富的情趣和内涵。与之相比,随着社会文明的推进,生活节奏加快,今人却早已丧失了登高的闲情雅致与精神追求,重阳登高也简化成敬老符号。文本意在通过这种对比,来揭示优秀传统文化正如“地平线”那样正在“消失”的事实,从而表达作者对优秀民族习俗和它蕴含的文化面临传承危机的思考以及对登高所代表的优秀民族习俗文化逐渐逝去的无限惋惜。(意对即可)【解析】【导语】文章通过“登高”这一文化符号,追溯重阳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展现古人由登高带来的视野开阔和精神满足,同时对当代文化的割裂与自然毁损进行深刻反思。作者以抒情与议论相结合,对比古今,突出重阳“登高”背后的浪漫与诗意,强调人们对自然和文化传承的忽视,呼吁珍视精神的远方和生命的广度。用轻松笔触与批判视角,触发读者的文化省思与价值回归。【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辨析。A.“古代的文章,特别是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都与‘登高’有关”有误。根据第③段“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是爆满。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可知,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并非“古代的文章,特别是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都与‘登高’有关”。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及写作手法根据第④段“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可知,古人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故第一空填写: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根据第⑫段“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当然,对老百姓未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可知,古人会“登高”,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故第二空填写: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根据第⑲段“还有一点,即先人自然之子的秉性。在对时季的敏感、对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我们不仅迟钝,而且寡情。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以及第⑳段“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可知,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现代也没有了可以登高之所。故三空填写:仅仅把重阳节理解为敬老节,没有可以登高之所,被人忽略。或者(把登高窄化为“敬老”)对比手法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本文将古人“登高”之为和今人之为进行了比较,突出重阳“登高”背后的浪漫与诗意,强调人们对自然和文化传承的忽视。可见,采用了写作手法是:对比。故第四空填写:对比。【12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1)根据第⑬段“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可知,句子使用“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连续的三个字的短句,节奏明快,语言富有韵律;根据第⑬段“唐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可知,句子生动表现了重阳节,友人相约,把酒共饮,登高望远的雅兴之浓;结合第⑫段“眼前的欢聚与热闹”“对老百姓未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可知,句子书写出古人登高纪念重阳时游人如织、热闹欢快的场景特点,表现秋天丰收时人们内心的爽快、喜悦之情。(2)根据第⑳段“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可知,使用了四个“当”开头的分句,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句子的气势,写出城市化进程已经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结合第⑲段“还有一点,即先人自然之子的秉性。在对时季的敏感、对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我们不仅迟钝,而且寡情。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可知,现代文明一步步取代自然景观,现代人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和自然的对话的能力,比古人逊色很多,人们对于登高节的文化意义实质感知愈加模糊。结合第㉑段“人造的高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缩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丧失了远方的地平线”可知,通过“遮拦”“缩小”“丧失”等词汇,可以看出,作者对登高节这一传统文化习俗日渐远离当代人的生活时的无奈与失落之情。【13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根据第④段“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第⑥段“登高节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第⑩段“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义: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第⑪段“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以及第⑫段“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当然,对老百姓未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结合第⑱段“从前人的心目中是有‘高’的,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的吸引力。先人所涉足者,多为在野之高、山水之高、天赐之高,先人不仅慕之趋之,还忠实地护高、养高,对身边的高物,不敢随便削弱或降低它,不敢做有损它尊严与荣誉的事”可知,文章先写了古人对于“登高”的理解,古人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古代重阳节有丰富的文化意义: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古人除了登高赏秋,也会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古人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的吸引力。作者写古人“登高”的意义,是为了突出重阳“登高”背后的浪漫与诗意。根据第⑲段“还有一点,即先人自然之子的秉性。在对时季的敏感、对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我们不仅迟钝,而且寡情。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第⑳段“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结合第㉑段“人造的高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缩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丧失了远方的地平线”可知,文章写了现代文明一步步取代自然,现代人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和自然的对话的能力,比古人逊色很多,人们对于登高节的文化意义实质感知愈加模糊。写这些的意图是,表达作者对登高节这一传统文化习俗日渐远离当代人的生活时的无奈与失落之情。根据第㉑段“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今天,城市的小朋友谁见过地平线?”可知,“登高”是文化符号,“消失的地平线”是指,登高所代表的优秀民族习俗文化的逐渐逝去。本章通过古今对比的写作手法,用大量篇幅介绍登高的意义,是为了强调现代人对自然和文化传承的忽视,表达作者对优秀民族习俗和它蕴含的文化面临传承危机的思考以及对登高所代表的优秀民族习俗文化逐渐逝去的无奈与失落之情。可见,标题引人深思,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四)(12分)“思辨”社团邀请你读《精神栖息于茅屋》,品精神力量,完成下面小题。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就说说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②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舞蹈的世界。③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例如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④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⑤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有删改)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标题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直白明了,新颖有趣。B.文章开篇从凡·高生活贫困却热衷追求艺术写起,引出论题。C.作者认同简朴生活方式,却不提倡“苦行僧”的生活方式。D.文章逻辑严密,生动的事例和精辟的推论相结合,引人深思。15.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16.请为第④段补充一则事实论据。【答案】14.A15.首先提出观点“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接着指出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奢侈的欲望产生)的原因并列举生活中攀比的事例加以阐释,最后得出结论:当赚钱成为惟一目的,我们就要被迫放弃精神上的追求(追求和良心)。(意对即可)16.示例1:居里夫人生活简朴,淡泊名利,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破旧的实验室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示例2:袁隆平即使获得无数荣誉,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技术,将大半辈子的精力奉献给粮食,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解析】【14题详解】本题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A.根据首段中的“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第④段中的“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末段中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可知,题目运用比喻手法,把简朴甚至贫困的生活方式比作茅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简朴的生活方式可以滋养精神,让精神变得高尚。本项“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有误,没有拟人。“直白明了”有误,应为:生动形象;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根据本段中的“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可知,首先提出观点: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解释了人类享受,即压价的欲望产生的原因。“例如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互相攀比的实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加以阐释。“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得出结论,当赚钱成为惟一目的,我们就要被迫放弃精神上的追求(追求和良心)。综合表述即可。【16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充论据。开放类试题,能证明相关观点即可。根据首段中的“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可知,本段的观点是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补充论据应能证明这一观点。示例: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他从来不追求特质条件的优越,安于简朴的生活,保持着精神上的自由与宁静。(五)(11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疫情积压的探亲访友、旅游过年、民俗体验、避寒和冰雪等出游需求集中释放,出游规模、消费结构、服务质量和市场主体获得感等指标如和煦的阳光洒满旅游的大地,奠定了全年旅游经济“高开稳增,持续回暖”的市场基础。但是,中国的旅游模式基本停留在早出晚归赶鸭式参观景点的传统模式上,固定路线、固定景点,已经难以适应那些对“个性化”有着挑剔眼光的游客。如何打造“个性化”“高品质”的旅游,已成为旅游从业者急需考虑的问题。【材料二】2023年春节亲子游意向问卷调查统计图2023年春节亲子游去向调查统计图【材料三】个性化定制旅游服务这一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作为新型产品,它的前期开发需要大笔资金的支持。国家对于个性化定制旅游还没有制定相应法律、法规,这将会导致旅游市场的紊乱,出现严重问题。此外,当前我国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极度缺乏,而个性化定制旅游是为了使旅游者获得更好体验感的旅行模式,这就需要旅游服务人员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更高的服务素质。虽然中国在个性化定制旅游这条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但个性化定制旅游必然是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1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与2019年同期持平。B.疫情后,公众出游需求集中释放,为全年旅游经济的增长奠定了基础。C.由于“60后”父母更倾向温泉养生,这致使今年滑雪旅游的占比最低。D.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个性化定制旅游必将成为旅游业的主要经营模式。18.请根据材料二两幅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为旅游从业者制定亲子游方案提出合理建议并说明理由。19.阅读材料一、三,谈谈如何解决我国个性化定制旅游发展存在的困难。【答案】17.B18.示例:亲子游可多关注80后父母的旅游需求,因为从图一中的数据可见,有意愿参加亲子游的父母中,80后父母占比超四成;可更好地开发历史、传统文化方面的旅游资源,因为从图二的亲子游去向统计图中可见,选择参观博物馆的占绝大部分。19.①改变传统旅游模式;②加大发展个性化定制旅游的投资力度;③健全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体系;④多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A.由材料一的“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可知,此选项中的“与2019年同期持平”说法错误;C.“‘60后’父母更倾向温泉养生”与“今年滑雪旅游的占比最低”材料中并未说明这两者存在因果关系;D.根据材料三“个性化定制旅游必然是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可知,选项中的“必将成为旅游业的主要经营模式”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与提建议。从“2023年春节亲子游意向问卷调查统计图”可以看出:有7.3%的“60后”父母愿意参加亲子游,27.8%的“70后”父母愿意参加亲子游,43.8%的“80后”父母愿意参加亲子游,21.1%的“90后”父母愿意参加亲子游,由此可以得出“80后”父母参加亲子游的意愿最高。可以给旅游从业者建议:多关注“80后”父母的旅游需求从“2023年春节亲子游去向调查统计图”可以看出:有67.6%的亲子游参观博物馆,37.4%的亲子游参加民俗体验,28.9%的亲子游体验温泉养生,11.3%的亲子游去滑雪,24.3%的亲子游去了海岛,由此可以得出选择参观博物馆的占绝大部分。可以给旅游从业者建议:可以多开发历史、传统文化方面的旅游资源。【19题详解】本题考查提炼与概括。由材料一“中国的旅游模式基本停留在早出晚归赶鸭式参观景点的传统模式上,固定路线、固定景点,已经难以适应那些对‘个性化’有着挑剔眼光的游客”可提出:改变传统旅游模式;由材料三“个性化定制旅游服务这一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作为新型产品,它的前期开发需要大笔资金的支持”可提出:加大发展个性化定制旅游的投资力度;由材料三“国家对于个性化定制旅游还没有制定相应法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