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实证研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长沙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实证研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长沙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实证研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长沙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实证研究》10000字(论文)_第4页
《长沙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实证研究》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实证研究摘要:生态承载力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状况都息息相关,也对发展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选择长沙市作为研究区域,建立生态弹性力-生态支撑力-生态压力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两种客观赋权法赋值以剔除主观因素影响进而确定权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性模型以及障碍度模型,分析长沙市生态承载力状况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18年度长沙市生态承载力水平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并在2016年以后生态承载力水平均处于可载水平。(2)气候、水文、环境保护、人口压力因素贡献度呈波动式下降趋势,环境基础、资源消耗因素贡献度在2010-2018年间明显下降。(3)植被、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压力贡献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环境污染因素贡献度呈波动式上升趋势。(4)影响长沙市生态承载力水平的主导因子为人均水资源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二者是制约长沙市生态承载力发展的主要因子。关键词:生态承载力;状态空间法;时间序列;相关性;障碍度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29687前言 iv218021研究区概况 1288091.1自然地理概况 1314771.2社会经济概况 1147921.3生态环境概况 1184332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模型 2200772.1生态承载力指标筛选 2133912.1.1指标筛选原则 2127732.1.2指标体系构建 270092.2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4103382.2.1指标权重确立 452332.2.2评价模型构建 522402.2.3贡献度计算 6279782.2.4影响因素分析 6313563长沙市生态承载力水平评价 7258363.1长沙市生态承载力综合分析 7266803.2长沙市生态承载力发展特征分析 8277573.2.1生态弹性力状况时间序列分析 8296173.2.2生态支撑力状况时间序列分析 9101583.2.3生态压力状况时间序列分析 10240774长沙市生态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11299134.1相关性分析 11122664.2障碍因素分析 11145394.3结论与建议 1316885.结语 1424534参考文献 15前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理论自1987年被挪威首相首次提出后,一直广泛应用于各国的发展政策之中。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基础上,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即能够同时满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不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的发展方式[2]。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与宏观背景,我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在发展中造成的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3]。立足当下,十三五规划圆满结束,十四五规划亟待启航,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把握好时代契机,对长沙市进行生态承载能力评价,找到制约长沙市承载能力进步的主导因子,有利于发挥地区增长极作用,先富带动后富,带动周边地区实现全方面建设与发展,推动建设新型现代化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生态承载力系统构成复杂,其性质与概念由多方面共同界定。因此在进行整体评价时,应考虑到区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功能性、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多个方面,评价角度应更加多极化。与此同时,生态承载力也能够衡量一定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交叉学科,其学术意义及重要性不言而喻[4]。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区的承载能力变化与影响因子相关性,进一步完善了长沙市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成果,也为其他城市的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了实证案例,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5]。长株潭城市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先行者,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中部地区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长沙市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主要城市,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与地域特色,对长沙市的生态承载能力进行评价,并选取相关因素层、指标层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总结该研究区在2010-2018年生态承载力的时间变化差异,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该分析能够推动研究区生态承载力的不断发展进步,因地制宜的发展城市优势与特色,走出一条符合经济高速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承载力”的概念最早被应用于力学领域,指在不破坏地基的前提下,对建筑物的负重能力。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6]。R.E.Park最早提出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主要是指生态系统能够进行自我修复与自我保持的能力,以及系统内部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等子系统对生态系统的支撑能力和来自工业化、城市化的污染所带来的生态系统压力[7]。国外学者Catton也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在一定区域内,在不损害该区域环境的前提下,该区域所能承载的人类最大负荷量[8-9]。早期对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多从生态学角度进行分析,将生态系统的功能、成分等列为研究对象,更侧重界定生态系统对于其内部各因子的容纳与承载能力。如森林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气候、食物竞争等多种因子,都与该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相关。而当这些数量关系与竞争关系超过生态系统容纳能力的阈值[10-11],即超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与调节的最大值,而这种破坏完全难以逆转,只会使生态系统的发展朝向更加衰败的方向而去,最终完全丧失其生态系统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学者对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具体体现为评价的因子更加多元化,人类的作用在描述生态承载能力时越来越突出。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政府越来越倡导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观念正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并引领全新的生活生产方式。基于这一认识,各地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生态系统的改变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12]。生态足迹法可以理解为通过计量在一定区域内人类对于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的消耗,与现有的生态系统供给能力进行对比,进而判断该区域各类生产消费活动的和是否处于生态系统可容纳的承载力范围内[11]。供需平衡法主要通过人类需求与生态系统提供各类产品的能力之间的差值,判断生态系统是否处于超载状态[11]。综合指标评价法则是从资源、环境、人口、污染、经济、政策多方面考量,通过选取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构建完整的、可模拟生态承载能力的指标系统,确立指标权重后,引入评价模型,分析各因子之间的关联并计算参数综合值,进而分析系统承载能力。针对本文研究区的地理、经济、环境背景,避免数据处理和获取过程中的困难,更加全面的考量评估区域生态承载力状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承载力理论等相关研究作为理论基础,采用“熵权法”和“均方差法”结合的方式确立指标体系权重,引入状况空间的三维模型界定生态承载力的平衡曲面,结合相关数据和公式,对研究区2010-2018年的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做出客观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定量计算2010-2018年各评价因子对生态承载力的贡献度定性分析2010-2018年各评价因子与生态承载力间的关系。定量计算制约研究区生态承载能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分析研究区在2010-2018年的生态承载能力变化趋势,对于研究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东北农业大学正文管理学学士学位论文长沙市生态承载力评价分析1研究区概况1.1自然地理概况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城市,处于湖南省东部偏北地区,全市土地面积总计1.1819万平方公里。全市的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势起伏较大,全市的最低点与最高点的高程差为1584.4米。长沙市处于中纬度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充沛,气候稳定,四季分明。除此之外,长沙市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重晶石、菊花石等稀有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全市境内都有一定的储量。1.2社会经济概况长沙市2019年人均GDP达到136920万元,同比增长6.91%;出生人口数为98260人,死亡人口48647人,自然增长率6.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9707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007895万元,其中科学技术支出361871万元,教育支出1946010万元;货物进口额4601922万元,货物出口额8231473万元,全市工业企业数2934个,其中内资企业2791个;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1194467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36877人;GDP总额110034116万元,人均GDP13692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90%、42.35%、54.75%。1.3生态环境概况长沙市土壤类型多种多样,红壤、水稻土等土壤均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2019年全市水资源总量共计101.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储量约为20.77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440.3毫米且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总体降水量也并不高。全市范围内的河流主要为湘江水系,还有少量河流属于资江水系。全市各级支流总数302条,河流总长度共计2500公里,各级支流汇集成网,在全市形成较为完整的河网[13]。2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模型2.1生态承载力指标筛选2.1.1指标筛选原则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内的各指标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在选择指标时,应注重各指标间的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要尽量客观,以能够反映评价目标为宗旨,但也不能将所有指标都列入评价体系,造成评价系统的冗余、复杂,应尽量简洁且全面。真实性原则。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后涉及到数据的操作处理,不能使用虚假数据,应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获得性,以便于计算与分析。动态性原则。时间序列分析作文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应保证在研究区间内的9年中各项指标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进而研究生态承载能力的变化。2.1.2指标体系构建(1)生态弹性力该准则层与气候、水文等因素相关。因此,在气候因素方面,主要考虑与研究区气候变化相关的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在水文因素层方面,主要考虑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存量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表现研究区的水文条件变化情况。在植被因素方面,由于长沙市作为湖南省省会城市,属于城市生态系统,因此将城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作为评价指标体系植被方面的主要因子。(2)生态支撑力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其环保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就越强烈,在开发建设城市时就更注重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其区域支撑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水资源量和耕地面积能够反映该地区的环境基础水准。在环境保护方面,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污水处理率等百分比数值,能够客观真实的反应研究区废物利用的水平。在社会进步方面,居民的收入水平能够很好的体现区域的进步程度,因此将农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纳入指标体系。当社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也就意味着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文化业、金融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都意味着我国社会正在逐渐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因此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因子对社会发展程度进行评价。(3)生态压力生态压力的子系统选取的指标均为负向指标,表现环境恶化和社会经济压力对生态承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资源消耗主要体现为城镇居民的用水用电量,而环境污染则主要与城市化进程中排放的SO2、烟尘等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伤害相关。人口压力与经济压力的指标选取综合考虑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完成经济增长指标时是否综合考虑到对环境的破坏、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19]。表2-1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具体指标单位属性气候平均气温摄氏度适度年平均降水量亿立方米适度生态弹性力水文地表水资源亿立方米正地下水资源亿立方米正植被城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公顷正环境基础人均耕地面积亩/人正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正环境保护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正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正生态承载力生态支撑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正社会进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正社会发展人均GDP元正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正资源消耗居民生活用水量万吨负居民生活用电量万千瓦时负环境污染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吨负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负生态压力工业烟尘排放量吨负人口压力人口自然增长率%负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负经济压力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负GDP增长率%负2.2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2.2.1指标权重确立(1)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各指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且各指标的数量级大小有很大差异,为了消除这种影响影响而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处理[14]。具体标准化公式如下:正向指标(效益型指标) (2.1)负向指标(成本型指标) (2.2)(2)确立指标权重熵权法和均方差决策法均能够突出局部差异,剔除主观因素影响,全面、客观、真实的表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二者结合的方式确立指标权重[15]。熵权法求权重:①将各标准化值加上0.001,保证赋值数有意义②计算系统内第j项指标比重 (2.3)③计算j项指标的熵值 (2.4)④根据熵值计算差异度 (2.5)⑤计算指标权重 (2.5)均方差决策法求权重求均值 (2.6)求指标集的均方差值 (2.7)求各指标权重 (2.8)2.2.2评价模型构建引入状态空间模型,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用空间向量的模数表示,三个准则层的指标共同组成本评价系统的X轴、Y轴、Z轴,其具体数值组合成的空间状态点表示在该状态下生态承载力测度要素的空间组合[16-17]。当社会发展程度与城市生态系统支撑处于平衡状态时,会在三维空间上形成一个生态承载力均衡曲面。低于该曲面的空间状态点即为可载状态,也就是当前生态系统能够供给人口、环境进行生存,否则则处于超载状态,生态承载能力弱,应予以重视并进行改良。 (2.9)式中:RCC表示生态承载力表示第j个指标的值表示第j个指标的综合权重n表示评价因子指标的个数理想参比值是在状态空间法中,研究区生态承载力的实际值,与该研究区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状态的理想值之间的偏差[16]。由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体系构建较为完整,因此本文选取相似研究区的理想参比值作为本研究区的理想参比值。2.2.3贡献度计算贡献度是用于分析各因素层指标因子对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影响程度,即因素层指标因子的生态承载力占研究区生态承载力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2.10) (2.11)式中:为因素层生态承载力为因素层指标个数为因素层贡献度2.2.4影响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将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的因子与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各指标因子与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程度大小[18-19]。(2)障碍度分析 (2.12)式中:为各指标具体数值为指标综合权重具体指标的障碍度3长沙市生态承载力水平评价3.1长沙市生态承载力综合分析图3-1长沙市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根据参考相似研究区确定法,确定长沙市的生态承载力理想参比值为0.6。从图中可知,长沙市整体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良好,呈螺旋式上升,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长沙市生态承载力变化大提升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缓慢增长阶段和大幅增长阶段。生态承载能力的增长幅度在2010-2015年表现并不明显。与理想参比值相比,该阶段仅有2014年超过理想参比值,属于生态承载力可承载阶段。由于研究区的生态承载能力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因此在2011年、2013年、2015年都表现出了小幅度的下降。其中2010-2011年下降幅度达到了为12%。2015年以后的生态承载能力则大幅增长,2016年更是达到了20%,2017年的增长幅度也达到了13.84%,呈现连续增长的趋势。在2018年生态承载力降为0.65,但整体仍然高于生态承载力的理想参比值,仍然属于可载阶段。3.2长沙市生态承载力发展特征分析3.2.1生态弹性力状况时间序列分析表3-1生态弹性力状况时间序列变化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气候13.56%2.94%11.71%5.45%16.83%4.58%8.62%3.49%0.39%水文9.28%0.96%16.04%4.89%13.92%10.44%16.46%9.33%0.00%植被0.00%0.09%0.41%1.26%1.89%3.36%3.75%7.74%11.96%图3-22010-2018长沙市生态弹性力状况气候因素的贡献度在9年间从13.36%下降到0.39%,说明气候因素在对研究区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价时,起到的作用越来越低。长沙市气候因素的变化并不明显,稳定的气候也为生态宜居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整体下降并不意味着所有年份都在下降,一些年份气候因素的贡献度依然有所上升,如从2011年的2.94%上涨到2012年的11.71%,从2013年的5.45%上涨到2014年的16.83%,2015年的4.58%上涨到2016年的8.62%。水文因素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面水存量,尤其在2010-2011年下降幅度最为明显,降幅约89.66%。植被因素的贡献度不断上升,特别是在2016之后的三年内,大幅度上升至12%。能够说明在十三五规划的起步阶段,长沙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城市园林绿化面积逐步增大,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具有一定作用。3.2.2生态支撑力状况时间序列分析表3-2生态支撑力状况时间序列变化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环境基础20.24%20.78%16.38%19.40%11.03%6.18%0.98%0.37%1.06%环境保护23.94%29.25%15.39%16.77%18.85%22.20%20.83%6.25%2.96%社会进步0.00%0.43%1.56%6.09%6.78%11.21%10.57%10.83%19.84%社会发展0.20%0.54%1.55%5.33%5.10%10.93%11.78%25.72%23.73%图3-32010-2018长沙市生态支撑力状况从资源环境方面来看,环境基础和环境保护的贡献度在逐渐下降,而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长沙市生态承载力的贡献度呈逐步上升趋势。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趋势相同,都是先缓慢增长,其中社会发展水平在2017年大幅增长,从11.78%增长到25.72%,涨幅约为118.34%,社会进步水平则在2018年实现大幅增长,从10.83%增长到19.84%,涨幅为83.2%。说明长沙市在十三五规划的初期阶段,经济发展效果显著,社会进步程度明显。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乡不断融合进步发展,各级政府在统筹规划时更倾向于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因此在土地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不可避免。生活垃圾处理、城镇污水处理与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环境治理的重视,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这些指标因子的贡献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长沙市环境保护的整体程度较差,虽然在个别年份,比如2011年、2015年这些指标有所上升,但长沙市整体的环境质量情况依然不容乐观。3.2.3生态压力状况时间序列分析表3-3生态压力状况时间序列变化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资源消耗18.70%16.40%10.91%11.57%7.61%6.45%2.63%1.27%0.00%环境污染1.84%15.30%14.29%10.86%6.77%10.56%14.09%11.86%22.58%人口压力12.11%13.03%10.28%14.09%5.64%4.78%1.48%3.95%0.92%经济压力0.29%0.28%1.47%4.28%5.59%9.33%8.79%19.18%16.57%图3-42010-2018长沙市生态压力状况由表3-4可知,长沙市人口压力的贡献度不断下降,主要是受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2017年的出现负增长意味着人口老龄化严重,适龄女性生育意愿低。到2018年又恢复到正向增长,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各项资源的短缺,都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长沙市经济压力的贡献度也在不断上升,说明经济问题仍然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点问题。环境污染情况明显好转,主要是由于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包括的新型节能减排政策,对各种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标准进行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各种工业废弃物的排放有了更加严格的标准,而这些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工业行为,也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下进行了整治。4长沙市生态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4.1相关性分析表4-1各评价因子相关性系数指标数值指标数值指标数值z1-0.105z90.151z17-0.593z20.387z10-0.249z180.488z30.367z110.611z190.173z40.375z120.654z200.485z50.755*z130.698*z210.248z6-0.696*z140.884**z22-0.723*z7-0.832**z150.708*z230.887**z8-0.345z16-0.56z240.625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系数绝对值越大,证明该指标因子与生态承载力的相关性越大。由表3-4可知,人均水资源量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程度为0.887,是影响长沙市生态承载力的主导因子。4.2障碍因素分析4-22010-2018年各障碍度因素障碍度年份项目指标排序12345672010障碍因素z14z23z5z15z11z12z24障碍度11.45%10.87%8.76%7.86%7.38%7.16%7.10%2011障碍因素z14z23z5z15z11z2z12障碍度11.95%11.63%7.66%6.53%6.19%6.09%5.86%2012障碍因素z14z23z5z1z15z11z12障碍度13.89%13.56%8.02%7.46%6.65%6.21%5.74%2013障碍因素z14z23z8z5z15z2z12障碍度12.49%12.19%7.96%6.74%5.48%5.01%4.52%2014障碍因素z14z23z8z21z5z15z20障碍度14.02%13.67%9.50%8.23%6.73%5.28%4.57%2015障碍因素z14z23z1z8z21z19z5障碍度11.17%10.56%9.30%8.45%7.51%5.89%5.42%2016障碍因素z14z23z21z7z17z6z1障碍度12.37%11.33%10.44%8.03%7.48%6.37%6.04%2017障碍因素z8z7z1z17z22z6z9障碍度17.40%12.61%11.22%8.59%8.50%8.18%5.93%2018障碍因素z8z1z4z17z22z3z6障碍度11.17%8.61%7.60%7.29%7.24%7.23%6.61%计算结果如表所示。利用相关公式进行障碍度计算后,选择各年份排名前七位的指标因子作为主要障碍因子进行排序。由表3-5可知,在2010-2018年间,制约长沙市生态承载力发展进步的主要障碍因子为z23和z14,即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发展水平是制约长沙市生态承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表3-3各障碍因子2010-2018年变化状况年份/指标z1z2z3z4z5z6z7z820101.36%2.23%2.19%2.06%8.76%0.10%0.00%0.00%20114.49%6.09%4.93%4.92%7.66%0.72%0.68%0.67%20127.46%-0.04%1.37%0.77%8.02%1.29%0.70%4.95%20134.21%5.01%3.79%4.01%6.74%1.51%0.84%7.96%20140.00%3.04%2.52%0.40%6.73%2.66%1.55%9.50%20159.30%2.82%2.30%2.65%5.42%3.43%3.72%8.45%20166.04%1.43%0.00%0.00%5.45%6.37%8.03%4.63%201711.22%3.77%2.17%1.23%0.85%8.18%12.61%17.40%20188.61%6.07%7.23%7.60%0.00%6.61%5.27%11.17%年份/指标z9z10z11z12z13z14z15z1620106.61%0.00%7.38%7.16%6.70%11.45%7.86%0.00%20114.44%0.00%6.19%5.86%5.35%11.95%6.53%0.65%20124.57%0.00%6.21%5.74%5.34%13.89%6.65%0.95%20133.17%0.00%3.99%4.52%3.58%12.49%5.48%1.25%20140.20%0.00%3.76%4.35%4.24%14.02%5.28%2.31%20150.19%0.00%2.69%3.15%3.28%11.17%3.31%2.53%20160.00%0.00%2.44%2.84%3.26%12.37%2.59%3.31%20175.93%0.60%1.67%1.80%0.00%0.00%1.08%5.86%20183.25%6.04%0.00%0.00%1.39%5.42%0.00%6.15%年份/指标z17z18z19z20z21z22z23z2420100.00%5.26%2.74%6.11%4.06%0.00%10.87%7.10%20111.31%2.22%1.60%1.42%4.59%0.33%11.63%5.75%20122.51%2.05%1.05%2.26%4.89%0.74%13.56%5.07%20132.85%1.93%1.88%4.42%3.75%0.88%12.19%3.53%20142.79%2.07%3.57%4.57%8.23%1.90%13.67%2.64%20153.50%1.52%5.89%2.22%7.51%2.59%10.56%1.80%20167.48%0.58%3.82%0.66%10.44%5.30%11.33%1.60%20178.59%0.15%3.44%1.22%3.73%8.50%0.00%0.00%20187.29%0.00%0.00%0.00%5.61%7.24%4.78%0.25%表3-6可以看出不同年份各指标因子的变化情况。z1、z4、z6、z7、z8、z16、z17、z22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这些指标对长沙市生态承载力发展的制约程度不断上升,无论是未来的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都要引起对这些指标的重视。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z10)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在2010-2016年间对长沙市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在2016年后却又呈现出一定的影响力,应在2018年后的规划建设中引起对垃圾处理问题的重视。z5、z11、z12、z13、z14、z15、z18、z20、z23、z24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说明这些指标在2010-2018年间对于长沙市生态承载能力发展的制约程度不断下降,当地政府在园林绿化面积的扩大、人均GDP的提升、工业污染的处理、人口压力的减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4.3结论与建议长沙市的在2010-2018年间保持较为良好的生态承载力水平,并在2015年后承载力水平大幅提升。在过去的九年间,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长沙市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各种新兴产业也在不断进步,且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不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国土面积广阔,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因此,我国经济呈现多极化发展的特点,东、中、西部各地区出现了多个发展良好的经济带,如长江中游城市带等,这些地区所具有经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等优势,能够起到积极的扩散作用,实现各地区合作发展,形成推动我国综合国力进步的合力。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城市,生态承载力水平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不能只用单一指标进行评价。因此在考虑各准则层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指标因子发展变化情况,对研究区未来发展与规划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协调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关系。无论是建设用地还是耕地,不仅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要服从政府的规划与监管,将土地资源更加合理的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2)加强自然资源监管与保护力度。水资源是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大量的森林资源能够对环境、空气起到净化作用。且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更应提高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保障其对生态系统支撑能力的稳定性。(3)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才能更高效率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在投入资本、人工等要素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产出,特别是在环保领域,许多新能源的使用,能够减少废气污染,积极发展循环经济。(4)对于城市内部各产业群,应共同发展,协同互助,加强在经济、交通、生态方面的联系,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与聚集经济效应,不断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水平,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良性发展道路。

5.结语本文通过构建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沙市生态承载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各因素层指标贡献度,及障碍度分析,找到长沙市生态承载能力变化的具体特征与影响因子。本文的撰写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研究深度不足。本文只针对研究区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分析了在这些年份内的研究状况变化,但由于缺少其下属各县的自然、经济数据,未对各县的承载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加完整。本文在进行评价时,引用了障碍度模型、空间状态模型等数学模型,但在研究方法上,如果能综合运用遥感影像等手段,将进一步提高论文的准确性与研究价值。(3)关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有大量学术成果,但目前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承载力的评价系统尚未完善,其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今后关于生态承载力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PAGE7-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2017(12):4-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