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2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分)1.(6分)填空题。(1)譬如平地,,进,吾往也。(2),死而不亡者寿。(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4)《<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如果能做到“”就不会失败。2.(2分)下列选项,与中国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观念截然不同的是()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D.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3.(2分)分析下面人物关系图,推断这一图示结构最能体现的是《乡土中国》中的哪一概念()A.礼制秩序 B.长老统治 C.差序格局 D.乡土本色第二部分阅读(70分)4.(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①现在翻起20岁时写的日记,看了一本又一本后却发现日记里记录的那段历史和自己好像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我看不出当年发生了什么事,里面记录的文字基本没有事实、没有场景、没有描写,通篇都是“我我我”,只有情绪和结论。②由此可见,不要说报道一个国家,就算报道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新闻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有时与人性中的本能是相抵触的。人想塑造自己,想要遮盖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想要对他人做出评价。人们总想要说自己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是如此正确。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将来我们回首往事,就像看见白茫茫大雾一样,一无所见,既看不到他人,也看不到自己,因为这里没有生命的窝质。③报道新闻就像报道自己一样,而认识自己,是一件多么难的事。“人”常常被无知和偏见所蒙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理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④曾经有人问我,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吗?我有理想,但不算有主义。比如我相信理想的力量,甚至我知道理想可能暂时落败,但还相信它会一点点成长。在20岁时写的日记里面我看到很多陈词滥调,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身边的人在一块儿讨论理想是什么。很多人说想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我在日记中说我的理想比这个更为高远,这页就完了。我还好奇年轻时我的理想是什么?翻过来一看,小柴当年写了一句——我想不断完善自己。⑤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他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诿什么,他将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人的内部,而社会的进步也就是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在试图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得来的。我的起点这么低,所以这个过程才会有无限长,永无尽头。想到这一点我也就觉得踏实了。⑥如果不试图抵达“独立”这两个字中的内涵,比之过去的我,就不足以匹配十年中生活从身上流过、发生过的事情。如果不去“看见”,而是视而不见,那确实是配不上这十年。⑦古代士大夫们总是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结。(甲)我去探知这个世界的真相,首先必须是揭开我头脑中的困惑,其次是我跟他人分享事实和语言,然后让每个人得出自己的答案。记者的道德不是谴责,也不是赞美,是“知”,你要知道这个事件,人在知识当中才能够稳定,这样就不会太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这是新闻界的责任。⑧新闻工作不仅仅是我的职业身份,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的真相,但如果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新闻工作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⑨以前,在电台做的时候,我喜欢说,这是一个像流沙一样的世界。那是非常文艺和情绪的字眼,而2000年接近25岁的时候,我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现在是时候该蹲下来观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观察它们的湿度、密度、结构、流向和探究为什么这样流向的原因。我庆幸,在迈入成年的门槛时,可以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关心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⑩其实我现在做的是不太有热点的东西,是一种已经过去的新闻。不是热的时候非不做,而是往往热点新闻刚起来的时候,众声喧哗中,不大会有一种真的沉静地坐下来,双方辨析的机会。一大群记者都在敲门的时候,人家只有躲避起来,这是很正常的一个反应。所有的记者倏忽一下全撤了,这时候你没有走,再去了,就会有一个诚恳的交谈:我为何而来。这样往往比较容易得到别人的接纳。(节选柴静《看见》,有删改)(1)第②段加点词“白茫茫大雾”在文中具体是指。(2)在文中的第①段和第④段中,都提到了“20岁时写的日记”,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将下面的句子填入第⑦段“甲”处,请你推断语序正确的一项是①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己头脑当中都始终停留在无知境界,怎能以一种英雄主义,居高临下的方式去启蒙他人呢?②所以我在想,启蒙思想的本意是什么。③后来在康德的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是说启蒙是人摆脱自身蒙昧和成见的过程,这就帮我找到了一个记者自身的定义。A.①②③B.③①②C.③②①D.②①③(5)联系全文,概述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养。(6)运用第②段中作者定义的新闻报道的要求,评析下面的材料。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节选自《别了,“不列颠尼亚”》)5.(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礼拜二午睡时刻加西亚•马尔克斯(1)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这里空气湿润,海风消失得无影无踪,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2)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机车的煤烟不停地吹进窗子来。小姑娘换了个座位,她把她们随身带的东西——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靠窗口的座位上。她离开车窗,坐到对面的位子上,和妈妈正好脸对脸,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3)小姑娘十二岁,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那位妇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身上没有一点儿线条,穿的衣服像件法袍,要说她是小姑娘的妈妈,她显得太老了一些。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4)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在一个荒凉的车站上停了十分钟,加足了水。小姑娘脱掉鞋子,然后到卫生间去,把那束枯萎的鲜花浸在水里。(5)小姑娘回来的时候,妈妈正在等她吃饭。妈妈递给她一片奶酪、半个玉米饼和几块甜饼干。女人把装着吃剩的食物的塑料袋卷起来,放进皮包里。这时候,从车窗里已经可以望见这个小镇的全貌。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6)车站上空无一人,小镇热得像个蒸笼。(7)快两点了,在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火车返回的时候才开门。(8)母女俩沿着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的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家走去。母亲用手指甲敲了敲纱门,等了一会儿又去叫门。屋子里电风扇嗡嗡作响,听不见脚步声。又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大门轻轻地吱扭一声,在离纱门不远的地方有人细声慢语地问:“谁啊?”(9)“我要找神父。”她说。(10)“神父在睡觉呢!”(11)“我有急事。”妇女固执地说。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12)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探身出来。(13)“请进来吧!”她一面说着,一面把门打开,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椅前。小女孩坐了下去,她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两只手紧紧抓住皮包。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外,听不到一点其他的声音。开门的那位妇女从客厅深处的门里走出来。(14)“他叫你们三点钟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他才躺下五分钟。”(15)“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16)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流露出各种各样的复杂感情。(17)“那好吧!”她说。(18)房间深处的门开了。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睛,从里面走出来。(19)“你有什么事?”他问。(20)“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21)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朗的天空。(22)“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23)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神父从栏杆里面走出来,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皮面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24)“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25)“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26)“谁?”(27)“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28)神父还是听不明白。(29)“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30)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31)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这支枪自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雷薇卡太太没有开灯,就朝大厅走去。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呦,我的妈!”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绒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32)“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填完表,嘴里咕咕哝哝地说。(33)“卡络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是我的独生子。”(34)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柜子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神父把钥匙摘下来,放在栏杆上那本打开的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在这儿签个字吧!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35)女人签字回答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36)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一则是因为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一个怀疑主义者了,再则是因为天气实在太热。神父叮嘱她们把头包好,免得中暑。他连连打着哈欠,几乎就要睡着了。他睡意朦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还说回来的时候不要叫门,把钥匙从门缝下塞进来就行了。那个女人听着神父的讲话,然后向他道了谢,脸上没有丝毫的笑容。(37)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有删减)(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B.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海明威、契诃夫、狄更斯并称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C.《百年孤独》《复活》《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品。D.文中第(31)段中提到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百年孤独》中是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中的人物。(2)从文中寻找相关信息,论证下面材料中的观点。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一方面,环境影响、制约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展开,为人物的行动提供依据,也让人物性格在与环境的互动甚至冲突中更充分地得到展现;另一方面,环境又常常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能够烘托气氛,激发读者的情感、隐喻主题。(3)“母亲”是作品中的主人公,结合文本分析“母亲”形象。(4)对小说题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递出了信息:故事发生的时间。B.具有象征含义:小镇人在“午睡时刻”处于昏睡的混沌和麻木状态,昏睡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同情心、悲悯之心。C.埋下伏笔和线索:“礼拜二午睡时刻”统摄全篇,预示小镇的沉沦与毁灭。D.增强小说的艺术效果:“午睡时刻”小镇人的麻木和母亲的清醒形成对比。(5)《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揭露了人与人之间根深蒂固的孤独。有人说这篇小说也透露出“孤独”,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6.(8分)阅读作品,完成各题。过墓作①蒲松龄野有霜枯草,谷有长流川。草枯眷复生,川流逝不还。朱光如石火,桃杏忽已残。登拢见殡宫,丛柏翳新阡。欲唤墓中人,班荆②诉烦冤。百扣无一应,泪下如流泉。汝坟即我坟,胡乃着先鞭!只此眼前别,沉痛摧心肝。【注释】①蒲松龄悼念亡逝的妻子之作。②指在地上铺开荆条坐下。(1)这首诗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A.《山谷外集》B.《聊斋诗余》C.《柳泉诗文集》D.《宋诗别裁集》(2)下列关于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叙述与写景结合B.寓情于景物之中C.托物言志不失自然D.铺陈和比喻兼用(3)有人认为,和苏轼《江城子》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比较,本作品中的画线句“更为哀苦”;但有人不以为然。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7.(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一)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1)解释下列加点字。(1)在明明德(2)先齐其家(3)先致其知(4)致知在格物(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上文一)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C.复众人之所过(《老子》)D.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兼爱》)(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语段(二)画线句中的“此道”具体是指什么?联系语段(一)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观点,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8.(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②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司马迁《史记》)(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耳B.矣C.也D.乎(2)与其他三句句式不一样的一项是A.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上文)B.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C.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D.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五石之瓠》)(3)结合第②段画线句内容,分析庄子之“笑”背后的生命姿态。(4)“皆空语无事实”,你是否认同司马迁的评价?结合《五石之瓠》,谈谈你的观点。第三部分写作(70分)9.(70分)作文。诸子百家的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人认为,今天我们更应告诫自己,己之所欲未必是人之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对此,你怎么看,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思考。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答案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分)1.(6分)填空题。(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常于几成而败之”,如果能做到“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虽覆一篑(重点字:覆、篑)(2)不失其所者久(重点字:久)(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贤、省)(4)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重点字:慎、始)2.(2分)下列选项,与中国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观念截然不同的是()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D.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根据有关“差序格局”的知识,结合选项中四句话的含义分析作答。【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墨子的这句话主张“兼爱”,人与人之间不分差别地互相爱,不符合中国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观念。故选:D。3.(2分)分析下面人物关系图,推断这一图示结构最能体现的是《乡土中国》中的哪一概念()A.礼制秩序 B.长老统治 C.差序格局 D.乡土本色【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正好符合图中的结构。故选:C。第二部分阅读(70分)4.(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①现在翻起20岁时写的日记,看了一本又一本后却发现日记里记录的那段历史和自己好像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我看不出当年发生了什么事,里面记录的文字基本没有事实、没有场景、没有描写,通篇都是“我我我”,只有情绪和结论。②由此可见,不要说报道一个国家,就算报道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新闻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有时与人性中的本能是相抵触的。人想塑造自己,想要遮盖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想要对他人做出评价。人们总想要说自己是正确的。以及为什么是如此正确。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将来我们回首往事,就像看见白茫茫大雾一样,一无所见,既看不到他人,也看不到自己,因为这里没有生命的窝质。③报道新闻就像报道自己一样,而认识自己,是一件多么难的事。“人”常常被无知和偏见所蒙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理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④曾经有人问我,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吗?我有理想,但不算有主义。比如我相信理想的力量,甚至我知道理想可能暂时落败,但还相信它会一点点成长。在20岁时写的日记里面我看到很多陈词滥调,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身边的人在一块儿讨论理想是什么。很多人说想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我在日记中说我的理想比这个更为高远,这页就完了。我还好奇年轻时我的理想是什么?翻过来一看,小柴当年写了一句——我想不断完善自己。⑤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他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诿什么,他将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人的内部,而社会的进步也就是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在试图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得来的。我的起点这么低,所以这个过程才会有无限长,永无尽头。想到这一点我也就觉得踏实了。⑥如果不试图抵达“独立”这两个字中的内涵,比之过去的我,就不足以匹配十年中生活从身上流过、发生过的事情。如果不去“看见”,而是视而不见,那确实是配不上这十年。⑦古代士大夫们总是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结。(甲)我去探知这个世界的真相,首先必须是揭开我头脑中的困惑,其次是我跟他人分享事实和语言,然后让每个人得出自己的答案。记者的道德不是谴责,也不是赞美,是“知”,你要知道这个事件,人在知识当中才能够稳定,这样就不会太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这是新闻界的责任。⑧新闻工作不仅仅是我的职业身份,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的真相,但如果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新闻工作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⑨以前,在电台做的时候,我喜欢说,这是一个像流沙一样的世界。那是非常文艺和情绪的字眼,而2000年接近25岁的时候,我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现在是时候该蹲下来观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观察它们的湿度、密度、结构、流向和探究为什么这样流向的原因。我庆幸,在迈入成年的门槛时,可以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关心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⑩其实我现在做的是不太有热点的东西,是一种已经过去的新闻。不是热的时候非不做,而是往往热点新闻刚起来的时候,众声喧哗中,不大会有一种真的沉静地坐下来,双方辨析的机会。一大群记者都在敲门的时候,人家只有躲避起来,这是很正常的一个反应。所有的记者倏忽一下全撤了,这时候你没有走,再去了,就会有一个诚恳的交谈:我为何而来。这样往往比较容易得到别人的接纳。(节选柴静《看见》,有删改)(1)第②段加点词“白茫茫大雾”在文中具体是指没有事实、没有生命实质的空洞的新闻报道。(2)在文中的第①段和第④段中,都提到了“20岁时写的日记”,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将下面的句子填入第⑦段“甲”处,请你推断语序正确的一项是A①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己头脑当中都始终停留在无知境界,怎能以一种英雄主义,居高临下的方式去启蒙他人呢?②所以我在想,启蒙思想的本意是什么。③后来在康德的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是说启蒙是人摆脱自身蒙昧和成见的过程,这就帮我找到了一个记者自身的定义。A.①②③B.③①②C.③②①D.②①③(5)联系全文,概述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养。(6)运用第②段中作者定义的新闻报道的要求,评析下面的材料。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节选自《别了,“不列颠尼亚”》)【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理解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6)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以及对文本重要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综合结合文本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解答】(1)原句是“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将来我们回首往事,就像看见白茫茫大雾一样,一无所见,既看不到他人,也看不到自己,因为这里没有生命的实质”,“白茫茫大雾”是比喻的说法,在大雾中人什么也看不见,就好像报道新闻的时候“没有事实、没有场景、没有描写”“看不到他人,也看不到自己”“没有生命的实质”,因而从这样的报道中人们什么也看不到。由此可见,“白茫茫大雾”在文中具体指没有事实、没有生命实质的空洞的新闻报道。(2)第一个“20岁时写的日记”在文章第①段,“现在翻起20岁时写的日记,看了一本又一本后却发现日记里记录的那段历史和自己好像没什么关系……只有情绪和结论”,是说自己20岁时写的日记只有情绪的宣泄,没有实质性的记录,因而现在看的时候没有什么价值;而第②段开头说“由此可见,不要说报道一个国家,就算报道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由此可知,引用“20岁时写的日记”的目的在于引出下文关于新闻报道的观点。第二个“20岁时写的日记”在文章第④段,“在20岁时写的日记里面我看到很多陈词滥调,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小柴当年写了一句——我想不断完善自己”,然后文章第⑤段开头说“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他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诿什么,而社会的进步也就是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在试图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得来的”。由此可见,第二个“20岁时写的日记”目的是引出关于“完善自己”的话题,引出下文关于“独立”“自我完善”的思考,从而思考一个新闻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基本素养。(3)画线句是“现在是时候该蹲下来观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观察它们的湿度、密度、结构、流向和探究为什么这样流向的原因”,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用观察沙粒比喻自己“在迈入成年的门槛时,可以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关心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即比喻自己开始走出自我世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观察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这个比喻很新奇,生动形象。“湿度、密度、结构、流向和探究为什么这样流向的原因”,采用物理术语来表达观察的内容,也体现观察的细致,表达了一个新闻人应有的品格。(4)这三个句子都有“启蒙”和“启蒙思想”,按照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再自己思考,然后从康德那里得到答案。由此可知,正确排序为①②③。故选:A。(5)由第①段“因为我看不出当年发生了什么事,里面记录的文字基本没有事实、没有场景、没有描写,通篇都是‘我我我’,只有情绪和结论”,第⑦段“记者的道德不是谴责,也不是赞美,是‘知’,你要知道这个事件,人在知识当中才能够稳定,这样就不会太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这是新闻界的责任”,第②段“因为新闻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有时与人性中的本能是相抵触的。……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史”,第⑧段“新闻工作不仅仅是我的职业身份,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的真相”得出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为:要有客观报道的责任感,能够深入调查研究并尽量还原事实真相,客观叙述事实并描写场景,准确客观公正平衡地报道,既要关照自己更要有他人。由第③段“报道新闻就像报道自己一样,而认识自己,是一件多么难的事。‘人’常常被无知和偏见所蒙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第②段“因为这里没有生命的实质”,第⑤段“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他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诿什么,他将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人的内部,而社会的进步也就是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在试图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得来的。我的起点这么低,所以这个过程才会有无限长,永无尽头。想到这一点我也就觉得踏实了”得出:要有意识理性、不能被无知偏见所蒙蔽,要谦虚低调不断修养提升自己,也不能概念化模式化,要反映生命的实质。由第⑥段“如果不试图抵达‘独立’这两个字中的内涵,比之过去的我,就不足以匹配十年中生活从身上流过、发生过的事情。如果不去‘看见’,而是视而不见,那确实是配不上这十年”,第⑩段“其实我现在做的是不太有热点的东西,是一种已经过去的新闻。不是热的时候非不做,而是往往热点新闻刚起来的时候……不大会有一种真的沉静地坐下来,双方辨析的机会……所有的记者倏忽一下全撤了,这时候你没有走,再去了,就会有一个诚恳的交谈:我为何而来。这样往往比较容易得到别人的接纳”,得出:要有一双慧眼,不盲从,人格独立思想自主;善于发现被冷落遗忘却有价值的视角、让“旧闻”里装满鲜活。由第⑧段“新闻工作不仅仅是我的职业身份,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的真相,但如果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新闻工作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第⑨段“现在是时候该蹲下来观察地面上的沙粒了……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关心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得出:要关爱生活善于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而非麻木不仁视而不见;要有人文关怀,并真正解决民生的问题。(6)第②段传递的信息是:新闻报道要求准确、客观、公正、平衡。《别了,“不列颠尼亚”》节选内容符合这四个标准,做到了准确、客观、公正、平衡。①时间准确,精确到“分”,比如“4时30分”“4时40分”。②叙述事件客观,不带个体感情,比如“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③对待历史的态度公正,比如“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④抑制情感,尽量不偏不倚,追求冷静、理智、平衡,比如“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答案:(1)没有事实、没有生命实质的空洞的新闻报道(2)第①段提到“20岁时写的日记”,感悟到没有实质性的记录缺少价值,目的在于引出下文关于新闻报道的观点;第④段提到“20岁时写的日记”,目的是引出关于“完善自己”的话题,引出下文关于“独立”“自我完善”的思考,从而思考一个新闻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质。(3)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用观察沙粒比喻自己开始走出自我世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观察自己与世界的联系;采用物理术语来表达观察的内容,也体现观察的细致,表达了一个新闻人应有的品格;比喻新奇,生动形象。(4)A(5)①不被个体情绪左右客观公正报道,具有社会责任感,认真调查并准确还原事实真相。②要冷静理性、不无知无偏见,谦虚低调不断修养提升自己。③要关爱生活敏感热情善于发现,关注国计民生反映生命实质,不走形式落实到位。④要有智慧不盲目跟风,保持人格独立思想自主,善于从冷僻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6)①时间准确,精确到“分”。②描写人物客观,不带个体感情,比如用“面色凝重”形容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的彭定康。③看待历史事件公正,尽量尊重事实,揭示真相,比如写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时,不加以丝毫渲染,只说“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④情感态度不偏不倚,理智冷静,追求情感平衡,比如交待传统时,说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这一次的不同只用转折连词“但”轻描淡写,“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耐人寻味。5.(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礼拜二午睡时刻加西亚•马尔克斯(1)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这里空气湿润,海风消失得无影无踪,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2)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机车的煤烟不停地吹进窗子来。小姑娘换了个座位,她把她们随身带的东西——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靠窗口的座位上。她离开车窗,坐到对面的位子上,和妈妈正好脸对脸,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3)小姑娘十二岁,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那位妇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身上没有一点儿线条,穿的衣服像件法袍,要说她是小姑娘的妈妈,她显得太老了一些。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4)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在一个荒凉的车站上停了十分钟,加足了水。小姑娘脱掉鞋子,然后到卫生间去,把那束枯萎的鲜花浸在水里。(5)小姑娘回来的时候,妈妈正在等她吃饭。妈妈递给她一片奶酪、半个玉米饼和几块甜饼干。女人把装着吃剩的食物的塑料袋卷起来,放进皮包里。这时候,从车窗里已经可以望见这个小镇的全貌。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6)车站上空无一人,小镇热得像个蒸笼。(7)快两点了,在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火车返回的时候才开门。(8)母女俩沿着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的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家走去。母亲用手指甲敲了敲纱门,等了一会儿又去叫门。屋子里电风扇嗡嗡作响,听不见脚步声。又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大门轻轻地吱扭一声,在离纱门不远的地方有人细声慢语地问:“谁啊?”(9)“我要找神父。”她说。(10)“神父在睡觉呢!”(11)“我有急事。”妇女固执地说。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12)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探身出来。(13)“请进来吧!”她一面说着,一面把门打开,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椅前。小女孩坐了下去,她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两只手紧紧抓住皮包。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外,听不到一点其他的声音。开门的那位妇女从客厅深处的门里走出来。(14)“他叫你们三点钟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他才躺下五分钟。”(15)“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16)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流露出各种各样的复杂感情。(17)“那好吧!”她说。(18)房间深处的门开了。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睛,从里面走出来。(19)“你有什么事?”他问。(20)“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21)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朗的天空。(22)“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23)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神父从栏杆里面走出来,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皮面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24)“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25)“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26)“谁?”(27)“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28)神父还是听不明白。(29)“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30)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31)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这支枪自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雷薇卡太太没有开灯,就朝大厅走去。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呦,我的妈!”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绒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32)“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填完表,嘴里咕咕哝哝地说。(33)“卡络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是我的独生子。”(34)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柜子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神父把钥匙摘下来,放在栏杆上那本打开的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人,说;“在这儿签个字吧!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35)女人签字回答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36)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一则是因为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一个怀疑主义者了,再则是因为天气实在太热。神父叮嘱她们把头包好,免得中暑。他连连打着哈欠,几乎就要睡着了。他睡意朦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还说回来的时候不要叫门,把钥匙从门缝下塞进来就行了。那个女人听着神父的讲话,然后向他道了谢,脸上没有丝毫的笑容。(37)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有删减)(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B.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海明威、契诃夫、狄更斯并称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C.《百年孤独》《复活》《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品。D.文中第(31)段中提到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百年孤独》中是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中的人物。(2)从文中寻找相关信息,论证下面材料中的观点。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一方面,环境影响、制约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展开,为人物的行动提供依据,也让人物性格在与环境的互动甚至冲突中更充分地得到展现;另一方面,环境又常常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能够烘托气氛,激发读者的情感、隐喻主题。(3)“母亲”是作品中的主人公,结合文本分析“母亲”形象。(4)对小说题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传递出了信息:故事发生的时间。B.具有象征含义:小镇人在“午睡时刻”处于昏睡的混沌和麻木状态,昏睡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同情心、悲悯之心。C.埋下伏笔和线索:“礼拜二午睡时刻”统摄全篇,预示小镇的沉沦与毁灭。D.增强小说的艺术效果:“午睡时刻”小镇人的麻木和母亲的清醒形成对比。(5)《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揭露了人与人之间根深蒂固的孤独。有人说这篇小说也透露出“孤独”,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要的是找到环境描写的句子,然后分别指出对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概括,有理有据,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先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深层含义。(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把握小说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即可。【解答】(1)A.“英国著名小说家”错误,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B.“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海明威、契诃夫、狄更斯”错误,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和美国的马克•吐温。C.“《复活》《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是现实主义小说,只有“《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品。故选:D。(2)环境本身方面,文章开头写“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接着写“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然后写“车站上空无一人,小镇热得像个蒸笼”等,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情节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小镇越来越热,“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火车返回的时候才开门”的描写为下文写母女俩悄悄进村,神父不想被打扰等情节做了铺垫,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依据,并推动“他叫你们三点钟以后再来”“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睛,从里面走出来”等情节发展。主旨方面,“快两点了,在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以及神父的午睡象征着小镇人的混沌、麻木、冷漠,一个小偷被打死,被草草埋葬,在他们心里翻泛不起一点涟漪,他们对生与死并不真正地关心,只是惯性地活着。因此环境描写象征并揭示了主旨。(3)由“小姑娘回来的时候,妈妈正在等她吃饭。妈妈递给她一片奶酪、半个玉米饼和几块甜饼干”“那个女人说,‘是我的独生子。’”“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可知,母亲对儿女慈爱,理解儿子做小偷的无奈,维护儿子的尊严。由“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可知,母亲面对丧子的苦难命运,她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忍受能力。由“在这儿签个字吧!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可知,母亲敢于对神父的话提出反对意见,不认为自己的孩子做小偷走的不是正道。“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皮包”,从细微动作上,可以看出母亲心理上处于紧张的状态,然而脸上的神情却是“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可以想象她在努力地保持着自己的尊严。(4)C.“预示小镇的沉沦与毁灭”错误,过度解读,小说描写小镇人在“午睡时刻”处于昏睡的混沌和麻木状态,意在把小镇人的麻木和母亲的清醒形成强烈对比,母女的行为将唤醒这里沉睡的人们,从而反映了作者对人民觉醒的渴盼和一个伟大作家的良心。故选:C。(5)由“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花条的法兰绒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可知,母亲眼中的好人被射杀,“鼻子被打得粉碎”“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死去,镇上的人把他草草埋葬,他们对生与死毫不关心,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出人生而孤独。由“车站上空无一人,小镇热得像个蒸笼”“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他才躺下五分钟”“他连连打着哈欠,几乎就要睡着了。他睡意朦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还说回来的时候不要叫门,把钥匙从门缝下塞进来就行了”等可以看出,母亲冒着炎热的天气前来扫墓,神父却想要午睡不想被打扰,不想让母亲回来后再敲他家的门,可见,神父内心的冷漠无情,“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更给人一种孤独之感。答案:(1)D(2)①午睡时刻的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天气渐渐热起来,时间到了十二点,为神父想睡午觉,不想开门提供了依据。③十一点后商店等关门,小镇人开始午睡的环境描写象征小镇人们思想的麻木冷漠,揭示了小说的主旨。(3)母亲是一个慈爱、自尊、坚忍,有抗争精神的伟大女性。①慈爱:对儿女慈爱,理解儿子做小偷的无奈,维护儿子的尊严。②坚忍:面对丧子的苦难命运,她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忍受能力。③抗争精神:她认为神父的看法不对,指出孩子是非常好的人,显示出无所畏惧的母爱和对冷漠的人们的有力抗争。④自尊,母亲虽然贫穷并丧子,但是她脊背挺直,安贫若素,镇定安详。(4)C(5)①小镇上的人不认识“小偷”,他光着脚死去,人们没有一点怜惜,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出人的孤独之感。②母亲要去看望死去的儿子,神父却因为午睡不愿被打扰,连指路都是睡意朦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出人的孤独之感。6.(8分)阅读作品,完成各题。过墓作①蒲松龄野有霜枯草,谷有长流川。草枯眷复生,川流逝不还。朱光如石火,桃杏忽已残。登拢见殡宫,丛柏翳新阡。欲唤墓中人,班荆②诉烦冤。百扣无一应,泪下如流泉。汝坟即我坟,胡乃着先鞭!只此眼前别,沉痛摧心肝。【注释】①蒲松龄悼念亡逝的妻子之作。②指在地上铺开荆条坐下。(1)这首诗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BA.《山谷外集》B.《聊斋诗余》C.《柳泉诗文集》D.《宋诗别裁集》(2)下列关于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叙述与写景结合B.寓情于景物之中C.托物言志不失自然D.铺陈和比喻兼用(3)有人认为,和苏轼《江城子》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比较,本作品中的画线句“更为哀苦”;但有人不以为然。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积累。(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仔细分析诗句,理解诗句内容。(3)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赏析诗句含义比较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应通读全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比较两首诗的情感。【解答】(1)A.《山谷外集》是宋代黄庭坚所作。B.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有诗集《聊斋诗集》。C.《柳泉诗文集》是清人徐时栋所作。D.《宋诗别裁集》原名《宋诗百一钞》,清代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选。故选B。(2)A.前八句重点写景,后八句以叙述抒情为主,可见体现了叙述与写景结合的特点。B.前八句的景中融合了情,比如“桃杏忽已残”中寄寓了伤逝之情。C.没有贯穿始终的物,也并非表达“志”,不是托物言志手法。D.写景叙述中均有铺排,比如“野有霜枯草,谷有长流川。草枯春复生,川流逝不还”“朱光如石火”“泪下如流泉”使用了比喻修辞。故选C。(3)本诗四句“欲唤墓中人,班荆诉烦冤;百扣无一应,泪下如流泉”大意是说:我想喊你的名字,听到你的回答。我分开墓前的杂草坐下来,跟你说说心里的苦楚。但是我怎么敲你的墓碑,你也不回答,我的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诗人直抒胸臆,巧用动词和比喻,通过违背常理的“唤”诉“扣”“应却”又契合人之常情的心境表达天人相隔带来的巨大悲伤。正是所谓的如见目前仿佛还在,该是多么真实的思念多么深挚的情感啊,这是隔离时空超越生死的哀悼,向亲人向后世,无论小声地倾诉,还是大声地呼喊,都是不可自己情不自禁,就算是对方听不见,这份缱绻深情眷眷思念感人至深,共鸣久久。苏轼《江城子》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大意是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此人使用“对写法“,不写自己思念亡凄,而是推己及人从对方写起,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明月夜,短松冈”,寥寥六个字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这首词的结尾三句运用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答案:(1)B(2)C(3)示例一:本诗四句更为“哀苦”,诗人直抒胸臆,巧用动词“唤”“诉”扣“应”和比喻“如流泉”,抒发人所共鸣的真挚情感,看似违背常理却极契合常情,表达妻子不在天人永隔的悲恸之情。读之感觉诗人面对的是未亡人,喊着名字,却无奈“百”扣不应,真实鲜活,令人叹惋唏嘘。示例二:苏轼《江城子》“更为哀苦“,三句使用“对写法”,不写自己思念亡妻,而是推己及人从对方写起,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柔肠寸断,以景结情,委婉含蓄,意深,痛巨,感同身受。运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多种艺术手法,表达怀念之情,感人至深。7.(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一)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1)解释下列加点字。(1)在明明德弘扬(2)先齐其家整治(3)先致其知使……真诚(4)致知在格物研究(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B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上文一)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C.复众人之所过(《老子》)D.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兼爱》)(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语段(二)画线句中的“此道”具体是指什么?联系语段(一)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观点,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可以借助语境推断,可以借助语义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虚词“之”的用法。解答时,学生要明确“之”的用法,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最后比对确定答案。(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要点。【解答】(1)“明”,弘扬。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齐”,整治。句意: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致”,使……真诚。句意: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格”,研究。句意: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2)A.“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B.“之”结构助词,的。句意: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C.“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D..“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当臣子的不孝君王,当儿子的不孝父亲,这就是乱道。故选B。(3)天子,古时称帝王为天子;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切;本,根本。句意: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4)语段(二)中说道“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可见,“此道”指的是前文中提到的治学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语段(一)中的“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修养自身道德的重要性;语段(二)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概括了为学的几个层次,可见,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所以,说到底也是在强调修养的重要性。所以,两者的观点是一致的。答案:(1)明,弘扬;齐,整治;致,使……真诚;格,研究。(2)B(3)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4)“此道”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此道”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都是在强调修养自身道德的重要性,两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参考译文:(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二)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8.(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②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婴儿辅食行业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2024年物业服务合同:办公楼物业管理及设施维护
- 2024-2030年中国印刷品上件机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 2024年版软件源代码保密合同2篇
- 2024年全面安全管理协议范本一
- 2024年度书画展览与合作推广合同3篇
- 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生物偶联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马鞍山学院《三维角色建模与渲染》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弃土场弃土处理与生态保护合作协议3篇
- 2024平房买卖合同及绿化改造配套服务协议3篇
- 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
- 《推荐一本书》(完美版)教学课件
- GB∕T 41115-2021 焊缝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衍射时差技术(TOFD)的应用
- 《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t
- 【高清版】GB 19079.1-2013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第1部分:游泳场所
- 红色大气工会基础知识培训培训内容PPT演示
- 分镜头脚本(空表)
- 介入检查造影剂用量表
- 第四届华师杯五年级语文学科竞赛试卷
- 汽车维修行业二级维护进厂及过程检验单
- VDA63过程审核案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