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学生版一、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2.(2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ChatGPT来了!作为新一代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是一种能够与人类对话的“聊天机器人”。与已有的普通聊天机器人不一样,之前的人机对话,机器人在海量数据中寻找并选择最佳答案展示出来,本质为“筛选者”和“搬运者”。ChatGPT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hatGPT的横空出世,是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新一轮冲击波,成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新的智能竞技场和智力搏击台。①联系会话过程中的上下文②“分析者”“生成者”和“创造者”③通过高速的算法分析④可以依据检索而来的海量信息⑤生成不与已有任何信息相同的答案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②④①③⑤ D.②③④⑤①3.(3分)下面是山山同学采访小金妈妈时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存在语言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在以下画线句中选择两处并加以修改。阿姨,您好!【甲】我是您犬子小金的同学山山。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防疫的工作重心也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作为医护人员,【乙】您在一线的辛劳付出广为流传,【丙】我作为小金的同学也感同身受。【丁】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戊】我对此表示敬谢不敏!二、第二部分阅读(70分)4.(17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安伯托•艾柯在《开放的作品》一书中认为,阐释者、演绎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开放的,这是隐喻意义上的作品之开放。②从上来看,一切艺术作品皆是开放的作品。这是因为“在刺激和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反映活动中,作品的任何一个欣赏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状态,都有自己的受到特殊条件限制的感受能力,都有自己的特定文化水准、品位、爱好和个人偏见,这样一来,对作品的理解就是按照个人的特定方向来进展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所处时代不同,个体的生活经验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在意识活动中建构的文本形象就会有差异。鲁迅先生也曾经在《读书琐记》中谈到不同时代不同的林黛玉形象。他说,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譬如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着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③文本的丰富阐释性,还与文本的结构有关。伊瑟尔曾详细阐释了读者的阅读活动,他认为,人们在阅读活动中成功的交流,将依据文本在何种程度上作为相关物在读者意识中建构自身。阅读活动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我们的理论所关注的重心,则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语言学符号和文本的结构,在读者理解活动的不断激发下发挥其功能,读者的理解活动虽然由本书引起的,但却不完全受本书的控制。如果文本的构成之物过于清晰,使读者殆无想象之余地,或者其构成之物过于晦涩,使读者根本无法想象,这两种情况都无法使阅读活动中的双方达成完善的交流。④真正吸引读者的文本,应该包含一些“未定点”激发读者的想象能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活动中。以弗吉尼亚•伍尔芙评论简•奥斯汀的小说为例,来看文本中空白点的保留。她说:“简•奥斯汀是这样一位感情笃深的女主人,尽管外表上不露痕迹。她激发我们去填充空缺。虽然她所提供的是一些琐事,但却是一些在读者大脑中延伸并赋予外表上卑琐的生活场景以最为恒久的形式的东西,一般人们强调的总是人物呀性格呀……而现在对话的反转与扭曲则造成了我们的悬念。我们须将注意力一半盯着眼前,一半又须想着未来。”文本中的空白,与语言的模糊性有关,它营造了结构上的悬念、突转、否定以及语义的多重性。譬如,麦尔维尔《白鲸》开篇句子,“叫我以实玛利”。这句话的未定点,刺激读者作出如下解读:一是“如果你愿意,我可以自称为以实玛利”;二是“我其实不叫以实玛利,但我要让你叫我这个假名”;三是“我命令你叫我以实玛利”。开篇句子的模糊性,就构成了文本空白点,从而形成了语义的丰富性。⑤此外,包含象征结构和象征意义的文本,也是对文本新的反应和解释开放的。很多现代主义作品就是建立在象征的运用基础上的,显然,这些作品是开放的作品。安伯托•艾柯用作品的“开放性”理论,对卡夫卡、乔伊斯等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进行了充分的阐释。他说:“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种开放性的作品。”确实,在我们阅读卡夫卡的小说时,不能从百科全书所定义的含义上去理解文意,无论是城堡、诉讼还是等待、酷刑等,都包含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可能是生存意义上的,也可能是心理、神学意义上的。文本的意义不再是唯一的,读者的重复阅读,有助于揭示出新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开放的文本赐予读者的可贵的精神旅行。(节选自张屹《赛博空间与文学存在方式的嬗变》,有删改)(1)根据文意,在第②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2)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先生看到了读者个体的差异造就文本解读不同,不过他强调的是时代的作用。B.如果文本过于艰涩,读者就会受到极大的挑战,而产生心理受挫感,放弃阅读。C.含象征结构和意义的文本,营造了结构上的悬念、突转、否定以及语义多重性。D.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和交流,造就了阐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3)下列对作品的“开放性”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放性”源自于阅读者自身的独特的生存状态。B.“开放性”源自于语言学符号和文本的结构对阅读者的不断激发。C.“开放性”源自于文本空白点的保留激发了阅读者的想象能力。D.“开放性”源自于阅读者在重复阅读含象征结构和意义的文本时的新反应和新解释。(4)你是否赞成以“阐释的盛宴”作为以上节选文本的标题?请简述理由。(5)请结合你的《红楼梦》阅读体验,在下面两则材料中选择其一,谈谈其中的“未定点”对激发读者想象力的作用。材料1: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凤姐道:“大生日料理,不过是有一定的则例在那里。如今他这生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材料2: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俯仰之间朱以撒①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十岁前后,那么地喜爱跑动。②后来,我只能归结为我曾生活的那个家园。围墙内是碧绿的菜畦和如冠如盖的果林,还有遍地的柔韧杂草。那时的围墙用手工夯成,不高,更毋须在墙头上戳入碎玻璃碴以防盗贼翻入。墙头披风渍雨,不须太久就显出苍老之相,不再那么有棱有角了。这使我轻松敏捷地攀上墙头,沿墙疾走,不时就跑到屋顶上去。旧日的屋顶如鱼鳞相砌,走在其中有一股很强的涩感。再沿着屋顶,有时就飞快地爬上伸向屋顶的枝干,这使上树的时间大为缩短。围墙之外,邻舍寥寥有如荒原,人稀地广,四处长满了车前子和马齿苋,烘托着稚嫩的脚板。这个年龄,跑动的嗜好远远过于慢慢地行走,有时为了显示迅疾,随便折下一支玉米秆,捋去青青长叶,放在胯下权当骏马,以为借助这支被摧折的植物枝条,可以跨山越水,不受阻挡。有时跑得起兴了,为了不让自己再跑,非得紧紧抱住一棵大树不可——有好几次,就是这样才止住疯了的步伐。我当时怀疑,倘若我拽住的是一株根底不深的小树,也许反被我带起,一道向前。③奔跑——少年时的乐事,它显示着少年机敏的本能——对前方的热爱。有不少时候,根本不知道奔跑为了什么,奔向何方,却因为无目的而兴奋得涨红了脸——从这边起,风一般地到达那边,这就够了。胯下的骏马扬起尘烟,随着向前的步调散漫开来。如果有几个同行者,分别从不同方向,加上逼真的拟声,真有沙场鏖战的气派——只有双脚勤快地跑动,才能造成这样好的效果。那个时候,不善跑动的人被我们瞧不起,至少,他就无缘进入我们这个跑来跑去快乐得要死的圈子。一个年少善跑的孩子,他的动感一定比安静时要引人注意,因为脚一动,手必飞舞,口中咋咋有声。狂跑还制造了呼呼掠过的风和凉意,只是在停下来的时候,要以大量的汗水和如牛的喘息来补偿,这也是不能吝惜的。④我的随意性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芽长叶的。我一般不上圆如圈套的体育场跑,它的设计让人想起规范,让人在浑圆无端的圈子里感到索然无味——尽管脚下舒坦平整。我们总是在荒地上跑,绕过荆棘藤萝,踩在杂草的身上,荡起一串串蚱蜢和蟋蟀。经验告诉我,这样会更有野趣。譬如侧身跑,总是左脚向前右脚蹭蹭,或者扯一把虚空中的缰绳,碎步踏踏骎骎而去。野性的狂跑消解了心中轻度的郁闷,脚板却屡次为此付出了代价。有时,地面枯硬的蒺藜会把脚板视为马蹄,像钉马掌一般地准确楔入,这时再善跑的人也必须止步,一瘸一拐地挪回家中,从母亲的叵箩里,找出一根针,龇牙咧嘴地挑。跑步的快感,缘于一根刺而中断,思念奔跑的心情,变得更加迫切。曾经荒原一般的场景,对我一直是个新鲜的谜,整个春夏秋季,我一直用跑动的步履丈量土地。⑤南国的冬季如期地到来了。冬季对于善跑的双足是一种约束。尽管南国的冬季算不上天寒地冻,可是双足比任何时候更多地交与橡胶模子爱抚——这种被称为“鞋子”的橡胶制品,可以使足部尽量避免伤害,砂粒、石块、草茎曾经给予的不同快感的抚慰,变得毫不相干。当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也在逐渐加强,在鞋中的岁月里,在正常的走动中,在渐渐不习惯到习惯的体验里,斯文在整个冬日里肆意滋长。冬日无疑更有益于人清肃地思想,那有过湿润丰满的马齿苋,蓬松毛茸的狗尾巴草,善于撩人衣袖的鬼叶针,都枯黄和折落了。是怎么变化的细节,在平日的跑动中未曾留神,现在的容貌却为我心惊。也许,我们常说的懂事和成长,就是由这样一些些的举动更变,由一点点的细枝末节积累而成。⑥跑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包括爬墙上树的兴致。荒原般的土地开始得到了清理,那些熟悉不过的落叶和草已经埋进了土壤,不断地有石块砖瓦运来,这里将会有一个新村出现,那种草莽风格的少年时光,随着树倒草起,无法再被续写。我所惬意的充实,在心之一隅被镂空。⑦在远离家乡的另一个城市里,我开始了不再奔跑的庸常生活——我指的是除了晨跑的锻炼之外,余下的都是以斯文的慢步丈量时间。⑧寻常的日子和如水的四季,我好几次倚在校园的运动场栏杆边上,倾心地看到青春的步履怡悦地交替着,自问:我还暗恋着过去的奔跑吗?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是什么消耗了我当年的热情呢?是逐年增长的年龄,是渐趋逼仄的巷陌,还是日益老化了的情怀?也许,奔跑真的是要远去了。不过,当年那种随意跑动、不受约束的姿势里边,果真就没有一些值得坚守的成分?我隐隐地感到坚守的不易与撒手的浑然不觉。⑨《兰亭序》如是说:“俯仰之间,以为陈迹。”(1)分析第②段围墙内外景物描写的作用。(2)第④段画线句中的“荡”字很有表现力,请赏析它的妙处。(3)本文在时空推进中写“奔跑”到“不再奔跑”,赏析作品构思之妙。很多行为我自以为是用来达到某种欲望或目的,而在客观的检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为却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毫无实在关联。——《乡土中国•从欲望到需要》(4)结合以下材料,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五月十九日大雨刘基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白帝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1)下列拟编撰的诗歌选集,适宜收录以上两首作品的一项是A.《古代格律诗选编》B.《唐宋古体诗选编》C.《古代乐府诗选编》D.《唐宋长短句选编》(2)下列对两首作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刘诗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又写蛙鸣声,起到了以乐衬哀的表达效果。B.杜诗用“高江急峡”表现峡内流水湍急,若山水齐奔,比“急江高峡”更具表现力。C.刘诗写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实为烘托大雨的猛烈,表达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D.杜诗状雨景之猛烈,以“雷霆斗”暗喻安史之乱,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3)有人评价刘基的这首诗摹写风云雷电脱胎于杜甫的《白帝》,继承中也有创新。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加以分析。7.(18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父祚,为郡小吏,有心计。移刺商州,以奉钱募人,开大秦山岩梯路,行旅感其惠。未几,改镇颍州,州境旧有通商渠,岁久湮塞,距淮三百,祚疏导之,遂通舟楫,郡无水患。祚频领牧守,能殖货,所至有田宅,家累万金。②溥,汉乾祐中举进士甲科,为秘书郎。时李宗贞据河中,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与藩相交结语,周祖籍其名,将按之。溥谏曰:“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邪自消,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周祖从之。③世宗将亲征泽、潞,冯道力谏止,溥独赞成之。凯还,世宗从容问溥曰:“汉禁止李崧以蜡书①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溥曰:“崧为大臣,设有此谋,肯轻示外人?盖苏逢吉诬之耳。”世宗始悟,诏赠其官。④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溥在相位,祚以宿州防御使家居,每公卿至,必首谒。祚置酒上寿,溥朝服趋侍左右,坐客不安席,辄引避。祚曰:“此豚犬尔,勿烦诸君起。”溥讽祚求致政②,祚意朝廷未之许也。既得请,祚大骂溥曰:“我筋力未衰,汝欲自固名位,而幽囚我。”举棍棒将击之,亲戚劝谕乃止。(节选自《宋史•王溥传》)〔注〕①蜡书:封在蜡丸中的文书。②致政:指退休。(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行旅感其惠。②能殖货。(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以奉钱募人A.供养B.同“俸”C.拿D.奉承②信有之耶A.果真B.证实C.随意D.相信(3)将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与藩相交结语,周祖籍其名,将按之。(4)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5)本文选自《宋史•王溥传》,而第①④段都写了其父王祚,请对此写一则评点。8.(11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尹公亭记曾巩①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②随为州,去京师远,其地僻绝。庆历之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辨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自以为不能及。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茇①而嬉,岁余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至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之山皆在几席。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③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时,而与之共其乐□!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回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为之书,时熙宁元年正月日也。〔注〕①茇(bá):草根,此指在草间住宿。(1)下列对第①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介绍了尹公之亭的建亭缘由。B.阐述了作者写这篇记的原因。C.批判了旌表君子住处的行为。D.以议发端阐明了作者的观点。(2)第②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3)可填入第③段画线句方框中的虚词是A.乎B.耶C.哉D.焉(4)评析本文写作的针对性。三、第三部分写作(70分)9.(70分)有人说,这个世界的逻辑不是谁有理就谁对,而是在事情的发生过程中,谁损失大就谁错。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教师版一、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滚)(2)携来百侣曾游(重点字:携)(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重点字:沂、雩)2.(2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ChatGPT来了!作为新一代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是一种能够与人类对话的“聊天机器人”。与已有的普通聊天机器人不一样,之前的人机对话,机器人在海量数据中寻找并选择最佳答案展示出来,本质为“筛选者”和“搬运者”。ChatGPT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hatGPT的横空出世,是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新一轮冲击波,成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新的智能竞技场和智力搏击台。①联系会话过程中的上下文②“分析者”“生成者”和“创造者”③通过高速的算法分析④可以依据检索而来的海量信息⑤生成不与已有任何信息相同的答案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②④①③⑤ D.②③④⑤①【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意思,“瞻前顾后”,抓住一些关键词,如指示代词、关联词等。【解答】前文提到之前的人机对话“本质为‘筛选者’和‘搬运者’”,首先指出ChatGPT的不同,是“分析者”“生成者”和“创造者”,用②与前文衔接,排除AB;下面解说ChatGPT生成答案的过程,按照逻辑,先检索信息,再联系语境,然后进行分析,最后生成答案,后四句的排序应为“④①③⑤”,排除D。故选C。3.(3分)下面是山山同学采访小金妈妈时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存在语言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在以下画线句中选择两处并加以修改。阿姨,您好!【甲】我是您犬子小金的同学山山。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防疫的工作重心也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作为医护人员,【乙】您在一线的辛劳付出广为流传,【丙】我作为小金的同学也感同身受。【丁】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戊】我对此表示敬谢不敏!【分析】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简明、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解答】甲:“犬子”用于谦称自己的儿子,此处用于称别人的儿子,用错对象,可改为“爱子”。乙:“付出广为流传”搭配不当,可在“付出”后面加上“的事迹”。丙:“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这里应该是表示感动的意思,可改为“深受感动”。丁:“有幸”是谦辞,这里用作别人接受自己的采访,可改为“抽空”戊:敬谢不敏是指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而此处是指表达对被采访者的感谢,可改为“万分感谢”。答案:甲:“犬子”改成“爱子”。乙:“付出”后加上“的事迹”。丙:“感同身受”改为“深受感动”丁:“有幸”改为“抽空”。戊:“敬谢不敏”改为“万分感谢”。二、第二部分阅读(70分)4.(17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安伯托•艾柯在《开放的作品》一书中认为,阐释者、演绎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开放的,这是隐喻意义上的作品之开放。②从上来看,一切艺术作品皆是开放的作品。这是因为“在刺激和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反映活动中,作品的任何一个欣赏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状态,都有自己的受到特殊条件限制的感受能力,都有自己的特定文化水准、品位、爱好和个人偏见,这样一来,对作品的理解就是按照个人的特定方向来进展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所处时代不同,个体的生活经验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在意识活动中建构的文本形象就会有差异。鲁迅先生也曾经在《读书琐记》中谈到不同时代不同的林黛玉形象。他说,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譬如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着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③文本的丰富阐释性,还与文本的结构有关。伊瑟尔曾详细阐释了读者的阅读活动,他认为,人们在阅读活动中成功的交流,将依据文本在何种程度上作为相关物在读者意识中建构自身。阅读活动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我们的理论所关注的重心,则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语言学符号和文本的结构,在读者理解活动的不断激发下发挥其功能,读者的理解活动虽然由本书引起的,但却不完全受本书的控制。如果文本的构成之物过于清晰,使读者殆无想象之余地,或者其构成之物过于晦涩,使读者根本无法想象,这两种情况都无法使阅读活动中的双方达成完善的交流。④真正吸引读者的文本,应该包含一些“未定点”激发读者的想象能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活动中。以弗吉尼亚•伍尔芙评论简•奥斯汀的小说为例,来看文本中空白点的保留。她说:“简•奥斯汀是这样一位感情笃深的女主人,尽管外表上不露痕迹。她激发我们去填充空缺。虽然她所提供的是一些琐事,但却是一些在读者大脑中延伸并赋予外表上卑琐的生活场景以最为恒久的形式的东西,一般人们强调的总是人物呀性格呀……而现在对话的反转与扭曲则造成了我们的悬念。我们须将注意力一半盯着眼前,一半又须想着未来。”文本中的空白,与语言的模糊性有关,它营造了结构上的悬念、突转、否定以及语义的多重性。譬如,麦尔维尔《白鲸》开篇句子,“叫我以实玛利”。这句话的未定点,刺激读者作出如下解读:一是“如果你愿意,我可以自称为以实玛利”;二是“我其实不叫以实玛利,但我要让你叫我这个假名”;三是“我命令你叫我以实玛利”。开篇句子的模糊性,就构成了文本空白点,从而形成了语义的丰富性。⑤此外,包含象征结构和象征意义的文本,也是对文本新的反应和解释开放的。很多现代主义作品就是建立在象征的运用基础上的,显然,这些作品是开放的作品。安伯托•艾柯用作品的“开放性”理论,对卡夫卡、乔伊斯等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进行了充分的阐释。他说:“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种开放性的作品。”确实,在我们阅读卡夫卡的小说时,不能从百科全书所定义的含义上去理解文意,无论是城堡、诉讼还是等待、酷刑等,都包含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可能是生存意义上的,也可能是心理、神学意义上的。文本的意义不再是唯一的,读者的重复阅读,有助于揭示出新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开放的文本赐予读者的可贵的精神旅行。(节选自张屹《赛博空间与文学存在方式的嬗变》,有删改)(1)根据文意,在第②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2)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鲁迅先生看到了读者个体的差异造就文本解读不同,不过他强调的是时代的作用。B.如果文本过于艰涩,读者就会受到极大的挑战,而产生心理受挫感,放弃阅读。C.含象征结构和意义的文本,营造了结构上的悬念、突转、否定以及语义多重性。D.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和交流,造就了阐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3)下列对作品的“开放性”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放性”源自于阅读者自身的独特的生存状态。B.“开放性”源自于语言学符号和文本的结构对阅读者的不断激发。C.“开放性”源自于文本空白点的保留激发了阅读者的想象能力。D.“开放性”源自于阅读者在重复阅读含象征结构和意义的文本时的新反应和新解释。(4)你是否赞成以“阐释的盛宴”作为以上节选文本的标题?请简述理由。(5)请结合你的《红楼梦》阅读体验,在下面两则材料中选择其一,谈谈其中的“未定点”对激发读者想象力的作用。材料1: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凤姐道:“大生日料理,不过是有一定的则例在那里。如今他这生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材料2: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补写句子的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拟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结合“安伯托•艾柯在《开放的作品》一书中认为,阐释者、演绎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开放的,这是隐喻意义上的作品之开放”可知,在第②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隐喻意义(读者的个人体验)。(2)C.曲解文意,原文是“文本中的空白,与语言的模糊性有关,它营造了结构上的悬念、突转、否定以及语义的多重性”。(3)B.主宾颠倒。原文是“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语言学符号和文本的结构,在读者理解活动的不断激发下发挥其功能,读者的理解活动虽然由本书引起的,但却不完全受本书的控制”。(4)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赞同。全文紧扣作品“开放性”进行阐释,结合“从隐喻意义上来看,一切艺术作品皆是开放的作品”可知,先从意义的开放阐释如何理解“作品的开放性”这一话题,结合“读者所处时代不同,个体的生活经验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在意识活动中建构的文本形象就会有差异”可知,再从读者个体体验角度阐释了文本开放性在于阅读者自身的独特的生存状态;结合“文本的丰富阐释性,还与文本的结构有关”可知,还与文本的结构有关,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盛宴”也形象地表达出了作品阐释的丰富性特征,所以用“阐释的盛宴”作为题目十分贴切。(5)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结合“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可知,材料1中写王熙凤和贾琏的对话,说起给薛宝钗过十五岁的生日,顺带提及了黛玉,看似是无意闲谈却形成了文本中极为精彩的未定点。特别是其中的一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那么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不同;林黛玉作为贾母的亲外孙女,小说中为什么不去描写给她做十五岁生日的场景,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预留空白点,正如文中所说,“我们须将注意力一半盯着眼前,一半又须想着未来。”这一不写之写恰是暗示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林黛玉的很多不合时宜的弱点逐渐暴露,随着贾府的衰败,她在贾府的地位每况愈下。答案:(1)隐喻意义(读者的个人体验)(2)C(3)B(4)【答案示例一】赞同。全文紧扣作品“开放性”进行阐释,先从意义的开放阐释如何理解“作品的开放性”这一话题,再从读者个体体验角度阐释了文本开放性在于阅读者自身的独特的生存状态;还与文本的结构有关,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盛宴”也形象地表达出了作品阐释的丰富性特征,所以用“阐释的盛宴”作为题目十分贴切。【答案示例二】不赞同。“盛宴”是个隐喻性的表达,在文中没有出现相关的词语;并且仅从“阐释的盛宴”看不出阐释的对象,以此为标题不能涵盖文章内容,让读者不知所以然,所以不合适。(5)【答案示例一】材料1中写王熙凤和贾琏的对话,说起给薛宝钗过十五岁的生日,顺带提及了黛玉,看似是无意闲谈却形成了文本中极为精彩的未定点。特别是其中的一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那么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不同;林黛玉作为贾母的亲外孙女,小说中为什么不去描写给她做十五岁生日的场景,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预留空白点,正如文中所说,“我们须将注意力一半盯着眼前,一半又须想着未来。”这一不写之写恰是暗示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林黛玉的很多不合时宜的弱点逐渐暴露,随着贾府的衰败,她在贾府的地位每况愈下。【答案示例二】材料2中黛玉临终前所说的“宝玉,宝玉,你好……”表面看是黛玉临终话未说完,然而未说完的话形成了文本的未定点,也就是话语的空白,这个空白让读者产生想象,黛玉未说完的话到底是宝玉你好狠心,对宝玉负约娶宝钗的失望痛心,抑或是“宝玉,宝玉,你好好活下去”表达对宝玉日后生活的担心,还是其他,留待读者的想象,同时不同的想象内容也对黛玉离世时形象的产生影响,形成了作品的开放性。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俯仰之间朱以撒①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十岁前后,那么地喜爱跑动。②后来,我只能归结为我曾生活的那个家园。围墙内是碧绿的菜畦和如冠如盖的果林,还有遍地的柔韧杂草。那时的围墙用手工夯成,不高,更毋须在墙头上戳入碎玻璃碴以防盗贼翻入。墙头披风渍雨,不须太久就显出苍老之相,不再那么有棱有角了。这使我轻松敏捷地攀上墙头,沿墙疾走,不时就跑到屋顶上去。旧日的屋顶如鱼鳞相砌,走在其中有一股很强的涩感。再沿着屋顶,有时就飞快地爬上伸向屋顶的枝干,这使上树的时间大为缩短。围墙之外,邻舍寥寥有如荒原,人稀地广,四处长满了车前子和马齿苋,烘托着稚嫩的脚板。这个年龄,跑动的嗜好远远过于慢慢地行走,有时为了显示迅疾,随便折下一支玉米秆,捋去青青长叶,放在胯下权当骏马,以为借助这支被摧折的植物枝条,可以跨山越水,不受阻挡。有时跑得起兴了,为了不让自己再跑,非得紧紧抱住一棵大树不可——有好几次,就是这样才止住疯了的步伐。我当时怀疑,倘若我拽住的是一株根底不深的小树,也许反被我带起,一道向前。③奔跑——少年时的乐事,它显示着少年机敏的本能——对前方的热爱。有不少时候,根本不知道奔跑为了什么,奔向何方,却因为无目的而兴奋得涨红了脸——从这边起,风一般地到达那边,这就够了。胯下的骏马扬起尘烟,随着向前的步调散漫开来。如果有几个同行者,分别从不同方向,加上逼真的拟声,真有沙场鏖战的气派——只有双脚勤快地跑动,才能造成这样好的效果。那个时候,不善跑动的人被我们瞧不起,至少,他就无缘进入我们这个跑来跑去快乐得要死的圈子。一个年少善跑的孩子,他的动感一定比安静时要引人注意,因为脚一动,手必飞舞,口中咋咋有声。狂跑还制造了呼呼掠过的风和凉意,只是在停下来的时候,要以大量的汗水和如牛的喘息来补偿,这也是不能吝惜的。④我的随意性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芽长叶的。我一般不上圆如圈套的体育场跑,它的设计让人想起规范,让人在浑圆无端的圈子里感到索然无味——尽管脚下舒坦平整。我们总是在荒地上跑,绕过荆棘藤萝,踩在杂草的身上,荡起一串串蚱蜢和蟋蟀。经验告诉我,这样会更有野趣。譬如侧身跑,总是左脚向前右脚蹭蹭,或者扯一把虚空中的缰绳,碎步踏踏骎骎而去。野性的狂跑消解了心中轻度的郁闷,脚板却屡次为此付出了代价。有时,地面枯硬的蒺藜会把脚板视为马蹄,像钉马掌一般地准确楔入,这时再善跑的人也必须止步,一瘸一拐地挪回家中,从母亲的叵箩里,找出一根针,龇牙咧嘴地挑。跑步的快感,缘于一根刺而中断,思念奔跑的心情,变得更加迫切。曾经荒原一般的场景,对我一直是个新鲜的谜,整个春夏秋季,我一直用跑动的步履丈量土地。⑤南国的冬季如期地到来了。冬季对于善跑的双足是一种约束。尽管南国的冬季算不上天寒地冻,可是双足比任何时候更多地交与橡胶模子爱抚——这种被称为“鞋子”的橡胶制品,可以使足部尽量避免伤害,砂粒、石块、草茎曾经给予的不同快感的抚慰,变得毫不相干。当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也在逐渐加强,在鞋中的岁月里,在正常的走动中,在渐渐不习惯到习惯的体验里,斯文在整个冬日里肆意滋长。冬日无疑更有益于人清肃地思想,那有过湿润丰满的马齿苋,蓬松毛茸的狗尾巴草,善于撩人衣袖的鬼叶针,都枯黄和折落了。是怎么变化的细节,在平日的跑动中未曾留神,现在的容貌却为我心惊。也许,我们常说的懂事和成长,就是由这样一些些的举动更变,由一点点的细枝末节积累而成。⑥跑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包括爬墙上树的兴致。荒原般的土地开始得到了清理,那些熟悉不过的落叶和草已经埋进了土壤,不断地有石块砖瓦运来,这里将会有一个新村出现,那种草莽风格的少年时光,随着树倒草起,无法再被续写。我所惬意的充实,在心之一隅被镂空。⑦在远离家乡的另一个城市里,我开始了不再奔跑的庸常生活——我指的是除了晨跑的锻炼之外,余下的都是以斯文的慢步丈量时间。⑧寻常的日子和如水的四季,我好几次倚在校园的运动场栏杆边上,倾心地看到青春的步履怡悦地交替着,自问:我还暗恋着过去的奔跑吗?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是什么消耗了我当年的热情呢?是逐年增长的年龄,是渐趋逼仄的巷陌,还是日益老化了的情怀?也许,奔跑真的是要远去了。不过,当年那种随意跑动、不受约束的姿势里边,果真就没有一些值得坚守的成分?我隐隐地感到坚守的不易与撒手的浑然不觉。⑨《兰亭序》如是说:“俯仰之间,以为陈迹。”(1)分析第②段围墙内外景物描写的作用。(2)第④段画线句中的“荡”字很有表现力,请赏析它的妙处。(3)本文在时空推进中写“奔跑”到“不再奔跑”,赏析作品构思之妙。很多行为我自以为是用来达到某种欲望或目的,而在客观的检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为却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毫无实在关联。——《乡土中国•从欲望到需要》(4)结合以下材料,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字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构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明确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之间的关系,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进行作答。(4)本题考查对主题的分析,中心的概括的能力。从概括分析中去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或寄托的情感。这种感受和悟性是通过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从而总结文中要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解答】(1)结合“围墙之外,邻舍寥寥有如荒原,人稀地广,四处长满了车前子和马齿苋,烘托着稚嫩的脚板”可知,围墙外地广人稀、长满野草给少年时的我带来了无拘无束的生活,在这块被我视作少年乐园的地方宣泄着我的快乐与热爱,结合“围墙内是碧绿的菜畦和如冠如盖的果林,还有遍地的柔韧杂草”可知,与围墙内与后文的校园运动场形成对比。(2)结合“我们总是在荒地上跑,绕过荆棘藤萝,踩在杂草的身上,荡起一串串蚱蜢和蟋蟀”可知,“荡”是激荡之意,此处用于描写我奔跑过程中带起“一串串蚱蜢和蟋蟀”看似不妥帖,但实则形象生动。一来体现荒地上到处是“蚱蜢和蟋蟀”,富有生机,结合“一个年少善跑的孩子,他的动感一定比安静时要引人注意,因为脚一动,手必飞舞,口中咋咋有声。狂跑还制造了呼呼掠过的风和凉意”可知,二来体现了少年时的我在荒地上随意奔跑的快,带起了沿路的“蚱蜢和蟋蟀”,结合“经验告诉我,这样会更有野趣。譬如侧身跑,总是左脚向前右脚蹭蹭,或者扯一把虚空中的缰绳,碎步踏踏骎骎而去”可知,三来体现了在荒地奔跑的野趣。“荡”体现了力度感,表现我们奔跑时的肆意。同时“荡”字也富有美感,蚱蜢蟋蟀好似在空中摇荡,和我们的奔跑一样有趣、一样痛快。(3)结合“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十岁前后,那么地喜爱跑动”“跑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包括爬墙上树的兴致”可知,本文以“奔跑”为行文线索,通过童年时的肆意奔跑到长大后的不再奔跑时间推进,表现我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循规蹈矩的变化;结合“在远离家乡的另一个城市里,我开始了不再奔跑的庸常生活——我指的是除了晨跑的锻炼之外,余下的都是以斯文的慢步丈量时间”可知,从幼时的乡村家园被城市新村所替代,空间的转换意味着城市化在“俯仰之间”改变了我们,结合“寻常的日子和如水的四季,我好几次倚在校园的运动场栏杆边上,倾心地看到青春的步履怡悦地交替着,自问:我还暗恋着过去的奔跑吗?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是什么消耗了我当年的热情呢?是逐年增长的年龄,是渐趋逼仄的巷陌,还是日益老化了的情怀?也许,奔跑真的是要远去了。不过,当年那种随意跑动、不受约束的姿势里边,果真就没有一些值得坚守的成分?我隐隐地感到坚守的不易与撒手的浑然不觉”可知,展现作者对于过去的岁月以及失去的恣意纵情的留恋与反思,时空交织中全貌呈现了作者的变化与成长,也引发读者的共鸣与反思。(4)结合“奔跑——少年时的乐事,它显示着少年机敏的本能——对前方的热爱。有不少时候,根本不知道奔跑为了什么,奔向何方,却因为无目的而兴奋得涨红了脸——从这边起,风一般地到达那边,这就够了”可知,童年纵情的奔跑满足了亲近自然、肆意放纵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不自觉的”。结合“寻常的日子和如水的四季,我好几次倚在校园的运动场栏杆边上,倾心地看到青春的步履怡悦地交替着,自问:我还暗恋着过去的奔跑吗?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是什么消耗了我当年的热情呢?是逐年增长的年龄,是渐趋逼仄的巷陌,还是日益老化了的情怀?也许,奔跑真的是要远去了。不过,当年那种随意跑动、不受约束的姿势里边,果真就没有一些值得坚守的成分?我隐隐地感到坚守的不易与撒手的浑然不觉”可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环境的变化,我变得“懂事”,开始了不再奔跑的庸常生活,我反思检讨,发现在成长的过程中,消耗了当年的热情,我当年在奔跑中的坚守,直至今日似乎已经不再,而且丢失得浑然不觉。结合“当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也在逐渐加强,在鞋中的岁月里,在正常的走动中,在渐渐不习惯到习惯的体验里,斯文在整个冬日里肆意滋长……也许,我们常说的懂事和成长,就是由这样一些些的举动更变,由一点点的细枝末节积累而成”可知,本文对于我们内心隐藏的主观却没有意识到的纵情肆意生活的欲望的思考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启示。“欲望”对应的是“亲近自然、肆意放纵的不自觉行为”,是天性、热情;“需要”对应的是在俯仰之间(不知不觉)不再奔跑后的“懂事”和“成长”,是自觉地与规矩的妥协。答案:(1)围墙外地广人稀、长满野草给少年时的我带来了无拘无束的生活,在这块被我视作少年乐园的地方宣泄着我的快乐与热爱,与围墙内与后文的校园运动场形成对比。(2)“荡”是激荡之意,此处用于描写我奔跑过程中带起“一串串蚱蜢和蟋蟀”看似不妥帖,但实则形象生动。一来体现荒地上到处是“蚱蜢和蟋蟀”,富有生机,二来体现了少年时的我在荒地上随意奔跑的快,带起了沿路的“蚱蜢和蟋蟀”,三来体现了在荒地奔跑的野趣。“荡”体现了力度感,表现我们奔跑时的肆意。同时“荡”字也富有美感,蚱蜢蟋蟀好似在空中摇荡,和我们的奔跑一样有趣、一样痛快。(3)本文以“奔跑”为行文线索,通过童年时的肆意奔跑到长大后的不再奔跑时间推进,表现我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循规蹈矩的变化;从幼时的乡村家园被城市新村所替代,空间的转换意味着城市化在“俯仰之间”改变了我们,展现作者对于过去的岁月以及失去的恣意纵情的留恋与反思,时空交织中全貌呈现了作者的变化与成长,也引发读者的共鸣与反思。(4)童年纵情的奔跑满足了亲近自然、肆意放纵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不自觉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环境的变化,我变得“懂事”,开始了不再奔跑的庸常生活,我反思检讨,发现在成长的过程中,消耗了当年的热情,我当年在奔跑中的坚守,直至今日似乎已经不再,而且丢失得浑然不觉。本文对于我们内心隐藏的主观却没有意识到的纵情肆意生活的欲望的思考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启示。“欲望”对应的是“亲近自然、肆意放纵的不自觉行为”,是天性、热情;“需要”对应的是在俯仰之间(不知不觉)不再奔跑后的“懂事”和“成长”,是自觉地与规矩的妥协。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五月十九日大雨刘基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白帝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1)下列拟编撰的诗歌选集,适宜收录以上两首作品的一项是AA.《古代格律诗选编》B.《唐宋古体诗选编》C.《古代乐府诗选编》D.《唐宋长短句选编》(2)下列对两首作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刘诗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又写蛙鸣声,起到了以乐衬哀的表达效果。B.杜诗用“高江急峡”表现峡内流水湍急,若山水齐奔,比“急江高峡”更具表现力。C.刘诗写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实为烘托大雨的猛烈,表达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D.杜诗状雨景之猛烈,以“雷霆斗”暗喻安史之乱,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3)有人评价刘基的这首诗摹写风云雷电脱胎于杜甫的《白帝》,继承中也有创新。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加以分析。【分析】(1)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需要掌古体诗、律诗绝句、长短句(词)的基本知识。(2)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需要运用鉴赏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辨析题干内容,找到理解正确的一项。注意审清题目要求。(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需要运用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找到刘诗继承和创新之处,并鉴赏分析。【解答】(1)刘诗是七言绝句,杜诗是七言律诗。两首都是古代格律诗。故选A。(2)A.“起到了以乐衬哀的表达效果”有误,刘诗没有表达哀情,表达的是恬淡闲适的心情。C.“表达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有误,刘诗没有表达批判之意。D.“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有误,杜诗只是描画了一幅安史之乱后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故选B。(3)赞同。①杜诗,“云出门”写出浓云翻滚之势;“雨翻盆”写出大雨滂沱如倾到水盆,写出雨量之大;“雷霆斗”写出雷声震天动地;“日月昏”写出下雨之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之景;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描绘了白帝城云雨翻腾之景象。刘诗以“风”驱动雨,“雨”洒在高高的城市,乌“云”低垂,压着“雷”声,展现风急雨大的景象,对杜诗有所传承;②刘诗还通过“驱”“洒”“压”“过”等动词突显出风雨的气势磅礴。刘诗的前半句写出雷雨交作,气势雄峻;后半句写雨过天晴,平淡恬淡。前雷声,后蛙鸣,运用对比,逸趣横生。同时暗含哲理:风雨终将过去,只要你能坚持,那么风雨后等待你的将会是最美丽的风景。答案:(1)A(2)B(3)赞同。杜诗借助“云出门”“雨翻盆”“雷霆斗”和“日月昏”等意象描绘了白帝城云雨翻腾之景象;刘诗以“风”“雨”“云”“雷”“高城”这些意象组合来展现风急雨大的景象,对杜诗有所传承;而刘诗还通过“驱”“洒”“压”“过”等动词突显出风雨的气势磅礴,他的创新在将雨过天晴后的恬淡惬意来对比下雨时的雷电交作、气势雄峻,并借景言理,即风雨再猛烈,终会过去,当人遇到困难,要坚持,难关也像风雨般终会过去。译文:刘诗:疾风驱使着骤雨瞬间洒落高城,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大地仿佛都在震动。一会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池塘水满,青草滴翠,万蛙齐鸣。杜诗:登上白帝城,顿觉大簇乌云从城门中奔腾而出,回首俯瞰只见白帝城下暴雨倾盆。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吧,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赏析:刘诗: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诗的前半句写出雷雨交作,气势雄峻;后半句写雨过天晴,平淡恬淡。前雷声,后蛙鸣,两两对照,逸趣横生。哲理:风雨终将过去,只要你能坚持,那么风雨后等待你的将会是最美丽的风景。杜诗:诗的首联即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平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指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意;“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从音节上言,这两句平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赞赏,宋人范温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潜溪诗眼》)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后半部分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远,雨帘已疏,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诗的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表达了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尾联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了黑暗现实,孤苦无依的寡妇,终日哀伤,有着忧愁和痛苦。她的丈夫或许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不放过,搜刮尽净,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营造一种苍凉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这首诗在意境上的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暴风骤雨之后,描绘的是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图景正是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7.(18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父祚,为郡小吏,有心计。移刺商州,以奉钱募人,开大秦山岩梯路,行旅感其惠。未几,改镇颍州,州境旧有通商渠,岁久湮塞,距淮三百,祚疏导之,遂通舟楫,郡无水患。祚频领牧守,能殖货,所至有田宅,家累万金。②溥,汉乾祐中举进士甲科,为秘书郎。时李宗贞据河中,王景崇反凤翔,周祖将兵讨之,辟溥为从事。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与藩相交结语,周祖籍其名,将按之。溥谏曰:“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邪自消,愿一切焚之,以安反侧。”周祖从之。③世宗将亲征泽、潞,冯道力谏止,溥独赞成之。凯还,世宗从容问溥曰:“汉禁止李崧以蜡书①与契丹,犹有记其词者,信有之耶?”溥曰:“崧为大臣,设有此谋,肯轻示外人?盖苏逢吉诬之耳。”世宗始悟,诏赠其官。④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溥在相位,祚以宿州防御使家居,每公卿至,必首谒。祚置酒上寿,溥朝服趋侍左右,坐客不安席,辄引避。祚曰:“此豚犬尔,勿烦诸君起。”溥讽祚求致政②,祚意朝廷未之许也。既得请,祚大骂溥曰:“我筋力未衰,汝欲自固名位,而幽囚我。”举棍棒将击之,亲戚劝谕乃止。(节选自《宋史•王溥传》)〔注〕①蜡书:封在蜡丸中的文书。②致政:指退休。(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行旅感其惠来往的行人。②能殖货经营生财牟利(增殖)。(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以奉钱募人BA.供养B.同“俸”C.拿D.奉承②信有之耶AA.果真B.证实C.随意D.相信(3)将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河中平,得贼中文书,多朝贵与藩相交结语,周祖籍其名,将按之。(4)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5)本文选自《宋史•王溥传》,而第①④段都写了其父王祚,请对此写一则评点。【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5)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解答】(1)①译文:来往的行人感恩于他的帮助。行旅:来往的行人。②译文:增殖财货。殖:增殖(经营生财牟利)。(2)①译文:用自己的俸禄招募(开山架路)的人。奉:同“俸”。故选:B。②译文:果真(确实)有这件事吗?信:果真。故选:A。(3)平:被平定;交结:勾结;籍:作动词,登记;按:查处。译文:河中被平定后,(周祖)获取了叛贼的书信,里面有许多是朝中显贵与藩镇相勾结的话,周祖登记了信中的名字,准备(照名字)查处这些人。(4)“溥性宽厚”主谓宾齐全,其后断开;“好汲引后进”大意是“喜欢提拔后进”,句意完整,前后断开,综上断句为: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谏至显位者甚众。译文:王溥禀性宽厚,风度优美,喜欢提拔后进,被他推荐官位显达的人很多。(5)第一段写到“移刺商州,以奉钱募人,开大秦山岩梯路,行旅感其惠”,叙述了王祚开山路、通河道的功绩,展现他为政能力强;第四段写到“溥在相位,祚以宿州防御使家居,每公卿至,必首谒”,意思是“王溥任宰相时,王祚以宿州防御使官衔居家,每有公卿到他家,一定先去拜见王家”,还写到“溥讽祚求致政,祚意朝廷未之许也。既得请,祚大骂溥曰:‘我筋力未衰,汝欲自固名位,而幽囚我。’举棍棒将击之,亲戚劝谕乃止”。其父王祚热衷于权力与功名,对权贵谄媚讨好,以此来反衬王溥为人宽厚和谦卑。以次要人物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了王祚的正负两面,又通过人物的对话生动地还原了事件,使得王溥宽厚和谦卑的形象更加突出。答案:(1)①来往的行人;②经营生财牟利(增殖)。(2)①B;②A(3)河中被平定后,(周祖)获取了叛贼的书信,里面有许多是朝中显贵与藩镇相勾结的话,周祖登记了信中的名字,准备(照名字)查处这些人。(4)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谏至显位者甚众。(5)第①段侧重叙述王祚开山路、通河道的功绩,展现他为政能力强;第④段借助王祚对权贵的谄媚、对权力的热衷反衬王溥为人宽厚和谦卑,这样叙述有正有侧,有主有次,既刻画了王祚的正负两面,又在父子言行互动描写中使王溥形象丰满和真实。8.(11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尹公亭记曾巩①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②随为州,去京师远,其地僻绝。庆历之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辨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自以为不能及。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茇①而嬉,岁余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至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之山皆在几席。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③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时,而与之共其乐□!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回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为之书,时熙宁元年正月日也。〔注〕①茇(bá):草根,此指在草间住宿。(1)下列对第①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介绍了尹公之亭的建亭缘由。B.阐述了作者写这篇记的原因。C.批判了旌表君子住处的行为。D.以议发端阐明了作者的观点。(2)第②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3)可填入第③段画线句方框中的虚词是CA.乎B.耶C.哉D.焉(4)评析本文写作的针对性。【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段落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画线部分语言特点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写作的针对性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由“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等可知,第①段主要运用议论的语言,以议发端阐明了作者的观点。故选D。(2)画线句“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茇而嬉,岁余乃去”用四字短语叙述了尹公选址造亭的位置及所处环境之美、逗留之乐。“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又以长句叙述尹公亭命名的由来。总体上句式长短参差,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3)A.乎:用于句尾,一般表示感叹或疑问。B.耶:用在句尾,一般表示疑问。C.哉:用在句尾,一般表示感叹或反问。D.焉:用在句尾,一般表示陈述语气。此处与前文“岂独”一起构成反问句,表示反问语气。应选“哉”。故选C。(4)由“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