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学生版一、积累运用(10分)1.(4分)默写。(1)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用之如泥沙?(杜牧《》)(3)《大学之道》一文中以“,”两句启示我们,事物的发展是有主次,有先后规律的。按要求选择。2.(3分)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使用的花,是非遗技艺手工编织的花,被称为“永不凋零的荣耀之花”。平均35小时编织一束花,150位残障人士编织500束“荣耀之花”累计耗时2万小时。残障朋友们在用他们______的精神向运动员致敬。()A.斗志昂扬 B.自强不息 C.永往直前 D.矢志不渝3.(3分)下列选项,与例句逻辑谬误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这个意见是真理,我赞成这个意见,所以,我是真理。A.新闻可以是对非同一般的事件的报道,“人咬狗”不常见,因此“人咬狗”是新闻。 B.在亚利桑那州死于肺结核的人比其他州的人多,所以亚利桑那州的气候容易生肺病。 C.玫瑰花是很美的,我的院子里栽了很多玫瑰花,所以我的院子很美。 D.我爷爷是个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所以吸烟对身体无害。二、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符号①人的精神,人的社会,整个人类世界,浸泡在一种很少有人感觉到其存在却没有一刻能摆脱的东西里,这种东西叫符号。很多符号学家认为,符号无法定义。但严肃的讨论毕竟要从一个定义出发,笔者愿意冒简单化的风险,给符号一个清晰的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②那么,什么是“意义”?判明一个事物是有意义的,就是说它是引发解释的,可以解释的,解释就是意义的实现。一个意义包括发出(表达)与接收(解释)这两个基本环节,这两个环节都必须用符号才能完成。一切可以解释出意义的事物,都是符号。③符号的传统定义是“一物代一物”,这个定义简单清晰,问题又来了。大部分符号载体的确是“物质性”的,但可感知的不一定是物质。作为符号载体的感知,可以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缺失:空白、黑暗、寂静、无味、无表情、拒绝答复等等。缺失能被感知,而且经常携带着重要意义:绘画中的留空、音乐中的休止、飞机从雷达上消失、情书久等不来。④在人类社会中,每一种实用物,或有实用目的的行为,都有可能带上符号意义。符号根据其“物源”,可以有三种:第一种是自然事物(例如岩石、雷电),它们“落到”人的意识中,被意识符号化,才携带意义。雷电摩擦起火,是雷电本身物性的显现,或者人们使用这一物性,都不具有符号意义,但如果在人们看来雷击传达了天帝之怒,雷电就成为了符号。第二种是人工制造的器物(例如石斧、碗筷、食品),这些事物,当它们“被认为携带意义时”,都可能成为符号。第三种是人工制造的“纯符号”,完全为了表达意义而制造出来的事物,例如语言、艺术、表情、姿势、图案、烟火、货币、游戏、体育等等。⑤符号化的过程即赋予感知以意义的过程,经常称为“再现”。霍尔对“再现”的功用解释得非常简明清晰:“你把手中的杯子放下走到室外,你仍然能想着这只杯子,尽管它物理上不存在于那里。”这是脑中的再现:意义生产过程,就是用符号来表达一个不在场的对象与意义。再现的对立面是“呈现”,一个杯子可以呈现它自身,物自身的呈现不能代表任何其他东西,呈现无法产生意义。只有当呈现在一个人的解释中变成再现,才会引向意义。呈现是事物向意识展开的第一步,其感知尚没有变成符号而获得意义,再现则已经被意义解释符号化。例如一棵树(无论是树“自身”,还是树的画,树的雕像,或是树这个词),呈现不是意义,它们只能引向意义,只有被解释者解释出“植物”“自然”“生机”“童年”,或者其他任何意义,此时“树”的各种形式的呈现,才变成携带意义的再现,物象就变成了符号。因此,再现也可以被理解为携带意义的呈现。⑥作为符号载体之物被感知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某些品质。物不需要全面被感知才携带意义,让物的过多品质参与携带意义,反而成为表意的累赘。“被感知”并不能使符号回归物自身,恰恰相反,符号因为要携带意义,迫使接收者对物的感受“片面化”,成为意义的“简写式”。例如,看到一辆汽车驶过来,一个人会马上解释出“危险”意义,并且立即闪避。解释者此时不仅不需要对汽车有整体认知,甚至他不需要这方面的“前理解”——他不需要曾有被汽车压倒的经验,也不需要曾经观察过汽车撞伤人的记忆——他可以从各种非直接的途径获得解释能力,只需要意识到汽车的这种重量,这种速度,一旦被撞到,对他会有很大危险。此时汽车的其他品质,例如色彩、样式、品牌,只要与重量和速度无关,就应当被忽视,万一这些与意义解释无关的品质被感受到了,就是符号文本中的噪音。⑦反过来的变化,则是“去符号化”或称“物化”。符号化与去符号化,是可以上下滑动的标尺。《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在阵前威胁,要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锅里煮,刘邦坦然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是一场“去符号化”心理战:两个军阀比谁更流氓。刘邦拒绝对其意义做相应理解,坚持“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煮成的汤意义相同”,项羽就无计可施。⑧我们可以看到,符号化取决于人的解释,该解释行为不仅受制于社会文化,也受制于此时此刻他个人的主观意识,是个人意识与文化标准交互影响的结果。(《符号学:原理与推演》赵毅恒,有删改)(1)第⑥段加点词语“噪音”意思是指(2)根据文章内容,下面不属于“符号”的一项是A.佛徒者看见菩萨显灵而认为拜佛成功。B.数学计算中数字“零”的出现和运用。C.古时农民们用石磨来粉碎谷物、粮食。D.北京冬奥会上忽然火起来的“冰墩墩”。(3)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任何符号必然具有意义,不管人们去不去解释它。B.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因此感知即符号。C.“呈现”是“再现”的基础,有符号化的潜在可能。D.符号“片面化”是感知成为符号载体的必要保证。(4)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刘邦的反击中隐含的推理过程。材料(一)“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听她哭道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材料(二)①作为符号载体之物被感知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某些品质。(本文第⑥段画线句)②符号化取决于人的解释,该解释行为不仅受制于社会文化,也受制于此时此刻他个人的主观意识。(本文第⑧段画线句)请你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黛玉的“葬花”行为。(二)现代文阅读Ⅱ。(15分)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行走在岸上的鱼蔡楠①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②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曾几何时,那里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③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的一朵小小的浪花。④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而且它们再也忍受不了近期污水中毒的折磨,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⑤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⑥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红鲤的美丽,并渴望用她作为诱饵捕猎更多的美味。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并将其放在洞口旁边,在周围安排了多个看守和猎手。红鲤不肯“出卖”无辜的生灵,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粼粼的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鲤坚强地忍受着严酷的身心折磨,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⑦中午是老黑们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它们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绕开看守,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斗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划了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⑧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⑨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托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慢慢复苏了。⑩荷花淀里多了两个生死相依的朋友。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徊。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⑪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只又一只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幽邃的港汊间。这时一只哒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⑫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⑬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⑭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⑮那个夏天过后,陆地上出现了一群行走着的鱼。(1)第⑦段中画线句比喻新奇,请加以赏析。(2)分析小说设置“老黑”“白鲢”“渔人”等形象的作用。(3)小说首尾两段都提到了鱼在“行走”,试分析小说这样构思的巧妙之处。(4)阅读本文的第①段划线句和《变形记》(节选)第1自然段,探究两篇小说中“异化”的异同。当格里高尔•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他稍稍抬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被子很难盖得住,很快就会全部滑落下来。他那许多与原来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选自《变形记》)(三)古诗词阅读。(8分)6.(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感遇十二首①(其七)(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落梅②(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①此组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②此诗是诗人遭贬任建阳令时所作,建阳地处南方,当时属荒僻之地。(1)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是咏物诗B.都是近体诗C.都押5个韵D.都是讽喻诗(2)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A.慷慨激越B.凄怆悲愤C.温雅醇厚D.委婉深沉(3)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四)文言文阅读。(20分)7.(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张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②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九龄既欣知己,亦依附焉。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③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劾曰:“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④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⑤初,九龄在相位时,建议复置十道采访使,又教河南数州水种稻,以广屯田。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性颇躁急,动辄忿詈,议者以此少之。(《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竟不从②无贻后悔也(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唯令公审筹之A.详细地B.慎重地C.周密地D.清楚的②悠悠之谈A.无关的B.远方的C.随意的D.荒谬的(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4)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B.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C.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D.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5)张九龄“以才鉴见推”,请概括能够体现其“才鉴”的相关事例。(6)从进谏方式和说话语气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张九龄两次上奏的异同。(五)文言文阅读Ⅱ。(11分)8.(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松菊亭记(宋)黄庭坚①期于名者入朝,期于利者适市,期于道者,何之哉?反诸身而已。钟鼓管弦以饰喜,鈇钺干戈以饰怒,山川松菊所以饰燕间者哉!贵者知轩昂之不可认而有收其余日以就闲者矣,富者知金玉之不可守而有收其余力以就闲者矣。②蜀人韩渐正翁有范蠡计然之策,有白圭猗顿之材,无所用于世而用于其楮中,更三十年而富百倍。□筑堂于山川之间,自名松菊,以书走京师,乞记于山谷道人。③山谷悠然笑曰:“韩子真知金玉之不可守欲收其余力而就闲者,子今将问子斯堂之作,将以歌舞乎?将以研桑①乎?将以歌舞则独歌舞而乐,不若与人乐之;与少歌舞而乐,不若与众乐之。夫歌舞者,岂可以乐此哉?恤饥问寒以拊孤,折劵弃责以拊贫,冠婚丧葬以拊宗,补耕助敛以拊客,如是则歌舞于堂,人皆粲然相视曰:韩正翁而能乐之乎!此乐之情也。将以研桑何时已哉?金玉之为好货,怨入而悖出,多藏厚亡。它日以遣子孙,贤者损其志,愚则益其过。韩子知及此空为之哉,虽然歌舞就闲之日以休研桑之心,反身以期于道,岂可以无孟献子之友哉?孟献子②以百乘之家有友五人,皆无孟献子家者也,必得无献子之家者与之友,则仁者助施,义者助均,智者助谋,勇者助决,取诸左右而有余,使宴安而不毒,又使子弟日见所不见,闻所不闻,贤者以成德,愚者以寡怨,于以听隐居之松风,浥渊明之菊露,可以无愧矣。”(《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七)【注释】研桑:计研和桑弘羊的并称,他们都是古代善于计算者。②孟献子:鲁国大夫仲孙蔑。据《孟子•万章》记载他有五友,一人是乐官,一人放牧,其余三人名字未知。(1)第②段方框处填入的虚词最合适的一项是A.且B.则C.乃D.然(2)下列对第③段写作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反对比B.夹叙夹议C.借题发挥D.运用典故(3)结合第③段画线句,概述作者倡导的交友之道。(4)本届诗文花博会即将举行,主题为“花之精神人之追求”。在松菊展厅,展有本篇《松菊亭记》,请你紧扣主题,帮解说员写一段《松菊亭记》的解说词。三、写作。(70分)9.(7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信息时代,我们在便捷地点赞、转发中,向朋友们表明“这就是我的想法”。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教师版一、积累运用(10分)1.(4分)默写。(1)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3)《大学之道》一文中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两句启示我们,事物的发展是有主次,有先后规律的。【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解答】故答案为:(1)渌水荡漾清猿啼(重点字:漾)(2)奈何取之尽锱铢阿房宫赋(重点字:锱)(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重点字:终)按要求选择。2.(3分)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使用的花,是非遗技艺手工编织的花,被称为“永不凋零的荣耀之花”。平均35小时编织一束花,150位残障人士编织500束“荣耀之花”累计耗时2万小时。残障朋友们在用他们______的精神向运动员致敬。()A.斗志昂扬 B.自强不息 C.永往直前 D.矢志不渝【分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做题时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解答】A.斗志昂扬:斗争的意志旺盛。B.自强不息:自己努力上进,永不懈怠;形容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C.永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D.矢志不渝:立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此空填写的是对残障朋友们的精神的形容词,根据上文写到残障朋友们的两件事,一是他们提议增加象征坚强蓝色波斯菊,二是累计耗时近2万小时编织出了500束“荣耀之花”,都体现了残障朋友们努力向上的姿态,身残心不残。所以此空可填“自强不息”。故选:B。3.(3分)下列选项,与例句逻辑谬误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这个意见是真理,我赞成这个意见,所以,我是真理。A.新闻可以是对非同一般的事件的报道,“人咬狗”不常见,因此“人咬狗”是新闻。 B.在亚利桑那州死于肺结核的人比其他州的人多,所以亚利桑那州的气候容易生肺病。 C.玫瑰花是很美的,我的院子里栽了很多玫瑰花,所以我的院子很美。 D.我爷爷是个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所以吸烟对身体无害。【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答此题首先要了解逻辑谬误的几种形式,并分析出例句的错误类型,最后具体分析每一个选项的错误,作出选择即可。【解答】例句违反了三段论的规则,犯了“四概念”的逻辑错误。A.“非同一般的事件”与“人咬狗”不是全同关系,违反了“同一律”。B.“死于肺结核”原因有多种,亚利桑那州的气候只是其中之一,违反了“充足理由律”。C.违反了三段论的规则,犯了“四概念”的逻辑错误。D.爷爷的事例不具有代表性,据此作出一般化推论是错误的,犯了轶事证据的谬误。故选C。二、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符号①人的精神,人的社会,整个人类世界,浸泡在一种很少有人感觉到其存在却没有一刻能摆脱的东西里,这种东西叫符号。很多符号学家认为,符号无法定义。但严肃的讨论毕竟要从一个定义出发,笔者愿意冒简单化的风险,给符号一个清晰的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②那么,什么是“意义”?判明一个事物是有意义的,就是说它是引发解释的,可以解释的,解释就是意义的实现。一个意义包括发出(表达)与接收(解释)这两个基本环节,这两个环节都必须用符号才能完成。一切可以解释出意义的事物,都是符号。③符号的传统定义是“一物代一物”,这个定义简单清晰,问题又来了。大部分符号载体的确是“物质性”的,但可感知的不一定是物质。作为符号载体的感知,可以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缺失:空白、黑暗、寂静、无味、无表情、拒绝答复等等。缺失能被感知,而且经常携带着重要意义:绘画中的留空、音乐中的休止、飞机从雷达上消失、情书久等不来。④在人类社会中,每一种实用物,或有实用目的的行为,都有可能带上符号意义。符号根据其“物源”,可以有三种:第一种是自然事物(例如岩石、雷电),它们“落到”人的意识中,被意识符号化,才携带意义。雷电摩擦起火,是雷电本身物性的显现,或者人们使用这一物性,都不具有符号意义,但如果在人们看来雷击传达了天帝之怒,雷电就成为了符号。第二种是人工制造的器物(例如石斧、碗筷、食品),这些事物,当它们“被认为携带意义时”,都可能成为符号。第三种是人工制造的“纯符号”,完全为了表达意义而制造出来的事物,例如语言、艺术、表情、姿势、图案、烟火、货币、游戏、体育等等。⑤符号化的过程即赋予感知以意义的过程,经常称为“再现”。霍尔对“再现”的功用解释得非常简明清晰:“你把手中的杯子放下走到室外,你仍然能想着这只杯子,尽管它物理上不存在于那里。”这是脑中的再现:意义生产过程,就是用符号来表达一个不在场的对象与意义。再现的对立面是“呈现”,一个杯子可以呈现它自身,物自身的呈现不能代表任何其他东西,呈现无法产生意义。只有当呈现在一个人的解释中变成再现,才会引向意义。呈现是事物向意识展开的第一步,其感知尚没有变成符号而获得意义,再现则已经被意义解释符号化。例如一棵树(无论是树“自身”,还是树的画,树的雕像,或是树这个词),呈现不是意义,它们只能引向意义,只有被解释者解释出“植物”“自然”“生机”“童年”,或者其他任何意义,此时“树”的各种形式的呈现,才变成携带意义的再现,物象就变成了符号。因此,再现也可以被理解为携带意义的呈现。⑥作为符号载体之物被感知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某些品质。物不需要全面被感知才携带意义,让物的过多品质参与携带意义,反而成为表意的累赘。“被感知”并不能使符号回归物自身,恰恰相反,符号因为要携带意义,迫使接收者对物的感受“片面化”,成为意义的“简写式”。例如,看到一辆汽车驶过来,一个人会马上解释出“危险”意义,并且立即闪避。解释者此时不仅不需要对汽车有整体认知,甚至他不需要这方面的“前理解”——他不需要曾有被汽车压倒的经验,也不需要曾经观察过汽车撞伤人的记忆——他可以从各种非直接的途径获得解释能力,只需要意识到汽车的这种重量,这种速度,一旦被撞到,对他会有很大危险。此时汽车的其他品质,例如色彩、样式、品牌,只要与重量和速度无关,就应当被忽视,万一这些与意义解释无关的品质被感受到了,就是符号文本中的噪音。⑦反过来的变化,则是“去符号化”或称“物化”。符号化与去符号化,是可以上下滑动的标尺。《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在阵前威胁,要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锅里煮,刘邦坦然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是一场“去符号化”心理战:两个军阀比谁更流氓。刘邦拒绝对其意义做相应理解,坚持“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煮成的汤意义相同”,项羽就无计可施。⑧我们可以看到,符号化取决于人的解释,该解释行为不仅受制于社会文化,也受制于此时此刻他个人的主观意识,是个人意识与文化标准交互影响的结果。(《符号学:原理与推演》赵毅恒,有删改)(1)第⑥段加点词语“噪音”意思是指(2)根据文章内容,下面不属于“符号”的一项是CA.佛徒者看见菩萨显灵而认为拜佛成功。B.数学计算中数字“零”的出现和运用。C.古时农民们用石磨来粉碎谷物、粮食。D.北京冬奥会上忽然火起来的“冰墩墩”。(3)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BA.任何符号必然具有意义,不管人们去不去解释它。B.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因此感知即符号。C.“呈现”是“再现”的基础,有符号化的潜在可能。D.符号“片面化”是感知成为符号载体的必要保证。(4)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刘邦的反击中隐含的推理过程。材料(一)“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听她哭道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材料(二)①作为符号载体之物被感知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某些品质。(本文第⑥段画线句)②符号化取决于人的解释,该解释行为不仅受制于社会文化,也受制于此时此刻他个人的主观意识。(本文第⑧段画线句)请你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一)黛玉的“葬花”行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含义和用法,认真推敲。(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要熟悉逻辑概念和种类,结合具体内容分析。(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第⑥段段首句子为本段的中心句,先正面说“作为符号载体之物被感知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某些品质”,再反面说,“物不需要全面被感知才携带意义,让物的过多品质参与携带意义,反而成为表意的累赘”,本题相关信息在结尾部分,属于通过例子进行论证,“此时汽车的其他品质,例如色彩、样式、品牌,只要与重量和速度无关,就应当被忽视,万一这些与意义解释无关的品质被感受到了,就是符号文本中的噪音”,据观点信息以及“噪音”本身的贬义性质来推断,注意句中判断词语“就是”,之前的“这些与意义解释无关的品质被感受到了”就是答案,可以表述为:被感受到的与意义解释无关的品质。(2)根据符号的定义,即“一切可以解释出意义的事物,都是符号”来判断。ABD中都能解释出意义来,所以属于符号。C.“古时农民们用石磨来粉碎谷物、粮食”没有可解释出来的意义,不属于符号。故选C。(3)B.“因此感知即符号”错,原文信息是“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但“感知”是个属概念,包含的内容广泛,而“符号”关键点在于“携带意义”,必须是有了携带意义的感知,才能成为符号,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B。(4)“项羽在阵前威胁,要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锅里煮”,即项羽本心想以杀死刘邦父亲来威胁刘邦就范,言外之意是儿子应该孝顺关爱父亲,不能眼睁睁看着父亲被蒸煮,若刘邦不管父亲死活便不是孝顺儿子,若刘邦不投降便是弃父亲于不顾,即不孝顺、自私自利、不仁不义。刘邦的反击中承认项羽说话的前提,不管父亲死活是错误的,那好了,我把你项羽也放置于不孝顺不仁义的位置,这个思维转化首先便是让项羽感觉面前即将被蒸煮的老人也是项羽的父亲,再往前推怎样才能让老人成为项羽的父亲呢,那就是刘邦和项羽为兄弟,于是理由就有了:“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由我们是兄弟,自然得出“吾翁即若翁”,那么项羽烹煮之人就成了项羽的父亲,于是刘邦说“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潜台词就是,你烹煮老人也是狠心不孝顺无情无义之人。可见,对于项羽赋予刘邦的“子不顾念父是为不孝”的符号意义,刘邦凭借“约为兄弟”进行了巧妙反击,使项羽无计可施。(5)材料二信息是“作为符号载体之物被感知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某些品质”“符号化取决于人的解释,该解释行为不仅受制于社会文化,也受制于此时此刻他个人的主观意识”。材料一中林黛玉的哭诉里一方面是针对落花本身属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自然之花承受了恶劣的环境,“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明写鲜花的美丽不长久,凋零之日便被恣意践踏蹂躏或者飘落于泥土、水中最终芳花逝去杳无踪影。由以上分析可得出:落花洁净,随风飘零,常被人踩入污淖。“污淖陷渠沟”“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由“花”的美丽不常在结局很悲惨的特征中联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短暂,失去父母的呵护关爱寄人篱下身不由己,在大观园经历了各种人情世故,冷暖自知,不可把握的命运犹如眼前的落花一样:心形净洁,孤苦伶仃,寄人篱下,饱受冷眼和排挤。可见黛玉葬花吟明写落花暗写自己,她赋予了自然物落花以此时此刻自身的心境特点。“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葬花”可保持花的洁净,正是林黛玉高洁本性的流露和对世俗污垢的反抗。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把“落花”看作自己人生的写照“孤苦伶仃、年华渐逝的”,是林黛玉赋予自然物“落花”以人的意义,美好短暂,命途多舛,这就是符号化的表现。答案:(1)被感受到的与意义解释无关的品质(2)C(3)B(4)刘邦的反击中承认项羽说话的前提:子不顾念父就是不孝无情之人。他以自己和项羽曾“约为兄弟”为理由,推出“吾翁即若翁”,得出项羽烹父就和自己一样都是无情不孝的结论。对于项羽赋予刘邦的“子不顾念父是为不孝”的符号意义,刘邦凭借“约为兄弟”进行了巧妙反击,使项羽无计可施。(5)落花洁净,随风飘零,常被人踩入污淖,林黛玉由“花”的这些特征想到了自己的命运:心形净洁,孤苦伶仃,寄人篱下,饱受冷眼和排挤。“葬花”可保持花的洁净,正是林黛玉高洁本性的流露和对世俗污垢的反抗。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把“落花”看作孤苦伶仃、年华渐逝的自己,是林黛玉将“落花”符号化的表现。(二)现代文阅读Ⅱ。(15分)5.(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行走在岸上的鱼蔡楠①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②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曾几何时,那里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③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的一朵小小的浪花。④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而且它们再也忍受不了近期污水中毒的折磨,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⑤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⑥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红鲤的美丽,并渴望用她作为诱饵捕猎更多的美味。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并将其放在洞口旁边,在周围安排了多个看守和猎手。红鲤不肯“出卖”无辜的生灵,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粼粼的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鲤坚强地忍受着严酷的身心折磨,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⑦中午是老黑们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它们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绕开看守,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斗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划了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⑧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⑨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托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慢慢复苏了。⑩荷花淀里多了两个生死相依的朋友。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徊。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⑪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只又一只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幽邃的港汊间。这时一只哒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⑫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⑬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⑭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⑮那个夏天过后,陆地上出现了一群行走着的鱼。(1)第⑦段中画线句比喻新奇,请加以赏析。(2)分析小说设置“老黑”“白鲢”“渔人”等形象的作用。(3)小说首尾两段都提到了鱼在“行走”,试分析小说这样构思的巧妙之处。(4)阅读本文的第①段划线句和《变形记》(节选)第1自然段,探究两篇小说中“异化”的异同。当格里高尔•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他稍稍抬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被子很难盖得住,很快就会全部滑落下来。他那许多与原来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选自《变形记》)【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划线的句子,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人物在文中的描写以及小说的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及题干涉及的文本相关内容,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解答】(1)“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这是一处描写性语句,三个“望见了”强化刚刚逃出黑鱼洞的红鲤所见,而“水一样的天空”“鱼一样的鸟儿”“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则描写红鲤真切的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重获自由的喜悦之情。“水一样的天空”把“天空”比作“水”,形容天空的宽阔而明净;“鱼一样的鸟儿”把“鸟儿”比作“鱼”,形容鸟儿的自由自在;“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把“渔船”比作“树叶”,形容远处渔船在水面飘浮的自由。这里连用三个比喻,呈现了红鲤逃出黑鱼洞重获自由时的感受。“天空”“鸟儿”“渔船”视角变化由高到低、由近及远,画面诗意而唯美,引发读者展开联想与想象,去感受红鲤的自由与快乐。(2)从形象上看,结合“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中午是老黑们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它们不敢出洞”“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托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徊”“这时一只哒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可知,“白鲢”是红鲤的伙伴,给予其温暖和救助,“老黑”是红鲤鱼类中的敌人,“渔人”是比“老黑”更可怕的存在。分析形象的作用,情节结构上,红鲤造黑鱼袭击,被黑鱼俘获,逃离途中被白鲢救助相依为命,而后“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白鲢又被渔人捕获丧命,三个形象之间环环相扣,推动了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有了波澜起伏,更加吸引人。表现主题上,“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正是红鲤逃离老黑遇到白鲢,白鲢被渔人捕获,才最终促使了红鲤下决心到陆地上行走,开始了从困境中挣脱的艰难历程,可见人类破坏鱼类生存空间的残暴。三个形象的出现揭示并深化了小说主题。(3)“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的行走”小说开头先描写一条红鲤在岸上行走,“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然后回过头来写红鲤的遭遇,这是典型的倒叙手法;从艺术效果看,本来应该在水中生存的鱼儿上岸行走,激发人们对原因的探寻,引发读者对鱼儿命运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处“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那个夏天过后,陆地上出现了一群行走着的鱼”再次写鱼在岸上“行走”,首尾呼应,借助红鲤的遭遇和命运,引发人们对人类行为的反思,批判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掠夺和破坏;同时,“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赞美红鲤在困境中的开拓和创新精神,启示人类思考自己如何面对生存的困境。(4)本文“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红鲤受到人类捕捞威胁“鱼”的特征“尾巴”退化,最终决定逃到岸上;《变形记》中“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他那许多与原来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格里高尔是在生活的压力下变成了背负硬壳、长着许多细腿脚的巨大甲壳虫。可见,二者相同点,都是受到生存环境的催逼下的变形。不同点:二者借助“异化”表现的主题不同。本文在岸上“行走”“化为了四足”“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由“鱼”到“人”的异化。小说写红鲤逃离老黑遇到白鲢,白鲢被渔人捕获,才最终促使了红鲤下决心到陆地上行走,开始了从困境中挣脱的艰难历程,小说以红鲤的视角,再现人类破坏鱼类生存空间的残暴,批判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红鲤的异化是绝境中的拼搏,寻找出路,是积极的姿态,赞美红鲤在困境中的开拓和创新精神。《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最后变成甲壳虫,是由“人”而“虫”的异化。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这种异化也预示着小说的悲剧结果,异化为“虫”也终将死去的命运。答案:(1)划线句连用三个比喻,用“水”来比喻天空、用“鱼”来比喻鸟儿、用“树叶”来比喻渔船。这些比喻基于红鲤的视角和生活经验,新奇巧妙。从高处到远处,写出了唯美诗意的画面:如水般的宽阔而明净的天空中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远处的渔船小如树叶,失去了对“鱼”的生存压迫感。让读者感受到了刚刚逃出黑鱼洞的红鲤重见天日时刹那间的自由喜悦之感。(2)“白鲢”是红鲤的伙伴,给予其温暖和救助,“老黑”是红鲤鱼类中的敌人,“渔人”是比“老黑”更可怕的存在。红鲤逃离老黑遇到白鲢,白鲢被渔人捕获,三者在张弛之间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使情节一波三折。红鲤可以从老黑手里逃生,却被人类逼得行走在岸上,唯一的温暖依恋白鲢也被人类捕获,可见人类破坏鱼类生存空间的残暴。三者最终促使了红鲤下决心到陆地上行走,从困境中挣脱。(3)倒叙式的开头提及一条红鲤“鱼”在岸上行走这一颠覆违背常理的行为,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激发人们对原因的探寻,凸显了离经叛道、勇于与命运抗争的红鲤形象;结尾处再次提及一群“鱼”在岸上行走,揭示鱼类生存空间遭到破坏日益严重的现实;表现了在绝境中开拓和创新的红鲤行动引发了广泛的响应。首尾两段重复,构思上形成呼应,意味深重,既是对现代文明中人类无节制的欲望对大自然的挤压的批判,也是对红鲤精神的赞美,更给予人们以思考和启示:处于困境时我们当如何面对。(4)相同点:都是受到生存环境的催逼下的变形:红鲤受到人类捕捞威胁“鱼”的特征“尾巴”退化,逃到岸上,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在生活的压力下变成了背负硬壳、长着许多细腿脚的巨大甲壳虫。不同点:本文中红鲤的异化是由“鱼”到“人”,以“鱼”的视角批判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由“人”而“虫”,揭示了人的生存状态的困境。红鲤的异化是绝境中的拼搏,寻找出路,是积极的姿态,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困境中的被动接受,预示着小说的悲剧结果,异化为“虫”也终将死去的命运。(三)古诗词阅读。(8分)6.(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感遇十二首①(其七)(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落梅②(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①此组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②此诗是诗人遭贬任建阳令时所作,建阳地处南方,当时属荒僻之地。(1)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A.都是咏物诗B.都是近体诗C.都押5个韵D.都是讽喻诗(2)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DA.慷慨激越B.凄怆悲愤C.温雅醇厚D.委婉深沉(3)赏析这两首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在把握两首诗关键的能体现语言风格的词语的基础上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先要准确理解尾联,再分析感情上的异同点。【解答】(1)B.“都是近体诗”错,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分为两种,绝句和律诗。其中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四联。《感遇十二首(其七)》共有十句,不符合近体诗句数的要求属于古体诗。故选:B。(2)A.刘诗不符合慷慨激越的语言风格。B.张诗不符合凄怆悲愤的语言风格。C.张诗不符合温雅醇厚的语言风格。D.张诗,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刘诗,全诗描写梅花,却未见梅花,运笔委婉,将咏物与抒怀有机结合,也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两首诗都抒情委婉,寄寓深沉。故选:D。(3)张诗尾联“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运用反问修辞,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的人格,强烈地表达朝廷小人得志而有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悲愤之情。刘诗尾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春风掌管着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却错误地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不加扶持,任意摧残。表面上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据此可知,两首诗歌的尾联相同之处是都是咏物诗,借物表达情志,抒情委委婉,寄寓深沉。答案:(1)B(2)D(3)同:抒情委婉,寄寓深沉。异:张诗以反诘收束全诗(运用对比),人们只忙于栽培桃树和李树,以“受人冷落的丹橘难道不能遮阴”一问,强烈地表达朝廷小人得志而有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悲愤之情;刘诗以比喻手法,表面谴责东风不懂怜香惜玉,用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摧残着孤高不群的梅花,以此寄寓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嫉贤妒能的当权者的讥讽之意。张诗译文: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赏析: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刘诗译文: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叫人触目愁肠,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失意文人。梅花曾经是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坠入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梅花,香气却经久不灭。春风掌管着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却错误地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不加扶持,任意摧残。赏析:诗一起便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透露出作者浓重的感伤,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哪堪那残破凋零的花瓣竟如雪片一般纷落,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这两句诗与李后主《清平乐》词中的名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所描写的意境极为相似,同样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惜花复伤春的情感。正是眼前这凄清的自然景象唤起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丰富联想。颔联承上,用工整的对仗、形象的比喻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出落梅在风刀霜剑摧残下枯萎凋零、四散飘坠的凄惨情景,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迁客来过岭”,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的典故;“骚人去赴湘”,指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一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又不仅指韩、柳,而且泛指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包括屈原、李白、自居易、刘禹锡、陆游等人在内的一切仕途坎坷的有才有志之士,含蕴极为丰富。在手法上,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里,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深厚功力。同时,用“迁客”“骚人”迁谪放逐的遭遇来比喻“落梅”,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深刻同情,而且是对“迁客”“骚人”梅花般高洁品格的赞美。取譬十分贴切。颈联继写落梅之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乱点莓苔”,写曾经是那么美好高洁的梅花如今却沉沦萎顿于泥土之中,寂寞凄凉地与莓苔之类为伍。“多奠数”,极尽梅花凋残之形容,表现出诗人对其不幸命运的无限叹惋。但接下去却将笔锋一转,写梅花飘摇零落而不失其高洁,香气经久不灭。这两句与陆游《咏梅》中“零落如尘碾作泥,犹有香如故”异衄同工,赞美的显然不只是梅花,更是指那些虽身遭挫折而不改初衷、不易志节的“迁客”“骚人”,运笔委婉,寄托遥深。以上三联反复烘托渲染落梅景象,尾联在此基础上抒发议论,点明正意,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通常诗人在描写落梅之后多抒发自己的伤感,这里却别具会心地责备东风说:“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表面上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笔力奇横,言近旨远,讽喻之意、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首咏梅诗通篇不着一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遇,而且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感情,是咏物诗的上乘之作。然而运笔却又是那么委婉,写梅又似写人,其旨在有意无意之间,表明诗人十分善于将悲愁感兴巧妙地融汇在诗歌形象之中,故能将咏物与抒怀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此诗从咏梅这一常见题材中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启人深思。从哀感缠绵中透露出来的那股抑塞不平之气,正是广大文士愤慨不平心声的集中表露,无怪当权者视为“讪谤”,一再加害于他,而这便是此诗的旨趣所在。(四)文言文阅读。(20分)7.(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张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②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九龄既欣知己,亦依附焉。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③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劾曰:“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④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⑤初,九龄在相位时,建议复置十道采访使,又教河南数州水种稻,以广屯田。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性颇躁急,动辄忿詈,议者以此少之。(《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竟不从最终②无贻后悔也留下(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唯令公审筹之BA.详细地B.慎重地C.周密地D.清楚的②悠悠之谈DA.无关的B.远方的C.随意的D.荒谬的(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4)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B.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C.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D.议置屯田/费功无利/竟不能就/罢之(5)张九龄“以才鉴见推”,请概括能够体现其“才鉴”的相关事例。(6)从进谏方式和说话语气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张九龄两次上奏的异同。【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刻画人物的手法应从正侧面两个角度分析,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①竟,最终。句意:最终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建议。②贻,留下。句意:不要留下遗憾。(2)①审:慎重地。句意:只希望您慎重地谋划这件事。故选B。②悠悠:荒谬的。句意:荒唐无据的议论。故选D。(3)“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判断句;“公器”,国家公有的器物;“劳旧”,有功劳的旧臣;“次”,排在后面;“讥谤”,指责和批评。译文:官位爵位是国家公有的器物,应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而有功劳的旧臣按顺序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4)句意:朝中商议设置屯田,耗费功夫又没有好处,最终没有成功,建议被否定。“议置”是动词,“屯田”是其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就”是动词,“不能”修饰“就”,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5)结合“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可知,吏部选拔或者考核官员,数次做到公允公平;结合“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劾曰……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可知,看清安禄山谋逆的面目,两次上奏请求斩杀他;多次阻止朝廷重用牛仙客。(6)相同之处:结合“九龄奏劾曰”“九龄奏曰”可知,两次进谏都是直谏。不同之处:结合“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可知,进谏方式上,第一次以史为例,强调诛杀小人对稳定军心,整肃军队的重要性;结合“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可知,语气上用“不宜”一语表明处死安禄山的必要,语气坚决。结合“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可知,进谏方式上,第二次以“狼子野心”“面有逆相”直指安禄山对国家安定的危害;结合“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可知,语气上用“请”、“冀”等词表明劝谏的恳切与急迫。答案:(1)①最终②留下(2)①B②D(3)官位爵位是国家公有的器物,应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而有功劳的旧臣按顺序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4)D(5)吏部选拔或者考核官员,数次做到公允公平;看清安禄山谋逆的面目,两次上奏请求斩杀他;多次阻止朝廷重用牛仙客。(6)同:均是直谏。异:第一次以史为例,强调诛杀小人对稳定军心,整肃军队的重要性;用“不宜”一语表明处死安禄山的必要,语气坚决。第二次以“狼子野心”“面有逆相”直指安禄山对国家安定的危害;用“请”、“冀”等词表明劝谏的恳切与急迫。参考译文: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前后多次,每次都堪称公平。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叙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张九龄非常高兴张说了解知己,也很依附张说。十三年,皇帝东巡,行泰山封禅之礼。张说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如今是草拟之时,事情还可以改变,只希望您慎重地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遗憾。”张说说:“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建议,等到诏令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张九龄奏明皇上说:“穰苴出军,一定先诛杀庄贾;孙武教战,也斩杀了宫嫔。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时,建议回复设置十道采访使,又教河南数州种植水稻,来推广屯田。朝中商议设置屯田,耗费功夫又没有好处,最终没有成功,建议被否定。张九龄性格暴戾急躁,动不动就愤怒责骂,议论的人因此贬低他。(五)文言文阅读Ⅱ。(11分)8.(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松菊亭记(宋)黄庭坚①期于名者入朝,期于利者适市,期于道者,何之哉?反诸身而已。钟鼓管弦以饰喜,鈇钺干戈以饰怒,山川松菊所以饰燕间者哉!贵者知轩昂之不可认而有收其余日以就闲者矣,富者知金玉之不可守而有收其余力以就闲者矣。②蜀人韩渐正翁有范蠡计然之策,有白圭猗顿之材,无所用于世而用于其楮中,更三十年而富百倍。□筑堂于山川之间,自名松菊,以书走京师,乞记于山谷道人。③山谷悠然笑曰:“韩子真知金玉之不可守欲收其余力而就闲者,子今将问子斯堂之作,将以歌舞乎?将以研桑①乎?将以歌舞则独歌舞而乐,不若与人乐之;与少歌舞而乐,不若与众乐之。夫歌舞者,岂可以乐此哉?恤饥问寒以拊孤,折劵弃责以拊贫,冠婚丧葬以拊宗,补耕助敛以拊客,如是则歌舞于堂,人皆粲然相视曰:韩正翁而能乐之乎!此乐之情也。将以研桑何时已哉?金玉之为好货,怨入而悖出,多藏厚亡。它日以遣子孙,贤者损其志,愚则益其过。韩子知及此空为之哉,虽然歌舞就闲之日以休研桑之心,反身以期于道,岂可以无孟献子之友哉?孟献子②以百乘之家有友五人,皆无孟献子家者也,必得无献子之家者与之友,则仁者助施,义者助均,智者助谋,勇者助决,取诸左右而有余,使宴安而不毒,又使子弟日见所不见,闻所不闻,贤者以成德,愚者以寡怨,于以听隐居之松风,浥渊明之菊露,可以无愧矣。”(《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七)【注释】研桑:计研和桑弘羊的并称,他们都是古代善于计算者。②孟献子:鲁国大夫仲孙蔑。据《孟子•万章》记载他有五友,一人是乐官,一人放牧,其余三人名字未知。(1)第②段方框处填入的虚词最合适的一项是CA.且B.则C.乃D.然(2)下列对第③段写作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正反对比B.夹叙夹议C.借题发挥D.运用典故(3)结合第③段画线句,概述作者倡导的交友之道。(4)本届诗文花博会即将举行,主题为“花之精神人之追求”。在松菊展厅,展有本篇《松菊亭记》,请你紧扣主题,帮解说员写一段《松菊亭记》的解说词。【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2)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分析文段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明确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作者为了达到抒发思想感情所用的手法(包括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而明确艺术特色。(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思想观点并进行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明确作者在文章里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分别是什么,并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和概括,最后结合作者的写作主旨进行评价。【解答】(1)“□筑堂于山川之间”意思是,于是在山川之间筑堂。所填词语用于句首,为副词,于是,就。四个选项中“且”“然”没有类似词义,“则”作连词,主要用于下句的句首,只有“乃”符合。排除ABD。故选:C。(2)B.“夹叙夹议”错,第③段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借松菊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没有记叙。故选:B。(3)“必得无献子之家者与之友”意思是,只有交到不是冲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家产的朋友。可知,交友原则:不以掺杂金钱、地位等利害关系。“仁者助施,义者助均,智者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田径器材采购合同3篇
- 2025年度模特肖像权授权合同样本2篇
-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六篇
- 合同管理部的安全职责
-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安全措施
- 分居协议书范文
- 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
- 采购合同书范本
- 小学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模版(二篇)
- 2025年学校实验教学工作总结(2篇)
- 社区居家养老食堂方案策划书(2篇)
- 2024年肺结节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讲座课件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九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
- 《金融风险管理》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 DZ/T 0462.4-2023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4部分:铜等12种有色金属矿产(正式版)
- 热带园林树木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海南大学
- 《无机及分析化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 2024年药品集中采购合同范本(二篇)
- 微生物学(鲁东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鲁东大学
- 玻璃制造过程绿色节能技术创新
-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2024学年中考适应性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