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19期)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长长也,男女有别,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节选自《差序格局》,有改动)材料二: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已“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节选自《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材料三: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节选《礼治秩序》)材料四:年轻寡妇祥林嫂获悉婆母与远亲卫老二欲将自己卖到山里的消息,连夜出逃,后在鲁镇地主鲁四老爷家为佣。祥林嫂勤快利索翌年清明时分,祥林嫂突被婆母和卫老二遣人抢回,卖与山里贺老六强行成婚。祥林嫂认为再嫁是不光彩的,撞桌角自尽,被贺老六救下。她念贺老六善良忠厚,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成疾,爱子阿毛被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出贺家。为觅生路,她只得再回鲁四老爷家帮佣,祥林嫂逢人诉说儿子遭狼衔走一事,久之讨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一嫁再嫁,加之经历诸种劫难,神态木讷憔悴,每凡祭祖供神,均令其远避。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践踏,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夫妇苛责,万念俱灰,自此流浪行乞。最终,倒毙于风雪之中。(以上是鲁迅小说《祝福》主要内容)(1)下列关于前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像石子投入水中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B.中国传统思想里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一方面是平等观念,一方面是宪法观念。C.在差序社会里没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只是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D.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所以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2)下列关于前三则材料中的论据和论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引用潘光旦对“仑”字的解释,证明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B.材料二中,用贪污的例子论证差序社会里道德和法律因对象关系可加以程度上的伸缩。C.材料三主要运用了事理论证的方法来论述差序社会里礼治秩序的特性。D.前三则材料都有引用孔子或《论语》的句子,说明了中国存在长期的乡土社会的传统特性。(3)根据前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个人主义,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B.当下我们仍然重视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因为差序社会结构的架格没有变,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C.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网络的差序社会里,不需要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D.每个人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但他需要“学而时习之”。(4)前三则材料均选自《乡土中国》,综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写作上的特点。(5)鲁迅先生有小说《祝福》,写了祥林嫂在别人忙于“祝福”的时候凄惨地死去了。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分析一下祥林嫂的死因。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想念地坛(节选)史铁生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④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⑤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如空谷回音。⑥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⑦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这儿?我仔细看他,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⑧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⑨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疑难,即灵魂最初的眺望。⑩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就成潇洒,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了喧嚣。尤其,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⑪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⑫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居要豪居,海鲜称帝,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得草木藏蕤,生气盎然。土地,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⑬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要再去地坛寻找安静,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⑭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节选自《想念地坛》,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自己命运的叩问。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D.作者在文中写到“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一句中(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运用铺排手法,如“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增强了文章的语言表现力B.文章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如第七自然段中“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一句中的“安静”实指地坛中寂静的自然环境。C.作者将人世间的生活的种种现象与地坛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的批评。D.文中写到的“矮小瘦弱的孩子”与上文文坛排行榜现象呼应,引发后文关于写作的零度获得生命的宁静的议论。(3)怎样理解文中结尾“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一句的含义?(4)文章第七自然段中交替使用“我”和“他”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灵岩记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观乎灵岩,北至历城,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B.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C.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D.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满座重闻皆掩泣B.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半山居雾若带然C.当岩之十九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D.溯以东,越一岭击空明兮溯流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灵岩寺为中心,先写寺庙位置及景色,再交代浏览经过及寺院与朗公谷的关系,条理清晰,散而不乱。B.本文语言精练,如“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寥寥数笔便把柏树遍山、寺隐林中的景象表现了出来,语言简洁C.本文写景富于想象,如“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赋予其动态美。D.本文通过“积雪”“初日”“寒光”等意象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游人的特殊感受,意境幽清,与《登泰山记》的泰山雪景意境相似。(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②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5)姚鼐主张“以考证助文之境”,即通过对历史、古迹的考证丰富文章内容。请概括这篇游记有哪些考证?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水调歌头•题张晋英提举玉峰楼①辛弃疾木末翠楼出,诗眼巧安排。天公一夜,削出四面玉崔嵬。畴昔此山②安在,应为先生见挽③,万马一时来。白鸟飞不尽,却带夕阳回。劝公饮,左手蟹,右手杯。人间万事变灭,犹对山林皋壤,哀乐未忘怀。④我老尚能赋,风月试追陪。【注】①本词作于南宋绍熙五年,辛弃疾时任闽帅。张晋英,名涛,时任福建提举。②此山:指青玉峰。③挽:通“晚”,迟。④“君看”三句:《庄子•知北游》有言:“山林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末”两句开篇点题,赞扬玉峰楼设计精巧,这都是张晋英独具慧眼的“巧安排”。B.“天公”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玉峰楼建筑艺术高超,好像并不是人力所能完成的。C.“畴昔”三句移情于物,说青玉峰大约是因为与词人相见恨晚,所以犹万马回旋而来。D.“白鸟”两句描绘了一幅飞鸟恋故林的山间美景图,并借此衬托出此楼此山之美。(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下片表达的思想情感。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面对浩瀚的长江,苏轼在《赤壁赋》里用“,”两句直接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2)秦观的《鹊桥仙》中,“,”两句认为牛郎织女银河的相逢,超越人间,令人艳羡。(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刘义隆本希望可以“,”最后却落得“”的下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白的想象力①,无拘无束。他能够重重突破现实的束缚,从独到的角度欣赏景色,产生全新的观点见解。诗歌也体现出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的特征,富含新奇的、独一无二的审美观念。例如,他笔下的月亮变化多端,呈现出的特征②,有时是一位可靠的朋友,有时成为促膝长谈的知己,有时又成了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理想的象征。《月下独酌》中,直接邀请它们同自己一起饮酒作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化身③地送别自己的朋友;()。李白诗歌中的意向从来不是④的,而是千变万化。(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在《古朗月行》中,又怀疑月亮是来自瑶台的镜子,甚至对它的来历进行多方猜测B.《古朗月行》中,他又怀疑月亮是来自瑶台的镜子,甚至对它的来历进行多方猜测C.《古朗月行》中,他又对月亮的来历进行多方猜测,甚至怀疑它是来自瑶台的镜子D.他在《古朗月行》中,又对月亮的来历进行多方猜测,甚至怀疑它是来自瑶台的镜子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陶冶我们的性格,拓展我们的思维世界。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读书既享受他人的思考,①。“《古文观止》观不止,《资治通鉴》可鉴今”。“不知世上观书上,不识今人看古人。”中国古代社会悠久漫长,②,便是中国有着崇学爱书的社会基因,谓之“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意义上,③,或者说教育就意味着阅读。阅读对于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对于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构建核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李杨对着蛮横糊涂的父亲,气愤地说:“你这么不讲理,让我们怎么办?”B.(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C.我们张元真会说话,不论什么场合,她都能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D.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要求: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只有登临绝顶,才有一览天下的豪迈,停滞在山前,一览众山小”,不怕困难,才会越来越有力量,才会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只有实干才能汇聚起无限的能力,“躺平”“佛系”只会消散自己的力量,消磨自己的毅力。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何感想?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19期)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长长也,男女有别,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节选自《差序格局》,有改动)材料二: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已“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节选自《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材料三: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节选《礼治秩序》)材料四:年轻寡妇祥林嫂获悉婆母与远亲卫老二欲将自己卖到山里的消息,连夜出逃,后在鲁镇地主鲁四老爷家为佣。祥林嫂勤快利索翌年清明时分,祥林嫂突被婆母和卫老二遣人抢回,卖与山里贺老六强行成婚。祥林嫂认为再嫁是不光彩的,撞桌角自尽,被贺老六救下。她念贺老六善良忠厚,取名阿毛。贺老六为还婚债,积劳成疾,爱子阿毛被狼衔去。大伯收回房子,将祥林嫂逐出贺家。为觅生路,她只得再回鲁四老爷家帮佣,祥林嫂逢人诉说儿子遭狼衔走一事,久之讨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一嫁再嫁,加之经历诸种劫难,神态木讷憔悴,每凡祭祖供神,均令其远避。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一门槛,供人践踏,祥林嫂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鲁家夫妇苛责,万念俱灰,自此流浪行乞。最终,倒毙于风雪之中。(以上是鲁迅小说《祝福》主要内容)(1)下列关于前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像石子投入水中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B.中国传统思想里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一方面是平等观念,一方面是宪法观念。C.在差序社会里没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只是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D.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所以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2)下列关于前三则材料中的论据和论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材料一中,引用潘光旦对“仑”字的解释,证明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B.材料二中,用贪污的例子论证差序社会里道德和法律因对象关系可加以程度上的伸缩。C.材料三主要运用了事理论证的方法来论述差序社会里礼治秩序的特性。D.前三则材料都有引用孔子或《论语》的句子,说明了中国存在长期的乡土社会的传统特性。(3)根据前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个人主义,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B.当下我们仍然重视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因为差序社会结构的架格没有变,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C.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网络的差序社会里,不需要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D.每个人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但他需要“学而时习之”。(4)前三则材料均选自《乡土中国》,综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写作上的特点。(5)鲁迅先生有小说《祝福》,写了祥林嫂在别人忙于“祝福”的时候凄惨地死去了。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分析一下祥林嫂的死因。【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据论证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写作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从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入手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应用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回忆《祝福》原文,进而分析作答。【解答】(1)B.“中国传统思想里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错误。由原文材料一“在个人主义下,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可知,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是对“个人主义”而言的。C.“在差序社会里没有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错误。由原文材料二“中国的道德和法律,“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是对“中国的道德和法律”而言的。D.“所以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错误,强加因果,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原文只是说“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故选A。(2)A.“证明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错误。引用潘光旦对“仑”字的解释,不能证明“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故选A。(3)B.“差序社会结构的架格没有变”错误。由原文材料一“在我们现在读来、君臣、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亲疏、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可知、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亲疏、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故选B。(4)本文是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权力分配,角度层次是多样的。文中以“石子投人水中”来形象地比喻中国的社会结构,又拿“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使阐述的问题形象。(5)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小说本意是通过这一人物形象揭露社会的黑暗根源,所以从文本观点出发,是完全相通的。结合材料“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对于这己,克己就是修身,就可向外推了”可知,祥林嫂只是自己一个孤立的小“圈子”,她是“童养媳”,是“鲁镇的外来人”。结合材料“祥林嫂认为再嫁是不光彩的,坚决不从,被贺老六救下,遂成夫妻,取名阿毛,积劳成疾。不久。大伯收回房子,祥林嫂的经历不被传统的“礼”接受,是再嫁的“回头人”,是“丧子”的人。结合材料“祥林嫂一嫁再嫁,被视为不净不祥之人,神态木讷憔悴,每凡祭祖供神。后经鲁家女佣柳嫂劝告,供人践踏。岂料除夕行祝福礼时,竟遭鲁家夫妇苛责,祥林嫂的死,死于传统思想。答案:(1)A(2)A(3)B(4)①语言通俗、简洁,从宏观角度去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②大量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能够更好地看出文化,从而更加鲜明形象地阐述问题的所在。(5)①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祥林嫂只是自己一个孤立的小“圈子”,她是“童养媳”,是“鲁镇的外来人”,她是“寡妇”,是“再寡的人”,是违背“伦理”的人,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所以,是死于社会,死于周围所有的人。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想念地坛(节选)史铁生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④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⑤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如空谷回音。⑥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⑦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这儿?我仔细看他,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⑧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⑨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疑难,即灵魂最初的眺望。⑩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就成潇洒,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了喧嚣。尤其,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⑪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⑫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居要豪居,海鲜称帝,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得草木藏蕤,生气盎然。土地,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⑬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要再去地坛寻找安静,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⑭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节选自《想念地坛》,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自己命运的叩问。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D.作者在文中写到“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一句中(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运用铺排手法,如“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增强了文章的语言表现力B.文章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如第七自然段中“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一句中的“安静”实指地坛中寂静的自然环境。C.作者将人世间的生活的种种现象与地坛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的批评。D.文中写到的“矮小瘦弱的孩子”与上文文坛排行榜现象呼应,引发后文关于写作的零度获得生命的宁静的议论。(3)怎样理解文中结尾“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一句的含义?(4)文章第七自然段中交替使用“我”和“他”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句子的意思,并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其深层含义。(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人称变化蕴含着的态度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错,更是内心的安稳。故选A。(2)B.“‘安静’实指地坛中寂静的自然环境”错。故选B。(3)“我已不在地坛”,结合文中“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可知“不在”是说史铁生已经在现实中远离了地坛这个地方。结合“零度,并不只有一次,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地坛在我”,结合文中“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靠想念去迈过它,“在我”意思是“在我心中”,是史铁生的精神寄托,从一个高度上升到了另外一个高度,作为一种依靠,上升到了把地坛作为自己的知心朋友,“我”与地坛是平等的,地坛已经在“我”的心里了。(4)“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这儿,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这段中交替使用“我”和“他”两个不同的人称,“我怎么会是他呢?”“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这是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自我剖析。“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如沐慈悲,这段主要使用了第一人称“我”,已经不在”“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蕴含着作者直面自我。答案:(1)A(2)B(3)①我的身体已不再也不必进入地坛,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的心中,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这里的“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4)①转“我”为“他”,“他”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②使用“他”的同时,蕴含着作者直面自我。二、古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灵岩记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观乎灵岩,北至历城,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B.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C.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D.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DA.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满座重闻皆掩泣B.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半山居雾若带然C.当岩之十九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D.溯以东,越一岭击空明兮溯流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以灵岩寺为中心,先写寺庙位置及景色,再交代浏览经过及寺院与朗公谷的关系,条理清晰,散而不乱。B.本文语言精练,如“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寥寥数笔便把柏树遍山、寺隐林中的景象表现了出来,语言简洁C.本文写景富于想象,如“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赋予其动态美。D.本文通过“积雪”“初日”“寒光”等意象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游人的特殊感受,意境幽清,与《登泰山记》的泰山雪景意境相似。(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②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5)姚鼐主张“以考证助文之境”,即通过对历史、古迹的考证丰富文章内容。请概括这篇游记有哪些考证?【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进行解释,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后来逐渐倒塌废弃,庙宇修建更加兴盛。“殿舍”是“大起”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后颓废至尽”指的是“殿阁楼房”,后文“而灵岩自宋以来”陈述主体变为“灵岩”,排除D。故选C。(2)A.重叠/重新,再。句意: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都掩面哭泣不停。B.居住/停留。句意:寺后的山崖上凿了一个石龛,就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C.大约/在,对着,是古长城。D.沿水逆流而上。句意: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故选D。(3)D.“意境相似”错,本文写的是泰山的雪景,初日澄彻,意境幽深。故选D。(4)①“林下”,布满地面,明朗清澈,指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初升的太阳,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②“值”,恰好,使,派遣,陪我。译文:恰好子颍有公事。(5)“岩尻有泉,皇帝来巡,是对“甘露之泉”的介绍。“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又有取石为砌者。“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则入于琨瑞之山,合中川水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是对泰山北谷溪流的介绍。“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朗公石的介绍。“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是对庙宇兴废历史的介绍。答案:(1)C(2)D(3)D(4)①当时大地上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②恰好子颍有公事,便派遣泰安人聂剑光陪我。(5)①对“甘露之泉”的介绍。②对寺庙立石及刻字的介绍。④对朗公谷。⑤对庙宇兴废历史的介绍。参考译文:泰山以北大山很多,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高千余丈,南面为群山的缺口,条条的溪流环绕着,几乎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塞满了深深的崖谷。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显得明朗清澈,光影慢慢地移动,有供佛用的石龛,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不可直上,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又像军队移动。山崖脚下有泉,命名为“甘露泉”,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用石块砌成,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越过一道山岭。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流入济水,也流入济水。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朝,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后来逐渐倒塌废弃,庙宇修建更加兴盛。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岩谷更加幽深。我来不及去。子颍以后来游,观赏灵岩,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水调歌头•题张晋英提举玉峰楼①辛弃疾木末翠楼出,诗眼巧安排。天公一夜,削出四面玉崔嵬。畴昔此山②安在,应为先生见挽③,万马一时来。白鸟飞不尽,却带夕阳回。劝公饮,左手蟹,右手杯。人间万事变灭,犹对山林皋壤,哀乐未忘怀。④我老尚能赋,风月试追陪。【注】①本词作于南宋绍熙五年,辛弃疾时任闽帅。张晋英,名涛,时任福建提举。②此山:指青玉峰。③挽:通“晚”,迟。④“君看”三句:《庄子•知北游》有言:“山林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木末”两句开篇点题,赞扬玉峰楼设计精巧,这都是张晋英独具慧眼的“巧安排”。B.“天公”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玉峰楼建筑艺术高超,好像并不是人力所能完成的。C.“畴昔”三句移情于物,说青玉峰大约是因为与词人相见恨晚,所以犹万马回旋而来。D.“白鸟”两句描绘了一幅飞鸟恋故林的山间美景图,并借此衬托出此楼此山之美。(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下片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要准确解读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通过理解注释把握相关背景,还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历史评价。【解答】(1)C.“说青玉峰大约是因为与词人相见恨晚”错误。(2)“劝公饮,左手蟹,希望张晋英能尽情饮酒玩乐,今古几池台”两句解释了为何劝饮,万事幻灭,表现的是对世事无常的感伤,犹对山林皋壤,庄子看似逍遥于物外,更何况你我呢。最后“我老尚能赋,说自己年老还能饮酒赋诗,“追陪”表达了对友人的关爱之情。答案:(1)C(2)①“劝公”三句是词人劝饮张晋英的言辞,“人间”两句则对劝饮的原因进行了阐释;②“君看”三句借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像庄子一样也无法做到忘怀哀乐的无奈,表达了对张晋英的关爱和不如寄情山水。赏析:这首词是题张晋英玉峰楼的。开头二句写其设计之精心;一是指诗人的观察力。玉峰楼青砖绿瓦,和周围景物和谐统一,是张晋英以其慧眼“巧安排”的结果,巧妙地点出了词题。言此楼之建筑,犹如“天公一夜削出”,气象峥嵘。“畴昔”三句写山。青玉峰向来不为人知,所以犹万马回旋,供其游憩,言白鸟飞之不尽,又飞了回来,既刻画了山间的景物,神完气足。下片写张晋英。“劝公”三句,左手持蟹做下酒物,那就再好不过了。那是因为人生无常,请看古往今来能有几多池台长期存在,暗示其难逃历史厄运。“君看”三句,明知“乐未毕也,人对其无能为力,这是人生悲剧,现身说法。“我老”二句言假如张公有意,陪伴先生吟赏风月。这样层层深入,把“劝公饮”理由讲得神完气足,又表示了对张晋英的关爱。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面对浩瀚的长江,苏轼在《赤壁赋》里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两句直接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2)秦观的《鹊桥仙》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句认为牛郎织女银河的相逢,超越人间,令人艳羡。(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刘义隆本希望可以“封狼居胥,”最后却落得“仓皇北顾”的下场。【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重点字:臾)(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重点字:羡)(3)封狼居胥仓皇北顾(重点字:胥、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白的想象力①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他能够重重突破现实的束缚,从独到的角度欣赏景色,产生全新的观点见解。诗歌也体现出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的特征,富含新奇的、独一无二的审美观念。例如,他笔下的月亮变化多端,呈现出的特征②大相径庭,有时是一位可靠的朋友,有时成为促膝长谈的知己,有时又成了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理想的象征。《月下独酌》中,直接邀请它们同自己一起饮酒作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化身③依依不舍地送别自己的朋友;()。李白诗歌中的意向从来不是④一成不变的,而是千变万化。(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A.他在《古朗月行》中,又怀疑月亮是来自瑶台的镜子,甚至对它的来历进行多方猜测B.《古朗月行》中,他又怀疑月亮是来自瑶台的镜子,甚至对它的来历进行多方猜测C.《古朗月行》中,他又对月亮的来历进行多方猜测,甚至怀疑它是来自瑶台的镜子D.他在《古朗月行》中,又对月亮的来历进行多方猜测,甚至怀疑它是来自瑶台的镜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段的关联。再结合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内容。【解答】(1)第一空,结合“无拘无束”可知此处形容李白的想象力纵横驰骋,可想到“天马行空”,结合“变化多端”“在不同的情境中”可知此处说特征很不一样。第三空,可以想到“依依不舍”,此处是“千变万化”的反义词。(2)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重重突破现实的束缚”语序不当,改为“他能够突破现实的重重束缚”,改为“得出全新的观点见解”。(3)根据句式一致原则,此处也应该是“……中,排除AD,“怀疑它是来自瑶台的镜子”是猜测的一种,排除B。答案:(1)①天马行空②大相径庭④一成不变(2)第一句改为:他能够突破现实的重重束缚;第三句改为:得出全新的观点见解。(3)C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陶冶我们的性格,拓展我们的思维世界。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读书既享受他人的思考,①。“《古文观止》观不止,《资治通鉴》可鉴今”。“不知世上观书上,不识今人看古人。”中国古代社会悠久漫长,②,便是中国有着崇学爱书的社会基因,谓之“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意义上,③,或者说教育就意味着阅读。阅读对于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对于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智能制造装备入股合作协议范本
- 2024-2030年中国安全鞋内钢包头市场竞争策略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2024年度智能制造设备融资合作意向协议书3篇
- 2024-2030年中国反6烯十八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梅河口康美职业技术学院《生态建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眉山药科职业学院《建筑室内设计制图与识图》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版公司股份转让及业务重组专项合同版B版
- 马鞍山学院《乡镇总体规划》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水暖电消防设施改造与节能降耗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小学三年级数学(北京版)-简单分数的加减法-3学习任务单
- GB 17269-2003铝镁粉加工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 DB31-T 1361-2022学校饮水卫生管理要求
- 软件项目监理通用表优质资料
- 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申请表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826语言文学综合考试》考试大纲
- C语言课件完整版(精华)课件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PPT
- 装饰、装修安全教育培训试卷+答案
- 【期末试题】河西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英语期末试题
- 迷你仓租赁合同范本
- 调试报告及设备单机试运行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