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二测试卷七年级历史(考试时间:8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居民2.地处黄河上游的临夏,在距今5000-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原始先民们在河流两旁的台地耕耘劳作,繁衍生息,创造出了辉煌的彩陶文化。印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文明汇聚·光耀河州-史前文化临夏论坛B.1950年临夏出土的“彩陶王”C.《史记》的记载D.纪录片《花儿临夏·在河之州》3.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出土的部分玉器与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的玉器,不论是材质还是形制完全相同,还有部分玉器具有浓郁的良渚文化特征。此外,所出土的彩陶既有仰韶文化元素,又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风格。由此可见,河南永城王庄遗址()A.其玉器没有明显的本土特征B.是中国史前时期的文化中心C.体现了中国史前的文化交融D.已出现跨区域商业贸易买卖4.“一位叫放齐的酋长推举尧的儿子丹朱,尧马上表示,丹朱“顽凶'不可用;又一位叫驩兜的举荐共工······尧与大家反复相商,又用各种办法考察了舜的德行,才将舜立为尧的继任人。”这反映出()A.禅让制“选贤举能”B.“公天下”推行困难C.世袭制逐渐确立D.分封制开始流行5.山西陶寺遗址中,发现既有宏伟的宫殿群,也有矮小破旧的房屋;墓葬规模也有很大区别,随葬品有的丰厚,有的则很少或几乎没有。这说明此时()A.实现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分工B.确立了男子生产生活的主导地位C.具备了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D.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阶层分化6.1996年至2000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进行考古遗址遗物的发掘研究;而2004年至2016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把发掘研究的范围扩展到长城以北的红山文化、石峁文化,向南扩展到淮河流域的凌家滩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区域。上述研究反映了()A.对多元一体文明认识程度加深B.各区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C.华夏文明具有不断创新的特征D.历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7.西周时期,“天子”统治的地域叫“天下”,诸侯统治的领地叫“国”,卿大夫统治的采邑叫“家”,天下、国、家的层次得以落实。这表明分封制的实行()A.巩固了统治秩序B.强化了中央集权C.确立了世袭制度D.开发了边疆地区8.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熊渠自称“我蛮夷也”;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这一变化体现了()A.社会秩序的崩溃B.诸侯争霸的格局C.华夏认同的观念D.楚国实力的增强9.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河南就有了原始制陶业、纺织业和酿酒业。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最先在河南地区得到推广,冶铁业随之发展起来。这共同表明古代河南()A.农业生产先进B.手工业技术高超C.商业繁荣鼎盛D.文化教育昌盛10.战国时期,牛逐渐成了绝对的国家战略物资。商鞅变法时期曾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刑)”;《礼记》立下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A.变法运动的兴起B.耕作技术的进步C.民族融合的加强D.兼并战争的扩大11.有学者认为:商鞅虽死,但新法在秦长期行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秦国亦因而得以长期保持强盛的国力,最终完成统一大业。该观点说明了商鞅变法()A.实施的背景B.失败的原因C.内容的全面D.深远的影响12.据统计,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二百五十四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秦国最终兼并各国。这表明当时的历史主流是()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B.铁制工具进一步推广C.兼并战争,走向统一D.民族融合,互相交流13.下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墨家“兼爱”,爱无差别等级法家“尚法”,依法治国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B.导致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D.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4.甲骨文中有诸多气象及水旱虫灾的记录,包括公元前1200年前后的5次月食,是古气候与古天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这说明甲骨文()A.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B.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C.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D.已具备汉字基本结构15.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B.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16.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A.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7.陈胜、吴广是农民,他们的革命观点却跟墨子的“非命”说是一致的。陈胜、吴广从思想上解除了“天命”的枷锁,在革命实践中批判了天命观。这说明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A.受到墨家学派的影响B.体现了民众的反抗精神C.深刻批判了秦的暴政D.结束了秦朝的专制统治18.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史记·陈涉世家》认为是严苛的秦法规定“失期,法皆斩”,且这一说法广为流传;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一批秦简,按照秦简中《秦律十八种·徭律》的规定,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被斩首。这表明()A.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强,可信度低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C.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D.最新的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19.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A.以农为本B.戒奢从简C.兴修水利D.重农抑商20.有学者指出,汉武帝以后,儒家经典《春秋》仿佛成了治国的宪法,凡有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重大问题,人们都会引《春秋》的内容来解决。这一现象说明,西汉中后期()A.法律制度形同虚设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C.法律制度基本完备D.儒家伦理得到弘扬21.《后汉书·五行志》记载:“顺帝之末,京都童谣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的政治状况是()A.丞相权力空前膨胀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豪强地主兼并土地D.黄巾起义爆发22.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归国后他向汉武帝汇报了在西域的见闻,使汉朝首次详细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之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史书中的“他”是()A.商鞅B.董仲舒C.张骞D.郑和23.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时期史实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24.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是中国人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栽下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从这些谚语可知,节气文化里藏着()A.商品贸易的发展变化B.手工业发展的路径C.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D.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25.《史记·淮阴侯列传》写道:“淮阴侯韩信的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没有用来葬母亲的钱,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司马迁在这里采用的史学方法是()A.查看档案文献B.搜集民间传说C.找寻口述资料D.进行实地探访26.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该诗反映的事件()A.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B.为曹操统一北方地区奠定基础C.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27.有学者评价曹操是被两场战役框定的军事家,这两场战役先后决定了他能够统一北方但统一不了中国的局面。这两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赤壁之战B.巨鹿之战、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赤壁之战D.官渡之战、淝水之战28.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B.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D.游牧农耕生活完全一致29.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取代曹魏的西晋最终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趋势C.北方政权采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北方政权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改革30.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由此可见,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重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B.西晋对江南地区的开发C.江南自然条件优越D.南方农业发展优于北方二、综合题(31小题17分,32小题11分,33小题12分,共40分)3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示意图》(局部)秦西汉①魏西晋十六国②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蜀东晋宋齐梁陈吴(1)材料一表格中①②分别指哪个朝代或政权?西汉政权和①所指政权的建立者分别是谁?(4分)(2)请从材料一中找出两个结束国家分裂、完成统一的朝代。在中国古代历史分期中,表格中③所涵盖的时期一般称之为什么时期?(3分)材料二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3)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是如何“统一思想”的?为什么说“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6分)(4)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请将下列表格中左侧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与下面的主要特征相对应。(只填写序号)(4分)西周A争霸与改革的激荡时代春秋战国B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秦朝C以礼制为命脉的王朝三国两晋南北朝D开拓中的大一统帝国西周:;春秋战国:;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32.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阅读下列有关农业方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材料二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奴。-《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2)材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2分)(3)阅读材料三、概括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2分)(4)材料四反映了江南地区什么历史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3分)(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时期事件西周(前1046-前771年)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诸侯争霸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秦朝(前221-前207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项措施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1分)简述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3分)(2)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阶段七年历史综合素质测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BCADAAC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CCCADBCAD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CACDDCBAA31.31.(17分)(1)①东汉、②北魏;刘邦、刘秀(4分)(2)秦朝、西晋;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分)(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刑罚苛刻,引起人民的反抗,最终被推翻,使得秦二世而亡。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靠儒家学说巩固政权和统治。4分)(4)西周:C;春秋战国:A;秦朝:D;三国两晋南北朝:B。4分)32.(1分)(1)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分)(2)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分)(3)政策:休养生息政策。2分)(4)现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1分)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的重视。2分,任答两点即可)(5)因素: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