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常见题材-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1页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2页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3页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4页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诗歌鉴赏

第1节古代诗歌常见题材

I,•=11

思维导图

咏史怀古诗送别怀人诗

题材一送别怀人诗

【题材特点阐释】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他

内涵人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

舍之情,这类诗即为“送别怀人诗”。

特征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

标志

(“长亭”“短亭”“阳关”“舟”“潘桥”等意象

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朋友相

内容情感内容

另U;也有亲人、情人送别等。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情感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注: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

感交杂在一起的。考生在答题时,也要多角度去思考。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诗人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前有伤离之意

的物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情。

常用手法

③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④想象(虚写或虚实结合)。送别诗中作者常借助想象来表达自己对朋

友的留恋和关怀。

教材链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白居易《除夜寄弟妹》、王维《送元二使

代表作品

安西》、孟浩然《留别王维》、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等

题材二羁旅思乡诗

【题材特点阐释】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

内涵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

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等情感的诗

①标志中多有“客舍”“登高”“望

特征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

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称

标志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沙

鸥、孤雁、浮云、梧桐、西楼、高楼、流水、井

内容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

①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内容情感

情感③或表达人生的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

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的孤独寂

寞、幽怨愤慨之情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

③对写法(借对方抒情)。诗人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却不进行直

常用手法

接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

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教材链接杜甫《登高》、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杜甫《月夜忆舍弟》、韦应物《闻雁》、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代表作品晏几道《鹏鸽天》、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等

题材三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点阐释】

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

内涵

活为题材的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

特征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

标志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

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自然山水草木与田园风物

内容情感

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

之情

③憎恶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描写山水清幽,表达诗人闲适淡泊、悠

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渲染、烘托、通感等;③虚

常用手法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与化

动为静)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教材链接孟浩然《过故人庄》、陶渊明《归园田居》

代表诗人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与作品代表作品:陶渊明《饮酒》、王维《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等

题材四边塞征战诗

【题材特点阐释】

内涵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⑴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

与军旅有关的字词

(2)常见意象: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

特征边关、雨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

标志

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

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④乐曲类:《梅花落》

《折杨柳》《关山月》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

单于等

内容情内容从军出塞、征战备战、民族交往、塞上风情、边疆苦寒等

感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①修辞方面:夸张、比喻、互文、对比、用典等

常用手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教材链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贺《雁门太守行》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顽、王维等

代表诗

代表作品:高适《燕歌行》《别董大》、王昌龄《出塞》《从军行》、

人与作

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李白《关山月》《塞下曲》、杜

甫《兵车行》等

题材五咏史怀古诗

【题材特点阐释】

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

内涵迹来抒发诗人对历史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特征等为题材的诗

标题中常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

标志

迹”以及古人名等

内容借怀古感叹个人命运的坎坷、今昔变化

①感慨盛衰无常,喟叹朝代兴亡变化

内容情感②缅怀先贤,表达对其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

情感

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诗人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

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诗人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乐景或盛景)衬悲情

⑤想象(虚实结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

教材链接

牧《赤壁》

代表诗人:李商隐、杜甫、孟浩然、杜牧、刘禹锡、王安石等

代表诗人

代表作品: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与作品

(其一)》《题乌江亭》、李商隐《隋宫》《贾生》《马嵬》等

题材六咏物言志诗

【题材特点阐释】

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

内涵

情的诗

①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诗人着重对所

特征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

标志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

“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

国家

内容情感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

情感

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硬

时弊

常用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教材链接陆游《卜算子•咏梅》

王安石《梅花》、骆宾王《在狱咏蝉》、郑板桥《竹石》、于谦《石

代表作品

灰吟》、柳宗元《早梅》等

题材七即事(景)抒怀诗

【题材特点阐释】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

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

内涵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

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

特征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

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

标志

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

(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即事(景)抒怀诗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

内容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

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内容情感(1)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⑵表现了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情感

(3)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4)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

常用手法

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描的手法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借助典故,寄托情感;③借景

抒情,委婉抒情

教材链接《无题》(李商隐)、《春望》(杜甫)、《一剪梅》(李清照)

杜甫《客至》、贾岛《寻隐者不遇》、叶绍翁《游园不值》、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将进酒》、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

代表作品

标遥有此寄》、杜甫《春夜喜雨》、杜甫《登高》、岑参《逢入京

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题材八近几年考直的非常规题材

近几年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目,选材范围更广泛,题材多样化,体裁不拘。各地古诗鉴赏题

的取材,除了常考的唐诗、宋词外,宋诗、明诗和清代诗词都有;除了常考的诗人如杜甫、苏

轼等名诗人外,其他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属于非名人的如华岳、厉鹦等人的作品也有;既有怀

古诗,也有咏叹诗、抒情诗、写景诗、咏物诗、叙事说理诗和述志诗、怀友诗等;除了常规题

材外,还出现了题画诗、干谒诗等,可谓异彩纷呈,尽态极妍。估计今后各地试卷的古诗取材,

将更加趋向多样化。

(一)题画抒怀诗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

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狭义的题画诗就是把诗题在画面上,是绘画章法的一

部分;广义的题画诗,是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的统称。

【规律总结】

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画家名称、画作名称等字眼。

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山水画的题

常见意象画诗以写景为主,人物画的题画诗以抒情为主,花鸟画的题

ffll诗以状物为主。

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赞美、感叹),或谈论艺术的见地,

常见情感

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①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

常见技法动,使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②变无为有。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

没有的景物。

③借题发挥。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

思想情感,或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宣泄内

心的不满。

④虚实结合。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

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

(二)干谒言志诗

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

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

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规律总结】

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显贵的官名(姓)

常见标题

等字眼。

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余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

常见意象

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

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

常见情感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

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

喻己。

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

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常用技法

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

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

意象。

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典例幅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汉上逢同年崔八

李频

去岁曾游帝里①春,杏花开过各离秦。

偶先托质②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

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逡巡。

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

【注】①帝里:帝都,京城。②托质:寄身,这里指人在旅途。

1.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上”指汉水边,点明相逢之地,“同年"指同年出生,说明崔八与诗人是同龄人。

B.首联写诗人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但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

C.颔联上句的"偶"和下旬的"独"形成反差,说明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知己难逢。

D.诗人感慨与友人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连用两个“一回",强化了感情的抒发。

2.本诗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LA2.①旅居未归的漂泊孤苦之情。诗人与好友自上次从京城分离后,一直独

自漂泊在外,不得归家。

②时光飞逝,年华渐老的慨叹。世上多歧路,时光无情流逝,在相见与离别中,人难以重回

少年时光。

③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一回相见一回别〃,诗人感慨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对友人依

依不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指同年出生,说明崔八与诗人是同龄人‘‘错误。"同年"指同榜考中者,点明崔八与诗人关系。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根据首联"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颔联"偶先托质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可知,

诗人回忆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自己漂泊在外遇

到知己好友,告诉朋友,上次分别后自己没有回家,一直一个人孤独的漂泊在外,抒发了自己

与崔八分别后旅居未归的漂泊孤苦之情。

根据颈联“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这巡”可知,写世上的道路崎岖缭绕,时光也按照自己

规律向前流逝,而自己却功业未成,蹉院岁月,这一联诗人在感慨人世艰难,时光飞逝,功业

未成。

根据尾联“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可知,写诗人感慨,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

可是人生还能够有几回青春年少啊,诗人这是在借分析相见与离别的辩证关系,发出年华渐老,

欢愉短暂的慨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唐•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①能化俗,焉知李广②未封侯。

路经能颁③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④。

【注】①文翁:西汉庐江郡人。入蜀后兴教育、举贤能,政绩卓著,深受爱戴。②李广:

汉朝名将,让匈奴人闻风丧胆,但一生未得封侯。③涌漱:即潴漱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

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④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之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笔意纵横,前半篇写李剑州,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两层意思。

B."文翁""李广"两句是用典。"但见""焉知",一呼一应,一开一阖,精神顿出。

C.颈联实写“路经涌漱"。"双蓬鬓"和"廉漱","一钓舟〃和“沧浪〃相对照,形象鲜明。

D.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荆南后情形,回望蜀中,怀念故人,兵戈阻隔,相见无期。

4.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丰富感情。

【答案】3.C4.①表达对李剑州才德的赞美;

②为李剑州仕途不顺感叹不平;

③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④抒发了诗人飘零、孤独之情;

⑤以李剑州的遭遇暗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⑥对国家长期战乱的担忧。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实写"错误,"路经涌漱”是虚写、想象,结合标题"将赴荆南”可知。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前两联写李剑州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

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而鸣

不平。"文翁"和"李广”,用的是两个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

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表达对李剑州才德的赞美;为李剑州仕途不顺感叹不平。

颈联意思是:路经港激滩时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写的是意想

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诗人“路经涌漱”,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

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

“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獭漱"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抒

发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诗人飘零、孤独之情;以李剑州的遭遇暗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意思是: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

再相逢呢?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

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诗

人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表达

诗人对国家长期战乱的担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铁关西馆①

岑参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②,火处宿天倪③。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注】①本诗是诗人离开长安赴安西都护府上任的途中所作。②地角:地的尽头,形容

已经走到西边的极远处。③天倪:自然的分际。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战马落地的汗水被踏成稀泥这一细节,表现了行军的急促与艰苦。

B.次句紧承上句,"朝驰"点明了行军的时间,“几万蹄”交代了行军队伍的庞大。

C.颔联"雪中""火处"两处场景的对比,表现了诗人行军途中的气候变化之大。

D.颈联写诗人心惧边塞遥远,梦中也无法回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魂牵梦萦。

6.请赏析诗歌尾联的妙处。

【答案】5.B6.①尾联中的"月''"铁关西''照应了诗歌标题“宿铁关西馆”。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动作,描写故乡月有情,伴随自己到了边塞,含蓄地表

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③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有故乡月陪伴的一丝慰藉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几万蹄,交代了行军队伍的庞大"说法错误,本诗是诗人上任的途中所作,再结合上句写军途

中的艰辛,可以得出"几万蹄”表现的是诗人行军距离之远。

故选Bo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解释为谁知今夜故乡明月,也跟随我来到了铁关以西,其中“月”和

"铁关西''照应了题目“宿铁关西馆”,点出月夜和铁关。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园月”人的动作。诗人宿于边塞,唯以望月寄托怀乡之情,而

又不写自己望月,却反写明月有情伴随自己,从而使自己更添乡思,望的是“故园月”,想的是

故乡情,把思乡之情写得很含蓄,很深切。

本诗写的是诗人寄宿在铁门关西的客舍中的感受,表达千里行军途中对故园的怀恋,尾联写幸

有故乡月儿相随,表达了有故乡月陪伴的一丝慰藉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释】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

诗句。

7.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行舟”写诗人此行走水路,离家也渐行渐远。通过“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发出

此次路途遥远,时日之久的感慨。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有日""江阔"等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

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

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

D.全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

凝重之态,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8.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7.B8.①叙事抒情: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

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用典抒情:运用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

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B."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错误,诗中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

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故选Bo

8.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判定该诗句所运用的抒情手法,然后将手法带入具体诗句中进行分析,明

确所抒发的感情。

首先要了解尾联诗句的意思,尾联"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转入叙事,船工在行舟

途中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应抓住诗句中的不寻常之处,诗歌的妙处在于诗人在“鲤''前加

了"南来〃二字,认为鱼是从家乡来的,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

然后借用这常见之事,通过《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

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急迫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庄酒后

王绩

郊扉乘晓辟,山酝及年开。

柏叶投新酿,松花泼旧酷。

野妻临瓮倚,村竖捧瓶来。

竹瘤还作杓,树瘦即成杯。

北潭因醉往,南亩带星回。

田家多酒伴,谁怪玉山颓?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天刚亮诗人就打开院门,拿出自酿美酒;"山酝"二字点题,引出下文。

B.五、六两句中,"野妻临瓮""村竖捧瓶”具有画面感,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生活场景。

C.九、十两句中,"因醉往""带星回”写出了诗人酒后畅游的快乐和勤于农事的辛劳

D.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村居时的生活情景,语言朴实生动,情感率真,诗风远追陶渊明。

10.本诗与杜甫的《客至》都写到了饮酒,但表现的情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9.C10.(1)杜诗通过“无兼味〃"只旧酷〃"呼取""尽余杯"等,表达了有客来访的

欣喜以及热情待客的诚恳,流露出诗人诚朴率真的情怀;(2)王诗通过"因醉往〃"多酒伴〃”玉

山颓”等与饮酒有关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村居生活的怡然自得,流露出旷达不羁的情怀。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勤于农事的辛劳”表述错误。此诗主要围绕“春庄酒后”着笔,写王绩夫妇受邀到某一村子参

加“酿酒大会”的全过程。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参加农事,而是参加宴会很晚才回来。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杜诗《客至》中,"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陪",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

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

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

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

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

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王诗主要写王绩夫妇受邀到某一村子参加"酿酒大会”的全过程。诗歌前几联写的是该村的酿酒

工作。而当酒瓮盖子被揭开,诗人并没有写自己饮酒,而是首先描写了作为“斗酒学土〃王绩的

妻子,当酒香扑鼻之际,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临瓮”而倚的场景。一个“倚〃字,活画出其"野"

性之十足与"野"味之强烈。从另一角度讲,王绩妻子的“临瓮倚",也有可能是因为她嗜酒所致,

而一个女人嗜酒到这种程度,其实也是一种“野"的具体表现。而王绩之"野〃,也并不亚于其妻:

“北潭因醉往,南亩带星回。"两人"多酒伴玉山颓"的醉后之态,充分表现了他们村居生活的

怡然自得。同时,从诗人王绩让他的这位“野妻",去参加当地“及年开”的这种大众性的“酒文化”

活动,并且都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也可看出他旷达不羁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日上方即事

王维

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

鸠形将刻仗,龟壳用支床。

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好读《高僧传》,故后世称其为“诗佛"。辟谷,屏除谷食。本诗语言空灵悠然、沉

郁淡远。

B.《后汉书》"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鸟为饰",故"鸠形将刻仗"指寺僧已

甚老。

c.”北窗桃李下”与“桃李罗堂前"利用"桃李”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写出了"桃李”具体的位置。

D.“闲坐但焚香”与“坐看云起时”共同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诗中透露的雅趣与禅意是相

通的。

12.本诗颈联"梨花夕鸟藏"一句,如果写成“梨花藏夕鸟"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11.A12.①梨花、夕鸟两个意象并列在一起,给诗歌的理解带来更自由的想象

空间,什么样的梨花、夕鸟它们如何"藏",全凭读者想象,诗歌因此获得了更大的语言张力。

②本诗是五言律诗,中间两联须作对仗,“梨花夕鸟藏''与"柳色青山映"形成对仗。③本诗韵

脚一致,方、床、藏、香共押ang韵。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诗人好读《高僧传》与后世称其为“诗佛”之间不能建立起因果关系。本诗语言描述为“沉郁",

有误,"沉郁"与"空灵、悠然、淡远"风格相矛盾。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梨花夕鸟藏"意思是,黄昏时候归来的飞鸟栖落在梨树花间。

分析"梨花夕鸟藏〃与"梨花藏夕鸟”的不同点:

从意象组合看,原句"梨花""夕鸟"是两个名词意象,并列组合画面感强烈,而"藏"字引发人的

联想,给读者更广泛的想象空间;而改句"藏”字用意显得直白。

从诗歌体裁看,本诗是五言律诗,作为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也就是“柳色青山映"与"梨

花夕鸟藏”结构、词性相对,按照上句构句特点,"名词+名词+动词","梨花夕鸟藏”更符合对仗

要求。

从押韵看,尾字"藏"符合本诗韵脚,押ang韵,与“方、床、香"一致;而改句则不能押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①。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久

惆怅孙吴③事,归来独闭门。

【注】①翻:通"反",反叛。②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

掠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③孙吴;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和吴起。

④闭门:东汉名士陈富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以"沙漠""塞垣"这些塞外特有的景物,勾勒出一幅塞外图画,又用白描手法刻

画了“白日"昏暗、寒云苍茫的萧条之景。

B.“边城何萧条"一句中的"何"字和形容词"萧条",强烈地暗示了诗人的感慨之深与忧愁之

重,为下文进行议论和抒情做了铺垫。

C.“一至旷引出由前面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到后面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巧妙地指出了“边城

何萧条”的具体原因“胡虏"的反叛。

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看似平

淡质朴,但字字含情,情感浓烈。

14.诗歌后四句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3.C14.①七、八句写出对安禄山发起不义战争的反感与否定,也含有对贤者

沉沦、奸邪之人得志的现实的憎恨;②最后两句借用典故透射出具有孙吴之才的诗人报国无

门的强烈愤懑,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前面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错,诗歌前四句的写景是实写。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安边书,

诸将已承恩",胸中不是没有安边良策,无奈将帅己得封赏无心边防。这一句将诗人安边的自

信和慷慨壮志击碎,其心理也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写出对安禄山发起不义战争的反感

与否定,也含有对贤者沉沦、奸邪之人得志的现实的憎恨。

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呀,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怅。“惆怅

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积极用世、渴望成就一番功业,不会甘于闭门不出,此为其激愤之

语。结合注释的背景和典故可以得知,诗人忧心边事、报国无门,内心愤懑,表达出诗人浓浓

的爱国情怀,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表现了诗人目睹贤者沉沦、奸人晋爵的社

会现状,痛恨当朝统治者错用奸臣、造成无穷边患的愤懑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胡无人(节选)①

陆游

须如猬毛磔,面如紫石棱。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

踏黄河冰。

铁衣度破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中华初识汗血马,

东夷再贡霜毛鹰。②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②霜毛鹰:羽毛雪白的鹰。唐新罗、

扶余国曾贡白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转战万里不在话下,“立可乘",表现其斗志旺盛。

B."铁衣"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

C."三更”两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了降书,缴下的铠甲堆积如

山。

D."汗血马""霜毛鹰”代指贡品,诗人借此二物表达“四夷宾服""天下定一”的理想。

16.诗歌“追奔”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答案】15.B16.第一问: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

第二问:①动作描写:"追奔""夺城"等动作表现了将士作战勇敢。

②环境烘托:“露宿青海月"“夜踏黄河冰〃写出了战斗环境的艰苦,从而表现了将士的不畏艰险。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错误。这两句是说行军发出的声响如雨声飒飒,

鼓声雄壮有如雷鸣。

故选Bo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两句,意思是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攻打

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这两句描写的是将士们与敌征战时的勇敢行为,塑造出

战士们不畏艰险("露宿"、趁"月""夜"、踏"冰")、勇敢作战(追奔、夺城)的形象;塑造手

法是动作描写,如"追奔""夺城"都是动作描写,体现处将士们的勇敢无畏;"青海月''"黄河冰"

等是将士所处环境,这是用环境的苦寒艰难来表现战士们的不畏艰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二江:是宋代的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

②《黍离》:见《诗经•王风》,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

怀故国而作。《麦秀》:见《史记•宋微子世家》,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不仅概括了历史上金陵政权短命的原因,还揭示了其福祸相依的规律。

B.一、二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前代创业者的艰辛,而后世子孙却“视之不甚惜”。

C.第六句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表意相似。

D.后四句虚实结合,以怀古的诗情述说南朝旧事,也印证了前四句揭示的道理。

18.有人说这首诗的结尾两句寄寓深刻,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7.A18.①最后两句用典,写当年东周的大夫和殷朝的旧臣悯伤故国,眷怀旧

都,因而作了《黍离》《麦秀》之歌;

②表面上是怀古吊今的嗟叹,人们对兴亡更替无能为力,只好置之不论,一切付之酒杯,以

免徒然的伤感;

③实则隐含着更深层的意思,即历史上的朝代兴衰,都不是偶然的,骄奢淫逸,是取败之道,

要重人事而非顺天命。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A.”不仅概括了历史上金陵政权短命的原因,还揭示了其福祸相依的规律"理解错误,应该是:

前四句不仅概括了历史上金陵政权盛衰兴亡的原因,还揭示了其盛衰兴亡的规律。

故选Ao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结合注释可知,黍离,《诗经》篇名,即《国风•王风•黍

离》,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即《麦

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最后两句用典,诗人感慨地说:当年东周的

大夫和殷朝的旧臣悯伤故国,眷怀旧都,因而作了《黍离》《麦秀》之歌,然而千百年来,兴

亡更替,人们对此既无能为力,那还是置之不论,一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伤感吧。

末两句表面上是怀古吊今的嗟叹,但联系前四句来看,却隐含着更深一层的意思:即历史上的

朝代兴衰,都不是偶然的,骄奢淫逸,是取败之道,该灭亡的就应该让它灭亡,不必惋惜,隐

含着历史朝代的兴衰更替具有必然性的思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①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

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本诗

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②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的苏武,骤见汉朝使者时,强

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描述了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达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另一幅是

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

加了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D.尾联运用多种手法:比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用典,“逝川"是从"子在川上

日:’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

20.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诗歌内容。

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案】19.D20.①全诗重在对苏武凭吊追思,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

节(不屈精神)的汉臣形象,所以对苏武庙的描写文字就不必太多。②通过想象虚写,形象

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的形象和被扣留匈奴时的凄凉悲苦,也表达了苏武回汉朝后恍若隔世

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追思。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