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主题作文(中华文明之光)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主题作文(中华文明之光)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主题作文(中华文明之光)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主题作文(中华文明之光)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主题作文(中华文明之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之光

专题目录

01重温导语,明确内涵

02素材精选,主题适用

03考教结合,题型探究

04拓展演练,强化巩固

05单元写作,任务拓展

重温导语,明确内涵

观古宜鉴今,无古不成今。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必修下第一单元的经典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

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

物质得到极大丰富。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

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

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

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研究中华文明、中华

文明,力求找到破解世界难题找到“钥匙”。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交流,我们就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

化更好造福人类。

素材精选,主题适用

主题素材

1.到博物馆畅听民族瑰宝背后的历史故事,到旅游景点领略文化遗存历史变迁的沧桑,到书店购置一

些中华文化的书籍……当前,正值五一假期,很多人在文化的长河中游弋,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特

殊魅力,涵养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曾振聋发监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

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进一

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用心用情呵护好中华文明的深厚根脉和精神依托。

2.在继承中坚定文化自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

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

人”,再到“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

等,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和价值思维,已经超越了时空界限、国别之分,成为全世界都可以

汲取的养分库。诸多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

值。

3,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华文明从远古时期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中华民

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

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谋大同的深厚

传统,从根本上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于艰难中挺立,

在困厄中奋发,锤炼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

支撑。

4.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走向兴盛的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

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道德规范等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中华民族之所

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默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国文化历来就有讲究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传统,反对以武力压迫使

人屈服。“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中国文化之所以注重“王道”而反对“霸道”,根源于中华

文明讲信修睦、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文化特质。

5.今日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中国之今日,是中国之历史的沿承。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

统和文化积淀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

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华文明的沃土滋养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宝贵资源,如仁爱民本、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正己修身、居安思

危等,都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所以说,中国拥有坚定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6.文明需要交流互鉴,文化的多样化是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同时呈现的时代特征。

费孝通先生在他80岁生日时,曾提出文化自觉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

同。”这是一种文明交融的理想境界,它之所以广为流传,可能恰恰来源于它体现了一种广博的文化胸怀,

这正反映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辽阔文化胸襟。所谓“文明冲突”,某种程度上看

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文化预言,不应该成为一些国家结盟与对抗的理论依据。从历史上看,佛法东来、西学

东渐,都在与中华文化的交融碰撞中绽放出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阐扬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和精神特质,

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增强捍卫多边主义、支持团结合作的国际力量,是哲学社会科学工

作者义不容辞的时代重任。

课本素材

1.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这句话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在孔子的年代,平民是没

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孔子的主张十分前卫。在《侍坐》中提到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出身都

不高。孔子对他们一视同仁,可见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对四个弟子的志向,孔子的评价也不同,其中也考虑了每个弟子的不同性格特点。例如子路说话不谦

虚,过度自信,孔子直接笑他。而对冉有,孔子则评价''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在《论语•先进第十一》中,孔子评价过冉有和子路两人,认为子路为人鲁莽,所以孔子要提醒子路

学会退让;而冉有为人畏缩,孔子鼓励他进取。在《侍坐》中也同样表现出孔子对这两人的不同态度,体

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张。

2.亲近自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是文人的归宿。失败者到自然中寻找慰藉,成功者也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

下。高中作文也出过与亲近自然相关的方向。

在《侍坐》中,曾点主张暮春时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正是

亲近自然的表现。

对于《侍坐》中孔子赞同曾点的主张,历来有不同的评论。有人从积极方面解读,认为孔子主张“为

国以礼”,而曾点所说的是“礼治”的最高层面,太平盛世、人地和谐;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孔子晚年对

当时的国家失去了希望,如孔子自己说的:“道不行,乘样浮于海”,此时的孔子有了避世的想法。不管

怎样,孔子最终都赞同回归自然。

3.人生理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四个弟子分别述说了四种人生理想:子路是治千乘之

国,勇其民,使民知方;冉有是治小国,富其百姓;公西华是继续学习,在祭祀、外交等场合做个小司仪;

曾皙是在春日里外出沐浴、吹风、咏而归。西哲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不

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自然性情不同,具有不同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

4.工匠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星空,虽是月朗星稀,但也不乏“匠星”闪烁。庄子笔下的解牛神厨庖丁、承蜩高

手佝偻者、斫轮大师轮扁,列子笔下的善射者纪昌,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等,不一而足,无不彰显工匠精

神。何为工匠精神?仅从“庖丁解牛”便可窥得一斑。

第一,工匠精神讲求的是悟道。正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的追求并不止

于技术,而是要有所超越,通达于“道”。工匠中的得道者常常能够做到“正德、利用、厚生”。“正德”

合于道,“利用”善于用,“厚生”惠于民。

合于道就是与自然相合、与天工同化,能够顺着事物自身就有的机理将其发挥到极致。善于用就是用

好一切可用的东西,跨界融合,将不同功用的物件聚合到一起产生集成效用。惠于民就是让人在其中更多

地受益。

第二,工匠精神讲求的是精进和专注。精进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庖丁刚开始解牛的时候与普通

人没有什么分别,“所见无非牛者”,对细节尚无感觉。”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主要心思放到细

节之上,以至于闭上眼睛也能知道牛的筋脉骨骼在哪里。

而“专注”需要会万物于一己,心无旁鹫,用心一也。除了专注的对象,一切皆“忘”。庖丁从“所

见无非牛者”到“官知止而神欲行”无不展现专注之意。世间的荣衰宠辱已不在心中,外界的扰乱也不能

起作用,这样才可能有所作为。

第三,工匠精神讲求的是自尊。庖丁表演解牛绝技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从解牛中获得的满足感溢于言表。庖丁在文惠君面前挥洒自如,轮扁在桓公面前说理论道,卖油翁在射箭

高手康肃公、陈尧咨面前从容献技……无不以我为尊,充满自信。

5.通达权变

庖丁解牛远非熟能生巧这么简单。庖丁知道,脉络相连、筋肉聚集的地方往往不易下刀,相反,只要

顺着牛的骨节的空隙,便可轻易走刀。“技经肯繁之未尝,而况大瓢乎!”事实上,变通的智慧、妥协的

智慧并不等同于屈服于现实、奴颜婢膝,更不等同于放任自流、无所作为。

正如滔滔江水遇水中汀渚,分流而汇;遇巍峨高山,盘绕而行。变通、妥协的智慧在于能如庖丁解牛

般,暂时避开筋骨交错之处,于现实的客观条件的框架内部“运力”,不改初心,最终于现实的枷锁中将

难题豁然而解。

6.尊重规律

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其实就是掌握规律的三个阶段。“目有全牛”是指不了解规律,只看到规律的表

面。“目无全牛”是指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的“游刃有余”是指熟练地运用规律。

其次,要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通过大量练习,反复实践,从而积累经验。如果不按规律办事,也没有

大量的实践探索,势必陷入尴尬而无法回旋的境地。

考教结合,题型研究■

【典例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从

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

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英国学者罗素于1920年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

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

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

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

1.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2.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3.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要求:

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中华文明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学生首先需要从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然后在特

定情境下加以发挥。学生需要仔细审题,严格按照要求写作,如第一项看似好写,但考场上肯定会有学生单纯介

绍中华文化,而忽略了“特殊生命力”,这样只写对了一半,也属偏题的一种。近年来作文中实用性文体考查较

多,倡议书也是考查较多的文体之一,学生需要记好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与写作格式,避免作文硬伤。

【例文荐读】

海纳百川,卑以自牧

——关于中华文化特殊生命力的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感受中华文化别具一格的魅力。我是振华中学的一名学生,非常

荣幸能在此发言,我的演讲题目是《海纳百川,卑以自牧》,希望我挂一漏万的介绍,能让大家对中华文化以

及其特殊的生命力有初步的了解。

关于中华文化,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此言得之。在浩瀚无垠的岁

月里,中华文化薪火相传,走过许多次繁华盛世,也历经许多次烽烟浩劫。上下五千年间,中华儿女将文化的

薪火代代相传,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从诸子百家,到儒释道三教合流,浩如烟海的书籍里,沉淀了无尽的

日落月升与朝代更迭。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辉煌灿烂的文明或败给战争,或败给时间,或败给自己,

而中华文化却在无数次灾难面前愈发坚韧、强大,甚至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将灾难谱成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中华文化何以如此坚韧,任凭岁月的千磨万击依旧堆然?其原因有很多,我想,排在首位的原因当是包容

并蓄的内核,犹如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至柔方能至刚。

国家有境,而文化无疆。虽然清朝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明始终在

微笑着容纳各种外来文化。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人才济济,百家诸子在此激烈争辩,众多学派犹如漫天

星斗熠熠生辉。沧海不择细流,中华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包容天地万象,方能古老而不失鲜活。

其次,这得益于中华儿女血脉里的坚毅与风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载如是说。这是千古以来多少

读书人的立身准则,文明的血脉得以传承,离不开那些为国为民付诸终生的仁人志士。抗日战争爆发之际,北

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在炮火烽烟中跋涉万里,先是迁至长沙,而后又迁至昆明。三所学校组建成的西南

联合大学以“刚毅坚卓”为校训,任凭耳边炮火轰鸣,依然坚持将文化的火炬传承下来。他们,便是鲁迅先生

所说的“中国的脊梁”。艰难苦恨磨砺了中华儿女的心性,那些不曾打倒我们的,都让我们更加强大起来。

兼容并蓄的内核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坚毅风骨成就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中国人从未因此

而得意自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训诫始终铭刻于中华儿女之心。《周易•谦卦》有云:“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中国人有傲骨,更懂得谦卑。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愈发璀璨生辉,得以穿越千年岁月明照万古

人间。

我相信,在未来的风云变幻中,中华文明一定会继续千秋流转,万代传承。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佳作点评:中华文化有其其特殊的生命力,本文高屋建令瓦。中华文化何以如此坚韧,任凭岁月的千磨万

击依旧方然?其原因有很多,我想,排在首位的原因当是包容并蓄的内核,犹如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至柔方能

至刚。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五千载弦歌不辍,中华文

明如浩荡江河,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文化自信并不

等于文化封闭。单一文化的自恋与孤立只会导致文明的僵化与衰败。文明互鉴不仅仅是单向的、被动的接

受外来文化,更是在交流中产生碰撞、融合与创新的双向互动。仅以中国来说,中国既是文明交流互鉴的

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借助古丝绸之

路,佛教、阿拉伯数字、各种农作物等就从印度、西域、东南亚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瓷器

等则传至亚洲各地。如今,打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

发端于中国。沿线各国的前途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通过文明互鉴,我们可以借鉴

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开拓视野,拓展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典例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引论中提到:“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一本剧之各幕,均有其

截然不同之变换。诗则只在和谐节奏中转移到新阶段,令人不可划分。西洋史正如几幕精彩的硬地网球赛,

中国史则直是一片琴韵悠扬也。”不难看出,中华文明高度均衡的文明特质,是其具有延续性和活力的重

要原因。由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因此东西方国家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往往存在不同。关于“现代化”

这个概念东西方之间的认识就存在一定差异。更不用说“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在国际社会被了解的

更少。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审题分析】

材料引用了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引论中的内容,“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一本剧之

各幕,均有其截然不同之变换。诗则只在和谐节奏中转移到新阶段,令人不可划分。西洋史正如几幕精彩

的硬地网球赛,中国史则直是一片琴韵悠扬也”,从中看出,钱穆认为中华文明高度均衡的文明特质,是

其具有延续性和活力的重要原因。

结合材料中的“由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因此东西方国家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往往存在不同。关

于‘现代化'这个概念东西方之间的认识就存在一定差异。更不用说‘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在国际

社会被了解的更少”可知,立意时应围绕“如何更好地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中

国式现代化不仅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所以如此,就

在于中国式现代化蕴藏着统一安定之道,多元一体之道,包容开放之道,中正和平之道。鞋子舒不舒服,

只有脚最清楚,每个国家都有适合每个国家发展的道路。

立意:

1.开放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和而不同,共谋发展。

3.求同存异,互利共赢。

【例文荐读】

中国式现代化蕴藏包容开放之道

钱穆先生提到:“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一本剧之各幕,均有其截然不同之变换。”由

此可见,不同文明的差异决定了东西方国家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而若想让世界了解“中国式现代化”

这个概念,就应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藏的包容开放之道。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人类社会发展是多元的,世界上各种文明各有其源流,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百花齐放,兼容并蓄。古代中华文明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源流不同,发

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也不同。不难看出,不同的文明之间往往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伟大的中国人民继承

和发扬了先辈的创新与奋斗精神,在已有的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

路。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

一句口号,中国正在努力地去实践开拓。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

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将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式现代化

不仅助推了中国的高速发展,也同样通过包容开放、和平发展帮助全世界共同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多元的方式。东西方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所站的角度不

同,得出的结论也就千差万别。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需要多角度、多层面积极开拓国际传播渠道,将

我们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告诉全世界,争取更多的朋友,实现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更好地对外讲好“中国式

现代化”的故事。唯有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世界对话,让西方国家能够更好地理解中

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波调云诡。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国际斗争日益复杂。“长

帆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国家,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

国形象,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中国式现代化”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也给我们带来了前进

的动力。

我们相信,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包容之道,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也必将引领世界发展

的新方向。

佳作点评:行文思路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谋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包容的现

代化发展之路。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制度,使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和睦的现代化。二是中国

式现代化主张以互利共赢理念,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合作互利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

是中国式现代化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提供互利共赢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最后总结全

文,重申论点,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强调包容发展、文明互鉴,在和平发展中共

同致力于现代化发展。

;拓展演练,强化巩固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向师襄学琴,十天没有学习新曲,师襄询问,他说,“我只熟悉了乐曲的形式,还没有掌握演奏

技巧。”掌握演奏技巧后,他说“还没有领会曲子的志趣和意境”•领会志趣和意境后,他又说”还没有

了解作者的为人”最后,孔子说,“通过曲子我了解作者了.那人体型硕长,眼光明亮,思想深遂,像个统

治四方诸侯的王者,如果不是周文王,谁能创作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听了,起身下拜,说,“这支曲子,

正是《丈王操》哇"。孔子学琴,颇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范文展示】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孔子,好琴而勤练不辍,竟从琴中感受到作曲者的内心,后来还整理出《乐经》。他不会弹完一首立

刻换下一曲,这样的话,相当于什么都没做。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珍惜培养,把时间“浪费”在一个

事物上,就不会让寂寞无处可依。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也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

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表明,用心不专,什么

事也办不成。相反,只要专一,精卫可填海,愚公能移山。

屠呦呦就是滴水穿石的典型。55年里,除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无长时间

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

满乙醛气味环境下工作;从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提取,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190次失败,最

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屠呦呦的事业轨迹,仿佛在提醒人们,无论是拉斯克奖,还是诺贝尔

奖,都只是评价手段,最重要的是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

诚然,“不专则不能”,但为什么一些人跨界照样成功?秘诀无他,还是专一。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

果,而专一则是一种精神状态。如果说专业是身体上的不同器官,那么专一就是流动其中的血液。科学界

巨星“三钱”之一钱伟长,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被人戏称为“万能

科学家”。钱老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不弛于空想,不鹫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

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精神干事,则功业可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专一,所以专业。

然而,尽管跨界不是成功阻碍,但要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正业。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

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心治国,痴迷木匠,技艺堪比巧匠,却误国害民。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一

所医院的骨科专家,自担任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鹫,热衷搞房地产,医院不断拓展地盘,扩大规模,而急

诊、门诊的服务质量,不进反退,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院长关注点转移,下属也开始仿效——你不务正

业,我亦不必专注于此。许多教训表明,在其位不谋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

终必误人误己。

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

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许多禀赋很好的人,不屑为“蚓”,向往威武之“蟹”,在最青春的年华,将

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执着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鹫,或有短暂

的满足,却终会在迷途中迷失。诚如屠呦呦答记者时所言:“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但愿一语能惊醒那些迷途之人。

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

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但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

的快乐。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作

品中的人物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倡导礼乐治国的孔子,有宣扬保民而王的孟子,有游刃有余的

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逃脱鸿门宴的刘邦...

上述几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假如孔子能上网

冯源

“世界读书日”前后,阅读又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有一种惋惜的声音时常响起,那就是批评数字化

阅读方式让人趋向“读图”“读屏”“读视频”。我们不妨把时间倒退回去,回到莫说互联网,就连纸质

书都没有的上古时代,看看当时的一位阅读者如何读书。

春秋时代的鲁国国都曲阜,时常会迎来列国的使者,他们不是来通好交聘,而是专程请求答疑释惑:

齐国都城飞来了异鸟,楚王在江中拾到了奇果,吴军在越国发现了巨人的骨头。这些问题最终都汇总到了

孔子那里,他如同“搜索引擎”得出一个个答案:商羊、苹实、防风氏之骨……令大家五体投地:“大哉孔

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孔子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阅读者,他爱读书,“读《易》

韦编三绝”;精选书,教育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阅读成就了一座2500多年以

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学识高峰。

但是,与我们身处的数字化时代相比,甚至与印刷术诞生之后的时代相比,一个事实显而易见,孔子

并没有太多的书籍可供阅读。因为当时的“书籍”无非是简帛甲骨,或是青铜鼎彝,其记载的篇幅有限,

而这样的载体,即使是汗牛充栋也好,是学富五车也罢,实际的字数也未必能有成百万或上千万字。由此

可见,在那样的年代,孔子的阅读是何等艰辛与可贵。

这也愈发让我们明白,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世师表”,靠的绝不是简单的阅读。他坚决反对读死

书,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身体力行读“社会书”,“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进而把

阅读、思考和游历有机统一起来,即使“陈蔡绝粮”同样“弦歌不辍”,体现了知识分子风骨和尊严。在

先贤的启迪下,后世学人才得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判断,不断提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等主张,强调“为万世开太平”和“人须在事上磨”的修为。

假如,孔子置身当下,能够上网,面对网络上“浩如烟海”的电子书,以及书店里“铺天盖地”的纸

质书,他或许会有一时迷惑,可能也会有选择困难,但是他一定会奉行“吾道一以贯之”,坚持自己的阅

读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他也不会只在互联网上发帖点赞,没准会与同时期的哲人建

个群,聊聊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假如毕竟只是假如,现实生活中,数字化阅读在给读者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出现碎片化、实用

化、娱乐化的倾向,以至于像认僻字、诵诗词的“寻章摘句”和“记问之学”,在以往仅是学人入门的台

阶,现如今已升任公众追捧的对象。这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谛相去甚远,也启示我们在全民阅读的

道路上还要努力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面对

当下的纷繁复杂,无论是为了保持内心宁静,还是旨在寻找航标,阅读都是一把金钥匙。我们有必要重温

孔子的阅读之道,他的阅读曾经开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辉煌,也曾经陪伴中华民族走过历史的风雪,在

今天也同样能给我们以不时闪耀的启迪。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

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品读,也该与世界分享。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尚书》《论

语》《道德经》《楚辞》《史记》等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

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

校文学社举行“典籍里的中国"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体验典籍意蕴,传承文化气韵

农历辛丑年初一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获得高度评价。这一栏目聚焦于中华优秀文化中流传千

古的经典名篇,如《尚书》《论语》《史记》等,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在如

何阅读理解古代典籍方面带给我们诸多启迪。

打开中国典籍,首先要找到那颗跳动的“中国心”。

历史典籍,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必有“中国”因素,抓住“中国心”才能找到打开它的总

钥匙。比如《尚书》,开篇讲尧舜禅让之事,隐喻着中国政治的最高理想“王治”,说白了就是以德服人、

世界大同;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则会让人联想起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荀子所讲的“水能载舟亦

能覆舟”。孔子每每回望的那个圣王时代,都不难在《尚书》中找到源头,“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评

价名不虚传!以至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如此评说:“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

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央视节目组之所以选择以《尚书》开篇,原因就在于此。阅读其他典籍何尝不

然呢?抓住核心精神,方能提纲挈领。

打开中国典籍,最好能够知人论世,知晓来龙去脉。

每部经典背后都有故事,只是有的不为人知。比如《论语》中的弟子们、比如写作《史记》的司马迁,

对于千年之后的读者,“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的反问充分说明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观首期《典籍里的中国》,最令人动容的是伏生护《书》的故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

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

为护《书》病故。这故事令人感动,让人思考:他们为何如此义无反顾?只因《书》成了他们生命的信仰,

典籍中的思想和智慧让每个个体充满了力量。而这样的故事绝不止一人一事,了解了才更能触摸到其生命

的温度,从而增强走进典籍的内驱力。

打开中国典籍,还应设法打通古今,联系实际生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经典都反映人类共同的情感命运,阅读古代典籍自然应与当下生活发生关

联。央视《典籍里的中国》除了内容拓展,还有诸多创新,让历史典故从枯燥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影像。

比如节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

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最真实的典籍“故事讲述场”,借助现代的舞台表演,带领观众最大程度地沉浸

体验,不仅了解了历史,还直击心灵,令人震撼。比之过去《百家讲坛》类节目一人讲述大家听的形式更

具现场感,更能使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从而传达出一种文化气韵,引人共鸣。所以我们阅读典籍,也

不能与生活脱节。

党的十八大报告早就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里的中国》

表面看是一个读书节目,带领观众体验典籍意蕴,实则在传承中华文化的气韵,同时指给我们打开典籍的

方法。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张渴在《姓氏寻源》中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古人告诉我们,耸

入云霄的树木,一定有它的根基;环绕山陵的洪水,一定有它的源头。一切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中华文

明的起源,恰似满天星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我们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精神之力排除千难万险,

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范文展示】

传统文化照前路,固本培元砥砺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古人之智慧,踵历史之长河,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深深熔铸在每一位中华

儿女的心中,似纽带,联结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理念;如火炬,引领未来的光明和方向。吾辈青年,应大力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勇踏文化传承路,固本培元砥砺行。

一脉相承,一路繁花。民族节日是民俗民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促成异彩

纷呈的节日景象。春节期间,潮汕地区的英歌舞“火”遍全网。潮汕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中欢度佳节、祈

求平安、勇武奋斗、期盼丰年的情感与愿景在英歌舞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广大网友评论:“华夏文

明就要这样大力鼓励和传承!”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佳节意识也不可淡化,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更不可漠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书册上,我们更应浓情泼洒、大笔

构画更加绚烂的蓝图。

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文化不应是一潭死水,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的活力,才能更焕生机。古往今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共呼吸,与时代共脉动。古人的治国理念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与时俱进,成为盛世

未来的理念源泉,古人的思想智慧在时代发展中传承发展,成为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借鉴。我们应坚持优秀

传统文化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正如2022年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29家博物馆推出“何以

中国”展,展览用全新的形式聚焦中华文明长河的“源”“流”“汇”,从源头出发,一路奔流融汇,终

成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浩荡洪流。又如春晚节目《只此青绿》中书法的意蕴、色彩的氤鼠,

传统优秀文化之所以永葆生机,是因为传播手段、表现形式等的不断创新变化。执创新之笔,谱变通之曲,

创造更加辉煌绚烂的优秀文化。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吸

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使我们的文化更加繁荣丰富,同时也促进世界文化事业的繁荣多样,为世界文化舞

台增添中华之彩。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里,我们可取一瓢而直饮,提一壶而化茗,驭一舟而斩浪前行。面对百年

未有之变局,值此民族复兴之关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

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以创新来丰富,以信念去坚守。在中华大地的广阔沃土上,厚植文化力量,坚持

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携手共写未来芳华。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使人生慧。中华文明千年智慧,至今仍散发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也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

下需要我们辩证思考,从新阐释。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④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⑤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请选择上面的一句名言,展开你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范文展示】

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己”“人”本就不可分割,须相互成就。可见中国

的儒家在处理己人关系时并不选择独善自顾,而是践行众善兼济。夫子以仁为己任,一生奔波劳碌,于困

顿中而不改初衷,传道天下,博施济众。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为了建设大同治世、提振国民精神、噢醒民

族灵魂而奔走呼号,将个人的生命与他者的幸福紧密相连,将己身的遭际与国家的命途融为一体,与民同

袍,与国同振,其熠熠之辉光耀史册。

新时代青年亦当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我们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复兴中华需要集众人之力久久为功。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需要

三代造林、九转功成的塞罕坝人,需要祈盼稻菽浪千重的袁隆平,需要“嫦娥”团队中的那些90后们,需

要哈工大那些成功抢救回“龙江二号”的二十几岁的青年们……在当下的时代里,那些以身许国、佑护和

平的战士们,那些逆行出战、白衣执甲的勇士们,那些隐功埋名、不负华夏的国士们每个人都不是独

善其身,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体与他者紧密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书写民族复兴的辉煌篇章。

征程中携手同行。

我们生活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势必要与他人有更深广的交集。

在这个万物互通互联的时代,很多人却活成了孤岛。殊不知,万物互联的时代,人、机、物无处不在

地按需求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传输和协同交互,单个企业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单个人更无法独善其身,只

有人人安全、合作伙伴都安全、整个环境都安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网络安全。《神曲地狱篇》

中,诗人维吉尔拉着但丁走出地狱,来到地面,“一起攀登,我随他向前,直至圆洞之外的穹隆,看熠煜

归于碧落,我们于是趋步,仰见星辉重现……”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中,人与人将在更深广的层面互联,一

起实现人类价值。

所以,新时代的青年要构建新的''人己”关系,从独善走向众善,从自顾走向兼济。

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在新的历史窗口下,每一个人

都不能“独善”其身。防疫,我们面临全球挑战;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面临全球挑战。需众人携手努力、

同舟共济。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迎接全球挑战,创

建美好人类社会。

新时代里,每一个人都要先做好自己,“己”是“立人”的始点与依托,“人”是“立己”的砥砺与

验证,新时代的青年不能脱离时代与他人而独善,我们既要砥砺修身,又要心怀他人,心怀世界。

单元写作,任务拓展

立足现实自主思考

【写作任务导写】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是: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

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

下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

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指点迷津】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任务是思辨性表达,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古代传统文化,思维

指向特别清晰。但是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虽然课文内容读懂了,但是要他们把自己的

观点表达出来,的确有难度。这要求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梳理一下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运用辩证的思

维方法,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文化,特别是现今的影响要表达清楚。

首先,选题,思维聚焦到某一点,深入思考。古今贯通,正如《增广贤文》所言:“观今宜鉴古,无

古不成今。”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有深刻地体悟前人的思想与智慧,学习并传承中华文明的优

秀成果,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思考未来。因为时代的原因,古代先贤的思想总是受到当时的社会制

约,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我们不能一味地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客观地辩证地思考,理性评价

古代先贤的思想先进性与局限性,

其次,表达。确立好选题以后,要斟酌语言表达,怎样把自己的思考化为准确的语言表达,需要调动

语言积累,把自己平时阅读和写作的经验运用到写作中来,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语言表达方式,辩证地表

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杜绝过头话,掌握好语言分寸,运用限制词可以让语言表达的更严谨,更准确。譬如:

“孟子的思想在他那个时代具有积极意义,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议论文必须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辨性,是指针对某个问题,辩证地看待,理性思考,不肯定一

切,也不否定一切,对待传统文化既要肯定其历史意义,又要考虑其现实意义,既要考虑其先进性,又要

考虑其局限性。如此体现现代中学生的审美眼光。

再次、结构。思辨性的文章结构如何安排,也有讲究。思辩的对象,要交代清楚,运用概述的语言,

把自己要解读的内容简明扼要地陈述出来。然后考虑其结构安排,是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或者正反对照式,

全文应该是总分式。这样层次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人一清如水的感觉。

此外,本单元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应该是贯穿古今,“文明之光”不仅光照古代,也光耀当下。因

此作文时必须联系现实,观今鉴古,才是应有之义。

札记:是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语言鉴赏札记注重对作品的精彩语句,语言特色等进行推

敲、品味,形式自由灵活,篇幅不受限制,探究细致入微,分析有理有据,观点具有启发性。

【范文借鉴】

孟子思想的辉光一一读《齐桓晋文之事》

(1)《齐桓晋文之事》生动地体现了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巧妙地避开齐宣王的“霸道”,转而阐述

“保民而王”的主张,运用举例子,打比方,作对比等手法,一步一步引导齐宣王接受“王道”。难能可

贵的是孟子提出了“谨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的主张,在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对建立和谐社会,

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但孟子提出的“发政施仁”,“保民而王”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局限性。在当时社会是具有

积极意义的,孟子所处的时代,七雄争霸,杀人盈野,争城而战。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

饿孳,统治阶级残酷剥削,民不聊生。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也”,如果能够消

除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一定是得民心的事,可是当时的国君们都以征伐为要,强调战争的作用,他说“得

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孟子的保护人民,推行仁政,

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这些思想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

孟子根据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的,实际是行不通的。制民之产,说白了就

是推行井田制,这实际是美化了古代社会的农村,是不可能实现的。孟子的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

帛食肉,青年人有受教育的机会,这些思想虽然也符合人民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人民性,但其出发点

还是帮助统治者统一天下,只能暂时缓解社会矛盾,孟子的思想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

(3)当今社会,提倡和谐、民主,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减轻人民负担,提高人口素质,重视教

育,保护生态环境等,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在'雪如意'雪游龙“冰丝带”等冬奥会场馆可以感受到

中华文化的内涵深厚,欣赏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透过敦煌画,可以感受中西文明交融的历史,体会不同

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

(4)我们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之光,可以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同时我国着力建设绿色美丽的乡村,实现“生态”优良,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国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孟子的诸多思想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5)读《齐桓晋文之事》,我们便可以发现其思想的闪光点与其严重不足,尽管如此,文中的观点

仍然对我们的现代社会特别是人们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话题: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

是强调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范文借鉴】

遵自然之道,寻真我之心

(1)天地之间,何道为贵,答日:养生之道。如同庖丁解牛一般,遵循自然之道,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