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诗鉴赏之鉴赏诗歌形象(解析版)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诗鉴赏之鉴赏诗歌形象(解析版)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诗鉴赏之鉴赏诗歌形象(解析版)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诗鉴赏之鉴赏诗歌形象(解析版)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诗鉴赏之鉴赏诗歌形象(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形象

思维导图

教材古代射中常见人物像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历经磨难,坚持追求

蒯怀宽广,豪放洒脱征战沙场,保家卫国

寄情山水,热爰田园藐视权贵,傲岸不羁

…夕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羁旅他乡,思念故乡

至员人物形象麴雕,感时伤别

物象含义(内涵):古代i撷中常见的六类蹑

鉴赏事物形象骸蟋思乡类、愁苦类、翻类'闲票,肺喽

分析物象作用:营造髓、表情达意、衬托人物、结构作用

鉴赏诗歌的形象

意境赏析(画面描述):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

清新、萧疏凄寂、安螺好、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

鉴赏景物形象

分析写景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的形象

或^理。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联系诗歌的主旨.

知识梳理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对于

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

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

从以下三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

题型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氓》刻画

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

边塞的形象。另一类是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

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一个神态、一

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等等。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教材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九类人物形象

形象类型举例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

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展现诗人不愿同流合

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

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

词人形象。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跳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

征战沙场,保家卫国

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

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寄情山水,热爱田园表现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热爱田园生活的诗人形

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

藐视权贵,傲岸不羁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傲视权贵的品质,

也反映了诗人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再,衰鬓先斑。

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羁旅他乡,思念故乡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

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

爱恨情长,感时伤别

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多情才子形象。

【答题技巧】

从三个角度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角度一,看背景关注诗人生活的时代,关注诗人创作的人生时期,关注诗歌后面对背景

的注释。

角度二,看描写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直接描写;烘托、陪衬人物的侧

面描写。

角度三,看意图关注诗中双关、象征等手法,挖掘明言此而实言彼的语句,体察诗人的

写作意图。

【答题步骤】

鉴赏人物形象题答题“3步骤”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点借助“三个角度”,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概括多种性格

和形象身份。

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诗句,抓关键词,要点化分析形象特点。

第三步:概括形象意义点明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此步骤有时不涉

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二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

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

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

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概括物象的特点。

2.分析物象在体现诗歌中人物的品格或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一理解物象含义(内涵)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六类意象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名称简析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

杨柳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

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

《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

长亭

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

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

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

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深波,

南浦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

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

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

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名称简析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苏轼《水

月亮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

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穷的

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

鸿雁

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鸿雁抒情。如李清照《一

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

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

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典出《世说新语》。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

思念家乡的美味“茄羹妒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茄

茄羹鲍脍

妒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茄羹妒脍”“茄

妒之思”借指思乡之情。

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

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

捣衣

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

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

双鲤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

书信。如宋人赵令畤《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

望断双鱼信。”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名称简析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

梧桐

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

芭蕉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

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忧愁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

流水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抽

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

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

文家郦道元《水经注》中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猿猴

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

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凄,动

杜鹃

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唐代李白《蜀

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

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斜阳

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

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名称简析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

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

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

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

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

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

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

连理枝、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的《长恨

比翼鸟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

愿为连理枝。”

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名称简析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

五柳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

舆醉,狂歌五柳前。”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

东篱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

三径

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名称简析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

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

菊花

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芳香,因此梅花傲雪、

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陆游《卜算子•咏

梅花

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

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

松柏

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

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它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

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如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

北风。”诗句高度赞扬了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

蒸蒸日上的秉性。

《诗经・王风•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

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黍离”

黍离

常被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

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

冰雪

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往往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杜甫《蜀

草木

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鹉空好音。”

【答题技巧】

理解物象含义(内涵)“3方法”

1.积累古诗中常见物象的寓意物象的寓意是古今文人在长期的创作中约定俗成的,如松、

竹、梅分别象征傲岸不屈的精神、高风亮节的品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如“梅”既有

传统文人的高洁清雅,还承载了诗人赋予的特殊象征意义,这需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来体会。

2.要准确把握物象在诗歌中的特征性用语这需要考生积累记忆,也要求考生针对诗歌内

容加以选择。如诗人在描述核心物象“梅”时,常拟人化地表现梅花遇雪、不与群芳争春、无

人欣赏的寂寞、引发诗人乡愁等重要特点,使之极为生动形象,感人至深。

3.要明确命题的要求要明确命题是要求回答物象的寓意,还是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还是表现物象的方法,还是分析物象在诗歌中的作用等。如果要求回答梅花寓意,就从梅花角

度陈述,如不畏严寒、不与群芳争春、悼惜年华等;如果要求回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就

要从诗人的角度陈述,如表达诗人不畏权贵、傲岸不屈、清高孤傲、不与凡俗争宠、感慨年华

流逝、珍惜友情等;如果要求分析物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除了阐述梅花的寓意,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外,还要阐述表达效果,如表达情感含蓄蕴藉、真挚感人等。

【答题步骤】

理解物象含义(内涵)“3步骤”

第一步:概括物象表层特点(自然属性)提炼体现物象描写特征(形态、色泽及所处的环境

等)的词语,概括其外在特点。

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找出“物”与“人”品格的连接点,结合诗句分析。

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社会属性)依据物象内涵,注意联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点

明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情感或表现的寓意。

二分析物象作用

【答题技巧】

准确分析物象作用的4个思考角度

1.营造意境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造境,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某种氛围,奠定了感

情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氛围,奠定的

是伤感的情调。

2.表情达意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

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

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

3.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4.结构作用或为前后照应,或为全诗线索。

题型三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

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两种

类型:一是画面描述题或意境赏析题,二是写景作用题。

一意境赏析(画面描述)

教材中古代诗歌中常考查的意境特点

意境特点举例

雄浑壮丽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闲适恬淡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

明丽清新

口主,,

峭O

萧疏凄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淡雅幽远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意境赏析“4步骤”

第一步:筛选诗歌中的典型景物(意象)。筛选标准:(1)体现诗歌风貌;(2)构成和谐统一画面。

第二步:描述诗歌中所呈现的图景画面。(1)具体环境;(2)主体形象(作者重点描摹的景物)。

第三步:概括画面氛围特征(意境特征)。概括意境特征需运用术语。

第四步:据氛围特征分析情感。(1)注意意象本身的特点及文化内涵;(2)注意意象的修饰语。

说明:有时个别步骤需要整合,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二分析写景作用

写景的作用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密不可分,这一点是分析写景作用的根本。但面对具体

的诗歌、特定的要求,一定要指出其作用的独特性,若面面俱到,或牵强附会,皆不可取。

结合实例,掌握解题方法

1.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

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氛围。

(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竹、

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4)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

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5)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包蕴着对晚唐

衰败的叹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着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哲理;“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对隐逸生活的满足。

2.分析写景的作用,一定要联系诗歌的主旨,一定要遵照题干所指定的方向思考作答。

[答题规范]

(1)首先,明确指出其作用。

(2)然后对所写景物进行分析,一定要与“作用”对应。

(3)若“作用”是多方面的,可按题干要求逐条亮明观点并作具体分析。

典伤筛析

(2024•湖南长沙•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淇奥①

《国风•卫风》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②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倜③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④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⑤璘莹,会弁⑥如星。

瑟兮倜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簧。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⑦兮,猗⑧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①淇:淇水。奥(yfi):河岸弯曲的地方。②匪:通“斐”,有文采貌。③倜(xian):

神态威严。④谖(xuin):忘记。⑤充耳:垂在冠冕两侧用以塞耳的玉。⑥弁(bidn):皮

帽。⑦绰:柔和貌。⑧猗(yi):通“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共三章,一咏三叹,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性。

B.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物喻人,这一手法在《诗经》中很常见,如《关雎》。

C.首章的“如琢如磨"和第三章的“如圭如璧”都意在突出君子之美如美玉一般与生俱来。

D.本诗热烈赞美君子,这也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健康积极向上的美的追求和向往。

2.这是一首赞美君子之作,诗中的君子之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仪表美。由“充耳诱莹""会弁如星"可见冠服上的装饰品精美,由“瑟兮

倜兮〃等可知仪表庄重。

②才能美。由“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文章学问好,学识渊博,善于钻研。

③品德美。由"如圭如璧〃"宽兮绰兮",可见其意志坚定,忠贞淳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意在突出〃“与生俱来〃错误。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钻研深

究。这表明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道德。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是外貌。这位官员相貌堂堂,仪表庄重,身材高大,衣服也整齐华美。"充耳诱莹""会弁

如星”,连冠服上的装饰品也是精美的。通过对其外貌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高雅君子形象,体

现了君子的仪表美。

其次是才能。"匪"直接点名君子有文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君子文章学问很好。诗歌从

擅长撰写文章的角度,表现了君子文章学问好,学识渊博,善于钻研,突出了君子的才能美。

最后是品德。“如圭如璧,宽兮绰兮",君子佩戴“圭与璧",心胸宽阔,品德高雅,表现了君子

的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的特点,体现了君子的品德美。

(2024・上海•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皴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3.以下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软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4.结合诗歌内容赏析"渔翁"这一形象。

【答案】3.C4.这首诗塑造了一位远离世俗、孤高神秘的渔翁形象。(形象特点)首先

描写了他日常生活图景,"汲清湘"和“燃楚竹"有超凡绝俗的感觉,象征着孤高的品格。然后通

过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这样的奇趣,写出了清寥神秘

的境界,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寂寞的心境。最后描写渔船进入中流,回首山巅上浮动的白云的

景象。(结合写法内容分析)诗人借此寄托被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欹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错误,这里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用“软乃一声"恰衬托出山水

的宁静;另外,"感情由低沉转入昂扬"表述也错误,因为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时期,且本处表现

了在悠闲恬静的诗境中的孤寂落寞的心情。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联写渔翁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这对渔翁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清澈的湘水、楚地的翠竹,

这些意象象征着渔翁的超凡绝俗与孤高的品格。

颔联写烟销日出,山水顿绿;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渔翁消失不见。作者写出了

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寂寞的心境。

尾联写日出以后,开阔的画面。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

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诗人借渔人的形象展示来表达自己虽遭贬谪,但依然对恬淡闲适生活和自由自在的人生充满憧

憬与向往之情。所以这首诗塑造了一位远离世俗、孤高神秘的渔翁形象。

5.(2024•天津和平•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杂兴二首(其二)

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雨过偶书①

王安石

需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①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后因反对派阻挠被罢免,出知江宁府,本诗是他到江宁

任上后所作。

⑴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诗开篇两句运用比喻,将浮云比作车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浮云的形态。

B.曹诗前八句借“浮云”间接抒情,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联想丰富,构思巧妙。

C.王诗首联写雨,“需然"写其来势,“洗尘寰”写其作用,极言雨之酣畅。

D.王诗托物言志,借"雨""云""风雷"等自然景物表达自己被罢免后的忧愁与痛苦。

⑵“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⑶请概括两首诗中作者分别借“浮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⑴D

⑵诗句借“风雷静""枕簟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凉幽静、舒适惬意的雨后夜晚的景象。

⑶曹诗借“浮云”写出了游子的遭遇,表达了游子生不逢时、漂泊不定的凄苦之情,以及思乡但

无法归家的抑郁之情。王诗借“浮云〃表达了作者希望像"浮云”一样的知进退,通过变法给百姓

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达自己被罢免后的忧愁与痛苦〃错,作者是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为百姓做些实事,然后像

浮云一样功成身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写雨后所见及所感。"霁〃表明这是雨后,“风雷静”也说明

了这一点;而且一个“静”字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再加上“星斗”出现,更加美好。而“凉入轩窗”

则写出凉风透过窗户吹进来,诗人躺在枕簟上,安闲自在地享受这宁静与凉爽。

回答时找出诗句的意象,比如"星斗""风雷静枕簟凉”等意象;在分析意境特点,由"静‘'"凉""闲"

等可知描绘了一幅清凉幽静、舒适惬意的雨后夜晚的景象。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

曹诗用浮云象征游子,着重表现了游子身处异乡的不安之感。开端二句表现一朵飘摇不定的浮

云本就与游子的处境极其切合,浮云形似车盖,又增添了流移飘荡之感。下面每两句一层,突

出表现了游子流落他乡的遭际。“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浮云本难滞定一方,却又与突起

的狂风遭遇,以浮云遭遇狂风表现游子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奔走他乡,并自然地引起“吹我东南

行,行行至吴会"的飘泊流落的遭遇。这六句诗笔在浮云,意在游子,表达了游子生不逢时、

遭遇乱世、漂泊不定的凄苦之情。七八两句"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是说吴郡、会稽这两

个地方不是我的家乡,怎么能长久呆在这里?抒发了作者思乡却无法还乡的抑郁、痛苦之情。

王诗尾联“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浮云知进退”运用拟人手法,云的进退,是很

合时宜的,人间需要雨的时候,它便来到天空下起雨来;待到下过雨以后,它又立即退到山的

那边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浮云”的赞美。同时,作者写"浮云""才成霖雨便归山”,其实也是运

用比喻的手法写他自己。作为政治家,希望像久旱时的甘雨一样,给天下带来好处,干一番有

利于万民的事业。止匕外,诗中也提出要功成身退,象浮云一样:人们需要雨的时候,便来下雨;

下过雨后,就立即归山(辞官隐居)。

6.(2024•天津滨海新•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狂夫①

[唐]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栋②娟娟净,雨襄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之时,曾靠朋友接济,分赠禄米。②窿(xiao):细小的竹

子。③衰(yi):同“泡”,沾湿。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琥的一项是()

A.首联提及“即沧浪"三字,"即"字写出景外之韵,有知足的意味,可令人联想到“沧浪之水

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操守。

B.颈联中“书断绝"是家人"恒饥”的原因之一,与下文“填沟壑”的生存状态也有关。幼子尚

且“色凄凉”,家人更不必说。

C.诗歌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而后四句表现的诗人现实生活处境

却与之不那么协调。诗人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和的情景成功地调和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

境。

D.尾联中诗人“自笑”颇耐人寻味,与苏轼“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中的“笑”都有相同的意味。

⑵请从任意一个角度赏析颔联。

⑶本诗题目为“狂夫”,结合全诗分析“狂"在哪里。

【答案】⑴D

⑵①侈感官)视觉、嗅觉结合。“翠族娟娟净""雨裹红蕖”诉诸视觉,“冉冉香"诉诸嗅觉,调动

多种感官,描绘出翠竹秀美、荷花娇艳、荷香萦绕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②色彩映衬。风中翠竹轻摇,雨中荷花红艳,色彩鲜艳明丽,富有画面美。

③动词运用细腻生动。“含"有小心呵护之意,暗示了风的柔和。"衰"同"泡",是滋润的意思,

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足见雨之细、雨之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风雨的微细、轻柔,营

造了一个美好的审美境界。

④运用叠词。"娟娟''就是美好的样子,“冉冉”本义为渐进的、缓慢的样子,这里指香气一阵一

阵地飘来,既生动地点出了竹子和荷花的美好形态,又平添音韵之美。

⑶①“狂"在贫困不移。诗人在快要饿死的境况下,还有兴致赞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尽情玩赏,

纾解愁闷。②“狂〃在逆境不倒。屡遭生活磨难后,诗人的意志并没有随岁月流逝而衰退,反

而不惜大笑自嘲,倔强、放达愈加彰显。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都有相同的意味”错。尾联中诗人"笑",反映了诗人不被磨难压倒的倔强坚强的心理,“客喜

而笑”表现了作者通达喜悦之心情,“多情应笑我"中的"笑”是诗人清醒后的自慰,是一种无可奈

何的自我解脱。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净〃"香〃两个形容词,吟咏风雨。“净〃字表现出细雨过后万物洁净的状态,为视觉描写;“香”

字写出微风送来红蕖的阵阵清香,为嗅觉描写。二者结合,描绘出翠竹秀美、荷花娇艳、荷香

萦绕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形容词“翠〃与“红〃二字相对,翠绿的竹子,粉红的荷花,色彩明艳,画面感强烈,令人赏心悦

目。

“含""裹〃为两个动词,"含"本意是衔在嘴里,写翠绿的细竹被风轻轻衔着,有一种小心爱护的

意味,突显出风之微;"裹"同"泡",本意为润湿,微雨润湿荷花,突显出雨之细、润。翠竹轻

摇,带着水光的枝叶明净悦目;细雨飘飞,使荷花出落得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这两个动词写出了草堂附近宁静的气氛。

叠词“娟娟”“冉冉〃,运用也很巧妙。"娟娟〃是姿态柔美之意,柔嫩的细竹长得秀美而洁净,形

象地表现了竹子清秀柔美的特点。“冉冉”的本意为渐进地、慢慢地,这里写荷香,将荷花香味

慢慢向外散发的清幽之感表现了出来。并且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增强了诗歌的

韵律感。这样描写草堂与百花潭(浣花溪)的美丽景色,形象突出,感觉细腻,令人陶醉。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形象的能力。

前四句写的是草堂的美景,用以衬托诗人的形象,写出了生计潦倒却仍能赞赏自然景物之美,

潦倒穷愁中"疏放""自笑"、消愁遣闷的狂夫形象。

前两联描写了翠族轻摇,带着水光的枝叶明净悦目,细雨润湿的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

清香可闻这样的赏心悦目之景;后两联写的却是忍饥挨饿、濒临死亡的可悲可叹之事,反差鲜

明,也反衬出诗人坚强乐观的精神。最后抒情较直接,以自嘲的笔调将自己的狂放之态表现得

淋漓尽致。

(2024•海南•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永悴周敦颐虞部①

赵扑

君去濂溪湖外行,伴藩仍喜便乡程。

九疑②南向参空碧,二水③秋临彻底清。

诗笔不闲真吏隐,讼庭无事洽民情。

霜鸿已到衡阳转,远绪凭谁数寄声。

【注】①“永悴”即永州通判,周敦颐以虞部员外郎的身份调任永州通判,永州与周敦颐的故

乡道州紧邻。②九疑:指九嶷山,在道州。③二水:指潇水与湘水,二水会合于永州。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因周敦颐即将到永州任职而替他感到高兴,可见二人关系亲厚。

B.诗人认为道州九嶷山虽风景秀美,却远不敌永州潇水、湘水那般美丽。

C.诗人与友人分别,表现出浓浓的不舍,他希望周敦颐到任后能频寄书信。

D.尾联以“霜鸿已至『‘巧妙点明时节已为深秋,与上文"二水秋临"相呼应。

8.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笔下周敦颐的形象特点。

【答案】7.B8.①热爱故乡,热爱故乡的山水。周敦颐调任永州,因和故乡道州紧邻而

高兴,可见其思乡情重。②才华横溢,热爱生活。周敦颐“诗笔不闲”,笔耕不辍。③治理有

方。“讼庭无事""洽民情"体现出周敦颐关注民情,爱护百姓。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B.“却远不敌永州潇水、湘水那般美丽〃理解有误,原文并无比较之意,只是客观陈述两地的

风光都很秀美。

故选Bo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标题和注释①可知,周敦颐调任永州,永州与周敦颐的故乡道州紧邻,周敦颐因任职地故

乡紧邻而高兴,可见他思乡情重,塑造了周敦颐热爱故乡,热爱故乡的山水的形象。

“诗笔不闲真吏隐"句中"吏隐"意为: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此句是说周敦颐虽然居

官,但是他依旧笔耕不辍,塑造了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忙于政务,但仍是一个才华横溢,热爱

生活的诗人。

“讼庭无事洽民情”,意为:周敦颐审理讼案合乎民情,体现周敦颐关注民情,爱护百姓,表明

了周敦颐是一个治理有方的官员形象。

(2024•辽宁,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

樊笼毛羽日低摧,野水长松眼暂开。

万里松风天外意,日斜闲啄岸边苔。

对竹思鹤

钱惟演

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诗中的“尽是人间第一流",与欧诗中的“日斜闲啄岸边苔”的意趣基本一致。

B.欧诗描写了樊笼中的野鹤,笼中的它羽毛日摧,对野外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向往。

C.钱诗中的鹤,与黄庭坚《登快阁》中“此心吾与白鸥盟"的"鸥"文化含意相近。

D.欧诗和钱诗都写到了鹤,前者虚写它在野外的悠闲,后者实写它夜下的亭亭之姿。

10.鹤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9.D10.[示例]①欧诗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鹤不愿受拘束、渴望自由,实

则表达了作者不愿受官场拘束、对自由生活的渴望。②钱诗以秋夜竹子为引,想象仙鹤独立

竹边,借鹤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赞颂。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后者实写它夜下的亭亭之姿〃错,钱诗是由竹联想到鹤,对于鹤的刻画是虚写。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身在樊笼之中的野鹤,洁白的羽毛一天天地败落,只有看到那荡漾的野水和森森的松林时

才睁开倦怠的眼睛。那万里松风和辽阔高天才是它向往的地方,或者在夕阳西下时悠闲地在岸

边啄食莓苔。诗句描绘了身处笼中的野鹤向往自由的野外生活,流露出作者追求放浪山水的心

迹。诗中的鹤明显具有象征意义,鹤就是诗人的写照,诗人身在官场,就如同被关在樊笼中的

鹤一样,向往自由的生活,不愿受官场拘束。

②诗先写诗人站在洛水之滨,对一片映水瘦竹,时当露冷风清的秋夜,这一派萧然世外的景

象真令作者忘俗。于是诗人更生想象:若有亭亭仙鹤立于萧萧竹旁,当为人间第一流清雅之境。

钱诗以秋夜竹子为引,想象仙鹤独立竹边,借鹤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赞颂。

(2024・重庆涪陵•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菊潭⑴

元好问

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往,问汝我所疑。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

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⑵欺?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

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直⑶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将无夜叩扉?教

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朴伤汝肌。伤肌尚云可,

天阕卬令人悲。

注释:【1】菊潭:在今河南内乡,诗人时任内乡县令。【2】豪右:豪族。【3】白直:泛指

官府吏役。【4】天阚:在这里意为摧残,折磨。

1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借“东州长官”突显了自己约束差役的不力。

B.诗中“星火"比喻军租重、逼迫急,较《陈情表》“急于星火”的内涵丰富。

C.诗人反复强调“切莫违""不可违",其中蕴藏着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D.本诗记叙了诗人与乡里父老有问有答的交流经过,文字浅近,通俗易懂。

1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的形象。

【答案】11,C12.可亲可敬的官吏形象:

①深入乡间体察民情,有造福百姓的责任感;

②压抑豪强欺凌孤弱的行为,约束官吏骚扰百姓的做法;

③鼓励百姓努力耕织,劝勉按期缴纳军租。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突显了自己约束差役的不力"错误,"东州"与"我"并列,表现诗人见贤思齐、责己之严。

B.“军租重〃”较《陈情表》‘急于星火,的内涵丰富〃错误,原句的意思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