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选择题专练50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选择题专练50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选择题专练50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选择题专练50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选择题专练50题)(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12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

选择题专练50题

1.1955年4月,万隆会议与会国提出了尊重一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国家平等,不干预或干涉

他国内政等内容;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强调各国应充分行使国家主权,国家不分大

小、强弱,都应平等地独立自主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应有的作用。这说明二战后

A.发展中国家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显现

C.美苏两极格局的主导地位已被动摇

D.第三世界左右国际政治格局

【答案】A

【详解】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万隆会议及不结盟运动的有关知识可知,材料说

明冷战时期,独立、平等、合作和发展成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追求,这种追求本质上是国际关系的民

主化,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B项;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一直占据国

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其地位虽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并没有被动摇,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A项。

2.1948年,美、英、法、比、荷、卢6国外长通过“伦敦建议”。其主要内容是:美、英、法共同管制其

在德国占领区的对外贸易;在西占区制定宪法,建立统一的政府。不久,美、英、法三国在西占区内发行

统一的新货币。这些举措

A.形成欧洲各国间的关税壁垒B.导致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

C.直接造成了东、西德的分立D.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答案】C

【详解】根据''美、英、法共同管制其在德国占领区的对外贸易;在西占区制定宪法,建立统一的政府。

不久,美、英、法三国在西占区内发行统一的新货币。”可和出这一举措一方面使西占区的市场货币统一,

但也直接造成了东、西德的分立,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西欧,并不有涉及到关税问题,排除A项;这

些举措与冷战不是冷战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D项是华约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3.1971年,美国与英、法、苏在柏林签订了《西柏林协定》,保证今后不在西柏林地区使用武力威胁;1973

年,美国与苏联讨论了包括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道主义合作等问题,推动了欧安会的顺利召开。这反

映出20世纪70年代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美国霸权主义的破产

C.合作共赢成为各国共识D.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柏林地区原先为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而20世纪70

年代美国寻求与苏联合作,共同推动欧洲局势的缓和,这反映出当时美苏之间由对抗转为缓和性的谈判与

合作,D项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出现在两极格局瓦解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美国霸权

主义的破产”说法错误,这一时期美国实力只是相对衰落,但仍居于世界霸主地位,排除B项;”成为各国

共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4.冷战期间,苏联先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美国先后发起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未有引发世界

大战的危险;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却使世界陷入核大战的危险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古巴导弹危机

A.凸显地缘政治因素B.促成东西方的分裂

C.加剧南北双方矛盾D.导致争霸局面形成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它是由

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前苏联为了扳回战略

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最终两方妥协后,危机解除,由此可以看出地缘政治因素是造成此次危机的主

要因素,A项正确;东西方的分裂从二战冷战开始后已经开始,排除B项;此次危机主要是美苏之间的矛盾,

不是南北双方矛盾,排除C项;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北约后,1955年华约的组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排除D项。故选A项。

5.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1974—1979年在任)积极维护和促进拉美及第三世界的团结,并认为第三世界只

有团结起来才能形成一支能够参与解决世界重大问题的决定性力量。此外,阿根廷等国也在这一时期加入

了不结盟运动。材料反映了()

A.殖民体系的瓦解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C.美苏关系的紧张D.拉美追求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1974—1979年在任)积极维护和促进拉美及第三世界的团结,

并认为第三世界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形成一支能够参与解决世界重大问题的决定性力量。止匕外,阿根廷等国

也在这一时期加入了不结盟运动。”可知,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认为,第三世界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形成一支

能够参与解决世界重大问题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其积极维护和促进拉美及第三世界的团结,其目的是追求

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D项正确;二战后,亚非拉殖民地纷纷独立,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而材料中描述

的是拉美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第三世界的团结,是世界多极化的问题,而非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拉美与第三世界的团结,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与美苏关系是否紧张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丘吉尔认识到战后能与苏联抗衡的唯有美国,而不是一个改组了的衰弱的欧洲。所以,他直截了当地告

诉美国总统特使说:“我是总统的忠实副手”。他甚至还曾提议战后美英公民不受国籍限制,可以自由交往,

公民证可以通用。其最终目的在于

A.构建英美特殊关系B.推动英美的一体化进程

C.拉拢美国对付苏联D.借助美国维持大国地位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丘吉尔面对英国等欧洲国家衰落和只有美国能与苏联抗衡的实际,声称自己

是美国总统的忠实副手,提议建立英美特殊关系的最终目的是想借此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D项正确;构建

英美特殊关系只是丘吉尔的具体建议,不是其外交方案的最终目的,A项错误;美英一体化进程至今并未展

开,B项错误;美英联合对付苏联只是丘吉尔提出外交政策,并非英国外交的最终目的,C项错误。

7.艾森豪威尔第一届政府时期对外援助并不积极,但基本上维持了杜鲁门政府经济、技术援助的规模。20

世纪50年代中后期即第二届政府时期,开始更多地关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由强调军事援助,逐渐演变

为突出经济援助和经济建设。这些变化()

A.说明美国改变了冷战的思维B.反映出美苏由对抗走向缓和

C.旨在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D.加重了美国冷战的经济成本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根据材料信息,森豪威尔第二届政府时期“更

多地关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其目的是确保并扩大美国在“中间地带”的势力范围,遏制共产主义可能

的“渗透”或“颠覆”,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冷战下的对抗走向缓和还要看

苏联的反应,材料未涉及苏联的态度,排除B项;无论是军事援助还是经济援助,冷战成本都很高,排除D

项。故选C项。

8.在柏林墙倒塌30年之际,德国社会有两张“面孔”:原西德各州的繁荣和东德各州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

德国是欧盟的第一大经济体,但繁荣的柏林周围到处都表现出社会失衡。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德国

A.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B.再次面临严峻的分裂危险

C.统一后的融合之路艰辛漫长D.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在柏林墙倒塌30年之际,德国社会有两张‘面孔':原西德各州的繁荣和东德各州的

萧条形成鲜明对比”结合所学可知1989年柏林墙拆除,随后两德统一,但统一了将近30年的原东西德地

区经济差距依然巨大,说明统一后德国在缩小东西部贫富差距、真正实现民族融合等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故选C项;“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统一后的德国

差距依然很大,并未体现出有再次分裂的危险,排除B项;贫富差距导致的社会失衡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

象,排除D项。

9.二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而苏联在这一时期几乎割断了与发达国

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联系。美国芯片与苏联芯片尺寸不一导致苏联半导体设备不能生产西方尺寸的芯片,

微电子产品无法出口。这主要说明()

A.西方“知识经济”优势凸显B.冷战影响经济发展技术交流

C.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落后D.苏联着力突破西方经济封锁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二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而苏联在这一时

期几乎割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联系。美国芯片与苏联芯片尺寸不一导致苏联半导体设备不能

生产西方尺寸的芯片,微电子产品无法出口”信息可知,二战后在两极格局冷战对抗的大背景下,苏联与

西方在经济发展、科技交流大受影响,B项正确;“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时间与题干材料不

符合,排除A项;材料主旨重在说明苏联与西方的经济、技术交流,并未提及“重工业为主”的话题,排

除C项;苏联着力突破西方经济封锁,在材料中并无体现,而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如图是环球时报英文版制作的有关当前俄乌局势的最新漫画。针对“山姆大叔”的叫嚷,中国外交部

发言人强调:美国应该扪心自问谁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对如图解读合理的是

WHYCANTCHINADO

MORETOHELPPUT

OUTTHEFIRE?j

A.美苏冷战加剧了俄乌紧张局势B.俄乌冲突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C.北约东扩破坏世界多极化格局D.冷战思维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D

【详解】从图片信息可知,乌克兰陷入愈演愈烈的火势之中,另一边的加油机前头戴美国国旗样式的山姆

大叔举着油枪正火上加油,还叫嚣着:“为什么中国不能做更多来帮助灭火?”题干文字则强调美国是乌俄

冲突的始作俑者,因为美国积极推动北约东扩,乌克兰的行为触及了俄罗斯的底线,最终引发乌俄冲突。

北约东扩是美国遏制俄罗斯的战略行为,是冷战思维的继续,D项正确;美苏冷战1947T991年,排除A项;

乌俄冲突的根源是乌克兰要求加入北约触犯了俄罗斯的底线,排除B项;北约东扩与世界多极化关联不大,

排除C项。故选D项。

11.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

因为他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随后英国进行了“政府向后撤”的公有住房私有化改革。这反

映出当时的英国

A.政府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B.经济繁荣助推福利制度完善

C.凯恩斯主义丧失主导地位D.恢复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政府向后撒”反映了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管控,而凯恩斯主义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

项正确;“放弃了”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繁荣,排除B项;“恢复传统自由主义”表述错

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2.1947年初,法国政府制定“莫内计划”,对煤、电、钢铁、水泥、农机及运输六种主要工业部门规定了

为期四年的生产指标,并计划大量进口原料和机械。法国此举旨在

A.应对来自两极格局的挑战B.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C.加大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D.促进经济复苏与发展

【答案】D

【详解】1947年正值战后初期,法国的莫内计划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旨在促进经济复苏与发展,D

项正确;法国的经济举措和两极格局无关,而且当时两极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法国借鉴的是美国的

做法,排除B项;C项是现象而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3.德裔美籍社会学家马尔库塞激烈攻击二战后发达工业社会,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技术进步

导致的极权主义、生态问题的严峻性,提出人的本质是人心底的“爱欲”的满足这一乌托邦式的新革命理

论。这反映出,二战后

A.发达国家出现逆全球化趋势B.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凸显

C.西方受到社会主义理论影响D.西方社会变革呈现理想主义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技术进步导致的极权主义、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严峻的

极权主义和生态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凸显,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全球化的趋势,更没有体

现二战发达国家逆全球化趋势的行为,排除A项;材料所述“乌托邦式的新革命理论”并不是社会主义理

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没有对“这一乌托邦式的新革命理论”进行评价,无法得出西方社会变革呈现

理想主义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了一次美元危机,西欧、日本等国进行了如下举措:提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认缴额度、调整和分摊军事防范费用、设立黄金总库等。这些举措

A.体现了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B.维护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C.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D.形成了多极化的经济格局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牵头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其中金融领域是布雷顿森林

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主导地位。因此20世纪60年代美元危机出现后,西欧、日本等国分封采取相关措施

来稳定国际货币金融体系,B正确;材料与社会阵营对峙无关,A排除;美国经济领域上的霸主地位的确立

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组建后,C排除;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未形成正式的格局,D排除。故选B。

15.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采用“奥运转播云”向全

球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以上新现象体现了

A.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B.奥林匹克文化融合中国文化

C.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传播D.冬奥会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答案】A

【详解】“奥运转播云”在全球的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得益于信息技术

的进步,这体现了信息技术进步促进人类文化共享,A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到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国文化

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文化输出,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最近30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等新兴工业迅猛发展,而钢铁、采矿、

纺织等传统老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这反映了

A.新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生活更新换代B.新技术革命引发国民经济结构变化

C.西方国家劳动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D.信息技术极大促进了经济快速成长

【答案】B

【详解】二战后,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传统老工业发展缓慢,这引发了西方发达

国家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不涉及社会生活更新换

代,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劳动方式”和“经济快速成长”,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7.有学者认为:以3D打印为标杆的新兴制造业,由于技术含量提高、成本降低、生产周期缩短、更适应

个性化、高端化的需要,并且能简化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流程,有可能使日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

产”被分散化和社会化生产代替。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可能

A.使非西方国家丧失全球贸易优势B.引起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C.带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变D.引起新一轮科技大发展、大扩张

【答案】B

【详解】材料“有可能使日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和社会化生产代替”强调的是第三次

科技革命对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

18.下图是1960年6月日本580万人进行反战抗议游行的情景。游行虽未成功扭转事态的发展,但迫使自

民党暂时搁置了修改《宪法》第九条让日本重新武装等一系列敏感问题。此次活动()

1960年日本反战大游行,反对日美签订安保条约

A.消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危险B.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C.打乱了美国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D.使苏联丧失了南下扩张的借口

【答案】B

【详解】材料表明,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的抗议游行,迫使自民党作出让步,暂时搁置了修订《宪法》第九

条让日本重新武装等一系列敏感问题,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B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

反战抗议活动并未打乱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排除C;材料内容与苏联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1988年,德国政府颁布了《疾病保险体系结构改革法》,该法案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引入竞争体制和激励

体制,强调个人在医保中的责任和义务,提倡多种形式的医保,将互助、风险共担与自我管理相结合。这

「举措

A.实质上是削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B.主要是要应对经济“滞胀”局面

C.反映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影响深远D.体现了国家干预在医保领域加强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德国政府颁布的法案,一定程度上是削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由国家、社会、个

人等共同承担医疗保险,减弱国家对医保领域的干预,A项正确;经济滞胀是70年代,且德国早已经走出

滞胀,排除B项;材料不是反映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影响深远,排除C项;材料是减弱国家对医保领域的干

预,排除D项。故选A项。

20.当代西方“蓝领”“白领”“灰领”代表工人的不同分层。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增加了40%,

而同期“蓝领”(产业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500万。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占雇佣劳动者总数的50%,

在英国和法国则为40虬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严重的滞胀问题B.福利制度的发展完善

C.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D.阶级结构的发展变化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在产业工人减少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工业产量,同时美国的脑力劳动者所

占比重要高于英国和法国,由此可说明科技革命有利于推动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美国经济

的发展,不能反映严重的滞胀问题和福利制度的发展完善,排除AB项;材料主要说明了劳动者结构的变化,

并不是阶级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1.1963年正值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同声遣责南斯拉夫背离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之际,赫鲁晓夫赴

南斯拉夫访问,他表扬南斯拉夫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是“对总的国际革命工人运动的

具体贡献”。这表明赫鲁晓夫认为()

A.社会主义各国可以有不同发展模式B.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建设造成了许多问题

C.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国际影响广泛D.新经济体制改变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63年(苏联)。据材料可知,1963年赫鲁晓夫在南斯拉夫访问时对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南斯拉夫

改革进行了肯定,这表明赫鲁晓夫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A项正确;材料中赫鲁晓夫并

未批评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南斯拉夫进行了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

新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2.1989年,苏联颁布《关于租赁与租赁关系法令》,正式允许在农业中建立租赁关系,支持以家庭为单元

在农庄农场的框架内经营农业。在不改变土地租赁者在法律关系与生产经营上受农庄农场行政指挥的前提

下,所有公民均可向农庄农场申请承租土地。据此推知,这场农业改革()

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自主权B.未打破农庄农场的权力垄断

C.已经突破旧的经济模式的束缚D.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89苏联史。根据材料信息“租赁关系”“行政指挥”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承包者还要接受农庄农

场行政指挥,他们在法律关系与生产经营上依附于农庄农场,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不改变……行政指

挥”可知,农民并没有真正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排除A项;材料“不改变……行政指挥”表明改革没有

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苏联在农业政策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违背农民意愿,

因此,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调整。材料中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23.它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的彻底崩溃,它在带

来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世界局势出现新的动荡的同时,也带来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的结束。“它”

指的是()

A.东欧剧变B.两德统一

C.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D.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20世纪末世界。1991

年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

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C项正确;东欧剧变、两德统一不是冷战结束的标志,排除A项、B项;美国成为

唯一超级大国是苏联解体的影响而非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24.阅读198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1965年为100)变化情况表。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苏联()

高加索地区中亚

苏联立陶宛

俄罗斯

整体(波罗的海沿海)

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168158195204225253265

A.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B.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

C.重视民族边疆地区的开发D.斯大林模式受到猛烈冲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高加索地区、立陶宛(波罗的海沿海)、中亚(边疆地区)地区

的工业产值比苏联整体和俄罗斯都要高,反映了当时苏联重视民族边疆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材料仅展示

了几个边疆地区的数据和苏联整体,看不出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产业结构调整,

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猛烈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25.1982年苏联历史教科书中,某章的标题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2016年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去掉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并引入了“伟大的1917年俄国革命”

这一概念。这表明俄罗斯()

A.历史研究要多元化B.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

C.力图淡化意识形态D.缓和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16年的俄罗斯。根

据材料“2016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去掉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并引入了‘伟大的1917

年俄国革命’这一概念。”可知,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改为了“伟大的1917年

俄国革命”,意在弱化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历史研究要多元化,不符合题意,排

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俄罗斯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的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

俄罗斯与西方但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6.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农业产值增速远低于国家计划,在1963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导致农产品总

量甚至低于1958年的水平。这说明,当时苏联()

A.将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B.计划经济的弊端开始暴露

C.未能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D.削弱了对农业经济的投入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将经济改革重点转向农业,但材料体现农业产量低与1958

年的水平,说明改革成效不显现,根本上是由于改革未能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其模式的小修小

补,C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将经济改革重点转向农业,但农业产量低不能说明这一点,因为改

革重点在农业和农业产量降低不具备因果关系,至多是改革不见成效,排除A项;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二战

后就已经暴露,排除B项;赫鲁晓夫时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不是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

27.苏联在1946年有75.8%的农庄付给庄员的报酬每天少于1千克谷物,而7.7%的农庄则无谷物可支付。

在俄罗斯联邦,13.2%的农庄不能向庄员提供粮食。集体农庄庄员普遍失去了劳动兴趣,不出工或出工不出

力的现象很普遍。这表明苏联()

A.集体农庄的生产能力不足B.暴露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C.经济结构的比例严重失调D.经济恢复对农民过度掠夺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信息“1946年”“不能向庄员提供粮食。集体农庄庄员普遍失去了劳动兴趣,不

出工或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很普遍”并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的苏联处于战后恢复时期,国家集中力量恢复

受战争破坏的经济,必然造成对农业的过度掠夺,从而影响到农民利益,造成积极性下降,D项正确;材料

所示为产品的分配不足,并不能得出农庄的具体产能,故无法得出产能不足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旨

是经济恢复对农民过度掠夺,不涉及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及经济结构比例问题,排除B、C项。故选D项。

28.下图为苏联1965-1985年城乡收入统计对比表(单位:卢布),其变化发展的趋势()

城市职工集体农庄庄员

年份

月均收入(含补贴)月均货币工资月均收入占城市职工月收入比重

1965129.296.551.553.4%

1970164.512274.861.3%

1975198.9145.89263.1%

1980232.7168.9118.570.2%

1985268190.1153.480.7%

A.源自苏联模式的优势B.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果

C.反映出贫富分化的弊端D.表明民众生活水平提升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85年(苏联)。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表格数据统计了苏联城乡民众

收入,从发展趋势看,无论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在提升,民众收入直接与生活水平相关,D项正确;材料现

象是对苏联模式进行调整改革后形成的,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1965-1985年”主要处于勃列日涅夫执

政时期,排除B项;从表格可知,集体农庄庄员”占城市职工月收入比重”越来越接近100%,说明城乡收

入的差距逐渐缩小,排除C项。故选D项。

29.1952年,苏联对农业的一项调查显示:集体农庄的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87%,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农作

物达到70%,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98%。然而,1952年的粮食产量和一战前1913年粮食产量差不多。这说

明苏联()

A.农业生产受工业化水平制约B.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加快D.经济发展受冷战的影响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2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二战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但粮食产量却

和一战前差不多,说明苏联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经济体制弊端暴露,改革势在

必行,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高,而非工业化水平制约了农业生产,排除A项;据所学,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在20世纪三十年代实现,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苏冷战对苏联经济发展

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30.1985年6月,苏联启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相关文件规定,高等学校应培养“具有牢固的马列主义

知识”“具备现代经济思维,从事管理、组织和教育工作的能力”“大胆作出有关革新的决定并积极付诸实

施的能力”的人才。这些要求()

A.是苏联加速经济发展战略的举措B.促成了苏联高校发展的良好局面

C.以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为根本宗旨D.试图引领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85年的苏联。根据

材料“1985年6月,苏联启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大胆作出有关革新的决定并积极付诸实施的能

力’的人才”及所学可知,反映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日

益紧密的关系,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苏联对高度教育发展的规定,无法得出相关规定在实践中的具体效果,

排除B项;“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与材料中培养“具有牢固的马列主义知识”相契合,但并非高等教育改革

的根本宗旨,排除C项;“引领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指的是加强科研创新工作,积极采取顺应时代潮流

的举措,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1.1947年,蒙巴顿到达印度后向英国政府建议,将允许印度独立的时间提前到1947年。对此,他写道:

“我选择它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我决心表明我是整个事件的主宰。当他们问我们是否确定了日期时,我

知道一定会很快。”对于蒙巴顿的决定,解释合理的是()

A.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使得英国难以维持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B.英国政府主动选择放弃印度,因为他们认为印度对英国已不重要

C.英国殖民力量仍然强大,但因为美苏争霸被迫放弃对印度的主权

D.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崩溃,迫使英国不得不放弃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47年的印度。根据

材料可知,蒙巴顿建议尽快让印度独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二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产物,A

项正确;英国是被迫放弃印度的,排除B项;“英国殖民力量仍然强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世界殖

民体系已经崩溃”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摆脱英国的殖民控制,西方学者称之为“非殖民化”。认为英国的“殖

民撤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是其明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目标和结果。该观点()

A.抹杀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B.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

C.揭示了“非殖民化”的真实成因D.贬低了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二战后的英国及其殖

民地。根据材料可知,该观点认为“非殖民化”是英国政府的殖民政策调整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二战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客观上促进了战后亚洲I、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这些地区摆

脱西方的殖民控制而独立,因此“非殖民化”不仅仅是西方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还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

的推动,材料中的观点抹杀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A项正确;材料观点是在分析“非殖民化”的原因,

没有体现出“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排除B项;二战后出现的“非殖民化”的根本原因是亚非

拉地区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是在肯定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而非贬低,排除D项。故选A项。

33.圣马丁面对独立后的拉美曾感叹道:“争取了25年的自由,非但自由毫无踪影,而且在这漫长的岁月

里。”()

A.源于拉美资本主义发展的薄弱B.反映了资本主义不适合拉美的国情

C.折射出宗主国残余势力的强大D.表明拉美政治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动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拉美。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拉美虽然实现了民族独立,所追求的民主自由遥遥无期,

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A项正确;拉美独立后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封建势力和殖民势力的阻挠,而非资

本主义不适合拉美国情,排除B项;拉美已经实现了独立,与折射出宗主国残余势力的强大的说法无关,

排除C项;拉美实现了独立,“经济结构未变动”表述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4.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

的目标是

1970年:《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民主化宣言》《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

1973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关于民族解放斗争宣言》《关于海洋法宣言》

1976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

1979年:《政治宣言》《经济宣言》

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D.构建政治经济体化组织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不结盟运动成立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的宣言,这说明不结盟

运动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合作,排除A项;根

据材料中不结盟运动颁布的一系列宣言可知,其并不单单是为了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还是为了构建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的目标不是为了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组织,排除D项。

35.19世纪以来,英国从西班牙后期失败的殖民体系中汲取教训,采取了一种“温柔的尝试”,即让当地贵

族作为“代理人”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权力,降低了对殖民地的殖民强度。这一“温柔的尝试”()

A.与殖民地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密切相关

B.反映了英国国力衰落与国威下降的现实

C.是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长的结果

D.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调整了其对殖民地的统治方式,由材料“19世纪以来,英国从西班牙后期失

败的殖民体系中汲取教训”可知,推动其调整的原因在于吸取了西班牙后期殖民体系失败的教训,结合所

学知识,这种调整更是19世纪以来亚非等殖民地民族意识不断高涨的结果,C项正确;殖民地与殖民国家

相比,实力仍有较大差距,排除A项;英国实力的衰落主要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排除B项;材料无法

得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36.美国的《新闻周刊》曾生动地描述了“新殖民者”的形象,他们手拿的是计算器而不是枪支,他们穿

的是上班的服装而不是战斗服装,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殖民者”形象的

转变是由于()

A.旧国际秩序的长期存在B.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C.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D.欧美国家实力普遍衰落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殖民者的形象由“枪支”、“战斗服装”、“传教的福音”,转变为“计算器”、“上班的服装”、

“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

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

方发达国家被迫改变了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而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们充分利用

其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必要时也使用军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

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

国家政权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渗透的两大支柱,所以造成“殖民者”形象转变是由于战后民族解

放运动的高涨,C项正确;二战后的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所以

旧国际秩序在二战后己经瓦解,并未长期存在,排除A项;新殖民主义侵略政策的推行,并不是两极格局

形成与瓦解的原因,排除B项;二战后,西欧国家实力普遍衰落,而美国实力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37.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以自然资源、农业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工业部门的技术和

装备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取得的外汇收入购买,因此,国际收支的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改变这一状

况的关键在于()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B.发挥联合国的协调作用

C.加快推动全球化进程D.发展中国家建立联合体

【答案】A

【详解】据题意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主要以自然资源、农业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

处于不利地位。再根据“国际收支的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可知,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

国家的影响尤其大,所以要改变这种不利地位就应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A项正确;联合国的协调并不一

定能够改变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地位,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在国家贸易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

是因为受到发达国家的压榨和剥削,加快全球化进程并不一定能够改变这一局面,反而有可能加剧这一局

面,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建立联合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这种局面,但并不是关键,排除D项。故选A

项。

38.下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周期示意图(1700—1975年)。其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B.国际格局的重新建构

C.殖民帝国逐步走向衰落D.战争削弱宗主国力量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700—1975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19世纪初期出现殖民收缩期,20世

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出现一个殖民收缩期,第一个殖民收缩期受到拿破仑战争削弱了法国和西班牙的实力

有关,第二个殖民收缩期与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实力有关,所以两次殖民收缩期的共同原因是

战争削弱宗主国力量,D项正确;在19世纪初期并未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排除A项;19世纪初期,并没

有国际格局的重新构建,此时期世界格局的中心仍旧是欧洲,排除B项;19世纪英法等国家在进行第一次

工业革命,殖民帝国并没有走向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39.对外贸易是新加坡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外资企业在新加坡投资设厂,进口原料、半成品,利用当地劳

动力,进行加工和装配,然后再出口到各国。1990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为627亿新元,而对外贸易总

额为2030亿新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这说明()

A.新兴国家崛起挑战国际经济旧秩序

B.世界贸易组织提升贸易国际化水平

C.新加坡利用外国资本进行产业升级

D.经济全球化推动新兴民族国家发展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90年代的新加坡。

根据材料“1990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为627亿新元,而对外贸易总额为2030亿新元,其中很大一部分

是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可知,新加坡的对外贸易远超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外资企业对新加坡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新兴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兴国家崛起与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关系,材料体现不出国际经济旧秩序受到新兴国家挑战的信息,排除A项;1995年1月

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材料未涉及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外资企业在新

加坡投资设厂进行加工和装配的信息,但无法体现新加坡产业结构的升级,排除C项。故选D项。

40.1961年,法国官员访华时表示,中法建交必须在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陈毅外长回答说:我们对

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

争取得胜利为止。这说明中国致力于()

A.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支持世界非殖民化运动

C.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D.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对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

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胜利为止。”可见中国推动非殖民化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B

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