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必修上《劝学》、《师说》一轮复习
目录
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1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1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5
考点一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考点二信息的辨析......................................................
04热考题型•解题策略........................................................................18
05真题感悟•命题洞见.........................................................................18
也
〃-a折•—笛暄“
文言文课内重要篇目复习目标
1.复习掌握《劝学》《师说》中的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梳理思维导图,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的说理论证思路,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
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评估说理过程
请根据以下提示,评估两篇文章的说理是否合理。同桌讨论评估,全班交流评估结果。
*文章观点是一种假设还是客观事实?
*文中的证据是否可靠?
*文中的材料、证据能必然归纳出观点吗?
*这个观点结论有不能涵盖的特殊例外吗?并能做合理解释吗?
*说理过程中有没有考虑反对方的意见,并能做出合理解释吗?
评估小结
1真之内容主题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
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师说》则是一篇“不平
则鸣”的典范之作,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
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见该文的目的是抨
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荀子与韩愈不仅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他们更多强调学习和教师的作用。荀子以“劝学”为题,勉
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字统领全篇,告诉读者
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题,就可按“解说……的
道理”来理解,所以韩愈《师说》,即“说师”,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善于谋篇论证
《劝学》开篇即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己”,围绕该论点,荀子进行各类论据的构筑,详细分析了学习
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使“劝”的过程顺畅自然。《劝学》一文主要是通过变化多样的论证方法、贴切自然
的论证内容和理性严密的论证语言来达到作者“劝学”的目的。在“劝”的过程中,作者先对论点进行肯
定,再巧妙设喻,以严谨的逻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韩愈《师说》这篇说理文在整个论证过程中,始终围绕“从师”的问题,批判士大夫们“从师”的愚
妄态度,从而从正面立论,反面批驳。在论证部分则有破有立,呈现出典型的驳论文思路:列现象,示弊
端,探根源,指出路。在论证方法的运用上,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度。《劝
学》《师说》两文开篇行文巧妙,说理精警,论证由浅入深,层次纵深展开,且辩证分析非常到位,行至
篇末看似自然结尾,却有高处泻水、落崖惊风之势。
3.美之精巧文体
《劝学》一文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刻,结构严谨,是先秦论说文的代表之作。该文主要借助
了大量不同的事物来说理,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并加深读者印象。如作者借“蚓”与“蟹”来说明学习必
须专心致志,不能心浮气躁等。作者在文中不仅借助不同的事物来说理,还采用不同的句式来呈现,既增
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使文章读来铿锵起伏、富于变化,特别是文章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兼行,匀称而
又错落有致,富有音乐之美。
《师说》也是一篇论说文,注重说理,呈现出一种理趣之美。文章以“师”的论述为脉络和重点,按
照逻辑顺序和对比方法逐层深入,结尾处亮出本文意旨。《师说》从开篇到结尾,有事实、有理论、有对
比,层层推进,庄谐并用,情理交融,而且文中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
致,显示出韩愈奇绝独特的文风。
2025年备考策略
1.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虽然文本材料选自课外,但知识点基本源自课内所学。所考查的文言实词、虚
词其意义一般都能在课内教材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或者从课内教材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因此,我们在高三
文言文一轮复习时,首先要发挥教材的作用,先整体回归高中课文,注重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从课文中寻
找文言文知识点的源头,这样我们才可以利用己学的稍微更熟悉的带动未学的相对更陌生的,这就是所谓
的“得法于课内,而受益于课外”。
2.在文言文一轮复习阶段,我们要恰当处理高中阶段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材,可以采取分单元分篇目对
课文进行字词梳理的方式,循序渐进,一一攻破每篇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由于教材课文内容较多,字词知
识点等也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时要抓精练挑重点,定位要准确,要有目标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课文复
习。所以,每篇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不是第一次初读学习内容,而是在己学的基
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复习。只有掌握了课本重点知识,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运用实践的效果。
[课文概览]
课题文体作者核心内容艺术特色
围绕“学不可以己”观点,
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
议论L善用比喻、对比说理
劝学荀子法、态度,勉励人们坚持学
文2.句式整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
习,积累知识,培养高尚品
德。
阐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
议论1.全文驳立结合,论证手法丰富多样
师说韩愈贝!1,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风
文2.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气势恢宏
气,倡导从师学习的风气。
[梳理脉络,理箱结构]
画《劝学》《师说》的思维导图:要求包含中心论点,概括各段段意,梳理内容及探究论证方
法。
写作
中心论点结论论证要点论证方法论据论证结构写作特点
目的
①青出于蓝;②冰
君子博学而日学习的意义:比喻寒于水;③木直为
参省乎己提升自我(5个)轮;④木受绳则直;
⑤金就砺则利是什么
①终日而思和须臾
强
调
君子生非异也,学习的作用:比喻所学②登高而招;
学
习为什么
的
重学不可以已善假于物也假借外物(5个)③顺风而呼;④假
条理清晰
要
性舆马;⑤假舟楫
取譬设喻
①积土和积水②不铺陈对比
比喻积度步和小流;③
学习的态度:怎么做短句排比
积善成德,而(10个)骐骥和鹫马;④锲
重视积累,递进
神明自得对比而舍之和锲而不舍;
坚持、专一
(5组)⑤蚯蚓和螃蟹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论证思路、方法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写作:特点
老师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第一段:条理清晰,逐层深入
不从危害,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提出论点
立论择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论证方法运用灵活
超正反对比论证
反面:纵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耻学J训
师自比,爱其子与于其身
第二、三段I语言句式错落有致
分析论证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整散结合、顶真句)
说举例、引用论证
||.|(||:圣人无常师:孔外巾从名人
从师之道语气错综变化
人行,则必有我师
(反问'质疑、责备、
贤看为加讽刺'感叹)
f”作缘山嘉奖李蟠能行占道
师说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
f考点突破
难句预设:
i.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鸳马十驾,功在不舍。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7.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参考翻译:
1.木材笔直得合乎墨线的标准,用火烤使它变成车轮,它的弯度合乎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即使再被风吹
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变得挺直,用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
2.骏马跨跃一次,不能跨出十步远;劣马拉着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
的心思专一啊。
4.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鳍的洞穴就无处寄身,这是因为它的心思浮躁啊。5.有了疑
惑却不从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就最终得不到解决。
6.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问题;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比不上圣人很远,却
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7.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只是教他们书本知识并且(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
疑惑的。
8.不懂得句读(尚且从师学习),不能解答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
我没有看出来这样的人是明智的。
9.对方地位低(却向他学习)就觉得羞耻,(对方)官职高(却向他学习)就接近谄媚了。
【知人论世】
1.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三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两任楚国兰陵
令,晚年著书立说,韩非、李斯是他的徒弟。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反对鬼神迷信。主张“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
俱黑。”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强调教育对人的影响。
2.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
“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
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②
[伴读]一个''文"字概括了韩愈的一生。韩愈从贞元二年到贞元十一年,前后近十年,七次科考、
六次落榜。虽说韩愈是一个典型的落榜生,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3.魏晋以来,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
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此风愈演
愈烈,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
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
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
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伴读]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
是他大开教育之功。
3.“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
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
说明事理。《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等就属这一文体。
[伴读]''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4.“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
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
“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
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伴读]韩愈和柳宗元一生都能推心置腹。也正是脾气直白、才华横溢又追求一致的两位君子,才能有
这样时而针锋相对、时而相视一笑的友情吧。
5.“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潮如海。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
格一一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
欧阳内翰第一书》)
文言知识点梳理
《劝学》
一【重要实词】
1.劝(鼓励)学
2.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日,
3.学不可以已(停止)
4.木直中(合乎)绳
5.M(通“煤”,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把……作为)轮
6.虽(即使)有(同“又”)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7.金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
8.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日参省(参,检验,省,省察)乎己
9.则知(同“智”,见识)明而行无过矣
10.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
H.吾尝(曾经)践(踮起脚后跟)而望矣
12..声非加疾(劲疾)也
13.而闻者彰(清楚)
14.假(借助)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者
15.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到达)千里
16.非能水(名作动,游泳)
17.而绝(横渡)江河。
18.君子生(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9.风雨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翻译为“从这里”)
20.积善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焉
21.故不积度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度”,跨出两脚为“步”)
22.不积小流,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成江海
23.锲(刻)而舍(停止、止息)之,朽木不折
2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25.下饮黄泉(地下的泉水)
26.用(因为)心一(专一)也
27.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二
【重要虚词】
重点虚词“而”
(1)连词,表转折:而青于蓝/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
(2)连词,表转折:而青于蓝/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
(3)连词,表修饰:吾尝跋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
(4)连词,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蟹六跪而二螯
(5)连词,表顺承:登高而招/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连词,表假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7)连词,表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三【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游泳)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每日)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使……快)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向上、向下)
5.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专一)
6.敕以为轮________—(用火烤使……弯曲)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2.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5省略句
糅以为轮
【重点句子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故不积珪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文言知识梳理】
一【重要文言字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凭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
4.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风尚)
6.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7.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8.士大夫之族(类)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
10.君子不齿(看不起)
n.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赶得上。)
12.其可怪也欤(多么)
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14.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1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普遍。)
16.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二【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6.或师焉(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9.孔子师郑子(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三【重要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在‘;后一个‘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⑹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郑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状语后置
(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其闻道也必先乎吾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五【易错字填空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翻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
放弃了,我没向有看到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翻译: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
近乎谄媚。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今其()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翻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
啊!
6.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翻译: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劝学》《师说》
通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假“曝”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做状语,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类每天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活非利足也“利”:使动用法,使……便利、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用快捷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学习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名词作状语,圣益圣,愚益愚“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向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下“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意,广泛学习;小学而大遗:古意,小的方面学习;今意,义
今今意,学识渊博务教育初级阶段
异而神明自得:古意,澄明的心智;今意,神
义灵
下饮黄泉:古意,地下的泉水;今意,阴间
用心一1也:用,因为;心,心思
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句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状语后置
式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表原因
判断句
于:(1)青出于蓝介词,从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词
(2)而青于蓝介词,比(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多
义(3)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对象(3)孔子师郑子、仁弘、师襄、老聃以……
为师,意动用法
其:(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们
(2)其为惑也代词,那些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大概
重点知识梳理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⑴就
例句释义
①金就砺则利
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
②
刺秦王》)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
③
深(《谏逐客书》)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④
(《陈情表》)
(2)S假
例句释义
①善假于物也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
②
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③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
④
异•狼》)
⑤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王阁序》)
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
⑥
泥滋味(《长亭送别》)
⑦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
⑶绝
义
例句释义
项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我命绝今日(《孔雀东南飞》)
③冰泉冷涩弦凝绝(《琵琶行》)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
④
秦王》)
I⑤I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
2.通假字
例句本字及意义
①木直中绳,以为轮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3.古今异义词
一
词
语例句解析(古今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劝学
劝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金就砺则利
金
今义:黄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蟹六跪而二
跪螯
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
博日参省乎己
学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蚓无爪牙之
爪利
牙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非蛇鳍之穴
寄
无可寄托者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
托
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多义实词
词
例句意义
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强③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
九首•其六》)
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词类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
④用心一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⑥木直中绳,以为轮
6.特殊句式
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
然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文化常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特指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
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2)故不积度步
度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跨出两脚为"
三、高考考过的背诵名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
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2020年全国卷n)
(2)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
子・劝学》中的",(2020年天津卷)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弹精竭虑思考,去『'",踮起脚极
目远望,也"(2018年全国卷!□)
(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的观点。(2017年全国卷O)
重点知识梳理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⑴道E
例句释义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
②
士也(《过秦论》)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道相似也
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
道难》)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
⑥
奴娇•赤壁怀古》)
⑦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⑧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⑨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
⑩
家》)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
⑪
灵公》)
(2)或S
例句释义
①或师焉,或不焉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
②
谏议书》)
③或凭几学书(《项脊轩志》)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④(《六国论》)
2.通假字
例句本字及意义
①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
不焉
3.古今异义词
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
①学古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者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义
②从
吾从而师之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
而
文是:名果、目的等;因此就
③众今之众人,其下圣古义
人人也亦远矣今义大家;许多人
古义
④小小学而大遗,吾未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
学见其明也
校,专合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⑤不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不必贤于弟子
必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多义实词
词语例句意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师道也
③吾从而师之
(1)
师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⑥《烛之武退秦师》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
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④朔气传金柝(《木兰诗》)
5.词类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其下圣人也亦
远矣
②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
③小学而大遗
④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者
⑤吾从而师之
⑥而耻学于师
⑦孔子师知子
词语含义
①之
徒
②这一类人
③
④
7.特殊句式
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不拘于时
②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8.文化常识
⑴师说
说:古代散文的一种,属议论文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
见解。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等等。"说”的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
""来理解。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o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即六经,指《》《》《》《》《》《》
六种经书,其中的《》久已失传。"六艺"有时是指、、、、
、六种技艺。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等。“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
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
究其礼。"
三、高考考过的背诵名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___________________(2019年全国卷1H)
⑵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2018年全国卷I)
㈤4
执著题型・一—笛―
巧用方法,有效说理
i.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对论点进行证明的论证法。请同学们参照范例找出文章中的比喻论证
并归纳比喻论证的特点。
①常物入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本文设喻,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
为喻体,浅显贴切,形象生动。如说明“学不可以己”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
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结
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己”。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当然令人心悦诚服。
②连续设喻,一泻千里,启迪思考。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
续设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在形式上,又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
的韵律感。如第3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先用“践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
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碎,作者顺势而下,
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
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
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而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有特异之处,只是因为他们
善于学习而已。博喻的运用,使得论述汪洋恣肆,气势磅磺。
③对比设喻,态度鲜明,说理透辟。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和对比的结合。如第4段作
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蹉步”“不
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两相对比,振聋发睚。作者又通过
“骐骥”与“驾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并非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
功的关键。就如同“雕刻一下就停止,即使是腐朽的木料也不能折断:坚持雕刻不间断,即使是金属
与石块也能雕刻成功”。最后作者借助蚯蚓和螃蟹的对照,阐明专心致志的重要意义。反差如此强
烈,对比如此鲜明,论述怎能不透辟有力?
④喻理结合,形式灵活,耐人寻味。本文的设喻还注意了与说理的结合,并且形式十分灵活自
然。有的是将道理寓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已成为生命力强健的成语;有的在
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水到渠成;有的
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开头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
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此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