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内科护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教学要求掌握身体状况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熟悉治疗原则了解发病机制和病因
概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12345第三节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一、概述第三节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一、概念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tardisease,CVD)指由各种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所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一、概念脑卒中(stroke):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流行病学脑血管病农村位于死因第一位;城市位于死因第二位。流行病学
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本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在存活的脑卒中病人中,约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
二、分类
急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脑栓塞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三、病因及发病机制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高血压、心功能不全、风湿性瓣膜病、心肌病、心律失常(房颤)等
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其他:空气、脂肪、癌细胞栓塞三、病因及发病机制高粘血症、凝血机制异常、妊娠及产后引起的高凝状态
可干预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吸烟、酗酒、高盐饮食、超重、感染。三、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可干预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种族、家族史、气候。55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加。危险因素四、三级预防1级预防2级预防3级预防疾病发生后的积极治疗。防止病情加重,预防器官或系统因伤病所致的残疾和功能障碍。
在疾病发生且造成残疾后,积极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同时避免原发病复发。发病情前预防通过各种措施干预高危致病因素,以降低发病率。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第三节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是由于颅内动脉病变致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暂性、局灶性脑和视网膜功能障碍,表现为供血区神经功能丧失的症状和体征。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多在1小时内恢复,24小时之内完全恢复,不遗留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但反复发作。TIA被认为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2、血流动力学改变
1、微栓塞
3、脑血管痉挛
4、其他:血管炎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及发病机制](二)护理评估1.健康史2.身体状况临床表现:
发作突然短暂性,症状24小时内完全缓解;反复性,不遗留后遗症年龄多在50岁以上
(二)护理评估1.健康史2.身体状况受累血管:颈动脉系统表现对侧单肢无力或轻瘫,短暂性单眼盲,可有失语。椎-基底动脉系统表现常见症状为一过性黑矇;特征性表现为跌倒发作和短暂性全面遗忘症。病人因突然发病或症状反复发作,担心产生严重后遗症而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部分病人因对疾病缺乏认识而麻痹大意,易发展为更严重的疾病。心理-社会状况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护理评估]1.影像学检查:CT和MRI检查多正常2.彩色经颅多普勒(TCD):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3.其他:血常规、血脂、血糖和同型半胱氨酸等,有助于发现病因。4.血管造影(DSA):金标准,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辅助检查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护理评估]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1.病因治疗:是预防TIA复发的关键。明确病因者,针对病因治疗。颈动脉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狭窄<70%,或血栓形成影响脑内供血且反复发作者,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治疗原则及主要措施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护理评估]2.药物治疗:①抗血小板聚集剂:减少微栓子发生,减少TIA复发。常用阿司匹林等。②抗凝药物:对频繁发作的TIA,特别是颈内动脉系统TIA起预防作用。常用肝素、华法林。③脑保护剂:增加血流量,改善循环,防止血管痉挛,常用尼莫地平等。④中医中药:丹参。治疗原则及主要措施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护理评估]第三节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教研室:护理教研室主讲人:张亚《内科护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三、脑梗死第三节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三、脑梗死--概念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
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约占脑卒中的70~80%。临床常见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三、脑梗死--病因及发病机制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年轻发病者以各种原因的脑动脉炎为多见。脑栓塞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栓子。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源性栓子。病因及发病机制(二)护理评估1.健康史2.身体状况--脑血栓形成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的病人起病:较缓,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1-3天达高峰先兆:部分病人在发作前有前驱症状(头痛、头晕等)约25%人有TIA发作史多数病人无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的改变,病情轻者,经治疗在短期内缓解,不留后遗症;病情重者,进展快,出现昏迷、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2.身体状况--脑栓塞:(1)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多见于青壮年。(2)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为脑血管疾病中起病最迅速的一种。(3)神经系统表现与脑血栓形成相似。身体状况三、脑梗死--护理评估1.影像学检查:MRI检查可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甚至显示皮质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2.脑血管造影:是脑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指标,为脑卒中的血管内治疗提供依据。3.彩色经颅多普勒:可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痉挛、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还用于监测溶栓。辅助检查三、脑梗死--护理评估1.脑血栓形成:其治疗原则为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预防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措施。(1)急性期治疗①早期溶栓:指发病后6小时内,采用溶栓治疗使血管再通,恢复梗死区的血流灌注。常用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等。②调整血压:维持在发病前稍高水平。治疗原则及主要措施三、脑梗死--护理评估(1)急性期治疗③改善脑循环: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④防治脑水肿:常用20%甘露醇或同时使用地塞米松、呋塞米。⑤抗凝治疗:促进侧支循环,防止堵塞远端小血管而继发血栓形成。⑥高压氧舱治疗:宜尽早配合高压氧舱治疗。治疗原则及主要措施三、脑梗死--护理评估1.脑血栓形成:(2)恢复期治疗:此期禁溶栓治疗。治疗主要目的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护理和康复治疗贯穿于起病至恢复期全程。2.脑栓塞: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消除栓子来源,防止复发。治疗原则及主要措施三、脑梗死--护理评估1.躯体活动障碍:与肢体麻木、偏瘫或平衡能力降低有关。2.语言沟通障碍:与大脑语言中枢功能受损有关。3.吞咽困难:与意识障碍或延髓麻痹有关。4.焦虑:与突发症状、机体功能障碍有关。5.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等。护理诊断三、脑梗死--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卧床休息,宜采取平卧位;恢复期尽量鼓励病人独立完成生活自理活动,鼓励用健侧手进食、洗漱等。2环境与安全病室通风,温湿度适宜。床单位干净、无碎屑。地面无水迹,设有扶手防跌倒。头部禁用冰袋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加重病情。热水袋水温不宜超过50℃。3饮食护理给予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忌辛辣食物,少食多餐,禁烟限酒。吞咽困难者防止呛咳,必要时鼻饲饮食。三、脑梗死--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观察眩晕、复视、失明及共济失调等表现;对频繁发作者,观察和记录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和伴随症状,观察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状态、视力、肌力以及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低血压的因素。1、TIA病人三、脑梗死--护理措施(二)病情观察2、脑梗死病人三、脑梗死--护理措施(二)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肌张力、腱反射的改变。观察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及瞳孔变化,判断有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观察有无栓子脱落引起的栓塞,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1溶栓抗凝药物2扩血管药物3低分子右旋糖酐4甘露醇5抗血小板药物三、脑梗死--护理措施(三)用药护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三、脑梗死--护理措施(三)用药护理扩血管药:尼莫地平,可致头部胀痛、颜面潮红、血压降低等。应缓慢静点<30滴/分,应监测血压。甘露醇:警惕肾功能损害和电解质紊乱,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抗血小板药:宜长期服用,监测疗效、不良反应和血常规,特别是白细胞计数。1.疾病知识指导TIA为脑卒中的先兆表现或警示,未经正确治疗而任其发展,约1/3病人会发展成为脑卒中;积极治疗高血压等原发疾病,去除诱因,是防止脑梗死的重要环节。遵医嘱服用降压、降糖、降脂及抗凝等药物,定期复查,若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及时就诊。三、脑梗死--护理措施(五)健康指导2.生活方式指导1)指导低盐、低脂、足量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饮食,限制钠盐和甜食摄入量,忌暴饮暴食,戒烟限酒。2)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应劳逸结合。3)指导病人适当运动。4)告知病人在体位变化时,动作宜缓慢,转头不宜过猛过急,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外出时有人陪伴。三、脑梗死--护理措施(五)健康指导3.预防复发4.康复指导脑卒中致残率高,容易复发。指导病人动态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变化和心脏功能情况,定期门诊检查。急性期后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一般在病情平稳后72小时后开始康复训练。需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订康复训练计划。三、脑梗死--护理措施(五)健康指导1.关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护理不正确的是
A.指导患者服药
B.保持血压稳定
.发作停止后立即增加活动量,预防再次发作
D.给予低盐低脂饮食
E.安慰患者,消除紧张C四、脑出血第三节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四、脑出血—概述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率为60-80/10万,占脑卒中的20%-30%。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出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其高峰发病年龄为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1高血压并发细小动脉硬化(为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2颅内动脉瘤3其他:脑动静脉畸形四、脑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高血压脑微动脉瘤脑小动脉痉挛破裂、出血远端脑组织缺氧坏死出血、水肿易出血因素脑动脉管壁薄弱大脑中动脉分支呈直角易形成微动脉瘤发病机制(3)基底节区出血占脑出血的70%(以壳核出血最为常见)。壳核、丘脑出血常累及内囊,并以内囊损害为突出表现,又称内囊区出血。(4)脑出血后,出血形成的血肿引起颅内压升高,可形成脑疝。四、脑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二)发病机制发病前无预感,少数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和口齿不清等前驱症状。多在情绪紧张、兴奋、活动或用力排便是突然发病。四、脑出血--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壳核出血: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部位,约占脑出血的50%-60%,属于基底核区出血。因病变累及内囊,典型者可见三偏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眼球不能向病灶内侧同向凝视,累及优势半球时出现失语。四、脑出血--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2.丘脑出血:占脑出血的10%-15%,属于基底核区出血。向外压迫内囊---三偏症状向内破入脑室---高热、昏迷、瞳孔改变向下扩展---损伤丘脑下部和脑干,出现高热、上消化道出血,最后继发脑干功能衰竭而死亡。四、脑出血--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3.脑干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绝大多数为脑桥出血。小量出血:交叉性瘫痪、
凝视瘫肢
大量出血:常破入第四脑室
昏迷、死亡四、脑出血--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4.小脑出血:枕部剧烈头痛、眩晕、频繁呕吐和平衡障碍,但无肢体瘫痪。四、脑出血--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CT检查: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发病后立即出现高密度影,可清晰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等。2.MRI检查3.脑脊液检查:一般不需要腰椎穿刺检查,以免诱发脑疝,如需排除颅内感染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谨慎进行。四、脑出血--护理评估(四)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安静卧床、降低颅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和并发症,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智残率和减少复发。脑出血病情稳定后,宜进行康复治疗。四、脑出血--护理评估(五)治疗原则及主要措施1.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2-4周,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预防吸入性肺炎,控制感染,酌情镇静止痛,便秘者用缓泻剂。2.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急性期处理的重要环节。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脉点滴。3.调控血压:脑出血急性期一般不用降压药物。急性期后,血压仍持续过高时,应用降压药。四、脑出血--护理评估(五)治疗原则及主要措施谢谢五、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三节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流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中青壮年常见,女性多于男性。五、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先天性动脉瘤破裂(50%-85%),其次是动静脉畸形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以及血液病、各种感染所致的脑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抗凝治疗并发症等。病因五、蛛网膜下腔出血(一)病因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起病急骤,多有突然用力或情绪激动等诱因。有脑膜刺激征老年人发病症状不典型身体状况五、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1.CT检查: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出血早期敏感性高,可检出90%以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MRI检查3.脑血管造影(DSA)4.脑脊液检查: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现。5.其他:血常规、凝血常规和肝功能等检查。辅助检查五、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评估
(四)辅助检查急性期治疗原则为防治再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治血管痉挛,减少并发症,治疗原发病和预防复发。治疗原则五、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评估
(五)治疗原则及主要措施1.防治再出血:绝对卧床4-6周。调控血压,一般选用尼卡地平等,防止血压过高导致再出血,同时维持脑灌注量,控制收缩压在160mmHg以下。适当使用止血剂。主要措施五、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评估(五)治疗原则及主要措施2.防治脑动脉痉挛:口服或静脉输入尼莫地平,可有效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不良后果。3.其他:降低颅内压,轻度急、慢性脑积水者,行药物治疗;内科治疗无效者,行脑脊液分流术。每次放出少量脑脊液(10-20ml),可以促进血液吸收和缓解头痛,减轻因出血引起的脑膜刺激症状。主要措施五、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评估(五)治疗原则及主要措施1.急性意识障碍:与脑出血、脑水肿所致大脑功能受损有关。2.疼痛:头痛--与脑水肿、颅内高压、血液刺激脑膜或脑血管痉挛有关。3.躯体活动障碍:与肢体麻木、偏瘫或平衡能力降低有关。4.语言沟通障碍:与大脑语言中枢功能受损有关。5.潜在并发症:脑疝、再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损伤、感染等。护理诊断五、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休息与活动:绝对卧床休息4-6周,抬高床头15°-30°,以减轻脑水肿,发病后24-48小时内避免搬动。协助病人变换体位时,头与躯干保持一致,以免加重出血。瘫痪侧肢体置于功能位,出现面瘫者,取面瘫侧朝上侧卧位,有利于口腔分泌物引流。如症状好转,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五、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2.环境与安全:提供安静、安全、舒适的修养环境,控制探视,避免不良的声、光刺激;治疗护理活动集中进行。躁动者加保护性床档,必要时使用约束带。置病人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以清除口腔和鼻腔内分泌物,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避免各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五、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3.饮食护理:急性脑出血发病24小时内禁食。生命体征平稳、无颅内压增高和严重消化道出血时,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安全进食;昏迷或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给予缓泻剂。4.皮肤护理:每天床上擦浴1-2次;使用气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