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4743第一章绪论 223641.1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概述 2155361.2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 35772第二章传感器原理与分类 4152272.1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4183282.2传感器的分类与特性 4151532.2.1传感器的分类 4160052.2.2传感器的特性 4267192.3传感器的主要功能参数 59407第三章传感器设计方法 53943.1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则 5139103.2传感器设计的流程与步骤 6295923.3传感器设计的案例分析 612622第四章微系统技术基础 7159824.1微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741494.2微系统的制造技术 729654.3微系统的封装与测试 8293874.3.1封装 8283804.3.2测试 827770第五章传感器信号处理 8187835.1传感器信号的特点与处理方法 8286485.2常用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9187675.3传感器信号处理的软件实现 92047第六章传感器网络与应用 954896.1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9209986.1.1概述 9269346.1.2硬件体系结构 925086.1.3软件体系结构 10201716.1.4网络协议 10163776.2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 10201316.2.1概述 10214926.2.2物理层协议 10266906.2.3数据链路层协议 10220276.2.4网络层协议 1016076.2.5传输层协议 10234826.3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 11286986.3.1环境监测 11243876.3.2智能交通 1134866.3.3农业生产 11197046.3.4医疗健康 11137826.3.5城市安全 1113287第七章微系统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11182797.1微系统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11319387.2微系统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25917.3微系统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 1224895第八章传感器与微系统的测试与评估 1352078.1传感器与微系统的测试方法 13284868.1.1引言 1356368.1.2测试流程 13324128.1.3测试设备 13256148.1.4测试技术 13299428.2传感器与微系统的功能评估指标 14250098.2.1精确度 14214018.2.2响应速度 14210668.2.3频率特性 1489388.2.4灵敏度 14115558.2.5动态范围 14132178.3传感器与微系统的可靠性评估 1493078.3.1可靠性指标 14108798.3.2可靠性评估方法 148266第九章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的市场与发展 15129779.1传感器与微系统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15150639.1.1市场现状 15215739.1.2市场趋势 15252329.2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的政策环境 1559839.2.1国家政策支持 15193429.2.2地方政策推动 1587289.3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的创新与挑战 16175139.3.1技术创新 16118049.3.2挑战 1630656第十章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的未来展望 162369210.1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的发展方向 161002710.2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的应用前景 162501410.3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16第一章绪论1.1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概述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及控制等多个环节。传感器作为信息的感知单元,能够将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非电量信息转换为电量信息,为后续的信息处理和传输提供基础。微系统技术则是在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涵盖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微处理器、微能源等组件的集成技术。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微型化: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的尺寸不断缩小,使得其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2)集成化:将多种传感器、执行器、处理器等组件集成在一个微系统内,实现多功能、高功能的信息获取和处理。(3)智能化:通过软件算法和硬件设计,使传感器与微系统具备一定的智能处理能力,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4)网络化: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可实现信息的远程传输和共享,为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1.2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呈现以下趋势:(1)高功能:为了满足各种复杂应用场景的需求,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将向更高功能、更高精度的方向发展。(2)多功能:通过集成多种传感器和执行器,实现一机多能,提高系统的综合功能。(3)低功耗: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降低传感器与微系统的功耗,延长续航时间,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4)智能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使传感器与微系统具备更强的智能处理能力,实现自适应、自学习等功能。(5)网络化:加强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的网络化应用,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6)微型化与集成化:继续缩小传感器与微系统的尺寸,实现更高程度的集成,降低成本,提高功能。(7)绿色环保: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关注环保问题,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8)跨学科融合: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将与其他领域的技术相互融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推动科技创新。第二章传感器原理与分类2.1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被测量对象的状态变化,并将其转换成可处理的信号输出的装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下面分别进行阐述:(1)物理效应:传感器利用物理效应将非电量(如温度、压力、湿度等)转换为电量(如电压、电流、频率等)。常见的物理效应有电阻效应、电容效应、热电效应、压电效应等。(2)化学效应:传感器利用化学效应将化学物质(如气体、液体等)的浓度、成分等转换为电量。常见的化学效应有电化学效应、光化学效应、热化学效应等。(3)生物效应:传感器利用生物效应将生物体(如微生物、细胞、组织等)的生理、生化变化转换为电量。常见的生物效应有酶促反应、免疫反应、生物传感器等。2.2传感器的分类与特性2.2.1传感器的分类传感器根据其工作原理、感知对象、输出信号类型等不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按工作原理分类: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2)按感知对象分类: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3)按输出信号类型分类:模拟传感器、数字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2.2.2传感器的特性传感器的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灵敏度:灵敏度是指传感器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的比例关系。灵敏度越高,传感器对输入信号的响应越敏感。(2)线性度:线性度是指传感器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的线性关系。线性度越好,传感器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线性关系越明显。(3)稳定性:稳定性是指传感器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输出信号的变化程度。稳定性越好,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波动越小。(4)重复性:重复性是指传感器在相同条件下连续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对象时,输出信号的一致性。重复性越好,传感器输出信号的一致性越高。(5)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是指传感器从输入信号变化到输出信号稳定所需的时间。响应时间越短,传感器对输入信号的响应速度越快。2.3传感器的主要功能参数传感器的主要功能参数包括以下几方面:(1)测量范围:测量范围是指传感器能够测量的最小和最大值之间的范围。(2)精度:精度是指传感器输出信号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精度越高,传感器输出信号的误差越小。(3)分辨率:分辨率是指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最小可分辨单位。(4)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传感器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能够正常工作的时间。(5)功耗:功耗是指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消耗的电能。功耗越低,传感器的节能功能越好。(6)抗干扰能力:抗干扰能力是指传感器在恶劣环境下,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抗干扰能力越强,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稳定性越好。第三章传感器设计方法3.1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则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保证传感器在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同时具备高可靠性、低功耗、小型化、低成本和易于集成等特点。以下为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则:(1)明确设计目标:在设计传感器时,首先要明确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测量对象和测量范围,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2)选择合适的敏感元件:根据设计目标,选择具有较高灵敏度、稳定性和线性度的敏感元件,以满足测量精度和稳定性要求。(3)优化信号处理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应具备高信噪比、低漂移和抗干扰能力,保证输出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4)结构设计合理:传感器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因素,保证传感器在恶劣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5)集成与兼容性:传感器设计应考虑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便于集成和扩展。3.2传感器设计的流程与步骤传感器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需求分析:分析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测量对象、测量范围、精度要求等,明确设计目标。(2)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敏感元件、信号处理电路和结构设计方案。(3)电路设计:设计传感器的信号处理电路,包括放大、滤波、调制、解调等环节。(4)结构设计: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电路设计,设计传感器的结构,包括外壳、支架、连接件等。(5)样机制造:根据设计方案,制造传感器样品,并进行调试。(6)功能测试:对传感器样品进行功能测试,包括灵敏度、线性度、稳定性、功耗等指标。(7)优化与改进:根据功能测试结果,对传感器设计进行优化和改进。(8)批量生产:完成传感器设计定型后,进行批量生产。3.3传感器设计的案例分析以下以某款压力传感器为例,分析其设计过程。(1)需求分析:该压力传感器应用于汽车刹车系统,用于测量刹车油压力,测量范围为010MPa,精度要求为±1%。(2)方案设计:选择硅压阻式敏感元件,采用惠斯通电桥作为信号处理电路,结构采用不锈钢外壳。(3)电路设计:设计信号处理电路,包括放大、滤波、调制、解调等环节,以满足测量精度和稳定性要求。(4)结构设计:设计传感器外壳、支架、连接件等结构,保证传感器在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5)样机制造:根据设计方案,制造压力传感器样品,并进行调试。(6)功能测试:对样品进行功能测试,包括灵敏度、线性度、稳定性、功耗等指标。(7)优化与改进:根据功能测试结果,对压力传感器设计进行优化和改进。(8)批量生产:完成压力传感器设计定型后,进行批量生产。第四章微系统技术基础4.1微系统的概念与组成微系统技术是一种以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微型处理器为核心,结合微型机械结构、微型能源、微型接口等部件,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微型集成系统。微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可靠性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环境监测等领域。微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型传感器:用于检测物理、化学、生物等参数,将检测到的信息转换为电信号。(2)微型执行器:接收控制信号,驱动微型机械结构实现特定的运动和功能。(3)微型处理器:对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实现对系统的控制与决策。(4)微型机械结构:实现微系统的运动、支撑等功能。(5)微型能源:为微系统提供能量供应。(6)微型接口:实现微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通信与连接。4.2微系统的制造技术微系统的制造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微加工技术:采用光刻、蚀刻、深硅刻蚀等工艺,实现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等部件的制造。(2)微电子技术:利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现微型处理器、微型接口等部件的制造。(3)微组装技术: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微型处理器等部件组装到微型机械结构上,形成完整的微系统。(4)微能源技术:开发微型电池、微型燃料电池等微型能源,为微系统提供能量供应。4.3微系统的封装与测试微系统的封装与测试是保证微系统可靠性和功能的关键环节。4.3.1封装微系统的封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芯片级封装: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微型处理器等部件封装在一起,形成芯片级的微系统。(2)模块级封装:将微系统与外围电路、接口等部件封装在一起,形成模块级的微系统。(3)系统级封装:将微系统与传感器、执行器、处理器等部件集成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统级封装。4.3.2测试微系统的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功能测试:验证微系统是否具备预期的功能。(2)功能测试:测试微系统的功能指标,如灵敏度、精度、响应时间等。(3)可靠性测试:评估微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4)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估微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温度、湿度、振动等)的功能和可靠性。,第五章传感器信号处理5.1传感器信号的特点与处理方法传感器信号是传感器在感知外部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电信号。其特点如下:(1)信号类型多样:传感器信号包括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开关信号等。(2)信号幅值较小:传感器输出信号通常较小,需进行放大处理。(3)信号非线性:传感器输出信号往往呈现非线性特性,需进行线性化处理。(4)信号干扰:传感器信号易受外部环境干扰,需进行滤波处理。针对上述特点,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主要包括:(1)放大:对幅值较小的信号进行放大,以满足后续处理需求。(2)滤波:抑制信号中的噪声,提高信号质量。(3)线性化:对非线性信号进行线性化处理,以提高测量精度。(4)转换: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便于后续处理。5.2常用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放大电路:用于放大传感器输出信号,包括电压放大、电流放大等。(2)滤波电路:用于抑制信号中的噪声,包括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带通滤波等。(3)线性化电路:用于实现传感器输出信号的非线性校正,包括模拟线性化、数字线性化等。(4)转换电路:用于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包括模数转换器(ADC)等。5.3传感器信号处理的软件实现传感器信号处理的软件实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信号采集:通过ADC将传感器输出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2)信号预处理:对数字信号进行滤波、放大、线性化等处理。(3)信号分析: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分析,如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等。(4)数据融合:将多个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融合,提高测量精度。(5)结果显示:将处理后的信号以图表、曲线等形式展示给用户。在实际应用中,传感器信号处理软件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开发,以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要求。第六章传感器网络与应用6.1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6.1.1概述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是研究传感器节点之间如何相互协作、数据传输及处理的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主要包括硬件体系结构、软件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三个层次。6.1.2硬件体系结构传感器网络的硬件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基站和服务器等。传感器节点是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单元,负责采集环境信息、处理数据和与其他节点通信。汇聚节点负责收集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基站。基站是传感器网络与外部网络连接的桥梁,负责数据转发和远程监控。服务器用于存储、处理和分析传感器网络收集的数据。6.1.3软件体系结构传感器网络的软件体系结构主要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应用程序三个层次。操作系统负责管理传感器节点的硬件资源、任务调度和通信等。中间件负责实现节点之间的协同工作和数据融合。应用程序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对传感器网络进行定制和开发。6.1.4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物理层负责无线信号的传输和接收;数据链路层负责节点之间的数据帧传输;网络层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传输层负责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应用层负责实现具体的应用功能。6.2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6.2.1概述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是保证节点之间有效、可靠通信的关键技术。通信协议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6.2.2物理层协议物理层协议主要研究无线信号的传输和接收技术。传感器网络的物理层协议主要包括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和功率控制等。6.2.3数据链路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负责在节点之间建立可靠的连接,实现数据帧的传输。主要协议包括停止等待协议、后退N帧协议和选择重传协议等。6.2.4网络层协议网络层协议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主要协议包括路由协议、广播协议和组播协议等。路由协议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和节点能量等因素,选择最优路径传输数据。6.2.5传输层协议传输层协议负责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主要协议包括TCP协议、UDP协议和自定义传输协议等。6.3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6.3.1环境监测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如空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土壤湿度监测等。通过部署传感器节点,实时收集环境数据,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6.3.2智能交通传感器网络在智能交通领域可应用于车辆定位、道路监测、交通流量统计等。通过传感器节点收集道路信息,实现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管理。6.3.3农业生产传感器网络在农业生产领域可应用于土壤湿度监测、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监测等。通过传感器节点收集农田数据,为农业决策提供支持。6.3.4医疗健康传感器网络在医疗健康领域可应用于患者监测、病情诊断和远程医疗等。通过传感器节点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6.3.5城市安全传感器网络在城市安全领域可应用于公共安全监测、火灾预警、地震监测等。通过传感器节点收集城市安全相关信息,为城市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第七章微系统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7.1微系统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对微系统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案例分析:(1)汽车传感器微系统技术在汽车传感器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以压力传感器为例,其具备体积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可实时监测汽车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排放功能。(2)汽车导航系统微系统技术在汽车导航系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集成微加速度计、微陀螺仪等传感器,可以实现车辆姿态的实时监测,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的导航信息。(3)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微系统技术在汽车ABS中的应用,使得系统反应速度更快,提高了制动效果和行驶安全性。通过微加速度计和微压力传感器等监测车轮速度和制动压力,实现对车轮滑转的实时控制。7.2微系统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微系统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以下为几个案例分析:(1)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是微系统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将生物识别元件与微系统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快速、准确检测。例如,葡萄糖传感器可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2)微型医疗器械微系统技术可应用于微型医疗器械的研发,如微型手术器械、微型泵等。这些器械具有体积小、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痛苦。(3)生物芯片生物芯片是微系统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另一重要应用。通过集成微流控系统、生物检测元件等,实现对生物样本的高通量检测,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7.3微系统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微系统技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为几个案例分析:(1)智能家居微系统技术可应用于智能家居系统,如智能门锁、智能窗帘等。通过集成微传感器、微控制器等,实现家庭设备的智能控制,提高生活品质。(2)智能交通微系统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如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停车场等。通过集成微传感器、微控制器等,实现对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测和调度,提高道路通行效率。(3)环境监测微系统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如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等。通过集成微传感器、微处理器等,实现对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第八章传感器与微系统的测试与评估8.1传感器与微系统的测试方法8.1.1引言传感器与微系统的测试是保证产品质量、功能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本节将详细介绍传感器与微系统的测试方法,包括测试流程、测试设备和测试技术。8.1.2测试流程(1)测试前准备:包括测试设备的检查、调试和校准,保证测试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2)测试环境设置:根据传感器与微系统的应用场景,设置合适的测试环境,如温度、湿度、压力等。(3)测试用例设计:根据传感器与微系统的功能、功能和可靠性要求,设计合理的测试用例。(4)测试执行:按照测试用例,对传感器与微系统进行实际操作,记录测试数据。(5)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传感器与微系统是否满足功能和可靠性要求。8.1.3测试设备(1)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不同频率、幅度和波形的信号,模拟实际工作场景。(2)示波器:用于观察和记录传感器与微系统的响应信号,分析其功能。(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实时采集传感器与微系统的输出信号,便于后续分析。(4)环境试验设备:如恒温箱、湿度箱、压力计等,用于模拟各种环境条件。8.1.4测试技术(1)静态测试:在传感器与微系统处于静态工作状态下,对其功能进行测试。(2)动态测试:在传感器与微系统处于动态工作状态下,对其功能进行测试。(3)环境适应性测试: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对传感器与微系统的功能进行测试。(4)可靠性测试:通过长时间运行,检验传感器与微系统的可靠性。8.2传感器与微系统的功能评估指标8.2.1精确度精确度是衡量传感器与微系统输出信号与实际物理量之间误差的指标,包括线性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等。8.2.2响应速度响应速度是指传感器与微系统从输入信号发生变化到输出信号稳定所需的时间。8.2.3频率特性频率特性是指传感器与微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的比值。8.2.4灵敏度灵敏度是指传感器与微系统输出信号对输入信号的敏感程度。8.2.5动态范围动态范围是指传感器与微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输入信号范围。8.3传感器与微系统的可靠性评估8.3.1可靠性指标(1)失效率:单位时间内产品失效的概率。(2)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产品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平均无故障工作的时间。(3)故障率:单位时间内产品发生故障的次数。8.3.2可靠性评估方法(1)统计分析:通过收集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故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验证: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对产品进行长时间运行,观察故障情况。(3)故障树分析:通过构建故障树,分析产品故障的原因和传播路径。(4)有限元分析: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产品的结构强度和耐久性。(5)环境试验:通过模拟各种环境条件,检验产品在不同环境下的可靠性。第九章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的市场与发展9.1传感器与微系统市场的现状与趋势9.1.1市场现状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在智能制造、物联网、智能家居、环保监测等领域,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传感器与微系统市场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9.1.2市场趋势(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传感器与微系统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物联网、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将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2)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发展: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不断创新,新型传感器和微系统产品不断涌现,为市场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3)产业链整合加速:传感器与微系统产业链逐渐整合,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有利于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9.2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的政策环境9.2.1国家政策支持国家高度重视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等,为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9.2.2地方政策推动地方也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UPS产品保修及售后服务条款2篇
- 2024年版加油服务全面承包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2030年中国实时数据库行业发展模式规划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城市配送行业发展模式规划分析报告
- 2024年独家版:新材料研发与技术转让合同
- 2024年物业管理与保养服务合同书版B版
- 2024年技术服务与维护合同
- 2024年挖掘机租赁期间的保险责任合同
- 2025个人承包快递运输合同
-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展示大全
- FMEA-培训教材-汽车fmea培训课件
- 《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与管理手册课件
- 光伏项目试验报告
- 小学“双减”作业设计: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作业设计案例
- 知识产权法(英文)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Law课件
- 综合评分法评分表(建设工程)
- SBS卷材防水施工工艺
- 深化设计确认记录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 热力管道焊接技术交底记录大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