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隐患排查治理导则_第1页
重大危险源隐患排查治理导则_第2页
重大危险源隐患排查治理导则_第3页
重大危险源隐患排查治理导则_第4页
重大危险源隐患排查治理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大危险源隐患排查治理导则一、目的

本导则的目的是为了规范重大危险源隐患的排查、评估和治理工作,确保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本导则旨在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安全生产的持续发展。

二、适用范围

1.本导则适用于我国各类企业、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的重大危险源的隐患排查、评估和治理工作。

2.本导则适用于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工作。

3.本导则适用于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安全生产专家对重大危险源的隐患排查、评估和治理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4.本导则适用于与重大危险源相关的安全生产科研、教育培训、应急救援等工作。

三、职责

1.企业职责:

(1)企业主要负责人是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负总责。

(2)企业应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程序、方法和要求。

(3)企业应定期组织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整改,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4)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2.政府及有关部门职责:

(1)政府应加强对重大危险源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领导,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

(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依法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工作实施综合监管。

(3)行业管理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

(4)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重大危险源安全状况。

3.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安全生产专家职责:

(1)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安全生产专家应为企业提供专业、客观、公正的隐患排查、评估和治理服务。

(2)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安全生产专家应协助企业制定隐患整改方案,指导企业进行整改。

(3)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安全生产专家应对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督,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四、隐患排查范围

1.设备设施隐患排查:

(1)重大危险源设备设施的运行状况,包括但不限于压力容器、管道、塔器、储罐、反应釜等;

(2)设备设施的腐蚀、磨损、疲劳、老化等现象;

(3)设备设施的连接部位,如法兰、阀门、密封件等的泄漏情况;

(4)安全附件及安全防护装置的完好性,如安全阀、爆破片、限位开关等;

(5)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和检修情况。

2.生产工艺隐患排查:

(1)生产工艺流程的合规性,包括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

(2)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控制;

(3)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

(4)生产工艺变更时的风险评估和管控措施;

(5)异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

3.电气隐患排查:

(1)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和接地状况;

(2)电气线路的敷设和防护措施;

(3)电气设备的短路、过载、漏电等保护装置;

(4)临时用电的安全管理;

(5)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情况。

4.爆炸危险隐患排查:

(1)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和标识;

(2)爆炸危险物质的储存、使用和输送;

(3)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防雷防静电设施;

(4)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防护措施;

(5)爆炸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

5.火灾隐患排查:

(1)火灾危险物质的储存、使用和输送;

(2)火灾自动报警和灭火系统的完好性;

(3)消防设施、器材的配置和维护;

(4)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

(5)火灾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

6.职业健康隐患排查:

(1)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排放和防护措施;

(2)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

(3)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和使用;

(4)工作场所的职业健康监测;

(5)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

7.环境保护隐患排查:

(1)污染物排放的合规性;

(2)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状况;

(3)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4)应急环境监测能力;

(5)环境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

8.应急管理隐患排查:

(1)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

(2)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准备;

(3)应急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4)应急预案的演练;

(5)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9.安全管理隐患排查:

(1)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2)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

(3)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

(4)安全生产投入;

(5)安全生产绩效评估。

五、隐患排查的方法

(一)综合检查

1.综合检查是指对企业整体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设施、生产工艺、电气安全、爆炸危险、火灾隐患、职业健康、环境保护和应急管理等方面。

2.综合检查应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组织,邀请相关职能部门、车间、班组的负责人和安全生产专家共同参与。

3.综合检查的频率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加检查频次。

4.综合检查应制定详细的检查方案,明确检查内容、标准、方法和时间安排。

5.综合检查结果应形成书面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

(二)专业检查

1.专业检查是指针对特定专业领域的安全生产隐患进行的检查,如电气安全、机械安全、化工工艺安全等。

2.专业检查应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安全生产专家或专业机构负责实施。

3.专业检查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对于重点部位和关键设备应加大检查频次。

4.专业检查应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手段,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专业检查结果应形成专业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提出专业整改意见,并协助企业制定整改方案。

(三)季节性检查

1.季节性检查是指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安全生产要求进行的检查,如夏季防暑降温、雨季防洪防涝、冬季防寒保暖等。

2.季节性检查应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组织,结合季节特点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和措施。

3.季节性检查应在季节交替前进行,确保检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季节性检查应重点关注季节性安全生产隐患,如高温天气下的设备散热、雨季的排水防涝设施等。

5.季节性检查结果应记录在案,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确保安全生产。

(四)节假日检查

1.节假日检查是指在法定节假日前后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的检查,以确保节假日期间的生产安全。

2.节假日检查应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组织,结合节假日特点制定检查方案。

3.节假日检查应重点关注节假日前的安全生产准备工作和节假日期间的应急响应能力。

4.节假日检查应在节假日前进行,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确保节假日期间的生产安全。

5.节假日检查结果应记录在案,对节假日期间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五)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

1.日常检查是指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的经常性检查,由班组长或安全员负责实施。

2.日常检查应涵盖设备设施、生产工艺、电气安全、职业健康等方面,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生产隐患。

3.日常检查应建立检查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进行跟踪整改。

4.定期检查是指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周期性检查,如每周、每月、每季度进行的检查。

5.定期检查应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组织,邀请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安全生产专家参与。

6.定期检查应制定详细的检查计划,明确检查内容、标准和时间安排,确保检查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7.定期检查结果应形成报告,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

六、长假期间安全检查

(一)工业安全

1.长假期间工业安全检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在长假期间的生产安全和设备设施的完好,预防因假期期间管理松懈而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

2.长假期间工业安全检查应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车间负责人共同参与。

3.工业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设备设施的停机、维护保养情况,确保设备在长假期间停机期间得到妥善处理,防止设备锈蚀和损坏。

(2)生产现场的清洁卫生,确保生产现场无杂物、油污,避免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火灾、滑倒等事故。

(3)安全防护设施的检查,包括防护栏杆、安全警示标志、紧急停车装置等,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4)应急设备的检查,包括消防器材、急救箱、疏散指示标志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使用。

(5)值班安排和值班人员的安全培训,确保值班人员了解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

(6)安全通道和疏散路线的畅通,防止因长假期间施工或其他原因造成通道阻塞。

(7)对长假期间可能进行的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等特殊作业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

4.长假期间工业安全检查应在长假前进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整改措施到位。

5.安全检查结果应记录在案,并形成检查报告,对长假期间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纳入下一次安全生产工作的计划中。

6.企业应加强对长假期间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确保员工在长假期间能够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定。

7.在长假期间,企业应保持必要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岗,确保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突发事件。

(二)交通安全

1.长假期间交通安全检查旨在确保企业车辆及员工在出行过程中的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安全检查应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联合企业车辆管理部门共同开展,确保检查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交通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车辆安全性能的检查,包括制动系统、灯光、轮胎、油电路等关键部件,确保车辆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2)车辆维护保养记录的审查,确保车辆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保养项目符合要求。

(3)车辆安全设备的检查,包括安全带、灭火器、急救包等,确保其配备齐全并处于可用状态。

(4)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确保驾驶员熟悉交通安全法规,掌握安全驾驶知识和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5)车辆行驶路线的规划,避开高风险路段和时段,减少行驶途中的安全风险。

(6)车辆出行前的安全检查,包括车辆装载情况、随车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等。

(7)制定长假期间车辆出行应急预案,确保在遇到交通事故或其他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4.交通安全检查应在长假前进行,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企业应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整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5.企业应建立交通安全检查档案,记录每次检查的结果和整改情况,以便于跟踪和管理。

6.长假期间,企业应通过内部通讯、会议等形式,加强对交通安全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员工的交通安全意识。

7.对于长假期间需要出行的员工,企业应提供必要的安全指导和帮助,确保员工在出行过程中能够遵守交通规则,采取安全措施。

(三)环境保护安全

1.长假期间环境保护安全检查的目的在于确保企业在假期期间的环境安全,预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2.环境保护安全检查应由企业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相关生产和维护部门配合执行。

3.环境保护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状况检查,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废气处理设施、噪声控制设施等正常运行。

(2)应急污染处理设施的检查,包括应急池、事故泄露收集装置等,确保其处于可用状态。

(3)环境监测设备的检查,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及时监测环境变化。

(4)危险废物的储存和管理,检查危险废物储存场所的安全措施,确保废物得到妥善处理。

(5)环境应急预案的检查,确保预案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6)长假期间环境安全值班安排,确保有专业人员负责环境安全的日常监控和应急响应。

(7)对可能影响环境安全的施工活动进行检查,确保施工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会引发环境污染。

4.环境保护安全检查应在长假前全面开展,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企业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防止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5.检查结果应详细记录,并形成环境保护安全检查报告,对长假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改进建议,为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6.企业应加强长假期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员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7.长假期间,企业应保持必要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在岗,确保能够及时处理环境安全问题,保障企业环境安全。

七、隐患排查分级

1.隐患排查分级是根据隐患可能导致事故的严重程度、发生概率以及对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影响范围,将隐患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2.隐患等级的划分应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行业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

3.隐患排查分级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级:

(1)重大隐患: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或社会影响的隐患。

(2)较大隐患:可能导致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或社会影响的隐患。

(3)一般隐患:可能导致一定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或社会影响的隐患。

(4)较小隐患:对人员、财产、环境的影响较小,但仍然需要及时整改的隐患。

4.企业应根据隐患等级制定相应的排查频次、整改要求和责任人,确保隐患得到有效治理。

5.隐患排查分级的结果应记录在案,并作为隐患治理和安全生产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八、隐患排查管理

1.隐患排查管理是指对企业安全生产隐患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确保隐患得到及时发现、评估、报告和治理。

2.企业应建立健全隐患排查管理制度,明确隐患排查的责任、程序、方法和要求。

3.隐患排查管理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排查范围、内容、频次和方法。

(2)建立隐患排查组织机构,明确各层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3)开展隐患排查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隐患识别能力。

(4)实施隐患排查,确保排查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5)对排查发现的隐患进行分类、评估和分级,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计划。

(6)跟踪隐患整改情况,确保整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7)建立隐患排查档案,记录隐患排查和整改情况,为安全生产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8)定期对隐患排查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持续改进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4.企业应加强对隐患排查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考核,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九、事故隐患排查报告和隐患建档监控

1.事故隐患排查报告是指企业在进行隐患排查过程中,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记录、分析和上报的过程。

2.企业应制定事故隐患排查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的流程、时限和责任人。

3.事故隐患排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隐患的发现时间、地点和发现人。

(2)隐患的具体描述,包括隐患的性质、可能导致的后果和影响范围。

(3)隐患的评估分级,根据隐患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4)隐患的临时控制措施,防止隐患发展成为事故。

(5)隐患的整改措施和建议,包括整改的责任人、整改期限和预期效果。

(6)隐患整改的跟踪和验证,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实施。

4.企业应建立隐患建档监控机制,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系统化管理。

5.隐患建档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

(1)建立隐患档案,记录隐患的发现、报告、评估、整改和复查等信息。

(2)对隐患整改过程进行监控,确保整改措施的落实和整改效果的验证。

(3)定期对隐患档案进行审查和更新,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对重复出现的隐患进行分析,查找深层次原因,防止隐患的再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