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苏州实验中学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腰封也叫书腰,定义为“于书籍中间地带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准确地说,()。在出版界流行一句话:“书名是眼睛,书腰是嘴巴。”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给读者关于图书的更多信息内容。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促进图书销售。在腰封的编辑和设计中,应体现图书的营销策略,并将营销策略于腰封的设计过程中,以更好地发挥图书的推广作用。所以说,从出版营销的角度,“腰封”是图书信息推广的营销工具,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迅速了解图书内容的信息手段。应该说,优秀的腰封应是件的事儿。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虽是一种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一种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B.它既是一种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更是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C.它虽是图书的营销推广工具,却也是图书的装帧设计艺术D.它既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也是图书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给读者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B.一个好的腰封,应该给读者提供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C.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提供读者多少关于图书信息的内容。D.一个好的腰封,应该提供给读者多少关于图书的内容信息。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注意力贯串勾通雪中送炭B.关注点贯串沟通锦上添花C.注意力贯穿沟通锦上添花D.关注点贯穿勾通雪中送炭2、对下面一段文字中“一座粲然”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祇园上人招余辈小聚,或问座中何人最惧内,众未及答。祇园曰:“惟老僧最惧内。”众讶之,笑曰:“惟惧内,故不敢娶耳。”一座粲然。A.感谢上人替他们掩饰,保住他们的颜面。B.明白上人在开玩笑,因为僧人不能娶妻。C.发现上人和他们一样因惧内而不敢娶妻。D.理解上人因惧内不娶、进而出家的行为。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①。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从语义、表达效果上看分析不当的是()A.改后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B.改后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颜色变化流动更加明显了。C.改后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书面化,描写形象准确。D.改后增强了画面感和节奏感,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3.文中①处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B.这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C.那山的高低棱角更真了 D.这山的高低棱角更真了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材料二:“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材料三: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疫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既有人类社会原因,也有自然生态原因。B.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C.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的制约,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地方性特征。D.近三千年来,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增高的趋势,平均3年左右的时间就发生1次。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反,使疫病流行速度更快。B.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C.广大民众不断丰富疫情的相关知识,提升判断力,主动辟谣,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D.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体现出辨证的态度。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分别从民众和国家角度展开论述。C.材料三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指出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三则材料将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作了的对比,体现了国家疫情防控能力的大幅提升。4.在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5.材料三指出“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政府在哪些方面尚需改进和完善?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小题。临江仙①纳兰性德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倦眼乍低缃帙②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注)①写此词时,与纳兰性德相知相守的妻子卢氏已离开人世。②缃帙,套在书上的浅黄色布套,此处代指书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点滴芭蕉”细处落笔,营造出凄凉、孤独、忧愁的浓郁氛围,奠定全词感情基调。B.上阕最后两句写出词人因爱妻亡故,许久未写“鸳鸯”二字,如今写来,颇感手生。C.“幽窗冷雨一灯孤”与汤显祖的“愁万种,冷雨幽窗灯不红”意境相似,感情相近。D.作者以日常生活情景入词,语言简净,写出了雨夜怀人时的心碎与无奈,感人至深。2.“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于2019年10月18日至27日在中国湖北武汉举行,其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请认真观察图形,指出其构图宴素及象征意义(不考虑图右下的英文内容)不超过140字。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关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频下,很多外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取材于《北京日报》2019年12月11日)材料二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取材于《经济日报》2019年12月10日)材料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需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人的罪人。准确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那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说法,“其实《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并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影像资料,极具历史价值。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作。从对有关《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澄清争议,走出误区,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取材于新媒网2019年12月07日)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子柒的作品在海外异常火爆,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B.国内网友质疑李子柒的原因是认为其作品展示了中国落后的一面,而且不够真实。C.作者认为李子柒作品是否是文化输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文化输出的深层思考。D.文章采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先反驳网友的观点,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认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B.《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C.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D.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3.综观三则材料,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怎样的启示?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人民日报评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材料二:(新华社发,国家统计局数据)材料三:中国财政部11月1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近日提前下达,共计1136亿元,以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引发外媒关注。据拉美社11月18日报道,根据中国财政部的说法,其中一部分资金将分解到具体的地方政府,以在2020年加强脱贫攻坚战的力度。报道称,这些资金将继续重点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报道称,今年10月,中国国务院一位高级官员表示,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再经过2020年一年的努力,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该官员还提到,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0%左右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外媒关注中国投入巨资决战脱贫攻坚》,参考消息网2019年11月20日)材料四: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数。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绝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人口成为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2020年和205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贫困发生率来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员比片区外的贫困人员更加贫困。B.2013年到2017年,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超过4000万,说明我国脱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C.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问题,是解决贫困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的重中之重。D.如果按照2013年的监测范围来统计贫困人口,2017年的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应该更少。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说明党和国家对解决我国贫困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从国务院某官员的预计情况来看,2020年必须让全国剩下的5%左右贫困人口与10%左右的贫困县脱贫。C.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到2020年,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实现共同富裕。D.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是到2050年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3.为什么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以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河流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发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o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音乐和诗歌。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1.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河流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正是河流使原始人类获得了简朴的生活和初级的生产方式。B.人类早期四大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C.河流的活动和人类对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和与之适应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B.河流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C.《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人类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B.我们可以通过河流触摸历史,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种符号,赋予河流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C.河流不仅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而且还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战略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D.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也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可持续性。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广利,中山人。女弟李夫人有宠于上。太初元年,以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大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才有数千,皆饥罢。攻郁成城,郁成距之,所杀伤甚众。贰师将军与东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西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其夏,汉亡浞野之兵二万余于匈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适①,及载糒②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欲攻郁成城,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诈,乃先至宛。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决其水原,移之,则宛固已忧困。围其城,攻之四十余日,宛贵人谋曰:“王毋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相与谋曰:“汉所为攻宛,以王毋寡。”持其头,遣人使贰师,约曰:“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贰师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选自《汉书·张骞李广利传》,有删改)[注]①七科适:西汉有战争时征派至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②糒:干粮。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B.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C.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D.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元年:我国旧时以人君即位的第一年为元年。建元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改元意味着更换了君主。B.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C.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本文代指高官。D.拜:指通过某种仪式来授予官职,常用为泛指授予官职、任命。与之意思相近的还有“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广利身负重任,但当初出师不利。他承担为汉军选取良马的重任而出行,但是行至郁成,士卒已损失惨重。B.汉朝在军事安排上意见有分歧。公卿们都认为汉军已经消灭了许多匈奴兵,可以停战了,而邓光等人认为应攻打宛。C.李广利带兵打仗机智灵活。他根据宛城城中无井要汲取城外流水的情况,断绝了宛城的水源,宛城坚守者因此困苦不堪。D.宛国国王行为失当,上下失和。国王毋寡隐藏好马,杀害汉朝使者,使宛陷人困境,引起手下人的不满,以致身首异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2)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义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珷玞之与美玉也。”王曰:“善。”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节选自《汉书·董仲舒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B.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C.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D.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儒家“五经”之一,孔子编订,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B.对策是西汉开始创立的一种选官方式,由君主就政事、经义等设问,应试者对答。C.越王,越国国君。越国为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与后文吴、鲁,均为春秋五霸之一。D.抑黜百家,董仲舒提出,汉武帝推行,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仲舒专心治学,不关心家庭产业。他足不出户,自己三年不窥室外园圃,以致有的学生竟然都没见过他。B.董仲舒品行端正,受到世人敬重。他注重仪容举止,不合礼节的不做,两次为官都侍奉骄王,但是二王都敬重他的品行,善待他。C.董仲舒敢于直言,因此也遭人嫉恨。他批评公孙弘奉承谄媚,迎合世俗,公孙弘因此嫉恨他,举荐他去给凶残蛮横的胶西王为相,欲借刀杀人。D.董仲舒有治世之才,深为朝廷信任。即便去官在家,朝廷每遇重大问题,就派使者去他家向他征询意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2)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有的说:“我们学习这样忙,哪有时间欣赏美?”有的说:“考上大学主要靠智育,审美能力的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啊!”也有的说:“人无德不立,只要品德好,就能拥有一切。”此外,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不重视美育的现象。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以学习委员“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会写一篇“倡议书”。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D2.B3.C【解析】1.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文中谈论对象是“腰封”,也即“书腰”。括号中要填写的句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腰封”首先是图书的一种装帧设计艺术,然后才是“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的一种“营销推广工具”。从连贯的角度看,可先排除A、C两项。此外,B项中前面分句中有数量词“一种”,后面分句中却没有“一种”限制,结构上不对称;且“图书”应为领属词,要放在“一种”的前面,才能与上下文连贯。同时,关联词语“既……更”搭配不当,“既”常用于并列复句中,“更”用在递进复句中。据此,又可排除B项。D项最为恰当,故选D。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A项,“好不好”错误,两面对一面,下文“给读者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写的是“好”的一方面,故下文没有与“不好”照应的内容;C项,“提供……内容”错误,搭配不当,应该是“提供……信息”;D项,照应不周,前面的“好”与后面的“多少”不照应。B项最恰当,故选B。3.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①注意力: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关注点:关心重视的地方。依据“它能够吸引读者的”可知,从习惯搭配角度看,“注意力”与“吸引”呼应更得当,故排除B项、D项;②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贯穿:穿过;连通。根据“于腰封的设计过程中”可知,“贯穿”与“过程”搭配更恰当,故选“贯穿”,排除A项、B项;③勾通:暗中串通;勾结。贬义词。沟通:使两方能通连。中性词。依据“对读者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迅速了解图书内容的信息手段”可知,句中指了解信息的手段,应选用“沟通”,排除A项、D项;④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依据“优秀的腰封应是件的事儿”,句中是说优秀的腰封对图书装帧来说是好上加好的事情,因而选“锦上添花”更恰当,排除A项、D项。综上分析,C项最合适,故选C。【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分析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对下面一段文字中‘一座粲然’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提炼语意”是对所给材料信息要点进行筛选提取、概括归纳的一种考查形式。依据题干指向,对已经给出的信息进行筛选、理解、分层、概括、表达等。结合“众未及答”分析,A项,“替他们掩饰”分析不当。C项,“一样因惧内而不敢娶妻”分析错误。众人不一定不敢娶妻。D项,“理解”分析错误。故选B。3、1.B2.C3.A【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属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层级为E。修辞方法考纲中共考查9种,即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一般说,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是语言类的修辞方法;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的修辞方法;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及特征;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选段中运用了排比修辞,比如“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如“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比如“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使用了对偶句,如“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借代的修辞手法。排除A、C、D三项。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语句,理解内容并把握特征;然后结合语境,找好切入点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可以看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语体色彩等;(2)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3)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可以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本题要求选出改后“从语义、表达效果上看分析不当的是”。C项,说法有误。从语体上看,改后应是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故选C。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瞻前顾后,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结合前面语句“因为颜色的不同”可知,①处补写的语句应是结果句。后面语句说“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所以结果句应写山的高低。C、D项写的是“山的高低棱角”,据此排除C、D两项。山是较远的客观事物,应使用远指代词“那”,据此排除B项。故选A。4、1.B2.A3.D4.①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防控。②高度配合政府。③辨别谣言的能力提高,能够主动辟谣。④认识上更加理性和包容。5.①应更加重视在医疗、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弥补和管理;加强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协调统一。②弥补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制度盲点和漏洞;提高对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制度的权威性。③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选项曲解文意。“自然疫源地地区”应是受自然规律制约。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B项,“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说法有误。原文中说“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选项曲解文意。C项,“广大民众……,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选项以偏概全。D项,“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选项随意删减词语,曲解文意。故选A。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三则材料将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作了的对比”说法有误。材料一写古代防疫措施,材料二写古现代防疫措施,应该是前两则材料形成对比。故选D。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每则材料的内容要点,从而确定答案范围;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回归原文勾画出涉及答案要求的有效信息;最后进行整理,分点加以概括。阅读题干及原文可知,本题答案应在材料二中。勾画原文关键语句“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据此分点概括即可。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每则材料的内容要点,从而确定答案范围;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回归原文勾画出涉及答案要求的有效信息;最后进行整理,分点加以概括。回答政府尚需改进和完善的方面,需从材料三中概括答案。结合原文关键语句“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保留有效信息,分点作答即可。5、1.B2.因疲倦而忽然低首,甚至弄乱了书笺,仍不放手,看到一半就已泪眼模糊了;通过诗人看旧时书笺时间之长、沉浸之深、用情之浓,表达了对亡妻的情意之厚、思念之苦。【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上阕最后两句写出词人因爱妻亡故,许久未写‘鸳鸯’二字,如今写来,颇感手生”错误,从词中来看,“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是指对当初妻子书写还不熟练的娇憨情景记忆犹新。故选B项。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然后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结合全篇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意思是“看着这些散乱的书册,不禁泪眼模糊”,“倦”说明看书时间之长,而所看的是“旧时书”,这“旧时书”,不是指书籍或书信,而是指当初爱人所临摹的书法本子,这就让词人想到当初妻子写字时候的娇憨形象,词人睹物思人,那清秀的笔迹,一如伊人的容颜,一握柔荑,手有余香,当初的温馨景象仍然历历在心中,但那个沉静柔婉的人儿,却已经不知去向了,因而“重看一半”时就双眼“模糊”,显见对妻子情意之深,对亡妻思念之苦。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6、构图要素:由“五角星”、“和平鸽”、“彩带”、“7”等元素共同构成,寓意中国将通过本次军运盛会,将和平发展的理念传往世界各地。寓意:①会徽采用“彩带”造型,飘逸动感,形似主办地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汉江两江交汇的自然地貌,凸显武汉的长江文化和地域特色。②彩带呈“7”字型,绘有七星联珠,“五角星”常作军徽标识,象征武汉市即将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辨识图片的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徽标的题目,分析徽标常见的题目是写出构图要素和分析寓意,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索要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的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名称分析,如此题注意“七颗五角星”“图形构成7字”“彩带的造型”都是构图的要素,考生要注意结合构图要素进行挖掘寓意,例如“图形构成7字”代表的是第七届,五角星是中国军人和军队的象征。7、1.A2.A3.①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②不一定是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③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④在输出方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人们的共鸣;⑤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⑥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A项,“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错误,原文说的是“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只是说“质疑多”。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本题中,B项,“《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功夫熊猫》的例子,并不能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C项,“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错误,李子柒的作品走红与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的经历并不相同。D项,“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而不是选项所说“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故选A。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的启示”相关内容:“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据此分条概括即可。【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8、1.A2.C3.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并将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国家战略。②目标明确具体。2020年要实现“两个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③有资金保障,针对性强。中央财政提前下达专项扶贫资金,继续重点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④扶助对象精准。贫困地区明确,贫困人数清楚,实行精准扶贫。【解析】
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从贫困发生率来看”是错误的。贫困发生率指贫困人口所占的比例。发生率高不能表示贫困人员就更加贫困。故选A。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C项,“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错误的,由原文“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可知,精准扶贫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要达到的目标。故选C。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由原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可知,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并将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国家战略。由原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可知,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目标明确具体,2020年要实现“两个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由原文“中国财政部11月1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近日提前下达,共计1136亿元,以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报道称,这些资金将继续重点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可知,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有资金保障,针对性强,中央财政提前下达专项扶贫资金,继续重点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由材料二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数量可知,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扶助对象精准。贫困地区明确,贫困人数清楚,实行精准扶贫。【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9、1.B2.C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人类早期四大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说法错误。程度变化,原文为“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故选B。2.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C项,“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说法错误。范围扩大,《保卫黄河》仅在抗战时期是精神旗帜。故选C。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也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可持续性”说法错误。偷换概念,河流是自然遗产。表述和原文不一致,应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既是经济的可持续性,也是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故选D。10、5.B6.A3.B4.(5)皇帝既已出兵讨伐大宛,如大宛这样的小国却不能攻下,那大夏这类的国家会逐渐轻视汉朝。(6)并且立过去对待汉人友好的大宛贵人昧蔡为大宛国王,与他订立盟约后撤兵。【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此题,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此句大意:贰师将军和左右商议:“打到了郁成,尚且不能攻下它,何况到大宛都城呢?”就带着部队撤退。往返花了两年,回到敦煌,士兵剩下不过十分之一二。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计”是“商议”的意思,且为“贰师将军与左右”的谓语,其后应断开,“至成都”意为“打到成都”,句意完整,应断开;“上不能举”意为“尚且不能攻下它”,句意完整,应断开;“乎”为语气词,用于句尾,结构完整;“往来二岁”句意为“往返两年”,句意完整,应断开;“至敦煌”结构同“至成都”,其后应断开,故本句断句为“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当然,若考生语感很好,依照“与左右”和“至敦煌士”可排除A、C,“王都”名词,“乎”在这里句末语气,排除D故选B。6.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我国旧时以人君即位的第一年为元年”表述错误,因为除此之外,还有改元的第一年也称为元年;“改元意味着更换了君主”也不正确,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也称为“改元”。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汉军已经消灭了许多匈奴兵,可以停战了,而邓光等人认为应攻打宛”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文句“汉亡浞野之兵二万余于匈奴……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可知,“汉朝在匈奴损失了浞野侯的士兵二万多人……于是就惩治了主张攻打大宛尤为不当的邓光等人”故“亡”依据文意,是汉军损失惨重;邓光等人是认为伐宛不便的人,并非主张攻宛。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此类试题,看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采分点:“业”,已经;“下”,攻下;“属”,类。(6)采分点:“遇”,对待;“罢兵”,撤兵;“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故时遇汉善之宛贵人者”,翻译时要体现出来。【点睛】“筛选文中的信息”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信息。综观近几年各地区高考试题可知,文言文阅读题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有两类:(5)传记类文本中表现人物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的信息,考查重点为文中所写人物的言行主张、性格特点与品德等。(6)非传记类文本中体现作者观点的信息,包括重要概念或知识的解释、文章的主旨句、作品中议论性或抒情性的观点句等。考查题型常为客观选择题,具体命题形式有三种:(5)从阅读文段中选取6个句子,任选3句组成一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6)从阅读文段中选取8个句子,每两个句子编为一组,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3)题干对文段中的传主形象或作者观点已做归纳,要求考生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一般来说,对于客观题,考生只须明确常见的出题陷阱,将题干信息与原文仔细比对,即可作出准确判断;而主观题除考查以上能力外,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难度会有所增大。二、解题攻略:(一)表现人物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的信息筛选。5.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5)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6)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6.传记类文章中筛选信息题的常见设题陷阱(5)所给语句不符合题干要求。传记类文章中传主的品格等往往是复杂的、多变的,但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却只是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往往把没有体现传主某种品格的语句也夹杂在了选项中,以迷惑考生。参考译文:李广利是中山人,他的妹妹李夫人有宠于皇上。太初元年,让李广利担任贰师将军,征发属国的六千骑兵和郡国中那些品行恶劣的少年好几万人去攻伐大宛,期望到贰师城夺取良马,所以叫他“贰师将军”。已经向西过了盐水,沿路的那些小国家各自坚守城堡,不肯供给汉军粮食,打又打不下来。能攻下来的就能得到粮食,不能攻下来的,只好几天就离开。等到达郁成,兵士只有几千人了,都饥饿疲乏。攻打郁成城,郁成城抵抗,汉军死伤的人很多。贰师将军和左右商议:“打到了郁成,尚且不能攻下它,何况到大宛都城呢?”就带着部队撤退。往返花了两年,回到敦煌,士兵剩下不过十分之一二。那年夏天,汉朝在匈奴损失了浞野侯的士兵二万多人。汉朝廷高级官员商议都希望调回攻打大宛的军队,专力对付匈奴。皇帝既已出兵讨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