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指导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A.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壁,而原核细胞不具有细胞壁B.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而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C.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含有核糖体,但真核细胞中的核糖体较小D.原核细胞的细胞膜比真核细胞的细胞膜更厚答案:B解析: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细胞核的存在。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而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的拟核区域。选项A错误,因为并非所有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如动物细胞。选项C错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的核糖体大小相近。选项D错误,原核细胞的细胞膜通常比真核细胞的细胞膜更薄。2、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以下哪项不属于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A.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答案:D解析: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和反思。选项D“得出结论”是探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并非基本环节,因为它是在收集和分析数据之后的一个步骤。其他选项A、B、C均为探究的基本环节。3、以下哪种生物分子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A.蛋白质B.糖类C.脂质D.水分答案:C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因此正确答案是C.脂质。虽然蛋白质也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题目中要求选择“主要成分”,所以脂质更为准确。4、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A.讲授法B.演示法C.实验法D.问答法答案:C解析:实验法是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因为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通过实验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和原理。因此,正确答案是C.实验法。其他选项虽然也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相较于实验法,它们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面效果较弱。5、以下哪种生物分类单位包含的物种数量最多?A.物种B.科C.界D.家答案:C解析: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包含的物种数量最多。因此,正确答案为C。6、以下哪项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A.脂质和蛋白质B.蛋白质和核酸C.核酸和糖类D.脂质和糖类答案:A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中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因此,正确答案为A。7、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以下哪项教学策略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A.直接传授知识,强调记忆B.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鼓励学生提出假设和进行验证C.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学习D.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操作答案:B解析:B选项的小组合作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A选项的直接传授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C选项的教学视频虽然可以提供知识,但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D选项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操作,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B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8、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以下哪项教学活动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A.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B.开展生物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C.重复讲解重点知识,强调记忆D.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答案:B解析:B选项的生物知识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A选项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C选项的重复讲解重点知识,强调记忆,虽然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但缺乏趣味性;D选项的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但相较于知识竞赛,其趣味性和参与度较低。因此,B选项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9、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A.讲授法B.案例分析法C.小组合作学习D.课堂讨论答案:C解析: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其他选项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虽然也有其教育价值,但不如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探究能力方面效果显著。10、在高中生物课程中,以下哪种生命现象属于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典型特征?A.细胞分裂B.细胞生长C.细胞形态变化D.细胞代谢答案:C解析: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表现出差异化的过程,导致形成不同的细胞类型。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是典型的特征,因为不同的细胞类型在形态上会有明显的区别。选项A、B、D分别是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细胞代谢,虽然这些过程在细胞分化中也有发生,但它们并不是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典型特征。11、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在子细胞中加倍B.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相同C.有丝分裂的结果是产生两个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细胞D.减数分裂仅发生在体细胞中答案:C解析:选项A错误,因为在有丝分裂结束时,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相同,并不会加倍。选项B错误,因为减数分裂导致的是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生殖细胞形成。选项C正确,有丝分裂确实会导致两个遗传上完全相同的子细胞的产生。选项D错误,减数分裂特指发生在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分裂方式。12、关于DNA复制的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DNA聚合酶可以在没有模板的情况下合成新的DNA链B.新合成的DNA链是从5’端向3’端延伸的C.复制过程中不需要任何类型的酶参与D.每个新合成的DNA分子完全由新合成的链组成答案:B解析:选项A错误,因为DNA聚合酶需要一个模板来指导新DNA链的合成。选项B正确,所有已知的DNA聚合酶都是从5’端向3’端合成新链。选项C错误,DNA复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酶和其他蛋白质因子的参与。选项D错误,根据半保留复制原理,每个新合成的DNA分子是由一条旧链和一条新链组成的。13、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以下哪项不属于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A.提出问题B.假设与预测C.收集数据D.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表达答案:C解析: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表达。收集数据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不属于基本环节之外的内容。因此,选项C是错误的。14、以下哪项不是高中生物课程内容的特点?A.知识性B.研究性C.实践性D.艺术性答案:D解析:高中生物课程内容的特点主要包括知识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知识性强调学生对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性强调学生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实践性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艺术性并不是高中生物课程内容的特点,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15、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关染色体的行为正确的是:A.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染色质开始螺旋化形成染色体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在有丝分裂的末期,染色体直接解旋成为染色质而无需通过其他变化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染色体数目已经减少到原来的一半答案:A解析:选项A是正确的。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染色质确实开始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可以被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染色体。选项B不正确,因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而不是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分离。选项C描述不准确,因为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会先到达两极,然后核膜重新形成,最后才解螺旋为染色质。选项D虽然描述了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情况,但这不是染色体行为的特异性特征,而且它并非一个完整的过程描述。16、关于光合作用的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光反应阶段需要光,而暗反应阶段不需要光B.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源于水分解C.暗反应阶段也称为卡尔文循环D.在光反应中,二氧化碳被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答案:D解析:选项D是错误的。光合作用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也叫作光独立反应或卡尔文循环)。在光反应中,光能被捕获,并用于产生ATP和NADPH,同时水分子分解产生氧气。二氧化碳的固定和转化成有机物发生在暗反应阶段,即卡尔文循环中,此过程不需要光直接参与,但依赖于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因此,选项D的说法不符合事实。17、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A.科学思维B.实践创新C.伦理道德D.文化传承答案:D解析: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思维、实践创新和伦理道德。文化传承虽然也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但不属于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正确答案是D。18、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A.讲授法B.案例分析法C.演示法D.问答法答案:B解析: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形成深刻的生物学概念。讲授法、演示法和问答法虽然也有助于教学,但它们不如案例分析法在培养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方面有效。因此,正确答案是B。19、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叶绿体B.氧气是光合作用的副产物C.碳反应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与D.光合作用只能在白天进行答案:D解析:选项D是错误的。虽然光合作用通常是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因为光反应需要光来产生ATP和NADPH,但碳反应(也称为Calvin循环)可以在没有光的情况下继续,只要细胞有足够的ATP和NADPH。此外,一些植物具备CAM(景天酸代谢)途径,允许它们在夜间固定二氧化碳。因此,并不是说光合作用只能在白天进行。20、关于DNA复制的描述,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DNA聚合酶可以双向合成新的DNA链B.在真核生物中,线性染色体的末端通过端粒酶延长C.复制叉前进的方向总是5’至3’D.原核生物的DNA复制只有一个起点答案:B解析:选项B是正确的。真核生物中的线性染色体确实面临复制时末端缩短的问题,这是因为线性DNA分子在每次复制时都会丢失一小段末端序列。为了补偿这种损失,真核生物使用一种特殊的酶——端粒酶,它能够添加特定的重复序列到染色体的末端,防止信息丢失并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选项A是不准确的,因为DNA聚合酶主要是单向合成新的DNA链;选项C是误导性的,因为复制叉可以在两个方向上移动,而新链合成总是5’至3’;选项D虽然是对许多原核生物来说是真的,但并不是所有原核生物都只具有一个复制起点。2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B.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进化论认为,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祖先答案:A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重要部分,但并非其全部。现代生物进化论还包括遗传学、系统发育学等多个方面,因此选项A错误。22、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细胞呼吸的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B.细胞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细胞呼吸的形式D.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是主要的能量来源答案:C解析: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形式,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乳酸或酒精。细胞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氧气在有氧呼吸中是主要的能量来源。因此,选项C正确。23、在植物细胞中,哪一种细胞器负责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并储存于有机分子中?A.线粒体B.叶绿体C.高尔基体D.内质网答案:B.叶绿体解析: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一些细菌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氧气和能量丰富的有机物质(如葡萄糖)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叶绿体中,叶绿体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能够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线粒体主要负责呼吸作用,高尔基体参与蛋白质的修饰和包装,而内质网则与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有关。24、关于DNA复制的特点,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DNA复制是一个半保留过程,每个新合成的DNA分子由一条旧链和一条新链组成。B.DNA复制不需要引物,可以直接从头开始合成新的DNA链。C.DNA聚合酶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合成新的DNA链。D.DNA复制只在细胞周期的G1期发生。答案:A.DNA复制是一个半保留过程,每个新合成的DNA分子由一条旧链和一条新链组成。解析:DNA复制遵循半保留复制的原则,即原有的DNA双螺旋结构解开后,每条单链作为模板指导新链的合成,最终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各含有一条原始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选项B不正确,因为在DNA复制过程中,需要RNA引物提供一个自由的3’–OH末端以启动DNA合成。选项C也不正确,因为DNA聚合酶只能在一个方向上合成新链,即5’到3’方向。最后,选项D错误,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周期的S期,而不是G1期。25、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光合作用”时,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A.传统的讲授法B.多媒体演示法C.实验操作法D.互动讨论法答案:C解析:实验操作法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环节,加深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传统的讲授法虽然系统全面,但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多媒体演示法虽然生动形象,但可能无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互动讨论法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引导能力,且不适合所有学生。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第一题简述DNA复制的过程,包括主要的酶和蛋白质的作用,并解释为什么DNA复制的准确性对生物体至关重要。答案:DNA复制是细胞分裂前的一个关键过程,它确保了每个新生成的细胞都能获得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起始、延伸和终止。起始阶段:复制从特定的起点开始,在原核生物中通常只有一个起点,而在真核生物中可能有多个。解旋酶(Helicase)解开双链DNA,形成两个单链模板。单链结合蛋白(SSBPs)稳定这些单链,防止它们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引物酶(Primase)合成一段RNA引物,为DNA聚合酶提供一个3’羟基末端,以便开始新的DNA链的合成。延伸阶段:DNA聚合酶III(在原核生物中)或类似的酶(在真核生物中)沿着母链添加脱氧核苷酸,遵循碱基配对规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合成新的互补链。随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以Okazaki片段的形式进行,而先导链则是连续合成的。DNA聚合酶I(在原核生物中)移除RNA引物并用DNA填补空缺。DNA连接酶将相邻的核苷酸之间的缺口封合,使新合成的DNA链完整无间断。终止阶段:当复制叉到达染色体的末端时,复制过程结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涉及到端粒酶来保护染色体末端不受侵蚀。解析:DNA复制的准确性对于维持物种的遗传稳定性极其重要。如果复制过程中出现错误,如碱基错配或其他类型的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功能的丧失或改变,进而引发疾病,甚至影响到后代的生存能力。因此,细胞发展出多种机制来保证复制的高保真度,例如:DNA聚合酶具有3’至5’外切核酸酶活性,能够校正错误的核苷酸插入。细胞内存在错配修复系统,可以在复制后识别并修正任何未被即时发现的错误。此外,还有其他修复途径如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等,用来应对更广泛的DNA损伤类型。综上所述,准确的DNA复制是生物体保持健康状态以及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基础。第二题:请简述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并举例说明。答案:探究式学习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生物现象和概念提出疑问,激发学习兴趣。设计假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可能的解释或假设。制定计划: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或观察计划,确保探究过程的科学性。收集证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分析与解释:帮助学生分析收集到的数据,验证假设是否成立。交流与分享:鼓励学生将探究结果与他人交流,共同讨论和反思。举例说明:例如,在教授“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设计假设:假设植物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制定计划:设计一个实验,使用暗室和有光的环境来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收集证据:在暗室和有光环境中分别种植植物,并记录生长情况。分析与解释: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发现植物在无光环境下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证实假设不成立。交流与分享: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共同总结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解析:探究式学习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与解释等步骤,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探究式学习法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概念和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述例子中,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还能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第一题材料分析题背景材料: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学生学习了关于细胞呼吸的两种主要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观察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有氧和无氧)的发酵过程,来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具体实验步骤如下:将等量的活性干酵母分别加入到两个装有等量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A和B中。锥形瓶A保持开放,以确保氧气充足;而锥形瓶B则用橡胶塞密封,并连接一个装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用于检测二氧化碳的产生。观察并记录两组实验中产生的气泡数量以及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请解释在上述实验中,为什么锥形瓶A和B会产生不同的现象?(6分)如果实验过程中,发现锥形瓶A中的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但产生了大量气泡,请分析可能的原因。(4分)假设你作为该实验的指导老师,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及其区别?(5分)参考答案与解析不同现象的解释(6分)在锥形瓶A中,由于保持开放,酵母菌能够获取充足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在此过程中,葡萄糖被完全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供酵母菌生命活动所需。因此,在锥形瓶A中,我们可以看到气泡(主要是二氧化碳)的产生,同时如果连接了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会变浑浊,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在锥形瓶B中,由于密封,缺乏氧气,酵母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即酒精发酵。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只被部分分解为乙醇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由于无氧呼吸的效率远低于有氧呼吸,所以产生的能量较少,但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气泡的产生,因为无氧呼吸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连接的澄清石灰水同样会因为二氧化碳的存在而变浑浊,不过程度可能不如A瓶明显。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4分)如果在锥形瓶A中,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但产生了大量气泡,这可能意味着实验环境或操作上出现了某些问题。一种可能是实验装置漏气,导致产生的二氧化碳未能充分与澄清石灰水接触,而是直接逸散到空气中。另一种可能是澄清石灰水已经失效或浓度不够,无法有效检测二氧化碳的存在。此外,也有可能是使用的葡萄糖溶液浓度过低,使得即使进行了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也不足以引起澄清石灰水显著的变化。教学策略(5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及其区别,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对比分析:通过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场所、产物和能量释放等方面的不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实验演示:除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可以增加更多类型的实验,如使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例如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实验,或者改变葡萄糖溶液的浓度,观察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多媒体辅助: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细胞呼吸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复杂的生化反应。讨论与交流: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促进思维碰撞,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实际应用: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酿酒、酸奶制作等,说明细胞呼吸原理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以上方法,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细胞呼吸的知识点,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第二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材料:某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正在讲解关于“细胞分裂”的内容。在讲解细胞分裂的三个阶段(有丝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后期)时,教师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胞在不同分裂阶段的图像,并配以简明的文字说明。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并提出以下问题:在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和染色体有什么区别?有丝分裂中期时,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为什么?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和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其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改进建议。答案:优点:该教师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了细胞分裂的图像,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能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足。教师在提问环节的问题可能较为简单,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度。改进建议:教师可以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提问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或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四、教学设计题(30分)请根据以下教学情境,设计一节关于“细胞的能量转换”的高中生物课教学方案。情境:某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对“细胞的能量转换”这一知识点理解较为困难,常常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混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