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过关检测B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广西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过关检测B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广西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过关检测B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广西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过关检测B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广西专版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过关检测B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其次单元过关检测(B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材料一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终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识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线,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气。80多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假如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我们要牢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宏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决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志向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成功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珍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长征成功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美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终成功的前奏曲”。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旁边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动身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心红军从动身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多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多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终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曾说:“遇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忱,被斯诺称为“最华蜜的中国人”。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须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吸取长征精神,就应当常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决“革命志向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呈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合起磅礴的中国力气。(摘自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气》)材料二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扬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英雄,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扬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阔的民众怎会如此快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很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起先。(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线。B.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都对长征赐予了最高的评价。C.长征的宏大成功,是由多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恒久牢记于心。D.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今日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答案:A解析:B项,“都”范围扩大,“最高的评价”不合文意,原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人对长征的正面解读;C项,我们要牢记长征不只是因为长征牺牲了多数的红军官兵;D项,“今日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无中生有。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征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周恩来身患癌症期间与病魔相搏就是典型的例证。B.长征精神展示的志向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珍贵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C.长征精神是多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成的。D.作为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的长征精神,即使在沐浴着杏花春雨的今日仍要读懂、吸取和弘扬。答案:B解析:B项,被称作“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的是长征而不是长征精神。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1935年10月,毛泽东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安排的彻底破产。B.长征路上,一个个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故事让人们相识到红军真实的一面,以至于沿途不断有各族同胞跟随红军,加入长征的队伍。C.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毅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终取得了成功,创建了人间奇迹。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合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成功的重要条件。答案:D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宣扬队和播种机,D项侧重概括的是长征成功的重要条件,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A项支撑“是宣言书”的观点,B项支撑“是宣扬队”的观点,C项支撑“是宣言书”的观点。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长征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参考答案: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历时十二个月,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余里行军,纵横十一个省,开启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宏大壮举(“宏大行军”“宏大奇迹”亦可)。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参考答案:①首先以周恩来病重期间的故事引出对长征的评述,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分析论述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②然后分析长征精神的世界影响,并从三个方面论述长征精神的主要特征;③最终指出在当今时代只有吸取长征精神,才能在新的长征中取得更辉煌的业绩。(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老杨同志赵树理过了阴历八月十五日,正是收秋时候,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被安排到第六区来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老杨同志叫区农会给他介绍一个比较进步的村,区农会常听章工作员说阎家山是模范村①,就把他介绍到阎家山去。老杨同志吃了早饭起程,天不晌午就到了阎家山。他一进村公所,正遇着广聚跟小元下棋。他们两个因为一步棋争起来,就没有望见老杨同志进去。老杨同志等了一会儿,还没有人跟他搭话,他就在这争吵中问道:“哪一位是村长?”广聚跟小元抬头一看,见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村长广聚以为他是哪村派来的送信的,就懒洋洋地问道:“哪村来的?”老杨同志答道:“县里。”广聚仍问道:“到这里干什么?”小元棋快输了,在一边催道:“快走棋嘛!”老杨同志有些不耐烦,便道:“你们忙得很!等一会儿闲了再说吧!”说了把背包往台阶上一丢,坐在上面休息。广聚见他的话头有点不对,也就停住了棋,凑过来搭话。老杨同志也看出他是村长,却又有意问了一句:“村长哪里去了?”他红着脸答过话,老杨同志才把介绍信给他,信上写的是:“兹有县农会杨主席,前往阎家山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请予接洽是荷……”广聚看过了信,把老杨同志让到里屋,说了几句客气话,便要请老杨同志到自己家里吃饭。老杨同志道:“还是兑些米到老百姓家里吃吧。”广聚还要讲俗套,老杨同志道:“这是制度,不能随意破坏!”广聚见他土眉土眼,说话却又那么不随和,一时想不出该怎么应付,便道:“好吧,你且歇歇,我给你出去看看!”说了就出了公所去找恒元。恒元道:“前几天听喜富说有这么个人。这人你可小看不得!听喜富说,有些事情县长还得跟他商议着办。”广聚道:“是是是!你一说我想起来了。那一次在县里开会,探讨丈地问题那一天,县干部先开了个会,仿佛有他,穿的是蓝衣服,眉眼就是那样。”恒元道:“去吧!好好应酬,不要冲撞着他!”广聚走出门来又返回去问道:“我请他到家吃饭,他不愿,他叫给他找个老百姓家去吃,怎么办?”恒元不耐烦了,发话道:“那有什么难办?他要那么执拗,就把他派到个最穷的家——像老槐树底老秦家,两顿糠吃过来,你怕他不再找你想方法啦?”广聚道:“老槐树底那些人跟咱们都不对,不怕他说坏话?”恒元道:“你就不看人?老秦见了生人敢放个屁?每次吃了饭你就把他款待回公所,有什么事?”广聚回去就把饭派到老秦家。阎家山没有行过这种制度,老秦一来不懂这种管饭只是替做一做,将来还要领米,还以为跟派差派款一样;二来也不知道家常饭就行了,还以为衙门来的人确定得吃好的。他既是这样想,就把事情弄大了,到东家借盐,到西家借面,老两口忙了一大会儿,才算做了两三碗汤面条。晌午,老杨同志到老秦家去吃饭,见小砂锅里是面条,大锅里的饭还没有揭开,一看就知道是把自己当客人待。老秦舀了一碗汤面条,毕恭毕敬双手捧给老杨同志道:“吃吧,先生!到咱这穷人家吃不上什么好的,喝口汤吧!”他越客气,老杨同志越觉着不舒适,一边接一边道:“我自己舀!唉,老人家!咱们吃一锅饭就对了,为什么还要另做饭?”老秦老婆道:“好先生!啥也没有,只是一口汤!要是前几年,这饭就端不出来!这几年把地押了,啥也讲不起了!”老杨同志听她说押了地,刚要问她押给谁,老秦先向老婆喝道:“你这老不死,不知道你那一张疯嘴该说什么!可憋不死你!你还记得啥?还记得啥?”老杨同志猜着老秦是怕她说的有阻碍,也就不再追问。老秦见老婆不说话了,因为怕再引起话来,也就不再说了。小福也回来了,问道:“爹!这是哪村的客?”老秦道:“县里的先生!”老杨同志道:“不要这样称呼吧!哪里是什么‘先生’!我姓杨,是农救会的。你们叫我个‘杨同志’或者‘老杨’都好!”老秦老婆见孩子也回来了,便揭开大锅开了饭。老杨同志第一碗饭吃完,不等老秦望见,就走到大锅边,一边舀饭一边说:“我也吃吃这饭,这饭好吃!”老两口抓紧一齐放下碗来款待,老杨同志已把山药蛋、南瓜舀到碗里。老秦客气了一会儿,也就罢了。小顺来找小福割谷,一进门碰上老杨同志,彼此问询了一下,就向老秦道:“老叔!人家别人的谷都打了,我爹病着,连谷也割不起来,后晌叫你小福给俺割吧?”老秦道:“吃了饭还要打谷!”小顺道:“那我也能帮忙,打下你的来,迟一点去割我的也可以!”老杨同志问道:“你们这里收秋还是各顾各?农救会也没有组织过互助小组?”小顺道:“收秋可不就是各顾各吧?老农会还管这些事啦?”老杨同志道:“那你们这里的农会都管些什么事?”小顺道:“咱不知道。”老杨同志自语道:“模范村!这算什么模范?”老秦家五岁的小女孩听见“模范”二字,就想起小顺教她的几句歌来,便顺口念道:“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选自《李有才板话》,有删改)注①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依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贪污盗窃,假公济私,欺压群众,却尽然骗取了“模范村”荣誉。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刚到村公所的老杨对广聚等人的官僚主义作风很是看不惯。广聚等人在老杨那儿碰了钉子,便去找恒元商议对策,这是老杨同志和恒元的第一次正面交锋。B.文章开头章工作员说阎家山是“模范村”,结尾老杨同志质疑“这算什么模范”,说明老杨同志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感。C.老秦家为了款待老杨,不得不“到东家借盐,到西家借面”,最终才做出两三碗汤面条,示意了农夫生活的贫困程度之深。D.老秦胆小怕事,担忧闯祸。他对初到家里的干部老杨毕恭毕敬,当听到自己老婆说出押地的事后,特别愤怒,急得对她喝骂了起来。答案:A解析:A项,老杨同志和恒元的交锋是通过广聚绽开的,二人没有见面,不是正面交锋。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借助第三人称,描写了广聚等人看到老杨同志的穿着装扮后的反应,说明广聚之流以貌取人。B.文章在刻画广聚这个人物形象时,对其进行了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微环节描写,如“懒洋洋地问道”“让到里屋,说了几句客气话”等,表现了他身上的官僚习气。C.老杨同志与老秦夫妇对彼此的关系称“咱们”,让小福叫自己“杨同志”或“老杨”,与他见到广聚、小元时的看法形成了对比,示意了老杨同志的阶级立场。D.本文写了村公所、老秦家两个场面,以老杨同志的行踪一线贯之,使文章浑然一体。答案:B解析:“进行了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微环节描写”错,没有心理描写。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杨同志的形象特点。(4分)参考答案:①生活俭朴。广聚看到老杨的穿着装扮认为是别村来送信的农夫。②工作深化。他情愿到农夫家中去,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想法。③平易近人。和老百姓谈话不强调自己的身份,和一般百姓一起吃饭,没有半点儿的架子。④坚持原则,立场坚决。初到阎家山,他对广聚和小元的官僚主义作风特别不满,在广聚献殷勤时不接受他的私人邀请等。9.请结合《小二黑结婚》(节选)和《老杨同志》两篇文章,分析赵树理的作品在语言方面的特点。(6分)参考答案:①多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小说人物语言是农村的方言,并且描写特定区域民俗事象,质朴、平易,浅显易懂,充溢生活气息。②生动活泼,轻松幽默。叙述语言生动好玩,如“她吃完了饭,换上新衣服、新首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了几件首饰”,生动描写了一个不合时宜的爱美的女性形象。再如“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轻松幽默地表现出当时的不公允现象,表现出了群众的机灵与乐观。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行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以此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行。夫以实困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韩氏之兵非减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节选自《战国策·韩一》,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B.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C.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D.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答案:A解析:句中“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是句式相同的句子,因此断句时应为“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据此解除B、C两项。“也”在句中为句末语气词,同时“己”是动词“救”的宾语,应在“也”后断句,据此解除D项。故选A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名都,大城市。都,一般泛指大城镇。周时各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B.四境,引申为举国上下,与“起视四境”(《过秦论》)中“四境”所指相同。C.“绝和于秦”中“绝”的意思是“断绝”,与“绝江河”(《师说》)中“绝”的意思不同。D.弊邑,指偏僻的小城镇;文中是对他国或对方诞生出守之地的称呼,含轻视意。答案:D解析:“文中是对他国或对方诞生出守之地的称呼,含轻视意”说法不当,应是对自己的国家以及诞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韩两国交战,公仲朋劝谏韩王说,楚国不行靠,应与秦国讲和,一起攻打楚国,认为这是以一换二的计策,韩王特别赞成。B.楚王得知公仲朋到秦国去讲和,就告知了陈轸。陈轸建议在全国实行戒严,同时去救援韩国,于是韩国就没再与秦国联兵。C.楚国使者对韩王说,楚国已经全国动员起来,将对韩国不惜牺牲一切地进行帮助。韩王听后特别兴奋,便停止公仲朋使秦。D.韩王没有听从公仲朋的建议,停止与秦国讲和后,秦国大怒,发兵与韩国交战于岸门。楚国的救兵不到,最终导致韩国大败。答案:B解析:B项,“于是韩国就没再与秦国联兵”说法不当,依据文中“必不为雁行以来”包含假设的意思,选项说成了确定语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以实困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2)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参考答案:(1)以行动围困我们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2)军队被秦国俘获,谋略被楚国嘲讽,是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接受公仲朋的计策啊。14.你认为韩国失败的缘由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失去了楚国这一盟国;未派使者与秦国讲和,导致秦国发兵于韩国。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实力。依据“楚国的救兵不到,韩国大败”可概括出“失去了楚国这一盟国”;依据“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可概括出“未派使者与秦国讲和,导致秦国发兵于韩国”。参考译文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朋对韩王说:“盟国不能依靠。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运用这以一换二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就为公仲朋出行做打算,将到西方同秦国讲和。楚王听此消息,大为生气,(立刻)召见陈轸并告知他这件事。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的一座大城市,这就有了武备,秦、韩两国合兵向南,这是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现在已经实现了,楚国必定会被进攻。大王要听从我的看法,在全国范围内调集军队,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礼品,使韩国信任大王是在救它。韩国假如不能听从我们,(也)确定会感谢大王,绝不会联兵而来。这样秦、韩两国不和,秦兵虽然来到,楚国不会遭遇大的损失。韩国假如能够听从我们,同秦国决裂,秦国必定大怒,因而痛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确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确定不尊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乏累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楚王特别兴奋,便在全国范围内调集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礼品。(让使者)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为所欲为地应付秦国,敝国为韩国将不惜牺牲一切地进行帮助。”韩王特别兴奋,便停止公仲朋使秦。公仲朋说:“不行。以行动围困我们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确定会被天下人嘲讽。何况楚、韩两国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预先约定共谋攻打秦国的。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这才发兵声言援救韩国的,这确定是陈轸的阴谋。况且大王已经派人通知秦国了,如今使者不去,这是欺瞒秦国。忽视强秦的灾祸,却听信楚国谋臣的话,大王确定要懊悔的。”韩王不听从,就同秦国停止讲和。秦国果真大怒,发兵与韩国交战于岸门,楚国的救兵不到,韩国大败。韩国的军队并不弱小,人民并不愚昧,军队被秦国俘获,谋略被楚国嘲讽,是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接受公仲朋的计策啊。(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5~16题。满江红·千古东流范成大清江①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击楫誓②,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③。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注①清江:代指赣江。②击楫誓:东晋祖逖率兵北伐,渡江时曾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③休拊髀,都生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大腿)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名不建,是以悲耳。’”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落笔先写赣江水流风高浪急,赣江之水滚滚东流,巨大的波涛如席卷地,翻滚的浪花如同涌起的重重叠叠的高大房屋。B.“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两句,表达出大禹临阵对敌的威猛坚韧,舟行之速,快如飞梭,疾如闪电。C.“炎天”指南方,“冰海”指北方,这里既指词人当年北上出访,现在南下被贬地方官,也暗指当年功名可望,而此时无路请缨的情形。D.整首词给人以汹涌澎湃之感,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颇见英雄本色,抒发出词人胸中的万丈豪情。答案:B解析:“表达出大禹临阵对敌的威猛坚韧”错,“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意为:恰似当年追想着大禹的业绩横渡黄河一样,船行神速快如飞梭。不是“大禹临阵威猛”。16.本词上片写景壮阔,意气洋洋,潇洒风流,下片是如何表达报国无路和志向成空的情怀的?(6分)参考答案:(1)用典,下片起首四句用祖逖击楫和刘备抚髀感叹的典故表达自己满腔的爱国热忱和收复失地的希望都已化为烟云的悲伤。(2)衬托,似乐实悲,“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行为豪纵,吃着簇新的菜蔬美味,听着奇妙的音乐,何等的惬怀。这些话看似旷达不羁,实则悲恸难抑,他把报国无路和志向成空的失意都化作一腔激愤,貌似豪爽,实为悲伤。解析:“如何表达”即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击楫誓,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依据注释,可以看出是运用典故;后面几句写喝酒,事实上是反面衬托志向不能实现的悲伤。(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这11个字。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分别从侧面衬托和正面描写的角度刻画了周瑜担当三军统帅时年轻有为、踌躇满志的形象。

(3)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假如人有了怀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

答案:(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我其次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摩挲大地。在刺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爽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①。周庄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然而河上有桥,石桥奇妙地将古镇连缀为一体。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闲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耀,②,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炫目的花纹……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拂过。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态,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井”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在追捕的差役到来之前,道悦和尚就留下“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安稳而逝。B.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C.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具有极强的乡土气息,“土味”的语言使得人物形象特性显明。D.有几个“慈爱”的老板到小菜场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答案:C解析:文本中的引号和C项中的引号都表示着重强调。A项,表示干脆引用;B项,表示特别含义;D项,表示讽刺或否定。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要求:运用比方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每处不超过20字。(4分)答案示例:①像是一幅色调对比剧烈的版画②如同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古镇的路边、屋脊、树梢、河边的石阶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①原句四个地点状语单独成句,并且后置,起强调作用,更能表现出积雪到处都是的意思;②原句先总写到处可以看到积雪,然后从下到上、由近及远全面描绘出雪到处都是的景象,层次感更加明显;③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