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材料二: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B.乡村景观城市化,建筑西洋化,一味地克隆复制,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C.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D.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因此环境、生活改变了,习俗、文化也随之改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B.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流失严重,就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C.中国大多数农民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D.在中国乡村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其他人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A.科学布局乡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B.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C.对于农村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避免给村民带来危险,可以进行维修或拆除。D.中国农民聚村而居,农忙时节有时需要相互帮助,设置农场不能距离住宅太远。4.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写下面图表中序号所指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近日某城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II崖柏王卫民①不知是风或是一场山洪,把柏树的种子落在了崖缝中,总有几粒发芽了。从柏树种子发芽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的另一种命运,也有了另一个名字叫“崖柏”。林子里的幼苗有树荫庇护,不被暴晒;有大树挡风,不被摧残。崖柏从幼苗时起,纤细的根须就只能在崖石上寻找那层风化成粉末的崖土,多少年才能伸出一小截根须。要活着,就得从自身细小的生命里分泌出一种物质,利用这种物质分解了坚硬的崖石,一丝一丝地把根扎进去。崖柏吸收夜里凝成的一个露珠、迎着从山谷涌动的雾岚,用每片树叶把仅有的那一点儿水挽留住。②狂风从崖畔刮过,多少年才长出的枝叶被风撅了、身子扭了,斜着头、歪着腿。但是,倔强的崖柏知道长成自己是多么不容易,一旦失去生命的自信与力量,就会被风从根拔起,在空中连呼喊都来不及,就摔到崖下,粉身碎骨。崖柏没有气馁,紧贴崖石,须根扎进石头缝里,缩着身子、埋下头,因而,叶子永远长不大。风和日丽时,崖柏又慢慢抬起了头,被折断了树枝的伤口在流血、在流泪,一滴又一滴。更可怕的是冬天,本来崖畔就招风,寒流在第一场霜冻准时袭来,滴血、流泪的伤口又遭摧残,但崖柏不能在这时睡去,更不能自己沉沦,便把血和泪凝结在伤口上,抵御严寒侵袭;日子久了,伤口结痂、血泪成脂,又能抵御病虫的入侵了。一次次的摧残、一次次的命悬一线,在一片枯黄的万木霜天,那一丛丛、一簇簇的苍翠就是崖柏坚韧顽强、经受考验的生命彰显。③沧海变桑田,阡陌走来的新人换旧人。人类对崖柏突然生出的钟爱,让崖柏有些猝不及防、受宠若惊,惊悚得连一滴泪水也来不及流出,就被送到了市场。千年崖柏,从此有了不同的命运,手串儿、脖串儿……本来粗糙的崖柏被雕琢得油光滑亮,被肉乎乎的手捻着、抚着、摩挲着,逢人就把崖柏饰品给人看,再补一句“猜猜能值多少钱?”④近日远方一朋友要来,并说有贵重礼品送我。他来了,我虽没有箪食壶浆相迎,好在书房里有陈年的好茶,品茗,海聊。聊到兴头,他打开一个包装盒,一层又一层珍重地包着,打开最后一层黄缎,原来是一只奔跑状的小动物,似马非马,打磨得油光滑亮。友问曰:“何如?”我只能作惊讶、贵重状:“好东西!”并撮着嘴连连“啧啧”。友悦甚:“算你识货。”说话间,他拿在手上,指指画画说这是一头鹿,只是鹿角部分短了点儿。他在手上一抚弄,转过鹿身对我说,你看这一双鹿眼多么传神!这头鹿如果要价3万元,光这一对鹿眼就值2万元。朋友之间,天南海北地吹得多了,尽他吹,我只笑不语。到末了,说他咬咬牙还是出了3万元。我这回当真了:3万元买一块树根疙瘩,值吗?不由我睁大了眼睛。友看出我的质疑:“再瞅瞅这是啥木,你就会知道价钱的。”⑤我有些漫不经心地回答说,不是山枣木疙瘩就是一个槐树根。朋友大失所望,受到侮辱一般,带着委屈的样子说:“天呐,我千里迢迢给你送一个槐树根,耻辱啊!”他有些激动地强把鹿塞到我手上说,再细看看。我把眼睛凑近了,仍看不出有什么特殊,嗫嚅着不知该怎么回答。“崖柏,这是千年崖柏……”他还在激动。⑥他不说,我还真感觉不出来什么,经他这么低声一吼,我才觉得手中的鹿确实有些分量,沉甸甸地。淡淡的柏木香带着岁月的问候,在萦绕、浸润,小小的书房里一下子有了一种特殊的气味,书柜、书桌突然成了长着柏树的千山万壑,我俩在柏林中追赶着那一只小鹿,追啊追。朋友走了,留下了用千年崖柏做成的小鹿。⑦从此它就有了名字:“柏木小鹿”。每往书桌前一坐,柏木小鹿就在我眼前睁着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甚或有些顽皮样,修长的身骨、生风扬尘的四蹄,昂着头,眼睛挪向远方,把我弄得有些心神不宁和忐忑。⑧书案上,柏木小鹿跃跃欲试,那一双期待原野的眼睛眨也不眨一下,似乎在憎恨我,倔强地扭过头。我不认为它只是一只崖柏小鹿,它更是秦岭的精灵,它要对我讲述森林的故事,讲猎人的土铳被收缴了,却有端着快枪或下电网的人。幽幽的香气在这时候更加醉人,我才醒悟它曾是一棵树,只不过和其它树形状不同。⑨柏木小鹿被我移到窗口,把头向着窗外,我感觉到它的四蹄就要腾空,并引吭鸣叫,与远山回应。沉沉夜幕下,高山丛林中有它的同伴,那嗷嗷的声声呼唤,把我的心都揪碎了,是它的兄妹还是情侣?“去吧,去吧,你我就这几天的缘分。”它似乎猛地一跃,犹如在大山中越涧跨壑一般矫健,消失在远方。我摆一摆手,鼻子有些酸。⑩去吧,是牲灵,原野就是你的;是精灵,悬崖峭壁就是你的,那里适者生存的森林法则会亘古不变。去吧,只有蹉跎与峥嵘才能成为崖柏。⑪我轻轻地放下窗帘。(选自《山西日报》2022年3月25日,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两段交代了崖柏生存的艰辛,从“伤口结痂”“血泪成脂”等可以看出崖柏的坚韧顽强,表现了作者对崖柏的同情与礼赞。B.朋友向“我”展示礼品时,“我”虽不知其价值,却依然“作惊讶、贵重状”“撮着嘴连连‘啧啧’”,客套中表现了“我”对朋友的尊重。C.人们突然生出的对崖柏的钟爱,源于崖柏的“千年”身份。对崖柏的“抚着”“摩挲”,就是对历经苦难的生命的同情,对顽强精神的认可。D.文末“我”将“柏木小鹿”放归自然,是因为它“把我弄的有些心神不宁和忐忑”,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浓墨重彩描写崖柏艰辛而漫长的成长过程,在结构上为下文写崖柏成为人们钟爱的对象做好铺垫。B.“我”喜爱小鹿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但它在“我”的眼里又是倔强的、憎恨“我”的,这些情感两相对比,促成了“我”将“柏木小鹿”放归。C.全文以“崖柏”为核心,以崖柏的经历为线索,依次写了:成长的艰辛——成为送人的礼物——“柏木小鹿”被放归。内容丰富,散而不乱。D.将崖柏人格化,是本文的突出特色。赋予崖柏人的思想与情感,使得文章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容易引发读者对崖柏命运的关切。8.请简要说明第⑨段中作者“鼻子有些酸”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本文可以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文言文阅读穆帝永和四年秋八月,会稽王司马昱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权,欲以抗桓温;由是与温浸相疑贰。浩以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擢为护军将军,以为羽翼。羲之以为内外协和,然后国家可安,劝浩不宜与温构隙,浩不从。六年春正月,朝廷闻中原大乱,复谋进取。己丑,以殷浩都督五州诸军事。八年春正月,尚书左丞孔严言于殷浩曰:“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感也。”浩不从。浩上疏请北出许、洛,诏许之。殷浩之北伐也,中军将军王羲之以书止之,不听。既而无功,复谋再举。八月,羲之遗浩书曰:“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此愚智所不解也。”九年秋九月,平北将军姚襄屯历阳,以燕、秦方强,未有北伐之志,乃夹淮广兴屯田,训厉将士。殷浩在寿春,恶其强盛,囚襄诸弟,屡遣刺客刺之。魏憬子弟数往来寿春,襄益疑惧,遣参军权翼使于浩。浩曰:“身与姚平北共为王臣,休戚同之。平北每举动自专,甚失辅车之理,岂所望也。”翼曰:“平北英姿绝世,拥兵数万而远归晋室者,以朝廷有道、宰辅明哲故也。”浩曰:“平北姿性豪迈,生杀自由,又纵小人掠夺吾马,王臣之体,固若是乎?”翼曰:“平北归命圣朝,岂肯妄杀无辜。奸宄之人,亦王法所不容也,杀之何害!”浩曰:“然则掠马何也?”翼曰:“将军谓平北雄武难制,终将讨之,故取马欲以自卫耳。”浩笑曰:“何至是也。”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朝廷不得已,免浩为庶人。(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感也B.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感也C.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感也D.比来众情/良可寒心/不知使君当何/以镇之/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恐难以义感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浩不宜与温构隙”和“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两句中的“隙”字意思相同。B.“王羲之以书止之”和“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两句中的“以”字意思相同。C.“宇宙虽广,自容何所”和“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两句中的“虽”字意思相同。D.“身与姚平北共为王臣,休戚同之”和“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两句中的“戚”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昱因为殷浩久负盛名,便拉拢他为心腹骨干,让他参与总揽朝廷大权,想以此来与桓温抗衡,由此殷浩与桓温就产生了矛盾。B.永和八年八月殷浩图谋第二次北伐,中军将军王羲之写信劝止他,殷浩没有听从王羲之的建议。C.驻军历阳的姚襄因前燕、前秦实力强盛,就在淮河两岸训练士兵,而殷浩厌恶姚襄军队的强大,就囚禁了姚襄的弟弟们,并派刺客去行刺姚襄。D.面对殷浩的责备,姚襄的参军权翼解释,姚襄拥有数万人的军队却归顺朝廷,就是因为朝廷有道、辅政大臣贤明,同时姚襄也绝对不会滥杀无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浩以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擢为护军将军,以为羽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王羲之多次劝说殷浩,其立场角度有哪些,请根据原文进行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老马(其一)姚合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马诗(其二十三)李贺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歌整体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姚诗中的“老马”和李诗的“肉马”都是作者自身命运的写照。B.姚诗中老马“惆怅”的最直接原因是秋雨打湿了东郊路面,很难再像以前那样自由驰骋了。C.李诗“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分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做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D.李诗“厩中皆肉马”结构上紧扣诗题,内容上用调侃的语气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汉武帝,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16.两首诗都以马为中心意象,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名篇名句默写(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是苏洵讽谏北宋王朝要吸取历史教训,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警告“,”,不肯引以为鉴,就要重蹈覆辙。(2)《笑傲江湖》第七回描写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明月当空,树影在地。”《琵琶行》中与之运用相同手法表现演奏技巧高超的是“,”两句。(3)“雪”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描写对象。有时描写的是严寒景象,如“”(至少四字);有时则用来比喻江水浪花之类,如“”(至少五字)。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语言文字运用Ⅰ如果说孙权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那是夸大其词了。他不玩单挑,他选择组团打虎,稳当!队友出了多大力,史官估计没敢着墨吧。不过就此说他打虎,对他也不公平,毕竟直面猛虎,担得起“勇敢”二字。总的来说,他只能算半个“打虎英雄”吧,偶像的形象不够饱满。苏轼用“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样的词句描述他,显得很突兀,可能另有深意。“孙郎射虎”,乍听上去“气吞万里如虎”,真正的孙权绝非如此。曹魏面前他畏首畏尾,蜷缩得鹌鹑一样;蜀汉跟前他称兄弟,姿态需要多低摆多低,身段要多灵活有多灵活。总的来说,孙郎二分项羽,三分刘邦,五分勾践,是一个了不起的领导,但没有的偶像形象。几个合肥战役的回合中,不但他留下了“孙十万”的“佳话”,面对年少的魏明帝,还留下临阵退缩的“美誉”。所以我认为他的形象跟苏轼词里描写的气势不太合。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文字运用II《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叶朗教授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它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悲剧性不单在,也并不只在于四大家族衰亡的悲剧,还在于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其核心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追求人性解放。汤显祖讲的“情”一方面和“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相对立。他认为“情”是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第三个层面,是它处处渗透着作家对整个人生深刻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宇宙是无限的。与此相联系的,是人的命运。《红楼梦》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它像一声悠长的叹息,使小说弥漫着浓郁的诗意。21.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国哲学中的“空”不是“万境归空(空白虚无)”,而是“空(万物的源泉)纳万境”。B.曹雪芹的世界观(体现在贾宝玉身上)是把“有情之天下”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热烈鼓掌)D.他用稚嫩的笔体写下:《红楼梦》真是一部“千红一枯(窟)”的伟大悲剧。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很讨厌形式主义,觉得它是“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特别希望生活具有某种仪式感,为某个仪式“轰轰烈烈的形式”“光鲜亮丽的外表”兴奋不已,并认为它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对于“形式”,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A3.D4.①对比;②聚村而居;③合作;④继承5.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③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④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研读文本,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4)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1.D.“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表述绝对,材料二原文是“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故答案为:D。2.A.正确。B.“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C.“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
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说明这是载假设的情况下出现的结果。
故答案为:A。3.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可知,“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指的是: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D.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可知,“中国农民聚村而居”属于传统的居住方式,不是“合村并居”的模式,所以“农忙时节有时需要相互帮助,设置农场不能距离住宅太远”不是积极有效的举措。
故答案为: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有四段,第一段,先说中国乡下的居住情况,再说美国乡下的居住情况,指出两种居住情况的不同之处,“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从而揭示中美乡村的差异,这是对比论证,故第一空填“对比论证”;
在对比中,强调“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突出中国乡村“聚村而居”的特点,故第二空填“聚村而居”;
第二段,“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下文从四个角度分析原因。“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强调“合作”,故第三空填“合作”;
“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强调“继承”,故第四空填“继承”。
故答案为:①对比;②聚村而居;③合作;④继承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可知,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结合材料一“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可知,要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
结合材料一“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可知,要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
结合“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可知,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故答案为: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③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④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答案】6.C7.B8.①对“柏木小鹿”放归的不舍;②对“柏木小鹿”回归自然的欣慰;③对崖柏曲折经历的同情;④对崖柏坚韧顽强精神的感动。9.①欣赏自然。自然中有如同“柏木小鹿”一样的姿态之美,也有如同崖柏一样的生命坚韧顽强的精神之美,我们要学会欣赏这些美。②保护自然。虽然国家已经出台各种环保法令,但“端着快枪或下电网的人”依然存在,保护自然依然任重而道远。③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界适者生存的森林法则。【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6.C.“源于崖柏的‘千年’身份……就是对历经苦难的生命的同情,对顽强精神的认可”错误,结合“人类对崖柏突然生出的钟爱,让崖柏有些猝不及防、受宠若惊,惊悚得连一滴泪水也来不及流出,就被送到了市场……本来粗糙的崖柏被雕琢得油光滑亮,被肉乎乎的手捻着、抚着、摩挲着,逢人就把崖柏饰品给人看,再补一句‘猜猜能值多少钱?’”可知人类突然的钟爱,更多的是对其商品价值的追求,而“抚着”“摩挲”是为了出卖崖柏雕琢的过程。故答案为:C。7.B.“这些情感两相对比”错误,我喜爱小鹿天真无邪,顽皮可爱;正是源于喜爱,就从小鹿的角度思考觉得小鹿渴望自由,从而小鹿在我的眼里又是倔强的,憎恨我的。这两种情感都是从“我”身上发出的源于爱的不同呈现,不构成对比。故答案为: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的能力。
“我摆一摆手,鼻子有些酸”,“我”是那样的喜欢小鹿,对于它的离去,终是舍不得的。表达对“柏木小鹿”放归的不舍;虽然不舍,但能让来自大自然的精灵又回归自然,也是一种欣慰,“鼻子有些酸”,有对“柏木小鹿”回归自然的欣慰;小鹿是崖柏雕成的,本身就是崖柏,“它更是秦岭的精灵……我感觉到它的四蹄就要腾空,并引吭鸣叫,与远山回应……那嗷嗷的声声呼唤,把我的心都揪碎了”,曾经的崖柏“紧贴崖石,须根扎进石头缝里,缩着身子、埋下头……把血和泪凝结在伤口上,抵御严寒侵袭……一次次的摧残、一次次的命悬一线,在一片枯黄的万木霜天,那一丛丛、一簇簇的苍翠就是崖柏坚韧顽强、经受考验的生命彰显”,历经苦难,放归小鹿就是放归崖柏,“鼻子有些酸”有对崖柏曲折经历的同情;“去吧,是牲灵,原野就是你的……那里适者生存的森林法则会亘古不变。去吧,只有蹉跎与峥嵘才能成为崖柏”这是对崖柏的理解与尊重,放归小鹿,“鼻子有些酸”,有对崖柏坚韧顽强精神的感动。故答案为:①对“柏木小鹿”放归的不舍;②对“柏木小鹿”回归自然的欣慰;③对崖柏曲折经历的同情;④对崖柏坚韧顽强精神的感动。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主题的能力。
“崖柏从幼苗时起,纤细的根须就只能在崖石上寻找那层风化成粉末的崖土,多少年才能伸出一小截根须。要活着,就得从自身细小的生命里分泌出一种物质,利用这种物质分解了坚硬的崖石,一丝一丝地把根扎进去……把血和泪凝结在伤口上,抵御严寒侵袭;日子久了,伤口结痂、血泪成脂,又能抵御病虫的入侵了。一次次的摧残、一次次的命悬一线,在一片枯黄的万木霜天,那一丛丛、一簇簇的苍翠就是崖柏坚韧顽强、经受考验的生命彰显”,这是崖柏生命坚韧顽强的精神之美;“修长的身骨、生风扬尘的四蹄,昂着头,眼睛挪向远方”这是“柏木小鹿”的姿态之美。自然中有如此之美的事物还有很多,这就启示我们要学会欣赏这些美,欣赏自然。“猎人的土铳被收缴了,却有端着快枪或下电网的人”,虽然国家已经出台各种环保法令,但“端着快枪或下电网的人”依然存在,保护自然依然任重而道远。这启示我们,要保护自然。“去吧,是牲灵,原野就是你的;是精灵,悬崖峭壁就是你的,那里适者生存的森林法则会亘古不变。去吧,只有蹉跎与峥嵘才能成为崖柏”,放归小鹿,不只是敬畏崖柏,更是敬畏自然界适者生存的森林法则。这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
故答案为:①欣赏自然。自然中有如同“柏木小鹿”一样的姿态之美,也有如同崖柏一样的生命坚韧顽强的精神之美,我们要学会欣赏这些美。②保护自然。虽然国家已经出台各种环保法令,但“端着快枪或下电网的人”依然存在,保护自然依然任重而道远。③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界适者生存的森林法则。【答案】10.B11.D12.B13.①殷浩因为前任江州刺史王義之平素享有美名,便提拔王義之为护军将军,作为辅佐自己的人。②使君您从普通百姓得到起用,担负治理天下的重任,位处督察统领的要职,却使国家败坏衰落到如此地步。14.①朝廷内外和谐,国家安宁;②殷浩应以国家安危为重,也应为自己的仕途未来考虑【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附参考译文】穆帝永和四年秋季八月,会稽王司马昱因为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受到朝廷民间推崇敬佩,于是引用为心腹骨干,让他参与总揽朝中大权,想以此和桓温抗衡;从此,殷浩与桓温逐渐互相怀疑、离心。殷浩因为前任江州刺史王義之平素享有美名,便提拔王義之为护军将军,作为辅佐自己的人。王義之认为,只有朝廷内外同心和睦,然后国家才能平安,劝说殷浩不应与桓温结下隔阂,殷浩没有听从。六年春季正月,朝廷闻知中原大乱,再次谋划进军收复中原。已丑(十八日),朝廷任命殷浩为都督五州诸军事。八年春季正月,尚书左丞孔严对殷浩说:“近来人们的情绪,确实使人寒心,不知使君您打算用什么办法使人心安定下来。观察近日来投降、归附的那些人,都是人面兽心,贪婪而六亲不认,恐怕很难用道义感化他们。”殷浩不听。殷浩上奏章请求往北出兵许昌、洛阳,朝廷下诏同意。殷浩北伐时,中军将军王義之写信劝他停止北伐,殷浩不听。事后北伐没有成功,殷浩又谋划再一次行动。八月,王義之送书信给殷浩说:“使君您从普通百姓得到起用,担负治理天下的重任,位处督察统领的要职,却使国家败坏衰落到如此地步,恐怕满朝的众贤人没有一个会为别人分担指责的。如果还认为原先的北伐是计划不精密,所以又提出本职分外的奢求。那么宇宙天地虽然广大,自己的容身之处在哪里呢?这是我愚钝的思想不能理解的。”九年秋季九月,姚襄驻扎在历阳,由于前燕、前秦的势力正强大,没作北伐的打算,就沿淮河两岸大兴屯田,训练部队,激励将士。殷浩在寿春,讨厌姚襄强盛,就把他的弟弟们囚禁起来,多次派刺客刺杀他。魏憬的子弟频繁往来于寿春,姚襄更加怀疑、担心,派参军权翼出使殷浩驻地。殷浩说:“我和姚襄同是晋朝皇帝的臣下,喜乐与忧愁是一致的。姚襄的行动经常独断专行,完全丧失辅车相依的道理,哪里像我希望的那样!”权翼说:“姚襄英姿举世无双,拥有数万军队却归附远方的晋王朝,是因为朝廷具有道义,辅政的大臣贤明智慧的缘故。”殷浩说:“姚襄风姿豪放、生性不羁,随意杀人,还纵容小人掠夺我的马匹,晋朝臣子的规矩,原来是这样的吗?”权翼说:“姚襄归顺从命于晋王朝,哪里肯滥杀无辜呢。奸邪作乱之徒,就是晋朝的法律也不能容忍,杀了他们有什么危害!”殷浩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要掠夺马匹呢?”权翼说:“将军认为姚襄雄健勇猛,难以控制,最终将会讨伐他,所以想夺取您的马匹来自卫罢了。”殷浩笑着说:“哪里到了这种地步。”殷浩连年北伐,士兵屡战屡败,朝廷不得已,罢免殷浩的官职,贬为普通百姓。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近来人们的情绪,确实使人寒心,不知使君您打算用什么办法使人心安定下来。观察近日来投降、归附的那些人,都是人面兽心,贪婪而六亲不认,恐怕很难用道义感化他们。
“良可”修饰“寒心”,不能断开,排除AC;
“不知”是“使君当何以镇之”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AC;
“观”的宾语是“顷日降附之徒”,不能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B。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隙”都是“隔阂、嫌怨”。句意:劝说殷浩不应与桓温结下隔阂。/刘备是天下枭雄,跟曹操有隔阂。
B.“以”都是介词,“拿、用”。句意:中军将军王羲之用书信劝他停止北伐。/愿意用十五座城请求换和氏璧。
C.“虽”都是连词,“虽然”。句意:宇宙天地虽然广大,自己的容身之处在哪里呢?/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
D.“戚”都是“忧愁”。选项说法错误。句意:我和姚襄同是晋朝皇帝的臣下,喜乐与忧愁是一致的。/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故答案为: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殷浩没有听从王羲之的建议”错。结合原文“殷浩之北伐也,中军将军王羲之以书止之,不听。既而无功,复谋再举。八月,羲之遗浩书曰:‘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此愚智所不解也。’”可知,第一次北伐没听从,第二次北伐,文章没有交代劝说的结果。
故答案为: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以”,因为;“夙”,平素;“令”,美好;“擢”,提拔。
②“起”,起用;“布衣”,普通百姓;“任”,担负;“董”,督察。
故答案为:①殷浩因为前任江州刺史王義之平素享有美名,便提拔王義之为护军将军,作为辅佐自己的人。②使君您从普通百姓得到起用,担负治理天下的重任,位处督察统领的要职,却使国家败坏衰落到如此地步。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羲之以为内外协和,然后国家可安,劝浩不宜与温构隙,浩不从”可概括出:朝廷内外和谐,国家安宁。
结合“八月,羲之遗浩书曰:‘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此愚智所不解也。’”可概括出:殷浩应以国家安危为重,也应为自己的仕途未来考虑。
故答案为:①朝廷内外和谐,国家安宁;②殷浩应以国家安危为重,也应为自己的仕途未来考虑【答案】15.A16.①姚诗中作者刻画了一个志向远大的老马形象,年老体弱,加上秋雨绵绵、前途未卜,不禁惆怅。借此表达作者对老马的赞美和惋惜之情。②李诗借“肉马”来比喻那些才能低下的庸碌无为的小人,借此表达对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激之情,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之情。【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题干“两首诗都以马为中心意象,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在仔细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传情达意的字词把握诗人感情。15.A.“都采用了托物言志”错,李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另外“姚诗中的‘老马’和李诗的‘肉马’都是作者自身命运的写照”也有错误,李诗的的“肉马”是作者批判的对象。故答案为:A。16.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
姚诗中老马“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老马一觉卧睡醒来,却发现自己无论怎样扶着身旁的围栏都站不起来;“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最让它惆怅的是东郊的道路,下过秋雨后都变成了稀泥。这首诗看起来是在写一匹年老体弱的老马,实际上以马喻人。可理解为作者仍有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但想到自己年老体弱,前途未卜,不禁惆怅。借此表达作者对老马的赞美和惋惜之情。李诗中描写的马,由于是“御马”,吃住条件优越,一个个喂得肥大笨重。故“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怎么可以骑着它上天呢!这两句寓意颇深,除暗示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得不到重用。故答案为:①姚诗中作者刻画了一个志向远大的老马形象,年老体弱,加上秋雨绵绵、前途未卜,不禁惆怅。借此表达作者对老马的赞美和惋惜之情。②李诗借“肉马”来比喻那些才能低下的庸碌无为的小人,借此表达对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的愤激之情,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之情。17.【答案】(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大风扬积雪击面/苍山负雪/万里雪飘……;卷起千堆雪/怒涛卷霜雪……【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鉴、舫、唯。
故答案为:(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大风扬积雪击面/苍山负雪/万里雪飘……卷起千堆雪/怒涛卷霜雪……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答案】18.徒有虚名;气势恢宏;气吞山河19.合肥战役的几个回合中,他不但留下了“孙十万”的“美誉”,面对年少的魏明帝,还留下临阵退缩的“佳话”。20.①“曹魏面前他畏首畏尾,蜷缩得鹌鹑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孙权”,喻体“鹌鹑”。②鹌鹑胆小、懦弱,说人像鹌鹑即是说人无胆识,遇到事情临阵退缩,这里比喻孙权面临曹魏政权大敌压境时,畏首畏尾的状态。③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说明号称打虎英雄的孙权在大敌压境时是很惊慌的。【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厂的实习报告锦集6篇
- 灰雀课件美术
- 超市促销员工工作总结
- 教导主任个人述职报告集合八篇
- 感恩父亲节的学生作文大全十篇
- 蓝色的树叶课件
- 质量承诺书范文集锦八篇
- 管理安全教育课件
- 教研工作计划
-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锦集5篇
-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考试题与答案
- GB/T 44705-2024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罐体清洗要求
- 护理类医疗设备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试卷及答案指导
- 员工合同劳动合同范例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基础预防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课件
- 口腔连锁机构店长聘用协议
- 南京工业大学《大地测量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基本药物处方集培训
- 2024秋期河南开放大学专科《民间文学与文化》一平台无纸化考试(作业练习1至3+我要考试)试题及答案
- 投标文员个人工作年终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