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2.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序言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课文结构一隋朝兴亡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学习聚焦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一隋朝兴亡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2)统一:589年灭陈,结束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3)统一的意义:结束了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了大一统,有利于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2.隋朝的工程建设(1)广设粮仓两都(长安、洛阳)仓库: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乡间义仓:备水旱赈济含嘉仓在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建于605年,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粮仓建筑面积四十五万平方米,有百五十九个粮窖,窖口一般为十至十六米(最大直径为十八米)、深七至九米。如此规模,世所罕见。人们甚至惊异地发现,其中一个粮窖中居然还留存着五十万斤已经炭化的谷子,颗粒仍旧清晰可辨。义仓是隋以后历代封建政府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隋书·长孙平传》:"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里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在收获时向民户征粮积储,以备荒年放赈。因设在里社,由当地人管理,因而亦名社仓。义仓是一种民间出资、民间管理的自救性质的仓储形式,对古代的赈济救荒起到一定的作用。2.隋朝的工程建设(2)兴建洛阳城营建洛阳夏朝: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为都;西周:定都镐京,同时经营东都洛阳,后周平王东迁洛阳;西汉初:初都洛阳,后迁长安;东汉: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曹魏:定都洛阳;西晋:定都洛阳;北魏:迁都洛阳;隋朝:初定都长安,隋炀帝迁都洛阳;唐朝: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都城;后梁、唐、晋:以洛阳为都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宏伟壮丽,闻名于世2.隋朝的工程建设京杭大运河: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3)开通大运河(1)原因:为进一步巩固政权,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方便物产资源转运到洛阳和北方地区。(2)特点:规模大、集中性强。(3)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②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繁荣③巩固统一,对当代及后世水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④滥用民力、激化阶级矛盾,加速隋朝灭亡。⑤作为文化遗产的隋唐大运河的现实意义。隋朝大运河的开通(605年)学术观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应该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既有巡游江都,又有转运赋税,加强对江南地区经济掠夺的需要;既有适应经济发展,加强南北经济联系的认识,也有北上进攻征服高句丽的主观动机,但根本目的还在于巩固其统治。3.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征战高丽,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隋·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如何评价隋炀帝?隋炀帝率兵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他开凿大运河,也是在为国家消除分裂隐患,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但是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极限,引发了大规模起义。学习聚焦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从太原起兵到玄武门之变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唐,年号武德,是为唐高祖,随后翦灭群雄,统一全国。在位期间,以隋朝制度为蓝本,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为唐代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2.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第二代皇帝文治武功以能纳谏著称唐太宗李世民建立的周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唐玄宗李隆基治弘贞观,政启开元2.唐朝的繁荣统治者主要措施及成就唐太宗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改府兵制为募兵制)结果: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深化拓展——封建社会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1)从大乱到大治: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一般出现在封建王朝的初期,经历农民起义的打击,土地高度集中的局面得到改变,阶级矛盾缓和,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社会因素。(2)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处于盛世的封建王朝一般注重发展经济,保证农民生产的时间,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进入繁荣时期,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经济因素。(3)发展文化、重视人才:中国古代的盛世时期都是文化的繁荣时期,人才辈出,教育、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文化因素。(4)重视反腐倡廉:官僚体系的高效、清廉是封建社会良政的基础,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时期都很重视对官僚的选拔、监察,保证官僚队伍的相对高效和清廉,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政治因素。(5)开明君主的个人作用:盛世时期的皇帝一般勤政、亲民、自律,具有很高的个人素养,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个人因素。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沿袭北魏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度工具:曲辕犁和筒车(2)手工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陶瓷业: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三彩(3)商业:开元通宝;柜坊和飞钱;丝绸之路全盛;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2023·北京高考)“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C3.唐朝的民族交融(突厥、回纥、吐蕃、靺鞨)唐太宗灭东突厥,被尊奉“天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唐太宗与吐蕃和亲(7世纪)唐中宗与其会盟(9世纪)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安东都护府【选必1P61】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太宗创立了“羁縻州制度”,就是由朝廷任命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兼任州、县长官,管理程序则沿袭部落原有的管理方式。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资治通鉴·唐纪十三》依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采取了哪些举措?华夷一体、民族平等、恩威并施、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军事讨伐设都护府和亲册封会盟指导思想:举措:3.唐朝的民族交融(突厥、回纥、吐蕃、靺鞨)深化拓展羁縻府州制度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特点:①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②先试点后推广;③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④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②推动了边疆开发;③巩固了国家统一;④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了积极贡献羁縻府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自治区。深化拓展——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影响(1)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2)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3)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4)促进了各民族交融,汉族先进文明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学习聚焦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原因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②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③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2)概况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3)影响①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唐朝由盛转衰。②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③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④北方经济遭到破坏⑤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唐朝成立以后,这场叛乱无疑是唐王朝史中最大的事件。叛乱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

——摘编自[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2.藩镇割据影响:严重削弱中央集权;破坏北方经济;北方人口南迁,促进南方开发;但客观上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特点:①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任免官吏,职位世袭。②经济上拥有财政权。③拥有私人武装。牛李党争牛李党争,通常是指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安史之乱后持续40多年,最终以李党离开中央而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是牛李党争的重要条件。牛李党争的两派官僚集团,已经完全依附于宫廷中宦官势力之下。宦官专权——835甘露之变835年,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及其家人被宦官杀死,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影响: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政治腐败,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4.黄巢起义(1)原因唐后期统治黑暗,阶级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