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模拟检测地理含答案_第1页
2025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模拟检测地理含答案_第2页
2025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模拟检测地理含答案_第3页
2025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模拟检测地理含答案_第4页
2025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模拟检测地理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一次模拟检测地理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4年国庆假期,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前往我国某地开展研学活动。图a是他们绘制的从营地出发到乙地的研学路线图,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河流丁处有一落差40米的瀑布。他们在途中拍摄到灰岩地层中的海生爬行动物湖北鳄化石(图b所示)。据完成下面小题。1.

地理兴趣小组的研学计划,可行的是(

)A.

天亮后在营地可远观终点

B.

途中可仰拍飞流直下瀑布C.

在终点向西北眺望最高峰

D.

开展自东向西的漂流活动2.

地理兴趣小组的研学记录,可信的是(

)A.

研学期间正午影长变短

B.

研学期间日出渐早C.

在山顶可欣赏日出东南

D.

树木影子朝向偏南3.

湖北鲟兴盛时期的地球环境可能是(

)A.

海洋面积扩大

B.

被子植物繁盛

C.

联合古陆形成

D.

金属矿藏成矿【答案】1.A

2.C

3.C【解析】【1题详解】读图,营地与终点位于山谷的两侧,无地形阻挡,且乙与河流处是凹形坡,天亮后在营地可远观终点,A正确;图中研学路线附近的河流并未穿过陡崖,没有瀑布,B错误;依据指向标,最高峰在终点的西偏南方位,C错误;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漂流活动为自西向东,D错误。故选A。【2题详解】研学在国庆假期,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昼长渐短,故研学期间正午影长变长,日出渐晚,AB错误;在山顶可欣赏日出东南,C正确;冬半年,太阳总是在南方天空,树木影子朝向偏北,D错误。故选C。【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湖北鳄化石为海生爬行动物,属于海洋脊椎动物,繁盛于晚古生代。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不能说明海洋面积扩大,A错误;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B错误;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C正确;金属矿藏成矿主要在前寒武纪,D错误。故选C。【点睛】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2024年9月28日-10月3日,北京市天气变化明显。下表示意北京市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据完成下面小题。日期9月28日9月29日9月30日10月1日10月2日10月3日最高气温22℃23℃21℃18℃19℃21℃最低气温19℃15℃12℃7℃7℃8℃

4.

北京市此次天气变化可能伴有(

)A.

狂风

B.

云雨

C.

霜冻

D.

雷电5.

与最高气温相比,北京市最低气温的变化幅度更大,主要原因是(

)A.

夜间的冷空气势力强

B.

白天冷空气势力弱C.

夜间天气由阴雨转晴

D.

白天气温明显降低【答案】4.B

5.C【解析】【4题详解】根据北京气温变化可知,从29日后昼夜温差变大,说明28日阴雨天气,之后为晴朗天气,同时高温和低温都有所降低,说明有降温过程,故经历了冷锋天气,会带来阴雨、降温和大风,但是不会出现狂风(10级),故B正确,A错误;虽然有降温,但是温度最低温仍然在0°以上,故不出现霜冻,所以C错误;雷电多为强对流天气,此季节冷锋天气不会出现雷电现象,故D错误。所以选B。【5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天气由阴雨转晴,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故温度下降幅度不大,但是夜晚转晴保温作用弱,所以下降幅度较大,C正确,D错误;此时不管白天夜晚都被同一冷气团控制,且白天和夜间都有降温,故与冷空气强弱无关,故A、B错误。所以选C。【点睛】狂风,为一种风力气象等级,根据中国2012年6月发布的《风力等级》国家标准,依据标准气象观测场10米高度处的风速大小,将24.5~28.4米/秒的风速称为狂风,陆上少见,见时可使树木拔起或使建筑物损坏严重。酸枣树的叶片呈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褐色小枝上有托叶刺。每年6-7月,酸枣树会开出黄绿色的花朵,到了8-9月,它的果实就会成熟,味道酸甜可口。下图为酸枣树局部景观图。据完成下面小题。6.

酸枣树属于(

)①阔叶林②灌木林③针叶林④夏绿林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7.

野生的酸枣树具有明显的托叶刺,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海陆分布

B.

降水

C.

昼夜温差

D.

水源8.

有同学实地观察,发现榆林当地野生酸枣树主要分布在山地阳坡的崖畔(陡崖边)上,而人为种植的酸枣树一般分布在平缓一些的荒坡地上。农民选择在平缓荒坡地上种植酸枣树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

B.

抑制风沙,改善生态环境C.

提高绿化面积,美化家乡环境

D.

方便管理,充分利用土地【答案】6.C

7.B

8.D【解析】【6题详解】据材料,“酸枣树的叶片呈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褐色小枝上有托叶刺”可知酸枣树属于阔叶林,①正确,③错误;据图可知,酸枣树较为矮小,为灌木林,②正确;酸枣树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为夏绿林,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7题详解】野生的酸枣树一般分布于相对干旱的地区,降水较少,托叶刺能够减少水分的蒸腾,B正确;海陆分布、昼夜温差、水源对野生的酸枣树具有明显的托叶刺没有直接的影响,ACD错误,故选B。【8题详解】相比于崖畔,平缓的荒坡便于管理,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D正确;荒坡种植能够防治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抑制风沙,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绿化面积,美化家乡环境但不是主要目的,ABC错误,故选D。【点睛】酸枣树是酸枣树属灌木科木本植物,很难成树,长到杯口粗细便自然干枯,由根部再生嫩芽。黄土高原自古就有酸枣丛生,遍布阳坡,酸枣盛产于太行山一带。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独特的地形地貌演化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地名文化。经统计,榆林市绥德县以沟、峁命名的地名约占所有地名的30%,定边县以沟、峁命名的地名仅占所有地名的5.67%。下图为沟、峁、梁、塬等典型黄土地貌素描图。据完成下面小题。9.

图3中黄土梁、峁、塬演化顺序是(

)A③②①

B.

③①②

C.

②③①

D.

②①③10.

定边县与绥德县以沟、峁命名的地名比例差异,反映了(

)A.

地域文化独特性

B.

人地关系的协调性C.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答案】9.A

10.D【解析】【9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黄土塬”通常是指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黄土梁”是指条带状的黄土丘陵,“黄土峁”是指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因此图中③是黄土塬,②是黄土梁,①是黄土峁,黄土高原的地貌发育,主要受到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黄土土质疏松,节理发育,地表面植被又比较稀疏,加上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非常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水土流失比较轻,高原面大部分完整,这样的地貌就是黄土塬,随着水土流失的发展,黄土塬被流水侵蚀,出现沟壑,黄土塬可能演变成黄土梁,水土流失继续发展,黄土梁被分割成段就成为黄土峁。因此三者地貌的演化顺序为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对应图中顺序为③②①,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题详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组合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定边县与绥德县以沟、峁命名的地名比例存在差异,说明两地地貌存在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正确;整体性是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定边县与绥德县以沟、峁命名的地名比例差异没有体现整体性,C错误;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其独特性是地域文化打上了所在地域和时代的烙印,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质,定边县与绥德县以沟、峁命名的地名比例差异没有体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A错误;人地关系的协调性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观念,它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定边县与绥德县以沟、峁命名的地名比例差异没有体现人地关系的协调性,B错误;故选D。【点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1.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3.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4.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巴丹湖是内蒙古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的一处重要景点,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缘,且被纵向沙垄一分为二,如图为巴丹湖位置示意图与景观图。据完成下面小题。11.

推测巴丹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来自(

)A.

冰川融水

B.

地下水

C.

大气降水

D.

积雪融水12.

研究发现巴丹湖湖区的蒸发量远低于巴丹吉林沙漠的平均蒸发量,其主要原因是湖区(

)A.

温度较低

B.

多阴雨天气

C.

风速较小

D.

海拔较高【答案】11.B

12.C【解析】【11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丹湖低处阿拉善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故降雨和降雪都少,不是主要补给来源,故C、D错误;同时湖区周边为没有高大的山脉,缺少冰川补给,故A错误;沙漠地区缺少地表径流,所以主要补给方式为地下径流,故B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区和周围沙漠相比,白天和夏季温度相对较低,但是夜晚和冬季相对较高,同时白天沙漠地区温度整体偏高,故A错误;阿拉善地区整体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故B错误;湖区属于地下水补给,而沙漠地下水埋深较深,故湖区地势较低,同时湖区周围有沙丘、沙垄阻挡,风力较小,故蒸发较弱,所以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河流的补给类型主要有湖泊水、地下水、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雪融水等,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比较稳定,变化小;雨水补给的径流量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靠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在春季。2024年9月6日,首个秋台风“摩羯”进入南海后快速增强,给海南、广东等沿海地区造成史诗级的灾害。如5为台风“摩羯”移动路径示意图。据完成下面小题。13.

9月6日下午,台风“摩羯”登陆时,雷州半岛的风向主要为(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14.

据统计,9月登陆我国的台风为一年中平均强度最强,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A.

摩擦力小

B.

登陆时间较长

C.

海水温度高

D.

冷空气活动弱15.

在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中,可应用(

)A.

GIS预测台风的移动路径

B.

AI技术动态监测台风C.

GPS确定台风风速与风向

D.

RS估算台风灾后损失【答案】13

D

14.C

15.A【解析】【13题详解】读图可知,9月6日下午台风在海南岛登陆,此时台风中心位于雷州半岛南侧,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指向南,在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雷州半岛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D正确,排除ABC,故选D。【14题详解】9月易出现超强台风,是因为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导致低纬度海区海温偏高,台风中心气流上升剧烈,台风势力强盛,C正确;台风一般在海洋上形成超强台风,故下垫面摩擦力的差异小,A错误;台风登陆时间长短与台风强度有关,但是登陆时间长,陆地气温较低、摩擦力较大,台风势力会减弱,B错误;9月的冷空气活动强度比夏季更强,D错误,故选C。【15题详解】GIS为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可以预测台风的移动路径,A正确;AI是人工智能,不能动态监测台风,B错误;GPS是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无法确定台风风速和风向,C错误;遥感(RS)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能够获取台风实时位置变化,D错误;故选A。【点睛】台风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①热力条件:台风发生发展的根本一条上要有足够大的海面或洋面,同时海水温度必须在26~27℃以上;②初始扰动:要使条件不稳定大气的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使其转变为发展台风的动能,必须有一个启动的机制,这就是低层的初始扰动。③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④对流层风速处置切变要小。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计55分)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甘肃省苏干湖盆地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地内除零星牧区外,基本上全是荒漠、戈壁。苏干湖流域位于苏干湖盆地西北部,海拔2800m,有大、小苏干湖两个湖泊,湖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大、小哈尔腾河地下潜流补给。流域内植被多矮小、多丛生且具有泌盐功能(植物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盐腺将吸收的多余盐分排出体外)。“引哈济党”调水工程,拟从大哈尔腾河调水至敦煌的党河水库,以遏制敦煌盆地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下图为苏干湖盆地水系分布图。(1)分析大苏干湖形成的地形、水文条件。(2)从自然环境统一演化的角度,简析苏干湖流域植被特征的成因。(3)推测“引哈济党”调水工程对大苏干湖及湖岸地区的可能影响。【答案】(1)大苏干湖位于盆地低洼处,易积水;小苏干湖通过河流补给大苏干湖;地下水水位高,补给大苏干湖。

(2)苏干湖流域海拔高,气候寒冷、干旱,植被矮小;湿地与地下水浅埋区,水分条件较好,植被丛生;流域气候干旱,盐碱化严重,植被通过泌盐功能适应高盐环境。

(3)地下水水位下降,补给大苏干湖的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萎缩);湖水盐度增加,影响湖中生物的生长;湖泊沿岸地区土壤盐碱化加重;湖泊沿岸地区植被减少,植被由湿生向旱生演化等。【解析】【分析】本题以党河流域为背景材料,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大苏干湖位于盆地,地势低洼处,排水不畅,易积水;地表水汇入小苏干湖(淡水湖)后,再经地表河道流入尾闾末端的大苏干湖,小苏干湖通过河流补给大苏干湖;湖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大、小哈尔腾河地下潜流补给,地下水水位高,补给大苏干湖。【小问2详解】盆地内除零星牧区外,基本上全是荒漠、戈壁,苏干湖流域海拔约2800米,海拔高,气候寒冷、干旱,水热条件差,植被矮小;而在湿地与地下水浅埋区,水资源丰富,水分条件较好,植被丛生;流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较强,土地盐碱化严重,植被通过泌盐功能适应高盐环境。小问3详解】“引哈济党”调水工程,拟从大哈尔腾河调水至敦煌的党河水库,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补给大苏干湖的水量减少,入湖水量减少,导致湖泊面积缩小(萎缩);入湖水量减少,导致湖水盐度增加,影响湖中生物的生长;湖水盐度增加,导致湖泊沿岸地区土壤盐碱化加重;土壤盐碱化加重,加剧湖泊沿岸地区植被减少,植被由湿生向旱生演化等。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世纪,美国学者富兰克林坐船从伦敦返回美国的过程中发现:40°N附近的大西洋海水里,携带着一种来自热带地区的海草,这种海草从北美东海岸向欧洲西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热带地区移动。有人告诉他,在大西洋中有一股洋流。后来,富兰克林通过考察研究,解释了这个现象,编绘、发表了海图,并将这股洋流命名为湾流(图a)。图b为60°N附近大西洋东岸沿海城市卑尔根的气候资料。(1)指出图7a所示湾流现在的名称,并说明其形成过程。(2)描述图7b中卑尔根的气温特征,分析图7a中湾流对卑尔根气温特征形成的作用。(3)18世纪,如果邮轮沿着热带海草移动的路线从欧洲西海岸驶向美国,从不同的航行路线,说明洋流对邮轮航行造成的影响。【答案】(1)湾流现在的名称: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湾流形成过程:在低纬信风的吹拂下,形成自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受美洲轮廓的影响,向北流动,形成墨西哥湾暖流;在地转偏向力与盛行西风影响下,在北纬40°附近向东流动,形成北大西洋暖流。

(2)气温特征:夏季最高气温在8月份,月均温约16℃(凉爽);冬季最低气温在2月份,月均温约2℃(大于0℃,温和);气温年较差小,气温的海洋性特征明显。(说明:答全年温和多雨,得1分)湾流对气温形成的作用:湾流为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之一,其向东流经卑尔根沿岸地区;湾流使大西洋东岸(卑尔根沿海)海水温度(明显)升高,温暖的海水将热量通过长波辐射、潜热等方式向大气输送,使卑尔根的冬季气温明显升高;海洋性特征明显。

(3)航线一:从欧洲西海岸沿热带海草移动路线向南航行至非洲西海岸,再顺着赤道暖流向西航行,最后顺着墨西哥湾暖流北上可抵达美国东海岸,全程顺水,航行速度快,但航程较长;非洲西海岸有寒流流经,容易形成海雾,降低大气能见度,有航行安全隐患。航线二:从欧洲西海岸沿热带海草移动路线向西航行,横跨大西洋直达美洲东海岸,逆水,航行速度较慢;但航程短。【解析】【分析】本题以富兰克林绘制洋流图和60°N

附近大西洋东岸沿海城市卑尔根的气候资料为资料,涉及洋流的形成、分布、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洋流来自热带,在40°N附近在由美洲流向欧洲,横跨大西洋,故应是来自低纬度的墨西哥湾暖流,以及横跨大西洋的北大西洋暖流;洋流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受风带、海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赤道附近,因信风的影响,形成自东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受美洲轮廓的影响,向北流动,形成墨西哥湾暖流;在地转偏向力与盛行西风影响下,在北纬40°附近向东流动,形成北大西洋暖流。【小问2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温度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大概18°左右,最低值出现在2月份,大于0°,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全年温差较小,有突出的海洋性特征;图中湾流为北大西洋暖流,有流经卑尔根沿岸,所以给沿岸带来大量水汽,气候湿润,同时冬天洋流带来热量,提升冬季温度,故温差较小。【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热带海草移动路径属于大西洋中低纬度环流,呈现顺时针环流,所以路线可以有两条,一条走北面,一条走南面;北面从欧洲西海岸沿着热带海草移动路径向西到达美洲东海岸,逆北大西洋暖流,航行速度慢,但是路程短;走南面,要向南沿加那利寒流到赤道,沿着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到达美洲东海岸,全程顺水,航行速度快,但是路程长,同时加那利寒流海域容易出现海雾,影响航行安全。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千龟山位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黎明乡境内(图a),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一片神奇丹霞地貌区,因其山顶石头颇似整齐排列的群龟方阵而得名。研究发现,千龟山所在地层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红色砂岩层,经过构造作用和外力作用慢慢演变成为布满龟甲纹的“千龟竞渡”景观(图b)。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坝子)中,如丽江市约有110个大小坝子星罗棋布于山岭之间,其中丽江坝子最大,面积约20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466米,图c为丽江坝子景观图。(1)描述图b中“千龟竞渡”景观的主要特征。(2)请从成岩阶段、造山阶段和成景阶段推测千龟山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3)简析图a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