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
题组14学以致用——文言文阅读的分析与综合
一、考法解法
命题特点分析
《考试说明》中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
理解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概括对象特点、文章主旨、思
想观点。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
判断等。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分析各部分间的关
系。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分析综合是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判断
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
行评论。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重点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根据要求提出相关信息等:
2.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重点是对文章的片段或整体的理解与分析: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重点主要是在记叙性或夹叙夹议性作品的理性
分析,主要包括有评价文中人物,对文中事件做出判断,作者在文中所透露出的思想认识等。
4.分析写作特点:重点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解题方法荟萃
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技巧1—文言文分析综合的主要途径
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说,主要有下列两点:
1.分析文章所写内容,把握人物性格或事物特点等。
上海高考所选文章通常分为:①以叙事为主的“史传”类文章,围绕主要人物所叙之
事往往不止一件,分析所写之事,就是要把每一件事都逐一搞清楚,从而概括出人物的主要
性格特征,如《苏武传》;②写景游记类,借助记游来抒发情感或发表议论,《小石潭记》;
③议论性文字,针对社会现象或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如《师说》:④说明性
文字,介绍某一事物及其特点,如《核舟记》。
2.分析文章主要倾向,强化整体理解
文章的主要倾向,大多是通过文末的议论直接显露的,如《过秦论》中文末:“仁义不
施而攻守之势也”鲜明地表明作者的观点。而有些文章的主要倾向,则是相对隐含的,需耍
考生在对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把握。如《项脊轩志》,全文无论是描绘景物,还是
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都能曲尽其妙,渗透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但却无明显的语句直接表露
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而在借住顶脊杆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中,我
们能抓住其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技巧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通读全文,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找出基本信息,与题
干中的内容相对照,比较出是否与所要求的题旨相吻合,并从中筛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
息。对文章有目的阅读时,需根据一定的要求或指向,划定区间,从某一角度进行辨别和判
断,选出有关的主要信息,去除次要和冗余的信息。
高考古诗文中的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主要是要求从文中筛选表现某一个人物某
一方面或共同表现某几个人物的某一方面思想性格、行为特点的语言材料,或者文章的语言
特点、写作风格等方面的语言材料,并按要求加以提取。
文中的信息可分为直露的显性信息,隐含的隐性信息。
(1)显性信息:要求学生必须在读懂读通材料的前提下,才能正确解答题目。过去的
考题中,出现最多的是:记叙性文段中的人物、地点、事件、事件等: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
点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
格和情感的信息。议论性文字中的论点、论据以及相呼应的句子:说明性语段中的说明对象、
说明内容等。
(2)隐性信息:语段中潜藏在文句、语意中的内含内容:记叙性文段中的起因、经过、
结果之间的关系,事件、人物的特征、性质,记叙的线索和顺序;议论性文段中的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说明性文段中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
针对不同文体,其所体现的信息有不同侧重,具体而言:
(1)史传文章的信息要素
①文章写了哪些人和事?
②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
③中心人物和其他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④中心人物做了哪些事情?
⑤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⑥人物道德、性格、情感怎样?
⑦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是哪几句?
⑧作者在叙述人物、事件时用了哪些褒义词或假托文中哪个人物的话来表达自己的
观点态度
⑨试题中要求翻译的这几句话大都代表作者或人物的观点、态度,其内容关键在哪
甲?
(2)议论文章的信息要素
①文章是针对什么事情进行议论的?
②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文章用了哪些论据?
④哪些语句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
⑤哪些语句分析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⑥文章怎样表现因果关系?是一因一果,还是数因一果,亦或是层递因果?
【方法指津】
在辨别、筛选的过程中,突出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努力做到“事到理合”。所谓“事
到”就是要搞清楚文中含“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理合”就是要推敲“人与人”、
“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道理的明确。
具体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读。对给定的文段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此外还要审清题
干,一般要注意:①人物:谁,一个还是多个:②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③角度:
题干所问原因还是行为表现或是景物特点等:④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
针对文言文阅读第一篇所选的文段,主要“前四史”的传己类文章。
人物传记命题材料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直臣、廉吏、酷吏、循吏、良母、孝子、良将、
侠士、民族英雄等。
人物的个性或品行往往是:耿介、聪慧、颖悟、好学、嗜读、清、仁、廉、敏、直、矜、
仁厚、淳厚、任侠、笃孝、至孝、刚毅、清恪、周密、宽厚、鲤切等。
为此,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就需要明确卜面四个要素:(知人、明事、辩理)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二是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帮?
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
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四是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
乂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如孝、宜、慎、廉、清、勇、侠、仁、聪、耿、忠、敦等
等,因此,阅读时,这方而应特别注意。
如2015年高考《梁彦光传》主要人物梁彦光,身份地位为郡守,主要事件是其前后两
次治理相州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针对游记写景类的选文,文章则是依照:叙述一描写一抒情一议论来进行布局。如《小
石潭记》。
2.找。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在具体阅读时,需
要抓住中心句、关键句。中心句、关键句是全文的主干、主要内容,迅速抓住主干和主要内
容。其中,议论句往往是对人、事的评价,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感叹句是作者感情的流
露,表达作者对人、事、物喜好憎恶的情感。
如2015年高考《梁彦光传》第20题“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
原因。”题干问的是“粱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首先应找到
两次治理所使用的施,再看两次的结果,最后从中分析其原因,第一法是“如岐州法”,也
就是“以静镇之”,却忽略了“邺都杂俗,人多变诈”这一民风,导致百姓'’为之作歌,称
其不能理化”,皇帝听说后“谴之,竟坐免”。第二次是彦光一到任就“发擒奸隐”,让“狡
猾真不潜窜”,然后“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最
后的结果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3.辨。辨明信息的指向。辨明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描写、抒情、议论、事情、
道理、情感等。如2015年高考《静者居记》第25题“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题1二已经指出文本说理层层推进,需要考生首先为文章划分层次,然后进行梳理概括分析。
4.断。判断信息止误、区间等。依据题干要求,判断出答案所需要信息。如2015年高
考《静者居记》第23题”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此题涉及考查文章主题和作者写作
意图,解答时也就要思考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然后对照所给选项逐
一排除。
技巧3—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
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
一层。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
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
十分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它要求考生对所述事件或所
阐明的道理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分析某一观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情
况导致的结果等。对原文内容的归纳要准确、全面。要做到这点,考生须对文中关键性的语
句有正确的理解,对语句中的言外之意或暗示的意思耍细心揣摩、合理体味。
1.依据文体,整体把握
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要注意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整体阅读
力能高屋建辄地驾驭阅读材料。
(1)对于记叙性文字,要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
综合。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完整、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要理清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
特点和精神风貌。
(2)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3)说明性文字要明确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方法等。
(4)描写性(写景类)文字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角度和作者的情感
等。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阅读题干须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原因还
是表现,是含义还是用意或作用,选择题看清选对还是选错。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
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3.重视事件结果,归纳内容要点。以记人为主的史传类散文,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
物简历一性格特点一事件①、②、③一作者的议论。在抓住事件之际,注重对结果的归纳。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部分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智斗秦王、送璧归赵等内容。我们将
结果与前面的事情结合起来,“完璧归赵”的要点,就可以归纳出来了。
4.抓住事例的思想倾向,概括中心。作者在文中运用例子进行比较,或对例子进行分析,
都潜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如《劝学》的最后一段,以“骐骥”与“鸳马”对比,“朽木”
与“金石”对比,“蚓”与“联”对比等,表露出劣者、顽者、弱者所以成功地原因,稍加
概括,就能得出“学习要专一”的思想。
技巧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包括文段的主旨,各段的大总,写作的目的、意图,作品的寓
意、思想价值、局限性等。
如《种树郭橐驼传》写郭橐驼介绍养树之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目的在于揭示为
官治民的道理:“长人者”应当“蕃吾生而安吾性”。第4段,由种树之道论及治民之道,表
明主旨:第5段,进一步点明寓意,交代写作目的。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1.分析故事中人物语言,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有此文言文只叙事,王明确中心里棉概括的句子.要概括中心思相,就必须要注意故事
中以评价者身份出现的人物,这些人物的语言,往往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如《延陵季子
将西聘晋》,全文没有一句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只在文末以徐人赞扬季子的话结尾,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分析这些赞扬的语言,我们
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季子“诚信”品质的赞赏。
2.筛选表感情、态度的语句,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抒情性的语句、议论性语句都带有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筛选出
这类句子,将其归纳概括,即能掌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抒情性的语句表现
的观点相对含蓄,必须与文章主旨联系,才能正确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如《醉翁亭记》中
“醉温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即为一例。
3.整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散见于文章的字里行间,这便要通便把握,围绕中心,提取主线进
行概括。如《项脊轩志》,作者的观点态度散见于文章的句、段、人物、事例之中。通过整
合内容,提取出眷恋先祖母、先母、亡妻的这条主线,概括作者缅怀亲情的情感态度便显而
易见了。
技巧5—分析写作手法
高考对文言文文段写作手法的考查,可以从写法和语言两方面入手。
一、写法的分析评价
写法的分析评价包括以下方面:
1.结构层次
文章的思路(写作思路包含论证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线索、顺序(记叙顺序、
说明顺序),分段、分层,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如《游褒禅山记》笫1段,先记禅院,说明“褒禅山”山名的来历;后记仆碑,考证“华
山”本为“花山”,为下文的议论伏笔。第4段与第1段相照应: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
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议论治学要“深思而慎取”,与第1段考证“华山”本为“花山”相照应。
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章开始概括介绍廉蔺两人身份,前为上卿,后为门客,一
贵一贱,两人地位高下悬殊,这是为后面廉蔺矛盾安下伏笔。在后面“负荆请罪”的故事中,
廉颇居功自傲,围于贵族等级观念、甚感不平的一段牢骚话,就是有力地回应了这开头的伏
笔。“淹池之会”写到最后说:“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点出了赵在外交上的胜利
是以军事力量作后盾的,暗点了廉颇的作用。在后面“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蔺相如回答门
客时说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也是照应了前.面,表现了蔺相
如看问题的客观和仝面。
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在文
言文当中,一般都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如《廉颇画相如列传》中,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细节描写,写出了
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
的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抑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相
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描摹蔺相如的神态,十分逼真,突出了蔺相如的“勇”左右
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也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勇工这些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对
于蔺相如的“智”“勇”认识得更具体更深刻。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的重要手段。如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相如廷叱秦王的这段话,先说出了赵群臣开始时
对秦索璧的看法,“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揭出秦王的欺
诈行为;接着说出当时相如自己的看法,“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
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实质是讽刺秦王的言而不信;接着又对比了赵王送璧时的隆重仪式
和秦王受璧时的傲慢神态、轻率的动作,指出了秦王的欺诈迹象;最后表示了不受秦王欺诈
的决心。这一段话,真是刚柔相济,充分写出了“能言善辩”的战国时期外交家的形象与''知
死必勇”的策士风度。
再如《游褒禅山记》最大的一个写作特点便是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文章前面记游山,
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
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
化。
3.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包含的比较多,主要的有:对比、衬托、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
抑、借古讽今、虚实结合、象征、动静结合、用典、详写略写等。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也还写了其他一些人。“完璧归赵”这
个故事中,作者还写了秦王的贪欲,如'相如奉壁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又写了秦王的欺诈,如“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
赵。”这是秦王耍花招,继续制造骗局。在“港池之会”的故事中,也对秦王有所描述,先
写秦王令赵王鼓瑟,戏弄赵王。当相如提出“以相娱乐”的要求时,“秦王怒,不许”。但最
后还是“不怪,为一击缶写出了秦王的色厉内荏、难以下台的窘态。在这两个故事中,
作者写了秦壬的贪欲、欺许、色厉内存、窘态中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葡相如的机智勇敢。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偏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
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
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在这里,
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商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
再如《爱莲说》托物言志,借莲表达了自己身处尘世而保待高洁品质的心志。《游褒禅
山记》则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章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
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为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
点。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
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
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洋。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
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
较详,议“力”“物”从略。
二、语言的分析评价
语言的分析评价包括以下方面:
(1)词语的锤炼:准确、笥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
词、副词等。
如《项脊轩志》中,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
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
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段词,璞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
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或如《赤壁之战》中,写周瑜劝孙权发
兵破曹时说:“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鲁肃说:“……共治曹操。”诸葛亮说:”……与曹操
抗衡。”一个“禽(擒)”字,足见周瑜刚烈的性格。
(2)句式的选择: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
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①常式句与变式句。变式句是为了突出强调被移动的成分.
②长句与短句。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周详、细致、严密,一般用于精确地叙述事
物或严密地说理论证。短句词语少,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有力,一般用于表达欢快、
激动、愤怒的感情,渲染紧张、激烈、恐怖的气氛,或画龙点睛地下结论。
③整句与散句。整句形式整齐匀称,读来朗朗上口,句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灵
活多变,飘逸自然,生动活泼。整散结合能使语言表达错落有致、婀娜多姿、音韵和谐。
④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口语句,通俗,朴实无华,富有地方色彩:书面语,用词典
雅等。
如《师说》中,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和‘'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整句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散句自幼灵
活,这两种句式的运用,使文章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或如《阿房宫赋》中,
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缀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
的整句后,接以''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短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句。这样,句子整散
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3)修辞格的选用: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使语言表之更有特色。如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
如《谏太宗十思疏》开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
生动而贴切。
(4)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
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
如《项脊轩志》中,语言质朴,不加藻饰。其中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
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
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人间的亲情飞
或如《过秦论》,写得波澜壮阔,气势逼人;或如《归去来兮辞》,清淡朴素,表现隐居生活
中的恬淡心境。
二、真题剖析
1.【2016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0—21题。
①羊港,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
兄新之子妾之。举上计更,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及侯翱之降Q也,姻亲多告绝,祜独生其
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
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成遂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
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
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梁当营门日:“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
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⑶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诣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便
不得言。吴将邓杳拇瓦口,祜麻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
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
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枯与陆抗相对,
使命名草,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愤之药。抗服之无疑心,
人多谏抗,抗日:“羊祜岂鸩人者?”
④森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籍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
是大惑也,汝宜识吾中”
1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口。(2分)
【解析】本题考查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内容,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文,结
合''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此意”应该指不树私背公,自守卫疆界,不
要贪求小利。
【答案】不谋权私
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相关事迹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1)_
徐胤当.门(2)_
邓香归降(3)_
陆抗服药(4)_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具体事件概括分析人物的主要品质.结合文章内容.不同的事迹反映
人物不同的性格品质。“安边垦田”,结果“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
其利。”,可见他很有眼光,有谋略。“徐胤当门”,从徐胤所说的那几句话中,可以
看出,他深得人心,从他“改容谢之”,可以看出他虚怀纳谏。“邓香归降”,根据他从
不偷袭,对邓香“既至,宥之”,结果“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可以看出他光明磊
落,以德服人。“陆抗服约”,根据文中“抗服之无疑心”,叫以看出羊祜能够具诚待人,
宽宏大度。
【答案】(1)足智多谋(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
2.【2016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容知其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
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
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鸾
高鹫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
及于濒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鹏君素好学,为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
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
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
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茏“,勿斋有之矣!“狂
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莞: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段的大意是“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
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依据意思概括
即可。
【答案】.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其实就是考
查论据在文中的作用。I)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岛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夫
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鹫高鹫远哉”,可见圣人之
道并非玄妙高远。
【答案】I)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解析】根据题干,首先需要确定答题区间。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考生可以找到“腾君
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
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
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中的理解句子,并非仅仅是考查学生的
翻译能力,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比如本题,”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
当的一项”,不但要理解划线句的意思,更要分析其中的所指。
【答案】A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解析】题干问的是“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首先应找出能表
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再进行概括。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
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
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第三段借对腾君追求“四勿”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U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
道。
3.【2007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酌古论》序
又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桀①,武夫半刻楣,彼此相笑,求以相胜。
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
铅梁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桶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
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楣之事,非其所习,铅槊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
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宛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
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
此也c命之日酌古论
(注)①错槊:指写文章②较然:明显
22.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
【解析】强调了“文和武、才和智”的统一。
【答案】才智所在,一焉而已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上、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解析】A项,对“文武之道一也”的理解有误,“一”为统一。B项,由第一段“天下无
事则文士胜”可知。C项,对“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理解有误,应为“只是由其
称谓所判断的"。D项,由第二段“吾鄙人也,剑楣之事,非其所习:铅槊之业,又非所长”
可知。
【答案】B
24.“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于法,它的表达效果是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从内容和效果两方面分析。
【答案】(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强调了“酌古”(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论证的气
势
25.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1)(2)
【解析】此题根据“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己及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来
概括答案。
【答案】(1)(史书中)所记载的英雄缺乏才智的事例:(2)英雄具备才智但前人未能分辨
明白的事例。
26.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注意借古讽今的手法。
【答案】是为了探究、参酌历代治国用兵的成败得失,为后人亮供借鉴
三、高考圈题
示例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20-21题。
鞠咏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堂知千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提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生杭
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夏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鞘大失所望。于是不复至真相知,而专修吏
干矣。其后,王公人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习:“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所忧者气逋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20.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21.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o
【答案】
20.担心他恃才傲物
21.知人善任
译文:
鞠咏是宋仁宗年间的一位进士,他以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
鞠咏也进士及第,被朝廷提封为大理评事,掌管杭州仁和县。临赴任前夕,鞠咏致信王化基,
还附诗一首,来感谢(王化基)往常对他的奖掖,(并表达了)自己现今也是做了它的人,
能够用文字信与王化基交往同乐的意愿,但是王化基没有回复。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
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鞠咏大失所望,于是不再期望得到王化
基的知遇,专心于吏治。后来,王化基被召入朝廷任命为参知政事,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
向皇帝举荐鞠咏。人们(大感意外)问他原因,他答道:“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
显达。所担忧的是恐怕他恃才傲物、气盛为骄,所以,我对他故作压抑,来成就他的修养。”
鞠咏得知此事后,认为王化基才是真正对自己相知的人。
示例二:
阅读卜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
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隆,词旁搜曲引
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铮相其神
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海,
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义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
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
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生足也哉!此
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22.作者以兵家术语(四字)来阐述为文之道。(2分)
23.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
(4分)
笔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对于其中所含意蕴就可以一览无余。
B.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
C.反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就可以发现原先的题目缺乏深刻的意蕴。
D.反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会发现原先的题目不够含蓄。
25.本文阐述了有关写作的与两个方面。
(2分)
26.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薄摇电而出之”.两者并
不矛盾,请说说理由。(3分)
【答案】
22.避实击虚
23.笔法灵活出奇引经据典,贴切通畅
24.B
25.审题立意写作技巧
26.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
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
解来。(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涵义也可。)
示例三: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
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
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
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教
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①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
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
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弭不怒;羯其力,不得不怨。
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羯其力。而号为理民者,闲之而便危,夺之而使乱。二
帝三王②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
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结,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自
星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
民害邪?
一一[元]邓牧《吏道》(节选)
注:①并缘:相互依附勾结。②二帝三王:尧弹禹汤等上古明君。③仆:消灭。
22.文章第一段中说“为吏者常出不得已”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3.下列各组句子,全部批评后世吏道黑暗现状的一组是()(2分)
①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
②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
③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④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
⑤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⑥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A.⑤B.②③⑥C.③④⑥D.②®©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远古时代的圣明君主任用官吏必须要德才兼备。
B.作者认为官吏对白姓的飒狂掠夺是国家出现动乱的根源。
C.作者用激烈的言辞批判了官吏依仗权势,戕害百姓的恶行。
D.作者认为官吏作恶是上天不仁,表现了对现状的悲观无奈。
2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2分)
26.简析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
22.有才而贤明的人本不屑为官,因为君王诚恳急切地求访方才入朝。
23.B
24.D
25.本文深刻地揭露后世择官不贤,官吏苛政扰民、侵害百姓的现象及危害,衣现出强烈的
批判之意和痛心、愤怒之情。
26.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将古今君民关系、择吏数量和标泄及其结果进行对比,突出后世吏
道的黑暗:将盗贼的下场、危害程度与害民之吏进行对比,尖锐地谴责了后者祸害之大。
四、分层训练
基础过关
练习1: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乞伏慧,字令和,马邑鲜卑人也。慧少慷慨有大节,便弓马,好鹰犬。其兄贵和又以
军功为王,一门二王,称为贵显。
②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悼于武陟,所当皆破,授大将军,蜴物八百段。及平尉迥,
进便柱国,赐静西河郡公,邑三千户,舍物二千三百段。请以官爵■让兄,朝廷不许,论者必
之。高祖受禅,拜曹州刺史。曹土旧俗,民多奸隐,户口簿帐恒不以实。慧下车按察,得户
数万。先是,突厥屡为寇抄,慧于是严整烽燧,远为斥候心,虞亦素惮其名,由不入境。
③年逾七十,转荆州总管,又领潭、桂二州,总管三十一州诸军事。其俗轻剽,...慧躬行
世去必统之”见色大迨。曾见人以簸⑦捕鱼者,出绢买而放之,其仁心如此。百姓美之,号
其处曰西河公箜。
④炀帝即位,为天水太守。大业五年,征吐谷浑,郡滨西虎,民苦劳役,又遇帝西巡,
?为道不整,献食疏薄,帝大怒,命左右斩之。见其无发,乃释,除名为民。卒于家。
(选自《隋书》,有删节)
【注】①斥候:侦察兵。②筵(sdi):用竹木编成的断水曲鱼的栏栅。
19.根据第②段内容,分析乞伏慧的治理才能。(3分)
20.联系全文,分析乞伏慧”为道不整,献食疏薄”的原因。(3分)
【答案】
19.(3分)一是社会管理才能,到任后巡察调查,得户数万,有效解决了当地由来已久的
“户口不实”的问题。二是军事治安才能,在烽燧关隘处严格警戒,安排侦察兵探访敌情,
提高了边防战略警戒水平。(分析出措施、执行、效果及其对于社会长治久安的意义即可。
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
20.(3分)①性格正直,富有仁爱之心,体恤百姓,不愿逢迎;②边境征战,民苦劳役,
对炀帝战乱时期西巡消耗民力不满。(包括为官为人一贯品质及当时天水社会状况、百姓处
境两个方面。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
练习2: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2分)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苏轼
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好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
知尊爱贤者,口:“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四方之人。元之自
黄迁薪州,没于薪,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
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侦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
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
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
锡,如圭如壁。”金锡圭堡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
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
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22.第①段“吾元之也”与下文照应的句子是,其中“吾”表达的情
感是(3分)
23.第②段写韩魏公为什么还要写千元;方?(2分)
24.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贤人君子所在之处,感染着当地的普通百姓。
B道德高尚者的善行,感化了当地的奸佞小人。
C贤人君子所在之处,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
D品德高尚的显贵,受到当地普通百姓的爱戴。
25.第①、③段面线句中的两种“思”有何内在联系?(4分)
【答案】
22、黄人独私以为宠黄人因元之曾为官黄州而自豪,并表达了对元之的亲切之情
23、用王元之的德政来衬托萍魏公的品行。
24、A
25、前一个“思”,是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后一个“思”使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
念,两种“思、”均推崇淳朴、高尚的德行,且互为影响。
智能拓展
(-)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
尚志斋说(节选)元•虞集
①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
发必决,求中乎正幅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趋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
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妓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
以其无志也。
②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优射者之求中夫正
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①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其不为妄人者JL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③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牧从师、取友,读书、穷理,
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
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成,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④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苛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
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说必日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
要至急也,审矣。
21.与本文最为接近的一种文体是()。(1分)
A.记B.传C.赋D.论
2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一段划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0(2分)
(1)正尔身,守尔法(2)养尔气,畜尔力(3)良尔弓,直尔矢
A.⑴⑵⑶B.⑶⑵⑴C.⑵⑴⑶D.(:)⑶⑵
23.对第②段划线句埋解止确的一项是()(2分)
A.志向不明确,好比行舟没有方向,多半会成为唐人。
B.志向不明确,人生就会没有底线,多半会无所成就。
C.没有特定的志向,好比行舟没有方向,注定会无所成就。
D.没有特定的志向,人生就会没有底线,注定会成为庸人。
24.第①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25.简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
21.1)(1分)
22.B(2分)
23.A(2分)
24.文章把人的立志比作射箭:只有瞄准靶心,才能射箭成功,只有立志,才能实现人生目
标。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通俗易懂。(3分)
25.作者先强调立志的重要;接着引用名人言论,证明立志的作用;又接着作反面假设,表
明不立志便一无所成;再接着以孔子为例,证明立志的不可或缺;最后,作者以双重否定句
重申立志的急迫重要,呼应段首,再次强调观点。(4分)
译文:你们见过射箭吗?箭靶的中心,是射箭的人的目标。于是要选择好的弓,直的箭,
蓄养体气,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话沟通科顿》课件
- 移动支付系统漏洞挖掘与修复-洞察分析
- 星系早期形成理论-洞察分析
- 虚拟现实游戏教育应用-洞察分析
- 习惯性脱位微创手术并发症分析-洞察分析
- 游戏直播平台竞争策略-洞察分析
- 农村网格员先进事迹(6篇)
- 新闻真实性与伦理考量-洞察分析
- 虚拟协作空间设计-洞察分析
- 移植后心理护理路径构建-洞察分析
- 清华大学《大学物理》习题库试题及答案-08-电学习题答案
- -年级组长述职报告(四篇合集)
- 2024年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个人分析报告优势与劣势
- 第五章-双水相萃取技术
- 上级制度宣贯培训方案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
- 受警告处分后的思想汇报
- 疼痛科护士的疼痛科病例分析和医学讨论
- 司法鉴定技术
- java万年历课程设计完成版Apple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