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_第1页
2023年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_第2页
2023年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_第3页
2023年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_第4页
2023年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原理

1以及国民收入核算

本单元习题主要体现卜.列概念和原理。

1.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靠国民收入这一概念来衡

量和表现.它包括五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国民生产净值(NNP)以及国民收入(N1)

以及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国内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领土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

价值。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实际国内

生产总值是用从前某一时期作为基础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

际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4.国内生产总值只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最终产品和中

间产品的区别是重要的.

5.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不是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6.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有区别。后者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价值,

而不管这些要素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生产的价值,属国民概念。前者指一国范围内所生产的价

值,属地域概念.其中包括一部分外国的生产要素在国内生产的价值,即不管价值是由国内

还是国外的所有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若定义国外支付净额(NFP)为本国要素在世界

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则GDP=GNP・NFP,或

GNP=GDP+NFP<,

7.产出总等于收入:产出指整个社会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价值,亦即新生产的财

富和价值,它总等于要素收入的总和,其所以如此,关键是把利润看成是产品售价扣除工资

以及利息以及地租等成本后的余额,即利润是收入的一部分。

8.产出总等于支出:指最终产品价值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其所以如此,关键在

于把企业没有卖掉的存货价值看成是企业自己在存货投资上的支出。

9.国内生产总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和两部门的以及三部门的村四部

门的模型。在收入的循环流动中,储蓄以及税收以及进口都属于滑出,而投资以及政府购买

和出口都是注入。只要总注入和总漏出相等,收入流量的循环就会处于均衡状态。这种模型

表明,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有收入法和支出法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10.支出法是从居民户以及政府和国外购买最终产品支出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

多少最终产品价值。从支出角度看,GDP=消费+投资十攻府购买十净出口。

11.收入法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

少最终产品价值.收入法又称成本法。从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则GDP;工资+利息+

租金+利润。

12.从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加国外支付净额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

生产总值减资本消耗(折旧)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减企业间接税等于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减公司利润和社会保险税,加政府和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以及利息调整以及红利,

等于个人收入。个人收入一个人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

13.在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看是丫=©+1,从收入

角度看是y=C+S,因此有C+I=C+S,即S=I。要注意,这一恒等式是由储蓄和投资的定义

而来的。

14.在三部门经济中,从支出看,y=C十I十G,从收入角度看是y=C+S+T。(这里,

S仍是家庭部门储蓄,也可写作Sp,c是指政府购买支出,T指政府税收。)因此有

c+I+G=C+S+T,亦即I=S+T-G.这里T-G可看作政府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储蓄,也可写成Sg=T

-G.因此有I=Sp+Sg。

15.在四部门经济中,从支出角度看,y=C+I+G+X,从收入角度看,y=C+S+T+M(这里

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因此有C+I+G+X=C+S+T+M,亦即kS+T-G+M-X。在此,M-X

可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因为M从外国立场看是出口,即取得收入,X从外国立场看是进

H,即支出。因此,M-X是外国的收入减去支出后的余额,可看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可

用Sr表示,因此有gSp+Sg十Sr。可见,无论从多少个部门的经济看,储蓄投资恒等式总

成立。

16.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

大量值,它不是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是充分就业时国内生产总值,因

而也称为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它与实际上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缺口称为国内生产

总值缺口,而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也可称为自然失业率。实际上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

取决于社会总支出水平或者说有效需求水平。

17.奥肯法则。要维持充分就业水平,实际的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的GDP的增长。

为阿I答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注意:这里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由有效需求水平所决定的

GDP,它和潜在的GDP相对应,在英文里actualGDP,但在本单元第•小节中也讲到实际

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那里,它和名义的GDP相对应,右英文里为realGDP,虽都译为实际

国内生产总值,但切不可混淆)和失业率变动的关系,奥肯提出了一条经验性法则:失业率

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便低于潜在GDP3%。据说这一法则可为经济增长和失业

间提供一种可以捉摸的关系。

2以及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本单元习题主要体现下列概念和原理.

1.产出和支出是相互作用的,支出决定产出和收入,同时产出和收入决定支出。收入与

支出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动决定了GDP水平及其波动。在国民收入决定的凯恩斯模型中,假

设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当总需求变化时,只会导致产出的变化,而不会导致价格的变化,所

以本单元涉及的变量值都是实际值。

2.两部门经济是假设:(1)只存在家庭和企业部门,而不存在政府和国外部门;(2)企业

投资是自发的,即投资为外生变量,(3)折旧和企业未分配利润为零。意愿的或计划的总需

求AD由意愿的或计划的家庭消费C和企业投资I构成。当总产出(或总收入)Y与该总

需求(或总支出)均衡时,有Y=C+L同时,均衡产出等于意愿的或计划的消费与储蓄之和,

KUY=C+S.由此得I=S,即经济要达到均衡时,意愿投资必须等于意愿储蓄。当I>S时,产

出会增加,当kS时,产出会减少.最终都将达到均衡收入水平。这里要注意与上一单元的

国民收入核算等式I=S的区别,那里指的是实际发生或事后的投资和储蓄始终相等,其原因

在于,非意愿存货投资已包含于事后的投资中.假设消费函数为©=2+5丫,a为自发消费部

分,自发投资为I,可由消费函数来推导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a+I/l-b.储蓄函数为

S=Y-C=-a+(1-b)Y.从I=S中也可推导出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a+I/l-b。

假设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Ct=a+bYt-i;而本期收入为本期消费和投资之和,即

Y1-Ct+L,则有差分方程Yt=bY"+a+L,,其解为YI=(Yo-a+L/l-b)bt+a+L/1-b,该方程动态

地表示了投资变化导致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过程。|b|<l是该方程有稳定值的条件,其值

为Yt*=a+L/l-b

3,三部门经济是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进了政府部门,也就是在经济中考虑进了税收

和政府支出的因素.税收以及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政策工具。

本模型的假设条件在两部门模型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假设c税收仅指个人所得税,其他税收

先撇开。

假设税收函数为T=To4-tY,t为税率政府转移支付为TR,则可支配收入为

YD=Y-T+TR=TR-To+(1-t)Y,消费函数由C=a+bY变为C=a+bYD=a+(bTR-bT«)+b(1-t)Y,

边际消费倾向与两部门经济时相比是降低了。

三部门经济宏观均衡时,有C+S+(T-TR)=C+I+G成立,此式可变形为T-TR-G=IS这

意味眷在均衡时,预算盈余(赤字)(T-TR-G)与意愿投资超过(少于)计划储蓄(I-S)相对应。

总需求由消费C以及企业投资I和政府购买G构成,即

AD=C+I+G=a+b(TR-To)+b(l-t)Y+I+G(,当经济均衡时,有AD=Y,可得均衡收入水平Y。

=1/1-b(I-t)[a+b(TR-Tl>)+l+G]o由该式可知,由于有了税收,三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为

比两部门经济时为小。利用该式,可直接求得投资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税

收乘数(税率;不变时)等。

当税率改变At(由t变为1),而其他因素不变时,即可得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变化率:^丫。

/Yo=-bAt/[l-b(l-f)]o其中Y。为税率改变前的均衡产出,Y。为税率改变后增加的产出水

平。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购买和税收变动相等数量而使政府预算不变(注意是变动量相等,

而不论原先政府预算是盈余还是赤字),也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其乘数为

由上述可知,在本模型中,外生变量为投资I,政府支出G和TR,内生变量为产出Y以

及消费C和税收T。

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衡量的是在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或潜在产出时的预算盈余,以

y*表示充分就业的收入可有BS*=ty*-G-TRo实际的预算盈余为BS=ty-G-TRo二者的差额

为BS*-BS=t(y*-y)o

5.四部门经济即开放经济,在三部门经济基础上加上国外部门。在小国假定下,出口为

X(给定的外生变量),进口为M=Mo+mY(m>0),则均衡产出水平Y=C+I+G+X-M.可得均

衡产出水平Yo=1/[1-b(1-t)+m](a+H-G-bTo+bTR+X-Mo),以Y。对x求导,可得对外贸易乘

dY/dX=l/l-b(l-t)+mo一般情况下,外贸乘数大于1,同时,由前式可知,四部门经济的投

资乘数以及政府购买乘数,转移支付乘数以及税收乘数等都相应地小于三部门经济时的乘数,

这主要是由于在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变化有“溢出效应

3以及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

1.IS曲线的含义和由来。IS曲线表示满足收入一支出均衡条件式以及投资函数以及消

费函数(储蓄函数)以及净出口函数的所有利率(r)和收入(Y)的组合,它是所有收支均衡点的

集合。在两部门经济中,如消费函数为C=a+bY,投资函数为I=e-dr,则均衡收入

为:

Y=(a+e)-i-(l-b)-[d4-(l-b)]r

其中,l/1-b为简单支出乘数,假定用Ke表示,则上式可写为:Y=Ke(a+c)-Kedr,或

r=(a+e)^d-(HKcd)Y。设a+e=A,则Y=KcA-Kcdr或r=(A/d)-(1-=-Kcd)Y,

上式即IS方程式,其几何图形为IS曲线,在IS曲线上的每一个r与Y的对应点,均

满足Y=C+I或I=S的均衡条件表示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IS—LM模型中,假定价格水平不变即p=l因而收入以及消费以及投

资以及政府购买以及出II以及进II以及净出II等变量的实际量值(一般用小写字母即y以

及c以及i以及g以及x以及m以及nx表示)和名义量值(一般用大写字母即用Y以及C

以及1以及G以及X,M以及NX表示)是相等的,在本单元以后几单元中,都用大写字

母表示。

2.IS曲线的斜率。从IS方程式尸(A/d)-(l:Ked)Y中可见,IS曲线的斜率为负值,

利率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1+Kcd,因此,IS曲线的倾斜程度取

决于支出乘数Kc和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而Kc又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b.当b不变时,

d愈大则IS曲线越平线,当d不变时,b愈大,则IS曲线越平坦。IS曲线负斜率的必要条

件是投资需求和利率反方向变动.

3.IS曲线的移动。在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d和边际消费倾向b不变条件下,自主性支

出A(自主消费a和自主投资e)变动会引起IS平行移动,移动幅度取决于区变动的数量和

Ke的大小。如果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它由消费函数决定,方程式可写为S=a+(l-b)Y)的斜

率发生变动,【S曲线斜率会变动。

4.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IS曲线。设政府购买为G=G,税收函数为T=To+ty,出口为

X=X,进口函数为M=Mo+my,投资函数为te-dr,政府转移支付为TR=IR,可支配收入

为Yd=Y-T+TR,消费函数为c=a+bYd,则均衡收入为:

Y=(a+e+G-bTo+bTR-Mo+X)/[1-b(1-t)+m]-[d/l-b(1-t)+m]r

设a+e+Q-bTo+bIR-Mo+K=A,同时把(1-t)+m]看成是二部门经济中自发支出乘数

的扩大,即l/[l-b(1-t)+m]=Ke,则仍有:Y=KeA-Kedr或r=(A/d)-(1/Ked)Y。

现在,如自发性支出即注入(a以及e以及G_以及里以及X)或自发性“漏出,,(T0以及

M。)发生变化,则IS会移动,IS的斜率仍由d以及b以及税率t以及边际进口倾向m决定。

5.LM曲线含义和由来,LM曲线表示在固定的货币供给水平上,满足货币需求等于货

币供给关系式的所有利率r和收入Y的组合。在LM曲线上的所有点均表示货币的需求等

于货币的供给的均衡状态,假设名义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控制,为外生变量(M),且假设价

格水平不变(P=l),货币需求函数被定义为L=(kY-hr)P,则货币市场均衡是

有:(kY-hr)P=M或r=(k-?h)Y-M^ph1>此即LM方程式。

6.LM曲线的斜率。从LM方程可见,LM曲线斜率为k/h。LM曲线的斜率由k(货币

交易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和h(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决定.在k相对稳定的情

况下,LM斜率主要决定与h。降低h会使LM斜率绝对值增大。当h极大使,LM呈水平

线;当h=0时,LM为垂直线。在许多情况下。LM曲线上斜率具有先是水平线,后是向上

倾斜,最后是垂直形状的三个区域(即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

4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L财政政策的作用。运用财政政策消除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的一般途径

有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以及税收,或同时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一个相同的量(平衡

预算)三种方法.其中政府支出对总支出以及国民收入具有直接的影响.税收则要通过边际

消费倾向(或储蓄倾向)影响人们的收入支出最,从而对.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要间接些弱小一

些,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效果最弱。

2.自动稳定器。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变量或者说干扰对GDP冲击的内在

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的所得税制度以及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农产品价格维持

制度等.这些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经济波动幅度的内在作用,但自动稳定器无法消除经济

波动。

3.积极的或权衡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

择,主动地枳极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影响

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行,财政政策作用的时滞,财政政策作用后果的不确定性以及难以

估计的影响总需求的各种因素以及挤出效应等。

4.功能财政与公债.功能财政指以财政预算能否实现物价稳定以及充分就业为目标,而

不论预算是否盈余或赤字的积极性财政政策思想。功能财政思想是对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公愤,亦称国债,是政府为弥补财政预算赤字所欠下的债务。公债以发行范围划分有外债与

内债.公债是政府弥补财政预算赤字的途径之一。发行公债有可能导致私人支出的下降,产

生“挤出效应”,在中央银行购买公债的条件下,会导致增发货币,诱发通货膨胀。对公债

的利弊,经济学家们一直持有不同意见。

5.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指政府支出或税收变化对国民收入变动

的影响。从IS--LM模型看,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

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移动IS曲线的财政政策效

果就越大。反之,则效果较小。

6.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

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

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

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

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以及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

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

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

7.财政政策的特例"在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下,由于货币的需求与利率的变动不相

关(在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h=0),IS曲线向右移动时,均衡的利率上升,但收入不发

生变化,存在着完全的挤出效应,如果LM曲线为水平线,则不存在挤出效应,因为投资者

在既定利率下对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即利率处于“流动性陷阱”状态.这时IS曲线向右

移的财政支出政策效果最大。在IS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有效,政府支出

的增加不产生挤出效应,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支出与利率的变动不相关。

8.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效应。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指在实际货币供

给量不变条件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公

式为:△?/△g=hKe/h+kKed,在此,h和k分别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变动的敏感程

度,d表示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Ke=l/l-b,即自发支出乘数.由于利率变动对国民

收入具有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乘数的效果要小于政府支出乘数。财政政策乘数的大小受

到政府支出乘数l/1-b以及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h以及投资需求的和利率敏感性d以及货

币需求的收入敏感性k的影响。在LM曲线为水平线(流动性陷阱)条件下,财政政策乘数等

于政府支出(购买)乘数。

9.货币政策及其工具,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

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以及改变贴现率以及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

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巨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

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10.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货币政策效果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

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从IS—LM模型看,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

斜率的大小.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斜率越小,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就越大,反之,IS曲线斜率越大,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越小。在IS曲线斜率

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小,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愈小;反之,则愈大。

11.货币政策效果的特例“当LM曲线为垂直线以及水平线以及IS曲线为垂直线时,货

币政策对收入的影响会出现特殊的情况,垂直的LM曲线意味着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完全

没有敏感性,货币余额的决定与利率变动无关。在LM方程M=ky-hr+,当h=0时,这

种情况就会出现,即其=1<丫.在不考虑IS曲线斜率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ZXM〕,使

LM曲线向右移动,均衡的收入增加等于△Md/k)。这表明货币玫策完全有效。当LM曲

线为水平线时,存在“流动性陷阱”,由于人们不愿持有债券而使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从

而产生“流动性陷阱”,货币供给的增加完全陷入货币需求之中.货币供给不改变LM曲线

的位置,因而利率和收入均不发生变化,移动LM曲线的货币政策完全无效果。当IS曲线

为垂直线时,投资支出与利率不相关。比如在两部门经济中,】S方程为y=(a+e-dr)/(l-b),

当行为系d等于零时,利率对投资没有影响,从而IS方程改变为y=(a+e)/(l—b),IS曲线

就为垂直线.当LM曲线向右移动时,利率会下降,均衡的国民收入不变.这说明,货币政

策可影响利率,但对国民收入的变动没有影响。

12.货币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指当财政政策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均衡

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倍数.其公式为:AY/AM=dKe/h+kdKe,(ke为支出乘数)所以△

y=AM(dKe/h+kdKe)o公式表明:在ke以及d以及k不变的条件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

动敏感性愈大(即h愈大),就愈小,从而货币玫策的效果就较小;如果人趋向于无

穷大,则LM曲线为水平线,货币政策会亳无效果:如果h等于零,则LM曲线为垂直线,

则AY/AM=1/k,则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1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财政扩张会使GDP上升,也使利率上升:货币扩

张使GDP上升,便利率下降,因此,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可以出现GDP和利率

变化的各种组合。如果想要增加GDP,又想使利率保持不变,可以把扩张性货币和扩张性

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结合起来使用。如果想要GDP不变,提高利率,可以把扩张性财政

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结合起来使用。紧的或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组

合方式。

5以及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

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

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以及投资需求以及政府支出和国

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

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包就上升。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

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

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

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

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劳动工作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

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以及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

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移动。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

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从IS-LM模型分析中可知,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实际货币余额

变动会使对收入变动越敏感即A越大),则LM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AD曲线越平

缓,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即投发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或边际消费

倾向穗大),则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我们已知,产品市

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收入为:

Y=(A)hKe/(h+kdKe)+(M/P)dKe/(h+kdKe)

式中d表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e表示自发支出乘数,h和k分别表示货币需求对

利率和收入的敏感程度.从上式可以看出,当d以及ke.不变且k比较稳定时,若h越小,

则P上升一定幅度使M/P下降一定量时,国民收入Y就减少得越多;反之,P下降一定幅

度使M/P上升一•定量时,国民收入Y就增加得越多,因而,AD曲线就越平缓.同时,当h

和k既定时,如果d和Ke越大,即IS曲线越平缓,则实际货币余额M/P变动时,收入变

动也会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攻政策,如致电支出扩大(区增加),或扩张性货币政策(MJ曾加),

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3.总供给函数。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出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种关

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所谓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

总量。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的.当资本存量一定时,总

产量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边际产出递减.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

力的需求量实际工资率的减函数,可写为:Nd=Nd(WT),实际工资越低,劳动力需求越

大,劳动力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可写为Ns=Ns(W/P).实际工资越低,劳动供给

越小.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在短期,就

业量的变化是引起总供给水平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长期,资本积累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

等都会影响总供给水平。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货币工资变动能作何反应的假定。对企业或劳动

者来讲,重要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实际工资是名义工资与价格水平的比率,当名

义工资上升的幅度低于价格上升的幅度时,实际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实际工资就会上升.如

果工资和物价可以自由变化,那么,就业量的决定就完全独立于价格水平的变化.因为物价

上升时,名义工资水平就会同比例上升,劳动力市场将恢复到原来的均衡,就业量也恢复到

原来的水平.这样,就业量就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总产出也不随价格水平的变

化而变化。因此,当价格水平具有完全的伸缩性时,实际产出量主要由潜在产出决定,不受

价格水平的影响.供给曲线是•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可称它为长期总供给曲

线,或占典总供给曲线。

当名义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时,现实

经济中即使存在失业,工资水平也不会下降;但当劳动力处于过度需求状况时,工资却可向

上调整。这样,在刚性的名义工资水平下,如果物价上升,实际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劳动力

需求就会扩大,经济的就业后和总产出就会增加,总供给曲线就会向上倾斜。总产出随着价

格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可把这条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凯恩斯主义供给曲线.随

价格水平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市场上失业率逐渐减少。当劳动力市场达到充

分就业状态时,价格水平的上升就会导致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的出现,这样,名义工资就会

随物价同比例上升,使就业量始终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从而物价水平上升时,产出也始终

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经济的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向右上方倾斜,在长期就变为一

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上的垂直线。

4.总供给以及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当经济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经济就次定了这一时

期的实际产出,就业水平,利率水平和价格水平。在古典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供给

曲线是•条垂直线,价格水平的变化不影响经济的就业量和总产出水平。任何由于总需求或

总供给的波动而造成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不相等,理论上都可通过价格水平的变化使经济恢复

到原先的均衡,而不需要任何经济政策。例如.由于货币供给量的扩大(或者政府支出增加,

出口增加等),经济的总需求曲线向有移动.这样,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的总需求就

超过了总供给,价格水平即上升.在需求方面,随着价格水平上升,货币市场上实际货币供

给开始减少,利率水平上升,投资缩减,总需求开始减少。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距也开始缩

小。只要总需求还大于总供给,价格水平就持续上涨,直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结果,价格

水平与货币供给量同比率增加以及利率以及总产出以及就业量以及总需求都恢复到原来的

水平。

当经济的非均衡来自供给方面的变动时,如石油供给的减少,垂直的总供给曲线会向左

移动,造成经济在原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只要总供给不随价格水平的变化而

调整.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直到总需求重新等于总供给.结果,总产出与就业水平下降,价格

水平以及利率上升,总需求量下降。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一一总需求模型中,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的向下刚性而向上倾

斜,就业量和产出水平都会随价格水平变化而变化。当息需求扩大时,实际工资的下降就会

增加就业量,从而扩大产出。

6以及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这二单元主要体现下列概念和原理.

1.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的衡量。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

的时期内持续的上升过程,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的波动主要是由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而引起的,当经济中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人们对纸币的实际需要量时,货币就会贬

值,物价水平就会普遍持续上涨。把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价格总额进行加权平均,通货膨

胀就表现为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用PM代表基

期的一般物价水平,用B代表本期的物价总水平,n为通货膨胀率,那么通货膨胀事的计

算公式就为,n=[(Pt-Pt-i)/pt]x(i()()%)o具体可用三种价格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率,(I)消

费者物价指数(简称CPI),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

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2)生产者价格指数,又称批发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生

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3)国民生产总值

价格折算指数,它反映的是所有计入GNP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化。

2.通货膨胀的分类,按物价上涨的速度来划分,通货膨胀可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以及温

和的通货膨胀以及飞奔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四类。当物价上涨小于2%〜3%时属爬

行型,在3%〜10%之间属温和型,达两位数时即为飞奔型,若每月超过50%的上升速度,

就属恶性通货膨胀。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来划分,可把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的通货

膨胀以及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的通货膨张三类。按通货膨胀能否预期来划分,可把

通货膨胀分为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和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两类。

3.通货膨胀的原因。按前所述,主要有三类原因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1)需求拉上的通

货膨胀。在商品市场上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如果经济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就会导致

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引起总需求犷大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因素称为实际

因素,诸如消费需求以及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一国净出口水平的增加都

会使得产品市场上【S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使经济在现有的价格水

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另一类是所谓的货币因索,即货币供给最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

减少.这会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也会导致总需求水平在理有价格水平下扩大。在经济的

总供给没有达到完全就业水平的总供给水平之前,总需求的增加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

还会使产量增加。随着经济接近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总需求再增加,产出就不能再增加,

而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

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生产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可体现在工资水平上升,原材料和能源等涨

价;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厂商为追逐垄断利润而限制产量,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在

现有的价格水平下,工人如果要求提高实际工资,厂商能够雇佣的工人就会减少,其产量就

随之减少,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价格水平上升.与需求拉上的

通货膨胀不同的是,在短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将减少经济的产出水平。(3)结构性通货

膨胀.指由于特定的经济制度以及控制系统以及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的结构因素或这些结构

的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的预期,如果通货膨胀是突发的以及短期的,人们无法完全预测到,那么,

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幅度就会大于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幅度,

从而使得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小于物价的上升,在短期,经济就将扩大就业,产展也随之增加。

如果通货膨胀是长期的,可被人们事先完全预期到,工人就会要求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增加其

货币工资率。这样,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与劳动力需求曲线同样幅度移动,

经济的就业状况就没有改善,产量水平也不会增加。

5.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首先,通货膨胀

将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砺收入水平.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锄增长,在累

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

丧失。其次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时债务人获利.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就为负值。(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在短期,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促进产出水

平的提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却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

响是清楚的,它会刺激就业以及减少失业;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少就业。

在长期,上述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因素都会消失。

在通货膨胀期间,债权人要求债务人补偿他国出借的款项购买力的下降而遭受的损失。

从而市场利率或名义利率水平中包含于通货膨胀率。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通货膨胀率等

于名义货币增长率减去实际货币需求增长率。如果货币在长期内持续高速增长,通货膨胀与

名义货币增长就会紧密相关,通过发行货币来弥补预算赤字会导致通货膨胀。

6.失业及失业类型,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状态:就业是指处于受雇或

“自我雇佣”的状态。经济中失业者与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人数占劳动力的百

分比称为失'也率。失业按其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1)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

机制不完善或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2)季节性失业.指某些行业

中由于工作的季节性而产生的失业。(3)周期性失业,指在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

需求下降而产生的失业.(4)需求不足型失业,指由于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过低而不足以为

每一个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而产生的失业。(5)技术性失业,指由于技

术进步,或采用了节约劳动的机器而引起的失业。(6)结构性失业,指因经济结构变化以及

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7)自愿性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

生产率,或在现行的工作条件下不管就业以及但不愿接受此工作条件而未被雇佣所造成的失

业。与此对应的是非自愿性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照现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

求不足而得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

7.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

经济中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

失业仅局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自然失业率.,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

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

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因此,自然失业率应等于某一时点上摩擦

性和结构性失业占劳动力的百分比。在实际统计时,用长期的平均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自然

失业率。影响失业持续时旬长短和失业率高低的因素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

8.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

动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种关系可表示为:△wt=f(Ut),awt表示;时期的

货币工资增长率,ui表示t时期的失业率,两者具有负相关的函数关系,即货币工资增长率

越高的时候,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的时候,货币工资增长率越低.菲利普斯曲线自左上

方向右下方倾斜。由于工资成本是产品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而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工资增

长率之间存在相当稳定的正比例关系(两者差额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而通常用通货膨

胀率替代货币工资率,来描述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则反是。

菲利普斯曲线既反映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又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

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

政策使失业串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

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当通货膨胀成为一种持续性的长期现象时,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会使菲利普斯曲线

向右上方移动.这时货币工资上涨率AWi与失业率Ut之间的关系为:△Wt=f(Ut)+aPet,

Pet表示时期的通货膨胀预期。这意味着经济现在必须以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才能换取一定的

失业率。在长期,如果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移动,换取一定的失业率所需的通货膨胀率就

越来越高,最终菲利普斯曲线将成为一条垂直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如果经济开

始在一个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下运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以自然失业率为出发点的一条垂

线.它否认了短期存在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美系.由于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长期消除

的,任何政府试图以通货影胀来消除自然失业率的努力,其结果都只是暂时的。

9.理性预期学派“这是以古典微观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一个分

支.在理性预期中,人们事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供利用的信息,并按合乎理性人的行为来获

取和处理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未来的看法。理性预期学派把理性预期概念和自然失业率

结合起来,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不论在短期或在长期均不存在,这样政府采取的对通货膨胀和

失业的相机抉择的政策就是无效的。

10.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一类是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冷火鸡政策和

渐进主义政策。冷火鸡政策是政府通过突然性的以及大规模的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以名

义国民生产总值明显下降和失业率显然提高为代价,争取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渐近主义政

策是指政府持续不断紧缩总需求,在很长的时间内逐步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另一类是收入

政策,它是政府从控制总供给方面抑制通货膨胺的主要手段,指政府使用各种手段控制物价

以及工资以及利息以及租金等收入的政策。

7以及长期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定义,经济增长最常见的定义有:(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所生产的物

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加。(2)经济增长是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即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库兹涅茨把一国的经济增长定义

为;为人们提供各种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增长,这一能力的不断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以及

体制和意识的相应调整。这一定义强调生产的可能性,而不是实际的生产。

2.经济增长的源泉一经济增长的源泉要说明哪些因素导致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是劳

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以及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