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文言实词之“通假字”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文言实词之“通假字”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文言实词之“通假字”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文言实词之“通假字”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文言实词之“通假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实词之“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

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概念辨析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为四种不同的文言现象,四者有着严格的区别,初学

者常常将之混为一•谈。但现实中前二者确有相似之处,而“假借字”往往和其他二种难以区

分,所以对于不够明确的情况,也往往用“通假字”统称。

1.古今字

古代已有对应的字,后人又造新字来表达这个意思。如‘‘英"为''菩"之古字,因“莫”

被用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嗨”,“睹”和“靓”。

3.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有临时作用。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4.假借字

通假字常与六节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而六书

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

字表达那种意思。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

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直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

文言现象。

通假字的类别及特点

1.从语音方面来看

(1)同音通假: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

【例】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②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畔”通“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通“早”)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

(2)双声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例】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③太后盛气而胥之。(《触龙说赵太后》)(“胥”通“须”)

④毋内诸侯。(《鸿门宴》)(“内”通“纳”,两字同声部。)

⑤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培”通“凭”)

(3)叠韵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例】①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干”通“岸”)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③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参”通“三”)

(4)音变通假: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

【例】①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读“xudn”)

②将军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被”通“被",读“pi”)

2.从字形(同偏旁)方面来看

(1)同声符的字可以互相通假。其根据仍然是音同或音近。在古汉语中,按谐声规律

而言,声符相同的字,古音必然相同或相近。

【例】①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邺风》)(“匪”通“非”)

②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错”)

③发闾左逾戍润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通”通“谪”)

(2)以简通繁,即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字代替一个笔画较多的字。

【例】①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

③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通“娶”)

3.从字义方面来看,有以下情形:

(1)一对一的“单借”。即甲、乙二字通用,但甲可通乙,而乙不可通甲。

【例】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可通“早”,但“早”

习惯上不可通“蚤”。)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借“信”为“伸”,但习惯上很

少有借“伸”为“信”者。)

③默而识之。(《论语》六则)(“识”可以通“志”,反过来,“志”却不能通“识”。)

(2)一对一“双借”。即甲、乙二字互通。

【例】①口慧之人必无信。(《淮南子》)(“慧”通“惠”)

②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③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即”通“则”)

④项庄则入为寿。(《鸿门宴》)(“则”通“即”)

(3)一字通数字。指某一借字可替代其他几个不同的本字。如“适”与“敌”、“嫡”

“逾”三字声符相同,音近而通假。

【例】①太甲,成汤适长孙也。(《史记》)(“适”通“嫡”)

②吴王夫差无适于天下。(《战国策》)(“适”通“敌”)

③发闾左适成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适”通"逋”)

(4)二字连通。指有两个通假字连接在一起。

“往而糜弊腑泠不反者,不可胜数。”(《黑子•非攻上》)(“腑”通"腐”,“冷”

通“烂”。)

“此(李)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汉书・苏武传》)(“宿”通"夙”;“昔”通

“夕”。)

(5)隔字相通。指某一借字(A)的木字(B)与另一汉字(C)相通,那么,这一借

字又与本字的本字相通。

【例】“臣得行义,则主失明”。(《韩非子》)(“明”通“萌”,而“萌”又通“民”。

所谓“失明”,实则是“失民”的意思。)

(6)群字互通。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相互通用。

【例】“唯、维、惟”三字,在用作语气词时,可以互相通用。“祭”“际”“察”三

字互通,皆有“至”义。

方法指导

通假字分辨方法

L音变法

通假字的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古今语音变化较大,古

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定全部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

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例】①“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罢”通“疲”,虽然它们在

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却是同音的。

②''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趣”通“促”,也是古代同音今天却不同音了。

2.语境分析法

把某个通假字放到具体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字是构成句子的元素,句意的表达

也就是通过这些元素在意义上和语法上的组合而体现出来的。通假字中借字与本字只是读音

相同或相近,字义并无联系。清代学者王念孙就说过:“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

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为

病矣。”意思是说,当我们碰到通假字时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出它的本

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

【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其中“蚤”字的字义在句中就显得格格不入。

困惑之时,我们就要考虑该字有可能是一个借字:找出借字,然后“依音破字”寻求本字。

按本字读之,就文通意顺了。如上句中一旦找出“蚤”的本字“早”来,那么“旦日不可不

早自来谢项王”的句意就豁然开朗了。

3.例证认知法

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能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的例

句:

【例】(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2)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经•氓》)

(3)硕鼠硕鼠,无食我麦I(《诗经•硕鼠》)

(4)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冥人之于国也》〉

(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7)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8)苟富晋,无相忘(《陈涉世家》)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10)王师北定中原H,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1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上述例句,说明了“无”通“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那么下次遇到“无”字,就应考

虑可能有通假的情况。

4.借助工具书

阅读文言文,总会有些词语不能理解,查工具书,既能解决疑难,又能节省学习的时间,

提高学习的效率。供学习文言用的工具书有许多种类,从高中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古汉

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较为实用。尤其是《古

汉语常用字字典》,可作为必备的工具书,经常查阅。

【例】(1)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那也(《触龙说太后》)(查《辞海》可知:“郑”

通“谷『’,而"献又通“隙”。)

(2)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知:“与,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辞海》注:“厌”,通“腐”。饱;满足。)

(4)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汉语大词典》解释:“有,通‘又‘。

①复:更加。②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查《古汉语常用字典》得知:“倔,通‘崛'。

突出。”)

5.参考注释法

古代文字训诂学家在注释古籍中对通假字有过许多研究和考证,并常用“某读曰某”“某

与某古字通”“某与某同”等来说明文字的通假关系。

【例】(1)隰则有泮。(《诗经•氓》)(郑笺:“泮读为,畔’。"即“泮”为“畔”

的借字。)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经典释文》注为:“知,

如字,又音智。”即''知"通"智”字。)

(3)百姓罢劳。(《汉书・成帝纪》(颜师古注:“罢读曰疲。”即“罢”通“疲”

字。)

一、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例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直”,在句中按字面理解不通,可视为通假,给“直”增加偏

旁“彳”这样就找出了“直”的本字“值”,意义是价值。

这种情况的通假字在中学文言课文中有很多,如: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一一供

失其所与,不知。知一一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一一授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免一一娩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一一娶

少益誉食,利于身也子。者一一嗜

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为不如。孰一一熟

奉厚而无劳。奉一一俸

北冥有鱼,其名为桀。冥一一溟

距关,毋内诸侯。内—纳

二、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

找出本字。如:“学而时识之,不亦说乎"o中“说”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我

们把这个字的形旁“i”换成“T”,就找到了这个通假字的五字“悦”,按本字的意思理

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很明确了。

这类通假在中学文言文中也较多,举例如下:

当窗理云黄,对镜帖花黄。帖贴

此小大之辩也。辩一一辨

距关,毋内诸候。距一一拒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政一一征

而摩历之于义。摩一一磨

因之孺子这游者,无不含甫也。领i一一哺

三、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木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

出本字。如“迪忆后街之事?”句中“翘”字,去掉“公”就找到了本字。

这种现象的通假在中学文言文中也不少,举例如下:

使用奉璧,拜送于庭。庭一一廷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一一敝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一一旨

缴立远视,而望幸焉。绒一一曼

[时点练习]

一、填空类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同““,

“”同“”,

(2)张良出,要项伯

“”同"“,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同“",

(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同"“,

(6)令将军与臣有郤

“"同"",

2.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C

(2):然则废衅钟与:(:

(3)王说,曰:“诗云••()

(4)为长者折枝:()

(5),刑于寡妻:O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O

(7)无:不为已:()

(8)盖亦反其本矣:(:

(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O

(1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魁于王:O

(11),无不为己:()

(12),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选择类

1.下列对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鼓瑟希希:同"稀”,稀疏

B.批大郤郤:同“隙”,隔阂,嫌隙

C幕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

D.距关,毋内诸侯内:同“纳”,接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所守或匪亲圣人无常师

B.外连横而斗诸侯赢粮而景从君了生非异也

C涂有饿草而不知发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糅以为轮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吞二周而亡诸侯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下列句子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突春者,春服既成夫子喟然叹曰

B.距关,毋内诸侯令将军与臣有郤且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不复•一一自辨张良出,要项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振之以威怒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4.下列各组句子,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藉寇兵而贲盗粮河海不择细流乌江亭长横船待

B.称心快意,几家能快君冯轼而观之抚军亦厚责成

C总此十思,弘兹九德乡师而哭堕军实而长寇仇

D.且吾不以•皆掩大德遂散六国之从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5.下列各组句子中,通假字最多的一组是

A隰则有泮f面规矩而改错鼓瑟希,铿尔辟邪说,难壬人

B.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芳菲菲其弥章刑于寡妻距关,毋内诸侯

C扈江离与辟芷兮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因击沛公于坐振之以威怒

D.来吾道夫先路须臾成五采技盖至此乎遂散六国之从

6.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皆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来吾道夫先路(《离骚》)/郡县逼迫,催臣上道(《陈情表》)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兰亭集序》)/园日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

C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西当太白有鸟道(《蜀道难》)

D.上之耽兮,犹可说也。(《氓》)/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

7.下列选择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金就砺则利②虽有槁暴③传道受业解惑也④故不积踩步,无以至千里

⑤知明而行无过⑥或师焉,或不焉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生非异也

A0@⑥⑧B.④®⑥⑦C®@®®D.③⑤©⑧

8.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文言语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②直不百步耳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⑥其下圣人也亦远亦

⑦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⑧合从缔交,相与为⑨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A®@⑤/⑥©⑨/②©@B.①⑧/②©⑥/③⑤/⑦

C①/©©/③©®/⑦⑧⑨D.®@/②©®⑨/③@@

参考答案

一、1.(1)距拒把守内纳接纳

(2)要邀邀请

(3)倍背违背、违反

(4)蚤早在某一时间之前

(5)戮勘并、合

(6)郤隙隔阂、嫌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

⑴距关,毋内诸侯: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故“距”通“拒”,翻译为“把

守”;“内”通“纳”,翻译为“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张良出去,邀请项伯。故“要”通“邀”,翻译为“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希望您全部告诉项正我不敢背叛恩德。故“倍”通“背”,

翻译为“背叛”。

(4)且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故“蚤”通

“早”,翻译为:“在某一时间之前”。

(5)臣与将军戮力而攻奏: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故“戮”通“勒”,翻译为“并,

合”。

(6)令将军与臣有郤:使您和我发生误会。故“郤”通“隙”,翻译为“嫌隙,隔阂”。

2.(1)“以”通“已”,停止。(2)“与”通“欤”,语气助词,表疑问。(3)“说”

通“悦”,高兴。(4)“枝”通“肢”,肢体。(5)“刑”通“型”,做榜样。(6)“己”

通“矣”,语气词,相当“了”。(7)“己”通“矣”,语与词,表示感叹。(8)“盖”

通“盍",何不:"反"通"返”,返回,回到。(9)“涂”通“途”,道路。(10)“想”

通“诉”,控诉,诉说。(11)“已”通“矣”,语气词,表示感叹。(12)“罔”通“网”,

张网捕捉、陷害。(13)“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

(1)“以”通“己”,停止。句意:一定要我讲的话,那就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道

理好吗?

(2)“与”通“欤”,语气助词,表疑问。句意: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

(3)“说”通“悦”,高兴。句意:齐宣王很高兴,说:“《诗经》说……”

(4)“枝”通“肢”,肢体。句意:向老者折腰行礼。

(5)“刑”通“型”,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

<6)“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了”。句意: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

可知道了。

(7)“已”通“矣”,语气词,表示感叹。句意:没有不做的了。

(8)“盖”通“盍”,何不;“反”通"返”,返回,问到。句意:为什么不回到根

本上呢。

(9)“涂”通“途”,道路。句意: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10)“想”通“诉”,及诉,诉说。句意: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

申诉。

(11)“己”通“矣”,语气词,表示感叹。句意:没有不做的了。

(12)“罔”通“网”,张网捕捉、陷害。句意: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是在陷害

人民。

(13)“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句意: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

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项,郤:同“隙”,空隙。句意:击入大的(筋骨连接处的)缝隙。

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颁”通“斑”,夹杂。句意: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匪”通“非”,不是。句意: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无通假字。句意:圣人没

有固定的老师。

B项,无通假字。句意: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景”通“影”,

像影子一样。句意: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生”通“性”,本性,天性。

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C项,“涂”通“途”,指道路。句意: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懂得去打开粮仓赈济百

姓。/“没”通“殁”,死。句意:秦始皇死后,他余威还震慑着远方。/“”通“煤”,古

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句意:但是(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车轮。

D项,“有”通“乂”,再;“暴”通“曝”,晒干。句意:即使乂晒干了,(木材)

也不会再挺直。/无通假字。句意:终于吞并了西周、东周而且灭亡了诸侯各国。/“知”通

“智”,智慧。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3.B【解析】本题考杳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希”同“稀”,稀疏。句意: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莫”

同“暮”,晚。句意: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做成(或穿上春装)。/没有通假。句意:

孔子长叹一声说。

B项,“距”同“拒”,把守。“内”同“纳”,让……进入。句意:守住函谷关,不

要放诸侯进来。/“郤”同“隙”,隔阂。句意: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蚤"同“早”,

早些,早点。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C项,“辨”同“辩”,分辩。句意: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辩。/“要”同“邀”,请,

邀请。句意:张良出来,请项伯进去。/“倍”同“背”,背叛,违背。句意:希望您全部

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D项,“振”同“震",震慑。句意:用威风怒气震慑他们。/没有通假。句意:(房

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没有通假。句意: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

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

4.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藉”通“借”,借给。句意: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择”

通“释”,舍弃。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撰”通“般”,使船靠岸。句意:马江

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

B项,“毂”通“够”,能够做到。句意:称心如意的又有几家能够做到?/“冯”通

“凭”,依靠。句意:孟尝君靠在车前横木上看。

C项,“乡”通“向”,朝向。句意: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放声大哭。/“堕”通“照”,

毁弃。句意: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

D项,“从”通“纵”,合纵。句意: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涂”通“途”,

道路。句意: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泮”通“畔”,边岸。句意:沼泽虽宽有尽头"“错”通"措”,施行。句

意: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希”通“稀”,稀疏。句意:这时曾暂弹瑟的声音逐渐放

慢,接着“铿”地一声。/“辟邪说,难壬人"没有通假字。句意:驳斥错误言论,贵难奸

佞小人。

B项,“于”通“吁”,感叹词;“无”通“毋”,不要。句意:那些斑鸠儿啊,别把

桑甚吃嘴里。/“章”通“彰”,彰显。句意:散发出一阵阵浓郁清香。/"开通“型”,

榜样。句意:(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做好榜样。/“距”通“拒”,把守;“内”通“纳”,

接纳。句意: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C项,“辟”通“僻”,幽僻。句意: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知”通“智”,智

慧。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坐”通“座”,座位。句意: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