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游记类散文学案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游记类散文学案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游记类散文学案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游记类散文学案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游记类散文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游记类散文学案

【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游记类散文】

古人为乐,一曰书中寻趣,二曰老友畅谈,三日寻访山河。在唐

宋八大家散文中,为我们留下最多的正是这些大家们寻访山河留下的

山水游记。即使在初中与高中的语文课文之中,也选有大量的唐宋八

大家山水游记。如: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

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前赤壁赋》、苏辙《黄州快哉

亭记》等,皆为游记散文中的精品。

核心知识点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

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

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对现代游记散文也专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何:何人、何景、何情、何理。

首先,既然是游记,和现代游记一样,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

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

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

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

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

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总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要学习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和技

巧,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后,还得清

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还得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

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一、游记的分类:记事描景《登泰山记》

抒情类《小石潭记》

言志类《醉翁亭记》

说理类《石钟山记》

二、景物描写:

1.角度:(1)形状、声音、色彩

(2)远近、俯仰(高低)、内外

(3)动静、虚实

(4)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作用:(1)交代游览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2)介绍游览的进程

(3)渲染气氛,

(4)突出人物思想

(5)衬托人物心情。

三、游记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基础);

抒情、议论(升华)。

四、阅读方法:

筛选一概括一比较一揣摩

首先,清楚文段所叙述的事情:何人游何景点,标明游踪

其次,找到文段所描写的景物:看景物的特点、景物的变化

再次,注意文段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思想、行为、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德、命运、影响

最后,领悟文段所蕴含的情理:对人、事、景的态度、情感

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

____________人生哲理。

五、文段形式的评价:包括评价手法和语言两个方面。

【手法的评价】

L结构层次:文章(文段)的思路、线索、顺序,段落、层次,开

头、结尾,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抒情(直接、间接

抒情)、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

反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以动写静、虚实相生、详写略写

【语言的评价】

1.遣词造句:词语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

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的表达效果等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

用、对比、对偶、反复等

3.语言风格:准确、简洁、周密、平实、清晰、生动、流畅;清

淡朴素、绮丽华美,直白率真、含蓄蕴藉,沉郁苍凉、豪迈刚劲等。

方法技巧指导

1、看清注释,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处境(流落异乡、

贬官、年老迟暮、脱离官场等等)、国家时局。

2、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恬静淡雅、清秀宁静、凄清

幽婉、沉郁苍凉、平易质朴等)。

3、关注写作手法:

①虚实相生(既有实景也有想象之景,使虚景与实景相互映衬,

相得益彰,为读者开拓了想象的空间)。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即以声衬静)

③用典(一般典故中人的命运与作者的命运应相似或相反,用他

人的命运衬自己的不行,表达心中的愤懑)。

④引用(化用)古人诗句引出文章议论的主题。

4、关注语言特色(文质兼美)

①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②叠词的妙用.

③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5、关注游记在结构上的特点:线索、照应、铺垫等。

6、领悟文本蕴含的情感:对人事景的态度、情感;作者的人生

态度、生活情趣等C

文言文练习

(一)(2019年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共19

分)

左氏《国语》,其文深闵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

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

庸以入尧、舜之道C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

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

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

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

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

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

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溃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

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濯洞率蓼

幅[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

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将?”则又吾所不识也。且

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日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

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

不过其纪J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濯洞醪情:弥漫无际广阔深

远。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磕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____________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

⑥抑人事乎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文深闵杰乒《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____________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

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

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

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

理是可以被认识的C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

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

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

二、(2018上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心源亭记(明)李贤

①邓1之儒学,在古城巽隅2,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

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

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

②噫!旨口,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

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

也。虚灵不昧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

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

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渴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

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

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

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3

而已矣。

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

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

外也、

⑤于是乎记。

【注】1邓:地名。邓州2巽隅:东南角3放心:丧失了的善

良之心。

6、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o

A.哉B.也C.焉D.耳

7、对第一段理解不正确是一项是()

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

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

C.御史将当地官员继建的并亭命名为“心源

D.州守崔官吩咐李贽的同乡去邀请李贽作记。

8、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

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恢复本性。

C.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

D.“学问之道”在与让位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

9、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

是()o

居是学者,“心”之名,宁不惕然有所警哉?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

10、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言两汉所以亡者,皆曰莽、卓。予以为莽、卓篡逆,污神器以乱

齐民,自贾夷灭,天下耳目,显然闻知。静征厥初,则亡西京者张禹,

亡东京者胡广。皆以假道儒术,得伸其邪心,徼一时大名,致位公辅。

词气所发,损益系之,而多方善柔,保位持禄。或陷时君以滋厉阶,

或附凶渗以结祸胎°其为贼害也,岂直莽、卓之比乎

禹以经术为帝师,身备汉相,特见尊信,当主臣之重,极儒者之

贵。永始、元延之间,天地之督屡见。言事者皆讥切王氏专政时成帝

亦悔惧天变而未有以决驾至禹第辟左右以问之须其一言以为律度为

禹计者,亦须陈《大易》坚冰之诫,诵《小雅•十月》之刺,乘其向

纳,痛言得失。反以“罕言命、不语怪”为词,致成帝不疑之心,授

王氏寝盛之势。上下恬然,畸忽亡国。倘帝虑不至是,犹当开陈切削,

面折廷辩。糊当就第燕闲之际,虚怀访决之时,禹方且视小男于床下,

官子婿于近郡,款款然用家人匹夫为心,以身图安,不恤国患。致使

群盗弄权,迭执魁柄;祸稔毒流,至于新都。不可遏也,斯可愤也!

噫嘻!就利违害,荣通丑穷,大凡有生之常性也。暨乎手持政柄,

体国存亡,则谨之于初,决之于始,以导善气,以遏乱源。向若西京

抑损王氏,尊君卑臣,则庶乎无哀、平之坏;东京登庸清河,主明臣

忠,则庶乎无灵、献之乱。大汉之祚,未易知也。或以国之兴亡,皆

有阴鹭之数,非人谋能抗,则但取瞽目蒙者而相之,立土木偶而尊之,

被以章组,列于廊庙,斯可矣。何尧、舜之或咨或吁,殷周之或梦或

卜,忧勤日层之若是,然后为理耶?予因肄古史,且嗜《春秋》褒贬

之学,心所愤激,故辨其所以然。(节选自权德舆【注】《两汉辩亡论》)

【注】权德舆,唐宪宗时的宰相,后因事罢相。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言事者皆讥切王氏专政/时成帝亦悔惧天变/而未有以决/驾

至禹第/辟左右以问之/须其一言/以为律度/

B.言事者皆讥切王氏/专政时成帝亦悔惧/天变而未有以决/驾至

禹第/辟左右以问之须/其一言/以为律度/

C.言事者皆讥切王氏专政/时成帝亦悔惧/天变而未有以决/驾至

禹第辟/左右以问之/须其一言/以为律度/

D.言事者皆讥切王氏/专政时成帝亦悔惧天变/而未有以决/驾至

禹第辟/左右以问之须/其一言/以为律度/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器:在古代可指宝剑之类的兵器,也可指帝位、政权。本文

的“神器”与“人君当神器之重”中意思一样,都是指后者。

B.公辅:三公与辅相。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改大司马为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C.魁柄:古时北斗七星中第一至第四颗星称为斗魁,第五至第七

颗星称为斗柄,人们常以北斗七星指示方向,故用以比作朝廷大权。

D.《春秋》褒贬:也叫“春秋笔法”,是指孔子在修订《春秋》

时用夸张具体文字、婉转曲折文笔而隐含褒贬意思的写作手法。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透过王莽、董卓篡逆的现象,探出两汉灭亡的初因。正是

张禹和胡广等朝廷重臣保位持禄,谄谀奉承,埋下覆亡的种子。

B.本文作者虽然肯定“天命非人谋能抗”之说,但也指出要使国

家政治清明,就要像尧舜、殷周那样,任用真正的人才。

C.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指

出防微杜渐的重要性,这显然具格很强的现实意义。

D.本文明写两汉,暗诫当朝。由于持议正大,写得气势雄壮,感

情充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以经术为帝师,身备汉相,特见尊信,当主臣之重,极

儒者之贵(4分)

(2)向若西京抑损王氏,尊君卑臣,则庶乎无哀、平之坏。(4

分)

15.在作者看来,在汉成帝登门拜访时,张禹所犯的罪状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中丞传后叙(节选)[注]韩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

《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

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

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c两

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

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乌有城坏其

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

分始。以此诟远,比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戌人

之美,如是哉!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

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

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进明也,贺兰嫉巡、

远之声威功绩出已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强留之,具食

与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因拔所

佩刀,断一指,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

无为云出师意,即地去。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将斩之;又降霁云。巡呼云日:

“不可为不义屈!”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

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及城陷,巡将戮。

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注]木文是韩愈为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

许远而作的。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

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

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C.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D.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诚畏死”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

“诚”字含义不相同。

B."贼”,名黄,中国古代可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文中指

的是安史之乱中的叛军。

C.“小人”有“人格卑鄙之人”“地位低下之人”和谦称自己等

义,文中用的是第一种。

D.“巡就戮时,颜色不乱”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

“就”字的含义相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翻阅家中旧书《张巡传》,发现《张巡传》虽详细周密,

但仍有缺失,没有为爱国守将许远作传,且有关雷万春的事迹不全,

因而写下这篇文章C

B.睢阳城被叛军攻破后,张巡先于诧远而死,张、许两家的子

弟认为许远因为怕死而投降做了俘虏,韩愈依据实情展开分析,对此

进行了有力反驳。

C.议论的人认为城池被攻陷,是从许远所守之地开始,由此诽

谤诋毁他,作者则以人的内脏受到侵害、绳子受力扯断为喻,阐发道

理,为许远正名。

D.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时,睢阳城形势危急.,断粮一个多月,

贺兰进明出于私心,不顾在座众人反对,坚持不派救兵,城破之后,

南霁云不屈而死。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2)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

者。

文章借张籍之口讲述了有关张巡的什么事迹,分别突出了人物什

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文言各种文体练习

1.A①“概”,概括。⑦“既二已经。

2.B"诬”应为“欺骗”的意思而不是“诬陷”

3、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

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说明自然界自动自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

的“曲解原文。第三段说可以改变,而且后文也说“其孰能知之?”

A项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

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正确

B项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

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正确

D项.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

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正确

4.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闭塞的就是糊涂的

②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赞同

①中“认”,辩认,认同;“塞”,闭塞;“惑”,糊涂。②中“取”,

赞同,同意;“尔”,此、这个。

5、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

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

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

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

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文中“且曰"、“又曰”

这样的提示性词语也有助于快速划分层次,定位信息,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概括即可。)

译文与挖空:

左氏《国语》,其(它)文深闵(深刻宏阔)杰异(杰出特异),

固(本来)世之所耽嗜(沉溺爱好)而不已也。而(并且)其(它的)

说多诬淫(欺骗人、惑乱人的),不概(概括)于圣。余惧世之学者

(求学的人)溺(沉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模糊了是非),是(这)

不得(能够)由(沿着)中庸以(来)入尧、舜之道(学说)。本诸

理(依照这些理由),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泾水、渭水、洛水)皆震(都发生了大地

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错乱了位

置),若(如果)过(错乱了)其序,民无之也(那是被人搅乱的)。

阳伏(隐伏)而不能出,阴迫(被阴气压迫)而不能蒸(上升),于

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这)阳失其所(位置)而镇阴也(被阴

气镇住了)。阳失(不在自己的位置)而在阴,川源必塞(会被堵塞)。

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如果)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终极)也。夫天之所弃(要抛弃这个国家),不过其

纪(超过这个终极的)。“是(这)岁也,三川,岐山崩(崩塌)。幽

王乃灭(被杀),周乃(才)东迁(从长安迁到洛阳)。

(柳宗元)非(非议)日:山川者,特(只是)天地之物也。阴

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目峙(屹立)自流,是恶乎与

我谋(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恶乎,于何、怎么会)自斗自竭,

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彼固(本来)

有所逼引(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而(像伯阳父)认之(它)者不

塞(无知)则惑(糊涂)。夫釜鬲而爨者(用锅煮饭),必涌溢蒸都以

糜(使……熟烂)百物;畦而灌者(引水灌田),必冲荡演激(水势奔

腾波浪激荡)以败(破坏)土石。是(这些)特老妇老圃(老农)者

之为也,犹(尚且)足动乎物(改变物体的形态),又况天地之无倪

(无边无际),阴阳之无穷,以濯洞醪情[2】乎其中(充满于茫茫无

际的天地之间),或会或离(有时互相吸引,有时互相排斥),或吸或

吹(有时聚集,有时分散),如轮如机,其孰(它们的变化怎么)能

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

(理解)也。且所谓(所说的)者天事平抑(还是)人事乎若(如

果)曰天者,则(那么)吾既陈(已经讲过)于前矣;人也,则乏财

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途径、原因)乎而曰是川之为尤(过失)!

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超过十年)J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

6、A

7、D

8、D

9、C

10、第②段论述了“心”和“源”的相似处,指出两者在本性及

其变化上是相似的C第③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心”和“源”的

不同处,强调了“心”的由昏复明,除“静”之外,还必须有“主敬

之功”O

评分说明:“第②段论述了相似处”,1分;写出“相似处”是什

么,1分;”第③段指出不同处”,1分;写出“不同处”是什么,1分。

11.A(句意:议论朝政的人都讥刺指责王氏家族,认为是他们的

专权所造成的。当时,成帝也害怕天象的变异,有引咎自责之心,一

时拿不定主意。他乘着车来到张禹的府第,屏退左右,向张禹请教。

他需要得到张禹的高论,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故选A。)

12.D(“夸张具体”错误,应为“简洁凝练”。)

13.B(B中“本文虽然肯定‘天命非人谋能抗'之说”错误,

由文中“或以国之兴亡,皆有阴鹭之数,非人谋能抗,则但取瞽朦者

而相之,立土木偶而尊之,被以章组,列於廊庙,斯可矣。何尧、舜

之或咨或吁,殷周之或梦或卜,忧勤日反之若是,然后为理耶?”可

知,作者对“天命非人谋能抗”之说是持否定态度的。故选B。)

14.(1)张禹凭借精通经术成为成帝的老师,位居汉朝丞相,特

别受到成帝的尊重信任。他承担着主管群臣的重任,达到了一个儒生

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以……为”,凭……成为;"特见尊信”,被

动句;,,当",掌管、主持,引申为承担;“重”、"贵二形容词作名词。

每点1分。)

(2)原先西汉时假如能抑制王氏的势力,以君主为尊,以臣子

为卑,那么也许就不会出现哀帝、平帝时的破败局面。(“向”,先前;

“尊”“卑”,意动用法;“庶”,也许;“坏”,形容词作名词。每点1

分。)

15.①以“罕言命、不语怪”为托词迷惑君心,致使王氏势力日

渐壮大;②当汉成帝没有考虑到王氏专权时,张禹没有坦白无私,直

言谏律;③张禹一心只为家中之事考虑,只求自身安乐,不忧虑国家

灾祸。

【参考译文】

说到两汉覆亡的原因,都说是亡在王莽、董卓手里。我认为王莽、

董卓篡位叛逆,玷污国家,扰乱天下,自取灭亡,天下的人都清楚地

知道。平静下来探求它的最初起因,则使西汉灭亡的是张禹,使东汉

灭亡的是胡广。他们都是假借儒术来满足其邪恶之心,求取一时显赫

的名声,达到三公辅佐的高位。他们的言论,关系到国家的利害,但

他们却百般阿谀奉承,以保持自己的官位。张禹坑害当时的君主而滋

生祸患,胡广依附凶戾之人而种下祸胎。他们的危害,难道仅仅是王

莽、董卓所可相比的吗

张禹以精通经术为成帝的老师,作汉朝的丞相,特别受到成帝的

尊重信任。身居宰相重位,作为儒者已尊贵到极点。永始、元延之间,

自然界的灾异现象屡次出现。议论朝政的人都批评指责是王氏专政所

致。当时成帝也对自然界的灾变引咎自责和表示畏惧,然而犹豫不决,

没有明见。于是他到张禹家中,屏退旁人而询问张禹对此事的意见,

就等张禹一句话,以便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作为张禹来说,应该陈

述《大易》有关防微杜渐的坚冰之诫,述说《小雅•十月》借日月之

蚀以批评国家用人不当的事,趁着成帝主动征求意见时,彻底地说一

些朝政的失误之处。但他却以圣人很少谈到天命、不讲怪神为托词,

以致使成帝不再疑惑,逐渐授予王氏更大的权势。上下坦然,很快亡

国。即使成帝没有考虑到王氏专政这件事,也应当坦白无私、直言谏

,争,在朝廷之上当面与君主争辩并使之折服,何况在居家闲处之际,

成帝虚心去征求意见以决定大事之时,张禹却多次看着床边自己的小

儿子(暗示成帝封他为官),要求成帝把自己女婿调到京城附近为太守;

一心一意为家里之事考虑,以求自身安乐,不忧虑国家灾祸。致使王

氏兄弟专政,轮流执掌大权;灾祸酝酿成熟,毒害流布全国,直到新

都侯王莽篡汉自立,不可阻止,真是可恨!

噫嘻!趋利避害,以官运亨通为荣耀,以处境困窘为羞耻,大体

上是人之常情。到了掌握政权,身负国家存亡之责时,则从头便要谨

慎,开始便要决断,以引导好的风气,遏止祸乱的根源。先前假使西

汉抑制、贬损王氏,尊君主卑臣下,则可能没有哀帝、平帝时的衰败;

东汉如立清河王为帝,君主圣明臣下尽忠,则可能没有灵帝、献帝时

的国乱。大汉国统的长短。还很难说呢。有人会说国家的兴亡都有天

定之数,不是人的智谋所能抗拒的。那么只要找来瞎子辅助他,树立

土木偶而尊奉它,给他们披上官服,佩上官印,排列于廊庙之上,就

可以了。为何尧、舜有时疑怪,有时感叹,殷、周或者以梦,或者以

卜,求访贤才,整日忧劳勤奋,废寝忘食如此,然后才天下大治呀我

因研习古代历史,并且特别喜欢《春秋》褒正贬恶之学,内心有所愤

激不平,所以分辨其为什么如此。

16.B“逆乱”指逆乱者、叛乱者,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AD;

“弃城而图存者”和“擅强兵坐而观者”是列举当时两类人的表

现,结构一致,各自独立,“不可一二数”指的是“弃城而图存者”

的数量,其间不能分开,排除C。

17.D“金就砺则利”中“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