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含答

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

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

一种文体。

二、散文的线索及找线索的方法。

散文构思的线索,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

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

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

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找散文的线索时,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

材料的重要线索。

三、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

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

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概括主题的方法: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印使

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

最佳的思考切入点C

2.分析首尾法c

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

点品悟。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

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

抓住了作品的主题C

4.联系背景法c

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

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

字。

5.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

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

散文则是借景、物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

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地

揭示或评价。

四、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平实。

2.生动、形象、明快。

3.深刻、隽永、含蓄。

4.华丽、优美、典雅。

5.幽默、诙谐、辛辣。

五、句子所处位置及其结构上的作用。

1.在文首段: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②照应题目;③总领全文,

提挈全篇,提纲挈领;④渲染气氛;⑤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⑥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首段是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铺垫后文

等作用。

2.在文中段: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

3.在文末段:①画龙点睛,点明中心;②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语言赏析C

1.语句的含义而作用:即语句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

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开头:(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领起(引出)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了……。

中间:(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与上文(下文)照

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结尾: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思

考等。

2.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

朴等入手。

3.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生动、华丽、朴实、明快、含蓄、

深刻、自然和谐等°

4.语言的技巧:多懂修辞角度考虑,有比喻、拟人、通感、叠词、

动词、形容词等。

七、叙述人称C

L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

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八、叙述方式C

L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九、描写手法。

L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

思想。

2.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

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有时在结构上引起下文、推动

情节发展。

3.正面描写:A.渲染一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侧面描写(烘托、烘云托月):正衬、反衬。

4.点面结合:描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写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

点,点面结合才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

义和特殊意义。细节描写增加文章情趣和可读性。

十、修辞手法C

1.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2,对偶: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3.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

质,给人以启不。

5.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

意丰富。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C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

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表现手法。

L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

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

格。

3.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4.托物言志,在事物中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含蓄、

富有哲理,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

的情感。

6.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7.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

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十二、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景抒情: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

2.触景生情:作者因情而萌生构思,然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

感情。

3.托物言志:即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者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感

情等的一种表现手法。

4.借事抒情:也叫“融情于事”,即通过记述事件来抒发感情。

十三、形象赏析。

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任务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包括散文

中的物象和诗歌中的意象。

1.形象的特点: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2.形象的塑造:即作品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的。

3.形象的地位和意义:即形象具有什么样的表达功效、典型意义

或者社会意义。如朱自清的形象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映射。

阅读散文的方法:

一、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

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

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二、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

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

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

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

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

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

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

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四、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

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

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

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

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

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五、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

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

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

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

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

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春茶是一种情结

①四月,又到春茶飘香时。

②自古以来,茶都被誉为圣洁高雅之物。所谓春茶,即越冬后茶

树第一次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经过一整个寒冬的营养积累,

春茶不仅色泽翠绿,叶质柔软鲜嫩,而且营养丰富,沏出来的茶水格

外清香爽口。

③喝春茶的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文人墨客们都吟诵不绝。

唐朝诗人刘叉在《冰柱》一诗中就有云:“不为双井水,满瓯泛泛烹

春茶。”宋代著名词人曾巩在《灼突泉》一诗中也写道:“,

。”可见,喝春茶真是一种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的

至高享受。

④小时候,生活在南方的农村,那里气候温和,生态环境优越,

土壤有机质丰富,是茶树生长的理想场所,庄园里每家每户都种有茶

树,人人皆爱喝春茶。屋前便有几亩茶园,父亲视之为至宝,像疼爱

子女一般悉心照料,呵护有加。俗话说:“雨前雨后采茶忙,嫩绿新

抽一寸香”,意为清明节后谷雨前是采摘春茶的最佳时机。因此每到

清明节前后,母亲就兴奋地进园采摘春茶c金黄色的阳光下,山野的

清晨格外曼妙多姿,五彩斑斓的花儿星星点点装饰着整座山,除了高

处是苍翠的树木,山腰全是一茬茬儿的茶树,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

碧绿的腰带。春茶,经过春雨的滋润后,愈加的萌发、吐绿,鲜嫩滴

翠的色泽在老叶的村托下,尽显青春活力。母亲头戴斗笠,背着茶篓,

灵巧的双手在茶树顶端轻盈地上下飞舞,就似一幅清新丽的图画。不

一会儿,竹篓里就盛满了嫩绿匀称的新芽。

⑤晚上,父亲端坐在灶膛烧火,母亲则站在灶台前炒茶。炒茶时,

火候十分重要,要控制适当,如果过高,茶叶会出现焦边,产生焦味

儿,有损品质;火刀过低,茶叶容易出现红梗,也会影响品质。母亲

不停地翻动着茶叶,只听见锅里僻里啪啦作响,浓浓的茶香瞬间便弥

漫了整个院子,将乡村的春夜浸染得浓郁而又令人沉醉。

⑥通过采芽、杀青、揉捻、烘干等一系列的制作环节后,母亲炒

出来的春茶又香又嫩,而且保持了原汁原味,是现代器械所无法比拟

的。忙完后,用沸腾的山泉水冲泡那一芽芽新绿,看着一芽芽新绿在

水中上下翻动,轻柔地舒展,缓缓地落入杯底,泉水由无色渐渐变成

了淡淡的绿色,茶香袅袅从杯中散发出来,慢慢从雾气中向外漫溢,

逐渐氤氯出清香的味道。那一刻,回到的不仅是茶香,而是整个春天

的气息。茶好了,轻轻抿一口,清香宜人,沁人心脾,仿佛整个春天

都进入了身体,让浮躁的心变得和春天一样透初、清明。

⑦人常说,要讲茶道。品茶如同品味人生,茶是汲取天地精华而

孕育的灵物,小小的叶片在经过了风吹雨打、霜寒雪冻后,方能孕育

出奇特的芳香。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

我们怀着一颗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感恩之心,不去刻意计较生活中的得

失,活得真实、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和洒脱呢!

⑧冬去春来,茶又飘香,真想亲手采摘一些新鲜的春茶,馈赠远

方的亲朋挚友。唐时元稹在送别好友白居易时,以“,

O,"拂去朋友心

中的不快和阴霾。友情就似这茶叶一样,清香扑鼻,愈久弥香。与其

说人们如此深切地迷恋春茶,是因为春茶是历经了一个冬天的酷寒所

迸发的美味,我更愿意相信,春茶是一种情结,一种乡愁,一种人们

对春天、对人生、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是健康、平淡、优雅的生

命旅程。

(选自《天津日报》2020.4.9有删改)

L依据文章第②③段的内容,概括作者笔下春茶的特点。

2.文中横线空缺处原本引用了古人诗词,应该是下面备选中的

()两项。

A.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

B.滋荣冬茹湿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

C.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净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

堪夸。

D.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c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

意抱琴来。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o

A.第①段“四月,又到春茶飘香时”一句言简意赅、引人遐思且

意味深长,自然地引出下文。

B.第③段中,作者引用刘叉和曾巩的诗句,意在体现历代文人墨

客们都对春茶吟诵不绝,更好地突出了文章主题。

C.第⑤段中,作者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父母

炒制春茶的情景,极富表现力。

D.这篇文章以春茶是一种情结为线索,采用分总的结构,表达了

对春茶的喜爱和无限着恋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等情感。

E.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细腻真

切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对春茶的情感世界。

4.简要解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阅读《第十一筐青菜》,完成下面小题。

第十一筐青菜

吴昌勇

这是陕西旬阳县吕河镇的险滩村。立春节气已过,春天午后的太

阳暖暖的,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一大片时令蔬菜在阳光下泛

着油绿的光。

街道两旁的商铺大门紧闭,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手持话筒

沿街走过,他们嗓音有些沙哑。兴许是听见熟悉的声音,有住户推开

窗子和他们招一招手。

这就算是新年的问候吧,彼此用眼神道一声保重。

一天进村好几趟呢!望着各家各户的门牌,村干部说,生活还得

继续,日子总会回归平静,对不

在临近村道的一块菜地里,半蹲着一位老农。

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抬起头的

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他

直起身子,握着满把青菜的双手在空中对碰了几下,新鲜的泥土从菜

根处抖落。

摘菜哩?村干部远远打招呼。

他点点头,没吱声,继续忙活。随行的干部提醒了一句,注意防

护啊。

老人又点了点头,依旧没吱声,回头友善地望着我们。

这几天还能上街卖菜?我问。

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

生怕造成误会。

这青菜,我送人呢!他补了一句。

见我没做声,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

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这菜到底送到哪儿?安全吗?接触了哪些人?一长串的问号在

我脑子里打旋儿。

村干部隔着口罩喊话,说说嘛,没事,你说说嘛。

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就在离家不远的吕河中心卫生院上

班,这些日子正在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尽管女儿闲下来

的时候,总不忘向家里报一声平安,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

女儿反复叮嘱:待在家里别出门,照顾好自己……顿了顿,他反

问道,可哪有不惦记儿女的父母呢?

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

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一一想给医院尽点力,是

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

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告

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

女儿知道吗,知道你每天送菜吗?我问。

没说,怕她担心俺老两口,纸条落款我写着“老菜农”。头天送

菜,我和老伴站在街边,看见保安从院子里走出来,看见筐子里的菜,

又返回身,好像在打电话请示汇报。我担心他们不敢收,急忙穿过大

街,给保安解释,我就是附近的老菜农,我报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

他们怕冷落了我的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那筐青菜,还给我鞠了个躬!

这点东西不值钱,是我和老伴的一点心意,只想让那些和我女儿

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们能吃到一口自家园子的青菜。老人诚恳地说。

已经送出第十筐青菜了。加上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了。老人补

充道。

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我们搭把手,一起将今天的筐子

装满吧!我提议。

老人一边装菜,一边念叨,等疫情过去,我跟老伴要和女儿一起

高高兴兴地吃一顿团圆饭。

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箧青菜就这样装满了。我们

站在菜园边,一起目送着老人,看着他推着独轮车,载着满满一筐青

菜,渐行渐远……

(《人民日报》2020年02月17日有改动)

L文章第一段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全文看有何作用?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画线句。

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抬起头的

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他

直起身子,握着满把青菜的双手在空中对碰了几下,新鲜的泥土从菜

根处抖落。

3.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o

A.“招手”“眼神”成了新年的问候,侧面表现了乡村人与人之

间渐渐冷漠的现状。

B.文章中间插叙了一段对老人女儿的介绍,写出了送菜原因,使

情节完整、清晰。

C.“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一句话写

出了老人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D.送菜的老人是作品的主人公,他勤劳、朴实、细心,用自己的

方式为抗击疫情做贡献。

E.文章以省略号结尾,表明还有很多关于老人的故事,无法一一

列举,留给读者去想象。

4.最近在新闻中经常会听到“共克时艰”这个词语,意思是共同

克服时下的艰难。本文哪些情节或者细节体现了这个词语的内涵?请

分条表述。

三、文学作品阅读。

老鼠应该有个好收成

刘亮程

(1)我用一个下午,观察老鼠洞穴。我坐在一蓬白草下面,离

鼠洞约二十米远。这是老鼠允许我接近的最近距离。再逼近半步,老

鼠便会仓皇逃进洞穴,让我什么都看不见。

(2)老鼠洞筑在地头一个土包上,有七八个洞口。不知老鼠凭

什么选择了这个较高的地势。也许是在洞穴被水淹了多少次后,知道

了把洞筑在高处。但这个高它是怎样确定的?靠老鼠的寸光之目,是

怎样对一片大地域的地势作高低判断的?

(3)老鼠的这个洞的确筑在高处。以我的眼光,方圆几十里内,

这也是最好的地势°再大的水灾也不会威胁到它。

(4)这个蜂窝状的鼠洞里住着大约上百只老鼠,每个洞口都有

老鼠进进出出,有往外运麦壳和杂渣的,有往里搬麦穗和麦粒的。那

繁忙的景象让人觉得它们才是真正的收获者。

(5)有几次我扛着锹过去,忍不住想挖开老鼠的洞看看里面到

底贮藏了多少麦子C但我还是没有下手。

(6)老鼠洞分上中下三层,老鼠把麦穗从田野里运回来,先贮

存在最上层的洞穴里。中层是加工作坊。老鼠把麦穗上的麦粒一粒粒

剥下来,麦壳和渣质被运出洞外,干净饱满的麦粒从一个垂直洞口滚

落到最下层的底仓里。

(7)每一项工作都有严格的分工,不知这种分工和内部管理是

怎样完成的。在一群匆忙的老鼠中,哪一个是它们的王,我不认识。

我观察了一下午,也没有发现一只背着手迈着方步闲转的官鼠。

(8)我曾在麦地中看见一只当搬运工具的小老鼠,它仰面朝天

躺在地上,四肢紧抱着几只麦穗,另一只大老鼠用嘴咬住它的尾巴,

当车一样拉着它走,我走近时,拉的那只扔下它跑了,这只不知道发

生了啥事,抱着麦穗躺在地上发愣。我踢了它一脚,它才反应过来,

一骨碌爬起来,扔下麦穗便跑。我看见它的脊背上磨得红稀稀的,没

有了毛。跑起来一歪一斜,像是很疼的样子。

(9)以前我在地头见过好几只脊背上没毛的死老鼠,我还以为

是它们相互厮打致死的,现在明白了。

(10)我终生都不会走进老鼠深深的洞穴,像个客人,打量它堆

满底仓的干净麦粒C老鼠应该有这样的好收成。这也是老鼠的土地。

(11)我们未开垦时,这片长满矮蒿的荒地上到处是鼠洞,老鼠

靠草籽儿和草杆为生,过着富足安逸的日子。我们烧掉蒿草和灌木,

毁掉老鼠洞,把地翻一翻,种上麦子。我们以为老鼠全被埋进地里了。

当我们来割麦子的时候,发现地头筑满了老鼠洞,它们已先我们开始

了紧张忙碌的麦收c这些没草籽儿可食的老鼠,只有靠麦粒为生。被

我们称为细粮的坚硬麦粒,不知合不合老鼠的味口,老鼠吃着它的胃

舒不舒服。

(12)这些匆忙的抢收者,让人感到丰收和喜悦不仅仅是人的,

也是万物的。

(13)我们喜庆的日子,如果一只老鼠在哭泣,一只鸟在伤心流

泪,我们的欢乐将是多么孤独和尴尬。

(14)在我们周围,另一种动物,也在为这片麦子的丰收而欢庆,

我们听不见它们的笑声,但能感觉到。

(15)它们和村人一样期待了一个春天和一个漫长夏季。它们的

期望没有落空。我们也没落空。它们用那只每次只能拿一只麦穗、捧

两颗麦粒的小爪子,从我们的大丰收中拿走一点儿,就能过很好的日

子。而我们,几乎每年都差那么一点儿,也能幸福美满地吃饱肚子。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注)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

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被誉为“乡

村哲学家”。

L本文提及老鼠”才是真正的收获者”之前,开头第(1)—(3)

段文字重点写老鼠洞穴,这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2.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它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四肢紧抱着几只麦穗,另一只大老鼠用嘴

咬住它的尾巴,当车一样拉着它走。我走近时,拉的那只扔下它跑了,

这只不知道发生了啥事,抱着麦穗躺在地上发愣。我踢了它一脚,它

才反应过来。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加点的词“它们”和“我们”分别指代

什么?作者不断变换称呼,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刘亮程说:“我的生命肢解成这许许多多的动物,从每个动物

身上我找到了一点自己J刘亮程笔下的动物往往具有象征意味。你

认为这篇文章里的“老鼠”可能象征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秋山寻野》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山寻野

从维熙

①那年秋天,在京郊的山区闲居。看窗外天高云淡,绿叶开始变

黄,便走出乡院,信步朝村外走去,秋山的苍绿和空中的鸟鸣,让人

流连忘返。一位出租车司机看见我说:“您老是不是想看看周围的风

景?不远处有黑龙潭、云雾山,还有……”

②我说:“就这么办吧,哪儿景致最野,你就拉我到哪儿去

③车子大约开了一个时辰,在一个名叫“桃园仙谷”的地方停了

下来。他告诉我说,进山后舍弃大路,走小路,保证会有发现。

④进山后,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受骗上当的感觉。尽管这儿已是大

山之腹,但仍有不少游客,如过江之鲫。景区示意牌上写明,前面山

腰有个大瀑布,游客们自然趋之若鹫。我则像一只离了群的孤雁,沿

山间小路缓缓而行,毕竟期望寻找山间的野趣呀!

⑤环山小路非常难走,既没有石阶铺路,也没有示意路标,这正

是我要探秘的地方,走了一段崎岖山路之后,我发现,在路旁林木的

枝条上,一缕白布条在秋风中飘摇。我猜测,这是进山人怕归来时迷

路,而拴系下的路标。这个发现使我非常得意,原来,我并不是第一

个来这里寻野趣的“情痴”,早已经有先于我者叩访此地了。

⑥果不其然,公心翼翼走了一段山路之后,首先发现了几束开在

山坡上的野花。继而,又看到了万绿丛中的红艳,那是枫叶在深秋绽

露出它的身姿。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我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寻声而

去,一条山泉形成的小溪,流淌在我的脚边。

⑦远眺近望,大山空无一人,只有这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

落在绿林中间的阳光与我相伴了。静坐溪水边,想看看水中的鱼儿游

弋之乐,可是“水至清则无鱼亮晶晶的清波中,却有五光十色的

花斑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中。我伸手捡出一块琥珀色的石子,

对着太阳看了看,里边红色的纹络像是血丝。我爱不释手地看来看去,

最后装进衣兜,留作进山寻野的纪念。然后,沿着溪边崎岖小路,继

续向山的腹地进发c这时才发现,刚才有见的红色,不仅仅是枫叶之

红,还有一片片的山楂树。早熟的红果己然坠落山坡,竟然没有人来

采摘。一阵秋风刮过,有的树叶离开了母体,落到溪流之中,顺水漂

泊而下。一叶知秋,这真是秋天山野物写生。

⑧静一一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

头遥望,最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

归。久违了,天空的美神,在喧嚣的城市,无法找到你的身影,在这

寂静无声的大山深处,你带给游人的是天籁声声。时光似乎倒流过去

半个多世纪,情不目禁地记起了儿时,每逢雁鸣长空,我和小伙伴们

仰望雁阵时,呼喊出的童真:

南来的雁,北来的雁,

在我篮里下窝蛋……

⑨此刻,我虽然没了儿时的梦幻,但在大山深处看长空雁过,仍

然激起自己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目送着大雁们的身影,一直消失在

长天之角,眼里只剩下天空扎眼的瓦蓝。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

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

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一口好酒让我爽透心扉。

⑩遥想当年的陶渊明,在桃花源的山中,常以巷巾一一也就是古

人头上的帽翅,过滤其自酿的白酒,以求其纯。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

新时代的文人,虽然无法演绎陶翁的恬淡,只想摆脱开城市生活的喧

嚣,在野山中享受一回独饮之乐,也算得上是难得的乐事了。

出山时,秋阳高悬。司机问我:“您老玩得开心吗?“我立刻向

他表示了谢意,这真是一次沁人心脾的逍遥游呢……

(节选自《河北日报》2021年5月170,有改动)

1.在进山寻野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沁人心脾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

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

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秋山寻野”中“野”的理解。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解析,不正确妁两项是()()。

A.文章第①段“窗外天高云淡,绿叶开始变黄”“秋山的苍绿和

空中的鸟鸣”等语句,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来临。

B.文章第④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我”与众游客形成对比,突

出“我”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

C.文章第⑤段中“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里寻野趣的‘情痴一

句,表现作者因早已经有先于我者叩访此地表现出内心的懊悔。

D.文章第⑧段中加点的叠词“久久”“匆匆”,描述生动、口语化,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E.文中引用的童谣语言平实、俚俗,与陶渊明“巷巾滤酒”的文

雅风格不协调,完全可以删去。

五、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迎着风,一顶草帽

①一顶金黄的草帽,是父亲刚从集市上买来的,还带着干燥的草

香。

②小时候的我,总喜欢在夏天枕着父亲的草帽酣眠,尤其是在夜

晚露天的打麦场上,我们一家人吃过了饭,聚集这里,一边看守麦子,

一边聊天,望着满天眨眼的星光,一盏茶工夫,我就进入了梦乡C一

觉醒来,天光大亮,口水溢漫了父亲的草帽,抖一抖,像荷叶上的水

珠。

③白天的草帽多半属于父亲,父亲要么用它来遮挡毒辣的阳光,

要么用它来遮挡被风吹散的麦糠。所以,在我的印象里,父亲的草帽

里总有淡淡的麦香,那是收获的气息。

④一场活忙下来,那草帽,就属于我了,我把它连同叔叔的那一

顶扣在一起,“砰一一咆咆,砰一一咆咆……”两顶草帽,像乐器中

的钱儿一样碰在一起,草帽相撞哪里会有声音?那声音,是农场上闲

下来的父亲的杰作,父亲,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最优秀的配乐大师。

⑤清楚地记得,父亲帮我“配乐”时,还会禁不住手舞足蹈,那

舞蹈,像极了蒙古的摔跤。当然了,蒙古摔跤是我后来才知道的c那

是在电视上,早已忘记了那是一档什么综艺节目,只记得我拉着厨房

里忙碌的妈妈,“妈妈快看,那两个人在学爸爸……”妈妈扑哧一声

笑了,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那是‘蒙古摔跤’!我哪里信妈姆的

话,因为,在我童年的印象里,只有爸爸才会把舞蹈跳成那样夸张J

⑥,,砰一一唱呢二爸爸黝黑的脸膛上盛放着璀璨的笑容,那笑

起来的皱纹,分明就是夏天成熟的麦浪,一波又一波,伴随着两顶碰

在一起的草帽,爸爸的脸上浪花浮动。爸爸一跳起这种舞蹈,仿佛从

来就没有疲惫过,直到我拿草帽的手累酸了,爸爸才停下来擦汗。

⑦记得有一两次,我也抢过毛巾给爸爸擦过汗,当时的爸爸突然

变得好安静,高兴地让我撩,不知为什么,每次还都闭上眼睛,可能

是也想起了他的童年吧,要不然,为什么每当爸爸睁开眼睛,总会眼

眶湿润呢?

⑧爸爸的草帽,不止能在夏天发挥作用。到了来年春天也一样。

到了春天,爸爸用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就让草帽飞上天。他先用两片细

长的竹箓撑在帽肚里,然后,随便在帽檐上系上一根长长的布条,再

绑土一条长线,一顶草帽做成的风筝就这样飞上天了!

⑨现在依稀记得,那系在帽檐上的布条总是红色的,像面细长的

旗帜在空中飘扬,又多像一只金黄色的鸟,摆动着火红的尾天空遨游。

春天的旷野里,我和父亲奔跑着,翻越一个又一个田垄,直跑到村口

的妈妈唤起我的名字,那是要吃饭了。

⑩那时候,我总会边吃边说,说爸爸是个发明家。每当我这样夸

奖爸爸,一旁的妈妈总会撅起嘴唇。我一看妈妈吃醋了,忙用爸爸交

给我的“招数”一一妈妈,你是个美食家啊!接着,我们一家人都哄

堂大笑。

光阴荏苒,记不得这样的场景过了多少个年头。现在,我定居

城市,父母依然留在乡下。前几天,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结束时,

母亲突然说:“你们要个孩子吧,你爸爸整天念叨着重操旧业呢!”

我明白爸爸“重操旧业”的意思,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脑海

里重现多年前的场景:一样热闹的打麦场,一样的旷野,一顶草帽,

迎着风!

L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段中“重操旧业”在文中的意思。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o

A.在“我”的印象里,爸爸练习蒙古摔跤,为“我”嬉戏,伴“我”

童年。

B.文中第②段,“我”喜欢在夏天枕着父亲的草帽酣眠的叙述,

为下文情节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C.文中第⑥段,爸爸笑起来的皱纹分明是夏天成熟的麦浪,一波

又一波在脸上浮动,说明爸爸为“我”跳起舞来,仿佛从来没有疲惫

过。

D.文中第⑨段开头一句使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草帽

带给自己的快乐时光,留给自己的难以抹灭的印象。

E.文章善于捕捉细节,语言清新隽永,有绘画的色彩美。

4.解析题目“迎着风,一顶草帽”的含义和作用。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碎暖(包利民)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

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

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

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

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

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

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

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

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

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

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

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低着头走到我身边,慌张地把一张

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

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

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

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

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

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

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

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

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

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

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

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

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

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

从心里听从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

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

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

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

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

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

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抛弃,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

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

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

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

然后有几句话:“妲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

贵的宝贝……”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呕气,便选择了

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

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

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

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

光都走得那么轻缓c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

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

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请阅读选文②〜⑧段,依据示例按顺序在空格内填入恰当内容。

①一②f温暖地融入f③-④

f温暖地召唤

2.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忽然,一个女同学低着头走到我身边,慌张地把一张纸条塞到我

手里。

3.“我”刚读初中时的班主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

简要解析。

4.如何理解题目“碎暖”的含义?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作者那段珍

惜“碎暖”?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同行的时光

房蒙

①农历八月的北方小镇,碧空如洗,阳光柔软而熨帖,真是一年

里最好的时光了。斑驳的光影里,似乎所有的事物都在预谋着退场:

道路两旁的树木现出憔悴的神色,高楼间隙里攀爬的丝瓜,只余下肥

硕的一只,被大红的丝线缚在架子上。

②可是再好的时光里也会有人变老,我的外婆,她也一年一年老

去了。自理生活对她来说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早先几年,外

婆就被姨妈接到城里去住了。

③听说我要回来,外婆早早地下楼,在路口处晒着太阳等我。年

近九十岁的她的确是苍老了,梳在耳后的头发从花白变成雪白,牙齿

也几近掉光了,像是一件古旧的物件蜷曲在光影里。我很乐意加入他

们晒太阳的队伍。到底有多久没有享受这样“负日之暄”的慵懒时光

T,仿佛只有在这时候,晒太阳这件事情才会变得郑重起来,也只有

此时,沉默才不是一种尴尬,而变成了一种专注。

④时间在阳光和影子的胶着中缓缓而过,夕阳西下,黄昏的样子

使人想起“景翳翳以将入”“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我扶外婆回家,

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上,零星地散落着几片枯黄的叶子,不知名的昆虫

一动不动地仰躺着,使人感到自然的死亡并没有那么狰狞可怖。

⑤在要拐弯的时候,她忽然说:“咱们再往前走一段吧J她指着

前面不远的地方,“咱们走到那里,再走回来J说实话,她这个提议

有些出乎我的意料c年轻时就落下一身毛病的她,几乎从不出门。虽

然自父亲故去后我就同她一起生活,但真正同行一段路的次数却屈指

可数。

⑥我四年级的时候,就要去对面村子上学了。我们班主任兼语文

老师是个个子不高、红脸膛的民办教师。开学不久,他让我在黑板上

听写,写到“圈'’字的时候,我想当然地先写一个“口”字,再在里

面填上一个,,卷,,字,他就把我推出门去,然后把门关上,再让我进

去。现在看来这实在是一次生动的教学,可那时的我,觉得受了莫大

的委屈。我铁了心要转到另外一个班上去,那个班的班主任是学校的

校长个看上去相当和蔼的人。我把这个决定告诉母亲,被一口

回绝。于是又告诉外婆,她竟毫不犹豫地要陪我去学校一趟。那个校

长平日里喊她嫂子,大概她一出面,这事儿就好办了。那一次所走的

路似乎是她这些年里走得最长的一段路了,事情自然得到了解决。

⑦还有一次是更早的时候,我大概只有四五岁,那是我记忆里外

婆唯一一次到山上劳作的情形。因为我闹着要喝水,于是早早地往家

里走,走到一处悬崖旁,不知怎的,像是风开的一个并不高明的玩笑,

一下子就把我的斗笠吹到了悬崖边。吹到悬崖底下倒还好,偏偏在半

空里被细小的灌木钩住,使我们一筹莫展。这件事情我至今记忆犹新。

⑧四年前,外婆胆结石的毛病变得严重了,隔三岔五地复发,浑

身战栗,发高烧,呕吐。我回到老家,租了一辆小面包车,送她到城

里去做进一步的检查。因为担心路上的颠簸,就让她靠在我的臂弯里,

我像是捧着一团细小的火苗。那时,我真是担心她一走就再也回不来

了。可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她后来到省城做了一个简单的

腹腔镜手术,住了几天院就回来了。前来探望的人见到她精神矍锦的

样子甚至令些吃惊c他们以为她从此要卧床不起了。这大概算我人生

里最重大的一次凯旋。

⑨三十年来,我所能记起的与她同行的时光就只有这么多了。

⑩暮色逼近,我同外婆相互搀扶着上楼。我建议背她上去,她却

依旧不肯。姨父用纽长的钢管钉在墙上,做了牢靠的扶手,这让她有

十分的信心不会跌跤。是啊,总有一些路要靠自己来走,竹杖芒鞋的

路Q

现如今,我任总是采用各种手段,企图使时间变得有序。可我

总是隐隐觉得,时间和世界从来不曾粘连为一体,时间并没有均匀地

洒向世界,世界也总会在明暗交替的光晕里前进或倒退。

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我才觉得自己终于长大了,我与外婆的角

色,似乎也在时光流转中相换,我变成一个大人,而她慢慢退缩戌一

个需要时刻关照的“孩子然而,即便年近不惑,我也还是时常感

到人生中的一些裂隙,不知何时迸裂开来,那是任何成长都无法修补

的裂隙。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裂隙让我感到惧怕。即便只是黄昏里短短的

一段路,我也害怕走着走着,会丢掉搀扶的那个人。从此再没有人指

引我折回的方向,我只能独自一个人走进浩大而幽深的森林,那时,

我将永远丢掉一个叫作“孩子”的身份。

(《光明日报》2019年12月6日有删改)

1.标题“同行的时光”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请结合文章内容按照

时间顺序简要概括“我”与外婆“同行”的故事。

2.第①段用大量笔墨来描写环境,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解析其作

用。

3.从描写方法、修辞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段的理解。

八、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①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

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

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

钱。

②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

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蟒嘴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

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往。

几根电线杆子远处,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③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大大;等下去,肚子又饿3忽然

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

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

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

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那人没穿雨

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

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④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

帮一把吗?”

⑤他应了一声c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明白是正需要我“帮一

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

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

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

到的。即使一角钱,也是并非容易挣到的。我还空着肚子呢。又推了

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

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

“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

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To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发出

一个孩子用力时的哼嗜声,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⑥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

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

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双腿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c幸

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

缓缓停下。

⑦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

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绐钱J

⑧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

⑨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

混合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

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

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优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⑩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

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

啊。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

这番话。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

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

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1.文章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写“我”去帮人推车,遇到的拉车人“他”却是母亲,

这在写法上称为什么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我”没能发现拉车人是母

亲的原因。

3.简要解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以三个“永远”表述“我”对这一只钢笔的态度,你

认为这一支钢笔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九、现代文阅读。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

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

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c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

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

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

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

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只有在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在心灵归于淡雅和安静的时候,

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

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假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

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高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

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

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

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

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

娘可口的假菜等着呵。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

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c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

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

头坐下,点了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朝着通往村里的小路。在那条小

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

汉子们的疲劳顿时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

炊烟还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不论你是

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

袅袅炊烟。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

顷刻之间就把你拥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母亲,她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

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正在炊烟里忙碌。

我突然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人间烟火,也就是

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中的孤独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

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地热泪盈眶,那是

看到了人间的信号C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

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中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

与全村的“树”聚起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

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

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

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艳丽多彩的锦缎,

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

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看不到炊烟了,炊烟成了一种记忆了。这

记忆仿佛是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

1.不同的人看到炊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选文中在写田间劳动的

汉子和远行的游子看到炊烟时有一一个共同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

他们会有这样的感受?

2.文中有两处对炊烟的描写都非常传神,请从修辞的角度解析它

们各侧重写炊烟的什么特点?

句1: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

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

句2: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

一幅动人的画卷,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

淡的烟霞。

3.你怎样理解文题“遥远的炊烟”的含义?

4.阅读全文,作者借乡村的炊烟表达了哪些情感?

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座座山川紧相连

文清丽

①大哥发了一张他与文旭在机场的合影。大哥说,他这是送文旭

去青藏兵站。

②一看到“青藏兵站”几个字,我感觉自己的手都微微颤抖了。

我想到了绵延青藏线上那越来越高的海拔,想到了那一座座山川紧紧

相连的壮美,也想到了青藏线给予我和我家人特有的馈赠……

③身为老兵的大哥,对儿子能上高原显然充满自豪。大哥说「这

是军人的荣耀!“二哥听到消息,沉吟半天说:“他去了我的老部队竟

然不告诉我,这小子,有种!”

④二哥的话,让我的眼角忽然湿了,我想起二哥当年写的一封封

家信。二哥在那号称“世界屋脊”的地方一待就是30多年。二哥的

部队驻扎在崇山峻岭之中,抬头只能望到两山之间的一线天。二哥写

信说:“当兵太苦了,喝的水里有虫子,山上四季都是积雪。因为缺

氧,嘴唇都是紫的。一旦得个急病,基本就没命了我爹让姐姐给

二哥回信,问是不是就他一个人在高原上当兵,要是还有另一个人,

他就不用怕!二哥从此再没诉过苦。

⑤一次,驻地连降暴雨,河床决堤,外出巡逻的副连长和两名战

士突然没了消息。二哥带人顶着大雨在昆仑山里艰难搜索,一走就是

几十公里。等找到副连长时,被泥石流紧紧裹挟的副连长已经牺牲了。

二哥他们流着泪,脱下军帽默哀。二哥让战友把副连长的遗体架到自

己背上,一路踉踉跄跄地背回营区……

⑥1998年,我到青藏线采风。车一过唐古拉山口,我便头痛欲

裂,被折磨得睁不开眼睛,同行的一位女编辑难受得差点写遗书。我

们赶紧抱起氧气袋,边吸氧边看外面的风光,我想:从前的高原战士

可没像我们这般幸运。

⑦那时,我突然懂得了二哥为什么比同龄人苍老,也明白了二哥

对自己受的苦为啥在后来的家信中只字不提。

⑧三天后,我到青海参加活动,想趁机看看文旭。在兵站门口,

想起二哥当年写的家信,就是从这里走进我的心间;从这里寄出的一

张张汇款单,变成了家中一袋袋化肥、一件件新衣和我的学费。而我

最初的梦想也正是从这里发芽。18岁那年,我只身一人迈进了峋着

军号的院子,开始了军旅生活。那以后,我记住了二哥从军的足迹……

那以后,我慢慢知道了青藏线上楚玛尔河里的石头是白色的,沱沱河

里的石头是赤色的,而北麓河的石头却是五彩的……那以后,我见证

了二哥与他的战友在高原上走的一道道梁、种的一棵棵树……

⑨我拨通文旭的手机。先是一阵熟悉的歌曲:“呐喊一声有我在,

这一腔热血报效疆场;呐喊一声有我在,战旗上续写我们的荣光……”

接着响起了文旭的声音。我惊讶,才几天没见,我已明显感觉到文旭

的声音变了。我知道,那就是高原的味道。接通电话,我只说今天在

天路上碰到很多汽车兵,感觉他们个个“都像你”。

⑩文旭沉吟了一下,说:“姑,我懂你的意思J随后,他告诉我,

他去了军史馆,知道在青藏线上,许多官兵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

在军史馆荣誉墙上,他还看到了他二叔的照片,这让他感到自己肩上

的担子更重了。他说,上了高原才明白:祖国不只是一个词,在2000

公里的青藏线上,它是格尔木兵站、唐古拉兵站、五道梁兵站……在

奔赴青藏线的路上,他一直都在思考:军旅生涯该怎样度过?当看到

那一座又一座山川紧紧相连,他仿佛已经找到了那个答案。

(选文有删改)

L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o

A.本文写了我们一家与青藏兵站的特殊情缘,结尾与标题呼应,

主题突出。

B.“我”“大哥”“二哥”兄妹三个都是军人,对军队有很深的感

情。

C.第⑨段巧妙地借手机铃声的歌词表达战士们报效祖国的一腔

热血豪情。

D.第⑩段加下划线词“意思”指的是路上一个个“汽车兵”外形

跟文旭很像。

2.选文第④一⑤段回忆了“二哥”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而我最初的梦想也正是从这里发芽。(请赏析加点词语)

(2)“他去了我的老部队竟然不告诉我,这小子,有种!”(这句

话蕴含着二哥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解析。)

4.选文第⑥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解析。

5.标题“一座座山川紧相连”有哪些寓意?请简要概括。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现代文阅读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

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

一种文体。

二、散文的线索及找线索的方法。

散文构思的线索,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

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

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格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

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找散文的线索时,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

材料的重要线索。

三、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

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

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概括主题的方法:

1.解读题目法C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

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

最佳的思考切入点C

2.分析首尾法c

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

点品悟。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

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

抓住了作品的主题C

4.联系背景法c

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

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

字。

5.因文而异法C

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

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

散文则是借景、物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

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地

揭示或评价。

四、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平实。

2.生动、形象、明快。

3.深刻、隽永、含蓄。

4.华丽、优美、典雅。

5.幽默、诙谐、辛辣。

五、句子所处位置及其结构上的作用。

1.在文首段: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②照应题目;③总领全文,

提挈全篇,提纲挈领;④渲染气氛;⑤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⑥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首段是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铺垫后文

等作用。

2.在文中段: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

3.在文末段:①画龙点睛,点明中心;②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语言赏析C

1.语句的含义知作用:即语句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

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开头:(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领起(引出)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了……。

中间:(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与上文(下文)照

应,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结尾: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思

考等。

2.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

朴等入手。

3.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生动、华丽、朴实、明快、含蓄、

深刻、自然和谐等C

4.语言的技巧:多懂修辞角度考虑,有比喻、拟人、通感、叠词、

动词、形容词等。

七、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

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八、叙述方式C

L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九、描写手法C

1.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

思想。

2.环境、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