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云南省大理州丽江怒江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选自张海明《中华美学关键词:道法自然的要义》,有删改)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影响深远。B.“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联。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其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B.关于“道法自然”中“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的道理,但“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以螃蟹设喻,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于“用心躁也”,从反面论述要学习必须专注、持之以恒。(2)《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起初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她“__________”,遥望复关,看不见就“__________”,看见了就有说有笑。(3)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诗人情感推向高潮,抑郁孤寂的凄然即刻被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淹没。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使奈良成为日本文化的________之一。奈良正仓院珍藏了一把名为“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唐代琵琶。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该琵琶的紫檀面板上有一幅螺钿质图案,图案的下半部分为人骑骆驼弹琵琶。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胡人骑骆驼弹琵琶奔驰的图案,正是“丝绸之路”开拓以来,中亚、西亚人们争相进入中原的形象再现。图案的上半部分为五只祥鸟绕树飞翔,与弹琵琶图案结合,可谓______,让人感到琵琶声充盈整个画面,构成动静结合的美妙意境。可以说,这把五弦琵琶既是大唐"丝绸之路”_______的艺术写照,也是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显示了中国古代乐器的_______以及“丝绸之路”的广泛影响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发源地相得益彰崛起精美绝伦B.发祥地相得益彰崛起美轮美奂C.发祥地天衣无缝繁盛精美绝伦D.发源地天衣无缝繁盛美轮美奂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B.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手工艺品。C.作为一种手工艺品,螺钿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树木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D.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松菊等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的手工艺品。3.下列材料,可支持文中“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这一推断成立的一项是A.弹琵琶者卷发,鹰钩鼻子,鼻根与前额连在了一起,而唐朝汉人的鼻根是在两眼中间。B.弹琵琶者的琵琶为“五弦曲项琵琶”,《旧唐书·音乐志二》说:“曲项者,亦本出胡中。”C.弹琵琶者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上的石国胡人相貌高度相似。D.石国胡人擅长音乐,周朴《塞下曲》有“石国胡向碛东,爱吹横笛引秋风”的描述。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表海亭①欧阳修②望海亭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注)①表海亭原址在山东省青州的南阳河河畔,传说当年姜太公分封至齐,属东夷之地。②1049年,欧阳修被请来做颍州太守,离开颍州后,他写下了一批思念颍州的作品,表达归颍的愿望。这就是其中的一首。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写望海亭非常高,从上面可以俯看人间,可惜年久失修,栏杆坏了很危险。B.颈联写诗人因病瘦弱,形销骨立,万念俱灰,只能借酒消愁。由此可知他的老病无助。C.尾联写家乡二顷田园是否荒芜,何时才能自驾柴车回到故里?可见诗人渴盼归隐,思家心切。D.从诗歌的颔联和尾联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渴盼归隐种田的情怀。E.从诗歌的整体来看,观察的视角是由上而下;写作思路是由写景到抒情,抒发孤寂、愁苦之情。2.诗歌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秋风辞①(汉)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注)①秋风辞:汉武帝刘彻晚年时,一年秋天视察河东,与群臣泛舟汾河,一边观赏风景,一边设宴饮酒,触景生情,即兴而作。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A.楚辞B.近体诗C.古体诗D.歌行体2.对本作品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诗人用了“秋风”“白云”“草木”“归雁”等意象,勾画了一幅凄美的河东晚秋图,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之情,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B.三、四两句运用写实手法,先具体描绘了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后直接写出对佳人的怀念之情。C.五、六、七句描绘中流泛舟、君臣宴饮的欢乐景象,并借助“泛”“济”“横”“扬”“鸣”发”等动词极力描写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D.整首诗诗人以景物起兴,接着写楼船中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易逝作结,描写、记叙、抒情熔于一炉,耐人寻味。3.结合作品,分析这首诗最后两句的作用。6、(1)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况《劝学》)(2)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3)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4)一殇一咏,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范仲淹《岳阳楼记》)(6)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7)落花水香茅舍晚,______________。(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战士孙犁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怎样?”我问他。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有毛病了。”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一九四一年于平山(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石桥村冬季河边村妇淘菜、小战士捉鱼的场景,场面祥和、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B.小说讲究叙事策略,以“我”为叙述者,巧妙地串联几次对话,将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链接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C.“一毛钱的搅缠”,刻画了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与掌柜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从侧面表现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D.小说讲述抗战中几位受伤的“战士”的故事,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2.小说中“伙计”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3.“战士”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材料二: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系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巳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摘编自新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材料三:“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為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3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3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既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3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材料四: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表情包融合古老与新潮带动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B.甲骨文爱好者借助“殷契文渊”平台査找甲骨文字、文献、著作等C.甲骨文研究者历经3年、几代奋斗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D.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研究国图馆藏甲骨预期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值甲骨文发现3周年,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B.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C.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缀合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D.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3.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曾先生斯继东隔着积雪的道地望进去,堂前有些晦暗。近檐处,亮晶晶的冰棱底下,一个瘦颀的老头正身伏在几上。远远地能看见他的手指上下移动着,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介绍人朝我做手势,俩人就噤声立在油冻的石门槛外。搁在几上的是一块长条的板,乌漆墨黑,又肉沉沉泛着光亮。声音就是从板上发出来的,叮一声咚一声,无心搭脏,却每一记都不含糊。不能说不好听,却也说不上来是怎么个好听法。那个人就是曾先生,那块板就是曾先生的琴——晦庵。那年冬天曾先生刚刚从上海越剧院退休回乡,因为需要有个人照顾起居,兜三转四的,就找到了我。在这之前,经人介绍我曾去上海做过几年保姆,城里总归不习惯,就又跑回了乡下。曾先生收声立起。介绍人上前招呼,又急急忙忙说了我的不少好话。曾先生问我怎么称呼。我说别人都喊我曹嫂,曹操的曹。曾先生用嘴呵呵手,连声说,这姓好这姓好。这姓怎么就好了呢,拗口饶舌的。可姓又由不得人挑,对吧?总之,事情就这样三对六面定了。第二日一早我便踏着小三轮去上班。我出门都踏小三轮。小三轮比脚踏车多个轮盘,骑着安心,还有个车斗,轻便些,上街买点小菜,负重时下田畈搁几袋化肥,不大不小,都服贴。从桃源村到曾先生住的八都,大约有七八里路,一大半是机耕路,一小半是水泥马路。雪野煞静,连只麻雀也没有。小三轮吃着雪吱吱嘎就半个来钟头。曾先生的住处也好找,后街中段拐进去,一条两边长满青苔的狭狭的弄堂,笔直踏到底就到了。曾先生祖上应该是大户人家,青石板砌的台门一门到顶,门楣上“竹芭松茂”四个砖雕大字有些年份了。给小三轮上链条锁时,我又听到了琴声。天寒地冻的,曾先生这么早就起来了?果然,曾先生又在老地方拨他的算盘珠了。走到门槛脚跟时,我有点犯难,好比戏文里林妹妹初进大观院,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曾先生在里面喊,进来吧曹嫂。我轻手轻脚走过,他又续了一句,你忙你的,不用顾忌我。说这话时,他的头还是没有抬起来,一双细细长长的手顾自拨弄着丝弦。我给曾先生沏了一杯茶,递过去时发现案几太小,我就搬了条骨排凳到案几横头。搁下茶后,我就顾自忙了。那天的日头很好,确实是扫扫涮涮洗洗晒晒的好时节。我里里外外忙碌时,曾先生坐在道地里晒日头看书。日头挪一挪,藤椅就跟着挪一挪。等壁壁角角都清理干净,已到中饭脚跟。我就问曾先生晏饭想吃什么,曾先生说随便。我又问那夜饭呢,曾先生又回对了句随便。没办法我只好问他早餐。这句曾先生回答得倒是细,说是六点光景去大街上吃的,一张大饼两根油条,加一碗咸豆浆。我再问,那么曾先生,中饭简单些,放碗麦面,夜里烧饭,一荤两素,侬看好不好?曾先生嗯了声。打扫灶间时,我细细察看过,煤气灶高压锅电饭煲等等大件都是预备的,但锅碗瓢盆却不齐整。十个人是吃,一个人也是吃,少了哪件灶间都不是灶间。我就扳着指头一件件跟曾先生讲。才扳到第二个指头,曾先生把我打断了,你看着买吧。曾先生放下书本站起来,口气更和缓一些:曹嫂,以后屋里缺什么,该需该用,你都直接添置吧,不用跟我商量。等我踩着雪七袋八袋从市场返归来,就看见曾先生在屋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方步,像个小孩一样。曾先生显得有些兴奋。清爽,清爽,煞清爽梅兰芳。曾先生说。这不是大圣遗音过了管平湖先生的手吗?曾先生又讲。梅兰芳我知道,曾先生这是在夸赞我。但后面那句我就听不懂了。大圣遗音是啥,管平湖先生又是哪个啊?曾先生耐耐心心地告诉我说,大圣遗音是一床唐琴,国家一级文物,但之前因皮相破败不堪,一直被弃置在故宫的库房里,无人理睬。后来真身得以重现,靠的是王世襄的慧眼和管平湖的妙手。据说管平湖用了数十天的时间擦拭磨褪,一千多年过去,金徽与面漆居然都完好无损。看似灰白无光、漆皮尽脱的琴面,其实只是因长期水沤而凝了一层泥浆水锈。呵呵,原来曾先生是调笑我把他家的陈年夹垢都洗掉了。(节选自中篇小说《禁指》)1.第一段是如何刻画曾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2.划横线两句分别表现曾先生怎样的心理?①他又续了一句②曾先生把我打断了3.曹嫂工作称职,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4.本文在叙述上很有特色,试作简析。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论梁元帝读书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①、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②之区区者乎?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察其微言,以用其精义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取材于清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注释:①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②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夸:夸耀B.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锢:禁锢C.迷影迹而失微言微言:不重要的言词D.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自反:自我反省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B.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那就不奇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C.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则很新鲜。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立志发奋学习。3.作者认为梁元帝读书存在的问题有: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4.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关于读书的观点,今天还有其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宋史·赵普传》)12、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2012年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任命白岩松为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说“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2012年12月11日凌晨,中国作家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与其他科学奖项相比,文学奖没有那么多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参考答案1、1.D2.D3.C【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差别。D项,“‘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错误,原文为“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而非直接“孕育”。故选D。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原文,庄子只是将“道法自然”的思想阐述得具体生动。故选D。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C项,“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可知,顺应自然规律是前提。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乘彼垝垣泣涕涟涟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第一句“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正呼应了题干的“螃蟹设喻”“用心躁也”;该句要注意“蟹”“螯”“鳝”;第二句要注意“垝垣”“泣涕”“涟涟”等字的正确书写;第三句要注意“萧关”“候骑”“燕然”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3、1.C2.B3.C【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第一个空白处要辨析“发源地”和“发祥地”两个词语。“发源地”多指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后借指事物发端所在;“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文中指的是文化领域,所以此处用“发祥地”更恰当。第二个空白处要辨析“相得益彰”和“天衣无缝”两个词语。“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天成,没有破绽。综合文意可知,文中说上下两部分图案合在一起并不是为了突显彼此的好处,而是为了强调二者完美融合组成一幅富有内涵的图案,所以此处用“天衣无缝”更恰当。第三个空白处要辨析“崛起”和“繁盛”两个词语。“崛起”意为突起、兴起,与“丝绸之路”搭配不够贴切;“繁盛”意为繁荣兴盛,文中认为图案是中亚、西亚人们争相进入中原的形象再现,“争相进入”呈现出繁荣兴盛景象,所以此处用“繁盛”更恰当。第四个空白处要辨析“精美绝伦”和“美轮美奂”两个成语。“精美绝伦”意为精致美妙,没有可以相比的;“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综合文意可知,此处旨在突出古代乐器的精美,而美轮美奂使用对象多限于房屋、装饰、布置等,所以此处用“精美绝伦”更恰当。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文中画横线句子有结构混乱和不合逻辑两处语病。首先是前一分句说“螺钿是一种手工艺品”,后一分句本该用判断句或名词性短语补充说明“是什么样的手工艺品”或“这一手工艺品是怎么做的”,但后一分句却用“用贝壳薄片制成……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这一动词性短语,导致前后分句结构混乱衔接不起来。其次是“松菊”与“花草”概念有交叉,且句中“人物、鸟兽、花草”均为集合概念,而“松菊”为非集合概念,并列不合逻辑。先看A、D两项的修改,这两项都没有解决“松菊”与“花草”并列不合逻辑的问题,故A、D可以排除。再看C项,C项虽然解决了并列不合逻辑的问题,但“螺钿是用……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一句缺少宾语中心词,结构混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故C项也可排除。B项对两处语病都进行了恰当的修改,且表述通顺合理,是本题的答案。故选B。3.本题考查考生的言语逻辑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段,细细品读,再结合选项逐一进行分析。A项,材料指出弹琵琶者的长相与唐朝汉人不同,就逻辑而言,与唐朝汉人长相不同并不意味着就是石国胡人,因为弹琵琶者也可能是其他人种,故A项无法支持文中的推断。B项,材料指出弹奏者的琵琶出自胡地,就逻辑而言,弹胡人的琵琶并不能推出弹奏者就一定是胡人,因为弹琵琶者也可以是其他人种的人,故B项无法支持文中的推断。D项,材料指出石国胡人擅长音乐,就逻辑而言,并不能反推出擅长音乐的人就是胡人,因为其他人种的人也有擅长音乐的,可见D项也无法支持推断的成立。C项,材料指出弹琵琶者和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北齐时期文物上的石国胡人相貌高度相似,分析这一材料可知,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出石国胡人的容貌特征有考古实物(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可证,二是指出弹琵琶者的容貌和考古实物上石国胡人的相貌高度吻合,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这两层意思构成了推断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是可以推出“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这一结论的。故选C。【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4、1.AD2.颔联描绘了凄寒黯淡的画面。苦寒之冰与流水汇集在一起,天欲下雪,乌云低垂到山上。诗人借景抒情,以此景烘托此时诗人寂寞孤独的心情;为下文抒发情感奠定了感情的基调。【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A项,“危”是“高”的意思,并不是“危险”的意思。D项,颔联并没有表现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因为这并不是美景;尾联表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故选AD。2.本题考查鉴赏颔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意,立足颔联内容分析,第一步,抓住颔联中的意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颔联的画面;第二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并分析诗中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表情达意中作用。颔联“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的大意是:苦寒之冰与流水汇集在一起,天欲下雪,乌云低垂到山上。根据意象及其修饰语分析其意境特点,“冰”“流水”是“苦寒”的,“雪”是“欲”下的,“云”是“垂四面山”的,整个画面显得凄寒、黯淡。给人一种压抑感。借景抒情,其作用在内容上显然是借凄寒、黯淡的意境烘托此时诗人寂寞孤独的心情,并在结构上为下文抒发情感奠定了感情的基调。【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5、1.C2.B3.就内容而言,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的写作目的。就结构而言,两句诗既照应了诗歌开篇对秋景的描写,同时与上文群臣宴乐的场面形成对比。就表达效果而言,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对自己年事已高、时间流逝的哀伤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清楚古代诗歌体裁的分类,古代诗歌一般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以及后来的“歌”“歌行”“引”“曲”“吟"等,古体诗不讲究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和绝句,讲究对仗和押韵,本题从对仗、押韵及句数上可以看出是古体诗。“歌行体”是唐人在格律诗成形之后的拟古之作,这类诗往往在题目上有“歌"“行”“吟"等字样,因而得名“歌行体”,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屈原为代表。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B项“三、四两句运用了写实手法”,表述错误。三四句应该是运用了联想和移情的手法,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联想到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借此表达了对佳人的思念之情。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还包含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正像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故选B。3.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诗句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该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该句的含义,然后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本题中,要求结合作品,分析这首诗最后两句的作用。就内容和表达效果而言,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的写作目的,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乐极生悲,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叹。就结构而言,两句诗既照应了诗歌开篇对秋景的描写,同时与上文群臣宴乐的场面形成对比。【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6、吾尝跂而望矣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何当共剪西窗烛亦足以畅叙幽情宠辱偕忘五十弦翻塞外声断桥头卖鱼人散【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跂”“琼”“畅”“偕”“翻”。7、1.C2.①英勇善战。不怕牺牲,追敌受伤;指挥民兵打贏伏击战。②义烈不挠。身受重伤,渴望再上战场杀敌报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③爱恨分明。枪林弹雨中救助班长,不放走一个敌人。④自立自信。受伤后和残疾战友开合作社谋生,相信自己还有能力杀敌。⑤率直急躁。对掌柜言语粗砺,不能上战场急坏了眼睛。3.【示例】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②进一步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③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厚。【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突出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从侧面表现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曲解文意,“一毛钱的搅缠”只能说明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与掌柜形成对比,突出掌柜的热情。这一情节并不能说明“英雄不被理解”。故选C。2.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伙计”的性格有哪些特点。筛选有关伙计的情节梳理概括即可。伙计“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并且说“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可见他虽然身受重伤,却渴望再上战场杀敌报国,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一个铮铮铁汉;从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可以看出,他爱憎分明,对同志无比的爱和对敌人无比得很统一在一起;从他受伤后还追击敌人和指挥民兵伏击敌人,可以看出他英勇善战;从他负伤后和战友一起开合作社谋生和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可以看出,他自立自信;从他对待掌柜言语“,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和因为不能上战场急坏了眼睛,可以看出他脾气急躁,性格直率。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小说中叙述角度转换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白各种叙事角度的基本作用,然后围绕小说的几个主要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题、给读者的感受等等角度深入思考,接下来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具体文本中的作用,最后按照题干要求作答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战士”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的作用。首先从叙述角度上,由“我”变为“村干部”,变化了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的空间,叙述视角的增加使叙述更加富有变化,更加富有艺术张力;从人物形象方面说,借“村干部”的叙述,描述那个伙计,进一步表现了“战士”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形象,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真实可信;从主题方面讲,这样描述增加了小说的传奇色彩,丰富了小说的主题意蕴。8、1.C2.D3.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②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③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④肇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解析】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答题时,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C项,“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对材料过分解读,分析错误。原文材料三只是说“历经3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3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并不能说明“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故选C。2.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分析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D项,“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说法错误,“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说明这一个条件就可以,而材料三第二段“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既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中的“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是充分条件,与选项中的“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不一致。故选D。3.本题考查考生拟写分论点的能力,拟写分论点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分论点不能重复和交叉。②分论点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递进关系,其排列应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不可随意放置。③分论点最好以首括句形式放在段首,首句标目,段意明晰;各个分论点的句式如能一致更好,如不能一致更好,不必强求。④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⑤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中心论点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⑥几个分论点应尽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重点解决其中一个问题。本题要求是: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从材料四第2段中“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可总结出:甲骨文起源时间早;从材料四第4段中“‘六书’里——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可总结出: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从材料四第5段中“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可总结出:肇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9、1.(1)用“我”的视角与观感,侧面展现曾先生形象,“隔着积雪的道地望进去”,“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刻画曾先生的给“我”的第一印象。(2)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亮晶晶”暗示人物晶亮纯粹的形象。(3)从外貌、动作方面来刻画曾生瘦颀、忙碌、专注的形象。2.1)怕我犯难,续说一句,以打消我的顾忌。(2)对我信任,不想理会家里的俗务,全权托付给我。3.(1)守时,如“一早”去上班。(2)本分,怕打扰曾先生,如“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3)工作态度细致、有主动性,如“打扫灶间时,我细细察看过……但锅碗瓢盆却不齐整”。(4)勤快能干,“陈年夹垢都洗掉”。4.(1)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用“我”的行动与心理串联起对曾先生形象的刻画。(2)采用第一人称,使叙事显得真实、自然、亲切,饱含情感。(3)叙述语言口语化,富有方言色彩,使文章别有韵味。(4)以顺叙为主,第五段有插叙,交代了“我”去曾先生家做保姆的缘由。(5)叙述雅俗相间,文末曾先生对大圣遗音的介绍,丰富了内容,给口语化的叙述增添了几分雅趣。【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作品内容主旨、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还要注意侧面描写的作用。如何刻画形象,就是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即正面、侧面描写。第一段首先通过“我”的第一印象,侧面展现了曾先生的形象,如“隔着积雪的道地望进去”;正面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一个瘦颀的老头正身伏在几上。远远地能看见他的手指上下移动着,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表现曾先生的瘦颀、忙碌、专注;其次,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如“堂前有些晦暗。近檐处,亮晶晶的冰棱底下……”,晦暗的环境越发衬托出冰棱的“亮晶晶”,而“亮晶晶”暗示人物晶亮纯粹的形象。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角度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本题考查句子反映的人物的心理。“他又续了一句”,结合前后文的语境“走到门槛脚跟时,我有点犯难,好比戏文里林妹妹初进大观院,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曾先生在里面喊,进来吧曹嫂”“你忙你的,不用顾忌我”,“我”初到曾先生家做事,有些不知所措,这句话体现出曾先生的细心,他注意到了“我”的状态,说这句话是为了怕我犯难,打消我的顾忌。“曾先生把我打断了”,结合前后语境“我就扳着指头一件件跟曾先生讲。才扳到第二个指头”“你看着买吧”,“我”想给灶间添置东西,正在向曾先生汇报,而曾先生没有听完就说“你看着买吧”,说明他对我信任,也说明他不想理会家里的俗务,全权托付给我。3.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子,再整合概括。首先找出体现“曹嫂工作称职”的句子。如“第二日一早我便踏着小三轮去上班”,说明曹嫂“守时”;“走到门槛脚跟时,我有点犯难,好比戏文里林妹妹初进大观院,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我轻手轻脚走过”,说明曹嫂恪守本分,怕打扰曾先生;“打扫灶间时,我细细察看过,煤气灶高压锅电饭煲等等大件都是预备的,但锅碗瓢盆却不齐整”,说明曹嫂工作细致、主动;“壁壁角角都清理干净”“我踩着雪七袋八袋从市场返归来”“原来曾先生是调笑我把他家的陈年夹垢都洗掉了”,说明曹嫂勤快能干。4.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的技巧的能力。小说的叙述问题,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高考常考的是情节的叙述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文本的叙述是从“曹嫂”的视角叙述,采用的人称是第一人称“我”,这样写,以“我”与曾先生相处的过程中的见闻感受来刻画人物形象,使叙事显得真实、自然、亲切,饱含情感。从叙述顺序来看,只有第五段“那年冬天曾先生刚刚从上海越剧院退休回乡,因为需要有个人照顾起居,兜三转四的,就找到了我。在这之前,经人介绍我曾去上海做过几年保姆,城里总归不习惯,就又跑回了乡下”有插叙,交代了“我”去曾先生家做保姆的缘由;其余段落都是顺叙。从叙述语言来看,叙述雅俗相间,有口语化和方言色彩的,如“搁在几上的是一块长条的板,乌漆墨黑,又肉沉沉泛着光亮”“服贴”“门槛脚跟”“壁壁角角”等,使得文章别有韵味;同时文中又有文言色彩的表达,如“大圣遗音是一床唐琴,国家一级文物,但之前因皮相破败不堪,一直被弃置在故宫的库房里,无人理睬。后来真身得以重现,靠的是王世襄的慧眼和管平湖的妙手”,文末曾先生对大圣遗音的介绍,丰富了内容,给口语化的叙述增添了几分雅趣。【点睛】叙述人称:高考选文常见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因为这两种叙述手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10、1.C2.C3.片面追求形式沉溺于书籍而置国事家事于不顾4.修身治人用其精义5.面对书籍的海洋要学会辩别挑选,不能沉迷在某些“精神鸦片”般的糟粕书籍中;读书要学以致用,要为社会实践服务;要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立身为人,要有益于社会。【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微言:不重要的言词”错误,微言:隐微却又寓含精义的言论。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C项,“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则很新鲜”解释错误,“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一句中“鲜”是“少”的意思,所以该句的意思应该为“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很少”。故选C。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分条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梁元帝读书存在的问题”,由原文“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可知,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成就,说明梁元帝只是注重形式,追求表面,而非运用知识;由原文“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可知,而当时,元帝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说明梁元帝置国家事物于不顾,支十沉迷于读书。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分条作答。本题,要求答出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由原文“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察其微言,以用其精义也。”可知,读书应该明白人生的大道理,以确立修己治人的本体,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以之达到善于精通事理,心领神会的地步,而将之付诸实用。因此,读书的木笛归纳为两点:一是确立修己治人的本体;二是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5.本题考查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类题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然后找准答题角度,分条概述。本题,要求联系实际,说说读书的现实意义,可以联系梁元帝读书的教训,梁元帝读书只注重形式,我们应该提倡读书因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社会发展服务;由作者认为的读书的目的可知,读书因该修养身心,提高素养,服务社会和人民。【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参考译文:(梁武帝承运三年)江陵沦陷,元帝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焚书)他回答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的下场,所以把书烧了。”有厌恶元帝不悔恨自己治国不仁,而归罪于读书的人说:“书哪里对不起元帝呢?”这不是懂得读书的人所说的言论。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而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成就。而当时,元帝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赖,则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只有咬文嚼字专在文字上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忘了大道理,被文章典故迷惑而遗漏了隐微却又寓含精义的言论,这就是“大惑不解”者的借口,况且百家小道,就像青色白色相配的绘画小技巧,小小的文字技巧,对国家人民毫无帮助。有人说:“读先圣先儒的书,不是雕虫小技,实在不失为君子。”先圣先儒的书籍,岂是像佛教的言论,只要每天书写诵读就会有功德的吗?读书观察分析字句,就自命为君子,无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以确立修己治人的本体,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以之达到善于精通事理,心领神会的地步,而将之付诸实用。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很少,如太子李弘读春秋左传上记载臣弑君而不忍心读下去的很少,如穆姜命卜史占卦,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惭愧的人也很少了。所以孔子曰:“我十五岁立志向学。”心志坚定学问才能精进,没听过胸无大志而以学为志的。以求学游移心志,异常邪恶的学说,粗俗的传说,放荡散漫的小聪明,严重的会腐蚀人心,小则浪费时间,元帝的所作所为至死都不觉悟啊!哪里能不归罪涉猎了万卷的书籍呢?一般的学者,却效法其卑陋,怎么可以不加以警惕呢?11、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普性深沉有岸谷”,“普性”主语,“深沉有岸谷”谓语,意思是: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据此,“岸谷”后断开;“虽”“而”都是断句的标志,故“虽多忌克”后断开;“宋初”表时间的副词,一般用在句首,故“宋初”前停顿;“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在相位者”主语,“多龌龊循默”谓语,意思是: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本句主谓句,故“多龌龊循默”后停顿;“普刚毅果断”,“普”名词,主语,“刚毅果断”谓语,本句主谓句,不能断开,故“刚毅果断”后断开;“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本句省略主语“普”,“奏荐”谓语,“某人为某官”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故“官”后停顿;“太祖”主语,“普”主语,故“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之间断开;故本句可断为“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府第,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一部二十篇的《论语》。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赵普)曾经上奏推荐某人去做某官,太祖没有采用。赵普过了一天又重新上奏推荐,(太祖)还是没有采用。再过一天,赵普又用此人上奏,太祖大怒,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下来拾走它们回去了。他日补全了撕碎的奏章,如同开始一般上奏。太祖方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12、道是无用却有用这是一个拥有《人间喜剧》的年代,我们却出不了巴尔扎克;这是一个拥有《百年孤独》的时代,我们却还没有马尔克斯。或许是因为我们看了太多“有用之书”,看似有用却庸碌无为,“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却有用,令人不得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沂职业学院《篆刻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城市设计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古代文学5》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非遗影像策划与制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数据结构及算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规培》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外国语学院《课程与教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美术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理化学(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浅析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 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解读讲义课件
- 材料报价三家对比表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共四套)
- 标准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
- 2023年中国人保财险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hdx7底层黑砖刷写和字库救砖教程bysmartyou
- 年会颁奖晚会颁奖盛典简约PPT模板
- 年产10000吨柑橘饮料的工厂设计
- 雷电知识、雷电灾害防御知识汇总-上(单选题库)
- 导学案 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三Unit4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