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科技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方案_第1页
环保科技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方案_第2页
环保科技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方案_第3页
环保科技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方案_第4页
环保科技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保科技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方案TOC\o"1-2"\h\u20196第一章垃圾分类概述 2155741.1垃圾分类的意义与目的 3202541.2垃圾分类的国际经验 3249941.3我国垃圾分类现状 329935第二章垃圾分类政策与法规 496442.1垃圾分类政策体系 4127912.1.1政策背景 4220832.1.2政策框架 4245232.1.3政策目标 4107802.2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4306832.2.1法律法规 592692.2.2标准 5192862.3政策执行与监管 5191012.3.1政策执行 5172082.3.2监管体系 514531第三章垃圾分类设施与技术 6127943.1垃圾分类设施建设 643493.2垃圾分类技术发展趋势 6193123.3垃圾分类设备与管理 612118第四章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与培训 7155734.1宣传教育与培训体系 7204714.2垃圾分类宣传策略 7281934.3社区与学校垃圾分类教育 711680第五章垃圾分类实施策略 8325355.1垃圾分类试点与推广 82635.2垃圾分类激励机制 8260265.3垃圾分类社会参与 920507第六章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 91726.1垃圾处理技术概述 9134376.1.1垃圾分类 9186676.1.2垃圾处理方法 9150266.2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10235806.2.1资源回收利用原则 10183856.2.2资源回收利用流程 10144126.2.3资源回收利用关键环节 1086376.3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效益 10296156.3.1环境效益 10220706.3.2经济效益 10235526.3.3社会效益 1024371第七章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 114687.1垃圾处理设施规划与设计 1160017.1.1规划原则 1160277.1.2设计要点 11266517.2垃圾处理设施运行与管理 1122437.2.1运行管理 1184287.2.2管理制度 1257617.3垃圾处理设施监管与维护 12138927.3.1监管机制 12259547.3.2维护措施 1215622第八章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与工艺 1257778.1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2312868.1.1概述 1224058.1.2预处理技术 12196308.1.3资源化转化技术 1348038.1.4产品化技术 13106008.2废塑料、废纸、废金属回收利用 1383788.2.1废塑料回收利用 13264168.2.2废纸回收利用 13133108.2.3废金属回收利用 13155408.3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利用 1397648.3.1概述 13113428.3.2物理处理技术 14109578.3.3化学处理技术 14130638.3.4资源化转化技术 1411046第九章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政策支持 14318919.1政策扶持措施 14221149.1.1法律法规制定 14113579.1.2政策引导与激励 14223069.1.3技术创新与研发支持 1430449.2资金投入与税收优惠 15237729.2.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15125259.2.2税收优惠政策 15250269.3政策性引导与市场机制 156009.3.1政策性引导 1563419.3.2市场机制建设 1530880第十章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未来发展 15322310.1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发展趋势 15801010.2创新技术与应用 153273510.3国际合作与交流 16第一章垃圾分类概述1.1垃圾分类的意义与目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重要的环保措施,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在于:(1)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分开处理,降低垃圾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对环境的污染。(2)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可回收物进行资源化利用,降低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3)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有助于培养居民环保意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1.2垃圾分类的国际经验垃圾分类在国际上已有很多成功案例,以下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1)德国: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实行“三分法”原则,即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机垃圾和其他垃圾。德国通过立法、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保证垃圾分类的顺利进行。(2)日本:日本垃圾分类制度具有严格的规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日本通过立法、教育和社区参与等方式,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瑞典:瑞典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其成功之处在于的高度重视、完善的回收体系以及居民积极参与。1.3我国垃圾分类现状我国对垃圾分类工作高度重视,逐步推进垃圾分类制度。以下是我国垃圾分类现状的几个方面:(1)政策法规: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垃圾分类的政策法规,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等,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法制保障。(2)分类体系:我国垃圾分类主要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垃圾分类标准进行调整。(3)回收处理设施:我国在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分类回收站点、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等。(4)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我国居民垃圾分类意识逐渐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参与度不足、分类不准确等问题。(5)宣传教育:各地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技能。但是宣传教育力度仍需加大,以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进。第二章垃圾分类政策与法规2.1垃圾分类政策体系2.1.1政策背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逐年攀升,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压力。为应对这一问题,我国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逐步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垃圾分类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的建立旨在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减轻环境负担,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2.1.2政策框架我国垃圾分类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国家层面: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垃圾分类的指导性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十三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等,明确了垃圾分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地方层面:地方各级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如《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3)行业层面:各行业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出台了一系列行业垃圾分类政策,如《建筑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导则》、《餐饮业垃圾分类指南》等。2.1.3政策目标我国垃圾分类政策体系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度,使居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2)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降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减少垃圾产量,减轻环境负担。(4)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2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2.2.1法律法规我国垃圾分类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和地方各级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职责。(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法: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3)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等方面进行了规定。(4)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标准》等。2.2.2标准我国垃圾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国家标准: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技术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标准》等。(2)行业标准:如《餐饮业垃圾分类指南》、《建筑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导则》等。(3)地方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垃圾分类标准。2.3政策执行与监管2.3.1政策执行各级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应按照政策要求,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度。(2)建立健全垃圾分类设施,提高垃圾分类处理能力。(3)加大投入,完善垃圾分类激励机制。(4)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垃圾产生。2.3.2监管体系我国垃圾分类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监管:各级及其有关部门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监管,保证政策落实到位。(2)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垃圾分类监督,共同维护垃圾分类秩序。(3)企业自律:企事业单位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自觉履行垃圾分类责任。(4)公众参与: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共同维护生活环境。第三章垃圾分类设施与技术3.1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城市应依据居住人口密度、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规划垃圾分类收集点。这些收集点需配备分类明确的收集容器,如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等分类标识清晰的容器,以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中转站,用于临时存储和初步分拣各类垃圾。中转站的建设需考虑到交通便利性、环保要求以及与最终处理设施的对接效率。大型处理设施如垃圾焚烧发电厂、生物处理厂等,其设计需遵循环保标准,并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以提升处理能力。3.2垃圾分类技术发展趋势科技的发展,垃圾分类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分类技术主要包括利用图像识别、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垃圾的自动分类。例如,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能够通过传感器自动识别垃圾种类,并引导居民正确投放。精细化处理技术则侧重于提高垃圾处理的附加值。如生物转化技术可以将有机垃圾转化为生物燃料或有机肥料,不仅减少了垃圾量,还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垃圾焚烧技术的升级也使得焚烧过程更加环保,减少了有害排放。3.3垃圾分类设备与管理垃圾分类设备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包括分类收集设备、运输设备、处理设备等。设备的选用需综合考虑垃圾分类的效率和成本,同时要保证设备操作的简便性和安全性。在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管理制度。这包括制定垃圾分类的操作规程、培训计划以及监管措施。通过定期对垃圾分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同时加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管,保证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还需通过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引导、企业参与、公众配合的方式,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第四章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与培训4.1宣传教育与培训体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构建,旨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垃圾分类习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该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法规宣传:加强对垃圾分类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使公众充分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科普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技能。(3)教育培训:针对不同群体,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包括官员、企事业单位员工、社区居民、学生等。(4)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媒体作用,传播垃圾分类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4.2垃圾分类宣传策略垃圾分类宣传策略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化宣传手段: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2)分众宣传: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文化背景的人群,制定个性化的宣传方案。(3)宣传内容丰富:涵盖垃圾分类知识、政策法规、成功案例、环保意识等内容,提高宣传效果。(4)定期宣传:将垃圾分类宣传纳入常规工作,定期开展,形成长效机制。4.3社区与学校垃圾分类教育社区和学校是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主战场,以下为具体措施:(1)社区垃圾分类教育:开展社区垃圾分类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技能;举办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2)学校垃圾分类教育: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课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垃圾分类的意义。(3)家庭垃圾分类教育: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家庭成员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实现垃圾分类从家庭做起。(4)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第五章垃圾分类实施策略5.1垃圾分类试点与推广垃圾分类试点与推广是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方案的重要环节。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垃圾分类试点,通过实际操作,总结经验,优化方案。试点区域的选择应考虑人口密度、地域特点、生活习惯等因素,以保证试点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在试点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配置相应的分类收集容器,提高分类投放的便捷性。(2)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3)建立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对分类后的垃圾进行有效处理,保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试点成功后,应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推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推广策略,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5.2垃圾分类激励机制为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激励机制。以下是一些建议:(1)物质激励。对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予物质奖励,如生活用品、积分兑换等。(2)精神激励。对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家庭进行表彰,树立榜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3)政策激励。对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项目支持等。(4)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居民互相监督,共同维护垃圾分类秩序。5.3垃圾分类社会参与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以下是一些建议:(1)引导。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2)企业参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回收利用,发挥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3)社会组织协助。发挥社会组织在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垃圾分类效果。(4)居民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动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责任感。(5)媒体宣传。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第六章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6.1垃圾处理技术概述6.1.1垃圾分类垃圾处理技术的核心在于垃圾分类。我国目前将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分类有助于提高垃圾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并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6.1.2垃圾处理方法垃圾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填埋、焚烧、堆肥和资源化利用等。以下对各种方法进行简要介绍:(1)填埋:将垃圾填埋于指定的填埋场,通过自然降解转化为无害物质。填埋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但占地面积大,可能引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2)焚烧:将垃圾进行高温焚烧,转化为灰烬和热能。焚烧法处理速度快,减量化效果显著,但投资成本高,且可能产生二次污染。(3)堆肥:将厨余垃圾等有机垃圾进行微生物发酵,转化为有机肥料。堆肥法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但处理周期较长,对垃圾质量要求较高。(4)资源化利用:将可回收物进行资源化处理,转化为再生资源。资源化利用既减少了垃圾处理量,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6.2资源回收利用体系6.2.1资源回收利用原则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以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环境友好。6.2.2资源回收利用流程资源回收利用流程包括垃圾收集、分类、处理和再利用四个环节。以下对各个环节进行简要介绍:(1)垃圾收集:将居民、企事业单位等产生的垃圾进行统一收集,保证垃圾的分类、运输和处理效率。(2)垃圾分类:按照垃圾分类标准,将垃圾分为四类,为后续处理和回收利用创造条件。(3)处理:对垃圾进行焚烧、堆肥、填埋等处理,降低垃圾对环境的影响。(4)再利用:将可回收物进行资源化处理,转化为再生资源,实现垃圾的循环利用。6.2.3资源回收利用关键环节资源回收利用的关键环节包括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和再生资源利用。其中,垃圾分类是基础,资源化处理是核心,再生资源利用是目标。6.3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效益6.3.1环境效益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有助于减少垃圾填埋量,降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焚烧法处理垃圾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堆肥法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绿色农业发展。6.3.2经济效益资源回收利用可以实现垃圾的减量化,降低处理成本。同时再生资源的利用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经济增长。6.3.3社会效益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有助于提高居民环保意识,推动社会绿色发展。资源回收利用还可以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七章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7.1垃圾处理设施规划与设计7.1.1规划原则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政策及法规要求;(2)科学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区域环境、交通、人口等因素;(3)采用先进、成熟、可靠的垃圾处理技术;(4)保证设施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5)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7.1.2设计要点(1)垃圾处理设施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处理能力与垃圾产量相匹配;设施布局合理,便于操作和维护;设施结构安全,满足抗震设防要求;节约用地,降低建设成本;符合环保、节能、降噪等要求。(2)具体设计要点如下:垃圾处理设施应设置预处理区、处理区、资源回收区等;预处理区包括垃圾接收、储存、分拣等设施;处理区包括焚烧、填埋、堆肥等设施;资源回收区包括废塑料、废金属、废纸张等回收设施;配套设施包括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噪声治理等;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设施的扩建和升级。7.2垃圾处理设施运行与管理7.2.1运行管理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设施正常运行,提高处理效率;(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证人员安全;(3)加强设备维护,延长设施使用寿命;(4)定期检测设施运行指标,及时调整优化;(5)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7.2.2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制度;(2)明确各岗位职责,加强人员培训;(3)制定设施运行和维护计划;(4)建立设施运行档案,及时记录运行数据;(5)定期对设施运行效果进行评估。7.3垃圾处理设施监管与维护7.3.1监管机制(1)建立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机制;(2)加强对垃圾处理设施的环保、安全等方面的监管;(3)定期对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4)对设施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推动企业改进管理;(5)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维护市场秩序。7.3.2维护措施(1)定期对设施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行;(2)对设施关键部件进行重点监控,及时发觉并解决故障;(3)加强设施周边环境保护,防止二次污染;(4)提高设施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5)建立完善的设施维护档案,为设施运行提供数据支持。第八章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与工艺8.1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8.1.1概述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是指将废弃物质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转化为可再生资源的过程。该技术旨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废物的预处理、资源化转化和产品化三个环节。8.1.2预处理技术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破碎、分选、干燥、消毒等,目的是将废物进行初步处理,便于后续的资源化转化。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废物的利用价值,降低资源化转化的难度。8.1.3资源化转化技术资源化转化技术包括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等。物理转化主要包括废物的压缩、打包、造粒等,以减少废物体积,便于运输和储存。化学转化主要包括废物的燃烧、气化、液化和固化等,将废物转化为能源、化工原料等。生物转化主要包括废物的堆肥化、厌氧消化等,将废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和生物能源。8.1.4产品化技术产品化技术是将资源化转化后的产物进一步加工,制造成各种产品。例如,废塑料可以加工成塑料颗粒,废纸可以加工成纸浆,废金属可以加工成金属制品等。产品化技术有助于提高废物的利用价值,拓宽资源化利用途径。8.2废塑料、废纸、废金属回收利用8.2.1废塑料回收利用废塑料回收利用主要包括废塑料的收集、预处理、造粒、改性等环节。废塑料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节约石油资源。目前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回收率和利用率。8.2.2废纸回收利用废纸回收利用是指将废弃的纸张进行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废纸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森林砍伐,降低环境污染。废纸回收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废纸的收集、预处理、制浆、造纸等环节。8.2.3废金属回收利用废金属回收利用是指将废弃的金属进行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废金属回收利用可以节约金属资源,降低环境污染。废金属回收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废金属的收集、预处理、熔炼、加工等环节。8.3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利用8.3.1概述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是指将废弃的电子产品进行拆解、分类、处理和再利用。废弃电子产品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果不进行回收利用,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资源化转化等。8.3.2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拆解、破碎、分选等,目的是将废弃电子产品中的有用物质与有害物质分离,便于后续处理。物理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废弃电子产品对环境的影响。8.3.3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湿法冶金、火法冶金、电化学处理等,目的是将废弃电子产品中的金属、塑料等有用物质提取出来。化学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率。8.3.4资源化转化技术资源化转化技术是将废弃电子产品中的有用物质进行资源化转化,制造成各种产品。例如,废弃电子产品中的金属可以加工成金属制品,塑料可以加工成塑料颗粒等。资源化转化技术有助于提高废弃电子产品的利用价值,拓宽回收利用途径。第九章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政策支持9.1政策扶持措施9.1.1法律法规制定为保证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顺利推进,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在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中的责任和义务,为相关工作提供法律依据。9.1.2政策引导与激励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具体措施包括:设立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示范项目,推广成功经验;对在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9.1.3技术创新与研发支持应加大对环保科技研发的投入,支持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创新。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9.2资金投入与税收优惠9.2.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应将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作为重要投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