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东丽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测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总分评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____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____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____,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抛弃铸造息息相关 B.遗弃铸造休戚与共C.抛弃铸就休戚与共 D.遗弃铸就息息相关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B.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C.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的自信,是更持久、更深沉、更基本的力量D.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的力量,是更持久、更深沉、更基本的自信。3.下列和文段相关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包括风、雅、颂三部分。《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B.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明珠,从流派上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分别是苏轼和李清照等。C.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元杂剧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D.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四大名著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包装乡村,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新”思维、新改变,助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摘编自中新网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只是由于城里人认为他们种地谋生离不开土地而产生的。B.旱涝与战乱会使以农业为生的世代定居在乡村的基层人口形成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乡土社会的人们大都终老是乡,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特点。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信任,形成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是无可替代的。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单位,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的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B.在乡土社会中,乡民之间调节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是彼此的熟悉和信任,而非法律。C.材料二是总分总的结构,其中二、三、四段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进行分述。D.只要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一定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6.不能证明材料一中“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B.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同乡会”“同学会”则是乡土社会的“延伸”。C.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和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逐渐解体。D.在现代社会,传宗接代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六国论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忱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表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B.视秦无异也视:审视C.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逆:预先D.迄乎战国迄:至,到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强食而弱肉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诚知其易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C.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且尝为晋君赐矣D.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竭忠尽智以事其君9.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10.下列6个句子,编为4组,全部属于李桢观点的一项是()①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②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③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④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战!⑤则六国无术以自存⑥焉独存,虽王可也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作者李桢在继承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述,即如果接受孟子的建议,六国不但可以保存,甚至可以称王。B.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自身实力强大以外,还得益于有利的地形和上天的帮助。C.作者认为六国之间没有骨肉之亲,因此想要寻求长久的合纵,相互扶持,是很难实现的。D.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论证过程中先破后立,以说理为主,用例以概括性为主,语言简洁。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作答。念奴娇·海云四敛【南宋】张孝祥①海云四敛,太清楼,极目一天秋色。明月飞来云雾尽,城郭山川历历。良夜悠悠,西风袅袅,银汉冰轮侧。云霓三弄,广寒宫殿长笛。偏照紫府瑶台,香笼玉座,翠霭迷南北。天上人间凝望处,应有乘风归客。露滴金盘,凉生玉宇,满地新霜白。壶中清赏,画檐高挂虚碧。【注释】①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他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用“酣眠”和“小睡”来拟写月光流照的情态,本词上片所写的月照之态正与“小睡”相符。B.本词中的“城郭山川历历”与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都是写景物清晰可辨,但所借助的光照条件各不相同。C.词人的想象驰骋天地,上片结尾虚写广寒宫内三弄笛音,良夜添意趣;下片结尾实写楼檐斜逸浮于天际,句中有画意。D.本词所描绘的情境与词人《念奴娇·过洞庭》中所写的“表里俱澄澈”相类,且不单写景,也是词人理想人格的外显。15.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良夜悠悠,西风袅袅,银汉冰轮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请指出词人借笔下之景表现了怎样的胸怀和情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李密《陈情表》)(3)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4),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5)司马迁认为,《离骚》虽“自怨生”,但兼有“,”的特点,将《离骚》与《诗经》并提;指出《离骚》虽“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却不失分寸,屈原虽怨气郁结,却始终眷恋祖国。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延安交响刘成章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给领袖们许多清凉,现在它们擎天矗立,蓊蓊郁郁,越长越茂盛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梨叶间洒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瞻仰,流连,围坐一圈讨论。既是重温滚烫的初心,也是寻找那绝美的伏笔。一队一队,摩肩接踵,出入于每一位领袖的窑院,立定天地精神。枣园四周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以至全延安的千山万岭,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包心菜似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紧抱着延安。古书上说:“三山鼎立,太和第一。”太和就是清凉山,它山顶上的太和庙,被巨掌捧着,金碧辉煌。可是现在,你退回到凤凰山上看看吧,清凉山上那一握金光,猛扎扎落下来了,落了好几个层级。其实,清凉山一点儿也没有变矮,只是在它的后边,削平了33个山头,填埋了更多的沟壑。削平和填埋中,金属的悬崖隆起,隆起;玻璃的绝壁隆起,隆起;钢筋混凝土的山峦,隆起,隆起。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78.5平方千米的辽阔,40余万人的喜和乐,陕北口音的歌腔笑韵,硬生生地被托起来了,在云中,在霞中,在鹰翅旁。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也记得,延安城周边的千百条沟壑,年年月月冷清无人,纵有野花野草,也是道不尽的寂寞,自生自灭。现在,摩天楼丛掩去了沟壑,那楼丛开的花朵是一扇一扇的玻璃窗,和那窗里的三弦弹奏、小曲轻唱:“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那一丛一丛的马兰花,一丛一丛的野艾,则成了人们阳台上的摆设。驾车在延安行走,总会碰到一座座大山,不由分说地挡住你的去路,你还来不及思索,车子已进入一条条隧道,满壁灯光,云霞明灭。延安自古挖窑而居,延安的黄土天生是挖窑的好材料。现在,人们把挖窑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杨家岭、大砭沟,还是黄蒿洼、万花山,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唐朝诗人章碣的《对月》诗,好像是专门为今天的延安写的:“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今日之延安,真是别有洞天。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上中学的时候,我读过一首歌谣:“燕子回来找旧窝,找了一天没着落。”现在,我就像这只燕子,怎么也找不见我的旧窝了。一溜一溜的房舍,一块一块的牌匾,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攫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在旧窝前用手机留了影。延水汤汤,在不远处流过,在我的心头流过。此次回延安之前,我和97岁高龄的诗人贺敬之通过话。贺老说,他和我很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贺老和我,都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朋友们最知我心,安排我住在离宝塔山最近的宾馆。每当暮色四合,宝塔山上的灯光哗啦一下全亮了,宝塔山红了,如火焰燃烧,也点燃了我的心。我想起母亲告诉我,1937年春天,当我过满月的时候,刘志丹去人同桂荣妈妈给我做了一双老虎鞋;我想起,我骑在南关大礼堂的短墙上玩耍,适逢来开会的毛泽东走过,他慈爱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了几秒;我想起,在清凉山上的新华广播电台,在那贴着自毡的小窑洞演播室里,我稚嫩的嗓音乘着电波飞遍全国……我这个出生在延安的孩子,是呵护着长大的。然而我深知,延安不是我一个人的。延安,是冼星海的延安,是石鲁的延安,是贺敬之的延安,是全国人民的延安,是永恒的革命圣地。作为地地道道的延安人,我的心,将永远伴着延河奔流的强劲节拍而跳动。(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臃肿(yōng)笑韵(yùn)隧道(suí)摩肩接踵(zhǒng)B.擎天(qíng)干瘪(biě)攫住(jué)载歌载舞(zài)C.强劲(jìn)沟壑(hè)闭塞(sè)目眩神迷(xuàn)D.瞻仰(zhān)挖窑(yáo)琴弦(xuán)蓊蓊郁郁(wěng)19.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20.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引用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诗句起到哪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将现实与回忆相穿插,拉开了时空距离,在今昔对比中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延安的巨大变化。B.本文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主要写作对象,以质朴的语言介绍了延安的变化,情感由开头平淡到结尾逐渐变得浓郁。C.文章既有自然景观的描摹,也有风俗人情的展示,流露出对童年岁月的怀念,弥漫着无尽的生活气息。D.作者引用《对月》诗表现了当今延安的隧道风光,表达了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E.作者笔下枣园中的“大梨树”,是萦绕作者情思的延安记忆,既见证了领袖们那段峥嵘岁月,又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们去感受那段革命历程。23.学校戏剧节排演《红楼梦》,请你为林黛玉的扮演者租借一套戏服。租借处只剩大红、纯白、淡绿的三套,你会选择哪一套?请选择并说明理由,要求:阐释色彩内涵,解说黛玉形象或经历。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小题。在线上用文字聊天,习惯性地添加语气词或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如“好的”说成“好滴”等,被视为“文字讨好症”。此“症”从何来?网络虽便利交往,却阻隔了情感传达。为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就成为最佳工具。由此看出,“文字讨好症”的初衷并不是讨好,____,与其词不达意引发矛盾,不如加些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这也许是许多“文字讨好症患者”的心理。24.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不超过6个字。25.下列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她的坚强,她意志的纯洁,她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B.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C.“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D.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的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C2.B3.A【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②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④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1.第一组,抛弃:扔掉不要;丢弃。遗弃:是指家庭成员中负有赡养、扶养、抚养义务的一方,对需要赡养、扶养和抚养的另一方,不履行其应尽的义务的违法行为。语段中谈一个民族对其历史文化的态度,故应选“抛弃”。第二组,铸就:本指把熔化的金属倒入特制的模子里,也指塑造人的性格或脾气,多指有益的性格或脾气。铸造:本指熔化金属铸模成型的技术。可以理解成“铸造”是正在“铸就”的过程中,“铸就”是铸造而成,已经形成。语段中“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已经形成,故“铸就”更合适。第三组,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祸患。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语段中“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文艺与国家和民族的关系应是共同承受幸福与祸患的,故选用“休戚与共”。故答案为:C。2.本题要求补写句子,从逻辑上讲,阐述“文化自信”的问题,首先应该解释“文化自信”是什么样的“自信”,然后是什么样的“力量”,故排除AD;第二个分句“基本”应在最先,其次是“深沉”和“持久”,据此故排除C。故答案为:B。3.A项“《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表述错误。《楚辞》收录了屈原、宋玉、东方朔、王褒等人的辞赋作品,是继《诗经》之后,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故答案为:A。【答案】4.D5.D6.B【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4.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城里人认为他们种地谋生离不开土地”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是事实,不是“城里人认为”。
B项“旱涝与战乱会使以农业为生的世代定居在乡村的基层人口形成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理解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据此看出世代定居是常态。
C项“乡土社会的人们大都终老是乡,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特点”分析错误,属于因果倒置。材料一第四段“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据此看出,是因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才终老是乡。
故答案为:D。5.D项“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理解错误,太绝对。材料三第二段“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包装乡村,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故答案为:D。6.本题注意扣住观点来排除选项:
A项“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可以证明现代社会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B项“‘同乡会’‘同学会’则是乡土社会的‘延伸’”,说明乡土社会的习俗依然存在,不能证明现代社会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C项“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和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逐渐解体”,表明乡土社会的习俗也会被打破,可以证明现代社会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D项“传宗接代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说明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具有了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可以证明现代社会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故答案为:B。【答案】7.B8.D9.C10.D11.A12.①只是六国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到最后还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②怎么能让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百姓,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最终被杀害呢?13.苏洵:六国割地入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苏辙:齐楚燕赵没有帮助韩魏抵抗秦国,不能审时度势,导致灭亡。李桢: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4)本题考查筛选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关键语句;最后整合梳理对选项做出正确判断。
(5)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7)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参考译文】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六国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到最后还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他)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的原因是只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护(自己)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从他说的话来看,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并没有什么错。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张嘴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怎么能让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百姓,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最终被杀害呢?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7.B项词义解释错误,视:看上去、比照。句意:看上去和秦国没有什么不同。故答案为:B。8.A项,第一个“而”表示并列关系,意为“又”;第二个“而”表示递进关系,意为“并且”。句意:强者欺负弱者。/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B项,第一个“其”代词,意为“那些”;第二个“其”代词,意为“代乱石”句意:(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C项,第一个“为”介词,意为“替”;第二个“为”动词,意为“给予”。句意: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况且国君您(秦伯)曾经施予晋君(晋惠公)恩惠。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意为“来”。句意: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故答案为:D。9.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首先看“灭六国而帝”表示顺承关系,联系紧密,其间不能分开,据此排除AD;
再看“其恶未极”和“其恶未盈”都以“其恶”为主语,强调了“其恶”,两句之间应该分开,再排除B。
句意: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
故答案为:C。10.本题首先根据原文“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可知,①属于二苏论六国。据此排除AB。再由原文“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可知③属于张仪的辨说,再排除C。故答案为:D。11.A项“继承二苏观点的基础上”分析错误。由原文“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可知,作者是在批驳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树立自己观点的。“即如果接受孟子的建议”错误,“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可知孟子的建议是作者用来论证自己观点的论据,并非就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故答案为:A。12.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惟其”,只是;“不克”,没有做成;“是以”,因此;“卒”,最后;“夷灭”,消灭。②“岂”,怎么能;“肆”,凌驾;“胼”“胝”,手脚上的厚皮;“中野”,原野之中;“刈”,割草,引申为杀害。故答案为:①只是六国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到最后还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②怎么能让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百姓,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最终被杀害呢?13.本题作答需要回归文本筛选三人对六国破灭的原因分析的相关文本进行整合分析:
①由“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可知,苏洵认为六国割地入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②由“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可知,苏辙认为齐楚燕赵没有帮助韩魏抵抗秦国,不能审时度势,导致灭亡。
③由“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可知,李桢认为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故答案为:
苏洵:六国割地入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苏辙:齐楚燕赵没有帮助韩魏抵抗秦国,不能审时度势,导致灭亡。李桢: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答案】14.A15.答案示例1:①叠字: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②“悠悠”体现时间的缓慢长远,“袅袅”展现风的柔和轻软。答案示例2:①动静:星月是静景,风为动景。②笔触涉及天地,动静结合,凸显良夜风柔星粲,令人心旷神怡。答案示例3:如果答比喻也可给分①比喻:将满月比作冰轮。②写出月的皎洁明亮和纯净出尘。16.答案示例:①诗人笔下的月境皎洁明亮,②上片写月亮升起,驱散云雾,将大地山川城郭照得清晰可见,③这一片光明之境,正是作者心胸坦荡高洁不凡的写照。【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14.A项“本词上片所写的月照之态正与‘小睡’相符”赏析错误,“明月飞来云雾尽”写的是明月朗照,《荷塘月色》中的“小睡”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故答案为:A。15.本题作答可以结合词句的用词、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展开分析:①从用词看,“悠悠”“袅袅”都是运用叠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韵律感;“良夜悠悠”写出夜的缓慢悠长;“西风袅袅”写出西风的轻盈柔美。②从描写手法看,“西风袅袅”为动景,描写西风的轻盈柔美之态;“银汉冰轮侧”为静景,描写夜空的星月朗照的美景。动静结合,写出良夜的美好。③从修辞手法看,“银汉冰轮侧”,把“满月”比作“冰轮”,表现满月月色明亮洁净的美。故答案为:
示例1:①叠字: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②“悠悠”体现时间的缓慢长远,“袅袅”展现风的柔和轻软。
示例2:①动静:星月是静景,风为动景。②笔触涉及天地,动静结合,凸显良夜风柔星粲,令人心旷神怡。
示例3:如果答比喻也可给分①比喻:将满月比作冰轮。②写出月的皎洁明亮和纯净出尘。16.本题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①由“明月飞来云雾尽,城郭山川历历”“良夜悠悠,西风袅袅,银汉冰轮侧”“露滴金盘,凉生玉宇,满地新霜白”概括笔下之景的特点:清净、静谧、旷远、明亮、冷寒。②从胸怀与情致上看:“清净”代表了超尘脱俗;“静谧”代表坦荡从容;“旷远”代表磊落洒脱;“明亮”代表高洁不凡;“冷寒”代表孤高傲世。③“明月飞来云雾尽”写月的皎洁明亮,由此观照作者心胸坦荡高洁。故答案示例为:
①诗人笔下的月境皎洁明亮,②上片写月亮升起,驱散云雾,将大地山川城郭照得清晰可见,③这一片光明之境,正是作者心胸坦荡高洁不凡的写照。17.【答案】(1)青冥浩荡不见底(2)皇天后土实所共鉴(3)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三顾频烦天下计(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冥、鉴、频烦、淫、诽。
故答案为:(1)青冥浩荡不见底(2)皇天后土实所共鉴(3)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三顾频烦天下计(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答案】18.B19.①本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今日延安街市比作大鹏,用“一飞冲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今日延安街市的蓬勃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②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③本段文字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有变化,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20.文章引用《回延安》的诗句,意在借诗人贺敬之笔下的延安景象衬托出新时代延安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面对眼前焕然一新的延安景象的赞叹。21.①作者阔别多年后故地重游时面对眼前的延安将信将疑;②写延安变化之大与蓬勃发展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歌颂与赞美;③写延安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越来越激动振奋的心情。22.B;D23.答案示例一:我选纯白。①白色是素雅之色。林黛玉丧母后被送到姥姥家寄养,柔弱多病、寄人篱下,孤高清冷。②白色是纯洁之色,如诗句《咏海棠》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身洁白表现出黛玉不慕荣华、冰清玉洁的品性。③白色是冷色调,预示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冷月葬花魂”的悲惨结局,更能唤起人们对这位少女命运的同情。答案示例二:淡绿最合适。①淡绿色是草木之色。能令人联想到大自然草木的清新之气,而林黛玉本是为还泪而来的绛珠草化身。②淡绿色是竹之色。黛玉居于潇湘馆,号“潇湘妃子”,与宝玉有木石前盟,从不说有关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如同君子竹般超凡脱俗。③淡绿色是青春之色。符合少女青春美好的年龄特点,还能充分体现世外仙姝高雅灵秀的书卷气息。答案示例三:我选大红。①小说作者曹雪芹对林黛玉的着装描写较少,仅有的几次服饰基调以大红色为主。②按照小说设定,林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则是赤霞宫神瑛侍者,“绛”和“赤”都是红色,有炽烈、热情之意。③红色有赤诚、忠贞的内涵,宝玉黛玉同属“情痴”,心心相印,不被浊世所染而葆有赤子情怀。两者炽热诚挚的爱情成为《红楼梦》中的一抹亮色,它的毁灭更使观众触目伤怀。【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这类题要求考生平时多积累,识记常用字的字音,尤其是一些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以及容易误读的字音。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指出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3)本题考查引用诗文的作用。解答这种题一般从四个角度思考:①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诗文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诗文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从主题方面思考,诗文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4)本题考查分析散文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文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或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散文情感,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散文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散文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④注意积累散文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6)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18.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隧道(suí)”的“隧”读音错误,应读为“suì”;C.“强劲(jìn)”的“劲”读音错误,应读为“jìng”;D.“琴弦(xuán)”的“弦”读音错误,应读为“xián”;故答案为:B。19.本题赏析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展开:
①修辞上,本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把今日延安街市比作大鹏,用“一飞冲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新时代延安发展气势蓬勃,不可阻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②手法上,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这是过去的延安,“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这是现在的延安,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③用词上,“犹记得”“而现在”“一飞冲天”等是短句,“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是长句,句式长短结合,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语言生动活泼,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故答案为:
①本段文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今日延安街市比作大鹏,用“一飞冲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今日延安街市的蓬勃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赞美之情。
②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古延安的街市和今日延安的街市相比较,更加突出今日延安的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
③本段文字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有变化,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抒发了作者对延安蓬勃景象的赞美之情。20.本题要求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
①由“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可知,延安换新衣,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文章引用《回延安》的诗句,意在借诗人贺敬之笔下的延安景象衬托出新时代延安发生的巨大变化;②由“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可知,面对延安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表达了作者面对眼前焕然一新的延安景象的赞叹。故答案为:
文章引用《回延安》的诗句,意在借诗人贺敬之笔下的延安景象衬托出新时代延安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面对眼前焕然一新的延安景象的赞叹。21.本题要求分析概括散文作者的情感,可以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
①由“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可知,延安变得令我目眩神迷,眼前是延安吗?作者阔别多年后故地重游时面对眼前的延安将信将疑。②由“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可知,延安对的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写延安变化之大与蓬勃发展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歌颂与赞美。③由“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可知,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今天的延安,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写延安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越来越激动振奋的心情。故答案为:
①作者阔别多年后故地重游时面对眼前的延安将信将疑;②写延安变化之大与蓬勃发展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歌颂与赞美;③写延安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越来越激动振奋的心情。22.B项“以质朴的语言……情感由开头平淡到结尾逐渐变得浓郁”分析错误。文章语言优美,对延安的情感从开头到结尾都非常的浓郁。D项“表达了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分析错误。作者引用《对月》诗只是想表现当今延安的隧道风光,并没有表达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故答案为:BD。23.本题为开放式探究题,答案并不唯一。如选纯白。首先,考生要准确把握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联系林黛玉的身世可知,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投奔贾府,之后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养成了她孤标傲世的性格。林黛玉多愁善感、才思敏捷,曾经写下《葬花词》,借“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达自己追求高洁的本性。
如选白色,象征着纯洁素雅。如荷塘中的朵朵白莲,清纯素雅,寓意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白色还能让我们联想到白云的高逸、霜雪的洁净、白璧的朴素无瑕……,给林黛玉的扮演者租借白色戏服,更能烘托出人物形象的高洁的情操气质,也更能唤起观众对林黛玉悲苦命运的同情。
如选大红或淡绿的戏服,也要先阐释色彩的内涵,再结合黛玉形象或经历说明选择的理由。
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选纯白。①白色是素雅之色。林黛玉丧母后被送到姥姥家寄养,柔弱多病、寄人篱下,孤高清冷。②白色是纯洁之色,如诗句《咏海棠》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身洁白表现出黛玉不慕荣华、冰清玉洁的品性。③白色是冷色调,预示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冷月葬花魂”的悲惨结局,更能唤起人们对这位少女命运的同情。
示例二:淡绿最合适。①淡绿色是草木之色。能令人联想到大自然草木的清新之气,而林黛玉本是为还泪而来的绛珠草化身。②淡绿色是竹之色。黛玉居于潇湘馆,号“潇湘妃子”,与宝玉有木石前盟,从不说有关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如同君子竹般超凡脱俗。③淡绿色是青春之色。符合少女青春美好的年龄特点,还能充分体现世外仙姝高雅灵秀的书卷气息。
示例三:我选大红。①小说作者曹雪芹对林黛玉的着装描写较少,仅有的几次服饰基调以大红色为主。②按照小说设定,林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则是赤霞宫神瑛侍者,“绛”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简易废料回收合同范例
- G0-C14-analog-生命科学试剂-MCE
- 木材授权合同范例
- 产品开发合同范例
- 深圳市第三方劳动合同范例
- 排矸运输合同范例
- 债权融资计划借款合同范例
- DLCI-1-生命科学试剂-MCE
- 长期合作 合同范例
- 农业买卖合同范例
- 2023学年广州市白云区物理九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超声波焊接机日常保养点检记录表
- 发电机房巡检记录表
- SPC培训资料课件
- 个人违法建房出售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
- 二年级上册数学试题 长沙市雨花区 上学期二年级期末考试数学试题(人教版 无答案)
- 液氧、液氮、液氩充装安全管理手册
- 保卫科安全安全巡查记录表
- 污水处理操作工考试题库与答案(最新版)
- DB65∕T 2794-2007 新疆驴饲养管理规程
- 高中人教物理选择性必修二专题05 单双杆模型-学生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