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距今3300年左右的河南安阳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以此为基点,考古学家推定郑州商城等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二里头文化为晚期夏文化。二里头都邑始建于距今3800年以后,有宫城、数十座宫殿以及各种官营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成套的青铜礼器,成为当时最高级别的中心聚落,对中国大部分地区产生了深刻的辐射影响,中华文明从此步入成熟文明社会或者王权社会阶段。更早4000多年前的龙山时代,河南中部的王湾三期文化曾经南下大范围取代长江中游等地的石家河文化,这一文化巨变很可能对应古史记载的“禹征三苗”事件,夏代早期的历史也因此得以基本确认。在夏代早期前后,黄河中游还存在山西襄汾陶寺、陕西延安芦山峁和神木石峁等多处数百万平方米的地区性中心聚落,河南、山东等地也出现了许多数十万平方米的古城,这些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五帝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由此前溯,我们甚至有可能利用考古学解开三皇时代的历史谜团。回首百年以前,传统的中国上古史体系被严重质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适逢其时,以探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之源头为己任。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终于揭示出中国是世界上直立人较早的分布区和现代人起源地、农业起源地、陶器起源地、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献记载的地区之一。这些考古成就不仅对于正确认识全球人类起源史、文明发展史有重大意义,而且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科学依据。(摘编自韩建业《考古学极大地延伸了中国历史轴线》)材料二: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之文化基因,即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也就是“中”与“中和”。对于文化基因的“中”“中和”,如何通过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再现并进行科学阐释,是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目前所知有关“求中”记载的最早出土文献是成书于战国时代的清华简《保训》,其中记载五帝时代的虞舜“求中”于“鬲茅”。“鬲茅”即古文献之“历山”,在今河南濮阳与山东菏泽一带。近年来,这一区域发现大量与虞舜同时期的聚落遗址与一些重要城址。这与《保训》记载的舜“求中”于此可以对应。《保训》又载,商汤的六世祖上甲微为夏禹求中于“河”。“河”即“河洛”,即现在所说的“大嵩山”地区。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嵩山周围发现了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城址与偃师二里头遗址等早于郑州商城的城址,学术界一般认为上述三处城址应分别为夏代早、中、晚期的都城遗址。上述关于上古先民“求中”的记载,结合与其相关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可以探讨国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从历史考古的遗存“表象”之“中”与“中和”研究阐释,提升至形而上的国家文化的政治学层面,有助于解读营建者深层次的意图,提取、确认其建筑空间背后形而上的国家认同的政治理念与文化基因。秦汉王朝开启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时代,自秦汉至唐宋都城在“大中原”的长安、洛阳与开封东西一线,继承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原则。金朝徙都燕京,在金人看来“燕京乃天地之中”,定都于此才是“以应天之地之中”。这开启了中古时代后期元朝与明、清两朝定都北京之先河。在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的理念不断扩展、强化与深化,即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再到“择中建殿”;都城城门、宫城宫门为“奇数”,数量从“单门道”发展到“一门三道”“一门五道”,这些都折射了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文化基因”的日益加强。“中”与“中和”基因,主要体现在都城选址与都城布局形制及帝王陵墓布局形制方面。历代王朝营建都城选址之所以必须“择中建都”,就是“中和”理念的要求。都城营建于“天下(国家)之中”是相对于国家东西南北“四方”而言的。“择中建都”之“中”体现国家相对东西南北的至高至尊,同时“中”相对四方又反映了国家对四方的公平、公允、公正,从而达到国家之“和”,这种“和”是国家“一统”的基础,是国家认同,是四方凝聚于中央。帝陵的“亚字形”墓室、陵园辟四门与帝国都城规制有着同样的“中”与“中和”思想。综上所述,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不只是局限于器物的类型学研究,更为重要的是选择属于国家文化载体的古代都城、帝王陵墓等的空间位置、布局形制等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中”“中和”国家文化理念与中华历史文化基因。考古发现的鲜卑北魏王朝洛阳城及女真、蒙古、满等民族依次建立的金中都、元大都、清北京城,都承袭了几千年形成的“中和”理念,深化了国家认同思想。从国家“宫城”到民居四合院的“中”“中和”布局,二者大小虽然不一,但是理念相同,反映出“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核心理念,可以说“中”“中和”理念之所以在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中延续不断,与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广大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密不可分。(摘编自刘庆柱、韩国河《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阐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河南安阳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一些文献记载的晚商史,也证实了郑州商城等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B.王湾三期文化大范围取代长江中游等地的石家河文化,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此步入成熟文明社会或者王权社会阶段。C.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献记载的现代人起源地、农业起源地、陶器起源地。D.夏代的都城遗址体现了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这是“求中”的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考古学,前者侧重中国考古学的意义,后者侧重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中”与“中和”的理念。B.在金人看来“燕京乃天地之中”,因此金朝徙都燕京,体现了“择中建殿”的理念。C.“中”与“中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从国家“宫城”到民居四合院的布局,大小不一,但理念相同。D.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不只局限于器物的类型学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中和”理念的是A.《荀子•大略》:“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B.《礼记•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C.司马光认为,“中和者,大则天地、中则帝王、细则昆虫草木,皆不可须臾离者也”。D.考古学家郭沫若考察殷墟时写下诗句:“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考古学为我国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转站梁晓声“晚点半小时。”他苦笑一下,无奈地又说,“徐涛不知急成什么样了!”我很理解他的心情。他的儿子,正在本次列车的终点企盼着他。前面的终点,对于我和他,都并非终点,而是中转站。我不过才离开儿子一个月。他与儿子分离的时间,比我儿子的年龄还长一年多。只有一个儿子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碰在一起,都有许多共同话题,仿佛早已是朋友了……而现在列车就要到终点站了,却晚点半小时。这对我并不是什么值得焦躁的事,对他则不一样了。他是一位老地质队员。我想,他即使刚刚洗过澡,大概也会仍是那么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吧?旷野的风,是不是早已将各种各样的沙土,细细地均匀地揉进他的皮肤里去了呢?他的脸仿佛是一种刻在青铜上的自白,也使人联想到大自然写在岩石上的叙事诗。他的儿子也是一名年轻的地质队员。他说,假如父子两人都是地质队员,那么七八年见不上一面便属寻常事。说时苦笑了一下,语调淡淡的。听他说他一边的脸被冻僵过,大部分神经已坏死,我才明白他那有些古怪的苦笑,不过就是一种微笑;才明白其实他是一个对人友善的、说话时爱微笑的人……儿子将要继续转车南下,而他将要继续转车北上。都是为了去完成地质队员的任务。在前面一站,他们原本该有一个小时又十分钟相会的时间。在父子离别了八年多之后,这仿佛是仁慈的上帝的照顾,却由于列车晚点半个小时,他们相会的时间仅剩下四十分钟。他说:“不知道我能不能认出儿子了。”我说:“兴许你们要转乘的车,也都晚点了呢!”他说:“不知道儿子能不能认出我了。”我说:“如果你信得过我,把车票给我,我替你签字!我在检票口等你……”“这太好了!这样……四十分钟,就是挺长的时间了!……”他将车票和钱包交给了我。他的妻子,近三十年来,追随他辗转南北,最后落脚在大西北距一个小镇二十多里的地方。他笑着说:“从此我认定,那个村子便是埋我和老伴儿的地方!我太累了。干地质,再像穿山甲一样长年在野外工作,我的身体不顶事了。关节炎、胃病、神经疼……老了。我太想儿子了……”从他的脸上,我并没看出多么焦躁激动的表情,然而他的手在抖呵。我望着的,是他那神经坏死的半边脸。这时列车进站了,我眼中顿时滚热,我转过了头去。我暗暗祈祷——他和儿子各自转乘的列车,最好都晚点。我和他一样将脸贴在车门的玻璃上,注视着站台上的人。外面下着迷蒙细雨。车门刚一打开,他就跳到了站台上,大喊:“徐涛!徐涛!徐涛!爸爸在这儿!爸爸来了!……”我紧随着他跳到站台上也大喊:“徐涛!徐涛!徐涛!你爸爸在这儿!你爸爸来了!……”喊了一阵,没有一个二十六岁的儿子扑向我们……我们互相望着,我心里真想替这位长我一辈的父亲哭一场……忽然,车站的广播响了:“徐秉文同志,×××地质队的徐秉文同志,请您赶快到广播室来,您的儿子在等您,您的儿子在等您……”他笑了,我也笑了。尽管他半边脸的神经大部分坏死,但他当时那一种笑,仍在他满脸洋溢开了。他朝广播室奔跑而去,接连撞在几个人身上……当我站在约好的地方,望见他向我走来时,他的步子是那样蹒跚。与他刚才去见儿子时的奔跑相比,那的确是一种年迈之人的步子了。我十分诧异于这一种变化。当他走到我跟前,他那一张脸苍老了许多。我有些不可思议。难道父子相聚的欢悦,也反而会如此巨大地耗损人的精神吗?离开我时,他是个精神矍铄的人啊!我问:“见到了!?”他默默地点了下头。我又问:“送走了?”他又默默地点了下头。我说:“你的票,我替你签好了!”他接过票,看了一眼手表,说“:我上车还有二十几分钟,也不知该怎么谢你。”我说:“这有什么可谢的。”他的手,比在列车上时更抖。他低下头,说:“他不是……”我奇怪地反问:“不是?什么是不是的?”“不是我儿子……”他的头,更低了下去。我一愣。“他挺像我儿子。他也的确是地质队员,和我儿子一个队。可他不是。那小伙子不是我儿子。这一点骗不了我。他不停地向我讲他小时候的事儿,讲他妈妈,可他不是,不是我儿子。他讲得全对。他还请别人,为我们照了张相……”“你意思是……他……有一个年轻人,冒充你的儿子?……”“不,那不能算冒充。他是一个好小伙子。当年,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一个队员……永远不存在了,队友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替他写家信,往他家里寄钱……我没点破他。我不忍心点破他。我在他面前装出高高兴兴的样子,他也是。他口口声声叫我‘爸爸’。而我,像叫我儿子一样,叫他‘小涛’。临上车,他紧紧地抱了我一阵,说:‘爸你要多保重!’而我说:‘儿子,你也要多保重啊!”……”他的声音哽咽了,“都是怕我这个当父亲的承受不了啊!可这太苦了小涛他妈的心啦!我现在才明白,老伴她早就知道儿子不在了……难怪她写信劝阻我,何必非要利用这样一次机会,在火车站这种地方匆匆见上儿子一面……”他背转身,一手横捂着脸,缓缓地蹲下去。我看出,这个五十六岁性格友善而刚强的男人,这一位八年多没见到过儿子的父亲,分明地,是在无声地哭了……二十几分钟后,我将这一位老地质队员送上了火车。细雨迷蒙,周围织成一纬湿漉漉雾霭。一种解释不清的忧郁,让人想家、想自己想念的一切亲人……“请替我到那邮局拍一封电报,告诉我老伴,我见到儿子啦!他高高大大的,已经长成一个大男人啦!……”老地质队员从车窗探头向我交代。而我,并不记得他告诉了我他家的地址。细雨迷蒙,湿漉漉的,似乎下湿了我的心……(有删改)(1)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的脸仿佛是一种刻在青铜上的自白”,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质队员风餐露宿的艰苦工作在脸上留下的痕迹,与后文多次写到被冻坏神经的半边脸相照应。B.“列车晚点半小时”和“四十分钟”反复出现,使故事更集中紧凑,突出了地质队员为工作牺牲与家人团聚的艰辛,体现了短暂相聚的可贵。C.作者用浓郁的笔墨书写深切的温情,把两代地质人的故事浓缩于中转站加以展现,很有艺术张力。D.火车进站时,“我眼中顿时滚热”,因为看到别人父子可以相见,“我”对自己儿子的无尽思念也被勾起。“我转过头去”是担心别人看到“我”因感伤忍不住流下的泪水。(2)关于在中转站父子相见的部分,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三次写到“细雨迷蒙”,交代了相隔数年的父子终于能在中转站短暂相见的环境,烘托了忧伤惆怅的氛围,暗示了父子即将离别的愁绪。B.当听到广播呼叫儿子在广播室等父亲时,这个父亲立刻朝广播室跑去,因长年在野外干地质工作,腿脚不好,所以途中他接连撞了几个人。C.大声呼喊一阵依然寻人未果,“我心里真想替这位长我一辈的父亲哭一场”,真实地写出了“我”对地质队员父子难以相见的深切同情。D.父亲与“儿子”相见返回时步履蹒跚,与之前急着见儿子的奔跑形成鲜明对比,精神状态也有巨大变化,主要是发现日思夜想的儿子已经去世。(3)本文写得感人至深,这与叙述视角有很大的关系,请你分析本文这样叙述有怎样的好处。(4)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章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文本二: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欲城薛,客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乃不果城。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其妾之子曰文,通傥饶智略。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戍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戊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B.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C.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D.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在这里是动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含义相同。B.“饶智略”意思是富有才略,“饶”与《过秦论》“肥饶之地”中的“饶”字含义不同。C.“臧否”意思是善的与恶的,文中与《出师表》“陟罚臧否”中的“臧否”含义相同。D.“妻子”是古今异义词,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靖郭君想在自己的封地薛修筑城墙,门客以海中大鱼为喻,说明长久掌控齐国政权才是正确做法,靖郭君采纳了他的意见。B.田文性格洒脱,才智出众,在四十几个兄弟中脱颖而出,被父亲委以重任,获得了宾客们的赞誉。C.孟尝君田文接受楚王的聘请,还收到了楚王赠送的礼物象牙床,但在听了门人公孙戌的劝谏之后,最终决定拒绝接受礼物。D.登徒直请公孙戌帮忙,并允诺以先人宝剑作为报答,公孙戌劝谏成功很得意,孟尝君疑惑并最终得知真相,却没有责怪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②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5)司马光和王安石对孟尝君各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少年行唐•令狐楚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①蕃马射黄羊。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少年行清•黄景仁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注】①骣(chǎn)骑:骑马时,马不加鞍辔。(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狐诗描述自己年少时在边城的生活,“骣骑蕃马射黄羊”照应了首句中的“放狂”二字。B.黄诗借去天尺五的太白山映衬自己豪迈的气概,以共明月争光的宝刀刻画少年飒爽雄姿。C.令狐诗语言通俗流畅,口语入诗;黄诗清新劲健,流畅自然,读来给人以雄浑苍凉之感。D.两首诗都写到了少年形象,前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后者运用烘托的手法,构思都很巧妙。(2)两首诗都写到了意气风发、血气方刚的少年,但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如果害怕骄傲自满就要“”,如果施加恩泽就要“”。(2)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庭院中风景优美,每月十五的夜里,“,”,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十分可爱。(3)“英雄”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作品中常用来表达对某人的敬仰或作者的某种抱负,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舞台上,青年歌手谭维维携手世界级非遗“南音”艺术家演出歌曲《百鸟归巢》。古谱记录的“南音”听起来雅致悠远,如人倾诉妮妮道来。谭维维空灵飘逸又富有张力的嗓音特点,运用流行音乐的编配方式,在古老与现代①的艺术处理中,呈现出一幅百鸟翱翔的吉祥盛景,令晚会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惠泽九州、光照四方的魅力。用泉州方言演唱的,发源地为福建泉州,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是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它是艺术,也是“乡愁”。它生长在泉州的每一处村落,又随远行的人落地他乡,或许“有闽南人的地方都有南音”。南音蕴含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情感纽带。福建泉州籍诗人余光中从台湾回到③的泉州老家时,曾吟诵了他创作的南音新诗,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足,即抵抗力和免疫力强,就不容易得病。另外,中医注重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①。从中医角度来讲,免疫力的高低与情绪、日常饮食、生活起居等关系密切。中医养生最关键的是养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其最佳状态是恬淡虚无,保持内心的平和,神志的安宁。由于②,所以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情。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而中医药始终贯穿于社会发展中。中医也尤为重视饮食的健康,主张“饮食有洁”与“饮食有节”。食用身体有冲突的食物,就是饮食不洁,此类食物容易使人中毒,减少免疫力。饮食不节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度饥饿,此类情况在现代社会可能少见;③,此类情况多见,尤其是儿童。生活起居、作息规律也都和免疫力有关系。其中,正常的起居是与天地同步,最佳状态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波浪线的地方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初,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发起调查“这个冬天,谁陪伴在你身边”,4668名青年填答了问卷。调查显示,96.23%的受访青年由衷敬佩坚守岗位的平凡人。哪些坚守岗位的平凡人让大家感受到了便利和温暖?受访青年表示:快递外卖配送员(66.75%)、医护工作者(61.08%)、教师(45.74%)、社区工作人员(44.09%)、餐饮从业者(43.40%)、保安(29.43%)、司机(27.91%)、超市或市场员工(27.31%)、保洁人员(27.08%)、理发师(22.49%)等。在受访青年看来,这些坚守岗位的平凡人身上,有着很多让自己感动的精神特质,包括:敢于担当(69.62%),热心无私(68.14%),爱岗敬业(62.64%),迎难而上(61.35%),信念坚定(60.50%),热爱生活(55.46%),善良有爱(49.53%)等。以上材料对你未来的成长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距今3300年左右的河南安阳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以此为基点,考古学家推定郑州商城等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二里头文化为晚期夏文化。二里头都邑始建于距今3800年以后,有宫城、数十座宫殿以及各种官营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成套的青铜礼器,成为当时最高级别的中心聚落,对中国大部分地区产生了深刻的辐射影响,中华文明从此步入成熟文明社会或者王权社会阶段。更早4000多年前的龙山时代,河南中部的王湾三期文化曾经南下大范围取代长江中游等地的石家河文化,这一文化巨变很可能对应古史记载的“禹征三苗”事件,夏代早期的历史也因此得以基本确认。在夏代早期前后,黄河中游还存在山西襄汾陶寺、陕西延安芦山峁和神木石峁等多处数百万平方米的地区性中心聚落,河南、山东等地也出现了许多数十万平方米的古城,这些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五帝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由此前溯,我们甚至有可能利用考古学解开三皇时代的历史谜团。回首百年以前,传统的中国上古史体系被严重质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适逢其时,以探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之源头为己任。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终于揭示出中国是世界上直立人较早的分布区和现代人起源地、农业起源地、陶器起源地、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献记载的地区之一。这些考古成就不仅对于正确认识全球人类起源史、文明发展史有重大意义,而且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科学依据。(摘编自韩建业《考古学极大地延伸了中国历史轴线》)材料二: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之文化基因,即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也就是“中”与“中和”。对于文化基因的“中”“中和”,如何通过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再现并进行科学阐释,是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目前所知有关“求中”记载的最早出土文献是成书于战国时代的清华简《保训》,其中记载五帝时代的虞舜“求中”于“鬲茅”。“鬲茅”即古文献之“历山”,在今河南濮阳与山东菏泽一带。近年来,这一区域发现大量与虞舜同时期的聚落遗址与一些重要城址。这与《保训》记载的舜“求中”于此可以对应。《保训》又载,商汤的六世祖上甲微为夏禹求中于“河”。“河”即“河洛”,即现在所说的“大嵩山”地区。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嵩山周围发现了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城址与偃师二里头遗址等早于郑州商城的城址,学术界一般认为上述三处城址应分别为夏代早、中、晚期的都城遗址。上述关于上古先民“求中”的记载,结合与其相关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可以探讨国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从历史考古的遗存“表象”之“中”与“中和”研究阐释,提升至形而上的国家文化的政治学层面,有助于解读营建者深层次的意图,提取、确认其建筑空间背后形而上的国家认同的政治理念与文化基因。秦汉王朝开启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时代,自秦汉至唐宋都城在“大中原”的长安、洛阳与开封东西一线,继承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原则。金朝徙都燕京,在金人看来“燕京乃天地之中”,定都于此才是“以应天之地之中”。这开启了中古时代后期元朝与明、清两朝定都北京之先河。在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的理念不断扩展、强化与深化,即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再到“择中建殿”;都城城门、宫城宫门为“奇数”,数量从“单门道”发展到“一门三道”“一门五道”,这些都折射了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文化基因”的日益加强。“中”与“中和”基因,主要体现在都城选址与都城布局形制及帝王陵墓布局形制方面。历代王朝营建都城选址之所以必须“择中建都”,就是“中和”理念的要求。都城营建于“天下(国家)之中”是相对于国家东西南北“四方”而言的。“择中建都”之“中”体现国家相对东西南北的至高至尊,同时“中”相对四方又反映了国家对四方的公平、公允、公正,从而达到国家之“和”,这种“和”是国家“一统”的基础,是国家认同,是四方凝聚于中央。帝陵的“亚字形”墓室、陵园辟四门与帝国都城规制有着同样的“中”与“中和”思想。综上所述,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不只是局限于器物的类型学研究,更为重要的是选择属于国家文化载体的古代都城、帝王陵墓等的空间位置、布局形制等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中”“中和”国家文化理念与中华历史文化基因。考古发现的鲜卑北魏王朝洛阳城及女真、蒙古、满等民族依次建立的金中都、元大都、清北京城,都承袭了几千年形成的“中和”理念,深化了国家认同思想。从国家“宫城”到民居四合院的“中”“中和”布局,二者大小虽然不一,但是理念相同,反映出“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核心理念,可以说“中”“中和”理念之所以在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中延续不断,与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广大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密不可分。(摘编自刘庆柱、韩国河《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阐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河南安阳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一些文献记载的晚商史,也证实了郑州商城等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B.王湾三期文化大范围取代长江中游等地的石家河文化,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此步入成熟文明社会或者王权社会阶段。C.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献记载的现代人起源地、农业起源地、陶器起源地。D.夏代的都城遗址体现了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这是“求中”的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考古学,前者侧重中国考古学的意义,后者侧重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中”与“中和”的理念。B.在金人看来“燕京乃天地之中”,因此金朝徙都燕京,体现了“择中建殿”的理念。C.“中”与“中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从国家“宫城”到民居四合院的布局,大小不一,但理念相同。D.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不只局限于器物的类型学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中和”理念的是DA.《荀子•大略》:“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B.《礼记•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C.司马光认为,“中和者,大则天地、中则帝王、细则昆虫草木,皆不可须臾离者也”。D.考古学家郭沫若考察殷墟时写下诗句:“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考古学为我国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应结合文段内容,找到选项在原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仔细辨别正误。(2)本题考查对文章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应结合文段内容,找到选项在原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仔细辨别正误。(3)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应掌握文段核心概念的含义,结合选项的表述做出判断。(4)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梳理能力。考生应结合文段内容,划分层次,归纳作答。(5)本题考查对文章材料核心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应结合文本具体说明,进行概括作答。【解答】(1)A.“也证实了郑州商城等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以此为基点,考古学家推定郑州商城等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可知不是证实。故该选项错误。B.“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此步入成熟文明社会或者王权社会阶段”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这些为我们进一步探索五帝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由此前溯,我们甚至有可能利用考古学解开三皇时代的历史谜团”可知并不是标志。故该选项错误。C.“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献记载的现代人起源地、农业起源地、陶器起源地”过度推断。材料一第二段“终于揭示出中国是世界上直立人较早的分布区和现代人起源地、农业起源地、陶器起源地、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献记载的地区之一”说明不一定是最早的。故该选项错误。D.正确。故选D。(2)D.“更为重要的是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一段说“更为重要的是选择属于国家文化载体的古代都城、帝王陵墓等的空间位置、布局形制等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可知不只是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故选D。(3)“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句没有体现安阳的地理居中的特点,也不能体现“中”“中和”理念。故选D。(4)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可总结,材料首先总结“中”与“中和”这一说法,然后提出考古学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什么。根据“上述关于上古先民‘求中’的记载,结合与其相关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可以探讨国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可归纳,然后引述上古先民“求中”这一理念探讨国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根据“这开启了中古时代后期元朝与明、清两朝定都北京之先河”“在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的理念不断扩展、强化与深化”可归纳接着从古到今论述,“中”的理念不断扩展、强化与深化。根据“综上所述,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不只是局限于器物的类型学研究,更为重要的是选择属于国家文化载体的古代都城、帝王陵墓等的空间位置、布局形制等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综合研究,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中’‘中和’国家文化理念与中华历史文化基因”可归纳最后总结历史考古的研究方法以及现实意义。(5)根据“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适逢其时,以探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之源头为己任。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终于揭示出中国是世界上直立人较早的分布区和现代人起源地、农业起源地、陶器起源地、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献记载的地区之一。这些考古成就不仅对于正确认识全球人类起源史、文明发展史有重大意义,而且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科学依据”可归纳考古学揭示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科学依据,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根据“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之文化基因,即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也就是‘中’和‘中和’”可归纳考古学强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有利于体现国家认同的政治理念与文化基因。答案:(1)D(2)D(3)D(4)①材料首先总结“中”与“中和”这一说法,然后提出考古学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什么。②然后引述上古先民“求中”这一理念探讨国家文化的核心理念。③接着从古到今论述,“中”的理念不断扩展、强化与深化。④最后总结历史考古的研究方法和现实意义。(5)①考古学揭示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科学依据,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②考古学强化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有利于体现国家认同的政治理念与文化基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转站梁晓声“晚点半小时。”他苦笑一下,无奈地又说,“徐涛不知急成什么样了!”我很理解他的心情。他的儿子,正在本次列车的终点企盼着他。前面的终点,对于我和他,都并非终点,而是中转站。我不过才离开儿子一个月。他与儿子分离的时间,比我儿子的年龄还长一年多。只有一个儿子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碰在一起,都有许多共同话题,仿佛早已是朋友了……而现在列车就要到终点站了,却晚点半小时。这对我并不是什么值得焦躁的事,对他则不一样了。他是一位老地质队员。我想,他即使刚刚洗过澡,大概也会仍是那么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吧?旷野的风,是不是早已将各种各样的沙土,细细地均匀地揉进他的皮肤里去了呢?他的脸仿佛是一种刻在青铜上的自白,也使人联想到大自然写在岩石上的叙事诗。他的儿子也是一名年轻的地质队员。他说,假如父子两人都是地质队员,那么七八年见不上一面便属寻常事。说时苦笑了一下,语调淡淡的。听他说他一边的脸被冻僵过,大部分神经已坏死,我才明白他那有些古怪的苦笑,不过就是一种微笑;才明白其实他是一个对人友善的、说话时爱微笑的人……儿子将要继续转车南下,而他将要继续转车北上。都是为了去完成地质队员的任务。在前面一站,他们原本该有一个小时又十分钟相会的时间。在父子离别了八年多之后,这仿佛是仁慈的上帝的照顾,却由于列车晚点半个小时,他们相会的时间仅剩下四十分钟。他说:“不知道我能不能认出儿子了。”我说:“兴许你们要转乘的车,也都晚点了呢!”他说:“不知道儿子能不能认出我了。”我说:“如果你信得过我,把车票给我,我替你签字!我在检票口等你……”“这太好了!这样……四十分钟,就是挺长的时间了!……”他将车票和钱包交给了我。他的妻子,近三十年来,追随他辗转南北,最后落脚在大西北距一个小镇二十多里的地方。他笑着说:“从此我认定,那个村子便是埋我和老伴儿的地方!我太累了。干地质,再像穿山甲一样长年在野外工作,我的身体不顶事了。关节炎、胃病、神经疼……老了。我太想儿子了……”从他的脸上,我并没看出多么焦躁激动的表情,然而他的手在抖呵。我望着的,是他那神经坏死的半边脸。这时列车进站了,我眼中顿时滚热,我转过了头去。我暗暗祈祷——他和儿子各自转乘的列车,最好都晚点。我和他一样将脸贴在车门的玻璃上,注视着站台上的人。外面下着迷蒙细雨。车门刚一打开,他就跳到了站台上,大喊:“徐涛!徐涛!徐涛!爸爸在这儿!爸爸来了!……”我紧随着他跳到站台上也大喊:“徐涛!徐涛!徐涛!你爸爸在这儿!你爸爸来了!……”喊了一阵,没有一个二十六岁的儿子扑向我们……我们互相望着,我心里真想替这位长我一辈的父亲哭一场……忽然,车站的广播响了:“徐秉文同志,×××地质队的徐秉文同志,请您赶快到广播室来,您的儿子在等您,您的儿子在等您……”他笑了,我也笑了。尽管他半边脸的神经大部分坏死,但他当时那一种笑,仍在他满脸洋溢开了。他朝广播室奔跑而去,接连撞在几个人身上……当我站在约好的地方,望见他向我走来时,他的步子是那样蹒跚。与他刚才去见儿子时的奔跑相比,那的确是一种年迈之人的步子了。我十分诧异于这一种变化。当他走到我跟前,他那一张脸苍老了许多。我有些不可思议。难道父子相聚的欢悦,也反而会如此巨大地耗损人的精神吗?离开我时,他是个精神矍铄的人啊!我问:“见到了!?”他默默地点了下头。我又问:“送走了?”他又默默地点了下头。我说:“你的票,我替你签好了!”他接过票,看了一眼手表,说“:我上车还有二十几分钟,也不知该怎么谢你。”我说:“这有什么可谢的。”他的手,比在列车上时更抖。他低下头,说:“他不是……”我奇怪地反问:“不是?什么是不是的?”“不是我儿子……”他的头,更低了下去。我一愣。“他挺像我儿子。他也的确是地质队员,和我儿子一个队。可他不是。那小伙子不是我儿子。这一点骗不了我。他不停地向我讲他小时候的事儿,讲他妈妈,可他不是,不是我儿子。他讲得全对。他还请别人,为我们照了张相……”“你意思是……他……有一个年轻人,冒充你的儿子?……”“不,那不能算冒充。他是一个好小伙子。当年,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一个队员……永远不存在了,队友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替他写家信,往他家里寄钱……我没点破他。我不忍心点破他。我在他面前装出高高兴兴的样子,他也是。他口口声声叫我‘爸爸’。而我,像叫我儿子一样,叫他‘小涛’。临上车,他紧紧地抱了我一阵,说:‘爸你要多保重!’而我说:‘儿子,你也要多保重啊!”……”他的声音哽咽了,“都是怕我这个当父亲的承受不了啊!可这太苦了小涛他妈的心啦!我现在才明白,老伴她早就知道儿子不在了……难怪她写信劝阻我,何必非要利用这样一次机会,在火车站这种地方匆匆见上儿子一面……”他背转身,一手横捂着脸,缓缓地蹲下去。我看出,这个五十六岁性格友善而刚强的男人,这一位八年多没见到过儿子的父亲,分明地,是在无声地哭了……二十几分钟后,我将这一位老地质队员送上了火车。细雨迷蒙,周围织成一纬湿漉漉雾霭。一种解释不清的忧郁,让人想家、想自己想念的一切亲人……“请替我到那邮局拍一封电报,告诉我老伴,我见到儿子啦!他高高大大的,已经长成一个大男人啦!……”老地质队员从车窗探头向我交代。而我,并不记得他告诉了我他家的地址。细雨迷蒙,湿漉漉的,似乎下湿了我的心……(有删改)(1)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他的脸仿佛是一种刻在青铜上的自白”,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质队员风餐露宿的艰苦工作在脸上留下的痕迹,与后文多次写到被冻坏神经的半边脸相照应。B.“列车晚点半小时”和“四十分钟”反复出现,使故事更集中紧凑,突出了地质队员为工作牺牲与家人团聚的艰辛,体现了短暂相聚的可贵。C.作者用浓郁的笔墨书写深切的温情,把两代地质人的故事浓缩于中转站加以展现,很有艺术张力。D.火车进站时,“我眼中顿时滚热”,因为看到别人父子可以相见,“我”对自己儿子的无尽思念也被勾起。“我转过头去”是担心别人看到“我”因感伤忍不住流下的泪水。(2)关于在中转站父子相见的部分,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中三次写到“细雨迷蒙”,交代了相隔数年的父子终于能在中转站短暂相见的环境,烘托了忧伤惆怅的氛围,暗示了父子即将离别的愁绪。B.当听到广播呼叫儿子在广播室等父亲时,这个父亲立刻朝广播室跑去,因长年在野外干地质工作,腿脚不好,所以途中他接连撞了几个人。C.大声呼喊一阵依然寻人未果,“我心里真想替这位长我一辈的父亲哭一场”,真实地写出了“我”对地质队员父子难以相见的深切同情。D.父亲与“儿子”相见返回时步履蹒跚,与之前急着见儿子的奔跑形成鲜明对比,精神状态也有巨大变化,主要是发现日思夜想的儿子已经去世。(3)本文写得感人至深,这与叙述视角有很大的关系,请你分析本文这样叙述有怎样的好处。(4)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章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形象。【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特色及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解答】(1)D.“‘我’对自己儿子的无尽思念也被勾起”“是担心别人看到‘我’因感伤忍不住流下的泪水”说法有误。结合原文“我暗暗祈祷——他和儿子各自转乘的列车,最好都晚点”可知,“我”是在为这对地质员父子俩而感动。故选D。(2)B.“因长年在野外干地质工作,腿脚不好,所以途中他接连撞了几个人”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尽管他半边脸的神经大部分坏死,但他当时那一种笑,仍在他满脸洋溢开了。他朝广播室奔跑而去,接连撞在几个人身上”可知,这是因为他急着见儿子,一心向前跑才撞了人。故选B。(3)由全文内容可知,本文所描写的是地质员父亲在车站与儿子相聚,却发现儿子早已牺牲的故事。人物行动的主体理当是地质员父亲或“儿子”。但根据“我很理解他的心情。他的儿子,正在本次列车的终点企盼着他。前面的终点,对于我和他,都并非终点,而是中转站”“尽管他半边脸的神经大部分坏死,但他当时那一种笑,仍在他满脸洋溢开了。他朝广播室奔跑而去,接连撞在几个人身上”可以看出,作者采用“我”这个旁观者的视角,能客观全面地看出地质员父亲在见到儿子之前的激动之情。而“当他走到我跟前,他那一张脸苍老了许多。我有些不可思议。难道父子相聚的欢悦,也反而会如此巨大地耗损人的精神吗?离开我时,他是个精神矍铄的人啊”则更能看出他在见到“儿子”,发现真相后的伤心之情。文中,结合“我不过才离开儿子一个月。他与儿子分离的时间,比我儿子的年龄还长一年多”可以看出,我们同样身为父亲,明明都应该有浓浓的亲情,舍不得亲情;但地质员父亲却甘愿为了事业而长年不相见。所以,文中采用“我”的视角,也是为了衬托地质员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同时,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事件,可以跳出地质员父子这个当事人叙述所带有的个人情感,让情感更具有普遍性。这样,就与读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将作者的情感上升为读者的共同情感,从而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4)文章的主要情节,虽然是描述一对常年分离的地质员父子,好不容易能在车站中转的一个多小时相见,却发现儿子早已牺牲的事件,向我们展现了这一对地质员父子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事迹。但是,结合文中“当年,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一个队员……永远不存在了,队友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替他写家信,往他家里寄钱……我没点破他。我不忍心点破他”可知,这件事看似奇特,但并不仅仅只是个例,而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由此我们可结合祖国发展建设的历程,想到许许多多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牺牲家庭团聚、个人幸福,甚至是个人安危的劳动者们。所以,本文应当是想要以小见大,赞扬那些为了祖国的发展、建设而付出的劳动者们。结合文中地质员父亲见儿子之前的表现“他苦笑一下,无奈地又说,‘徐涛不知急成什么样了!’”“从他的脸上,我并没看出多么焦躁激动的表情,然而他的手在抖呵”“尽管他半边脸的神经大部分坏死,但他当时那一种笑,仍在他满脸洋溢开了。他朝广播室奔跑而去,接连撞在几个人身上……”可以看出,他们身为普通人,也是普通的人父、人子,也有普通的亲情,挂念着亲人,渴求阖家团圆。但是,结合文中“他说,假如父子两人都是地质队员,那么七八年见不上一面便属寻常事”“当年,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一个队员……永远不存在了,队友们……”“我现在才明白,老伴她早就知道儿子不在了……难怪她写信劝阻我,何必非要利用这样一次机会,在火车站这种地方匆匆见上儿子一面……”可知,他们虽然挂念家人,却仍愿意为了祖国的需要抛家舍业,甚至牺牲生命,只为把一切都无私奉献给祖国。答案:(1)D(2)B(3)①用“我”这个旁观者的视角,比用地质员父亲的视角描写直接描写更客观,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对地质员父子的钦佩之情,更能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②通过“我”,更能衬托地质员父子做出的巨大牺牲。③使用旁观者视角,使叙述范围广阔,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对地质员父子的钦佩之情,更能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4)本文的主人公,不只是那个具体的地质员父亲,或者死去的地质员儿子,而是许许多多为了国家大我,牺牲个人安危与幸福的祖国的奉献者们。他们心中仍然挂念着亲人,渴求阖家团圆,但为了自己的职责,甘愿舍小家为大家,甚至为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文本二: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欲城薛,客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乃不果城。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其妾之子曰文,通傥饶智略。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戍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戊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B.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C.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D.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封”在这里是动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含义相同。B.“饶智略”意思是富有才略,“饶”与《过秦论》“肥饶之地”中的“饶”字含义不同。C.“臧否”意思是善的与恶的,文中与《出师表》“陟罚臧否”中的“臧否”含义相同。D.“妻子”是古今异义词,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靖郭君想在自己的封地薛修筑城墙,门客以海中大鱼为喻,说明长久掌控齐国政权才是正确做法,靖郭君采纳了他的意见。B.田文性格洒脱,才智出众,在四十几个兄弟中脱颖而出,被父亲委以重任,获得了宾客们的赞誉。C.孟尝君田文接受楚王的聘请,还收到了楚王赠送的礼物象牙床,但在听了门人公孙戌的劝谏之后,最终决定拒绝接受礼物。D.登徒直请公孙戌帮忙,并允诺以先人宝剑作为报答,公孙戌劝谏成功很得意,孟尝君疑惑并最终得知真相,却没有责怪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②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5)司马光和王安石对孟尝君各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断句前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事实情况。主要关注是否弄错对象、时间、事件、原因等。(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并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界定有效阅读区域,筛选出正确信息,把握住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解答】(1)“……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其后应断开,排除BC两项;“利天下”与“利一国”结构一致,都是省略了介词“于”,“利天下”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译文: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士人中贤良的人,用到大处可以有利于天下,用到小处可以有利于一国。故选:D。(2)A.“齐王封田婴于薛”意思是齐王把薛城封给田婴。“封”在这里是动词,分封;“又欲肆其西封”意思是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封”是名词,疆界。两者含义不相同。B.“饶智略”意思是富有才略。“饶”,动词,富有;“肥饶之地”意思是肥沃富饶的土地。“饶”,形容词,富足。两者含义不同。C.“不择臧否”意思是不论好坏。“臧否”意思是善的与恶的,好与坏;“陟罚臧否”意思是奖惩功过,好坏。“臧否”含义相同。D.“则卖妻子不足偿也”意思是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啊!“妻子”,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意思是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妻子儿女。两者含义相同。故选:A。(3)C.“孟尝君田文接受楚王的聘请”错误。“孟尝君聘于楚”意思是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聘”,古代指代表国家访问。故选:C。(4)①苟:如果;失:失去;虽:即使;隆:加高。译文:如果失去齐国大权,即使把薛城城墙砌到天上,也保不住自己!②扬:弘扬;止:劝止;私:私下;疾:赶快。译文:只要能弘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赶快来提出意见。(5)根据“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可知,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王安石从“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入手,对孟尝君持否定态度,认为他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并认为“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王安石侧重否定孟尝君养士的对象。根据“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可知,司马光认为:如今孟尝君养士,不分才智愚笨,不论好坏,盗用国君用作俸禄的钱财,来营结自己的党羽,夸大虚美名誉,对上欺侮君王,对下私侵民财,这真是个大奸贼。司马光侧重否定孟尝君养士的目的。根据“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可知,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可以算是能虚心接受意见的人了。只要提的意见对,即使是别有用心,他也予以采纳,更何况那些毫无私心的尽忠之言呢!这是赞扬他具有兼容并包的雅量。总体上看,司马光对孟尝君的总体评价还算客观理性,司马光侧重否定孟尝君养士的目的,把他看成欺辱君王、蒙骗百姓的奸雄;同时赞扬了孟尝君具有兼容并包的雅量。答案:(1)D(2)A(3)C(4)①如果失去齐国大权,即使把薛城城墙砌到天上,也保不住自己!②只要能弘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赶快来提出意见。(5)①王安石一反“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认为孟尝君的食客不过是一些鸡鸣狗盗之辈,而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王安石侧重否定孟尝君养士的对象。②司马光认为,孟尝君招揽食客,不分贤愚,不辨善恶,纯粹是欺世盗名,欺辱君王,蒙骗百姓,实在是奸雄。司马光侧重否定孟尝君养士的目的。同时赞扬了孟尝君具有兼容并包的雅量。司马光对孟尝君的总体评价还算客观理性。参考译文:文本一: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制服秦国君临天下,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文本二:齐王把薛城封给田婴,号称靖郭君,齐国的大权全部落到田婴手中。靖郭君想在薛建城,一个幕客对他劝阻说:“您没有看到海里的大鱼吗?海网罩不住它,鱼钩也牵不住它,然而它一离开海水,连小小蚂蚁也可以制它于死地。今天的齐国,就是您的汪洋大海。您能长期掌握住齐国,又要薛城做什么!如果失去齐国大权,即使把薛城城墙砌到天上,也保不住自己!”靖郭君于是放弃了扩建计划。靖郭君有四十个儿子,其中一个小老婆生的儿子叫田文。田文风流通达、富有智谋。靖郭君便让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都在靖郭君面前争相称赞田文,建议让他做继承人。靖郭君死后,田文果然接班做了薛公,号为孟尝君。他四处招揽收留各国的游士和有罪出逃的人才,为他们添置家产,给以丰厚待遇,还救济他们的亲戚。这样,孟尝君门下收养的食客常达几千人,都各自认为孟尝君亲近自己,因此孟尝君的美名传遍天下。臣司马光曰: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士人中贤良的人,用到大处可以有利于天下,用到小处可以有利于一国。如今孟尝君养士,不分才智愚笨,不论好坏,盗用国君用作俸禄的钱财,来营结自己的党羽,夸大虚美名誉,对上欺侮君王,对下私侵民财,这真是个大奸贼,有什么值得推崇歌颂的!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令登徒直先护送象牙床回国。登徒直却不愿意去,他对孟尝君门下人公孙戌说:“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啊!你要是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你。”公孙戌答应了。公孙戌见到孟尝君说:“各个小国家之所以都延请您担任国相,是因为您能扶助弱小贫穷,使灭亡的国家复存,使后嗣断绝者延续,大家十分钦佩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刚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的厚礼,那些还没去的国家又拿什么来接待您呢!”孟尝君听罢回答说:“你说得有理。”于是决定谢绝楚国的象牙床厚礼。公孙戌告辞快步离开,还没出小官门,孟尝君就把他叫了回来,问道:“你为什么那么趾高气昂、神采飞扬呢?”公孙戌只得把赚了宝剑的事如实报告。孟尝君于是令人在门上贴出布告,写道:“无论何人,只要能弘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赶快来提出意见。”臣司马光曰:孟尝君可以算是能虚心接受意见的人了。只要提的意见对,即使是别有用心,他也予以采纳,更何况那些毫无私心的尽忠之言呢!《诗经》写道:“采集蔓菁,采集土瓜,根好根坏不要管它。”孟尝君是做到了这种兼容并包的雅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少年行唐•令狐楚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①蕃马射黄羊。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少年行清•黄景仁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注】①骣(chǎn)骑:骑马时,马不加鞍辔。(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令狐诗描述自己年少时在边城的生活,“骣骑蕃马射黄羊”照应了首句中的“放狂”二字。B.黄诗借去天尺五的太白山映衬自己豪迈的气概,以共明月争光的宝刀刻画少年飒爽雄姿。C.令狐诗语言通俗流畅,口语入诗;黄诗清新劲健,流畅自然,读来给人以雄浑苍凉之感。D.两首诗都写到了少年形象,前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后者运用烘托的手法,构思都很巧妙。(2)两首诗都写到了意气风发、血气方刚的少年,但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异同。【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品读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理解诗歌内容,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来理解,还要结合诗歌的人物形象、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要从整体入手,分析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特别要抓住“情语”“景语”来体验作者的感情。【解答】(1)D.“两首诗都写到了少年形象,前者运用了对比手法”错误。令狐诗的少年形象是前两句,这是诗人的回忆,诗人怀着留恋的心情描述了自已青年时期在边城的生活。并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而是运用了“虚写”的手法。故选:D。(2)同:令狐诗的前两句是诗人的回忆,诗人怀着留恋的心情描述了自已青年时期在边城的生活。“骣骑蕃马射黄羊”的生活确实令人怀恋,“放狂”二字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欣赏。此时,诗人已经年老力衰。越是到这时,越是怀恋青年时代,因此写起来感情就饱满充沛。诗的后两句表述了诗人现在的状况与心境。诗人现在已经是“年老无筋力”了,但他仍然身靠着营门“数雁行”,仍然想把成排飞行的大雁射下来,一试自己的箭法与筋力。诗里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将一种“年老”而不服老,“无筋力”而欲有筋力的心理写得逼真具体,淋漓尽致。黄诗中,“太白高高天尺五”表示自己少年意气之盛,如太白高山,离天很近。末句再用宝刀来比喻自己的豪情,“宝刀明月共辉光”宝刀的寒光闪闪,足以令敌人胆寒。一个顶天立地、飒爽雄姿的少年壮士的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异:首先要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的地方,令狐诗前两句描述诗人青年时期在边城的生活,后两句描述暮年的状况与心境,包含一种“年老”而不服老,“无筋力”而欲有筋力的感情。诗人虽年老,但仍然渴望报效国家,烈士暮年,气概豪迈,有一种雄浑苍凉之感。格调高昂激越,充溢豪情壮志。黄诗表达的更侧重表达豪迈气概。借去天尺五的太白山映衬自己的豪迈气概,以共明月争光的宝刀刻画少年飒爽雄姿。答案:(1)D(2)同:都刻画了一个英姿飒爽、勇敢无畏的少年英雄形象,都表达了渴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异:令狐诗包含一种“年老”而不服老,“无筋力”而欲有筋力的感情,虽年老,但仍然渴望报效国家,有一种雄浑苍凉之感。黄诗表达的更侧重豪迈气概。借去天尺五的太白山映衬自己的豪迈气概,以共明月争光的宝刀刻画少年飒爽雄姿。令狐楚《少年行》白话译文:青年时在边城使性放狂,骣骑着蕃地马箭射黄羊。到如今年纪老没了筋力,还靠着军营门来数雁行。诗歌鉴赏:诗的前两句是诗人的回忆。诗人怀着留恋的心情描述了自已青年时期在边城的生活。“骣骑蕃马射黄羊”的生活确实令人怀恋,“放狂”二字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欣赏。此时,诗人已经年老力衰。越是到这时,越是怀恋青年时代,因此写起来感情就饱满充沛。诗的后两句表述了诗人现在的状况与心境。诗人现在已经是“年老无筋力”了,但他仍然身靠着营门“数雁行”,仍然想把成排飞行的大雁射下来。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一种“年老”而不服老,“无筋力”而欲有筋力的心理写得逼真具体,淋滴尽致。这首诗语言通俗流畅,无生僻的词语,无深奥的典故,而是口语入诗,以口语写自己青年时期及现在的生活,写现在的心境,而“数雁行”一句又含蓄深刻,意在言外。黄景仁《少年行》白话译文:好男儿振奋雄心戍边卫国奔赴沙场,喜欢登上高台远眺,却不是为了望乡。高台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把太白星摘到,腰间宝刀与天边明月相映着迸射寒光。诗歌鉴赏:这是诗人的早年之作,诗中充满豪气。《少年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类,本出于《结客少年场行》,多咏年轻人轻生仗义、任侠游乐之事。此诗抒写了向往建功立业的豪情,风格明快,意境壮美。前两句直吐怀抱。“作健”,成为一个健儿,语本北朝民歌《企喻歌》“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诗人认为,“沙场”是他杀敌报国、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选择。唯其如此,他想象当自己在接战的前沿戍守与战斗时,登高望远,只会目光向前,而决不致回头望乡、作感情脆弱的儿女之态。这两句感情磅礴,一气呵成,在同一主语下,连用“作”“向”“登”“望”等富于动态性的词,一个行进中的胸怀大志的诗人形象宛然在目。如果说前两句还只是在直抒时带出诗人的自我形象,那么,后两句的笔墨就全集中在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上了。后两句也是诗人的想象之词。“太白”,山名,在今陕西省的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这里的“天尺五”,也是山高近天的意思。诗人想象自己正宝刀在手,站在高高的太白山上,几乎头顶青天。其时,月色朗朗,月光刀光彼此辉映,分外明亮。诗人为自己塑造的是一个高大光辉的理想化的形象。为了突出形象之“高”,让人物站在以高闻名的太白山上;为了强调其高,连用了两个“高”字,又用了表示距离的数量词“天尺五”加以具体化。为了突出形象之光辉照人,不仅让人物手握光可鉴人的宝刀,而且又让明月照临,使人物形象更加光彩焕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如果害怕骄傲自满就要“(则)思江海下百川”,如果施加恩泽就要“(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庭院中风景优美,每月十五的夜里,“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十分可爱。(3)“英雄”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作品中常用来表达对某人的敬仰或作者的某种抱负,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则)思江海下百川(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重点字:谬)(2)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重点字:斑)(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重点字: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舞台上,青年歌手谭维维携手世界级非遗“南音”艺术家演出歌曲《百鸟归巢》。古谱记录的“南音”听起来雅致悠远,如人倾诉妮妮道来。谭维维空灵飘逸又富有张力的嗓音特点,运用流行音乐的编配方式,在古老与现代①的艺术处理中,呈现出一幅百鸟翱翔的吉祥盛景,令晚会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惠泽九州、光照四方的魅力。用泉州方言演唱的,发源地为福建泉州,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是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它是艺术,也是“乡愁”。它生长在泉州的每一处村落,又随远行的人落地他乡,或许“有闽南人的地方都有南音”。南音蕴含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情感纽带。福建泉州籍诗人余光中从台湾回到③的泉州老家时,曾吟诵了他创作的南音新诗,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1)请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