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辽宁省阜新市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_第1页
2023年辽宁省阜新市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_第2页
2023年辽宁省阜新市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_第3页
2023年辽宁省阜新市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_第4页
2023年辽宁省阜新市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辽宁省阜新市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意象美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质疑,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意象美学的现代性和普适性的质疑。对于意象美学在立足于中国美学传统、阐发中国美学思想观念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术界普遍是肯定的,但是对于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对于意象美学能否进入当代人的理论视野,具有阐释当代艺术和审美现象能力,存在着许多质疑。有的学者认为,意象理论只是建构现代美学的材料,它无法做到立于时代高度,了解世界美学研究的现状,积极与西方现代美学对话。有的学者虽不否定意象和意境一类范畴的理论价,却不愿意从中国传统美学意义上来阐释和理解,而是将它们看成德国美学的变体,从文本结构意义上来理解意象、意境一类范畴的现代含义,而否定将其作为一种审美经验的阐释而带入现代美学诗学中。要把握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必须对以下两个问题有正确的理解。首先是对于美学这门学科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理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西方,但不意味着西方美学就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它只是西方社会和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西方人对自身的审美和艺术经验的总结,也是西方人对自身的文化和审美观念的认同与选择。西方的美学,如美国美学家托马斯•芒罗所说,“它长期以来的基础是选择了希腊、罗马和少数几个西方国家的艺术和思想”,这样的选择对于美学学科的建设是有意义的,但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它没能充分重视不同民族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价值从而发展出经验的广泛的手段来”。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排斥中国传统美学进入现代美学的体系建构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呢?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追求,有不同的审美经验和态度,从而也就有不同的美学。怀着这样的心态,我们再来审视重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意象美学,自然不会轻易否定中国当代美学家在借鉴和运用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思想,建构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意象美学思想如何被现代美学思想吸收、改造和转化上,而且还应该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人的理论进行创造性地阐释和重构,不仅让西方现代理论照亮中国传统美学,也让中国传统美学智慧照亮现代人的思维和理论进程,而不是以“古典”与“现代”简单二分的思维模式将“意象”美学排斥在现代人的理论视野之外。其次是对于意象美学阐释现代艺术和审美的能力的理解。意象美学的理论资源主要来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和审美无疑是充分有效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失去了阐释现代艺术和审美的能力。否定意象美学对于现代艺术和审美的阐释能力,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意象美学主要表现的是古典主义的趣味,适合解释那些静态的、具有古典美的艺术作品,如古典诗词、书画、园林、戏曲等,而对于具有现代人生活观念和节奏的艺术,如现代抽象艺术、图像艺术、跨媒介的数字艺术等,则失去了解释的能力。二是将意象美学与高雅、精英化的审美趣味联系起来,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消费和通俗化的审美已成为潮流,像意象、意境之类的范畴面对这样的审美潮流与对象,已失去了解释的能力。上述观点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趣味的转变,也意识到意象、意境一类来自传统美学的范畴与理念在解释现代艺术和审美方面面对的挑战,但是因此否定意象美学阐释现代艺术和审美的能力,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我们所说的意象(意境)并不是作为艺术发展史上某一阶段、某一类型的美学范畴,而是作为美和艺术本体存在的美学范畴。它对于艺术和审美现象的解释具有普遍性,现代艺术和现代人的审美方式也不能排除在外。在当代美学与艺术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精神,寻求意象美学的现代表达方式。一些艺术家和美学家对此已有自觉的意识。比如,戏剧家王晓鹰提出话剧“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主张,强调戏剧远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外部模仿,也远不只是形式展现的技艺炫耀,戏剧的本质是诗。戏剧演出中蕴含的诗情、诗意、诗化意象、诗性思想,永远是最温暖、最有美感、也最有震撼力和启发性的艺术魅力所在。(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材料二:美感不是思维的结果,它是非概念性的,它直接源于审美经验中对于美和意义的体验。美感和审美是刹那间的感受,也就是王夫之说的“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中国美学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重视人的心灵的作用和精神的价值。在中国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宗白华先生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中国美学的这个特点,在历史上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方面是特别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关系,特别重视心灵的创造和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是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越来越具有超越性的精神境界和胸襟气象。因此,强调美不脱离心灵的创造,这不是有些学者所说的唯心主义意象论,而是倡导将美的感悟和体验落实于日常,正视美和心灵的关系,并将之落实于现实人生。强调美不脱离心灵的创造,美与日常生活和人格境界的关系,这正是中国美学的特色和贡献所在。当代“意象理论”的核心成果,在理论上最大的突破就是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继承。讨论美学的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新意都根基于此。这里所说的“心”并非被动的、反映论的“意识”或“主观”,而是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意义生发机制。在主客二分的思维中,美学一度成为追求普遍规律的学问。这种研究方法把美学引向了抽象的概念世界,使美学变得远离现实,苍白无趣。美感不是分析的结果,而是超越主客对立的瞬间,也就是美感生成的瞬间所激起的内心的惊异,惊异是对于美的创造性的体验与发现。只有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才能将抽象的美学变为诗意的美学。(摘编自顾春芳《理解意象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术界对意象美学在阐发中国美学思想观念方面的成就普遍持肯定态度,但对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持质疑态度。B.把握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必须要尊重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追求,要充分肯定意象美学对于现代艺术和审美的阐释能力。C.西方美学是西方人对自身的审美和艺术经验的总结,但没能充分重视不同民族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价值从而形成广泛的经验,具有明显的缺陷性。D.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要重视“心”的作用和精神的价值,这里的“心”不包括非被动的、反映论的“意识”或“主观”,而是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意义生发机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提及“有的学者”的观点,他们对“意象理论”存在着片面认识,有的认为其缺少时代高度,有的仅认可从文本结构意义上理解其现代含义。B.我们重新审视意象美学,不需要去考虑如何使传统意象美学思想被现代美学思想吸收、改造和转化,而是要对现代美学理论进行创造性地阐释和重构。C.意象美学不仅能与高雅、精英化的审美趣味相联系,也能对通俗化的审美进行解释,因为意象对于艺术和审美现象的解释具有普遍性。D.在主客二分的思维中,有人将美学变成了追求普遍规律的学问,这种研究方法把美学引向了抽象的概念世界,使美学远离现实。(3)下列诗句中,不能明显体现“中国美学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重视人的心灵的作用和精神的价值”的一项是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D.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写作思路。(5)戏剧家王晓鹰提出话剧“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主张,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其理论依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天恩浩荡侯德云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黄昏,军机大臣刚毅来到怀来县知县吴永的住处,一进门就大叫:“皇上有旨,渔川跪接!”吴永慌忙下跪,刚毅高声宣读:“奉上谕,怀来知县吴永,着办理前路粮台,赏四品项戴。”吴永,字渔川。刚毅叫字而不叫名,是跟他客气。以刚大人的身份地位,叫他吴永也无不可。吴永心里清楚,所谓“皇上有旨”,其实是太后的恩典。在太后面前,皇上不过是个摆设。吴永是头一天下午才接到两宫“西狩”途经怀来的消息。本日上午十点,他匆匆赶往城外二十五里的榆林堡驿站恭迎圣驾。太后驾临驿站不久,便宣旨召见吴永。太后先问吴永姓名、原籍、任职时间等,又问县城有无接待准备,吴永一一作答。听到县城官绅已尽心尽力恭候圣驾,太后陡然放声大哭。太后边哭边说:“我和皇帝连日行路数百里,竟不见一个百姓,也不见一个官吏。今天到怀来境内,你能身着官服前来迎驾,显然是我大清的忠臣。”太后抹抹眼泪接着说:“不料大局坏到如此境地,今天见到你,尚不失地方官员礼教,对此我非常欣慰,但愿我大清江山能安然无恙。”说罢,太后再次放声大哭。吴永亦不知不觉痛哭失声。少项,太后止住哭声,说:“我与皇上已两日不得饱食,此间可有食物充饥?”吴永赶紧叩头:“启禀太后,我们原先预备的菜肴均被溃兵抢掠,现只剩绿豆小米粥一锅,粗粝难咽,不敢上进。”太后闻言笑逐颜开,说:“小米粥甚好,速进速进。”说起来也是吴永粗心,慌乱中,只备了米粥却没预备筷子。太后下旨,用高粱杆当筷子。吴永站在驿站门外守候,听见室内传来一阵阵争饮豆粥的唼喋声,心酸得要命。过了一阵子,李莲英出来,对吴永说:“老佛爷对你很满意。好好伺候着吧,必有好处。”稍顿又说:“老佛爷特别想吃鸡蛋,有办法吗?”吴永赶紧拍拍胸脯:“那什么,下官就是头拱地也要想出办法来。”李莲英点点头:“好的好的。”吴永心里七上八下地进了街市。街上空无一人,所有店铺和居室也都是空的。他走进一家店铺翻箱倒柜,没有,不光没有鸡蛋,任何吃的都没有。又进一家,还是没有。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都没有。吴永心里开始打鼓,鼓点越来越密。不记得是在第十几家店铺,吴永从一个抽屉里翻出五枚鸡蛋。他当场乐得笑出声,在欣喜之余又很紧张,不知为何,竟紧张得浑身发抖。除五枚鸡蛋之外,吴永还幸运地找到一撮粗盐。吴永在那家店铺后院的厨房里生火煮蛋,笨手笨脚忙活半天,弄得烟熏火燎,才终于煮好。他小心翼翼地捧着五枚鸡蛋和碗中的一撮粗盐,把它们都交给李莲英。不到一刻钟,李莲英从屋里出来,脸上笑成一朵大丽花。李莲英对吴永说:“老佛爷很受用,五个蛋,她吃了仨,剩下俩,给了皇上。你立功了,吴知县。”午时刚过,太后起驾,赶往怀来县城。吴永在驿站门外报名跪送,然后骑马抄近道赶回县衙。县城内的居民家家闭户,店辅也都不开门。此种情状怎可迎驾?吴永传令下去,居民各家一律启户,门外摆设香案,有彩灯的都要悬挂出来,没有的,可用红纸张贴楹联;两宫驾到,居民可于门外跪看,但不得喧哗骚动。时间仓促,只能将县衙临时布置成行宫。吴永仔细查看,感觉陈设尚可,这才稍稍安心。这边刚刚查看完毕,那边打前站的太监已经赶到,吴永带他去各个房间阅视,那太监似乎很满意,叹了口气说:“咱们今天总算是到地头了。”北京土话,“到地头”就是到家了。申时三刻,两宫驾到,吴永照例跪迎于行宫门外。两宫入住不久,太后又传旨召见吴永,见面后只一句话:“难为你办得这样好,退下休息吧。”吴永从走上仕途那天起,从来没敢想象自己会在一天之内从七品升到四品,而升迁的资本仅仅是一锅豆粥、五枚鸡蛋、一撮粗盐和怀来县城粗陋的接待条件。看来这仕途,说好走也好走,运气来了什么都挡不住。天降如此大恩,让吴永有些不知所措。他第一时间想到,若是随驾办差,怀来县城的安全问题该咋办哩?每天都有溃兵游匪过境,倘无地方官在此应对局面,后果将不堪设想。吴永犹豫再三,决定还是辞了这四品官,否则一旦出事,他将以何种面目面对全城的士绅百姓?吴永想请李莲英为他代奏原委,不料此君已早早歇息。夜色如水。吴永只好拜见京城旧交肃亲王,肃亲王皱着眉头说:“你是不是不想为太后效力?”吴永再三解释,肃亲王不光听不进,还怪声怪气地说了一句:“还是当县太爷好啊,听说村村都有丈母娘。”吴永受了肃亲王的奚落,心里很不是滋味,转身拜见端郡王。端郡王的眼珠子瞪得比牛眼还大,说:“你是想为百姓服务是不是?你这不是脑子有病吗?”吴永辞别端郡王,路上遇见军机大臣王文韶,于是向他倾诉心曲,不料王大人微微一笑,对他说:“渔川,咱俩是老乡,说话不妨直来直去,你心里真是这样想的?在你心里,士绅百姓比太后和皇上还重要?你这想法很危险嘛。”听罢此言,吴永吓出一身冷汗,这时才完全清醒过来,这仕途说难走也难走,一念之差就可能掉脑袋。天恩浩荡,龙卷风般将吴永裹挟而去,从此吴大人一心一意为太后办差,把怀来的士绅百姓忘到九霄云外。(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肃亲王,还是端郡王,抑或是同乡王文韶都或直接或间接反对吴永辞掉四品官,可见,这三个人比吴永更忠于太后。B.小说标题“天恩浩荡”表面上指吴永因太后恩宠升迁为四品官,实则讽刺了清朝吏治的腐败,官员升迁全凭统治者一己喜好。C.小说主要通过“驿站接驾”“行官升官”“深夜辞官”三个情节来讲述故事,其中,“行宫升官”这一情节相对写得简略一些。D.“七月二十四日黄昏”“头一天下午”“本日上午十点”“申时三刻”等时间的流转,镜头般迭变出吴永人生的戏剧性。(2)下列时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实写虚,从头到尾没有正面描写八国联军侵华的暴行,但从吴永搜寻鸡蛋的叙写中其暴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B.小说语言朴素又充满张力,干净利落,充满生活味儿。人物对话既有日常口语,也有较庄重的书面语。C.小说中李莲英“她吃了仨,剩下俩,给了皇上”的闲话,和“在太后面前,皇上不过是个摆设”形成呼应。D.小说以吴永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吴永的所见、所思刻画上至太后、群僚、太监,下至百姓的形象。(3)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且每次“笑”的内涵都不同。请结合作品探究其含义及作用。(4)“反讽性”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增强了小说的反讽性?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三代之衰,至于今且数千岁,豪杰有意之主,博学多识之臣,不可以胜数矣,然而礼废乐坠,则相与咨嗟发愤而卒于无成者,何也?是非其才之不逮,学之不至,过于论之太详,畏之太甚也?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然而不可以出于人情之所不安,则亦未始无定论也。执其无定以为定论,则途之人皆可以为礼。今儒者之论则不然,以为礼者,圣人之所独尊,而天下之事最难成者也。牵于繁文,而拘于小说,有毫毛之差,则终身以为不可。纷纷交错者,累岁而不决。或因而遂罢,未尝有一人果断而决行之。此皆论之太详而畏之太甚之过也。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今不幸去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为明天下之分也,所以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者犹在也。今使礼废而不修,则君臣不严,父子不笃,孝弟不形,义不显,反不足重乎?昔者西汉之书,始于仲舒,而至于刘向,悼礼乐之不兴,故其言曰:“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杀伤。今吏议法,笔则笔,削则削,而至礼乐则不敢。是敢于杀人,而不敢于养人也。”而至于礼,独何难欤?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惨毒繁难,而天下常以为急。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如此而不治,则又従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急之。甚矣,人之惑也。平居治气养生,宣故而纳新,其行之甚易,其过也无大患,然皆难之而不为。悍药毒石,以搏去其疾,则皆为之。此天下之公患也。呜呼,王者得斯说而通之,礼乐之兴,庶乎有日矣。(选自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B.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C.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D.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学多识之臣”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两句中的“博学”含义相同。B.小说,这里指琐屑的言论,是古今异义词:现在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散文等并称。C.“笃父子”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不同。D.“以搏去其疾”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两句中的“疾”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明君、能臣众多,但面对礼乐崩坏的局面,只有相互叹息而最终无法改变,文章指出并不是他们才能和学识不够。B.苏轼指出,当时儒者的理论认为凡是作为礼的是天下事情中最难做成的,受烦琐仪节牵制,被琐屑言论拘束,难以决定或因此停止。C.西汉的刘向哀悼礼乐的不兴,他说,礼以培养人为根本,而官吏敢于杀人,却不敢于培养人。苏轼发出了为什么独有礼困难的疑问。D.文章在对比中阐述了法与礼,苏轼认为法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而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但因为礼的烦琐,天下人常认为可以缓办。(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不幸去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明天下之分也。②如此而不治,则又従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急之。(5)《论语•颜渊》中,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以看出礼的重要性。在苏轼看来,礼有什么作用和功效?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和周秀实田家行(节选)王庭珪向来辛苦躬锄荒,剂肌不补眼下疮。先输官仓足兵食,余粟尚可瓶中藏。边头将军耀威武,捷书夜报擒龙虎。便令壮士挽天河,不使腥膻污后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和朋友周秀实一起到田家探访,看到田家生活的艰辛,诗人感慨良多。B.诗歌第二句运用比喻,以挖肉补疮也不能救得眼前之急,写出了农家的困难。C.诗的第五、六句写夜里传来捷报,边地将军威武善战,打败了敌兵,令人兴奋。D.以“天河”象征国家命运,以“腥膻”借代北方侵略者,表现了对胜利的渴望。(2)诗歌的题目提到“田家行”,但诗的后半部分并不写“田家”,怎么理解诗人这样的安排?(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诗中不乏摹写声音的至文,其想象之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有《李凭箜篌引》冲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琵琶行并序》中的“,铁骑突出刀枪鸣。”(2)《登快阁》中,“,”两句营造了阔远澄清的意境,流露出黄庭坚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3)饯行时举杯送别,团聚时开怀畅饮……酒,用来表达心意,用来抒发情感。酒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王建学正在①地雕刻着,手与目光全在一个小小的桃核上。他要利用桃核上纵横无序、深浅不定的天然形态来创造,还要顾及不同人的要求,他在方寸间进行创造,他创造出精妙绝伦的神奇世界。那一招一式里,灌注着雕刻者的气息和情感。渐渐地,“风筝情”的主题一点,点显露出来,彰显出潍坊的地方特色。在潍坊这片文化沃土里,还有独具特色的核雕技艺,传承者众多。眼前这个眉眼都笑着的女子,是青州花毽传承人李敬,做毽子已有三十年。李敬从小便跟着父亲上手,直到成为城里的名人。几十年来,毽子在她的手上和脚上翻飞。“张飞跨马”“二郎担山”“苏秦背剑”,各个招式不仅雅致优美、生动诙谐,而且惊险刺激、②。一般的毽子,人们都③了,而季敬设计并制作的“一鹤冲天”“牛气冲天”“五谷丰登”“心想事成”等毽子,可谓是④。青州花毽不仅制作精良,而且色泽艳丽,其中近一半涵盖了潍坊的风土民情、山川景物。传统手工艺凝固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审美情趣,潍坊积极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和传承工作,赋能乡村振兴事业以动力。(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较长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雪莲,其实是高山雪域花卉的统称,光是名字里①,就有几十种。我国有40多种雪莲,多分布在新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地,四川巴朗山也有少量分布。新疆雪莲、绵头雪莲、水母雪莲、雪兔子、三指雪免兔子等,都是雪莲,它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山雪域或流石滩上,②;在零度左右发芽,在3~5摄氏度时开始生长,幼苗可抵御零下21摄氏度的低温。身处高寒地带的雪莲,在御寒保暖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的。通常被人误认为是花蕊的紫色半球体,其实是花朵,具体点说,是球形花序。一个球形花序上,集中居住了上百朵小花。花序的周围,拢着十多瓣玉白色或淡绿色的半透明膜质苞片,像一个个小温室似的,在抵御寒风的同时,也让部分阳光透射进去。茎叶上长着厚厚的茸毛,甚至花瓣上也密生茸毛,全身上下,好像裹着一床毛毯,③,又能反射掉高山上强烈的阳光辐射,减少水分的流失。(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与文中加点词语“毛毯”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代儒将左宗棠曾有一副对联传世,其下联: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有人说下联在表意上自相矛盾,其实不然。如果对应地从立志、处世、心态三个角度去理解下联,就会豁然开朗,心有所悟。以上材料对青年学子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辽宁省阜新市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意象美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质疑,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意象美学的现代性和普适性的质疑。对于意象美学在立足于中国美学传统、阐发中国美学思想观念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术界普遍是肯定的,但是对于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对于意象美学能否进入当代人的理论视野,具有阐释当代艺术和审美现象能力,存在着许多质疑。有的学者认为,意象理论只是建构现代美学的材料,它无法做到立于时代高度,了解世界美学研究的现状,积极与西方现代美学对话。有的学者虽不否定意象和意境一类范畴的理论价,却不愿意从中国传统美学意义上来阐释和理解,而是将它们看成德国美学的变体,从文本结构意义上来理解意象、意境一类范畴的现代含义,而否定将其作为一种审美经验的阐释而带入现代美学诗学中。要把握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必须对以下两个问题有正确的理解。首先是对于美学这门学科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理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西方,但不意味着西方美学就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它只是西方社会和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西方人对自身的审美和艺术经验的总结,也是西方人对自身的文化和审美观念的认同与选择。西方的美学,如美国美学家托马斯•芒罗所说,“它长期以来的基础是选择了希腊、罗马和少数几个西方国家的艺术和思想”,这样的选择对于美学学科的建设是有意义的,但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它没能充分重视不同民族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价值从而发展出经验的广泛的手段来”。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排斥中国传统美学进入现代美学的体系建构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呢?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追求,有不同的审美经验和态度,从而也就有不同的美学。怀着这样的心态,我们再来审视重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意象美学,自然不会轻易否定中国当代美学家在借鉴和运用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思想,建构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意象美学思想如何被现代美学思想吸收、改造和转化上,而且还应该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人的理论进行创造性地阐释和重构,不仅让西方现代理论照亮中国传统美学,也让中国传统美学智慧照亮现代人的思维和理论进程,而不是以“古典”与“现代”简单二分的思维模式将“意象”美学排斥在现代人的理论视野之外。其次是对于意象美学阐释现代艺术和审美的能力的理解。意象美学的理论资源主要来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和审美无疑是充分有效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失去了阐释现代艺术和审美的能力。否定意象美学对于现代艺术和审美的阐释能力,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意象美学主要表现的是古典主义的趣味,适合解释那些静态的、具有古典美的艺术作品,如古典诗词、书画、园林、戏曲等,而对于具有现代人生活观念和节奏的艺术,如现代抽象艺术、图像艺术、跨媒介的数字艺术等,则失去了解释的能力。二是将意象美学与高雅、精英化的审美趣味联系起来,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消费和通俗化的审美已成为潮流,像意象、意境之类的范畴面对这样的审美潮流与对象,已失去了解释的能力。上述观点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趣味的转变,也意识到意象、意境一类来自传统美学的范畴与理念在解释现代艺术和审美方面面对的挑战,但是因此否定意象美学阐释现代艺术和审美的能力,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我们所说的意象(意境)并不是作为艺术发展史上某一阶段、某一类型的美学范畴,而是作为美和艺术本体存在的美学范畴。它对于艺术和审美现象的解释具有普遍性,现代艺术和现代人的审美方式也不能排除在外。在当代美学与艺术实践中,传承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精神,寻求意象美学的现代表达方式。一些艺术家和美学家对此已有自觉的意识。比如,戏剧家王晓鹰提出话剧“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主张,强调戏剧远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外部模仿,也远不只是形式展现的技艺炫耀,戏剧的本质是诗。戏剧演出中蕴含的诗情、诗意、诗化意象、诗性思想,永远是最温暖、最有美感、也最有震撼力和启发性的艺术魅力所在。(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材料二:美感不是思维的结果,它是非概念性的,它直接源于审美经验中对于美和意义的体验。美感和审美是刹那间的感受,也就是王夫之说的“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中国美学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重视人的心灵的作用和精神的价值。在中国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宗白华先生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中国美学的这个特点,在历史上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方面是特别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关系,特别重视心灵的创造和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是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越来越具有超越性的精神境界和胸襟气象。因此,强调美不脱离心灵的创造,这不是有些学者所说的唯心主义意象论,而是倡导将美的感悟和体验落实于日常,正视美和心灵的关系,并将之落实于现实人生。强调美不脱离心灵的创造,美与日常生活和人格境界的关系,这正是中国美学的特色和贡献所在。当代“意象理论”的核心成果,在理论上最大的突破就是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继承。讨论美学的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新意都根基于此。这里所说的“心”并非被动的、反映论的“意识”或“主观”,而是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意义生发机制。在主客二分的思维中,美学一度成为追求普遍规律的学问。这种研究方法把美学引向了抽象的概念世界,使美学变得远离现实,苍白无趣。美感不是分析的结果,而是超越主客对立的瞬间,也就是美感生成的瞬间所激起的内心的惊异,惊异是对于美的创造性的体验与发现。只有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才能将抽象的美学变为诗意的美学。(摘编自顾春芳《理解意象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学术界对意象美学在阐发中国美学思想观念方面的成就普遍持肯定态度,但对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持质疑态度。B.把握意象美学的现代价值,必须要尊重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追求,要充分肯定意象美学对于现代艺术和审美的阐释能力。C.西方美学是西方人对自身的审美和艺术经验的总结,但没能充分重视不同民族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价值从而形成广泛的经验,具有明显的缺陷性。D.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要重视“心”的作用和精神的价值,这里的“心”不包括非被动的、反映论的“意识”或“主观”,而是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意义生发机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提及“有的学者”的观点,他们对“意象理论”存在着片面认识,有的认为其缺少时代高度,有的仅认可从文本结构意义上理解其现代含义。B.我们重新审视意象美学,不需要去考虑如何使传统意象美学思想被现代美学思想吸收、改造和转化,而是要对现代美学理论进行创造性地阐释和重构。C.意象美学不仅能与高雅、精英化的审美趣味相联系,也能对通俗化的审美进行解释,因为意象对于艺术和审美现象的解释具有普遍性。D.在主客二分的思维中,有人将美学变成了追求普遍规律的学问,这种研究方法把美学引向了抽象的概念世界,使美学远离现实。(3)下列诗句中,不能明显体现“中国美学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重视人的心灵的作用和精神的价值”的一项是B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D.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写作思路。(5)戏剧家王晓鹰提出话剧“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主张,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其理论依据。【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及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材料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诗句,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写作思路的梳理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梳理。(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D.“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要重视‘心’的作用和精神的价值”错误。由“当代‘意象理论’的核心成果,在理论上最大的突破就是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可知,要重视“心”的作用和精神的价值是当代“意象理论”的核心成果。故选D。(2)B.“不需要去考虑如何使传统意象美学思想被现代美学思想吸收、改造和转化”说法错误,原文认为“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意象美学思想如何被现代美学思想吸收、改造和转化上”。故选B。(3)B.客观写景,缺少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没有明显体现对人的心灵的作用和精神的价值的重视。故选B。(4)材料二先在开头提出了“美感不是思维的结果,它是非概念性的,它直接源于审美经验中对于美和意义的体验”这一观点,然后“在中国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宗白华先生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从中国美学特点方面教学论正;由“当代‘意象理论’的核心成果,在理论上最大的突破就是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继承”可知,从当代“意象理论”的核心成果方面进行论证。最后,由“在主客二分的思维中,美学一度成为追求普遍规律的学问。这种研究方法把美学引向了抽象的概念世界,使美学变得远离现实,苍白无趣。美感不是分析的结果”可知,从反面再次阐明“美感不是分析的结果”的观点。(5)①由“自然不会轻易否定中国当代美学家在借鉴和运用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思想,建构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意象美学思想如何被现代美学思想吸收、改造和转化上,而且还应该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人的理论进行创造性地阐释和重构,不仅让西方现代理论照亮中国传统美学,也让中国传统美学智慧照亮现代人的思维和理论进程,而不是以‘古典’与‘现代’简单二分的思维模式将‘意象’美学排斥在现代人的理论视野之外”可知,中国意象美学与西方美学一样,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态度,完全能够进入现代美学体系,对现代人的理论进行创造性地阐释和重构。②由“我们所说的意象(意境)并不是作为艺术发展史上某一阶段、某一类型的美学范畴,而是作为美和艺术本体存在的美学范畴。它对于艺术和审美现象的解释具有普遍性,现代艺术和现代人的审美方式也不能排除在外”可知,中国意象对于艺术和审美现象的解释具有普遍性,现代艺术和现代人的审美方式也不能排除在外。答案:(1)D(2)B(3)B(4)先提出了“美感不是思维的结果,它是非概念性的,它直接源于审美经验中对于美和意义的体验”这一观点,然后从中国美学特点和当代“意象理论”的核心成果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从反面再次阐明“美感不是分析的结果”的观点。(5)①中国意象美学与西方美学一样,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态度,完全能够进入现代美学体系,对现代人的理论进行创造性地阐释和重构。②中国意象对于艺术和审美现象的解释具有普遍性,现代艺术和现代人的审美方式也不能排除在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天恩浩荡侯德云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黄昏,军机大臣刚毅来到怀来县知县吴永的住处,一进门就大叫:“皇上有旨,渔川跪接!”吴永慌忙下跪,刚毅高声宣读:“奉上谕,怀来知县吴永,着办理前路粮台,赏四品项戴。”吴永,字渔川。刚毅叫字而不叫名,是跟他客气。以刚大人的身份地位,叫他吴永也无不可。吴永心里清楚,所谓“皇上有旨”,其实是太后的恩典。在太后面前,皇上不过是个摆设。吴永是头一天下午才接到两宫“西狩”途经怀来的消息。本日上午十点,他匆匆赶往城外二十五里的榆林堡驿站恭迎圣驾。太后驾临驿站不久,便宣旨召见吴永。太后先问吴永姓名、原籍、任职时间等,又问县城有无接待准备,吴永一一作答。听到县城官绅已尽心尽力恭候圣驾,太后陡然放声大哭。太后边哭边说:“我和皇帝连日行路数百里,竟不见一个百姓,也不见一个官吏。今天到怀来境内,你能身着官服前来迎驾,显然是我大清的忠臣。”太后抹抹眼泪接着说:“不料大局坏到如此境地,今天见到你,尚不失地方官员礼教,对此我非常欣慰,但愿我大清江山能安然无恙。”说罢,太后再次放声大哭。吴永亦不知不觉痛哭失声。少项,太后止住哭声,说:“我与皇上已两日不得饱食,此间可有食物充饥?”吴永赶紧叩头:“启禀太后,我们原先预备的菜肴均被溃兵抢掠,现只剩绿豆小米粥一锅,粗粝难咽,不敢上进。”太后闻言笑逐颜开,说:“小米粥甚好,速进速进。”说起来也是吴永粗心,慌乱中,只备了米粥却没预备筷子。太后下旨,用高粱杆当筷子。吴永站在驿站门外守候,听见室内传来一阵阵争饮豆粥的唼喋声,心酸得要命。过了一阵子,李莲英出来,对吴永说:“老佛爷对你很满意。好好伺候着吧,必有好处。”稍顿又说:“老佛爷特别想吃鸡蛋,有办法吗?”吴永赶紧拍拍胸脯:“那什么,下官就是头拱地也要想出办法来。”李莲英点点头:“好的好的。”吴永心里七上八下地进了街市。街上空无一人,所有店铺和居室也都是空的。他走进一家店铺翻箱倒柜,没有,不光没有鸡蛋,任何吃的都没有。又进一家,还是没有。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都没有。吴永心里开始打鼓,鼓点越来越密。不记得是在第十几家店铺,吴永从一个抽屉里翻出五枚鸡蛋。他当场乐得笑出声,在欣喜之余又很紧张,不知为何,竟紧张得浑身发抖。除五枚鸡蛋之外,吴永还幸运地找到一撮粗盐。吴永在那家店铺后院的厨房里生火煮蛋,笨手笨脚忙活半天,弄得烟熏火燎,才终于煮好。他小心翼翼地捧着五枚鸡蛋和碗中的一撮粗盐,把它们都交给李莲英。不到一刻钟,李莲英从屋里出来,脸上笑成一朵大丽花。李莲英对吴永说:“老佛爷很受用,五个蛋,她吃了仨,剩下俩,给了皇上。你立功了,吴知县。”午时刚过,太后起驾,赶往怀来县城。吴永在驿站门外报名跪送,然后骑马抄近道赶回县衙。县城内的居民家家闭户,店辅也都不开门。此种情状怎可迎驾?吴永传令下去,居民各家一律启户,门外摆设香案,有彩灯的都要悬挂出来,没有的,可用红纸张贴楹联;两宫驾到,居民可于门外跪看,但不得喧哗骚动。时间仓促,只能将县衙临时布置成行宫。吴永仔细查看,感觉陈设尚可,这才稍稍安心。这边刚刚查看完毕,那边打前站的太监已经赶到,吴永带他去各个房间阅视,那太监似乎很满意,叹了口气说:“咱们今天总算是到地头了。”北京土话,“到地头”就是到家了。申时三刻,两宫驾到,吴永照例跪迎于行宫门外。两宫入住不久,太后又传旨召见吴永,见面后只一句话:“难为你办得这样好,退下休息吧。”吴永从走上仕途那天起,从来没敢想象自己会在一天之内从七品升到四品,而升迁的资本仅仅是一锅豆粥、五枚鸡蛋、一撮粗盐和怀来县城粗陋的接待条件。看来这仕途,说好走也好走,运气来了什么都挡不住。天降如此大恩,让吴永有些不知所措。他第一时间想到,若是随驾办差,怀来县城的安全问题该咋办哩?每天都有溃兵游匪过境,倘无地方官在此应对局面,后果将不堪设想。吴永犹豫再三,决定还是辞了这四品官,否则一旦出事,他将以何种面目面对全城的士绅百姓?吴永想请李莲英为他代奏原委,不料此君已早早歇息。夜色如水。吴永只好拜见京城旧交肃亲王,肃亲王皱着眉头说:“你是不是不想为太后效力?”吴永再三解释,肃亲王不光听不进,还怪声怪气地说了一句:“还是当县太爷好啊,听说村村都有丈母娘。”吴永受了肃亲王的奚落,心里很不是滋味,转身拜见端郡王。端郡王的眼珠子瞪得比牛眼还大,说:“你是想为百姓服务是不是?你这不是脑子有病吗?”吴永辞别端郡王,路上遇见军机大臣王文韶,于是向他倾诉心曲,不料王大人微微一笑,对他说:“渔川,咱俩是老乡,说话不妨直来直去,你心里真是这样想的?在你心里,士绅百姓比太后和皇上还重要?你这想法很危险嘛。”听罢此言,吴永吓出一身冷汗,这时才完全清醒过来,这仕途说难走也难走,一念之差就可能掉脑袋。天恩浩荡,龙卷风般将吴永裹挟而去,从此吴大人一心一意为太后办差,把怀来的士绅百姓忘到九霄云外。(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无论是肃亲王,还是端郡王,抑或是同乡王文韶都或直接或间接反对吴永辞掉四品官,可见,这三个人比吴永更忠于太后。B.小说标题“天恩浩荡”表面上指吴永因太后恩宠升迁为四品官,实则讽刺了清朝吏治的腐败,官员升迁全凭统治者一己喜好。C.小说主要通过“驿站接驾”“行官升官”“深夜辞官”三个情节来讲述故事,其中,“行宫升官”这一情节相对写得简略一些。D.“七月二十四日黄昏”“头一天下午”“本日上午十点”“申时三刻”等时间的流转,镜头般迭变出吴永人生的戏剧性。(2)下列时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以实写虚,从头到尾没有正面描写八国联军侵华的暴行,但从吴永搜寻鸡蛋的叙写中其暴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B.小说语言朴素又充满张力,干净利落,充满生活味儿。人物对话既有日常口语,也有较庄重的书面语。C.小说中李莲英“她吃了仨,剩下俩,给了皇上”的闲话,和“在太后面前,皇上不过是个摆设”形成呼应。D.小说以吴永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吴永的所见、所思刻画上至太后、群僚、太监,下至百姓的形象。(3)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且每次“笑”的内涵都不同。请结合作品探究其含义及作用。(4)“反讽性”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增强了小说的反讽性?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词语含义和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这三个人比吴永更忠于太后”错,无中生有。故选A。(2)D.本文使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并不是吴永的视角,也不是通过吴永的所见、所思刻画人物形象。故选D。(3)①小说中四次写到“笑”:第一次写“笑逐颜开”,写太后闻知有小米粥后的喜出望外,由“太后边哭边说”“太后抹抹眼泪接着说”“说罢,太后再次放声大哭”可知,与上文几次“哭”形成突转,勾勒出其狼狈不堪的丑态;第二次写“乐得笑出声”,由“吴永心里七上八下地进了街市。街上空无一人,所有店铺和居室也都是空的。他走进一家店铺翻箱倒柜,没有,不光没有鸡蛋,任何吃的都没有。又进一家,还是没有。第三家第四家第五家,都没有。吴永心里开始打鼓,鼓点越来越密。不记得是在第十几家店铺,吴永从一个抽屉里翻出五枚鸡蛋。他当场乐得笑出声”可知,写吴永找到鸡蛋后的欣喜若狂,表现出吴永对皇权的忠诚;第三次写“脸上笑成一朵大丽花”,由“不到一刻钟,李莲英从屋里出来,脸上笑成一朵大丽花”可知,这是是李莲英对吴永在物资极其缺乏时找到鸡蛋的肯定和赞许,写出其谄媚之态;第四次写“王大人微微一笑”,由“渔川,咱俩是老乡,说话不妨直来直去,你心里真是这样想的?在你心里,士绅百姓比太后和皇上还重要?你这想法很危险嘛”可知,表现出以王文韶为代表的高级官僚对吴永想辞官为民想法的嘲讽。②四次“笑”属于细节描写的手法,从而多侧面塑造太后、吴永、李莲英、王大人的人物形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主旨。(4)①情节反讽:有“吴永从走上仕途那天起,从来没敢想象自己会在一天之内从七品升到四品,而升迁的资本仅仅是一锅豆粥、五枚鸡蛋、一撮粗盐和怀来县城粗陋的接待条件。看来这仕途,说好走也好走,运气来了什么都挡不住”可知,凭借一锅豆粥、五枚鸡蛋、一撮粗盐和怀来县城粗陋的接待条件,而不是政绩,吴永被太后升迁为四品官,令人吃惊,充满反讽意味。②形象反讽:由“吴永犹豫再三,决定还是辞了这四品官,否则一旦出事,他将以何种面目面对全城的士绅百姓”“天恩浩荡,龙卷风般将吴永裹挟而去,从此吴大人一心一意为太后办差,把怀来的士绅百姓忘到九霄云外”可知,本心系百姓的吴永升迁后成为只一心一意忠实于主子却忘却百姓的庸官。③言语反讽。如“说罢,太后再次放声大哭”“太后闻言笑逐颜开”写太后为吃粥由“哭”到“笑”。由“慌乱中,只备了米粥却没预备筷子。太后下旨,用高粱杆当筷子”“听见室内传来一阵阵争饮豆粥的唼喋声”写太后和官员们饥不择食的丑态,“端郡王的眼珠子瞪得比牛眼还大”,用夸张手法表现官员的荒唐。总之,作者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表达方式揭下了最高统治者神圣的面具。答案:(1)A(2)D(3)①小说中四次写到“笑”:“笑逐颜开”,写太后闻知有小米粥后的喜出望外,与上文几次“哭”形成突转,勾勒出其狼狈不堪的丑态;“乐得笑出声”写吴永找到鸡蛋后的欣喜若狂,表现出吴永对皇权的忠诚;“脸上笑成一朵大丽花”,是李莲英对吴永在物资极其缺乏时找到鸡蛋的肯定和赞许,写出其谄媚之态;最后“王大人微微一笑”表现出以王文韶为代表的高级官僚对吴永想辞官为民想法的嘲讽。②四次“笑”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从而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4)①情节反讽:凭借一锅豆粥、五枚鸡蛋、一撮粗盐和怀来县城粗陋的接待条件,而不是政绩,吴永被太后升迁为四品官,令人吃惊,充满反讽意味。②形象反讽:本心系百姓的吴永升迁后成为只一心一意忠实于主子却忘却百姓的庸官。③言语反讽。如太后为吃粥由“哭”到“笑”并“下旨”“用高粱秆当筷子”,众人“争饮”发出唼喋声,“端郡王的眼珠子瞪得比牛眼还大”,作者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表达方式揭下了最高统治者神圣的面具。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三代之衰,至于今且数千岁,豪杰有意之主,博学多识之臣,不可以胜数矣,然而礼废乐坠,则相与咨嗟发愤而卒于无成者,何也?是非其才之不逮,学之不至,过于论之太详,畏之太甚也?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然而不可以出于人情之所不安,则亦未始无定论也。执其无定以为定论,则途之人皆可以为礼。今儒者之论则不然,以为礼者,圣人之所独尊,而天下之事最难成者也。牵于繁文,而拘于小说,有毫毛之差,则终身以为不可。纷纷交错者,累岁而不决。或因而遂罢,未尝有一人果断而决行之。此皆论之太详而畏之太甚之过也。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今不幸去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为明天下之分也,所以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者犹在也。今使礼废而不修,则君臣不严,父子不笃,孝弟不形,义不显,反不足重乎?昔者西汉之书,始于仲舒,而至于刘向,悼礼乐之不兴,故其言曰:“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杀伤。今吏议法,笔则笔,削则削,而至礼乐则不敢。是敢于杀人,而不敢于养人也。”而至于礼,独何难欤?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惨毒繁难,而天下常以为急。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如此而不治,则又従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急之。甚矣,人之惑也。平居治气养生,宣故而纳新,其行之甚易,其过也无大患,然皆难之而不为。悍药毒石,以搏去其疾,则皆为之。此天下之公患也。呜呼,王者得斯说而通之,礼乐之兴,庶乎有日矣。(选自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B.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C.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D.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博学多识之臣”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两句中的“博学”含义相同。B.小说,这里指琐屑的言论,是古今异义词:现在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散文等并称。C.“笃父子”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不同。D.“以搏去其疾”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两句中的“疾”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明君、能臣众多,但面对礼乐崩坏的局面,只有相互叹息而最终无法改变,文章指出并不是他们才能和学识不够。B.苏轼指出,当时儒者的理论认为凡是作为礼的是天下事情中最难做成的,受烦琐仪节牵制,被琐屑言论拘束,难以决定或因此停止。C.西汉的刘向哀悼礼乐的不兴,他说,礼以培养人为根本,而官吏敢于杀人,却不敢于培养人。苏轼发出了为什么独有礼困难的疑问。D.文章在对比中阐述了法与礼,苏轼认为法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而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但因为礼的烦琐,天下人常认为可以缓办。(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不幸去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明天下之分也。②如此而不治,则又従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急之。(5)《论语•颜渊》中,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以看出礼的重要性。在苏轼看来,礼有什么作用和功效?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礼开始出现时,原本来于人情,依着人们感到合适的,而为它节制修饰,凡人们感到合适而有节制的,全都是礼,那么这礼是没有定论了。然而礼又不可以超出人情而感到不合适,那么这礼也不是没有定论了。“始诸人情”,“始”谓语,“人情”为其后置状语,状中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C;“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标志,“者”后断开,排除B。故选D。(2)A.“含义相同”错误。“博学多识之臣”的“博学”,学识渊博;句意:博学多识的臣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博学”,广泛地学习;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故选A。(3)D.“但因为礼的烦琐”错误。应是“但因为礼的和平简易”。故选D。(4)①“去”,离开;“合”,合乎;“固”,固然;“害”,妨碍。译文:如今不幸,离开圣人(或距离圣人的时代)久远了,有像毫毛一样细微的不合乎三代礼法的(地方),固然不妨碍它明确天下名分(的作用)。②“治”,治理;“尤”,指责;“至”,到位。译文:像这样而(国家)得不到治理,就又跟着指责,说,这是刑法还不到。就因而把刑法当成急事(来办)。(5)由“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可知,礼能够明确天下的名分,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由“礼以养人为本”“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可知,礼可以培养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答案:(1)D(2)A(3)D(4)①如今不幸,离开圣人(或距离圣人的时代)久远了,有像毫毛一样细微的不合乎三代礼法的(地方),固然不妨碍它明确天下名分(的作用)。②像这样而(国家)得不到治理,就又跟着指责,说,这是刑法还不到。就因而把刑法当成急事(来办)。(5)①礼能够明确天下的名分,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②礼可以培养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参考译文:夏、商、周三代的衰败,到现在将近几千年,这中间豪放杰出有意志的君主,博学多识的臣子,数不胜数了。然而对于礼乐的毁坏,就只有相互叹息发愤而最终无所成就,为什么呢?这不是他们才能不达标,学识不到位,在于议论它太详细,怕它太过分了。礼开始出现时,原本来于人情,依着人们感到合适的,而为它节制修饰,凡人们感到合适而有节制的,全都是礼,那么这礼是没有定论了。然而礼又不可以超出人情而感到不合适,那么这礼也不是没有定论了。掌握礼的没有定论成为定论,就是路上走的人都可以制定礼。如今儒者的理论就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凡是作为礼的,是圣人所独自尊奉的,也是天下事情中最难做成的。受烦琐仪节牵制,被琐屑言论拘束,有毫毛一样细微的差别,就始终认为不行。纷繁交错,几年不能决定。或者因此而停止,没有一个人能果断地决定实行。这都是议论它太详细而怕它太过分的过错。讲到礼的要义,在于明确天下的名分,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如今不幸,离开圣人(或距离圣人的时代)久远了,有像毫毛一样细微的不合乎三代礼法的(地方),固然不妨碍它明确天下名分(的作用),所以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的功效还在。假如现在让礼废弃而不学习,就会使君臣关系不严,父子关系不厚,孝悌不能表现,仁义不能显示,反而不值得重视了吗?过去西汉的典籍,开始于董仲舒,而到了刘向,哀悼礼乐不兴,所以他说:“礼以培养人为根本。如果有过错,这过错也在培养人。刑罚的过失,或至于死伤人。如今官吏议论法,该记载的就记载,该删削的就删削,至于礼乐就不敢这样做了。这是敢于杀人,而不敢于培养人。”而到了礼,为什么独有它困难呢?讲到法,它是治理国家最末端的(或它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又加上它的残酷狠毒、繁杂困难,而天下人常认为是急于要办的。礼,它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又加上它的和平简易,而天下人常认为可以缓办。像这样而(国家)得不到治理,就又跟着指责,说,这是刑法还不到位。就因而把刑法当成急事(来办)。厉害啊,人们的迷惑!平常涵养精气注重养生,吐故纳新,实行起来很容易,它的过失也不会带来大的祸害,然而都认为这件事困难而不去做。凶悍狠毒的药石,因为经过搏击可以除去他的疾病,就都去做。这是天下的公害。哎!王者得到这一说法而融会贯通,礼乐兴起,也许指日可待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和周秀实田家行(节选)王庭珪向来辛苦躬锄荒,剂肌不补眼下疮。先输官仓足兵食,余粟尚可瓶中藏。边头将军耀威武,捷书夜报擒龙虎。便令壮士挽天河,不使腥膻污后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诗人和朋友周秀实一起到田家探访,看到田家生活的艰辛,诗人感慨良多。B.诗歌第二句运用比喻,以挖肉补疮也不能救得眼前之急,写出了农家的困难。C.诗的第五、六句写夜里传来捷报,边地将军威武善战,打败了敌兵,令人兴奋。D.以“天河”象征国家命运,以“腥膻”借代北方侵略者,表现了对胜利的渴望。(2)诗歌的题目提到“田家行”,但诗的后半部分并不写“田家”,怎么理解诗人这样的安排?【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安排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诗人和朋友周秀实一起到田家探访”说法错误,“和周秀实田家行”的“和”是“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的意思,本诗是一首“和诗”,不能理解为“和”明友周秀实一起到田家探访。故选A。(2)后半部分虽然没有写田家,但处处和田家关系密切。“边头将军耀威武,捷书夜报擒龙虎”意思是边疆的将士耀威又扬武,捷报夜传擒获了龙与虎。结合前文“先输官仓足兵食”,田家丰年交足官粮,就是为了将士们能多打胜仗,表现了田家的高尚情操。“不使腥膻污后土”,希望乘胜前进,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不让腥臊污国土,看起来是写的国事,没有写“田家”,但实际上这也正是田家的普遍愿望。答案:(1)A(2)①后半部分虽然没有写田家,但处处和田家关系密切。②田家“先输官仓足兵食”的高尚情操,就是为了将士们能多打胜仗。③驱逐侵略者,恢复故土,“不使腥膻污后土”,这也正是田家的普遍愿望。赏析:周秀实名芑,著名词人周邦彦的侄儿,诗人的好友。他写了一首《田家行》给王廷珪(诗已不传),王廷珪和了此诗。全诗可分四段,四句一段一转韵,每段一事,又事事相关连。诗以一个老农的口吻写,对丰收前景作了展望。前四句言久旱逢雨,丰收有望。诗人以浪漫的笔法写由于天公有情,连宵降雨,可预卜丰年,并联想到妻儿可得温饱,露出了笑颜。此段为全篇前奏,在结构上总摄全诗,以下所思所想,皆因丰年而起。五至八句是老农进一步的联想。先是追忆过去的岁月,虽然年年辛苦躬耕,所收粮食却连债务也清偿不了。聂夷中《伤田家》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第六句即由此翻出而比聂诗更深一层。眼前虽丰收在望,但想起以前,仍余悸难消,对丰收又喜又忧。接着回到现实中,好像粮食已收获到家,并对它作好安排:先交赋税,让前线兵士有足够的粮食,余下的再存入自家瓶中。“瓶”为小器皿,用作藏粮,可见存粮不多,但也只有丰年才有存粮,虽然存粮不多,也欣喜满足了。于此可见往日灾年的苦况,也衬出得一温饱之不易。这段本为辛酸之事,作者却以欢言出之,让人仿佛看到农民笑脸上隐含着泪花而倍感辛酸,促人深思。第三段由“足兵食”三字引出。由交官粮想到边事。有了足够的粮食,前线的将士可不为粮饷担心而放心打仗,不怕敌人了。闻前线将士俘获了金兵龙虎大王,(原诗注:“近报杀退龙虎大王。”)想来边关官兵也因“知丰年”而精神振奋,勇于打仗了。十一、十二两句化用杜甫《洗兵马》诗“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句意,老农多么希望官兵能乘胜歼敌,一举收复失地,不再让金兵继续玷污国土呵。在遥知丰年之时,诗人不言他事,单提边事,反映了当时边事吃紧。我们也可从中味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末段思路又一跳,从边事联想到整个国运和掌握国家命运的朝中大臣。“咸池洗日”典出《淮南子•天文训》:“日出肠谷,浴于咸池”。以太阳浴后、高悬天空设喻,领出“汉家自有中兴年”一句。“汉家”指宋王朝,靖康之难后,国运长久不振,近来前线连传捷报,国内人心振奋,诗人希望宋王朝能有“中兴年”。这个希望,也是国人夙愿的反映。最后两句,表面是说,中兴后,大臣们就可以在玉帐中安心酣睡了。其中着一“方”字,作者言外之意是,只有到真正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失土,才可高卧玉帐,无忧无虑,而当前虽然打了一个胜仗,却远未达到国家中兴的日子,此时“无忧”熟眠,倒真要让人担忧了。从这两句诗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执政者的不满和对国运的担心。就在诗人写此诗的当年冬天,秦桧等人连发十二道金牌,逼迫岳飞撤兵,接着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及其他抗金将士,葬送了大好的抗金局面,使国人的中兴希望化为泡影。可见,诗人的担心不无依据,且有先见之明。古来写农事之诗不少,此诗自出手眼,既写农事又写国事,以农事衬国事。语言平淡而蕴藉甚丰,让人回味无穷。在古代农事诗苑里,算得上是一枝奇葩。(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诗中不乏摹写声音的至文,其想象之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有《李凭箜篌引》冲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琵琶行并序》中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2)《登快阁》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两句营造了阔远澄清的意境,流露出黄庭坚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3)饯行时举杯送别,团聚时开怀畅饮……酒,用来表达心意,用来抒发情感。酒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女娲炼石补天处银瓶乍破水浆迸(重点字:瓶、乍)(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重点字:澄)(3)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重点字:邀、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王建学正在①地雕刻着,手与目光全在一个小小的桃核上。他要利用桃核上纵横无序、深浅不定的天然形态来创造,还要顾及不同人的要求,他在方寸间进行创造,他创造出精妙绝伦的神奇世界。那一招一式里,灌注着雕刻者的气息和情感。渐渐地,“风筝情”的主题一点,点显露出来,彰显出潍坊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