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说服”一词的拉丁词源原义是“敦促”和“甜”,也就是好言相劝,与希腊语“劝说”一词的“令人欢愉”和“甜”是相同的。《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太阳与风相互夸口说自己最强,于是他们进行一场比赛。风看到一个穿着外套的行人,就说,“谁能使这个人脱掉外套就算赢了。”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下来,搭在手臂上。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就修辞术来说,首先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逻辑”,“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⑥说理的另一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⑦在说理中,逻辑、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能够对讨论的问题有比较全面、深入、独特的了解,有比较成熟、周详的思考,能够持论客观公正,不偏激,不光表述自己的理由,而且也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看法;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摘编自徐贵《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条件,说理有助于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C.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逻辑思考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对“说理”和“说服”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阐述了两者的区别,但“说理”也可能有说服作用。B.在①②段提出“公共说理”论题后,第③段对“说理”的误解进行阐述,指出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含结论和理由。C.第④段通过进一步论证,提出“说理”不只出于主观意愿,总是可以再说理,这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D.⑤⑥两段通过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阐述了作者的看法:就修辞术来说,“说理”的主要构成因素是“逻辑”和“情绪”。(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A.梁启超为了作“新民”的国民启蒙,曾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主张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B.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C.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D.“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被人们称为“塔西佗陷阱”。(4)简要分析第①段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有何用意。(5)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要逐年增加中考体育科目的分值。请结合本文观点,评析甲同学的看法是否符合“说理”的话语形式。甲:这件事真的让人感到崩溃。本来考文化课已经很难了,学生每天都要学习繁重的课业知识,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现在还要把剩余的时间拿出来锻炼身体,这不是减负,这是增加学生的负担。(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我读《时间简史》(节选)毕飞宇①《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②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都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就差抓耳挠腮了。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我只能说,在爱因斯坦用火车这个意象去描绘相对论的时候,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③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喜好,他爱读爱因斯坦。毕加索说:“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毕加索说得多好啊,如果你喜欢读爱因斯坦,你会“明白别的东西”。事实上,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这里——我是乞丐,我向你索取一碗米饭,你给了我一张笑脸或一张电影票,你是仁慈的,慷慨的。我接受你的笑,接受你的票,并向你鞠躬致谢。④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空间—时间”并不是一个平面,它是“有弧度”的,“弯曲”的。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时间—空间”其实就是一张阿拉伯飞毯,我们就生活在四只角都翘起来的那个飞毯里头。我要说,人类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与时间和空间的限度有关。我要住更大的房子,我要开更快的汽车,我要活更长的寿命。是的,人们都渴望自己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获得更大的份额。⑤顾拜旦是了不起的,是他建立了现代奥林匹克。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两条:第一,争夺更多的空间;第二,用最短的时间去争夺最大的空间。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不是灭绝贪婪,而是给贪婪以“出路”,也就是制定游戏的规则。于是,贪婪体面了,贪婪文明了,贪婪带上了观赏性。最关键的是,现代奥林匹克有效地规避了贪婪所带来的流血、阴谋、禁锢和杀戮。它甚至可以让争夺的双方变成永恒的朋友。看看所谓的“世界记录”吧,它不是空间上的数据就是时间上的数据。而那些既不能争夺时间也不能争夺空间的项目就更有意思了,它们会把你限定在假设的时间与空间里头。就这么多的时间、就这么大的空间,很公平。你们玩吧,最能够利用时间或最能够利用空间的人最终都会变成所谓的“赢家”。⑥在我还是一个乡村儿童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可是,我母亲却有一块瑞士手表,方圆几十里之内唯一的手表。我崇拜我的母亲。任何人,只要他想知道时间,得到的建议只能是这样的:“去找陈老师。”那时我以为,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存在。等我可以和母亲“对话”的时候,母亲却告诉我,手表的内部并没有意义,就是零件,最重要的是玻璃罩着的那个“表面”。长针转一圈等于一分钟,短针走“一格”等于五分钟。我母亲的“时间教育”是有效的,我知道了,时间其实不是时间,它是空间。它被分成许多“格”。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所谓的时间,就是被一巴掌拍扁了的汤圆。⑦我人生的第一次误机是在香港机场。那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香港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有一块特殊的表,非常大。那块透明的“大表”是由无数的齿轮构成的,每一个齿轮都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我终于发现了,时间其实是一根绵软的面条,它在齿轮的切点上,由这一个齿轮交递给下一个齿轮。它是有起点的,当然也有它的终点。我像一个白痴,傻乎乎的,就这样站在透明的机芯面前。我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为此错过了我的航班。这是多么吊诡的一件事:表是告诉我们时间的,我一直在看,偏偏把时间忘了。是的,我从头到尾都在“阅读”那块硕大的“手表”,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⑧回到《时间简史》。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阅读《时间简史》的,我读得极其慢,有时候,为了一页,我会耗费几十分钟。我知道,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但是,它依然是必需的。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也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注】《时间简史》: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作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文本二: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待阅读的态度是豁达的、明朗的、积极正面的,并没有因没有收获而产生沮丧、失望等负面情绪。B.第①段作者说自己在读《时间简史》时像在旅途中观看远处的风景,以此来形容《时间简史》内容的复杂难懂。C.受爱因斯坦“时间一空间”观点的启发,作者产生了新的思考,从而得出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新认识。D.爱因斯坦像个小说家,能够把“相对论”这样专业、高难度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作者理解了相对论。(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首句“许多遍”与下一句中的“每一次”相呼应,“没有一次有收获”侧面说明了作者对此书阅读的坚持,同时这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B.第②段中作者将霍金和爱因斯坦进行对比,“喜欢”一词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自己对爱因斯坦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有对霍金的《时间简史》表达艰涩的批评之意。C.第⑦段结尾“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呼应了上文第③段中毕加索的观点,作者用自己生活中实际的例子表明了对毕加索观点的再次肯定。D.第⑧段在结构上与文本开篇形成了呼应,“回到”一词包含了言外之意:从主体部分《时间简史》一书之外的发散思考重新回到书籍本身上来。(3)上述两则文本中,作者对于读书提出了不同的建议,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述。(4)文本一在写作者读《时间简史》一书的体会和感受的同时,也蕴含了他对“时间”认识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按时间顺序梳理这一过程并总结其特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按时间顺序梳理作者对“时间”认识的变化过程:①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客观)存在。②③④时间意味着别的东西。⑤⑥总结这一变化过程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检,而毁几至灭性。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得与言,昶叹赏之,自以不能测也。太尉蒋济闻而辟之,后为尚书郎、曹爽参军,以疾归田里。岁馀,爽诛,太傅及大将军乃以为从事中郎。后朝论以其名高欲显崇之籍以世多故禄仕而已,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叹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籍少时尝游苏门山,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籍从之,与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生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迪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焉。籍口不论人过,而自然高迈,故为礼法之士何曾等深所雠疾。大将军司马文王常保持之,卒以寿终。(节选自《魏氏春秋•阮籍传》)材料二:昔先友史经臣彦辅谓余:“阮籍登广武而叹曰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岂谓沛公竖子乎?”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其后余闻润州甘露寺有孔明、孙权、梁武、李德裕之遗迹,余感之赋诗,其略曰:“四雄皆龙虎,遗迹俨未刑。方其盛壮时,争夺肯少安!废兴属造化,迁逝谁控抟?况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难。聊兴广武叹,不得雍门弹。”则犹此意也。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沈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与先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于酒,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节选自《东坡志林•卷一》)[注]①阮籍,字嗣宗。广武,城名,楚汉相争遗址。(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后朝A论以B其名C高D欲显E崇之F籍以世G多故H禄仕而已(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中“居丧虽不率常检”与“嗣宗虽放荡”的“虽”含义相同,都译成“虽然”。B.辟,指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官,再向朝廷推荐的选官制度。C.诛,“杀死”,“爽诛”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与《师说》中“不拘于时”句式相同。D.疾,在文中是“劲疾”的意思,与《劝学》中的“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阮籍达观洒脱,不受礼俗拘束。他生性孝顺,即便守丧也不受寻常约束;因饮酒便利,阮籍便请求做步兵校尉。B.兖州刺史王昶请求和他见面,虽然整天无法和他说上一句话,但还是非常赞叹欣赏他,认为他无法被揣测。C.阮籍前往苏门山,与苏门生“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生从始至终只是淡淡地一笑,并不回应。D.苏轼听说润州甘露寺有诸葛亮、孙权等人的遗迹,于是有感而赋诗,抒发了与阮籍登上广武城类似的慨叹。(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②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于酒,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5)对于阮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句话的理解,苏轼与史经臣、李白有何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①杨冠卿②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③,天意高难问。【注】①贾傅:贾谊,曾被贬长沙,不得志而郁郁而终。②杨冠卿:南宋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知广州,以事罢免。③“长使英雄泪满襟”出自杜甫的《蜀相》,原句表达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伤。(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集句诗,即借鉴古人成句来构建新的诗句。本词集用杜甫的诗句,辞情俱佳,意脉贯通,浑然一体。B.本词开篇即可看出词人鲜明的政治倾向,他高度赞美了贾谊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勇气和精神。C.三、四两句盛赞贾谊作品的艺术成就,作者感叹世人只要读过其作品,就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了。D.五、六两句似一语双关,既指贾谊被贬时“近长沙”的凄恻,也可能含作者此刻的行踪和内心感受。(2)本词最后两句意蕴丰富,卒章显志,达到了“图穷而匕首见”的效果。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运思,如《劝学》中“”,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登泰山记》中“”,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2)“风”经常撩动诗人的情思。李煜《虞美人》中也正是“”一句牵引出词人的故国之思;秦观《鹊桥仙》中“”一句让人深味相逢的美好。(3)《静女》中,“”极写女孩顽皮活泼之形象,而“”则表现出男子焦灼万状的情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3分)6.(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去年,我旅行六个月,前年旅行五个月。其实,这对一个一家之父、园丁和乡下人来说够多了。前不久,我在旅途中病倒在异国他乡,动了手术,在床上躺了一段时间。回到家里,我觉得应该是可以安静下来、享受家庭生活之乐的时候了。可是,身体还在日渐消瘦,疲劳尚未消除,我与书打交道和写作,还没有几个星期,心又开始动了。有一天,太阳似乎又充满青春活力,把灿烂的光芒洒在公路上;一只深黑色小船,扬起雪白的大帆,荡漾在湖水上。我不由得想到人生的短暂。突然间,一切决心、愿望和认识又统统化为乌有,惟一留下的是强烈的无法满足的旅行欲望。【1】真正的旅行欲望不是别的,它无异于这样的危险欲望:无畏地思索,彻底让世界翻过来,对所有的事情、所有人都能做出回答。它靠计划、靠书本不会得到满足。【2】它要求的东西更多,它要求付出的代价更大,它需要呕心沥血才能满足。燥热的西风掠过深色湖水,吹过我窗前。它没有目的,没有目标,然而却带着激情呼啸而过。【3】它不断消耗自己,它不能抑制,无法满足。真正的旅行欲望,任何认识与经历都满足不了的求知欲望和体验欲望,亦是如此不能抑制,无法满足。【4】它控制了谁,它就想一再要求谁作出牺牲。有人疯狂追逐金钱、异性喜欢和达宜贵人宠信,最终发展到敢冒最大风险和不惜自我毁灭的地步。现在,我们怀有旅行欲望的人,追求的是:了解和亲眼看看母亲大地,和她融为一体,全部拥有渴望拥有的,彻底奉献自己的一切。(1)“这种欲望远比我们强大,远比任何锁链坚实。”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还原到哪里最合适?A.【1】B.【2】C.【3】D.【4】(2)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不是有人疯狂追逐金钱,追逐异性喜欢,追逐达官贵人宠信,竟然发展到敢冒最大风险和不惜自我毁灭的地步吗?”请你与原句进行比较后,简要分析改句好在哪些地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7分)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在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此种感触,并极其自然地想说说乡土文化。②乡土文化蔚然成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散落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农业遗迹等。据统计,目前我国15个项目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居世界第一,③形成了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文物和非遗保护体系。依托这些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创造了世界上独有的文明奇迹。④乡土文化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也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也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轰轰烈烈,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⑤传统村落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圣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具有深厚底蕴、充满地域特色的一批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⑥景德镇陶瓷,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胸有成竹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的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雨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标点、成语和关联词的分析及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引号与《拿来主义》中(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的引号作用不同,前者表引用,后者表强调。B.②句中加点成语“蔚然成风”使用不正确,可改为“源远流长”;⑤句中加点成语“趋之若鹜”使用正确,无需修改。C.③句中三个顿号使用正确,无需修改;⑥句中三个逗号使用正确,无需修改。D.④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是……,也是……,也是……”可修改为“既是……,又是……,更是……”,更符合逻辑关系。(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提出:谋事创业,需要有一股主动亮剑精神。在推动实现新的战略目标征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挑战,唯有敢于主动亮剑。才能一鼓作气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材料二:《小窗幽记•集法》中:“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独损人,抑且损己。”强调了韬光养晦的意义,以及过于张扬的危害。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主动亮剑”“韬光养晦”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说服”一词的拉丁词源原义是“敦促”和“甜”,也就是好言相劝,与希腊语“劝说”一词的“令人欢愉”和“甜”是相同的。《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太阳与风相互夸口说自己最强,于是他们进行一场比赛。风看到一个穿着外套的行人,就说,“谁能使这个人脱掉外套就算赢了。”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下来,搭在手臂上。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就修辞术来说,首先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逻辑”,“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⑥说理的另一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⑦在说理中,逻辑、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能够对讨论的问题有比较全面、深入、独特的了解,有比较成熟、周详的思考,能够持论客观公正,不偏激,不光表述自己的理由,而且也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看法;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摘编自徐贵《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条件,说理有助于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C.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逻辑思考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首段对“说理”和“说服”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阐述了两者的区别,但“说理”也可能有说服作用。B.在①②段提出“公共说理”论题后,第③段对“说理”的误解进行阐述,指出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含结论和理由。C.第④段通过进一步论证,提出“说理”不只出于主观意愿,总是可以再说理,这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D.⑤⑥两段通过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阐述了作者的看法:就修辞术来说,“说理”的主要构成因素是“逻辑”和“情绪”。(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AA.梁启超为了作“新民”的国民启蒙,曾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主张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B.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C.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D.“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被人们称为“塔西佗陷阱”。(4)简要分析第①段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有何用意。(5)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要逐年增加中考体育科目的分值。请结合本文观点,评析甲同学的看法是否符合“说理”的话语形式。甲:这件事真的让人感到崩溃。本来考文化课已经很难了,学生每天都要学习繁重的课业知识,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现在还要把剩余的时间拿出来锻炼身体,这不是减负,这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解答】(1)D.“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错,原文第⑥段“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说故事的说理方式在逻辑上未必说不通。故选D。(2)C.“这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错,原文第④段“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是“说理可以再说理”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故选C。(3)第⑥段是论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A.“主张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就是论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B.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没有涉及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C.“不违逆于理”强调“理”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到说理中的“情绪”要素。D.没有良好品质、言而无信的人给人不可靠的感觉,这样的人说话也很难有信服力,与“情绪”要素无关。故选A。(4)①结合“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说服’一词的拉丁词源原义是‘敦促’和‘甜’,也就是好言相劝,与希腊语‘劝说’一词的‘令人欢愉’和‘甜’是相同的”可知,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阐述了“说服”一词的原义,表明说服具有“好言相劝”“令人欢愉”的特征,论证了“说服剩于强制”这一观点。②结合“《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可知,作者运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进行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更便于读者理解。(寓言部分位于文章开头,可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甲同学的看法不符合“说理”的话语形式。①结合“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就修辞术来说,首先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逻辑’”“说理的另一个因素是‘情绪’”可知,“说理”是进行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的话语形式,“说理”的主要构成因素是逻辑和情绪。②结合“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可知,甲同学说增加体育科目的分值真的让人感到崩溃,实际上是在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对自己的情绪没有恰当和适度的把握。③“现在还要把剩余的时间拿出来锻炼身体,这不是减负,这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这一解释并不符合逻辑,政策意在减轻文化课的比重,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负担。甲同学并没有完全“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看法”。答案:(1)D(2)C(3)A(4)①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阐述了“说服”一词的原义,表明说服具有“好言相劝”“令人欢愉”的特征,论证了“说服剩于强制”这一观点。②作者运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进行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更便于读者理解。(寓言部分位于文章开头,可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甲同学的看法不符合“说理”的话语形式。①“说理”是进行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的话语形式,“说理”的主要构成因素是逻辑和情绪。②甲同学说增加体育科目的分值真的让人感到崩溃,实际上是在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对自己的情绪没有恰当和适度的把握。③“现在还要把剩余的时间拿出来锻炼身体,这不是减负,这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这一解释并不符合逻辑,政策意在减轻文化课的比重,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负担。甲同学并没有完全“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我读《时间简史》(节选)毕飞宇①《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②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都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就差抓耳挠腮了。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我只能说,在爱因斯坦用火车这个意象去描绘相对论的时候,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③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喜好,他爱读爱因斯坦。毕加索说:“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毕加索说得多好啊,如果你喜欢读爱因斯坦,你会“明白别的东西”。事实上,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这里——我是乞丐,我向你索取一碗米饭,你给了我一张笑脸或一张电影票,你是仁慈的,慷慨的。我接受你的笑,接受你的票,并向你鞠躬致谢。④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空间—时间”并不是一个平面,它是“有弧度”的,“弯曲”的。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时间—空间”其实就是一张阿拉伯飞毯,我们就生活在四只角都翘起来的那个飞毯里头。我要说,人类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与时间和空间的限度有关。我要住更大的房子,我要开更快的汽车,我要活更长的寿命。是的,人们都渴望自己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获得更大的份额。⑤顾拜旦是了不起的,是他建立了现代奥林匹克。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两条:第一,争夺更多的空间;第二,用最短的时间去争夺最大的空间。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不是灭绝贪婪,而是给贪婪以“出路”,也就是制定游戏的规则。于是,贪婪体面了,贪婪文明了,贪婪带上了观赏性。最关键的是,现代奥林匹克有效地规避了贪婪所带来的流血、阴谋、禁锢和杀戮。它甚至可以让争夺的双方变成永恒的朋友。看看所谓的“世界记录”吧,它不是空间上的数据就是时间上的数据。而那些既不能争夺时间也不能争夺空间的项目就更有意思了,它们会把你限定在假设的时间与空间里头。就这么多的时间、就这么大的空间,很公平。你们玩吧,最能够利用时间或最能够利用空间的人最终都会变成所谓的“赢家”。⑥在我还是一个乡村儿童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可是,我母亲却有一块瑞士手表,方圆几十里之内唯一的手表。我崇拜我的母亲。任何人,只要他想知道时间,得到的建议只能是这样的:“去找陈老师。”那时我以为,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存在。等我可以和母亲“对话”的时候,母亲却告诉我,手表的内部并没有意义,就是零件,最重要的是玻璃罩着的那个“表面”。长针转一圈等于一分钟,短针走“一格”等于五分钟。我母亲的“时间教育”是有效的,我知道了,时间其实不是时间,它是空间。它被分成许多“格”。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所谓的时间,就是被一巴掌拍扁了的汤圆。⑦我人生的第一次误机是在香港机场。那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香港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有一块特殊的表,非常大。那块透明的“大表”是由无数的齿轮构成的,每一个齿轮都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我终于发现了,时间其实是一根绵软的面条,它在齿轮的切点上,由这一个齿轮交递给下一个齿轮。它是有起点的,当然也有它的终点。我像一个白痴,傻乎乎的,就这样站在透明的机芯面前。我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为此错过了我的航班。这是多么吊诡的一件事:表是告诉我们时间的,我一直在看,偏偏把时间忘了。是的,我从头到尾都在“阅读”那块硕大的“手表”,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⑧回到《时间简史》。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阅读《时间简史》的,我读得极其慢,有时候,为了一页,我会耗费几十分钟。我知道,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但是,它依然是必需的。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也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注】《时间简史》: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作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文本二: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对待阅读的态度是豁达的、明朗的、积极正面的,并没有因没有收获而产生沮丧、失望等负面情绪。B.第①段作者说自己在读《时间简史》时像在旅途中观看远处的风景,以此来形容《时间简史》内容的复杂难懂。C.受爱因斯坦“时间一空间”观点的启发,作者产生了新的思考,从而得出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新认识。D.爱因斯坦像个小说家,能够把“相对论”这样专业、高难度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作者理解了相对论。(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篇首句“许多遍”与下一句中的“每一次”相呼应,“没有一次有收获”侧面说明了作者对此书阅读的坚持,同时这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B.第②段中作者将霍金和爱因斯坦进行对比,“喜欢”一词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自己对爱因斯坦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有对霍金的《时间简史》表达艰涩的批评之意。C.第⑦段结尾“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呼应了上文第③段中毕加索的观点,作者用自己生活中实际的例子表明了对毕加索观点的再次肯定。D.第⑧段在结构上与文本开篇形成了呼应,“回到”一词包含了言外之意:从主体部分《时间简史》一书之外的发散思考重新回到书籍本身上来。(3)上述两则文本中,作者对于读书提出了不同的建议,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述。(4)文本一在写作者读《时间简史》一书的体会和感受的同时,也蕴含了他对“时间”认识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按时间顺序梳理这一过程并总结其特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按时间顺序梳理作者对“时间”认识的变化过程:①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客观)存在。②时间是空间,被分成许多“格”。③时间有起点,也有终点。④时间意味着别的东西。⑤时间与空间都是有弧度的。⑥最能利用时间或空间的人最终都会变成所谓的“赢家”。总结这一变化过程的特点:从感性、形象、浅显到理性、抽象、深刻。【解答】(1)D.“作者理解了相对论”错误,“居然”一词表现了“我”的意外,双引号下的“听懂”是指作者听懂了爱因斯坦当下的解释,并不是相对论的理论。故选D。(2)B.“同时也有对霍金表达艰涩的批评之意”错误,文本一第②段体现了作者对爱因斯坦的喜欢,但是对霍金在情感和态度上并没有进行明确地表达。“对比”也不够准确,应该是比较。故选B。(3)①结合“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也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可知,材料一提倡坚持难度阅读,只有读一些有难度的作品,才能带来“别的”快乐:超越其内容本身,了解到相关延伸的价值。②结合“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可知,材料二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没有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书。(4)过程:②结合“我母亲的‘时间教育’是有效的,我知道了,时间其实不是时间,它是空间。它被分成许多‘格’可知,时间是空间,被分成许多“格”。③结合“我终于发现了,时间其实是一根绵软的面条,它在齿轮的切点上,由这一个齿轮交递给下一个齿轮。它是有起点的,当然也有它的终点”可知,时间有起点,也有终点。⑤结合“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空间—时间’并不是一个平面,它是‘有弧度’的,‘弯曲’的”可知,时间与空间都是有弧度的。⑥结合“就这么多的时间、就这么大的空间,很公平。你们玩吧,最能够利用时间或最能够利用空间的人最终都会变成所谓的‘赢家’”可知,最能利用时间或空间的人最终都会变成所谓的“赢家”。特点:结合“”可知,从感性、形象、浅显到理性、抽象、深刻。答案:(1)D(2)B(3)①材料一提倡坚持难度阅读,只有读一些有难度的作品,才能带来“别的”快乐:超越其内容本身,了解到相关延伸的价值。②材料二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没有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书。(4)过程:②时间是空间,被分成许多“格”。③时间有起点,也有终点。⑤时间与空间都是有弧度的。⑥最能利用时间或空间的人最终都会变成所谓的“赢家”。特点:从感性、形象、浅显到理性、抽象、深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检,而毁几至灭性。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得与言,昶叹赏之,自以不能测也。太尉蒋济闻而辟之,后为尚书郎、曹爽参军,以疾归田里。岁馀,爽诛,太傅及大将军乃以为从事中郎。后朝论以其名高欲显崇之籍以世多故禄仕而已,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叹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籍少时尝游苏门山,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籍从之,与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生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迪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焉。籍口不论人过,而自然高迈,故为礼法之士何曾等深所雠疾。大将军司马文王常保持之,卒以寿终。(节选自《魏氏春秋•阮籍传》)材料二:昔先友史经臣彦辅谓余:“阮籍登广武而叹曰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岂谓沛公竖子乎?”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其后余闻润州甘露寺有孔明、孙权、梁武、李德裕之遗迹,余感之赋诗,其略曰:“四雄皆龙虎,遗迹俨未刑。方其盛壮时,争夺肯少安!废兴属造化,迁逝谁控抟?况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难。聊兴广武叹,不得雍门弹。”则犹此意也。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沈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与先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于酒,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节选自《东坡志林•卷一》)[注]①阮籍,字嗣宗。广武,城名,楚汉相争遗址。(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后朝A论以B其名C高D欲显E崇之F籍以世G多故H禄仕而已(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两则材料中“居丧虽不率常检”与“嗣宗虽放荡”的“虽”含义相同,都译成“虽然”。B.辟,指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官,再向朝廷推荐的选官制度。C.诛,“杀死”,“爽诛”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与《师说》中“不拘于时”句式相同。D.疾,在文中是“劲疾”的意思,与《劝学》中的“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阮籍达观洒脱,不受礼俗拘束。他生性孝顺,即便守丧也不受寻常约束;因饮酒便利,阮籍便请求做步兵校尉。B.兖州刺史王昶请求和他见面,虽然整天无法和他说上一句话,但还是非常赞叹欣赏他,认为他无法被揣测。C.阮籍前往苏门山,与苏门生“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生从始至终只是淡淡地一笑,并不回应。D.苏轼听说润州甘露寺有诸葛亮、孙权等人的遗迹,于是有感而赋诗,抒发了与阮籍登上广武城类似的慨叹。(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②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于酒,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5)对于阮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句话的理解,苏轼与史经臣、李白有何不同?【解答】(1)“欲显崇之”表意完整,是说“想要使他得以显扬尊崇”,单独成句,应该“欲”前断开;“籍”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禄仕而已”表意完整,是说“只是为食俸禄而居官罢了”,其前断开。综上应在DFH三处断开。译文:后来朝廷上的议论认为他的名气大,想要使他得以显扬尊崇,然而阮籍认为世事多变故,只是为食俸禄而居官罢了。(2)D.“意思相同”有误,根据句意“所以深受遵循礼法的何曾等人憎恨”,“疾”在文中是仇恨、憎恨的意思。故选:D。(3)C.“从始至终只是淡淡地一笑,并不回应”错误。“苏门生亦啸”是对阮籍长啸的回应。故选:C。(4)①“由”,按照;“所穷”,穷尽的地方;“反”,通“返”,返回。译文:时常独自随意驾车,不按照道路乱走,(直至)车轮痕迹都没有的地方,就大声痛哭而返回。②第一个“故”,变故;“放”,放纵;“何”,哪里。译文:因为魏晋之间变故不断发生,所以借酒放纵,哪里至于会把刘邦当作小子呢?(5)由原文“昔先友史经臣彦辅谓余:‘阮籍登广武而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岂谓沛公竖子乎?’”“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沈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与先友之意无异也”可知,史经臣、李白的观点是一样的,“竖子”指的是刘邦、项羽,那么“时”就是指楚汉争霸之时。由原文“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可知,我说:“不是,他悲伤其时没有刘邦、项羽,小子是指魏晋之间没能出现这种英雄。”所以苏轼认为,“时”指阮籍所处的时代,“竖子”指魏晋时期的人。答案:(1)DFH(2)D(3)C(4)①时常独自随意驾车,不按照道路乱走,(直至)车轮痕迹都没有的地方,就大声痛哭而返回。②因为魏晋之间变故不断发生,所以借酒放纵,哪里至于会把刘邦当作小子呢?(5)①史经臣、李白的解释:“时”指楚汉争霸之时,“竖子”指刘邦、项羽;②苏轼的解释:“时”指阮籍所处的时代,“竖子”指魏晋时期的人(如曹操、司马懿等)。参考译文:材料一:阮籍为人心胸开阔达观洒脱,不受礼俗拘束。生性非常孝顺,服丧期间虽然不遵循寻常的约束,但是哀毁过度,几乎丢了性命。兖州刺史王昶请求和他见面,竟然整天无法和他说上一句话,王昶非常赞赏他,自认为无法揣测。太尉蒋济听说后征辟他,后来官至尚书郎、曹爽参军,因病辞官还乡。一年多,曹爽被诛杀,太傅和大将军就让他做从事中郎。后来朝廷上的议论认为他的名气大,想要使他得以显扬尊崇,(然而)阮籍认为世事多变故,只是为食俸禄而居官罢了。听说步兵校尉一职有空缺,那里伙房有很多美酒,营人善于酿酒,阮籍请求做校尉,于是常纵酒大醉,遗忘弃置世俗之事。阮籍曾经登上广武城,观看楚汉交战的地方,于是感叹说:“当今没有英雄,才使那些小子成就名声!”时常独自随意驾车,不按照道路乱走,(直至)车轮痕迹都没有的地方,就大声痛哭而返回。阮籍年轻时曾经游玩于苏门山,苏门山有个隐者,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居处只有数斛竹米、臼杵罢了。阮籍跟随他,和他谈论太古无为之道,以及谈论五帝三王的道义,苏门隐者悠悠然不以为意。阮籍于是对着他长啸,声音清雅和谐悠长响亮,苏门隐者淡淡地一笑。到阮籍下山后,苏门隐者也长啸,长啸声像是凤凰的鸣叫。阮籍从不谈论别人的过错,为人自然淳朴、高雅脱俗,所以深受遵循礼法的何曾等人憎恨。大将军司马昭常常保全扶持他,得以寿终正寝。材料二:从前,亡友史经臣对我说:“阮籍登上广武城而慨叹说:‘时代没有英雄,才让小子建立名声!’莫非他认为刘邦是小子?”我说:“不是,他悲伤其时没有刘邦、项羽,小子是指魏晋之间没能出现这种英雄。”后来听说润州甘露寺有诸葛亮、孙权、梁武帝、李德裕的遗迹,我有所感而赋诗,大略说:“四位英雄如龙虎,遗迹仍存未湮灭。他们强盛时,多少争夺岂肯停?失败兴盛由天定,世事转变谁控制?何况那些无能庸碌人,妄想冲破大难建大业。聊效广武发慨叹,难像雍门周,善弹古琴挑动王心。”这诗反映的也是这一意思。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醉时高呼刘邦是小子,酒癫乱评不公正!”才知李白亦误会阮籍的话,与亡友意见相同。阮籍虽然放浪不羁,本来有志于救世,因为魏晋之间变故不断发生,所以借酒放纵,哪里至于会把刘邦当作小子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①杨冠卿②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③,天意高难问。【注】①贾傅:贾谊,曾被贬长沙,不得志而郁郁而终。②杨冠卿:南宋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知广州,以事罢免。③“长使英雄泪满襟”出自杜甫的《蜀相》,原句表达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伤。(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集句诗,即借鉴古人成句来构建新的诗句。本词集用杜甫的诗句,辞情俱佳,意脉贯通,浑然一体。B.本词开篇即可看出词人鲜明的政治倾向,他高度赞美了贾谊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勇气和精神。C.三、四两句盛赞贾谊作品的艺术成就,作者感叹世人只要读过其作品,就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了。D.五、六两句似一语双关,既指贾谊被贬时“近长沙”的凄恻,也可能含作者此刻的行踪和内心感受。(2)本词最后两句意蕴丰富,卒章显志,达到了“图穷而匕首见”的效果。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解答】(1)C.“作者感叹世人只要读过其作品,就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了”错,三、四两句是说贾谊的作品能被后世大家推崇,就应该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故选C。(2)“长使英雄泪满襟”,为杜甫深切悼念“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的诸葛亮功高盖世的诗句,词人引此把贾谊推崇到极至。而其功业未就含恨而死的原因就在于“天意高难问”。“天意”,上天的旨意。《汉书•礼乐志》“王者从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后用以指帝王的旨意。比杜甫稍晚的王建《上裴舍人度》诗亦云:“天意皆从彩毫出,宸心尽向紫烟来”。早于杨冠卿的张元干《贺新郎》曾引杜诗成词句:“天意从来高难问”,指皇帝宋高宗。而这里显然是指汉文帝了。答案:(1)C(2)①表达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泪满襟”是“凄恻”的具体表现,借“英雄”表达惺惺相惜的伤悼之情。②对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抨击。贾谊功业未就含恨而死的原因就在于“天意高难问”,名为怨天,意实尤人。③以此自况,抒发对被罢官的愤慨。“天意高难问”流露出包括自己在内的政治失意者的苦痛;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们不能真正任用忧国忧民、多才多艺的仁人志士的愤懑。全篇以此作结,可谓“图穷而匕首见”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运思,如《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登泰山记》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2)“风”经常撩动诗人的情思。李煜《虞美人》中也正是“小楼昨夜又东风”一句牵引出词人的故国之思;秦观《鹊桥仙》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一句让人深味相逢的美好。(3)《静女》中,“爱而不见”极写女孩顽皮活泼之形象,而“搔首踟蹰”则表现出男子焦灼万状的情态。【解答】故答案为:(1)金就砺则利而半山居雾若带然(重点字:砺)(2)小楼昨夜又东风金风玉露一相逢(重点字:露)(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重点字:踟、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3分)6.(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去年,我旅行六个月,前年旅行五个月。其实,这对一个一家之父、园丁和乡下人来说够多了。前不久,我在旅途中病倒在异国他乡,动了手术,在床上躺了一段时间。回到家里,我觉得应该是可以安静下来、享受家庭生活之乐的时候了。可是,身体还在日渐消瘦,疲劳尚未消除,我与书打交道和写作,还没有几个星期,心又开始动了。有一天,太阳似乎又充满青春活力,把灿烂的光芒洒在公路上;一只深黑色小船,扬起雪白的大帆,荡漾在湖水上。我不由得想到人生的短暂。突然间,一切决心、愿望和认识又统统化为乌有,惟一留下的是强烈的无法满足的旅行欲望。【1】真正的旅行欲望不是别的,它无异于这样的危险欲望:无畏地思索,彻底让世界翻过来,对所有的事情、所有人都能做出回答。它靠计划、靠书本不会得到满足。【2】它要求的东西更多,它要求付出的代价更大,它需要呕心沥血才能满足。燥热的西风掠过深色湖水,吹过我窗前。它没有目的,没有目标,然而却带着激情呼啸而过。【3】它不断消耗自己,它不能抑制,无法满足。真正的旅行欲望,任何认识与经历都满足不了的求知欲望和体验欲望,亦是如此不能抑制,无法满足。【4】它控制了谁,它就想一再要求谁作出牺牲。有人疯狂追逐金钱、异性喜欢和达宜贵人宠信,最终发展到敢冒最大风险和不惜自我毁灭的地步。现在,我们怀有旅行欲望的人,追求的是:了解和亲眼看看母亲大地,和她融为一体,全部拥有渴望拥有的,彻底奉献自己的一切。(1)“这种欲望远比我们强大,远比任何锁链坚实。”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还原到哪里最合适?DA.【1】B.【2】C.【3】D.【4】(2)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不是有人疯狂追逐金钱,追逐异性喜欢,追逐达官贵人宠信,竟然发展到敢冒最大风险和不惜自我毁灭的地步吗?”请你与原句进行比较后,简要分析改句好在哪些地方。【解答】(1)D.“这种欲望远比我们强大,远比任何锁链坚实”中“这种欲望”应指的“真正的旅行欲望”,故该句上接“真正的旅行欲望,任何认识与经历都满足不了的求知欲望和体验欲望,亦是如此不能抑制,无法满足”;同时,由引起下文“它控制了谁,它就想一再要求谁作出牺牲”,故放在【4】处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明显。故选D。(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天,太阳似乎又充满青春活力,把灿烂的光芒洒在公路上”,用赋有人物情态的词语“青春活力”来描写太阳,故句子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自然的美丽;同时侧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表达内心对旅行的渴望。(3)原句“有人疯狂追逐金钱、异性喜欢和达宜贵人宠信,最终发展到敢冒最大风险和不惜自我毁灭的地步”为陈述句,改句“不是有人疯狂追逐金钱,追逐异性喜欢,追逐达官贵人宠信,竟然发展到敢冒最大风险和不惜自我毁灭的地步吗”为反问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增添了质问的语气,增强了表达的力度,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行为的批判。同时,改句中“追逐金钱,追逐异性喜欢,追逐达官贵人宠信”,三个短句独立使用,突出了三种行为本身,读起来也更具节奏感,使读者印象更为深刻;而且整体上构成了排比,增强了语势,再次凸显了欲望的“强大”。改句中“竟然”一词更能体现作者的惊讶,使后面句子的递进关系更明显,更能体现作者“难以理解”的态度。答案:(1)D(2)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①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自然的美丽;②侧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 财产保险公司车辆保险知识讲解培训模板课件
- FIDIC 合同条件中涉及费用管理的条48课件讲解
- 辽宁教育局教培收费合同范本
- 利息剥离合同
- 合同书上能不能出现口语
- 合同审校标准
- 7.2.3.1施工阶段的合同管理进度管理-学习情境七FIDIC施工合同条37课
- 培训课件导管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复习
- 肺结核教育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民法学(1)》案例练习参考答案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升降机机使用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表-2023年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 京东招聘测评题库答案大全
- 2024年中考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答案)
- 2023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部分答案(三套)
- 2023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 述职报告运动员
- 宣传片专题片视频拍摄方案投标方案(技术标)
- 聚脲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防水知识业务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